[西游记]在清代的文本传播

《西游记》在清代的文本传播

许勇强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本文旨在对《西游记》在清代的文本传播背景、传播机制及特点等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文章认为,随着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全真教的复兴和社会思潮的变迁,清代《西游记》诸评点本凭借各自不同的传播优势,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多而繁复的特点,尤其是在版式上出现多种版式共存,插图以人物肖像为主并愈为逼真的特征,同时出现盗版现象。

关键词:《西游记》;文本传播;清代;传播机制;传播特征

《西游记》自成书便以各种形态开始其漫长的传播历程,其中文本传播是其整个传播史上最主要的传播形态。与文学创作一样,《西游记》的传播必然受制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而这些背景又制约着小说文本的传播机制,从而使清代文本传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西游记》文本传播的背景

影响小说文本传播的首要技术条件是印刷出版业的发展。清代印刷业和文学传播的进程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社会相对安定,印刷业保留有完善的古代传播渠道,继续着明代的繁荣。清代的活字印刷,除沿用泥、木、锡、铜、铅等活字外,还发明了磁活字,即“泰山磁版”。清代木活字印书比明代更加盛行,套版印刷,在清代前期有相当成就。入清以后,传统版画艺术虽然在顺、康、雍时期,尚有部分佳作不让明代,但整体而言,日见衰落,在乾嘉时期一度走向低谷,到道光后,传统版画艺术和套版印刷都一蹶不振,戏曲小说中虽然也附有不少插图,但刻工拙劣粗率,难有佳作。清代的出版印刷在官刻、家刻、坊刻方面都有所成就。与明代一样,通俗小说的出版主要赖于私家刻书和民间书坊。清代坊刻继续繁荣,还出现了同一书坊几代人连续经营的情形,如康熙年间的“同文堂”,一直延续到咸丰年间。雍正年间的“芥子园”一直延续到同治年间,其间刻印了《西游真诠》,有些书坊还有专门化的色彩,如康熙年间的“啸花轩”专刻才子佳人小说和艳情小说。

到了清朝后期,“西学东渐”思潮使中国原有的出版业作了几乎脱胎换骨的改造和更新。铅印术和石印术传入中国,对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较之传统的雕版印刷术,铅印和石印印刷速度很快,印刷品价格低廉,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在小说插图上,石印术采用照相转写法,使插图绣像渐趋精美,从而代替了传统的插图艺术,使小说插图绣像复兴。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盗版及重复出版现象严重。伴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出现了一大批民族资本主义出版企业,它们逐渐取代官营书局和教会印书局。虽然此时还共存有一些雕版印刷组织,但自此政府刻书出版,私人集资出版和书坊书肆为单位的出版格局走向瓦解。而且明清两代经济发达,民众的购买能力较前代大大提高。而与买书相比,在清代还有一个更为经济的方式,即小说的租赁。李家瑞《清代北京馒头铺租赁唱本

的概况》中就谈到,“以前北京的馒头铺(俗称蒸锅铺),除了卖蒸食的东西以外,还做一种附业,就是抄写唱本租赁给人家看,差不多每一家馒头铺都是如此。”[1](134)乾隆三年,广韶学政王王烈奏请禁毁淫词小说时也提到市场上的租赁情况。嘉庆二十三年诸联《生涯百咏》卷一中“租书”:“藏书何必多,《西游》、《水浒》架上铺;借非一瓶,还则需青妖。喜人家记性无,昨日看完,明日又租。真个诗书不负我,拥此数卷腹可果。”[2](387)

清朝虽然大兴文字狱,对出版事业无疑是很大的打击,清代后期又受外国入侵影响,国势衰弱,新兴出版体系逐渐确立,传统出版业趋于瓦解,但总体来看,仍不失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梁启超说:“其时刻书之风甚盛,若黄丕烈、鲍廷博辈固自能别择仇校,其余则多有力者,欲假此自显,聘名流董其事。乃至贩鸦片起家之伍崇曜,亦有‘粤雅堂丛书’之刻,而其书且以精审闻,他可推矣。”[3](131)

其次,在清代前期,影响《西游记》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清代全真教的发展。全真教于金大定年间由王重阳于河南终南山所创。该教教义汲取儒、释部分思想,声称三教同流,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修行方术以内丹为主,不尚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金元之际邱处机嗣教时,全真道得到大发展。丘处机于1219年率十八随行弟子,经历两年多的万里跋涉,终于在1222年到达西域大雪山成吉思汗的军营,大得赏识。赐给金虎牌、玺书,命他主持天下道教。徒弟李志常著《长春真人西游记》,详述经过及旅途见闻。邱回燕京后驻长春观,开坛说戒,弟子四出建立宫观,使全真道组织发展到极盛。当金元时期全真道在北方发展时,南宋地区亦有专主内丹修炼的道派,称作金丹派南宗,元朝统一江南后,南宗与全真道(北宗)合并,仍称全真道。明代全真道势力相对较弱,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整顿教门,曾一度复兴全真龙门派,但终难挽救全真道在清代日渐衰落的总趋势。在这一度复兴时期,一批道士将小说《西游记》伪设为李志常所著《长春真人西游记》,用其道义进行大肆评点,以扩大其教的社会影响,从而造成《西游记》传播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最后,清朝社会思潮变迁,一方面清代前期儒学道统衰败,一方面清代晚期小说观念进一步革新。宋明以来儒学末流“以明心见性之空音,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社会上充斥着道统衰败、空疏清谈的学风,早在明清之际,便引起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的尖锐批评,如顾炎武指出“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今儒学者“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日讲惟精惟一之说”[4]稍后的文人继承这一批评思想,在小说批评中将其作为评点的主导思想之一。清代晚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小说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梁启超的《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

[5](33)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虽然其目的是提倡新小说,但客观上确实进一步改变了

人们长期以来存在的小说被视为“小道”的观念,极大地提高了小说的地位,从而一方面鼓

励人们积极从事小说创作和理论批评,另一方面促使更多的人去重新认识和关注古代小说。

二、《西游记》文本的传播机制及效果

清代《西游记》在文本形式上以评点本为主,在评点内容上各述己见,表现出独特的批评视野,在文本内容上以增插“唐僧出身故事”为清本的主要标志,而在具体语句增删程度上又有细微的差别,插图内容和数量也不尽相同,表现出不同的文本形态。诸本凭借各自不同的传播优势,利用不同的传播机制,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

1、《西游证道书》的文本传播

自李评本开《西游记》评点先河,清代《西游记》评点本更是层出不穷,最早出现的为汪象旭、黄周星评本《西游证道书》一百回,其刊刻约在康熙三到四年,文盛堂刊刻。现北图善本室有藏本,其最初由孙楷第发现于日本内阁文库,并介绍给国人,据《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介绍:

清初原刊本。目录题‘钟山黄太鸿笑苍子、西陵汪象旭憺漪子同笺评”;正文题“西陵残梦道人汪憺漪笺评”;“ 钟山半非居士黄笑苍印正”。板框高营造尺六寸四分,阔三寸二分。……正文半叶九行,行二十六字。板心上顶格题“证道书”,中题“古本西游第几回”,下题“蜩寄”。明本《西游记》,皆不言撰人,如陈元之序,且以为不知何人所作。自汪象旭此书,始以为丘长春作,“证道”之说亦自此书倡之。首冠以虞集序,次《丘长春真君传》(原注:出广列仙传及道书全集),次《伭(作此字)奘取经事迹》。[7](78)[6]

《西游证道书》作为清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本子而广为流传,是与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分不开的。首先,整理、修补文本内容。其一为删削全本中绝大部分的诗词偈语和几近全部的复述性文字。全本中多达七百余篇的诗词偈语被《证道书》删为二百余首,而且保留的诗词中也是多半由长诗改为短章,或只保留了两句一对。其二为增插唐僧出身故事,《西游证道书》第九回回评曰:“童时见俗本删去此回,杳不知唐僧家世履历,浑疑与花果山顶石卵相同。而九十九回历难簿子上,劈头却又载遭贬、出胎、抛江、报冤四难,令读者茫然不解其故,殊恨。作者之疏谬。”[8](600)于是删去介绍唐僧的24句诗,增补唐僧出世为第九回,合并原来的第

九、十、十一回为第十、十一两回。其次,首次标明作者,从而确立此书“证道”之说,开以道家阴阳五行理念来附会小说情节的先河。评点者于卷首伪造了一篇元代著名文人虞集的序文,其中便有“此国初丘长春真君所纂《西游记》也”之语,序文后又附以《丘长春真君传》。从而使此说在清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为定论,在它影响下的几种清代版本也多采用此说,但同时也引起部分学者的质疑,如阮葵生、纪昀等人。再次,同为评点本,“证道”本与李评本不同的是,此书对《西游记》文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整理和修订,成为最为流行的评点本,后来坊刻本,“如怀德堂本怀新楼本,评人于汪象旭、黄太鸿外更加入蔡元放、金圣叹、陈士斌、李卓吾诸题,实不过于每回之后节录此书总评数条,亦从此书出者,非集释本也。”[2](186)最后,减少插图,仅有十七幅。据孙楷第介绍:“前附“仙诗绣像”共十七幅。右图左诗,刻绘均极工细。第一幅“悟彻悟提真妙理”图,左下方有小字曰“念翼”。按“念

翼”当即胡念翊,乃有名绘手,笠翁《无声戏》原本图,即其所绘。”

时,插图出现新的特征,详见下文。 [7](78)至《西游真诠》

此后的评点本如《西游真诠》、《西游原旨》、《通易西游正旨》、《西游记评注》基本上都采用了《西游证道书》删改过的文本进行评点。清代唯一的一部全本《新说西游记》虽以明代百回本作为底本翻刻,却采用了唐僧出世故事,将其插入孙悟空大闹三界之后作为第九回,而将原本的第九回至第十二回等四回文字重新调整分割成第十回至第十三回,《西游证道书》对其的影响可见一斑。

据《小说书坊录》载,《西游证道书》另有九如堂乾隆十五年刻《西游证道书》二十卷一百回、怀德堂刻《西游证道奇书》一百回本。随着翻刻本《西游真诠》的出版,《西游证道书》原本随之失去流传的优势,直至最终流失不传。

2、《西游真诠》的文本传播

康熙丙子三十五年有《西游真诠》笺评本出,成为清代最流行的本子,孙楷第将其列为《西游记》三大通行本之首。据《明清善本小说丛刊·西游真诠①》,其书首为虞集原序,字体端正,每半叶六行,每行十六字。目录题“嘉平金人瑞、西陵汪象旭澹漪、山阴陈士斌悟一子、温陵李贽卓吾全评阅”。十卷一百回,正文每半叶十一行,每行二十八字。

《西游真诠》的最大版式特征为改变插图内容。目录后附图十幅,右图左文,具为人物肖像图,文为对右图中人物的简单介绍。再据《古本小说集成》录《西游真诠》为芥子园刊本,也是绣像本,有图二十幅,图后附有赞词。图像依次为如来佛、李老君、唐太宗、魏徵、唐僧师徒和其他仙妖等;题赞署名者为玉湖钓叟、紫霞散仙、友鹤道人、指迷老人等。此概受当时绣像小说潮流的影响,小说插图一般只有人物没有配景,抛弃从前小说插图中无关紧要的程式化的景物描绘,集中笔墨表现人物。而且一幅图往往只表现一个人物,插图合刻于卷首,类似于人物肖像集。另外,其评点在继承《西游证道书》关于小说作者和小说主旨的论断的同时,进一步将小说情节逐一对应为演绎道家教义的材料,并否定了明代文人以心学诠释小说的思路。在评点形式上,舍弃了夹批这一评点形式,只有回后总评,且评语冗长,最多者长达二千字。在文本内容上,相比较《西游证道书》,它参照明刊全本对被删文字有所恢复,其总字数据徐朔方统计达五十万言,增加了五万字左右。

此书清代刊印最多,据《小说书坊录》载有十几种,详见下文。其中联墨堂刻《绣像西游真诠》一百回本,据柳存仁先生《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介绍为芥子园板中小型的本子,现为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藏书,伦敦英国博物院也藏有一部。

3、《新说西游记》的文本传播

据《明清善本小说丛刊·新说西游记①》,书首为张书绅“自序”,每半叶五行,每行八字,为草书。次为张书绅于乾隆戊辰年秋七月题“总论”,每半叶九行,每行二十四字。次为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次为张书绅“新说西游记全部经书题目录共五十二篇”,每半叶十行,每行字数不等。次为“中节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

时而昏目录共讲二十七篇。次为张书绅“全部西游记目录赋”。全书无插图。而据味潜斋石印本,则在此后还有“新说西游记图像”二十幅,第一幅为“如来佛”,末幅为“犼精”,该幅左下题“元和吴友如绘”,有印章为“吴嘉酣印”。又正文每回尚有题图一幅,每四回为一组,全书凡一百幅。从传播角度讲,此书的特点有二:

其一,与上两种本子不同,它是唯一名符其实的全本。明刊本的繁本俱无唐僧出身故事,而清代诸本如上文介绍,删除了大量的诗词偈语等内容。《新说西游记》其文字内容据李评本原本(而非世本)进行修订,并据《西游真诠》增加第九回唐僧出身故事。究其原因,“这一方面体现了张书绅的求全倾向,„„另一方面,张书绅从小说全书结构着眼,以为这一故事有关‘大章法’、‘大关锁’,实不可或缺。”[10](93-94)[9]其二,改变评点视角,以《大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来诠释《西游记》,使之成为儒学之异体,在清本系统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在批评形态上,序跋、总评、总论、回前回后评、夹批一应俱全,可谓集大成之作。其以《大学》评注《西游记》的动机也有二个,“一是针对当时读者特别是数家批评对作品的误解。„„二是对其时儒学道统衰败、空疏清谈而不关事务的学风表达不满。”[10](95-96)

据《小说书坊录》载,分别还有善成堂刻《新说西游记》一百回、其有堂乾隆十四年刻《新说西游记》一百回(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晋省书业公记乾隆刻《新说西游记》一百回、上海广百宋斋光绪十六年石印《新说西游记》一百回、邗江味潜斋光绪十四年石印《新说西游记》一百回等。今存“晋省书业公记藏本”和清乾隆己巳(十四年)堂刊本(后还有石印本)。其中“晋省书业公记本”是初刻本,始见于乾隆戊辰十三年,余皆为翻刻本,味潜斋本《新说西游记》中有王韬《新说西游记图像序》,其对《西游记》“邱作”提出质疑。

4、《西游原旨》、《西游正旨》的文本传播

据《明清善本小说丛刊·西游原旨①》,卷首为重刊西游原旨序,每半叶六行,每行十二字,为嘉庆二十四年题。次为“悟元子注西游原旨序”,每半叶五行,每行十三字,为嘉庆六年题。次为“楼云山悟元道人西游原旨叙”,每半叶六行,每行十三字,为嘉庆三年题。次为“悟元子西游原旨序”,每半叶五行,每行十二字,为嘉庆已未仲春题。次为“西游原旨序”,每半叶五行,每行十二字,为乾隆戊寅孟秋题。次为“再序”,每半叶五行,每行十二字,为嘉庆十五年岁次庚午春月题。次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丘祖本末”,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次为悟元子刘一明著“西游原旨读法卷首”,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三字。次为“西游原旨歌”,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次为“重刊西游原旨目录”。正文前有插图八页,右图左文,具为人物肖像图,文为对右图中人物的简单介绍,与《西游真诠》相似。正文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

据《小说书坊录》载,分别有常德护国庵嘉庆二十四刻《西游原旨》二十四卷、常德夏复恒嘉庆二十四年刻《西游原旨》一百回、常德同善分社分别于嘉庆二十四年刻《西游原旨》二十四卷一百回、同治二年刻《西游原旨》二十四卷一百回。此书原本于嘉庆十五年(一八一零)刊于甘肃,不存。今存本为其门人夏复恒于嘉庆二十四年重刊于湖南常德。

时而昏目录共讲二十七篇。次为张书绅“全部西游记目录赋”。全书无插图。而据味潜斋石印本,则在此后还有“新说西游记图像”二十幅,第一幅为“如来佛”,末幅为“犼精”,该幅左下题“元和吴友如绘”,有印章为“吴嘉酣印”。又正文每回尚有题图一幅,每四回为一组,全书凡一百幅。从传播角度讲,此书的特点有二:

其一,与上两种本子不同,它是唯一名符其实的全本。明刊本的繁本俱无唐僧出身故事,而清代诸本如上文介绍,删除了大量的诗词偈语等内容。《新说西游记》其文字内容据李评本原本(而非世本)进行修订,并据《西游真诠》增加第九回唐僧出身故事。究其原因,“这一方面体现了张书绅的求全倾向,„„另一方面,张书绅从小说全书结构着眼,以为这一故事有关‘大章法’、‘大关锁’,实不可或缺。”[10](93-94)[9]其二,改变评点视角,以《大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来诠释《西游记》,使之成为儒学之异体,在清本系统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在批评形态上,序跋、总评、总论、回前回后评、夹批一应俱全,可谓集大成之作。其以《大学》评注《西游记》的动机也有二个,“一是针对当时读者特别是数家批评对作品的误解。„„二是对其时儒学道统衰败、空疏清谈而不关事务的学风表达不满。”[10](95-96)

据《小说书坊录》载,分别还有善成堂刻《新说西游记》一百回、其有堂乾隆十四年刻《新说西游记》一百回(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晋省书业公记乾隆刻《新说西游记》一百回、上海广百宋斋光绪十六年石印《新说西游记》一百回、邗江味潜斋光绪十四年石印《新说西游记》一百回等。今存“晋省书业公记藏本”和清乾隆己巳(十四年)堂刊本(后还有石印本)。其中“晋省书业公记本”是初刻本,始见于乾隆戊辰十三年,余皆为翻刻本,味潜斋本《新说西游记》中有王韬《新说西游记图像序》,其对《西游记》“邱作”提出质疑。

4、《西游原旨》、《西游正旨》的文本传播

据《明清善本小说丛刊·西游原旨①》,卷首为重刊西游原旨序,每半叶六行,每行十二字,为嘉庆二十四年题。次为“悟元子注西游原旨序”,每半叶五行,每行十三字,为嘉庆六年题。次为“楼云山悟元道人西游原旨叙”,每半叶六行,每行十三字,为嘉庆三年题。次为“悟元子西游原旨序”,每半叶五行,每行十二字,为嘉庆已未仲春题。次为“西游原旨序”,每半叶五行,每行十二字,为乾隆戊寅孟秋题。次为“再序”,每半叶五行,每行十二字,为嘉庆十五年岁次庚午春月题。次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丘祖本末”,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次为悟元子刘一明著“西游原旨读法卷首”,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三字。次为“西游原旨歌”,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次为“重刊西游原旨目录”。正文前有插图八页,右图左文,具为人物肖像图,文为对右图中人物的简单介绍,与《西游真诠》相似。正文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

据《小说书坊录》载,分别有常德护国庵嘉庆二十四刻《西游原旨》二十四卷、常德夏复恒嘉庆二十四年刻《西游原旨》一百回、常德同善分社分别于嘉庆二十四年刻《西游原旨》二十四卷一百回、同治二年刻《西游原旨》二十四卷一百回。此书原本于嘉庆十五年(一八一零)刊于甘肃,不存。今存本为其门人夏复恒于嘉庆二十四年重刊于湖南常德。

《明清善本小说丛刊·西游正旨①》书正文中无插图,现见版本因十回前俱缺,故无所得知正文前是否也有插图。此书存道光己亥眉山何氏德馨堂刊本,又名《通易西游正旨分章注释》,又有何廷椿道光十九年刻《通易西游正旨分章注释》一百回。

在以上诸本的传播过程中,《西游证道书》的影响最为广泛,其次为《西游真诠》和《新说西游记》,其中《西游真诠》现存的版本最多,《新说西游记》作为清代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全本以其内容优势前和独特的评点视角而与前两个本子鼎足而立。

三、《西游记》在清代文本传播的特征

清代的《西游记》传播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继承了明代的传播特征,后期则因西方新的印刷技术的传入而表现出新的版式特征。从小说版式来说,从清初延至近代的一段时期,小说版式即有传统的木刻本,也有石印本和铅印本。小说中的插图绣像虽然在顺、康、雍时期,尚有部分佳作不让明代,但整体而言,一度衰落,在乾嘉时期一度走向低谷,随着石印术传入中国,它采用照相转写法,使插图绣像渐趋精美,从而代替了传统的插图艺术,使小说插图绣像复兴。从文本形式上讲,则以小说评点本为主流。

具体而言,与明代相比,《西游记》在清代的文本传播表现出以下两个时代特征。第一,随着印刷技术的提高,清代《西游记》现存版本繁多。与明代现存版本相比,清出版本清一色为评点本,同一本子,在清代刊刻次数也最多。以《西游真诠》为例,分别有翠筠山房康熙刻《西游真诠》一百回、吴郡崇德书院康熙三十五年刻《西游真诠》一百回、芥子园刻《西游真诠》石印本一百回、京都敬业堂乾隆刻《西游真诠》一百回、金阊书业堂乾隆四十五年刻《西游真诠》一百回、大文堂刻《西游真诠》六卷、世德堂刻《西游真诠》二十卷一百回、竹兰轩乾隆刻《西游真诠》一百回、东昌书业德(或作书业德记)光绪十九年刻《绘图增像西游记》一百回、竹西琅环书屋咸丰二年刻《西游真诠》二十卷、佛山连元阁刻《西游真诠》一百回、光华堂刻《西游记真诠》、联墨堂刻《绣像西游真诠》一百回、上海扫叶山房光绪

十、十一年刻《西游真诠》一百卷、上海校经山房光绪十年刻《西游真诠》一百回、上海广百宋斋光绪十五年铅印《绘图增像西游记》一百回、上海焕文书局光绪十九年石印《绘图增像西游记》一百回等。另外据李时人《〈西游记〉版本叙略》,还有乾隆四十七年敦化堂本、光绪初翠云山房本、光绪十年良月校经山房校刊本、光绪十六年广百斋校印巾箱本等多种[11](169页)。

除上面所提刻本外,还有明本的清刻本,如杨致和《西游记传》今尚存嘉庆本和道光本。嘉庆本封面题“唐三藏出身 近文堂藏板”。首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绣像,半页一幅。次“新刊西游记传目录”,计四十一回(实际正文内不标回数)。首页:“西游记传卷之一 齐云杨致和 天水赵石真校 龙江聚古斋梓”。卷三“新刊唐三藏出身全传之三”。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字。四卷四十则。道光本:封面“绣像西游记全传 堂梓行”。首页:“绣像西游记卷之一 齐云杨致和编 天水赵毓真校 绣谷锦盛堂梓”。卷二、三、四题“新刻唐三藏西游全传”。上图下文,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字。四卷四十则。[12]

从以上诸本可见,清代出现了传统印刷与近代印刷并存的兴旺局面,即有抄本,也有刻本,还出现了印本,尤以石印本为多。乾隆朝即出现了《西游真诠》一百回石印本,还有排印本,半叶十行,行二十四字。在石印本出现以后依然有一些传统刻本。

第二,石印术大多采用照相转写法,使其具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缩印功能,如芥子园《西游真诠》即为小本。二是图像照印功能,因其省却了原先的“刻工”环节,图像绘制的重要性得以大大增强,小说中绣像刻绘更加精美,极大地促进了通俗小说的绣像与插图的普及。

石印技术首先使小说文本插图的内容有所改变,抛弃从前小说插图中无关紧要的程式化的景物描绘,集中笔墨表现人物,出现了人物肖像图。而且插图的艺术水平也大幅提高。如芥子园刊小本《西游真诠》,插图凡20幅,颇精,深得读者喜爱。自光绪十四年至十六年间,石印图像本通俗小说的出版迎来一个小高潮,点石斋、同文书局、蜚英馆、鸿文书局等书局,共计推出《儿女英雄传》、《镜花缘》、《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西游记》、《今古奇观》等数十部小说(包括同一小说的不同版本)。综观上述诸书,大多开本宽大,纸墨优良,文字清晰,图绘精美,堪称通俗小说石印图像本的佳本,较之清代后期的木刻小说版画,诚有上下之别。如清代后期(1888)上海邢江味潜斋的《新说西游记》石印本,二十幅绣像及二百幅插图,由海上画家吴友如亲笔绘制图像,有王韬《新说西游记图像序》谓:“此书旧有刊本而少图像,不能动阅者之目。今余友味潜主人嗜古好奇,谓必使此书别开生面,花样一新,特倩名手为之绘图。计书百回为图百幅,更益以像二十幅,意态生动,须眉跃然见纸上,固足以尽丹青之能事矣。此书一出,宜乎不胫而走。洛阳为之纸贵。”[2](365)可见人们越来越重视插图的艺术质量。

另外,光绪三十二年(1906)焕文书局石印还出了彩绘本:《五彩绘图西游记》。石印技术还促使盗版现象的出现。味潜斋《新说西游记》的图像后即被人盗印,光绪十九年(1893)焕文书局石印《绘图增批西游记》,书首二十幅绣像,即盗印味潜斋本,甚至连第二十幅“吼精”左下角“元和昊友如绘”的题署,亦未削去。

综观《西游记》文本在清代的传播,随着印刷出版业的发展、清代全真教的一度复兴、社会思潮的变迁,清代《西游记》诸评点本凭借各自不同的传播优势,利用各自不同的传播机制,表现出不同的传播效果。与小说文本在明代传播相比,清代小说文本传播表现出多而繁复的特点,尤其是在版式上出现多种版式共存,插图以人物肖像为主并愈为逼真的特征,同时出现盗版现象。

参考文献:

[1]张静庐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7.

[2]朱一玄、刘毓忱编.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A].亭林诗文集[Z]卷三,四部丛刊本.

[5]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M]卷一,北京:北大出版社,1989.

[6]黄永年.西游记前言[A].北京:中华书局,1993.

[7]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8]刘荫柏.西游记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9]参见吴圣昔.评李安纲西游记论的版本基础[J].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0]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1]李时人.西游记考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12]李时人.“四游记”版本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西游记》在清代的文本传播

许勇强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本文旨在对《西游记》在清代的文本传播背景、传播机制及特点等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文章认为,随着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全真教的复兴和社会思潮的变迁,清代《西游记》诸评点本凭借各自不同的传播优势,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多而繁复的特点,尤其是在版式上出现多种版式共存,插图以人物肖像为主并愈为逼真的特征,同时出现盗版现象。

关键词:《西游记》;文本传播;清代;传播机制;传播特征

《西游记》自成书便以各种形态开始其漫长的传播历程,其中文本传播是其整个传播史上最主要的传播形态。与文学创作一样,《西游记》的传播必然受制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而这些背景又制约着小说文本的传播机制,从而使清代文本传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西游记》文本传播的背景

影响小说文本传播的首要技术条件是印刷出版业的发展。清代印刷业和文学传播的进程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社会相对安定,印刷业保留有完善的古代传播渠道,继续着明代的繁荣。清代的活字印刷,除沿用泥、木、锡、铜、铅等活字外,还发明了磁活字,即“泰山磁版”。清代木活字印书比明代更加盛行,套版印刷,在清代前期有相当成就。入清以后,传统版画艺术虽然在顺、康、雍时期,尚有部分佳作不让明代,但整体而言,日见衰落,在乾嘉时期一度走向低谷,到道光后,传统版画艺术和套版印刷都一蹶不振,戏曲小说中虽然也附有不少插图,但刻工拙劣粗率,难有佳作。清代的出版印刷在官刻、家刻、坊刻方面都有所成就。与明代一样,通俗小说的出版主要赖于私家刻书和民间书坊。清代坊刻继续繁荣,还出现了同一书坊几代人连续经营的情形,如康熙年间的“同文堂”,一直延续到咸丰年间。雍正年间的“芥子园”一直延续到同治年间,其间刻印了《西游真诠》,有些书坊还有专门化的色彩,如康熙年间的“啸花轩”专刻才子佳人小说和艳情小说。

到了清朝后期,“西学东渐”思潮使中国原有的出版业作了几乎脱胎换骨的改造和更新。铅印术和石印术传入中国,对明清通俗小说的近代传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较之传统的雕版印刷术,铅印和石印印刷速度很快,印刷品价格低廉,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在小说插图上,石印术采用照相转写法,使插图绣像渐趋精美,从而代替了传统的插图艺术,使小说插图绣像复兴。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盗版及重复出版现象严重。伴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出现了一大批民族资本主义出版企业,它们逐渐取代官营书局和教会印书局。虽然此时还共存有一些雕版印刷组织,但自此政府刻书出版,私人集资出版和书坊书肆为单位的出版格局走向瓦解。而且明清两代经济发达,民众的购买能力较前代大大提高。而与买书相比,在清代还有一个更为经济的方式,即小说的租赁。李家瑞《清代北京馒头铺租赁唱本

的概况》中就谈到,“以前北京的馒头铺(俗称蒸锅铺),除了卖蒸食的东西以外,还做一种附业,就是抄写唱本租赁给人家看,差不多每一家馒头铺都是如此。”[1](134)乾隆三年,广韶学政王王烈奏请禁毁淫词小说时也提到市场上的租赁情况。嘉庆二十三年诸联《生涯百咏》卷一中“租书”:“藏书何必多,《西游》、《水浒》架上铺;借非一瓶,还则需青妖。喜人家记性无,昨日看完,明日又租。真个诗书不负我,拥此数卷腹可果。”[2](387)

清朝虽然大兴文字狱,对出版事业无疑是很大的打击,清代后期又受外国入侵影响,国势衰弱,新兴出版体系逐渐确立,传统出版业趋于瓦解,但总体来看,仍不失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梁启超说:“其时刻书之风甚盛,若黄丕烈、鲍廷博辈固自能别择仇校,其余则多有力者,欲假此自显,聘名流董其事。乃至贩鸦片起家之伍崇曜,亦有‘粤雅堂丛书’之刻,而其书且以精审闻,他可推矣。”[3](131)

其次,在清代前期,影响《西游记》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清代全真教的发展。全真教于金大定年间由王重阳于河南终南山所创。该教教义汲取儒、释部分思想,声称三教同流,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修行方术以内丹为主,不尚外丹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金元之际邱处机嗣教时,全真道得到大发展。丘处机于1219年率十八随行弟子,经历两年多的万里跋涉,终于在1222年到达西域大雪山成吉思汗的军营,大得赏识。赐给金虎牌、玺书,命他主持天下道教。徒弟李志常著《长春真人西游记》,详述经过及旅途见闻。邱回燕京后驻长春观,开坛说戒,弟子四出建立宫观,使全真道组织发展到极盛。当金元时期全真道在北方发展时,南宋地区亦有专主内丹修炼的道派,称作金丹派南宗,元朝统一江南后,南宗与全真道(北宗)合并,仍称全真道。明代全真道势力相对较弱,清初著名道士王常月整顿教门,曾一度复兴全真龙门派,但终难挽救全真道在清代日渐衰落的总趋势。在这一度复兴时期,一批道士将小说《西游记》伪设为李志常所著《长春真人西游记》,用其道义进行大肆评点,以扩大其教的社会影响,从而造成《西游记》传播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

最后,清朝社会思潮变迁,一方面清代前期儒学道统衰败,一方面清代晚期小说观念进一步革新。宋明以来儒学末流“以明心见性之空音,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社会上充斥着道统衰败、空疏清谈的学风,早在明清之际,便引起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的尖锐批评,如顾炎武指出“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今儒学者“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日讲惟精惟一之说”[4]稍后的文人继承这一批评思想,在小说批评中将其作为评点的主导思想之一。清代晚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小说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梁启超的《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

[5](33)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虽然其目的是提倡新小说,但客观上确实进一步改变了

人们长期以来存在的小说被视为“小道”的观念,极大地提高了小说的地位,从而一方面鼓

励人们积极从事小说创作和理论批评,另一方面促使更多的人去重新认识和关注古代小说。

二、《西游记》文本的传播机制及效果

清代《西游记》在文本形式上以评点本为主,在评点内容上各述己见,表现出独特的批评视野,在文本内容上以增插“唐僧出身故事”为清本的主要标志,而在具体语句增删程度上又有细微的差别,插图内容和数量也不尽相同,表现出不同的文本形态。诸本凭借各自不同的传播优势,利用不同的传播机制,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

1、《西游证道书》的文本传播

自李评本开《西游记》评点先河,清代《西游记》评点本更是层出不穷,最早出现的为汪象旭、黄周星评本《西游证道书》一百回,其刊刻约在康熙三到四年,文盛堂刊刻。现北图善本室有藏本,其最初由孙楷第发现于日本内阁文库,并介绍给国人,据《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介绍:

清初原刊本。目录题‘钟山黄太鸿笑苍子、西陵汪象旭憺漪子同笺评”;正文题“西陵残梦道人汪憺漪笺评”;“ 钟山半非居士黄笑苍印正”。板框高营造尺六寸四分,阔三寸二分。……正文半叶九行,行二十六字。板心上顶格题“证道书”,中题“古本西游第几回”,下题“蜩寄”。明本《西游记》,皆不言撰人,如陈元之序,且以为不知何人所作。自汪象旭此书,始以为丘长春作,“证道”之说亦自此书倡之。首冠以虞集序,次《丘长春真君传》(原注:出广列仙传及道书全集),次《伭(作此字)奘取经事迹》。[7](78)[6]

《西游证道书》作为清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本子而广为流传,是与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分不开的。首先,整理、修补文本内容。其一为删削全本中绝大部分的诗词偈语和几近全部的复述性文字。全本中多达七百余篇的诗词偈语被《证道书》删为二百余首,而且保留的诗词中也是多半由长诗改为短章,或只保留了两句一对。其二为增插唐僧出身故事,《西游证道书》第九回回评曰:“童时见俗本删去此回,杳不知唐僧家世履历,浑疑与花果山顶石卵相同。而九十九回历难簿子上,劈头却又载遭贬、出胎、抛江、报冤四难,令读者茫然不解其故,殊恨。作者之疏谬。”[8](600)于是删去介绍唐僧的24句诗,增补唐僧出世为第九回,合并原来的第

九、十、十一回为第十、十一两回。其次,首次标明作者,从而确立此书“证道”之说,开以道家阴阳五行理念来附会小说情节的先河。评点者于卷首伪造了一篇元代著名文人虞集的序文,其中便有“此国初丘长春真君所纂《西游记》也”之语,序文后又附以《丘长春真君传》。从而使此说在清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为定论,在它影响下的几种清代版本也多采用此说,但同时也引起部分学者的质疑,如阮葵生、纪昀等人。再次,同为评点本,“证道”本与李评本不同的是,此书对《西游记》文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整理和修订,成为最为流行的评点本,后来坊刻本,“如怀德堂本怀新楼本,评人于汪象旭、黄太鸿外更加入蔡元放、金圣叹、陈士斌、李卓吾诸题,实不过于每回之后节录此书总评数条,亦从此书出者,非集释本也。”[2](186)最后,减少插图,仅有十七幅。据孙楷第介绍:“前附“仙诗绣像”共十七幅。右图左诗,刻绘均极工细。第一幅“悟彻悟提真妙理”图,左下方有小字曰“念翼”。按“念

翼”当即胡念翊,乃有名绘手,笠翁《无声戏》原本图,即其所绘。”

时,插图出现新的特征,详见下文。 [7](78)至《西游真诠》

此后的评点本如《西游真诠》、《西游原旨》、《通易西游正旨》、《西游记评注》基本上都采用了《西游证道书》删改过的文本进行评点。清代唯一的一部全本《新说西游记》虽以明代百回本作为底本翻刻,却采用了唐僧出世故事,将其插入孙悟空大闹三界之后作为第九回,而将原本的第九回至第十二回等四回文字重新调整分割成第十回至第十三回,《西游证道书》对其的影响可见一斑。

据《小说书坊录》载,《西游证道书》另有九如堂乾隆十五年刻《西游证道书》二十卷一百回、怀德堂刻《西游证道奇书》一百回本。随着翻刻本《西游真诠》的出版,《西游证道书》原本随之失去流传的优势,直至最终流失不传。

2、《西游真诠》的文本传播

康熙丙子三十五年有《西游真诠》笺评本出,成为清代最流行的本子,孙楷第将其列为《西游记》三大通行本之首。据《明清善本小说丛刊·西游真诠①》,其书首为虞集原序,字体端正,每半叶六行,每行十六字。目录题“嘉平金人瑞、西陵汪象旭澹漪、山阴陈士斌悟一子、温陵李贽卓吾全评阅”。十卷一百回,正文每半叶十一行,每行二十八字。

《西游真诠》的最大版式特征为改变插图内容。目录后附图十幅,右图左文,具为人物肖像图,文为对右图中人物的简单介绍。再据《古本小说集成》录《西游真诠》为芥子园刊本,也是绣像本,有图二十幅,图后附有赞词。图像依次为如来佛、李老君、唐太宗、魏徵、唐僧师徒和其他仙妖等;题赞署名者为玉湖钓叟、紫霞散仙、友鹤道人、指迷老人等。此概受当时绣像小说潮流的影响,小说插图一般只有人物没有配景,抛弃从前小说插图中无关紧要的程式化的景物描绘,集中笔墨表现人物。而且一幅图往往只表现一个人物,插图合刻于卷首,类似于人物肖像集。另外,其评点在继承《西游证道书》关于小说作者和小说主旨的论断的同时,进一步将小说情节逐一对应为演绎道家教义的材料,并否定了明代文人以心学诠释小说的思路。在评点形式上,舍弃了夹批这一评点形式,只有回后总评,且评语冗长,最多者长达二千字。在文本内容上,相比较《西游证道书》,它参照明刊全本对被删文字有所恢复,其总字数据徐朔方统计达五十万言,增加了五万字左右。

此书清代刊印最多,据《小说书坊录》载有十几种,详见下文。其中联墨堂刻《绣像西游真诠》一百回本,据柳存仁先生《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介绍为芥子园板中小型的本子,现为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藏书,伦敦英国博物院也藏有一部。

3、《新说西游记》的文本传播

据《明清善本小说丛刊·新说西游记①》,书首为张书绅“自序”,每半叶五行,每行八字,为草书。次为张书绅于乾隆戊辰年秋七月题“总论”,每半叶九行,每行二十四字。次为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次为张书绅“新说西游记全部经书题目录共五十二篇”,每半叶十行,每行字数不等。次为“中节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

时而昏目录共讲二十七篇。次为张书绅“全部西游记目录赋”。全书无插图。而据味潜斋石印本,则在此后还有“新说西游记图像”二十幅,第一幅为“如来佛”,末幅为“犼精”,该幅左下题“元和吴友如绘”,有印章为“吴嘉酣印”。又正文每回尚有题图一幅,每四回为一组,全书凡一百幅。从传播角度讲,此书的特点有二:

其一,与上两种本子不同,它是唯一名符其实的全本。明刊本的繁本俱无唐僧出身故事,而清代诸本如上文介绍,删除了大量的诗词偈语等内容。《新说西游记》其文字内容据李评本原本(而非世本)进行修订,并据《西游真诠》增加第九回唐僧出身故事。究其原因,“这一方面体现了张书绅的求全倾向,„„另一方面,张书绅从小说全书结构着眼,以为这一故事有关‘大章法’、‘大关锁’,实不可或缺。”[10](93-94)[9]其二,改变评点视角,以《大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来诠释《西游记》,使之成为儒学之异体,在清本系统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在批评形态上,序跋、总评、总论、回前回后评、夹批一应俱全,可谓集大成之作。其以《大学》评注《西游记》的动机也有二个,“一是针对当时读者特别是数家批评对作品的误解。„„二是对其时儒学道统衰败、空疏清谈而不关事务的学风表达不满。”[10](95-96)

据《小说书坊录》载,分别还有善成堂刻《新说西游记》一百回、其有堂乾隆十四年刻《新说西游记》一百回(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晋省书业公记乾隆刻《新说西游记》一百回、上海广百宋斋光绪十六年石印《新说西游记》一百回、邗江味潜斋光绪十四年石印《新说西游记》一百回等。今存“晋省书业公记藏本”和清乾隆己巳(十四年)堂刊本(后还有石印本)。其中“晋省书业公记本”是初刻本,始见于乾隆戊辰十三年,余皆为翻刻本,味潜斋本《新说西游记》中有王韬《新说西游记图像序》,其对《西游记》“邱作”提出质疑。

4、《西游原旨》、《西游正旨》的文本传播

据《明清善本小说丛刊·西游原旨①》,卷首为重刊西游原旨序,每半叶六行,每行十二字,为嘉庆二十四年题。次为“悟元子注西游原旨序”,每半叶五行,每行十三字,为嘉庆六年题。次为“楼云山悟元道人西游原旨叙”,每半叶六行,每行十三字,为嘉庆三年题。次为“悟元子西游原旨序”,每半叶五行,每行十二字,为嘉庆已未仲春题。次为“西游原旨序”,每半叶五行,每行十二字,为乾隆戊寅孟秋题。次为“再序”,每半叶五行,每行十二字,为嘉庆十五年岁次庚午春月题。次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丘祖本末”,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次为悟元子刘一明著“西游原旨读法卷首”,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三字。次为“西游原旨歌”,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次为“重刊西游原旨目录”。正文前有插图八页,右图左文,具为人物肖像图,文为对右图中人物的简单介绍,与《西游真诠》相似。正文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

据《小说书坊录》载,分别有常德护国庵嘉庆二十四刻《西游原旨》二十四卷、常德夏复恒嘉庆二十四年刻《西游原旨》一百回、常德同善分社分别于嘉庆二十四年刻《西游原旨》二十四卷一百回、同治二年刻《西游原旨》二十四卷一百回。此书原本于嘉庆十五年(一八一零)刊于甘肃,不存。今存本为其门人夏复恒于嘉庆二十四年重刊于湖南常德。

时而昏目录共讲二十七篇。次为张书绅“全部西游记目录赋”。全书无插图。而据味潜斋石印本,则在此后还有“新说西游记图像”二十幅,第一幅为“如来佛”,末幅为“犼精”,该幅左下题“元和吴友如绘”,有印章为“吴嘉酣印”。又正文每回尚有题图一幅,每四回为一组,全书凡一百幅。从传播角度讲,此书的特点有二:

其一,与上两种本子不同,它是唯一名符其实的全本。明刊本的繁本俱无唐僧出身故事,而清代诸本如上文介绍,删除了大量的诗词偈语等内容。《新说西游记》其文字内容据李评本原本(而非世本)进行修订,并据《西游真诠》增加第九回唐僧出身故事。究其原因,“这一方面体现了张书绅的求全倾向,„„另一方面,张书绅从小说全书结构着眼,以为这一故事有关‘大章法’、‘大关锁’,实不可或缺。”[10](93-94)[9]其二,改变评点视角,以《大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来诠释《西游记》,使之成为儒学之异体,在清本系统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在批评形态上,序跋、总评、总论、回前回后评、夹批一应俱全,可谓集大成之作。其以《大学》评注《西游记》的动机也有二个,“一是针对当时读者特别是数家批评对作品的误解。„„二是对其时儒学道统衰败、空疏清谈而不关事务的学风表达不满。”[10](95-96)

据《小说书坊录》载,分别还有善成堂刻《新说西游记》一百回、其有堂乾隆十四年刻《新说西游记》一百回(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晋省书业公记乾隆刻《新说西游记》一百回、上海广百宋斋光绪十六年石印《新说西游记》一百回、邗江味潜斋光绪十四年石印《新说西游记》一百回等。今存“晋省书业公记藏本”和清乾隆己巳(十四年)堂刊本(后还有石印本)。其中“晋省书业公记本”是初刻本,始见于乾隆戊辰十三年,余皆为翻刻本,味潜斋本《新说西游记》中有王韬《新说西游记图像序》,其对《西游记》“邱作”提出质疑。

4、《西游原旨》、《西游正旨》的文本传播

据《明清善本小说丛刊·西游原旨①》,卷首为重刊西游原旨序,每半叶六行,每行十二字,为嘉庆二十四年题。次为“悟元子注西游原旨序”,每半叶五行,每行十三字,为嘉庆六年题。次为“楼云山悟元道人西游原旨叙”,每半叶六行,每行十三字,为嘉庆三年题。次为“悟元子西游原旨序”,每半叶五行,每行十二字,为嘉庆已未仲春题。次为“西游原旨序”,每半叶五行,每行十二字,为乾隆戊寅孟秋题。次为“再序”,每半叶五行,每行十二字,为嘉庆十五年岁次庚午春月题。次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丘祖本末”,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次为悟元子刘一明著“西游原旨读法卷首”,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三字。次为“西游原旨歌”,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次为“重刊西游原旨目录”。正文前有插图八页,右图左文,具为人物肖像图,文为对右图中人物的简单介绍,与《西游真诠》相似。正文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四字。

据《小说书坊录》载,分别有常德护国庵嘉庆二十四刻《西游原旨》二十四卷、常德夏复恒嘉庆二十四年刻《西游原旨》一百回、常德同善分社分别于嘉庆二十四年刻《西游原旨》二十四卷一百回、同治二年刻《西游原旨》二十四卷一百回。此书原本于嘉庆十五年(一八一零)刊于甘肃,不存。今存本为其门人夏复恒于嘉庆二十四年重刊于湖南常德。

《明清善本小说丛刊·西游正旨①》书正文中无插图,现见版本因十回前俱缺,故无所得知正文前是否也有插图。此书存道光己亥眉山何氏德馨堂刊本,又名《通易西游正旨分章注释》,又有何廷椿道光十九年刻《通易西游正旨分章注释》一百回。

在以上诸本的传播过程中,《西游证道书》的影响最为广泛,其次为《西游真诠》和《新说西游记》,其中《西游真诠》现存的版本最多,《新说西游记》作为清代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全本以其内容优势前和独特的评点视角而与前两个本子鼎足而立。

三、《西游记》在清代文本传播的特征

清代的《西游记》传播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继承了明代的传播特征,后期则因西方新的印刷技术的传入而表现出新的版式特征。从小说版式来说,从清初延至近代的一段时期,小说版式即有传统的木刻本,也有石印本和铅印本。小说中的插图绣像虽然在顺、康、雍时期,尚有部分佳作不让明代,但整体而言,一度衰落,在乾嘉时期一度走向低谷,随着石印术传入中国,它采用照相转写法,使插图绣像渐趋精美,从而代替了传统的插图艺术,使小说插图绣像复兴。从文本形式上讲,则以小说评点本为主流。

具体而言,与明代相比,《西游记》在清代的文本传播表现出以下两个时代特征。第一,随着印刷技术的提高,清代《西游记》现存版本繁多。与明代现存版本相比,清出版本清一色为评点本,同一本子,在清代刊刻次数也最多。以《西游真诠》为例,分别有翠筠山房康熙刻《西游真诠》一百回、吴郡崇德书院康熙三十五年刻《西游真诠》一百回、芥子园刻《西游真诠》石印本一百回、京都敬业堂乾隆刻《西游真诠》一百回、金阊书业堂乾隆四十五年刻《西游真诠》一百回、大文堂刻《西游真诠》六卷、世德堂刻《西游真诠》二十卷一百回、竹兰轩乾隆刻《西游真诠》一百回、东昌书业德(或作书业德记)光绪十九年刻《绘图增像西游记》一百回、竹西琅环书屋咸丰二年刻《西游真诠》二十卷、佛山连元阁刻《西游真诠》一百回、光华堂刻《西游记真诠》、联墨堂刻《绣像西游真诠》一百回、上海扫叶山房光绪

十、十一年刻《西游真诠》一百卷、上海校经山房光绪十年刻《西游真诠》一百回、上海广百宋斋光绪十五年铅印《绘图增像西游记》一百回、上海焕文书局光绪十九年石印《绘图增像西游记》一百回等。另外据李时人《〈西游记〉版本叙略》,还有乾隆四十七年敦化堂本、光绪初翠云山房本、光绪十年良月校经山房校刊本、光绪十六年广百斋校印巾箱本等多种[11](169页)。

除上面所提刻本外,还有明本的清刻本,如杨致和《西游记传》今尚存嘉庆本和道光本。嘉庆本封面题“唐三藏出身 近文堂藏板”。首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绣像,半页一幅。次“新刊西游记传目录”,计四十一回(实际正文内不标回数)。首页:“西游记传卷之一 齐云杨致和 天水赵石真校 龙江聚古斋梓”。卷三“新刊唐三藏出身全传之三”。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字。四卷四十则。道光本:封面“绣像西游记全传 堂梓行”。首页:“绣像西游记卷之一 齐云杨致和编 天水赵毓真校 绣谷锦盛堂梓”。卷二、三、四题“新刻唐三藏西游全传”。上图下文,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字。四卷四十则。[12]

从以上诸本可见,清代出现了传统印刷与近代印刷并存的兴旺局面,即有抄本,也有刻本,还出现了印本,尤以石印本为多。乾隆朝即出现了《西游真诠》一百回石印本,还有排印本,半叶十行,行二十四字。在石印本出现以后依然有一些传统刻本。

第二,石印术大多采用照相转写法,使其具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缩印功能,如芥子园《西游真诠》即为小本。二是图像照印功能,因其省却了原先的“刻工”环节,图像绘制的重要性得以大大增强,小说中绣像刻绘更加精美,极大地促进了通俗小说的绣像与插图的普及。

石印技术首先使小说文本插图的内容有所改变,抛弃从前小说插图中无关紧要的程式化的景物描绘,集中笔墨表现人物,出现了人物肖像图。而且插图的艺术水平也大幅提高。如芥子园刊小本《西游真诠》,插图凡20幅,颇精,深得读者喜爱。自光绪十四年至十六年间,石印图像本通俗小说的出版迎来一个小高潮,点石斋、同文书局、蜚英馆、鸿文书局等书局,共计推出《儿女英雄传》、《镜花缘》、《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西游记》、《今古奇观》等数十部小说(包括同一小说的不同版本)。综观上述诸书,大多开本宽大,纸墨优良,文字清晰,图绘精美,堪称通俗小说石印图像本的佳本,较之清代后期的木刻小说版画,诚有上下之别。如清代后期(1888)上海邢江味潜斋的《新说西游记》石印本,二十幅绣像及二百幅插图,由海上画家吴友如亲笔绘制图像,有王韬《新说西游记图像序》谓:“此书旧有刊本而少图像,不能动阅者之目。今余友味潜主人嗜古好奇,谓必使此书别开生面,花样一新,特倩名手为之绘图。计书百回为图百幅,更益以像二十幅,意态生动,须眉跃然见纸上,固足以尽丹青之能事矣。此书一出,宜乎不胫而走。洛阳为之纸贵。”[2](365)可见人们越来越重视插图的艺术质量。

另外,光绪三十二年(1906)焕文书局石印还出了彩绘本:《五彩绘图西游记》。石印技术还促使盗版现象的出现。味潜斋《新说西游记》的图像后即被人盗印,光绪十九年(1893)焕文书局石印《绘图增批西游记》,书首二十幅绣像,即盗印味潜斋本,甚至连第二十幅“吼精”左下角“元和昊友如绘”的题署,亦未削去。

综观《西游记》文本在清代的传播,随着印刷出版业的发展、清代全真教的一度复兴、社会思潮的变迁,清代《西游记》诸评点本凭借各自不同的传播优势,利用各自不同的传播机制,表现出不同的传播效果。与小说文本在明代传播相比,清代小说文本传播表现出多而繁复的特点,尤其是在版式上出现多种版式共存,插图以人物肖像为主并愈为逼真的特征,同时出现盗版现象。

参考文献:

[1]张静庐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7.

[2]朱一玄、刘毓忱编.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A].亭林诗文集[Z]卷三,四部丛刊本.

[5]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M]卷一,北京:北大出版社,1989.

[6]黄永年.西游记前言[A].北京:中华书局,1993.

[7]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8]刘荫柏.西游记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9]参见吴圣昔.评李安纲西游记论的版本基础[J].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0]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1]李时人.西游记考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12]李时人.“四游记”版本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相关内容

  • [西游记]的传播与经典化的形成
  • <西游记>的传播与经典化的形成 陈 宏 内容提要:尽管很多接受者阅读者视<西游记>为"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的"游戏之笔",但明清两代更具普遍性的则是将<西游记>视为一部蕴涵深刻的哲理小说.明清两代的接受者对<西游记&g ...

  • 中文工具书
  • 明清小说分析 文传学院 13汉语国际教育 毛孝珍 1311302146 检索课题:明清小说分析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深入开发"明清小说"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了解明清小说的本质特征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其生成﹑发展﹑高潮的走势及文化背景:熟读明清小说文本,精研重点文本 ...

  • [水浒传]回目的四大瑕疵
  • 2008年3月河北学刊 Mar.,2008第28卷第2期 HebeiAcademicJournal V01.28 No.2 <水浒传>回目的四大瑕疵 阳建雄 (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421008) [摘要]<水浒传>作为一部著名的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其回目具有很高的艺术成 ...

  • 中国十大文学名著
  • 一.<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中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题为<红楼梦 ...

  • 清代[西游记]道家评本解读
  • 作者:袁世硕 文史哲 2003年11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3)04-0150-06 近间读到美国浦安迪教授在北京大学的学术讲演<中国叙事学>,[1](P138)书里有两小节论述了<西游记>的寓意,认定这部神魔小说的& ...

  • 明清白话小说功能略谈
  • 明清白话小说功能略谈 作者:王同舟<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14日 08版) <红楼梦><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最流行的三部小说,恰好代表了中国古代三种主要小说类型.<阅微草堂笔记>代表着笔记小说这种体式最古的小说类型,& ...

  • [水浒传]导读教案
  • <水浒传>导读教案 导读目的: 1.知道<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对中国文学的热爱. 2.通过对<水浒传>的课外阅读,深化学生对<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认识,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同时,潜移默化进行读书方 ...

  • 元明清代文学提纲
  • 元代文学 概 论 元代是蒙古贵族掌握国家权力的时代.蒙古族在北方崛起后,先后灭掉了西辽.西夏.金.大理.吐蕃等政权,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公元1279年灭掉南宋,统一全国.因元代文学上承金代,故讲元代文学一般以元灭金的1234年为起点,至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结束,时间跨 ...

  • 12.2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自主学习(含答案)
  •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强化训练 [朝阳](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7-19题.(共10分) 文段一 无论在东方或者西方的社会里,"左撇子"总是被质疑和轻蔑的对象.一般人总是认为用左手的人在心智能力上一定比常人低,有一些科学家把用左手的成因说成是人类遗传基因的变态.其实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