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1.感染的来源 (1)外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体外。由外界致病菌侵入而致病的,如细菌性痢疾和病毒性肝炎等。 (2)内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由体内寄生的正常微生物群引起的,因为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致病,故又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如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和某些真菌的感染。 2.感染的类型:病原体通过各种适宜的途径进入人体,开始了感染过程。侵入的病原体可以被肌体清除,也可定植并繁殖,引起组织损伤、炎症和其他病理变化。感染类型可出现不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持续性感染和带菌状态等不同表现,这些表现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随感染双方力量的增减而移行,转化或交替出现。 (1)不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于毒力弱或数量不足,或侵入的部位不适宜,或机体具有完备的非特异性免疫和高度的特异性免疫力,病原体迅速被机体清除,不发生感染。 (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出现或只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是为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有过感染。感染后对人体损害较轻,不引起明显的病变和症状。在大多数流行性传染病中,隐性感染者一般约占人群的90%或更多,其数量远远超过显性感染(10倍以上),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喉、伤寒等常有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即感染性疾病。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于毒力强、入侵数量多,加之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按其发病快慢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急性感染发病急骤,病程短,一般数日至数周,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感及甲型肝炎等;慢性感染病程缓慢,常持续数日至数年,如结核、麻风等;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者为亚急性感染,如牙龈炎、心内膜炎等。这些感染的不同病程和部位与临床采集不同标本有关。在少数感染性疾病中(如麻风、天花),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但在大多数感染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感染者的一小部分。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而感染者可获得牢固免疫力(如伤寒),但有些显性感染(如痢疾、流感等)患者在病后不能获得牢固免疫力,易再次感染发病。显性感染按感染部位及性质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全身感染可有下列不同类型:①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歇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②败血症:病原菌不断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引起机体严重损害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③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但细菌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④脓毒血症:由于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细菌通过血流扩散到全身其他脏器或组织,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 (4)持续性感染:是指某些微生物感染机体后,可以持续存在于宿主体内很长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尤其有些病毒的感染可使病人长期带病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持续性感染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微生物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细胞中并不断排出体外,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在慢性感染的全过程均可检出微生物,如CMV、EB病毒、HBV、HIV等所致的慢性感染。②潜伏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如单纯疱疹病毒在三叉神经节中潜伏,此时机体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毒体排出,用常规方法多不能分离和检出病毒的存在。但在某些条件下,潜伏的病毒可被激活,完成病毒的复制后可沿感染神经到达皮肤、黏膜,发生单纯疱疹。在急性发作期可检出病毒的存在,发作期过后病毒又返回到潜伏的神经节中,形成长期存留体内的持续性感染。③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无症状,经数年或数十年后,可发生某些进行性疾病,逐渐恶化直至死亡,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朊粒引起的克雅病和库鲁病等。 (5)病原携带状态:发生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原体未被机体排除,仍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向体外排菌,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在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称潜伏期携带者,隐性感染之后称健康携带者;显性感染之后称恢复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的共同特征是没有临床症状但能不断排出病原体,因而

在感染性疾病中成为重要的感染源,尤其是健康携带者的危害性最大。

1.感染的来源 (1)外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体外。由外界致病菌侵入而致病的,如细菌性痢疾和病毒性肝炎等。 (2)内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由体内寄生的正常微生物群引起的,因为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致病,故又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如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和某些真菌的感染。 2.感染的类型:病原体通过各种适宜的途径进入人体,开始了感染过程。侵入的病原体可以被肌体清除,也可定植并繁殖,引起组织损伤、炎症和其他病理变化。感染类型可出现不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持续性感染和带菌状态等不同表现,这些表现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随感染双方力量的增减而移行,转化或交替出现。 (1)不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于毒力弱或数量不足,或侵入的部位不适宜,或机体具有完备的非特异性免疫和高度的特异性免疫力,病原体迅速被机体清除,不发生感染。 (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出现或只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是为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有过感染。感染后对人体损害较轻,不引起明显的病变和症状。在大多数流行性传染病中,隐性感染者一般约占人群的90%或更多,其数量远远超过显性感染(10倍以上),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喉、伤寒等常有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即感染性疾病。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于毒力强、入侵数量多,加之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按其发病快慢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急性感染发病急骤,病程短,一般数日至数周,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感及甲型肝炎等;慢性感染病程缓慢,常持续数日至数年,如结核、麻风等;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者为亚急性感染,如牙龈炎、心内膜炎等。这些感染的不同病程和部位与临床采集不同标本有关。在少数感染性疾病中(如麻风、天花),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但在大多数感染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感染者的一小部分。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而感染者可获得牢固免疫力(如伤寒),但有些显性感染(如痢疾、流感等)患者在病后不能获得牢固免疫力,易再次感染发病。显性感染按感染部位及性质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全身感染可有下列不同类型:①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歇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②败血症:病原菌不断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引起机体严重损害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③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但细菌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④脓毒血症:由于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细菌通过血流扩散到全身其他脏器或组织,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 (4)持续性感染:是指某些微生物感染机体后,可以持续存在于宿主体内很长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尤其有些病毒的感染可使病人长期带病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持续性感染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微生物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细胞中并不断排出体外,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在慢性感染的全过程均可检出微生物,如CMV、EB病毒、HBV、HIV等所致的慢性感染。②潜伏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如单纯疱疹病毒在三叉神经节中潜伏,此时机体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毒体排出,用常规方法多不能分离和检出病毒的存在。但在某些条件下,潜伏的病毒可被激活,完成病毒的复制后可沿感染神经到达皮肤、黏膜,发生单纯疱疹。在急性发作期可检出病毒的存在,发作期过后病毒又返回到潜伏的神经节中,形成长期存留体内的持续性感染。③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无症状,经数年或数十年后,可发生某些进行性疾病,逐渐恶化直至死亡,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朊粒引起的克雅病和库鲁病等。 (5)病原携带状态:发生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原体未被机体排除,仍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向体外排菌,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在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称潜伏期携带者,隐性感染之后称健康携带者;显性感染之后称恢复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的共同特征是没有临床症状但能不断排出病原体,因而

在感染性疾病中成为重要的感染源,尤其是健康携带者的危害性最大。


相关内容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点总结(二)
  • 28.T细胞和B细胞表面分子 ◆T细胞表面分子:TCR-CD3复合体,CD4和CD8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其他表面分子: ◆B细胞表面分子:BCR复合体,辅助受体,协同刺激分子,其它膜表面分子. 29.T细胞发育中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 ◆阳性选择:T细胞TCR能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MHC分子以适当的亲 ...

  • 第6章 医学微生态学
  • 第六章 医学微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微生态学是指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第一节 正常菌落 一.正常菌落及其分布 将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眼结膜.口腔.鼻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粘膜中的不同种类和数量及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二.正常菌群的生理作 ...

  • 医学微生物学[1]
  • 医学微生物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一大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类群,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 分布:广泛 微生物在自然界生物中的地位:六界系统:病毒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 三大类微生物: 1. 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

  •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讲稿)
  •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运送.实验室评价和检查方法 一.病原检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基本要求 标本的正确采集和运送是实验室取得正确结果的前提.但对标本采集的方法和时间,标本的来源,实验室常不能直接加以控制,因此,临床医师和护士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细菌检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基本原则包括: ( ...

  •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b 10岁以下禽流感患儿金刚烷胺用药剂量为5mg/(kg?d),每日总量不超过() a 1962年发现的第一个抗疱疹病毒药物是() b AAD的症状一般出现在应用抗菌药物后() a B群链球菌感染首选() d CMV肺炎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极高,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出现前,死 ...

  •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细菌)
  • 一.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food borne diseases) 第十一章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由于各种致病因子通过食物进入人 体体内而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 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一.食源性疾病 三个基本要素 病原物----致病因子: 传播媒介----食物: 临床特征----中毒性或感染 ...

  • 病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 1.简述淤血的原因.病变及其结局. (1)淤血的原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阻塞:③心力衰竭. (2)病变:1)肉眼:①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②呈暗红色③皮肤出血时发绀,温度下降: 2)镜下:①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②有时伴水肿:③实质细胞变性. 3)结局:①淤血时间短可以恢复正常:②淤血时间长 ...

  • 继续教育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答案
  • 我国哪种细菌引起的痢疾为常见 D. 福氏志贺菌 人类幼年时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发生水痘,病毒愈后潜伏当免疫低下时发 A 最早应用于临床的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是 C. 青霉素G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最常见的骨感染类型,经常发生于:A 特异性骨与关节感染主要是 C . 以下属于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的是 A 流脑 ...

  • 第1节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
  • 第1节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 一方面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不同的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不尽相同,另一方面食品从原料.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到烹调等各个环节,常常与环境发生各种方式的接触,进而导致微生物的污染.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可分为土壤.空气.水.操作人员.动植物.加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