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格鲁派在甘孜的传播和影响

  【摘 要】甘孜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藏传佛教传入甘孜地区以后,由于历代封建领主的支持,藏传佛教格鲁派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甘孜地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甘孜地区宗教格局、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甘孜的社会历史背景、格鲁派各寺院在甘孜州的创建以及格鲁派对甘孜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探讨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在甘孜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关键词】藏传佛教;格鲁派;甘孜州

  据史书记载,1409年藏历正月,著名的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发起“默朗钦波”法会,同年,在拉萨东北三十公里地方建立甘丹寺,标志着格鲁派正式创立。这是藏传佛教规模最大,僧侣最多,与政治联系最为紧密的教派。15世纪30年代,格鲁派势力开始向康区扩展。

  一、甘孜州宗教格局概况

  甘孜州是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民族聚居区,藏传佛教传入甘孜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藏传佛教各教派传入了甘孜后经历了盛衰消长的过程,故在甘孜州境内形成了大小不等的以寺院为中心的教区。据调查,苯教是甘孜地区最早的宗教,后来,随着藏传佛教在康区的不断发展和传播,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陆续传入甘孜地区,一时形成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林立的局面。近代以前,甘孜州五大教派俱全,又经过了数百年的相互兼并融合,后来格鲁派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近代,藏传佛教各教派势力的格局依次为格鲁派、宁玛派、苯波派、萨迦派,且各教派势力强弱差异很大,基本上是格鲁派独占榜首。目前,在甘孜州境内的各教派分布规律大致为:格鲁派著名寺院甘孜寺占据了甘孜县有利的地域。甘孜寺处于县城城北,自然条件较好,处于物产丰富、人口聚集的地区,其优越条件为寺院经济发展,僧侣提供了保障;而宁玛派和苯波派各寺院位于河谷山区,交通闭塞、人口较少的地方,又因其内部组织结构和宗教制度松散,加上受格鲁派的影响,寺院未能形成较大规模;萨迦派寺庙规模较小;而噶党派已经消失殆尽,原因是寺院规模小,又分布在边缘山区,外加格鲁派的兴起,不少寺院改宗为格鲁派。其他县城的分布规律也是如此。

  二、格鲁派传入甘孜州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早期寺院的建立

  甘孜州处于康巴地区,和其他地方一样,苯教是州内最古老的宗教。据有关史书记载,佛教的传入,始于松赞干布时代,但是细究起来佛教真正传入康巴地区是在赤松得赞时期。公元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吐蕃腹地佛教的兴起,佛教的影响也逐步扩散到康区境内,根据当时的历史文化大背景呷,佛教渗入到了康北,加上甘孜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使得甘孜成为了带有浓郁佛教文化氛围的地域。加上公元9世纪中叶的朗达玛灭佛事件发生后,西藏腹心地区的佛教衰落之时,佛教确在远离西藏腹心地区的包括甘孜在内的康区以及甘南等地得以保存和传播。随着封建农奴制在西藏的确立,佛教进入了一个再度繁盛的时期。各教派都相继传入甘孜地区。宗喀巴的“宗教改革”的成功以及他的几位重要门徒对格鲁派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中主要人物有贾曹杰、克主杰(班禅一世)、降央确杰(哲蚌寺的创建者)、根敦主巴(扎什伦布寺的创建者,达赖一世)等等。根敦主巴与克主杰后来发展成为格鲁派最大的两个活佛系统,即达赖和班禅系统。而将格鲁派首先传入康区的则是著名的麦・西绕桑布,他的主要贡献是建立强巴林寺。明末清初,固始汗在进兵康区,在消灭康区的白利土司,推翻藏巴汗地方政权后,以格鲁派“护教法王”的身份成了青藏高原的统治者汗网,那以后,固始汗一方面为了履行自己对五世达赖喇嘛的承诺并讨好五世达赖喇嘛,另一方面为了巩固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地位,全力支持修建格鲁派寺院,发展格鲁派势力。自此,格鲁派在康区初露头角,大规模的建造寺院,在康区逐渐发展壮大,出现了格鲁派寺院林立,僧众遍地的景象。

  据藏文史料记载,1577年1月索南嘉措接受了俺答汗的邀请前往青海与其会面,于1578年5月到达青海湖边的仰华寺与俺答汗等王公会见。而就在索南嘉措停留青海期间,又接受了云南江木氏土司的邀请,于1580年前往木氏土司的辖地甘孜州康南理塘巴塘等地。由于当时木氏土司的势力已经渗入到康南理塘巴塘等地,于是在木氏土司的支持下,索南嘉措于1580年将理塘城南的一座苯教寺庙“帮根寺”改宗为格鲁派寺庙,并亲自主持了该寺庙的开光仪式,这一寺庙就是长青春科尔寺,即后来著名的理塘大寺。在17世纪中叶以前,在甘孜州先后修建了了贡嘎郎吉岭寺(稻城县),古瓦寺(康定县),吉日寺(九龙县),理塘寺(理塘县),龙绒寺(得荣县)。还有1655年在甘孜州德格县中扎科同鸠村建立的康北第一座格鲁派寺庙更萨寺,1662年,曲吉・昂翁彭错在甘孜县绒坝岔建立了大金寺,后来该寺庙经历了历世达赖和西藏地方政府的扶持逐步扩大,以及坐落于甘孜县城北的甘孜寺也是他所建的,还有霍尔却吉・昂翁彭错主持在道孚县修建的灵雀寺等霍尔十三寺。

  总之,在甘孜州建立了格鲁派寺庙依靠自身的教育理念、完善的教学体系、严密的戒律适度,培养出很多知名僧人,对甘孜州的政治和宗教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三、藏传佛教格鲁派对甘孜州社会制度、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的影响

  藏传佛教是伴随着封建农奴制社会在西藏腹心地区的确立形成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在甘孜地区的传播过程,也是甘孜地区藏族社会向政教联盟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演化发展的过程。甘孜藏族社会虽然在吐蕃时代就已纳入吐蕃政权的管辖范围,但是由于甘孜地处西南边偏僻地,其社会形态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势力统治,藏传佛教诸教派的传入尤其是格鲁派的传入,以及格鲁派寺院在甘孜州的创建对于甘孜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标志着政教联盟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甘孜地区的正式确立。17世纪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甘孜后,土司制度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了,封建农奴割据势力早已形成,因此藏传佛教格鲁派进入甘孜地区以后,在蒙古贵族和历代封建领主的支持下,逐渐得到了广泛传播。土司系统与寺院活佛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联合,共同管理属地、属民,已成为了甘孜地区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传佛教传入甘孜地区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最终形成了格鲁派一支独秀后,与甘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众水乳相交,占据了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成为宣扬其思想的形式和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在甘孜,藏传佛教是甘孜地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主导了藏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时至今日,藏传佛教仍然在甘孜藏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说,藏传佛教乃是甘孜地区藏族的根基,是形成和凝聚甘孜地区藏族的主要文化纽带,对甘孜地区藏民的生活习俗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总体而言,藏传佛教传入甘孜地区以后甘孜地区的传统文化始终没有脱离宗教文化的浓浓氛围。藏传佛教一直是甘孜地区藏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支撑着甘孜藏民族深层次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当然,藏传佛教在甘孜地区的传播过程,也是藏传佛教被地方化的过程,甘孜藏族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使得甘孜的藏传佛教具有了自己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参考文献】

  [1]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2]唐景福.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3]格勒.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4]五世达赖喇嘛传[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

  【摘 要】甘孜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藏传佛教传入甘孜地区以后,由于历代封建领主的支持,藏传佛教格鲁派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甘孜地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甘孜地区宗教格局、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甘孜的社会历史背景、格鲁派各寺院在甘孜州的创建以及格鲁派对甘孜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探讨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在甘孜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关键词】藏传佛教;格鲁派;甘孜州

  据史书记载,1409年藏历正月,著名的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发起“默朗钦波”法会,同年,在拉萨东北三十公里地方建立甘丹寺,标志着格鲁派正式创立。这是藏传佛教规模最大,僧侣最多,与政治联系最为紧密的教派。15世纪30年代,格鲁派势力开始向康区扩展。

  一、甘孜州宗教格局概况

  甘孜州是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民族聚居区,藏传佛教传入甘孜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藏传佛教各教派传入了甘孜后经历了盛衰消长的过程,故在甘孜州境内形成了大小不等的以寺院为中心的教区。据调查,苯教是甘孜地区最早的宗教,后来,随着藏传佛教在康区的不断发展和传播,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陆续传入甘孜地区,一时形成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林立的局面。近代以前,甘孜州五大教派俱全,又经过了数百年的相互兼并融合,后来格鲁派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近代,藏传佛教各教派势力的格局依次为格鲁派、宁玛派、苯波派、萨迦派,且各教派势力强弱差异很大,基本上是格鲁派独占榜首。目前,在甘孜州境内的各教派分布规律大致为:格鲁派著名寺院甘孜寺占据了甘孜县有利的地域。甘孜寺处于县城城北,自然条件较好,处于物产丰富、人口聚集的地区,其优越条件为寺院经济发展,僧侣提供了保障;而宁玛派和苯波派各寺院位于河谷山区,交通闭塞、人口较少的地方,又因其内部组织结构和宗教制度松散,加上受格鲁派的影响,寺院未能形成较大规模;萨迦派寺庙规模较小;而噶党派已经消失殆尽,原因是寺院规模小,又分布在边缘山区,外加格鲁派的兴起,不少寺院改宗为格鲁派。其他县城的分布规律也是如此。

  二、格鲁派传入甘孜州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早期寺院的建立

  甘孜州处于康巴地区,和其他地方一样,苯教是州内最古老的宗教。据有关史书记载,佛教的传入,始于松赞干布时代,但是细究起来佛教真正传入康巴地区是在赤松得赞时期。公元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吐蕃腹地佛教的兴起,佛教的影响也逐步扩散到康区境内,根据当时的历史文化大背景呷,佛教渗入到了康北,加上甘孜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使得甘孜成为了带有浓郁佛教文化氛围的地域。加上公元9世纪中叶的朗达玛灭佛事件发生后,西藏腹心地区的佛教衰落之时,佛教确在远离西藏腹心地区的包括甘孜在内的康区以及甘南等地得以保存和传播。随着封建农奴制在西藏的确立,佛教进入了一个再度繁盛的时期。各教派都相继传入甘孜地区。宗喀巴的“宗教改革”的成功以及他的几位重要门徒对格鲁派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中主要人物有贾曹杰、克主杰(班禅一世)、降央确杰(哲蚌寺的创建者)、根敦主巴(扎什伦布寺的创建者,达赖一世)等等。根敦主巴与克主杰后来发展成为格鲁派最大的两个活佛系统,即达赖和班禅系统。而将格鲁派首先传入康区的则是著名的麦・西绕桑布,他的主要贡献是建立强巴林寺。明末清初,固始汗在进兵康区,在消灭康区的白利土司,推翻藏巴汗地方政权后,以格鲁派“护教法王”的身份成了青藏高原的统治者汗网,那以后,固始汗一方面为了履行自己对五世达赖喇嘛的承诺并讨好五世达赖喇嘛,另一方面为了巩固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地位,全力支持修建格鲁派寺院,发展格鲁派势力。自此,格鲁派在康区初露头角,大规模的建造寺院,在康区逐渐发展壮大,出现了格鲁派寺院林立,僧众遍地的景象。

  据藏文史料记载,1577年1月索南嘉措接受了俺答汗的邀请前往青海与其会面,于1578年5月到达青海湖边的仰华寺与俺答汗等王公会见。而就在索南嘉措停留青海期间,又接受了云南江木氏土司的邀请,于1580年前往木氏土司的辖地甘孜州康南理塘巴塘等地。由于当时木氏土司的势力已经渗入到康南理塘巴塘等地,于是在木氏土司的支持下,索南嘉措于1580年将理塘城南的一座苯教寺庙“帮根寺”改宗为格鲁派寺庙,并亲自主持了该寺庙的开光仪式,这一寺庙就是长青春科尔寺,即后来著名的理塘大寺。在17世纪中叶以前,在甘孜州先后修建了了贡嘎郎吉岭寺(稻城县),古瓦寺(康定县),吉日寺(九龙县),理塘寺(理塘县),龙绒寺(得荣县)。还有1655年在甘孜州德格县中扎科同鸠村建立的康北第一座格鲁派寺庙更萨寺,1662年,曲吉・昂翁彭错在甘孜县绒坝岔建立了大金寺,后来该寺庙经历了历世达赖和西藏地方政府的扶持逐步扩大,以及坐落于甘孜县城北的甘孜寺也是他所建的,还有霍尔却吉・昂翁彭错主持在道孚县修建的灵雀寺等霍尔十三寺。

  总之,在甘孜州建立了格鲁派寺庙依靠自身的教育理念、完善的教学体系、严密的戒律适度,培养出很多知名僧人,对甘孜州的政治和宗教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三、藏传佛教格鲁派对甘孜州社会制度、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的影响

  藏传佛教是伴随着封建农奴制社会在西藏腹心地区的确立形成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在甘孜地区的传播过程,也是甘孜地区藏族社会向政教联盟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演化发展的过程。甘孜藏族社会虽然在吐蕃时代就已纳入吐蕃政权的管辖范围,但是由于甘孜地处西南边偏僻地,其社会形态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势力统治,藏传佛教诸教派的传入尤其是格鲁派的传入,以及格鲁派寺院在甘孜州的创建对于甘孜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标志着政教联盟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甘孜地区的正式确立。17世纪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甘孜后,土司制度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了,封建农奴割据势力早已形成,因此藏传佛教格鲁派进入甘孜地区以后,在蒙古贵族和历代封建领主的支持下,逐渐得到了广泛传播。土司系统与寺院活佛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联合,共同管理属地、属民,已成为了甘孜地区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传佛教传入甘孜地区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最终形成了格鲁派一支独秀后,与甘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众水乳相交,占据了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成为宣扬其思想的形式和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在甘孜,藏传佛教是甘孜地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主导了藏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时至今日,藏传佛教仍然在甘孜藏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说,藏传佛教乃是甘孜地区藏族的根基,是形成和凝聚甘孜地区藏族的主要文化纽带,对甘孜地区藏民的生活习俗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总体而言,藏传佛教传入甘孜地区以后甘孜地区的传统文化始终没有脱离宗教文化的浓浓氛围。藏传佛教一直是甘孜地区藏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支撑着甘孜藏民族深层次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当然,藏传佛教在甘孜地区的传播过程,也是藏传佛教被地方化的过程,甘孜藏族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使得甘孜的藏传佛教具有了自己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参考文献】

  [1]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2]唐景福.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3]格勒.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4]五世达赖喇嘛传[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


相关内容

  • 清廷治藏与金瓶掣签
  • 演讲人:曾国庆 时间:11月15日 地点:安徽大学·"三学"高端论坛 < 光明日报 >( 2010年12月16日   11 版) 五世达赖喇嘛的驻锡地--北京西黄寺 清代驻藏大臣衙门 曾国庆,藏族,1956年出生于拉萨,祖籍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 ...

  • 佛教密宗五大派
  • 佛教密宗五大派 宁玛派(红教)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始祖莲华生大士所创立的宗派,俗称「红教」.藏文「宁玛」的意思是「老派」,或「旧译派」,有别于后来其他祖师创立的「新译派」(白教.花教.黄教).莲师在印度等地,尽得显密佛法大成,在各地大转法轮,度化了无数众生.并为保存教法,训练了许多译师,又从印度延请三 ...

  • 独家发布:任新建:为什么说"治藏必先安康"
  • 为什么说"治藏必先安康" --"安康稳藏"之史思 任新建 一 . 康 藏 的特点 "康藏",是"康巴藏区"的简称,亦简称为"康区".在藏族传统地理概念中,将我国藏族聚居之地分为卫藏.安多.康(康巴)三 ...

  • 班布尔汗 : 分道扬镳又殊途同归的"四大活佛"(全)
  • 注:本文系<分道扬镳又殊途同归的"四大活佛">系列第四篇,阅读前文可移步: <分道扬镳又殊途同归的"四大活佛">(一)(二)(三) 民国政府建立在埋葬传承数千年帝制的基础上,其合法性,在于"推翻专制,建立共和",是与 ...

  • 大都市中的藏传佛教寺庙研究
  • 摘 要:广仁寺是陕西省唯一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建立在非藏族文化背景下的繁华大都市中.该寺除保留其原有的藏文化特色之外,还因其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而更独具其特色,广仁寺所举行的慈善功德事业等,同时也体现出其在当代都市中的社会功能.自建寺以来,对促进当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是为当代都市 ...

  • [原创][翻书][瞻对]:一个驻藏大臣的1904年 [文化散论]
  • 编者按: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彪悍闻名,而瞻对人则是"彪中之彪".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军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阿来的这本新书就是以瞻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 ...

  •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再造
  • 摘要:玉树灾后重建在区域稳定.文化发展.生态保护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玉树灾后文化建设中呈现出宗教形式的多样性.文化变迁的堕距性.文化资源的竞争性.区域利益的博弈性,在客观上形成了国家与乡土社会.文化传承与文化再造.文化重构与发展转型等多重社会矛盾,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关注玉树灾后重建中的文化建设, ...

  • 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寺院教育综述
  • 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寺院教育综述 Vol.22 No.3 Sep.2007 第22 卷第3 期 2007年9月 西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 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 元八世纪中叶,吐蕃王赤松德赞为进一步发展佛教 教法,在西藏山南扎囊县境内建立了第 ...

  • 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
  • 藏传佛教的发展与影响 班级:中本133班 学号:13010328 姓名:党金鹰 摘要: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藏传佛教即喇嘛教(黄教)是最为主要的宗教之一,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藏传佛教是外来宗教本土化的产物,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本文将通过对藏传佛教的描述,重点分析其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