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祠堂:立体的族谱与族训

青原区新圩毛氏宗祠图/ 山东画报出版社   祠堂是宗族祭祖联宗、议决宗族事务、办理红白喜事、上灯修谱、表彰功德、惩戒罪恶等的重要活动场所,它集祭祖、管理、行使族权于一身,神圣而庄严,集中体现着人们的精神要求。祠堂的建筑以宗族观念为基石,承载着一个宗族全部的历史情感、生活理想。所以,祠堂建筑本身也就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由祠堂厚实的砖墙、粗大的梁柱,我们不难体味它象征人们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人类价值;由祠堂显赫的门面、宽阔的空间,我们不难领略它激励后人勤劳上进、光大门第的精神价值;由它考究的建筑、精致的装潢,我们可以品评它富丽堂皇的外表之下,蕴涵着的艺术价值。一座祠堂既是一座缅怀祖宗功名的纪念碑,往往也是一座表彰先人善行义举的道德碑,它默默无言,却又铿锵有力,用砖石木的语言教化着后人。   宗族之志:新圩毛氏宗祠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毛家村是一个八十多户、四百多人口的小村庄。然而,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不到百年的时间,该村获大学学历以上者有一百五十人。村中有条长约五十米的裕元巷,出了博士、教授、工程师等高级知识分子八十余人。故而,该村被一些媒体誉为“博士教授成群的村落”。裕元巷里有副对联称:“州县名绅商贾巨子裕元是巷,父子泰斗兄弟精英毛门斯派。”   裕元巷的开创者为毛仁炬,他自幼丧父,从小挑起家庭生活重担,后在新圩街上开“裕元和”棉纱布店发迹。家谱上盛赞毛仁炬,“谦逊以持己,宽和以处世”“生平慷慨,见善心趋”“事亲至孝,忍辱睦邻”,其品行可见一斑。毛仁炬训导后人“士人十年读书,十年养气,必先以变化气质为主”“且尔等能奋志前程,以诗书训子孙,令世世不乏读书种,名由此扬者,余亦何患无功名哉”。毛仁炬经商赚钱,不为满足物欲,不为敛财置产,他虽有六子三女十四孙的大家庭,却只有六栋住房、几十亩地。毛家果然世世不乏读书之才,毛仁炬的两个儿子成了清末的秀才,于民国初年创办吉安县私立高等小学,后又创办私立吉安小学。1926年,毛礼铎三兄弟在吉安创办私立文山中学,并创办《大华日报》。1929 年,知名爱国人士毛健吾在湖南衡阳创办大刚中学,抗日战争期间创办《大刚报》,后迁至香港,成为香港一张很有名气的报纸。上世纪初毛家人还建立了类似“公堂会社”式的助学组织,叫“义学会”,靠公田出租和义仓存粮,来接困济贫和扶助教育。   毛氏宗祠又名“文接堂”。文接堂可谓人才接力,济济一堂。以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等为主的高等人才,分布于全国诸多重要城市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地;除从事教育者外,还有工业、经济、新闻、企业、医药、军事等行业的高级人才。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始至今,迅速形成令世人刮目相看的裕元巷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的渊源,在于耕读传家的传统,在于毛氏宗族世代秉持的传承文明、文化接力的宗族之心。   新圩毛家村开基于宋淳熙年间,毛氏宗祠重建于1936年,是一座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建筑。宗祠按赣中传统建筑风格布局,为“三间两井三进”,青砖、灰瓦、马头墙,红石立角,青石门框、横担。祠堂前矗立着“冬官第”牌坊,牌坊上用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的景德镇瓷板画镶贴。支撑牌坊的四根水磨石柱,每根高三米五,直径约八十厘米,用的是从美国运回来的“洋灰”,请上海知名建筑师设计,由江浙工匠手工打磨,耗时一个月建成,费用占整个祠堂造价的三分之一。水磨石柱上方有仿意大利风格的卷草花饰、水泥浮雕“狮象四瑞”,下有水泥文竹型下水道。将外来文化元素和传统民族工艺有机结合,体现了上世纪初叶毛家人接受先进理念的时代特征。   牌坊有联夸耀毛氏祖上荣光:“司空司马第,太守太保家。”祠堂大门上方“毛氏宗祠”四字由时任吉安专员公署专员兼任吉安县县长的“吉安王”李正谊亲赐墨宝。祠堂内,镂空木刻精美绝伦,斗拱飞檐巧夺天工,祠堂楹联则是言辞殷切,“迎尚书以就养心能兼孝,因刺史而兆基官即为家”“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继宗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地灵而人杰。站在高处远看毛家村,村庄四周高、中间低,就像一方墨砚。村落正处于宝砚中央,而裕元巷处于村庄中央。站在文接堂前远眺,视线越过纯化河,视野内山峦起伏延绵,正对面的三座山峰造型就是一副笔架。一道精美的砖砌漏花古屏墙与祠堂相隔,屏墙外是半月形的聚星池,池子又名“七星伴月”,从远处龙头山引来一股涓涓水流,流入聚星池,池水有了龙头活水的充泽和净化,“宝砚”就能永远丰润、翰墨飘香了。古村低洼,却不积水,余水都从村西北一座名叫莲桥的单拱石桥下排出,古老的莲桥就是“宝砚”的出水口。   名门望族:衢州孔氏家庙   在我国,孔庙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官方祀孔的地方,设在国子监(太学)内,地方上则设在州学、(郡)县学中;第二类是民间建立的孔庙,广布于全国各地,俗称文庙;第三类就是孔子世家的家庙,是孔子后裔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的地方。普天之下,家庙只有两座,一座在山东曲阜,一座在浙江衢州。衢州为什么会有由宗子奉祀的孔氏家庙呢?说来话长。   宋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兵陷汴京,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北宋亡。同年五月,赵构在应天称帝,为高宗,改元建炎。建炎二年(1128)秋,宋高宗在扬州行宫举行郊祀,召远在曲阜的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等侍祀。时逢金兵分三路向山东、河南、陕西进发,取道山东的一路,在建炎三年(1129)春,初攻下徐州,进而南下,直指扬州。宋高宗朝廷仓皇至杭州。孔端友已无法回到被金兵统治的曲阜,只好追随宋高宗南渡。同年九月,金兀术分兵两路过长江,破建康,进逼杭州,宋高宗携众往浙东逃窜,直到建炎四年(1130)春金兵北撤。四月,宋高宗到达越州,驻跸州治。宋高宗在越州的两年间,金王朝的力量逐渐北缩,南宋政权逐渐巩固,形成了南宋王朝与金王朝对峙之势。随着时局趋于稳定,南迁孔裔陆续赴任。绍兴元年(1131)孔端朝赴徽州黟县,就任通城令。孔端思在杭,就任府学教授。衍圣公孔端友任郴州知州,到任患疾身亡。   孔端友死后,对孔子世家的定居问题,朝廷的处理是很慎重的。宋高宗对滞留在衢州的孔子世家,作出了“诏以其(孔端友)子为右承奉郎,封衍圣公”的决定,绕过了孔子世家的居留问题。第二年,又将无功名的孔瓒补为迪功郎,并令吏部授予其初品官职。宋高宗的用意在于:首先,对留在衢州的孔子世家的正统性、连续性再一次予以肯定;其次,对金王朝授孔端友之侄孔�[为迪功郎、受封衍圣公的举动予以否定,以保持孔子世家的统一;第三,对孔子世家继续留居衢州表示默认。   当时,暂时留居在衢州的孔子世家,多次请求在当地再建一座家庙。然而若如此,那就表明宋高宗抛弃了“大一统”的传统,承认金王朝对孔子世家的分裂,同时证明南宋王朝无力收复山东等大片疆域,无力使南迁的孔子后裔回归曲阜,会带来恶劣的政治影响。为了让南迁的孔子世家有个祭祖的地方,绍兴六年(1116),宋高宗赵构作出了“诏权(衢州)州学为家庙”的两全之策。可是,到了宝�v元年(1253),南宋不仅没有收复中原,反而失去更多的疆土,宋理宗准衢州知州孙子秀之请,拨款三十六万缗,兴建了第一座衢州孔氏家庙,以州学权代孔氏家庙的局面才告结束。州官孙子秀因此而升为太常丞。   南宋与金的长期割据和对峙,导致中国的长期分裂,也使得孔子裔孙南北隔离。这种同时并存两个宗子、两个衍圣公的分裂局面,长达一百五十多年。元世祖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发现了关于孔子世家的两个情况:其一,“太宗世,诏孔子五十一代孙元措垄衍圣公卒,其子与族人争袭爵”;其二,元兵攻下衢州时,发现衍圣公孔子五十三世孙孔洙仍然健在。为了维护礼仪和传统,为了“大一统”的帝国昌盛,经过数年的调查和思考,元世祖明确了“孔子后,自宋南渡初,其四十八世孔端友子�d寓衢……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为了统一孔子世家,元世祖下诏“江南衍圣公入觐,命归曲阜袭封”。这项决定完全符合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有利于分离孔裔归于统一。但是,在荣誉和利禄到来的时刻,江南衍圣公孔洙却怀着仁义的信念,以衢州有家庙,有五代先祖的陵墓以及年迈的老母为由,请求朝廷让他回归衢州,率已经南迁在江南的众多族人,继续在衢州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恳请皇上将衍圣公爵位赐予曲阜的族弟孔治。元世祖同意了孔洙的请求,封孔洙为“国子祭酒兼提举浙江学校事”,并且给他“护持陵庙的玺书”,对孔洙让爵的高尚品格,元世祖十分感慨地赞颂说:“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   从孔洙让爵之后,南宗的正统地位被废除。元朝统治者为了避免孔氏南北两宗日后相互嫌隙而生争执,更不允许南宗背忘孔洙让爵之风,制订了《整治孔氏弟子违犯家规》的典章,修订了《孔氏南宗家规》,立有“遵制典”、“端教源”、“示劝惩”、“防冒姓”等条款,“行令在衢子孙永遵制典,恪守祖风,有违者以不忠不孝论。置之重典,永有叙录”。《衢州家庙考》云:“衍圣公洙让爵于曲阜,南宗中衰,家庙书楼,其制非宝�v之旧。”   衢州孔庙曾经三迁三建,十多次修葺。现址的孔庙为明正德十五年(1520)所建,位于衢州府城东隅,占地约二十亩,基本上是按照山东曲阜孔庙的规模来规划建造。建筑占地面积约一万三千九百平方米,分为孔庙、孔府及后花园三部分。   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呈纵长形,以东、中、西三条轴线布局,庙前设有金声门、玉振门、棂星门、大成门四门。中轴线上有孔庙大门、大成门、甬道、大成殿、东西庑等建筑。进大成门可上佾台,那是祭祀孔子时歌舞的地方,由青石铺成。紧接佾台的孔庙主殿大成殿,是庙内的最高建筑,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殿阁雄伟,气势不凡。双重飞檐中立有一块竖匾,上书“大成殿”三字,檐下挂着“生民未有”匾额,为清雍正皇帝御笔。殿内有清康熙皇帝撰写的“万世师表”匾额,悬挂在正殿上方。大殿高二十三米,长和宽各九米。殿内正中是孔子坐像,两旁侍立着其子伯鱼及孙子思像,横梁上悬有十余块历代皇帝御书匾额。殿内共有木质圆柱十二根,其中最大的圆柱周长一米八,一人难以合抱。东西两庑祀十二哲、中兴祖孔仁玉以及孔传、孔端友。金声门左,是家塾所在,内进为祟圣祠,祠后是圣泽楼(旧称御节楼),祠前稍西为报功祠,祀官绅之有功于南宗者。玉振门右有五支祠、袭封祠、六代公爵祠及思鲁阁等建筑。思鲁阁上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像高不足两尺。孔子长袍大袖手捧朝笏,亓官夫人长裙垂地,形象生动。阁下立有先圣遗像碑,相传为孔端友根据唐代画家吴道子手迹摹刻。 浙江衢州孔氏家庙。图/ 山东画报出版社 浙江衢州孔氏家庙前的牌坊。图/ 黄琼/FOTOE   镇守人心:流坑董氏大宗祠   江西乐安县流坑村董氏的远祖可上溯至西汉大儒董仲舒,历代先人如何千里辗转到流坑,似无确切的说法。流坑的董氏大宗祠曾以宫殿般的煌煌气派,镇守着宗族的人心,凝聚着安居乐业的祈望。   村北陌兰洲的大宗祠遗址上,残存的五根花岗岩石柱,傲指蓝天,笑看风云流散;幸存的一对红石巨狮,相视无语,听任背着书包的孩子们把自己骑在胯下嬉笑打闹,仿佛早就没了脾气。所遗石柱,为大宗祠第二进“敦睦堂”中柱,高达八米,柱体以半圆形的花岗岩石块对拼,错缝垒叠,外以白色灰浆涂抹,再髹以黑色生漆。柱础为双层,也是花岗岩质。凭着这座建筑的残骸,不难领略它曾经的宏伟,曾经的堂皇。族谱中描述:“标坊坦道,重门翼庑,幽室崇堂,叠库层楼,肃斋净庐,绕垣绳巷,诸无弗称。”   两百年间,大宗祠曾两次重建,最终还是毁于兵燹,人们只能沿着族谱上的文字和构图进入其中。这是前带院落的三进式重檐建筑,庭院前方及两侧均辟有石构坊式门,东曰“累朝师保”坊,西称“文武状元”坊。入正中辕门跨墨池达主体建筑的正门“德厚流光”门,两侧置石狮,穿庭而入,第一二进分别为“贤育楼”和“敦睦堂”,均属三开间重檐式;第三进则是更为高大的五开间重檐式,中间有“孝敬堂”祭祀近祖,两侧分别是“彰义堂”“报功堂”“宗原堂”“道原堂”,祭祀远祖、乡贤、地仙等。也就是说,这座宗祠除主祀开基祖董合等列祖列宗外,还将族中官宦、乡贤等附祀其中,但凡膺朝廷一命之荣者皆可安坐于此,享受族人的叩拜。辟报功堂为铭记和报答堪舆先生杨救贫及其弟子,董氏居然把堪舆先生的成我之恩视同生我者了;设彰义堂特以表彰和激励有助族之举的义士,居官分俸者、居家助银修神龛祭器者、出力修祠出钱供祭者均在彰表之列;道原堂祀奉远祖西汉大儒董仲舒以溯其道学之源;宗原堂祀奉的流坑董氏开基祖董合之曾祖父。 乐安县流坑董氏大宗祠。 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大宗祠作为建筑组群,在主体建筑左边是桂林祠,祀董氏十六世祖;其右还有幸存下来的桂�祠,即文馆,祀孔子。它不仅集宗祠、文馆于一处,而且主体建筑后进五堂并立,其上复置敕书阁,祭祖、祀孔,兼祀名宦、乡贤,旁及民间杂神。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得罪,如此大肚能容,该视作大姓望族的大家风范呢,还是浸润在骨子里的中庸之道?   流坑董氏自始建大宗祠起,直至清末,建祠、修祠不断。至清道光年间,村中宗祠及大小房祠达八十三座,还有二三十座书院、宅第为纪念先人被改为祠堂,现存有屯田祠、校书祠、双桂祠、环中祠、益宇祠、振卿祠等五十多座祠堂。不少祠堂的上层楼房,都被设置为敕书阁用以藏书,仿佛书也是供奉祖先的佳果,也是绵延不断的香火。   流坑祠堂里张挂着董氏祖宗的画像。一个个正襟危坐,很是威严。《流坑董氏衣冠图》的原物为宣纸字画心、边以淡蓝色绫装裱的长卷。字画心分成许多格,以年代的先后为序,每格有一个董氏人物的衣冠画像和由历史文化名人亲笔题书的像赞。举行祭祖活动时,便将此图挂在大宗祠的祭堂上。当烛火通明、香烟缭绕之际,仰望那些音容宛在的祖先,族人们定会有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吧,与之相伴的是宗族的骄傲。   这种骄傲的宗族情感一定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它孕育和造就了大宗祠这样的建筑,因为,只有如此宏伟的宗祠才能表达流坑人世家大族的千古不朽的荣耀。   流坑董氏高贵非凡的自我意识,可从族谱对婚姻的清规戒律中窥见一斑:   婚姻一节,吾宗素严。系世家大族及门户清白者,方与成婚,妇则谱载娶某处某氏,女载适某处某氏,或并书某翁与某婿者,重其贤也。间有贪财结亲娶小姓者,图载本夫“因娶某处某姓女为妻,黜族”。有子者书“侧室”,无子者削不书。以女配小姓者,尤为辱先。本父母黜族,系伯叔兄主婚者亦黜族。图载如娶妇者,传亦不载,各终身不许入祠。而姑录其后者,罪不及子孙也,自此修谱以前言之。以后有犯者黜族,外男仍议罚,女追财祠入祠。本宗作媒者,一并论罚。   字里行间,真是森严壁垒。本族人等,哪怕耕织渔樵,也是高贵的血统。于是,和小姓通婚被视作辱身辱祖,为宗族所不容,甚至不惜以“黜族”的惩罚来严禁。流坑董氏的族规、祠规等规约中,多有以“黜族”“终身不许入祠”“合众攻之”来震慑人心的惩戒条款,种种戒律无非是要求族人遵圣训、供赋役、崇礼教、敦俭朴、广储蓄、息争竞、积阴德、善贻谋、修武备、勤职业、端蒙养、宗正学、禁邪巫、禁佃仆等等。   耸立于村中的宗祠,威严地镇守在人们的心头。宗族依靠它,维系着森严的宗法关系,同样,也依靠它来建立生活秩序。   大宗祠,无疑极其有力地强化了流坑人对自身的体认。它的标坊坦道、重门翼庑,让人们警醒于自己的尊贵出身;它的幽室崇堂、肃宅净庐,让人们惊觉于自己的高傲地位。宗祠那五根残柱至今仍像惊叹号一般直插在族人的心头!而那对红石巨狮,虽有些落寞,却依然是流坑董氏引以为豪的心灵影像。   (摘自《中国祠堂的故事》 山东画报出版社,有删节)

青原区新圩毛氏宗祠图/ 山东画报出版社   祠堂是宗族祭祖联宗、议决宗族事务、办理红白喜事、上灯修谱、表彰功德、惩戒罪恶等的重要活动场所,它集祭祖、管理、行使族权于一身,神圣而庄严,集中体现着人们的精神要求。祠堂的建筑以宗族观念为基石,承载着一个宗族全部的历史情感、生活理想。所以,祠堂建筑本身也就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由祠堂厚实的砖墙、粗大的梁柱,我们不难体味它象征人们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人类价值;由祠堂显赫的门面、宽阔的空间,我们不难领略它激励后人勤劳上进、光大门第的精神价值;由它考究的建筑、精致的装潢,我们可以品评它富丽堂皇的外表之下,蕴涵着的艺术价值。一座祠堂既是一座缅怀祖宗功名的纪念碑,往往也是一座表彰先人善行义举的道德碑,它默默无言,却又铿锵有力,用砖石木的语言教化着后人。   宗族之志:新圩毛氏宗祠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毛家村是一个八十多户、四百多人口的小村庄。然而,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不到百年的时间,该村获大学学历以上者有一百五十人。村中有条长约五十米的裕元巷,出了博士、教授、工程师等高级知识分子八十余人。故而,该村被一些媒体誉为“博士教授成群的村落”。裕元巷里有副对联称:“州县名绅商贾巨子裕元是巷,父子泰斗兄弟精英毛门斯派。”   裕元巷的开创者为毛仁炬,他自幼丧父,从小挑起家庭生活重担,后在新圩街上开“裕元和”棉纱布店发迹。家谱上盛赞毛仁炬,“谦逊以持己,宽和以处世”“生平慷慨,见善心趋”“事亲至孝,忍辱睦邻”,其品行可见一斑。毛仁炬训导后人“士人十年读书,十年养气,必先以变化气质为主”“且尔等能奋志前程,以诗书训子孙,令世世不乏读书种,名由此扬者,余亦何患无功名哉”。毛仁炬经商赚钱,不为满足物欲,不为敛财置产,他虽有六子三女十四孙的大家庭,却只有六栋住房、几十亩地。毛家果然世世不乏读书之才,毛仁炬的两个儿子成了清末的秀才,于民国初年创办吉安县私立高等小学,后又创办私立吉安小学。1926年,毛礼铎三兄弟在吉安创办私立文山中学,并创办《大华日报》。1929 年,知名爱国人士毛健吾在湖南衡阳创办大刚中学,抗日战争期间创办《大刚报》,后迁至香港,成为香港一张很有名气的报纸。上世纪初毛家人还建立了类似“公堂会社”式的助学组织,叫“义学会”,靠公田出租和义仓存粮,来接困济贫和扶助教育。   毛氏宗祠又名“文接堂”。文接堂可谓人才接力,济济一堂。以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等为主的高等人才,分布于全国诸多重要城市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地;除从事教育者外,还有工业、经济、新闻、企业、医药、军事等行业的高级人才。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始至今,迅速形成令世人刮目相看的裕元巷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的渊源,在于耕读传家的传统,在于毛氏宗族世代秉持的传承文明、文化接力的宗族之心。   新圩毛家村开基于宋淳熙年间,毛氏宗祠重建于1936年,是一座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建筑。宗祠按赣中传统建筑风格布局,为“三间两井三进”,青砖、灰瓦、马头墙,红石立角,青石门框、横担。祠堂前矗立着“冬官第”牌坊,牌坊上用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的景德镇瓷板画镶贴。支撑牌坊的四根水磨石柱,每根高三米五,直径约八十厘米,用的是从美国运回来的“洋灰”,请上海知名建筑师设计,由江浙工匠手工打磨,耗时一个月建成,费用占整个祠堂造价的三分之一。水磨石柱上方有仿意大利风格的卷草花饰、水泥浮雕“狮象四瑞”,下有水泥文竹型下水道。将外来文化元素和传统民族工艺有机结合,体现了上世纪初叶毛家人接受先进理念的时代特征。   牌坊有联夸耀毛氏祖上荣光:“司空司马第,太守太保家。”祠堂大门上方“毛氏宗祠”四字由时任吉安专员公署专员兼任吉安县县长的“吉安王”李正谊亲赐墨宝。祠堂内,镂空木刻精美绝伦,斗拱飞檐巧夺天工,祠堂楹联则是言辞殷切,“迎尚书以就养心能兼孝,因刺史而兆基官即为家”“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继宗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地灵而人杰。站在高处远看毛家村,村庄四周高、中间低,就像一方墨砚。村落正处于宝砚中央,而裕元巷处于村庄中央。站在文接堂前远眺,视线越过纯化河,视野内山峦起伏延绵,正对面的三座山峰造型就是一副笔架。一道精美的砖砌漏花古屏墙与祠堂相隔,屏墙外是半月形的聚星池,池子又名“七星伴月”,从远处龙头山引来一股涓涓水流,流入聚星池,池水有了龙头活水的充泽和净化,“宝砚”就能永远丰润、翰墨飘香了。古村低洼,却不积水,余水都从村西北一座名叫莲桥的单拱石桥下排出,古老的莲桥就是“宝砚”的出水口。   名门望族:衢州孔氏家庙   在我国,孔庙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官方祀孔的地方,设在国子监(太学)内,地方上则设在州学、(郡)县学中;第二类是民间建立的孔庙,广布于全国各地,俗称文庙;第三类就是孔子世家的家庙,是孔子后裔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的地方。普天之下,家庙只有两座,一座在山东曲阜,一座在浙江衢州。衢州为什么会有由宗子奉祀的孔氏家庙呢?说来话长。   宋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兵陷汴京,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北宋亡。同年五月,赵构在应天称帝,为高宗,改元建炎。建炎二年(1128)秋,宋高宗在扬州行宫举行郊祀,召远在曲阜的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等侍祀。时逢金兵分三路向山东、河南、陕西进发,取道山东的一路,在建炎三年(1129)春,初攻下徐州,进而南下,直指扬州。宋高宗朝廷仓皇至杭州。孔端友已无法回到被金兵统治的曲阜,只好追随宋高宗南渡。同年九月,金兀术分兵两路过长江,破建康,进逼杭州,宋高宗携众往浙东逃窜,直到建炎四年(1130)春金兵北撤。四月,宋高宗到达越州,驻跸州治。宋高宗在越州的两年间,金王朝的力量逐渐北缩,南宋政权逐渐巩固,形成了南宋王朝与金王朝对峙之势。随着时局趋于稳定,南迁孔裔陆续赴任。绍兴元年(1131)孔端朝赴徽州黟县,就任通城令。孔端思在杭,就任府学教授。衍圣公孔端友任郴州知州,到任患疾身亡。   孔端友死后,对孔子世家的定居问题,朝廷的处理是很慎重的。宋高宗对滞留在衢州的孔子世家,作出了“诏以其(孔端友)子为右承奉郎,封衍圣公”的决定,绕过了孔子世家的居留问题。第二年,又将无功名的孔瓒补为迪功郎,并令吏部授予其初品官职。宋高宗的用意在于:首先,对留在衢州的孔子世家的正统性、连续性再一次予以肯定;其次,对金王朝授孔端友之侄孔�[为迪功郎、受封衍圣公的举动予以否定,以保持孔子世家的统一;第三,对孔子世家继续留居衢州表示默认。   当时,暂时留居在衢州的孔子世家,多次请求在当地再建一座家庙。然而若如此,那就表明宋高宗抛弃了“大一统”的传统,承认金王朝对孔子世家的分裂,同时证明南宋王朝无力收复山东等大片疆域,无力使南迁的孔子后裔回归曲阜,会带来恶劣的政治影响。为了让南迁的孔子世家有个祭祖的地方,绍兴六年(1116),宋高宗赵构作出了“诏权(衢州)州学为家庙”的两全之策。可是,到了宝�v元年(1253),南宋不仅没有收复中原,反而失去更多的疆土,宋理宗准衢州知州孙子秀之请,拨款三十六万缗,兴建了第一座衢州孔氏家庙,以州学权代孔氏家庙的局面才告结束。州官孙子秀因此而升为太常丞。   南宋与金的长期割据和对峙,导致中国的长期分裂,也使得孔子裔孙南北隔离。这种同时并存两个宗子、两个衍圣公的分裂局面,长达一百五十多年。元世祖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发现了关于孔子世家的两个情况:其一,“太宗世,诏孔子五十一代孙元措垄衍圣公卒,其子与族人争袭爵”;其二,元兵攻下衢州时,发现衍圣公孔子五十三世孙孔洙仍然健在。为了维护礼仪和传统,为了“大一统”的帝国昌盛,经过数年的调查和思考,元世祖明确了“孔子后,自宋南渡初,其四十八世孔端友子�d寓衢……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为了统一孔子世家,元世祖下诏“江南衍圣公入觐,命归曲阜袭封”。这项决定完全符合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有利于分离孔裔归于统一。但是,在荣誉和利禄到来的时刻,江南衍圣公孔洙却怀着仁义的信念,以衢州有家庙,有五代先祖的陵墓以及年迈的老母为由,请求朝廷让他回归衢州,率已经南迁在江南的众多族人,继续在衢州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恳请皇上将衍圣公爵位赐予曲阜的族弟孔治。元世祖同意了孔洙的请求,封孔洙为“国子祭酒兼提举浙江学校事”,并且给他“护持陵庙的玺书”,对孔洙让爵的高尚品格,元世祖十分感慨地赞颂说:“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   从孔洙让爵之后,南宗的正统地位被废除。元朝统治者为了避免孔氏南北两宗日后相互嫌隙而生争执,更不允许南宗背忘孔洙让爵之风,制订了《整治孔氏弟子违犯家规》的典章,修订了《孔氏南宗家规》,立有“遵制典”、“端教源”、“示劝惩”、“防冒姓”等条款,“行令在衢子孙永遵制典,恪守祖风,有违者以不忠不孝论。置之重典,永有叙录”。《衢州家庙考》云:“衍圣公洙让爵于曲阜,南宗中衰,家庙书楼,其制非宝�v之旧。”   衢州孔庙曾经三迁三建,十多次修葺。现址的孔庙为明正德十五年(1520)所建,位于衢州府城东隅,占地约二十亩,基本上是按照山东曲阜孔庙的规模来规划建造。建筑占地面积约一万三千九百平方米,分为孔庙、孔府及后花园三部分。   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呈纵长形,以东、中、西三条轴线布局,庙前设有金声门、玉振门、棂星门、大成门四门。中轴线上有孔庙大门、大成门、甬道、大成殿、东西庑等建筑。进大成门可上佾台,那是祭祀孔子时歌舞的地方,由青石铺成。紧接佾台的孔庙主殿大成殿,是庙内的最高建筑,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殿阁雄伟,气势不凡。双重飞檐中立有一块竖匾,上书“大成殿”三字,檐下挂着“生民未有”匾额,为清雍正皇帝御笔。殿内有清康熙皇帝撰写的“万世师表”匾额,悬挂在正殿上方。大殿高二十三米,长和宽各九米。殿内正中是孔子坐像,两旁侍立着其子伯鱼及孙子思像,横梁上悬有十余块历代皇帝御书匾额。殿内共有木质圆柱十二根,其中最大的圆柱周长一米八,一人难以合抱。东西两庑祀十二哲、中兴祖孔仁玉以及孔传、孔端友。金声门左,是家塾所在,内进为祟圣祠,祠后是圣泽楼(旧称御节楼),祠前稍西为报功祠,祀官绅之有功于南宗者。玉振门右有五支祠、袭封祠、六代公爵祠及思鲁阁等建筑。思鲁阁上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像高不足两尺。孔子长袍大袖手捧朝笏,亓官夫人长裙垂地,形象生动。阁下立有先圣遗像碑,相传为孔端友根据唐代画家吴道子手迹摹刻。 浙江衢州孔氏家庙。图/ 山东画报出版社 浙江衢州孔氏家庙前的牌坊。图/ 黄琼/FOTOE   镇守人心:流坑董氏大宗祠   江西乐安县流坑村董氏的远祖可上溯至西汉大儒董仲舒,历代先人如何千里辗转到流坑,似无确切的说法。流坑的董氏大宗祠曾以宫殿般的煌煌气派,镇守着宗族的人心,凝聚着安居乐业的祈望。   村北陌兰洲的大宗祠遗址上,残存的五根花岗岩石柱,傲指蓝天,笑看风云流散;幸存的一对红石巨狮,相视无语,听任背着书包的孩子们把自己骑在胯下嬉笑打闹,仿佛早就没了脾气。所遗石柱,为大宗祠第二进“敦睦堂”中柱,高达八米,柱体以半圆形的花岗岩石块对拼,错缝垒叠,外以白色灰浆涂抹,再髹以黑色生漆。柱础为双层,也是花岗岩质。凭着这座建筑的残骸,不难领略它曾经的宏伟,曾经的堂皇。族谱中描述:“标坊坦道,重门翼庑,幽室崇堂,叠库层楼,肃斋净庐,绕垣绳巷,诸无弗称。”   两百年间,大宗祠曾两次重建,最终还是毁于兵燹,人们只能沿着族谱上的文字和构图进入其中。这是前带院落的三进式重檐建筑,庭院前方及两侧均辟有石构坊式门,东曰“累朝师保”坊,西称“文武状元”坊。入正中辕门跨墨池达主体建筑的正门“德厚流光”门,两侧置石狮,穿庭而入,第一二进分别为“贤育楼”和“敦睦堂”,均属三开间重檐式;第三进则是更为高大的五开间重檐式,中间有“孝敬堂”祭祀近祖,两侧分别是“彰义堂”“报功堂”“宗原堂”“道原堂”,祭祀远祖、乡贤、地仙等。也就是说,这座宗祠除主祀开基祖董合等列祖列宗外,还将族中官宦、乡贤等附祀其中,但凡膺朝廷一命之荣者皆可安坐于此,享受族人的叩拜。辟报功堂为铭记和报答堪舆先生杨救贫及其弟子,董氏居然把堪舆先生的成我之恩视同生我者了;设彰义堂特以表彰和激励有助族之举的义士,居官分俸者、居家助银修神龛祭器者、出力修祠出钱供祭者均在彰表之列;道原堂祀奉远祖西汉大儒董仲舒以溯其道学之源;宗原堂祀奉的流坑董氏开基祖董合之曾祖父。 乐安县流坑董氏大宗祠。 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大宗祠作为建筑组群,在主体建筑左边是桂林祠,祀董氏十六世祖;其右还有幸存下来的桂�祠,即文馆,祀孔子。它不仅集宗祠、文馆于一处,而且主体建筑后进五堂并立,其上复置敕书阁,祭祖、祀孔,兼祀名宦、乡贤,旁及民间杂神。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得罪,如此大肚能容,该视作大姓望族的大家风范呢,还是浸润在骨子里的中庸之道?   流坑董氏自始建大宗祠起,直至清末,建祠、修祠不断。至清道光年间,村中宗祠及大小房祠达八十三座,还有二三十座书院、宅第为纪念先人被改为祠堂,现存有屯田祠、校书祠、双桂祠、环中祠、益宇祠、振卿祠等五十多座祠堂。不少祠堂的上层楼房,都被设置为敕书阁用以藏书,仿佛书也是供奉祖先的佳果,也是绵延不断的香火。   流坑祠堂里张挂着董氏祖宗的画像。一个个正襟危坐,很是威严。《流坑董氏衣冠图》的原物为宣纸字画心、边以淡蓝色绫装裱的长卷。字画心分成许多格,以年代的先后为序,每格有一个董氏人物的衣冠画像和由历史文化名人亲笔题书的像赞。举行祭祖活动时,便将此图挂在大宗祠的祭堂上。当烛火通明、香烟缭绕之际,仰望那些音容宛在的祖先,族人们定会有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吧,与之相伴的是宗族的骄傲。   这种骄傲的宗族情感一定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它孕育和造就了大宗祠这样的建筑,因为,只有如此宏伟的宗祠才能表达流坑人世家大族的千古不朽的荣耀。   流坑董氏高贵非凡的自我意识,可从族谱对婚姻的清规戒律中窥见一斑:   婚姻一节,吾宗素严。系世家大族及门户清白者,方与成婚,妇则谱载娶某处某氏,女载适某处某氏,或并书某翁与某婿者,重其贤也。间有贪财结亲娶小姓者,图载本夫“因娶某处某姓女为妻,黜族”。有子者书“侧室”,无子者削不书。以女配小姓者,尤为辱先。本父母黜族,系伯叔兄主婚者亦黜族。图载如娶妇者,传亦不载,各终身不许入祠。而姑录其后者,罪不及子孙也,自此修谱以前言之。以后有犯者黜族,外男仍议罚,女追财祠入祠。本宗作媒者,一并论罚。   字里行间,真是森严壁垒。本族人等,哪怕耕织渔樵,也是高贵的血统。于是,和小姓通婚被视作辱身辱祖,为宗族所不容,甚至不惜以“黜族”的惩罚来严禁。流坑董氏的族规、祠规等规约中,多有以“黜族”“终身不许入祠”“合众攻之”来震慑人心的惩戒条款,种种戒律无非是要求族人遵圣训、供赋役、崇礼教、敦俭朴、广储蓄、息争竞、积阴德、善贻谋、修武备、勤职业、端蒙养、宗正学、禁邪巫、禁佃仆等等。   耸立于村中的宗祠,威严地镇守在人们的心头。宗族依靠它,维系着森严的宗法关系,同样,也依靠它来建立生活秩序。   大宗祠,无疑极其有力地强化了流坑人对自身的体认。它的标坊坦道、重门翼庑,让人们警醒于自己的尊贵出身;它的幽室崇堂、肃宅净庐,让人们惊觉于自己的高傲地位。宗祠那五根残柱至今仍像惊叹号一般直插在族人的心头!而那对红石巨狮,虽有些落寞,却依然是流坑董氏引以为豪的心灵影像。   (摘自《中国祠堂的故事》 山东画报出版社,有删节)


相关内容

  • 论近代社会宗族组织的存留与演变
  • 作者:邓河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1995年08期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随着这一变迁许多传统的事物发生了变化甚至消失,而宗族这一传统社会的群体组织,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还在许多地方存留着.那么,宗族组织在近代社会的剧烈动荡中为什么能够长期得以存留呢?以后又是怎样演变的呢?笔 ...

  • 关于重新修建怀远堂管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 关于重新修建怀远堂管氏宗祖祠堂的倡议书 全体管氏子弟们: 始祖管万公祖,原籍江西庐陵(现吉安), 明朝初年,始祖从江西庐陵迁入祁阳定居,至今历六百余年.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已延续二十五世矣.始祖一系管氏后代,现大多定居祁东县官家嘴镇,人口千余.可谓祖德广远,佑我管氏子孙后代人丁兴旺.事业宏达. 前 ...

  • 中国祠堂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功能
  • 摘要:祠堂--中国宗法文化的载体之一,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其与封建社会的皇权和族权相互辅佐,维持社会持续和维护社会的稳定.祠堂作为宗法精神物化产物,在几年的的封建社会的其功效是不可磨灭的.斗转星移,历史进入新时期,当今社会的祠堂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新的历史使命.为 ...

  • 山东新泰[新邑郭氏族谱]纂修记
  • <新邑郭氏族谱>纂修记 □ 阿  滢 寻找族谱 上世纪九十年代,余对族谱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陆续收集了许多谱牒资料,但自己家族的家谱却始终没有见到.询问本族长辈,均说族谱在文革中烧毁.直到一九九九年才有族弟安岩送来了一本<新邑郭氏族谱>手写本残卷.该谱为民国二十三年(一九 ...

  • 常建华:井上彻.远藤隆俊编[中国宋--明宗族の研究]
  • NO.12 ★作者:常建华,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七卷,2006年. ★"书评"主编:冯立君,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候选人.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七卷 日本史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重视宋以后宗族问题 ...

  • "吾爱吾庐"
  • "吾爱吾庐"--徽州遗存散纪 作者:廖培 提交日期:2008-10-6 15:04:00 皖南徽州民居白墙黑瓦,檐牙高啄的建筑散落于黄山白岳之间,我曾流连忘返青砖小瓦马头墙,狭窄的巷弄,黑洞洞的铲窗,鳞次栉比的屋宇,以及村头水口繁胜的幽林.徽州民居是汉民族地方文化留存至今的表象, ...

  • 家谱书写格式
  •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 ...

  • 村东头的黄桷树
  • 对于我们这种出生在乡村而今生活在都市的人来说,真的是有房屋,而没有家园,有家,没有心灵的归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家园,无论是出生在城市和乡村,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童年往事,都有无数的景象拼凑起自己灵魂中最深远的记忆伴随自己走遍天涯海角,无论成功和失败,闭上眼睛静静的回味,都会触及到灵魂中最深最隐蔽 ...

  • 中华姓氏---- 单姓
  • 单姓(Shàn xìng),中国姓氏之一.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2.北方少数民族复姓改单姓而来.单氏来源:三千零五十年前,周成王封其少子臻[经考古证实为谬误].单氏来源:根据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的西周逨盘铭文显示,单氏高祖为周文王族弟. 在当今姓氏排行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