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庄子》
选读
一、无端崖之辞
学法指导
应以辩证全面的观点,认识文中所表达的庄子及道家思想。要能理解庄子所推崇的“道”,实际上是指自然界的一种规律性、人的天性以及为人处事的一些合乎人情的原则。除了认识庄子的思想价值外,还要认识到它的文学与审美价值。
文题解读
“无端崖之辞”就是虚远的说法,夸大不实的语言以及无端可寻、无边可见的文辞。这使得庄子学派的文章奇特之极,古往今来罕有其匹。
走近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背景纵览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战争此起彼伏,战祸不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庄子反对非正义战争,反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同时庄子又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宁愿辞官归隐、固守贫寒也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庄子一生中仅仅做过一段蒙地漆园的小官,但不久就离职了。据说楚威王曾让他做楚国的宰相,但被庄子拒绝了。庄子从自然万物的变化之中找到了超越于悲哀之外的“大道”,他能超脱于人世的哀乐,他能正确面对自己坎坷清苦的一生,但他的一生确是充实的一生。《庄子》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无中充满浪漫与理想色彩的美妙的“大道”境界。
字词梳理
词义
课文剖析
1.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顾谓从者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人垩漫其鼻端,[郢地有个人将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运斤成风,[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听而斫之,[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尽垩而鼻不伤。[鼻尖上的白垩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人立不失容。[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尝试为寡人为之!’[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夫子之死也,[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吾无以为质矣,[我没
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吾无与言之矣!”[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庄子·徐无鬼》)
这段文字强调任何技巧都离不开必要的条件,以比喻庄子和惠子相知之深。
2.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的本领,]引之盈贯,[他拉满弓弦,]措杯水其肘上,[又放置一杯水在手肘上,]发之,适矢复沓,[发出第一支箭,箭还未至靶的紧接着又搭上了一支箭,]方矢复寓。[刚射出第二支箭而另一支又搭上了弓弦。]当是时,犹象人也。[在这个时候,列御寇的神情真像是一动也不动的木偶人似的。]
本节写列御寇射术的高明。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伯昏无人看后说:“这只是有心射箭的箭法,]非不射之射也。[还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法。]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我想跟你登上高山,脚踏危石,]临百仞之渊,[面对百丈的深渊,]若能射乎?”[那时你还能射箭吗?”]
本节写伯昏无人对射术的理解,并向列御寇提出了疑问。
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于是伯昏无人便登上高山,脚踏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再背转身来慢慢往悬崖退步,]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直到部分脚掌悬空这才拱手恭请列御寇跟上来射箭。]御寇伏地,汗流至踵。[列御寇伏在地上,吓得汗水直流到脚后跟。]
本节写列御寇在登上高山后失去了原来的射箭技术,只有恐惧。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上能窥测青天,下能潜入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神情始终不会改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如今你胆战心惊有了眼花恐惧的念头,你要射中箭靶的就很困难了!]
(《庄子·田子》)
本节写伯昏无人的感悟,以此说明要想达到技艺的最高境界必须在修养上下工夫。
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庄子·应帝王》)
这个故事说明了好心往往会办坏事的道理。
4.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任国公子做了一个大鱼钩系上粗大的黑绳,]五十犗以为饵,[用五十头牛牲做钓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蹲在会稽山上,把钓竿投向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每天都这样钓鱼,整整一年一条鱼也没钓到。]已而大鱼食之,[不久大鱼食吞鱼饵,]牵巨钩,
[又迅急地扬起脊背腾身而起,]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
鬼神,惮赫千里。[掀起如山的白浪,海水剧烈震荡,吼声犹如鬼神,震惊千里之外。]任公子得若鱼,[任公子钓得这样一条大鱼,]离而腊之,[将它剖开制成鱼干,]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从浙江以东,到苍梧以北,没有谁不饱饱地吃上这条鱼的。]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这以后那些浅薄之人和喜好品评议论之士,都大为吃惊奔走相告。]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他们举着钓竿丝绳,奔跑在山沟小渠旁,守候小鱼上钩,至于想得到大鱼那就很难很难了!]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修饰浅薄的言辞以求得高高的美名,对于达到通晓大道的境界来说距离也就很远很远了!]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因此说不曾了解过任公子有所大成的志趣,恐怕也不可以说是善于治理天下,而且其间的差距也是很远很远了!]
(《庄子·外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大事要有大的成本,同时也告诉我们小志趣和大志向有很大差距。
5.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宋国有个叫做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其往也,得车数乘。[他前往秦国的时候,得到宋王赠与的数辆车子。]王说之,益车百乘。[秦王十分高兴,又加赐车辆一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曹商)回到宋国,见了庄子说:]“夫处穷闾[阝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身居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到自己的编织麻鞋,脖颈干瘪面色饥黄,这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一旦有机会使大国的国君省悟而随从的车辆达到百乘之多,这又是我超过他人的地方。]
舐痔者得车五乘。[舔治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凡是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获得的车辆就越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你难道给秦王舔过痔疮吗,怎么获得的车辆如此之多呢?]子行矣!”[你走开吧。]
(《庄子·列御寇》)
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暂时得志的小人。
6.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周家境贫寒,于是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行,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打算借给你三百金,好吗?]
]
庄周忿然作色曰:[庄周听了脸色骤变忿忿地说:]“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我昨天来的时候,有谁在半道上呼唤我。]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挣扎。]周问之曰:[我问它:]‘鲋鱼来!子何为者邪?’[鲫鱼
,你干什么呢?]对曰:[鲫鱼回答:]‘我,东海之波臣也。[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你也许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吧?]周曰:[我对它说:]‘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引发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可以吗?]鲋鱼忿然作色曰:[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失去我经常生活的环境,没有安身之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眼下我能得到斗升那样多的水就活下来了。]君乃言此,[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店里找我。]
(《庄子·外物》)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切实际的大话既无用又可笑。
7.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来看望他。]或谓惠子曰:[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欲代之相。”[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这个故事表明了庄子的志向,同时也讽刺了那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
写作特色
作者在这几篇文章或用寓言,或用比喻,或用夸张,多用对话,让读者在所讲的故事中领略其思想,可谓“润物细无声”。讲故事是庄子的特长,故事中所蕴涵的丰富哲理有时是通过强烈的讽刺效果所达到的。如本文第六、七两篇。
主旨探究
]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文章通过对浑沌之死的讲述,说明了统治者如果违背人民的性命之理而行事,即便是出于善意,也一定会产生悲惨的结局。告诫统治者应从实际出发,体察民意。
第五单元 《庄子》
选读
一、无端崖之辞
学法指导
应以辩证全面的观点,认识文中所表达的庄子及道家思想。要能理解庄子所推崇的“道”,实际上是指自然界的一种规律性、人的天性以及为人处事的一些合乎人情的原则。除了认识庄子的思想价值外,还要认识到它的文学与审美价值。
文题解读
“无端崖之辞”就是虚远的说法,夸大不实的语言以及无端可寻、无边可见的文辞。这使得庄子学派的文章奇特之极,古往今来罕有其匹。
走近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背景纵览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战争此起彼伏,战祸不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庄子反对非正义战争,反对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同时庄子又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宁愿辞官归隐、固守贫寒也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庄子一生中仅仅做过一段蒙地漆园的小官,但不久就离职了。据说楚威王曾让他做楚国的宰相,但被庄子拒绝了。庄子从自然万物的变化之中找到了超越于悲哀之外的“大道”,他能超脱于人世的哀乐,他能正确面对自己坎坷清苦的一生,但他的一生确是充实的一生。《庄子》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无中充满浪漫与理想色彩的美妙的“大道”境界。
字词梳理
词义
课文剖析
1.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顾谓从者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人垩漫其鼻端,[郢地有个人将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运斤成风,[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听而斫之,[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尽垩而鼻不伤。[鼻尖上的白垩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人立不失容。[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尝试为寡人为之!’[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夫子之死也,[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吾无以为质矣,[我没
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吾无与言之矣!”[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庄子·徐无鬼》)
这段文字强调任何技巧都离不开必要的条件,以比喻庄子和惠子相知之深。
2.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的本领,]引之盈贯,[他拉满弓弦,]措杯水其肘上,[又放置一杯水在手肘上,]发之,适矢复沓,[发出第一支箭,箭还未至靶的紧接着又搭上了一支箭,]方矢复寓。[刚射出第二支箭而另一支又搭上了弓弦。]当是时,犹象人也。[在这个时候,列御寇的神情真像是一动也不动的木偶人似的。]
本节写列御寇射术的高明。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伯昏无人看后说:“这只是有心射箭的箭法,]非不射之射也。[还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法。]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我想跟你登上高山,脚踏危石,]临百仞之渊,[面对百丈的深渊,]若能射乎?”[那时你还能射箭吗?”]
本节写伯昏无人对射术的理解,并向列御寇提出了疑问。
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于是伯昏无人便登上高山,脚踏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再背转身来慢慢往悬崖退步,]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直到部分脚掌悬空这才拱手恭请列御寇跟上来射箭。]御寇伏地,汗流至踵。[列御寇伏在地上,吓得汗水直流到脚后跟。]
本节写列御寇在登上高山后失去了原来的射箭技术,只有恐惧。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一个修养高尚的‘至人’,上能窥测青天,下能潜入黄泉,精神自由奔放达于宇宙八方,神情始终不会改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如今你胆战心惊有了眼花恐惧的念头,你要射中箭靶的就很困难了!]
(《庄子·田子》)
本节写伯昏无人的感悟,以此说明要想达到技艺的最高境界必须在修养上下工夫。
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庄子·应帝王》)
这个故事说明了好心往往会办坏事的道理。
4.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任国公子做了一个大鱼钩系上粗大的黑绳,]五十犗以为饵,[用五十头牛牲做钓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蹲在会稽山上,把钓竿投向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每天都这样钓鱼,整整一年一条鱼也没钓到。]已而大鱼食之,[不久大鱼食吞鱼饵,]牵巨钩,
[又迅急地扬起脊背腾身而起,]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
鬼神,惮赫千里。[掀起如山的白浪,海水剧烈震荡,吼声犹如鬼神,震惊千里之外。]任公子得若鱼,[任公子钓得这样一条大鱼,]离而腊之,[将它剖开制成鱼干,]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从浙江以东,到苍梧以北,没有谁不饱饱地吃上这条鱼的。]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这以后那些浅薄之人和喜好品评议论之士,都大为吃惊奔走相告。]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他们举着钓竿丝绳,奔跑在山沟小渠旁,守候小鱼上钩,至于想得到大鱼那就很难很难了!]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修饰浅薄的言辞以求得高高的美名,对于达到通晓大道的境界来说距离也就很远很远了!]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因此说不曾了解过任公子有所大成的志趣,恐怕也不可以说是善于治理天下,而且其间的差距也是很远很远了!]
(《庄子·外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大事要有大的成本,同时也告诉我们小志趣和大志向有很大差距。
5.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宋国有个叫做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其往也,得车数乘。[他前往秦国的时候,得到宋王赠与的数辆车子。]王说之,益车百乘。[秦王十分高兴,又加赐车辆一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曹商)回到宋国,见了庄子说:]“夫处穷闾[阝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身居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到自己的编织麻鞋,脖颈干瘪面色饥黄,这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一旦有机会使大国的国君省悟而随从的车辆达到百乘之多,这又是我超过他人的地方。]
舐痔者得车五乘。[舔治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凡是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获得的车辆就越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你难道给秦王舔过痔疮吗,怎么获得的车辆如此之多呢?]子行矣!”[你走开吧。]
(《庄子·列御寇》)
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暂时得志的小人。
6.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周家境贫寒,于是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行,我即将收取封邑之地的税金,打算借给你三百金,好吗?]
]
庄周忿然作色曰:[庄周听了脸色骤变忿忿地说:]“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我昨天来的时候,有谁在半道上呼唤我。]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我回头看看路上车轮碾过的小坑洼处,有条鲫鱼在那里挣扎。]周问之曰:[我问它:]‘鲋鱼来!子何为者邪?’[鲫鱼
,你干什么呢?]对曰:[鲫鱼回答:]‘我,东海之波臣也。[我是东海水族中的一员。]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你也许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吧?]周曰:[我对它说:]‘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引发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可以吗?]鲋鱼忿然作色曰:[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失去我经常生活的环境,没有安身之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眼下我能得到斗升那样多的水就活下来了。]君乃言此,[而你竟说出这样的话,]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店里找我。]
(《庄子·外物》)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切实际的大话既无用又可笑。
7.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来看望他。]或谓惠子曰:[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欲代之相。”[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这个故事表明了庄子的志向,同时也讽刺了那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
写作特色
作者在这几篇文章或用寓言,或用比喻,或用夸张,多用对话,让读者在所讲的故事中领略其思想,可谓“润物细无声”。讲故事是庄子的特长,故事中所蕴涵的丰富哲理有时是通过强烈的讽刺效果所达到的。如本文第六、七两篇。
主旨探究
]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文章通过对浑沌之死的讲述,说明了统治者如果违背人民的性命之理而行事,即便是出于善意,也一定会产生悲惨的结局。告诫统治者应从实际出发,体察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