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东省产业转移的研究

关于广东省产业转移的研究

作者:何转玲

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05期

广东省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迅速成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但现阶段的发展尚面临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随着省内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在不断上升,资本的边际效用日益递减,为解决这些矛盾,广东省发达地区正在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转移和淘汰那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

一、广东省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及成绩

1.广东省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

广东发达地区产业要升级换代,部分企业就需要转移出去,而广东欠发达地区正需要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为了使转移地和引资地双赢,2005年,广东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鼓励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共同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

2008年,广东省将共建产业园区的规格提高,数量增加,支持力度加大。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指导意见》《广东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实施办法》《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也有针对地实施了加强政绩考核、提供资金支持、支持劳动力培训、提供产业转移园建设支持等支持产业转移的强而有力的政策措施。

2.广东省产业转移取得的成效

广东省实施产业转移以来,成绩显著,全省从2006年至2008年GDP 增长率均达到两位数,分别为14.8%、14.9%、10.4%。产业转出地区的产业得到转型升级,产业转移承接地经济也得到飞速发展。

产业转出地区产业升级:广东发达地区的土地、资源、环境、人口矛盾突出,导致经济发展放缓。产业转移为该地区腾出空间和人力,满足高端产业的发展需求。各市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下降,其中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下降幅度比“双转移”前超过2个百分点,广州开发区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35%,现代服务业产值增长60%。

承接转移地经济发展迅速:粤东地区从2006-2008年间GDP 分别增长了72%、73%、65%,粤西地区GDP 分别增长了73%、75%、66%,粤北山区GDP 分别增长了65%、67%、63%。

二、广东省产业转移主要面临的问题

1.转出地面临的问题

转出地转出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在发达地区已经形成高度集聚的产业群,在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消耗性企业转出后,腾出空间,如不能及时填充,则很容易造成产业空心化。产业空心化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在GDP 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以及制造业的不断外移,这将产生土地、设备闲置等现象,出现新的浪费。转不转出产业?转出什么产业?这些都是转出地面临的难题。

2.承接地面临的问题

承接地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吸引企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配套设施、人才培养和引进、环保设施等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承接地普遍财力有限,单靠当地政府无法解决问题。有的地区不注重产业转移规划,缺乏准确选择产业的鉴别力,导致无法形成主导产业,不能形成集聚效应。各产业承接地产业转移园重复建设,同质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3.企业面临的问题

企业转移要面临成本和收益等许多问题,除了转移所必须发生的如重建厂房、交通物流等硬性成本外,面对陌生的生产环境、市场环境,企业要适应当地的生产经营环境和市场环境也是一大挑战,而且对于一些整体迁移的企业而言,配套企业以及相应上下游厂商都至关重要,而转移也将为重新寻找配套企业和上下游厂商造成一定的障碍。

三、针对广东省产业转移提出的几点建议

1.统一规划,引导和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合理布局

区域产业规划的核心任务是进行结构调整,把本地区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市场所要求的合理结构。通过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部门内部产业组织政策以及产业立法和行政指导等,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切实转变思路,尊重市场的选择和导向作用,压缩本地区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产业规模,加速资源转移,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增产创造条件和环境。发达地区不少产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为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目前已经丧失集聚优势,并呈现下降趋势,而这些产业恰恰在欠发达地区趋于集聚的状态。

根据各地产业发展基础及资源优势,对广东省内产业布局建议如下:广州、深圳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业方面则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汽车、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设备制造产业及电子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珠海、佛山、东莞、中山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做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电气机械、纺织服装等产业,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惠州、汕头、潮州、汕尾、揭阳主要承接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玩具、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

关于广东省产业转移的研究

作者:何转玲

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05期

广东省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迅速成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但现阶段的发展尚面临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随着省内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在不断上升,资本的边际效用日益递减,为解决这些矛盾,广东省发达地区正在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转移和淘汰那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

一、广东省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及成绩

1.广东省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

广东发达地区产业要升级换代,部分企业就需要转移出去,而广东欠发达地区正需要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为了使转移地和引资地双赢,2005年,广东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鼓励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共同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

2008年,广东省将共建产业园区的规格提高,数量增加,支持力度加大。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指导意见》《广东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实施办法》《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也有针对地实施了加强政绩考核、提供资金支持、支持劳动力培训、提供产业转移园建设支持等支持产业转移的强而有力的政策措施。

2.广东省产业转移取得的成效

广东省实施产业转移以来,成绩显著,全省从2006年至2008年GDP 增长率均达到两位数,分别为14.8%、14.9%、10.4%。产业转出地区的产业得到转型升级,产业转移承接地经济也得到飞速发展。

产业转出地区产业升级:广东发达地区的土地、资源、环境、人口矛盾突出,导致经济发展放缓。产业转移为该地区腾出空间和人力,满足高端产业的发展需求。各市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下降,其中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下降幅度比“双转移”前超过2个百分点,广州开发区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35%,现代服务业产值增长60%。

承接转移地经济发展迅速:粤东地区从2006-2008年间GDP 分别增长了72%、73%、65%,粤西地区GDP 分别增长了73%、75%、66%,粤北山区GDP 分别增长了65%、67%、63%。

二、广东省产业转移主要面临的问题

1.转出地面临的问题

转出地转出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在发达地区已经形成高度集聚的产业群,在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消耗性企业转出后,腾出空间,如不能及时填充,则很容易造成产业空心化。产业空心化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在GDP 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以及制造业的不断外移,这将产生土地、设备闲置等现象,出现新的浪费。转不转出产业?转出什么产业?这些都是转出地面临的难题。

2.承接地面临的问题

承接地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吸引企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配套设施、人才培养和引进、环保设施等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承接地普遍财力有限,单靠当地政府无法解决问题。有的地区不注重产业转移规划,缺乏准确选择产业的鉴别力,导致无法形成主导产业,不能形成集聚效应。各产业承接地产业转移园重复建设,同质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3.企业面临的问题

企业转移要面临成本和收益等许多问题,除了转移所必须发生的如重建厂房、交通物流等硬性成本外,面对陌生的生产环境、市场环境,企业要适应当地的生产经营环境和市场环境也是一大挑战,而且对于一些整体迁移的企业而言,配套企业以及相应上下游厂商都至关重要,而转移也将为重新寻找配套企业和上下游厂商造成一定的障碍。

三、针对广东省产业转移提出的几点建议

1.统一规划,引导和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合理布局

区域产业规划的核心任务是进行结构调整,把本地区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市场所要求的合理结构。通过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部门内部产业组织政策以及产业立法和行政指导等,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切实转变思路,尊重市场的选择和导向作用,压缩本地区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产业规模,加速资源转移,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增产创造条件和环境。发达地区不少产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为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目前已经丧失集聚优势,并呈现下降趋势,而这些产业恰恰在欠发达地区趋于集聚的状态。

根据各地产业发展基础及资源优势,对广东省内产业布局建议如下:广州、深圳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业方面则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汽车、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设备制造产业及电子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珠海、佛山、东莞、中山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做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电气机械、纺织服装等产业,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惠州、汕头、潮州、汕尾、揭阳主要承接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玩具、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


相关内容

  •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理论综述
  •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理论综述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研究兴趣日渐浓厚.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已经验证了产业转移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但这种经济发展是否符合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开始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出发,对此领域的国内 ...

  • 论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 作者:张平 经济评论 2007年11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呈现加速变动的趋势,这种变动推动了中国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但是,由于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条件不同,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和水平的差距,造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绩效方面的明显差异. 一.三大区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
  • XXXX大学 毕 业 论 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以XX市为例 系 别: 专 学业生名姓称: 名: XXXX XXXXXXXX XXX XXXXXXXX XXX老师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 XXXX 年 XX 月 XX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以XXXX市为例 ...

  •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 2009.9. < 目 录 > 摘要 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现状 2. 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因素 3. 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 4.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在与将来 5. 政策建议 作者:李牧群 (Li Muqun) 首席研究员 刘金贺(Liu Jinhe)首席研究员 马兹晖(M ...

  • 广东省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对策
  • 5经济师62005年第7期 p区域经济 广东省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对策 p王 莉 摘 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加工贸易一直是广东省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已经成为广东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为广东经济带来巨大的收益.但在加工贸易发展的同时,加工贸易走私.套逃汇.污 ...

  • (精品)设立军民融合研究院可行性分析报告
  • Word 版本,下载任意编辑修改 一.前言 古今中外,富国无不是各国一致追求的目标.但是,要想富国,必须强军.富国是目的,强军是手段,二者相依而存.结伴而行.秦国商鞅提出:"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不可以养兵."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以及世界历史上强国的 ...

  • 佛山陶瓷产业升级问题研究_李元媛
  • 2010年第24期总第98期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No.24,2010Serial No.98 佛山陶瓷产业升级问题研究 李元媛,曾金涛,康艳婷,梁华娟,黄炳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本课题由佛山陶瓷产业现状出发,点明佛 ...

  • 考察加工贸易调研报告
  • 考察加工贸易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安排,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周再华带队,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商务局.市招商局.**高新区等单位组成考察组,于5月5日至8日赴江西**.湖南**两市,就招商引资工作与加工贸易产业发展进行了考察学习.考察组认真听取了两市的经验介绍,参观考察了两市的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和部分 ...

  • 污染密集型产业存在转移粘性吗--基于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的解析
  • 污染密集型产业存在转移粘性吗?+ --基于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的解析 吴伟平 摘要:构建产业集聚变动指数,剖析污染密集型产业区际转移粘性特征,并基于 新经济地理.经济政策视角解析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粘性的成因.研究结果显示:纺织 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