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忠恕"思想的研究综述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期 末 作 业

科目:中国法制史

题目:

专业:

姓名:

学号:

儒家“忠恕”思想的研究综述

摘 要: 近年来, 学术界对孔子“忠恕”思想的探讨与研究与日俱增, 并且提出了若干有建设性的见解。这里仅就近年来学者们探讨的较为集中的问题作一梳理。

关健词: 孔子; 儒家; 忠恕思想

一、分析并阐释了儒家“忠恕”思想的内涵

这方面的论文有很多, 如《论传统文化的仁与忠恕》( 孙实明, 卢美华,《学术交流》, 1999 年第 5 期) 、《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 冯浩菲,《孔子研究》, 2003 年第 4 期)《论儒家的忠恕之道———兼对普遍伦理的历史反思》( 《求索》, 2000 年第 1 期) 、《孔子“忠恕”思想之德育价值》( 陈文心,《泉州师院学报》, 2000 年第 5期) 、《对“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的理解》( 钱逊,《中国哲学史》,2005 年第 1 期) 、《儒家仁道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李霞,《江淮论坛》, 1997 年第 5 期) 、《儒家“忠恕之道”与当代社会调节》( 吴长庚,《江西社会科学》, 2004 年第 8 期) 、《释“忠恕”》( 邵俊峰,《大连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1 期) 、《浅谈孔子的“仁”及其实现“仁”的途径》( 宋丹,《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论语〉仁爱思想中的人本主义与忠恕之道》( 赵春霞, 李坤英,《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 社科版) 》, 2000 年第 1 期) 、《孔子忠恕思想浅析》( 王希,《宜宾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8 期) , 综合以上论文对儒家“忠恕”思想的诠释,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一)“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忠恕”之道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三者紧密相联, 不可分割。“仁”是儒家的核心与特质, 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范畴和灵魂所在, 孔子《论语》一书提到“仁”字达 109 次之多, 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伦理学术体系, 同时“,仁”字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同人们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 于是便有了实行“仁”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即“忠恕之道”。“忠恕”思想是仁学体系“一以贯之”的精髓。《论语·里仁》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 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可见“,忠恕”是儒家道德学说中重要的理念命题。它使儒家的仁学获得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践原则。历代学者对孔子“忠恕”思想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派: 一派是将“忠恕”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进行诠释。例如宋代朱熹《论语集注》卷二解《里仁》云“:尽己之谓忠, 推己之谓恕。”《朱子语类卷》二十七云: 忠恕只是一件事, 不可作两个看。又卷六十三云“:因问:‘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 此只是恕, 何故子思将作忠恕说?’曰‘:忠恕两个离不得, 方忠时, 未见得恕, 及至恕时, 忠行乎其间。’故曰‘:无忠, 做恕不出来。’”另一派的理解是将“忠”与“恕”作为并列对立的两个概念, 加以诠释,“忠”是仁的积极面, 即“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恕”是仁的消极面, 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当代学者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 对儒家“忠恕”思想进行客观性的分析,“忠”的概念, 在春秋时期广泛流行, 孔子继承了西周至春秋的思想, 并将它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称之为忠, 这是从积极方面讲爱人的,即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也帮助他人得到。“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从消极的方面讲爱人的。自己想达到的目标,也帮助别人实现, 自己所反对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人, 要求人们能够将心比心, 对于不愿别人损害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自己也不应当以这种思想和行为去损害别人, 这是恕道的基本境界。

( 二) 由于孔子所处时代的局限, 对其“忠恕”思想应批判地予以继承。孔子生逢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春秋时代, 孔子作为统治阶级的卫道士, 代表的是贵族统治者的利益, 因而的孔子的“忠恕”之道又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局限性, 不乏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愚忠”的消极因素。虽然孔子的“仁”学思想带有封建时代的局限性, 但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及其对平等精神道德上的自觉, 仍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具有历史进步的意义, 它体现了一种原始的民主平等色彩, 忠恕表达了最纯正无私的爱, 是爱人精神的最好体现, 这其中还包含着对人的尊重使人我平等和谐相处, 这是仁的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仁爱的关键。因此, 对孔子的“忠恕”思想, 必须进行批判的分析,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 三)“忠”与“恕”二者之间的关系。“忠”与“恕”的关系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两者互为前提和保障, 两者必须在彼此之中规定自身并补充自身,“忠”和“恕”体现的是一种内在互动关系,“忠”是“恕”的内在前提,“恕”是“忠”的基础和保障。

( 四)“忠恕”思想的理论发展。先秦时期, 很多先哲就提出“恕而行之, 德之则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这里所讲的“恕”,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管子》一书也作过明确表述,“非其所欲, 勿施于人, 仁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为了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 从人、己两方面提出“忠恕”之道, 交将“忠恕”之道作为其“仁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孔子认为, 忠恕是贯穿于仁道的必要原则和精髓。他的话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他的话散见于《论语》各章, 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对“忠恕”之道进行深入系统的论述, 是宋代理学家完成的。他们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学和道教的思想, 把儒学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朱熹从联系的角度论证了“忠”与“恕”的一体关系, 并将“忠恕”之道引导到人伦方面来, 陈淳是朱熹的晚年弟子, 对忠恕之道有更全面的理解和阐述, 从先秦时期的先哲到孔子再到朱学后人, 儒家“忠恕”之道在理论上一步步有了更大的发展, 具有更为广泛的实践意义。

( 五)“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与“己之所欲, 施之于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孔子忠恕思想的重要内容, 然而, 近年来,有些学者往往又从中引申出一积极的表述: 己之所欲, 施之于人。针对这一现象,《忠恕之道不可作积极表述论》( 李景林,《清华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3 期) 一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这篇文章认为在一般地使用“忠恕”这一原则时, 应该了解其整体性的内涵, 这样才不至于偏离其原有的思想的轨道而导致解释的随意性。作者为了说明忠恕原则的整体性内涵, 从沟通原则和限制原则这两个角度来表述忠恕原则, 认为沟通和限制性是忠恕作为一个伦理原则的一体之两面。对忠恕的积极表述, 其实是忽略了其限制性的一面, 是与孔子思想相悖的, 接着, 作者通过例举电视片《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父子关系, 论证了要因人因物之本性而成就之, 而不是把己性强加于人和物, 这样才能做到在人、物天然差异实现前提下

的沟通。由此可见, 忠恕作为行仁之方, 其前提是个体差异性的实现, 以“己之所欲”加之于人, 这就抹煞了人我、物我存在的个性差异, 沟通原则是建立在其作为限制原则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己之所欲, 施之于人”的积极表述, 容易导向对其差异和限制性规定的忽略, 从而助长了一种自我中心论, 因此, 应注意理解这一原则的整体性内涵, 且不可断章取义。

二、对“忠恕”思想的当代价值的分析

儒家的“忠恕”之道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 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 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道德实践方法,不仅在历史上对创造良好的社会气氛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且在当代社会中, 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忠恕之道的现代价值》( 张践,《学术界》, 2004 年第 108 期) ,一文着重分析了“忠恕”之道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思想价值。首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个人本位的价值观的基础上, 同样可以获得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体系, 因此, 儒家的“忠恕”之道完全可能穿越历史沉雾, 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即“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将心比心, 那么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大大加快。其次, 当今世界, 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随之而来的是交往中的合作与冲突, 如何更好的协调各方的利益, 作者认为, 孔子的“忠恕”之道是最有价值的精神资源之一, 它既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成分, 同时也可能成为与世界其它文明沟通的最有效的成分。《析“忠恕”之道及其当代意义》( 戴素芳,《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1 期) , 此文立足于现实, 论述“忠恕”之道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 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忠恕”之道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补充性道德规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趋势。因此, 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进行道德教育时, 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将道德规范的先进性和广泛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忠恕”之道成为共产主义道德的补充性道德原则。其次“,忠恕”之道是使人们由“自私自利”的低境界进入到“大公无私”的高境界的必要阶梯。“忠恕”之道所蕴含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原则, 正是要求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 设身处地

地为他人着想。《儒家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郝海涛,《理论探索》, 2006 年第 1 期) 、《忠恕之道与构建和谐社会》( 姚贤, 李光福,《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4 期) 、《“忠恕——— 矩之道”与社会和谐》( 张增田, 诸伟奇,《合肥学院学报》, 2005 年第3 期) 等几篇文章主要是将孔子的“忠恕”思想同和谐社会这一主题结合起来, 论述“忠恕”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的借鉴意义, 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 一) 忠恕之道在实现婚姻家庭生活和谐中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 家庭和睦, 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直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基本的宗旨。孔子及其弟子多次提到孝、悌, 并对其加以阐释。数千年来,这一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形成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协调家庭人际关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二) 忠恕之道在实现人与人之间合谐中的作用。合谐社会的核心和重要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合谐, 人与人的合睦相处。而儒家道德学说中重要的理念命题———忠恕之道则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合谐的重要途径。忠恕之道提倡“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即推己及人, 将心比心, 不强人所为, 不夺人所爱, 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三) 忠恕之道在实现人与自然合谐中的作用。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的命运同大自然息息相关, 然而,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 从而引发了严重地生态危机。而忠恕之道的核心是促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合谐相处。孔子说“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 就是将推己及人的道德对象扩展到自然事物。通过人与自然的合谐相处, 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的合谐相处。此外, 还有一些文章如:《孔子“忠恕”思想之德育价值》( 陈文心,《泉州师院学报》, 2000 年第 5 期) 、《儒家仁道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李霞,《江淮论坛》, 1997 年第 5 期) 、《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谢树放, 李玉琴,《淮北煤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年第 6 期) , 这几篇文章也都从不同角度对“忠恕”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阐发。

三、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儒家的“忠恕”思想

《论儒家的“忠恕”与基督教的“宽恕”》( 高予远,《基督教研究》, 2006 年第 2 期) 一文是将儒家的“忠恕”同基督教的“宽恕”进行比较研究, 作者认为虽然两种文化恕的方式和路径不同,但无论是儒家的“恕”还是基督教的“恕”都具有使被恕者从过与罪的萎颓中抽身而返, 剔除内心非诚、非仁、非智的虚伪蔽障, 从而过一种真正笃实的生活。《“忠恕”与“通情”———两种人际认知方式的过程与特征》( 景怀斌,《孔子研究》, 2005 年第 5 期) 一文是将中国文化中的“忠恕”同西方心理学中的“通情”进行比较研究, 认为“忠恕”与“通情”是两种不同的人际认知方式,“忠恕”表面上似乎表达了对他人的善意,其实隐藏着非常典型的主体观点,它只考虑到我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于人,根本没有去想他人想要的是什么,这意味着,我才有权利判断什么东西是可行的。而“通情”前提是承认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 因此不能用我的价值观来判断你, 可见,“通情”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 然而, 却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因此, 作者认为可以采取“中”的立场, 既承认人的共同性, 又承认人的差异性, 但不宜极端, 这样, 才能对人际认知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使人的社会互动更具和谐性。

四、“忠恕”之道与行政管理

《论忠恕之道与企业员工管理》( 郭京生, 秦向平,《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0 年) , 这篇文章主要从企业员工管理的角度论证,“忠恕”之道的对于行政管理的意义, 一方面, 有利于在企业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 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士气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而如何行“忠恕”之道? 作者认为领导者应时刻为员工着想, 规定规章制度时, 既要体现原则性又要通情理。《儒家人文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 辜堪生,《理论与改革》,2001 年) , 这篇文章主要从现代企业管理这一角度论述了以忠恕之道为核心的儒家人文精神开创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新理论, 即“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五、“忠恕”思想——古老而又新鲜的罪犯教育理念

《论运用忠恕之道理念矫正罪犯心理》( 白焕然, 张雅静, 李翠芳,《河南

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3 期) 一文是研究这一领域比较突出的一篇论文。此文将忠恕之道引进罪犯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此文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忠恕之道的主要理念在用于改造罪犯方面所起的作用。这六个方面分别是: 胸怀祖国的理念、乐助他人的理念、利于他人的理念、体谅他人的理念、容让他人的理念和严于自省的理念。此外,《试论“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伦理意义》( 王天伟,《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2 期) 、《先秦儒家“忠恕之道”的伦理精神透视》( 窦立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1 期) 、《从儒家“忠恕”思想看普遍伦理研究———对普遍伦理研究中几个关系的思考》( 苗青, 李晔,《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年第 4 期) 、《“忠恕”之道与教育伦理的基本前提》( 王志彦,《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年第 4 期) 、《论儒家的忠恕之道———兼对普遍伦理的历史反思》( 唐凯麟,《求索》, 2000年第 1 期) , 这几篇文章也从不同角度对儒家的“忠恕”思想进行阐发。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期 末 作 业

科目:中国法制史

题目:

专业:

姓名:

学号:

儒家“忠恕”思想的研究综述

摘 要: 近年来, 学术界对孔子“忠恕”思想的探讨与研究与日俱增, 并且提出了若干有建设性的见解。这里仅就近年来学者们探讨的较为集中的问题作一梳理。

关健词: 孔子; 儒家; 忠恕思想

一、分析并阐释了儒家“忠恕”思想的内涵

这方面的论文有很多, 如《论传统文化的仁与忠恕》( 孙实明, 卢美华,《学术交流》, 1999 年第 5 期) 、《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 冯浩菲,《孔子研究》, 2003 年第 4 期)《论儒家的忠恕之道———兼对普遍伦理的历史反思》( 《求索》, 2000 年第 1 期) 、《孔子“忠恕”思想之德育价值》( 陈文心,《泉州师院学报》, 2000 年第 5期) 、《对“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的理解》( 钱逊,《中国哲学史》,2005 年第 1 期) 、《儒家仁道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李霞,《江淮论坛》, 1997 年第 5 期) 、《儒家“忠恕之道”与当代社会调节》( 吴长庚,《江西社会科学》, 2004 年第 8 期) 、《释“忠恕”》( 邵俊峰,《大连大学学报》, 2006 年第 1 期) 、《浅谈孔子的“仁”及其实现“仁”的途径》( 宋丹,《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论语〉仁爱思想中的人本主义与忠恕之道》( 赵春霞, 李坤英,《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 社科版) 》, 2000 年第 1 期) 、《孔子忠恕思想浅析》( 王希,《宜宾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8 期) , 综合以上论文对儒家“忠恕”思想的诠释,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一)“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忠恕”之道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三者紧密相联, 不可分割。“仁”是儒家的核心与特质, 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范畴和灵魂所在, 孔子《论语》一书提到“仁”字达 109 次之多, 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伦理学术体系, 同时“,仁”字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同人们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 于是便有了实行“仁”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即“忠恕之道”。“忠恕”思想是仁学体系“一以贯之”的精髓。《论语·里仁》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 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可见“,忠恕”是儒家道德学说中重要的理念命题。它使儒家的仁学获得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践原则。历代学者对孔子“忠恕”思想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派: 一派是将“忠恕”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进行诠释。例如宋代朱熹《论语集注》卷二解《里仁》云“:尽己之谓忠, 推己之谓恕。”《朱子语类卷》二十七云: 忠恕只是一件事, 不可作两个看。又卷六十三云“:因问:‘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 此只是恕, 何故子思将作忠恕说?’曰‘:忠恕两个离不得, 方忠时, 未见得恕, 及至恕时, 忠行乎其间。’故曰‘:无忠, 做恕不出来。’”另一派的理解是将“忠”与“恕”作为并列对立的两个概念, 加以诠释,“忠”是仁的积极面, 即“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恕”是仁的消极面, 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当代学者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 对儒家“忠恕”思想进行客观性的分析,“忠”的概念, 在春秋时期广泛流行, 孔子继承了西周至春秋的思想, 并将它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称之为忠, 这是从积极方面讲爱人的,即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也帮助他人得到。“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从消极的方面讲爱人的。自己想达到的目标,也帮助别人实现, 自己所反对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人, 要求人们能够将心比心, 对于不愿别人损害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自己也不应当以这种思想和行为去损害别人, 这是恕道的基本境界。

( 二) 由于孔子所处时代的局限, 对其“忠恕”思想应批判地予以继承。孔子生逢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春秋时代, 孔子作为统治阶级的卫道士, 代表的是贵族统治者的利益, 因而的孔子的“忠恕”之道又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局限性, 不乏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愚忠”的消极因素。虽然孔子的“仁”学思想带有封建时代的局限性, 但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及其对平等精神道德上的自觉, 仍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具有历史进步的意义, 它体现了一种原始的民主平等色彩, 忠恕表达了最纯正无私的爱, 是爱人精神的最好体现, 这其中还包含着对人的尊重使人我平等和谐相处, 这是仁的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仁爱的关键。因此, 对孔子的“忠恕”思想, 必须进行批判的分析,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 三)“忠”与“恕”二者之间的关系。“忠”与“恕”的关系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两者互为前提和保障, 两者必须在彼此之中规定自身并补充自身,“忠”和“恕”体现的是一种内在互动关系,“忠”是“恕”的内在前提,“恕”是“忠”的基础和保障。

( 四)“忠恕”思想的理论发展。先秦时期, 很多先哲就提出“恕而行之, 德之则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这里所讲的“恕”,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管子》一书也作过明确表述,“非其所欲, 勿施于人, 仁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为了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 从人、己两方面提出“忠恕”之道, 交将“忠恕”之道作为其“仁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孔子认为, 忠恕是贯穿于仁道的必要原则和精髓。他的话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他的话散见于《论语》各章, 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对“忠恕”之道进行深入系统的论述, 是宋代理学家完成的。他们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学和道教的思想, 把儒学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朱熹从联系的角度论证了“忠”与“恕”的一体关系, 并将“忠恕”之道引导到人伦方面来, 陈淳是朱熹的晚年弟子, 对忠恕之道有更全面的理解和阐述, 从先秦时期的先哲到孔子再到朱学后人, 儒家“忠恕”之道在理论上一步步有了更大的发展, 具有更为广泛的实践意义。

( 五)“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与“己之所欲, 施之于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孔子忠恕思想的重要内容, 然而, 近年来,有些学者往往又从中引申出一积极的表述: 己之所欲, 施之于人。针对这一现象,《忠恕之道不可作积极表述论》( 李景林,《清华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3 期) 一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这篇文章认为在一般地使用“忠恕”这一原则时, 应该了解其整体性的内涵, 这样才不至于偏离其原有的思想的轨道而导致解释的随意性。作者为了说明忠恕原则的整体性内涵, 从沟通原则和限制原则这两个角度来表述忠恕原则, 认为沟通和限制性是忠恕作为一个伦理原则的一体之两面。对忠恕的积极表述, 其实是忽略了其限制性的一面, 是与孔子思想相悖的, 接着, 作者通过例举电视片《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父子关系, 论证了要因人因物之本性而成就之, 而不是把己性强加于人和物, 这样才能做到在人、物天然差异实现前提下

的沟通。由此可见, 忠恕作为行仁之方, 其前提是个体差异性的实现, 以“己之所欲”加之于人, 这就抹煞了人我、物我存在的个性差异, 沟通原则是建立在其作为限制原则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己之所欲, 施之于人”的积极表述, 容易导向对其差异和限制性规定的忽略, 从而助长了一种自我中心论, 因此, 应注意理解这一原则的整体性内涵, 且不可断章取义。

二、对“忠恕”思想的当代价值的分析

儒家的“忠恕”之道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 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 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道德实践方法,不仅在历史上对创造良好的社会气氛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且在当代社会中, 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忠恕之道的现代价值》( 张践,《学术界》, 2004 年第 108 期) ,一文着重分析了“忠恕”之道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思想价值。首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个人本位的价值观的基础上, 同样可以获得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体系, 因此, 儒家的“忠恕”之道完全可能穿越历史沉雾, 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即“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 将心比心, 那么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大大加快。其次, 当今世界, 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随之而来的是交往中的合作与冲突, 如何更好的协调各方的利益, 作者认为, 孔子的“忠恕”之道是最有价值的精神资源之一, 它既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成分, 同时也可能成为与世界其它文明沟通的最有效的成分。《析“忠恕”之道及其当代意义》( 戴素芳,《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1 期) , 此文立足于现实, 论述“忠恕”之道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 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忠恕”之道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补充性道德规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趋势。因此, 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进行道德教育时, 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将道德规范的先进性和广泛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忠恕”之道成为共产主义道德的补充性道德原则。其次“,忠恕”之道是使人们由“自私自利”的低境界进入到“大公无私”的高境界的必要阶梯。“忠恕”之道所蕴含的“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原则, 正是要求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当中, 设身处地

地为他人着想。《儒家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郝海涛,《理论探索》, 2006 年第 1 期) 、《忠恕之道与构建和谐社会》( 姚贤, 李光福,《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4 期) 、《“忠恕——— 矩之道”与社会和谐》( 张增田, 诸伟奇,《合肥学院学报》, 2005 年第3 期) 等几篇文章主要是将孔子的“忠恕”思想同和谐社会这一主题结合起来, 论述“忠恕”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的借鉴意义, 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 一) 忠恕之道在实现婚姻家庭生活和谐中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 家庭和睦, 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直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基本的宗旨。孔子及其弟子多次提到孝、悌, 并对其加以阐释。数千年来,这一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形成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协调家庭人际关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二) 忠恕之道在实现人与人之间合谐中的作用。合谐社会的核心和重要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合谐, 人与人的合睦相处。而儒家道德学说中重要的理念命题———忠恕之道则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合谐的重要途径。忠恕之道提倡“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即推己及人, 将心比心, 不强人所为, 不夺人所爱, 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三) 忠恕之道在实现人与自然合谐中的作用。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的命运同大自然息息相关, 然而,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 从而引发了严重地生态危机。而忠恕之道的核心是促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合谐相处。孔子说“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 就是将推己及人的道德对象扩展到自然事物。通过人与自然的合谐相处, 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的合谐相处。此外, 还有一些文章如:《孔子“忠恕”思想之德育价值》( 陈文心,《泉州师院学报》, 2000 年第 5 期) 、《儒家仁道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李霞,《江淮论坛》, 1997 年第 5 期) 、《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谢树放, 李玉琴,《淮北煤师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年第 6 期) , 这几篇文章也都从不同角度对“忠恕”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阐发。

三、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儒家的“忠恕”思想

《论儒家的“忠恕”与基督教的“宽恕”》( 高予远,《基督教研究》, 2006 年第 2 期) 一文是将儒家的“忠恕”同基督教的“宽恕”进行比较研究, 作者认为虽然两种文化恕的方式和路径不同,但无论是儒家的“恕”还是基督教的“恕”都具有使被恕者从过与罪的萎颓中抽身而返, 剔除内心非诚、非仁、非智的虚伪蔽障, 从而过一种真正笃实的生活。《“忠恕”与“通情”———两种人际认知方式的过程与特征》( 景怀斌,《孔子研究》, 2005 年第 5 期) 一文是将中国文化中的“忠恕”同西方心理学中的“通情”进行比较研究, 认为“忠恕”与“通情”是两种不同的人际认知方式,“忠恕”表面上似乎表达了对他人的善意,其实隐藏着非常典型的主体观点,它只考虑到我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于人,根本没有去想他人想要的是什么,这意味着,我才有权利判断什么东西是可行的。而“通情”前提是承认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 因此不能用我的价值观来判断你, 可见,“通情”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 然而, 却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因此, 作者认为可以采取“中”的立场, 既承认人的共同性, 又承认人的差异性, 但不宜极端, 这样, 才能对人际认知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使人的社会互动更具和谐性。

四、“忠恕”之道与行政管理

《论忠恕之道与企业员工管理》( 郭京生, 秦向平,《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0 年) , 这篇文章主要从企业员工管理的角度论证,“忠恕”之道的对于行政管理的意义, 一方面, 有利于在企业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 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士气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而如何行“忠恕”之道? 作者认为领导者应时刻为员工着想, 规定规章制度时, 既要体现原则性又要通情理。《儒家人文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 辜堪生,《理论与改革》,2001 年) , 这篇文章主要从现代企业管理这一角度论述了以忠恕之道为核心的儒家人文精神开创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新理论, 即“以人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五、“忠恕”思想——古老而又新鲜的罪犯教育理念

《论运用忠恕之道理念矫正罪犯心理》( 白焕然, 张雅静, 李翠芳,《河南

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3 期) 一文是研究这一领域比较突出的一篇论文。此文将忠恕之道引进罪犯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此文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忠恕之道的主要理念在用于改造罪犯方面所起的作用。这六个方面分别是: 胸怀祖国的理念、乐助他人的理念、利于他人的理念、体谅他人的理念、容让他人的理念和严于自省的理念。此外,《试论“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伦理意义》( 王天伟,《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2 期) 、《先秦儒家“忠恕之道”的伦理精神透视》( 窦立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1 期) 、《从儒家“忠恕”思想看普遍伦理研究———对普遍伦理研究中几个关系的思考》( 苗青, 李晔,《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年第 4 期) 、《“忠恕”之道与教育伦理的基本前提》( 王志彦,《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年第 4 期) 、《论儒家的忠恕之道———兼对普遍伦理的历史反思》( 唐凯麟,《求索》, 2000年第 1 期) , 这几篇文章也从不同角度对儒家的“忠恕”思想进行阐发。


相关内容

  • 法学视角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政法・社会 法学视角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口周欣字 [内容摘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它已被世界 公认为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从法的视角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内涵,即尊重个体的平 ...

  • 论儒家的忠恕之道
  • 作者:唐凯麟 求索 2000年03期 "普遍伦理"的可能性,必须以跨文化的认同为事实依据.自然,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它是伴随着人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的历史进程而逐步萌发和拓展的.如果说,今天由于诸多全球性问题的凸现和人类面临着如何继续生存和发展 ...

  • 简述孔子思想存在的局限性
  • 简述孔子思想存在的局限性 从传承说谈孔子思想,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孔子生前和百年后的命途和景况截然不同.生前,孔子可谓意气风发,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吾继周",效仿周公辅成王之经典,辅助鲁王或其他诸侯王成王者基业,不避艰难,屡受讥讽而不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岂知,王侯都图霸 ...

  • 孔子"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 摘要:孔子的"忠恕之道"是其"仁学"思想的精髓,是践行"仁爱"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忠恕之道"内涵丰富,意义深刻,无论是对人体道德的发展,还是对社会道德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Abstract:Kong Zi &quo ...

  • 关于阅读[论语]"忠恕之道"读书报告
  • <论语百则>读书报告 --关于"忠恕之道"的心得体会 引言 初次学习<论语十则>是读小学时候的事了,想起当时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候,即便对孔子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但是心里已经对孔子产生敬畏之情.这次的中国教育史,再次拾起& ...

  • 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
  • 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冯 浩 [摘要]Abstract TheideaofloyaltyandRemissionisthe coreofConfucius'doctrineonethicsandmorality. Itsdefinitionsaredifferentfromoneotheramo ...

  • 孟子的"辟杨墨"与儒家仁爱观念的理论内涵
  • ・36・ ・中国哲学・ 孟子的"辟杨墨"与儒家仁爱观念的理论内涵 李 景 林 儒家所言仁, 非仅为一抽象的理式; 它的内涵, 为物我的一体贯通., 乃落实于"情"或"爱"而显其义.王阳明<大学问>说:, 非意之也, 其心之仁本若 ...

  • 3.樊迟.仲弓问仁
  • 樊迟.仲弓问仁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孔子关"仁"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民族传统人文思想的积极探讨. 2. 学习本文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孔子简介 ...

  • 孔子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作业二
  • (通识必修)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业二:孔子德育教育原则是什么?请联系当今教育实际,谈谈其现实意义. 答: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相应改造主观世界,即处理好人类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使个体的思想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这就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即通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