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体论的发展看哲学发展趋势

 2008年第1期 (总第49期)

●●新视点

理论观察N o . 1, 2008

49

T heo retic O b servati on Serial N o .

从本体论的发展看哲学发展趋势

何丽园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州 510630)

      [摘 要]在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传统中生成的, 。理, 础。  [;   []B 0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 01-0044-02

  自从哲学产生, 对哲学本体论的探讨就没有停止过。本体论问题至今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从哲学本体论的演变可以看到哲学在当今的发展趋势。

“本体论”的概念是由德国人高克兰纽斯在1636年提出的, 后来沃尔夫和鲍姆加登把它加以系统化, 意思是指关于存在的理论, 关于本质的哲学学说。虽然本体论概念提出比较晚, 但早在哲学产生的时候已经有关于本体论的研究了。泰勒斯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人, 他的学说是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 也就是世界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在苏格拉底以前, 这种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探讨一直在古希腊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在苏格拉底之后, 道德问题成了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柏拉图是古希腊第一位道德哲学家。他提出了有别于过去一元本体论的二元论的本体论。他将世界一分为二, 一个是理念王国, 另一个是现象世界。他认为理念王国才是真实的, 而现象世界是虚幻的。在哲学史上,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本体”概念。他的哲学观点跟他的老师柏拉图大不相同。他认为理念论对事物的解释复杂化了。为了代替理念论对具体事物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因”说, 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认为世界万物的发展是由质料向形式转化的过程。只有伊壁鸠鲁的哲学同二元本体论进行了决裂, 但他的哲学并没有动摇二元本体论在哲学上的统治地位。随着基督教哲学的兴起, 这种二元本体论发展到了极点。基督教本体论包含有以下几条重要的原则:一是上帝创世说。二是地球中心说。三是上帝对人们的世俗生活有绝对统治权。四是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对立。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 科学发展对基督教哲学冲击很大。在

科学和资产阶级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

哲学产生了。“从霍布斯到爱尔维修, 从斯宾诺莎到狄德罗, 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的全部遗产, 把新的本体论贯

(P 386) 〔1〕

彻始终。”但同时, 由于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及其对封建贵族的妥协, 一种否定本体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也迅速发展起来, 其代表人物有贝克莱和康德。贝克莱从“存在就是被感知”推出上帝的存在, 而康德的

“纯粹理性之内的宗教”已经失去了对科学的控制权。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中, 本体论的发展又经历着另一种变化。康德并非绝对否定本体论, 因为他的道德实践已经变成了本体论的东西。后来浪漫主义哲学的兴起, 在浪漫主义中非理性取代了理性的地位, 而另外一些思想家仍然坚信理性王国, 只不过理性王国开始转化为一种未来的景象了。黑格尔是其中一员。他要在当时那个时代从哲学上证明一个理性王国, 从而使得矛盾必然地既发展为本体论的、又发展成为逻辑学和认识论的核心范畴。因此, 作为哲学基础的矛盾性与作为理性的实现的当代现实相结合, 构成了黑格尔思想的本体论基础。黑格尔哲学中的矛盾范畴, 不仅表现为思维的问题, 同时也表现为现实自身的问题, 表现为首先是本体论方面的问题。由于他的本体论建立在其逻辑学的基础之上, 从而使得这种本体论只在逻辑范畴和逻辑联系中才能发现其最恰当的表述方式, 这样使得逻辑概念承受着本体论内容的过重负担, 同时歪曲了对本体论的认识。在黑格尔哲学分化过程中,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极大, 启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考。但费尔巴哈的哲学也有他致命的弱点, 其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还仅仅是一种自然物质的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

 [收稿日期]2007-12-10

[作者简介]何丽园(1981—) , 女, 广东佛山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44—

批判中萌生的, 马克思哲学被称作“实践唯物主义”, 这意味着在本体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孤立地探究“物”。马克思在探究事物本体时决不孤立探究事物的“自在规定性”, 而是探究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的物性。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唯物主义”。说他是“唯物主义”, 就在于他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客观性立场, 承认人及其活动的客观制约性; 说他是“实践的”, 就在于他对事物的理解不是从自在性出发, 而是从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进行的。把以实践为中介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哲学的本体, 从人及实践向度展示人与世界的关系, 构成了马克思本体论的主要内容, 并成为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逻辑基础。如果说马克思在自己的自然观中突出了实践中人与世界关系中对象世界的一面, 更关注这一关系中“物”的因素。那么, 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则更强调这一关系中“人”及其现实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从哲学本体论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

1. 古代认识的重心是自然, 。, 。人这一改变导致了人们认识的根本性转换:由自然转移到人, 由“客体本位”转移到“主体本位”, 由因果性、规律性转移到目的性、意义, 由客体规定的尺度转移到主体价值的尺度。

2. 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变是包括哲学主题、哲学倾向、哲学观点和哲学形态的一种转变, 从根本上也可以说是一场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传统西方哲学, 在追求着超验的存在, 认为现实事物产生和存在的原因都是本体预先规定好的, 哲学的一个任务是探讨本体派生现象世界的动力机制和形成机制, 因此这样的思维方式必然是一种还原论的思维, 但以这种思维方式所追求的本体论则把本质与现象分离出来, 主观与客观割裂开来, 相对与绝对对立起来而产生的。近代哲学从康德开始实现了一场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改变哲学反思的由客体到主体的思路, 不是从思想的客观性提出问题, 而是从主体的认识能力提出问题, 因此他认为, 首先必须批判考察人的认识能力是否能够认识本体世界, 然后才能讨论对本体世界的认识问题, 可以看出, 本体是认识的逻辑前提, 即没有本体作为基础, 为认识提供对象, 就无法形成认识, 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 本体不仅是时间在先, 而且也是逻辑在先的真实存在。尽管康德所理解的实践仅仅是道德领域, 但开辟了从实践的层面探讨本体问题的先例。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的传统本体论及其思维方式, 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一种还原式的预成性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 也就意味着对感性的、现实存在着的人的无视与否定以及本体论与现实的人的分离。按照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 人的本质并不是由人自己的活动生成和确定的, 而是由先于和外在于人的活动的本体预先确定的, 人并不能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其本质, 而只能按照现在的规定实现其本质, 只能用存在去解释行动, 而不能用行动去理解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实践论的思维方式。从人的思维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

实践——出发, 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揭示思维与存在, 人与世界之间的矛盾关系。“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

(P 92) 〔2〕

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可以看出, 实践论思维方式的基本内容是实现对对象性实践活动的观念把握, 因为实践是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 也是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的实现方式。

从实践的维度用实践思维方式来考察本体论问题, 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哲学就是一种“实践本体论”。这种新本体论是在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下, 对传统实体本体论进行实践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本体论, 是一种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本体论, 是一种实践活动的本体论。

在我们看来, 现代本体论的合理形态和真实意义应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无穷无尽的指向性和超越性。“本体”乃是人们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一种悬设, 应是一个理想的奋斗目标, 而不是客观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实体”。“本体”, 对人。

3. , 认识重心由自外在对象, 由自然或客体本位转变为人或主体本位, 意味着人们实践的主观态度由客体规定的尺度转移到主体意义的尺度, 由对客观对象认知的真理性或科学性的追求转移到对主体存在的价值性的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是政府决策制定的出发点和归宿。当然, 这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不是指为了人类的发展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而是在政策制定时, 深切关注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为此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代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可持续发展包含的基本矛盾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如何正确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 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是21世纪的哲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 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作为主体, 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批判, 把哲学从天国拉回到人间, 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在实践中实现了本体论和思维方式对传统哲学的变革。人既在实践中生成和展现着人的本质、人的世界; 同时, 人的本质

、人的世界又会使人的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二者的无限往复和相互塑造, 就是人向自身终极境界的无限趋近。由此也是本体论第一次真正摆脱了思辨领域而面对人的现实存在, 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取向。

从几千年哲学本体论的发展可以看到哲学发展的最新的动态, 这些最新的哲学发展趋势使得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发生了变化, 即由自然世界转向属人的生活世界, 由孤立地研究客体、主体到关注主客体关系, 并且, 哲学研究的深入触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整个哲学体系, 推动着人们向大哲学观念的转变。这些转变在21世纪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参 考 文 献]

〔1〕卢卡奇.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 〔. 重M 〕庆:重庆出版社, 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 1995. M 〕

〔责任编辑:王兴运〕

—45—

 2008年第1期 (总第49期)

●●新视点

理论观察N o . 1, 2008

49

T heo retic O b servati on Serial N o .

从本体论的发展看哲学发展趋势

何丽园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州 510630)

      [摘 要]在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传统中生成的, 。理, 础。  [;   []B 0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 01-0044-02

  自从哲学产生, 对哲学本体论的探讨就没有停止过。本体论问题至今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从哲学本体论的演变可以看到哲学在当今的发展趋势。

“本体论”的概念是由德国人高克兰纽斯在1636年提出的, 后来沃尔夫和鲍姆加登把它加以系统化, 意思是指关于存在的理论, 关于本质的哲学学说。虽然本体论概念提出比较晚, 但早在哲学产生的时候已经有关于本体论的研究了。泰勒斯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人, 他的学说是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 也就是世界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在苏格拉底以前, 这种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探讨一直在古希腊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在苏格拉底之后, 道德问题成了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柏拉图是古希腊第一位道德哲学家。他提出了有别于过去一元本体论的二元论的本体论。他将世界一分为二, 一个是理念王国, 另一个是现象世界。他认为理念王国才是真实的, 而现象世界是虚幻的。在哲学史上,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本体”概念。他的哲学观点跟他的老师柏拉图大不相同。他认为理念论对事物的解释复杂化了。为了代替理念论对具体事物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因”说, 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认为世界万物的发展是由质料向形式转化的过程。只有伊壁鸠鲁的哲学同二元本体论进行了决裂, 但他的哲学并没有动摇二元本体论在哲学上的统治地位。随着基督教哲学的兴起, 这种二元本体论发展到了极点。基督教本体论包含有以下几条重要的原则:一是上帝创世说。二是地球中心说。三是上帝对人们的世俗生活有绝对统治权。四是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对立。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 科学发展对基督教哲学冲击很大。在

科学和资产阶级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

哲学产生了。“从霍布斯到爱尔维修, 从斯宾诺莎到狄德罗, 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的全部遗产, 把新的本体论贯

(P 386) 〔1〕

彻始终。”但同时, 由于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及其对封建贵族的妥协, 一种否定本体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也迅速发展起来, 其代表人物有贝克莱和康德。贝克莱从“存在就是被感知”推出上帝的存在, 而康德的

“纯粹理性之内的宗教”已经失去了对科学的控制权。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中, 本体论的发展又经历着另一种变化。康德并非绝对否定本体论, 因为他的道德实践已经变成了本体论的东西。后来浪漫主义哲学的兴起, 在浪漫主义中非理性取代了理性的地位, 而另外一些思想家仍然坚信理性王国, 只不过理性王国开始转化为一种未来的景象了。黑格尔是其中一员。他要在当时那个时代从哲学上证明一个理性王国, 从而使得矛盾必然地既发展为本体论的、又发展成为逻辑学和认识论的核心范畴。因此, 作为哲学基础的矛盾性与作为理性的实现的当代现实相结合, 构成了黑格尔思想的本体论基础。黑格尔哲学中的矛盾范畴, 不仅表现为思维的问题, 同时也表现为现实自身的问题, 表现为首先是本体论方面的问题。由于他的本体论建立在其逻辑学的基础之上, 从而使得这种本体论只在逻辑范畴和逻辑联系中才能发现其最恰当的表述方式, 这样使得逻辑概念承受着本体论内容的过重负担, 同时歪曲了对本体论的认识。在黑格尔哲学分化过程中,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极大, 启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考。但费尔巴哈的哲学也有他致命的弱点, 其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还仅仅是一种自然物质的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

 [收稿日期]2007-12-10

[作者简介]何丽园(1981—) , 女, 广东佛山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44—

批判中萌生的, 马克思哲学被称作“实践唯物主义”, 这意味着在本体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孤立地探究“物”。马克思在探究事物本体时决不孤立探究事物的“自在规定性”, 而是探究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的物性。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唯物主义”。说他是“唯物主义”, 就在于他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客观性立场, 承认人及其活动的客观制约性; 说他是“实践的”, 就在于他对事物的理解不是从自在性出发, 而是从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进行的。把以实践为中介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哲学的本体, 从人及实践向度展示人与世界的关系, 构成了马克思本体论的主要内容, 并成为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逻辑基础。如果说马克思在自己的自然观中突出了实践中人与世界关系中对象世界的一面, 更关注这一关系中“物”的因素。那么, 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则更强调这一关系中“人”及其现实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从哲学本体论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

1. 古代认识的重心是自然, 。, 。人这一改变导致了人们认识的根本性转换:由自然转移到人, 由“客体本位”转移到“主体本位”, 由因果性、规律性转移到目的性、意义, 由客体规定的尺度转移到主体价值的尺度。

2. 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变是包括哲学主题、哲学倾向、哲学观点和哲学形态的一种转变, 从根本上也可以说是一场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传统西方哲学, 在追求着超验的存在, 认为现实事物产生和存在的原因都是本体预先规定好的, 哲学的一个任务是探讨本体派生现象世界的动力机制和形成机制, 因此这样的思维方式必然是一种还原论的思维, 但以这种思维方式所追求的本体论则把本质与现象分离出来, 主观与客观割裂开来, 相对与绝对对立起来而产生的。近代哲学从康德开始实现了一场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改变哲学反思的由客体到主体的思路, 不是从思想的客观性提出问题, 而是从主体的认识能力提出问题, 因此他认为, 首先必须批判考察人的认识能力是否能够认识本体世界, 然后才能讨论对本体世界的认识问题, 可以看出, 本体是认识的逻辑前提, 即没有本体作为基础, 为认识提供对象, 就无法形成认识, 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 本体不仅是时间在先, 而且也是逻辑在先的真实存在。尽管康德所理解的实践仅仅是道德领域, 但开辟了从实践的层面探讨本体问题的先例。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的传统本体论及其思维方式, 最根本的特点是以一种还原式的预成性的思维方式把握世界, 也就意味着对感性的、现实存在着的人的无视与否定以及本体论与现实的人的分离。按照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 人的本质并不是由人自己的活动生成和确定的, 而是由先于和外在于人的活动的本体预先确定的, 人并不能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其本质, 而只能按照现在的规定实现其本质, 只能用存在去解释行动, 而不能用行动去理解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实践论的思维方式。从人的思维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

实践——出发, 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揭示思维与存在, 人与世界之间的矛盾关系。“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

(P 92) 〔2〕

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可以看出, 实践论思维方式的基本内容是实现对对象性实践活动的观念把握, 因为实践是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 也是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的实现方式。

从实践的维度用实践思维方式来考察本体论问题, 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哲学就是一种“实践本体论”。这种新本体论是在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下, 对传统实体本体论进行实践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本体论, 是一种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本体论, 是一种实践活动的本体论。

在我们看来, 现代本体论的合理形态和真实意义应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无穷无尽的指向性和超越性。“本体”乃是人们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一种悬设, 应是一个理想的奋斗目标, 而不是客观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实体”。“本体”, 对人。

3. , 认识重心由自外在对象, 由自然或客体本位转变为人或主体本位, 意味着人们实践的主观态度由客体规定的尺度转移到主体意义的尺度, 由对客观对象认知的真理性或科学性的追求转移到对主体存在的价值性的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是政府决策制定的出发点和归宿。当然, 这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不是指为了人类的发展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而是在政策制定时, 深切关注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为此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代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可持续发展包含的基本矛盾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如何正确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 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是21世纪的哲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 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作为主体, 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 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批判, 把哲学从天国拉回到人间, 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在实践中实现了本体论和思维方式对传统哲学的变革。人既在实践中生成和展现着人的本质、人的世界; 同时, 人的本质

、人的世界又会使人的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二者的无限往复和相互塑造, 就是人向自身终极境界的无限趋近。由此也是本体论第一次真正摆脱了思辨领域而面对人的现实存在, 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取向。

从几千年哲学本体论的发展可以看到哲学发展的最新的动态, 这些最新的哲学发展趋势使得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发生了变化, 即由自然世界转向属人的生活世界, 由孤立地研究客体、主体到关注主客体关系, 并且, 哲学研究的深入触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整个哲学体系, 推动着人们向大哲学观念的转变。这些转变在21世纪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参 考 文 献]

〔1〕卢卡奇.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 〔. 重M 〕庆:重庆出版社, 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 1995. M 〕

〔责任编辑:王兴运〕

—45—


相关内容

  • 哲学发展的主体化趋势
  • nd Soci et y Legal Sys t em A f 叁整』查塾垒.三竺兰! 竺皇型篮-■墨匿蕊_ 哲学发展的主体化趋势 王小波 摘要哲学的主体是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回答.从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物本说和神本说到近现代哲学的主 体性理论,再到后现代哲学的对哲学主体性的解构,都没有很好地 ...

  •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
  •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所谓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遗留下来的遗产是多方面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 ...

  • 马哲知识点整理
  •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含义:是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率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 2.类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本体论"问题 ...

  • 现代语义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 2000年第7期总第135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 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0, l 7Serial l 135 现代语义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束定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5外国语6编辑部, 上海 210083) 提 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语义学发展的几个重 ...

  • 大学史学概论复习试题
  • <史学概论> 论争 调决定人类历史进程的因素是是致力于精确地发现这些规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 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A.人本主义(强调主观):强调多重多样的人为的.客观的等等律„„ 的日记等.此外,"据事直书"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先辈们的经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且认 ...

  • 中西方哲学 认识论
  • 第三讲,认识论 (教材第一.二章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 引言:认识论的内容及其在大哲学中的作用 一.中西哲学史上主要的认识理论(马哲认识论和实事求是的认识原则) 二.认识结构的发生,认识的获得及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标准的范围) 三.还原论认识方法和辩证法的认识方法(科学主义的问题) 四.人的认识 ...

  • 哲学概论名词解释判断
  • 名词解释. 1.智慧:是一种基于知识,显于才能,达于彻悟的高.深.远.广的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它是是知识.才能的升华(基于知识.显于才能)是知识和才能的统筹. 2.时代精神:是一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人们普遍具有的情感.意志.要求.愿望和理想.是一定时期生活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人们 ...

  • 论文-语境论世界观
  • 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论 文 题 目: 语境论世界观 语境论世界观 摘 要:国内一些学者对语境论世界观这一领域的研究只是处于较表层的研究,还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国外的学者虽然越来越关注语境论,但更多关注的是语境论的科学观.语境论的实在观和语境论的真理观.科学哲学的科学方法论语言哲学的分析方法及其语境 ...

  •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 2006-10-27    李存山    新浪    点击: 3841 一 谈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其前提是承认在中国古代有"哲学"(的思想),这个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相似点",或者说中西哲学有它们的普遍性,但中国哲学又有其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殊性. "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