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题答题技巧概述

评述题答题技巧概述

评述题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 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两类评述题及其答题方法之比较

作为正在备考的我们,更有必要弄清此类试题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科学之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报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 推广学校新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育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注:准确地说应该是考核)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41.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选《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例 题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的垄断组织主要以托拉斯的形式出现。它们降低产品价格,不断兼并中小企业;其后又限制产品产量,提高产品价格,进而垄断整个市场,攫取巨额利润。到20世纪初,它们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社会中下层构成严重威胁。对此,美国开展了一场反托拉斯的社会运动。在公众和工商界的强大压力下,国会于1890年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后来又颁布了几个反托拉斯法。二十世纪初,联邦政府运用谢尔曼法肢解了美孚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和其他几家滥用其经济力量的大公司。

但是,在反垄断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与限制垄断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竞争性经济,美国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高度私有制的一统天下,生产的集中和垄断是这一制度的必然结果,大公司对美国经济的控制及其势力的不断膨胀,已成为当今美国社会的重要的特征之一。二是促进技术创新与反垄断执行之间的矛盾。在七十年代期间,被控造成巨大伤害的一系列反竞争案件,牵涉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如对IBM 公司的反垄断诉讼案从1969年一直到1982年,以IBM 的胜诉而告结束。因此,有人认为美国的反垄断机制,挫伤了技术创新活动,其他许多国家的大公司之所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允许大公司致力于卡特尔(卡特尔,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活动,而对于美国公司来说,却受到反垄断法的限制。

——转引陈晓波徐云国周亚夫公丕祥 《美国反垄断法及其政策述评》

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美国的反垄断行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这是一道开放型题目,没有统一的答案。四种观点都可以: 1. 反垄断是正确的; 2. 反垄断是错误的;

3. 反垄断积极意义是主要的; 4. 反垄断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史论结合方面一定要言之成理,要在材料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深入。

答案示例1

反垄断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1)垄断组织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排挤中小企业,操纵生产、市场和价格,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扩大了贫富差别。

(2)垄断组织支配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社会中下层构成严重威胁,既不利于民生,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必然加剧社会矛盾。

(3)垄断组织的独占行为违背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原则。因为排斥了竞争,所以减弱了技术创新的动力,挫伤了技术创新活动。

(4)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技术力量。显然,削弱美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不是反垄断,而是垄断本身。

(5)即使是为了技术创新和国际竞争,也不能以牺牲人民切身利益和国家安定团结为代价,而应该让人们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综上所述,反垄断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必须的;一切指责反垄断的理由,也都是站不住脚的。

答案示例2

反垄断是错误的。理由如下:

(1)垄断是科技革命条件下,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因此符合一般经济规律。而反垄断违背了这一规律。

(2)垄断的形成,既符合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原则,也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也不能违背。

(3)由于反垄断排斥了竞争,所以挫伤大公司进行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技术创新活动。 (4)反垄断不仅使美国公司的规模缩小,更使美国公司的综合实力大大削弱,所以不可避免地削弱了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虽然垄断必然伴随着一部分人的更加贫困和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破产,但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阵痛,是正常的;或者是竞争的结果,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一部分人应该从发展的大局出发,更加认同发展和竞争。

综上所述,垄断是正确的、必然的;一切指责垄断的理由,也都是站不住脚的,而以立法手段来反垄断,更是错误的。

评述题答题技巧概述

评述题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 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两类评述题及其答题方法之比较

作为正在备考的我们,更有必要弄清此类试题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科学之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报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 推广学校新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育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注:准确地说应该是考核)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41.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选《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例 题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的垄断组织主要以托拉斯的形式出现。它们降低产品价格,不断兼并中小企业;其后又限制产品产量,提高产品价格,进而垄断整个市场,攫取巨额利润。到20世纪初,它们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社会中下层构成严重威胁。对此,美国开展了一场反托拉斯的社会运动。在公众和工商界的强大压力下,国会于1890年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后来又颁布了几个反托拉斯法。二十世纪初,联邦政府运用谢尔曼法肢解了美孚石油公司、美国烟草公司和其他几家滥用其经济力量的大公司。

但是,在反垄断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与限制垄断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竞争性经济,美国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高度私有制的一统天下,生产的集中和垄断是这一制度的必然结果,大公司对美国经济的控制及其势力的不断膨胀,已成为当今美国社会的重要的特征之一。二是促进技术创新与反垄断执行之间的矛盾。在七十年代期间,被控造成巨大伤害的一系列反竞争案件,牵涉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如对IBM 公司的反垄断诉讼案从1969年一直到1982年,以IBM 的胜诉而告结束。因此,有人认为美国的反垄断机制,挫伤了技术创新活动,其他许多国家的大公司之所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允许大公司致力于卡特尔(卡特尔,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活动,而对于美国公司来说,却受到反垄断法的限制。

——转引陈晓波徐云国周亚夫公丕祥 《美国反垄断法及其政策述评》

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美国的反垄断行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这是一道开放型题目,没有统一的答案。四种观点都可以: 1. 反垄断是正确的; 2. 反垄断是错误的;

3. 反垄断积极意义是主要的; 4. 反垄断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史论结合方面一定要言之成理,要在材料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深入。

答案示例1

反垄断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1)垄断组织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排挤中小企业,操纵生产、市场和价格,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扩大了贫富差别。

(2)垄断组织支配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社会中下层构成严重威胁,既不利于民生,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必然加剧社会矛盾。

(3)垄断组织的独占行为违背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原则。因为排斥了竞争,所以减弱了技术创新的动力,挫伤了技术创新活动。

(4)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技术力量。显然,削弱美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不是反垄断,而是垄断本身。

(5)即使是为了技术创新和国际竞争,也不能以牺牲人民切身利益和国家安定团结为代价,而应该让人们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综上所述,反垄断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必须的;一切指责反垄断的理由,也都是站不住脚的。

答案示例2

反垄断是错误的。理由如下:

(1)垄断是科技革命条件下,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因此符合一般经济规律。而反垄断违背了这一规律。

(2)垄断的形成,既符合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原则,也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也不能违背。

(3)由于反垄断排斥了竞争,所以挫伤大公司进行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技术创新活动。 (4)反垄断不仅使美国公司的规模缩小,更使美国公司的综合实力大大削弱,所以不可避免地削弱了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虽然垄断必然伴随着一部分人的更加贫困和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破产,但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阵痛,是正常的;或者是竞争的结果,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一部分人应该从发展的大局出发,更加认同发展和竞争。

综上所述,垄断是正确的、必然的;一切指责垄断的理由,也都是站不住脚的,而以立法手段来反垄断,更是错误的。


相关内容

  • 高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技巧详解
  • 高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技巧详解 一.问答题的审题要求 一般来说,一道完整的历史问答题,包含四种构题成分: 1.提示语: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题目中的"简述"."比较"."论证"等等.根据这些解答的提示语可确定题型. 2.主干语(或中心语):即 ...

  • 初中思政,历史答题技巧
  • 初中思政·历史答题技巧 一.历史背景.历史原因.历史条件和目的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 ...

  •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阅读解题知识点与技巧
  •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阅读解题知识点与技巧 高考阅读 2013-01-17 2027 5d56b7b40102e2m5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阅读解题知识点与技巧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选考实用类阅读文本形式一种,也是一种热门文体.因为人物传记对当前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小说和诗歌,因而高中语文教材 ...

  • 非选择题的答题策略与答案组织
  • 非选择题的答题策略与答案组织 世南中学 沈丹红 一.讲评目标: 1 分析学生对非选择题的解答中的常见错误 . 2.矫正试卷中存在的错误,进一步巩固检查过的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教师的简单讲评,使学生总体掌握非选择题的答题策略与答案组织 二.讲评方法:讲解法.归纳法 ...

  • 历史主观题答题概述
  • 历史主观题答题概述 答题一般步骤: 一.审题--先看问题,明确题设的形式和要求. 二.阅读材料--找到材料与问题的主旨. 三.回忆所学知识--通过材料和问题的主旨,链接所学知识. 材料和所学知识是答题的重要依据 四.组织语言作答--语言规范.简练,组织有序. 题问的四个要素: 限定项 中心项 求答项 ...

  •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 初中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汇总 二.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证明什么):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是议论文的灵魂.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

  • 阅读应考指南
  • 说明文阅读 一.考查内容 1.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说明内容 2.说明的方法及表达作用 3.说明语言的特点(平实准确或生动) 4.说明顺序及写作思路 5.拓展感悟,建议启示等 二.考察方式: 1.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说明内容的考察形式 ⑪问:文章围绕××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文章的 ...

  • 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 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1.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 ...

  • 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常识测试试卷
  • 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常识测试试卷 一. 简要概述题(任选一题回答,10分) 1.教体艺[2007]16号文<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中,对中小学艺术教育提出了十点意见,请简要概述 2.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