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元年

【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鼷鼠食郊牛,改卜牛。夏四月辛巳,郊。秋,齐侯,卫侯伐晋。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

【传】元年春,楚子围蔡,报柏举也。里而栽,广丈,高倍。夫屯昼夜九日,如子西之素。蔡人男女以辨,使疆于江、汝之间而还。蔡于是乎请迁于吴。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嚭以行成,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緍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句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仇,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仇,以是求伯,必不行矣。”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三月,越及吴平。吴入越,不书,吴不告庆,越不告败也。

夏四月,齐侯、卫侯救邯郸,围五鹿。

吴之入楚也,使召陈怀公。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陈人従田,无田従党。”逢滑当公而进,曰:“臣闻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今吴未有福,楚未有祸。楚未可弃,吴未可従。而晋,盟也,若以晋辞吴,若何?”公曰:“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对曰:“国之有是多矣,何必不复。小国犹复,况大国乎?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楚虽无德,亦不艾杀其民。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而未见德焉。天其或者正训楚也!祸之适吴,其何日之有?”陈侯従之。及夫差克越,乃修先君之怨。秋八月,吴侵陈,修旧怨也。

齐侯、卫侯会于乾侯,救范氏也,师及齐师、卫孔圉、鲜虞人伐晋,取棘蒲。

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不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従。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冬十一月,晋赵鞅伐朝歌。

哀公二年

【经】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癸巳,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句绎。夏四月丙子,卫侯元卒。滕子来朝。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秋八月甲戌,晋赵鞅帅师及郑罕达帅师战于铁,郑师败绩。冬十月,葬卫灵公。十有一月,蔡迁于州来。蔡杀其大夫公子驷。

【传】二年春,伐邾,将伐绞。邾人爱其土,故赂以淳阝、沂之田而受盟。

初,卫侯游于郊,子南仆。公曰:“余无子,将立女。”不对。他日,又谓之。对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其改图。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君命只辱。”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哀公元年

【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鼷鼠食郊牛,改卜牛。夏四月辛巳,郊。秋,齐侯,卫侯伐晋。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

【传】元年春,楚子围蔡,报柏举也。里而栽,广丈,高倍。夫屯昼夜九日,如子西之素。蔡人男女以辨,使疆于江、汝之间而还。蔡于是乎请迁于吴。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嚭以行成,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緍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句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仇,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仇,以是求伯,必不行矣。”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三月,越及吴平。吴入越,不书,吴不告庆,越不告败也。

夏四月,齐侯、卫侯救邯郸,围五鹿。

吴之入楚也,使召陈怀公。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陈人従田,无田従党。”逢滑当公而进,曰:“臣闻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今吴未有福,楚未有祸。楚未可弃,吴未可従。而晋,盟也,若以晋辞吴,若何?”公曰:“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对曰:“国之有是多矣,何必不复。小国犹复,况大国乎?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楚虽无德,亦不艾杀其民。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而未见德焉。天其或者正训楚也!祸之适吴,其何日之有?”陈侯従之。及夫差克越,乃修先君之怨。秋八月,吴侵陈,修旧怨也。

齐侯、卫侯会于乾侯,救范氏也,师及齐师、卫孔圉、鲜虞人伐晋,取棘蒲。

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曰:“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不旷。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従。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冬十一月,晋赵鞅伐朝歌。

哀公二年

【经】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癸巳,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句绎。夏四月丙子,卫侯元卒。滕子来朝。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秋八月甲戌,晋赵鞅帅师及郑罕达帅师战于铁,郑师败绩。冬十月,葬卫灵公。十有一月,蔡迁于州来。蔡杀其大夫公子驷。

【传】二年春,伐邾,将伐绞。邾人爱其土,故赂以淳阝、沂之田而受盟。

初,卫侯游于郊,子南仆。公曰:“余无子,将立女。”不对。他日,又谓之。对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其改图。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君命只辱。”


相关内容

  • _春秋_孔子与今古文经学之争_以东汉的诏书奏议为例_佟晟昱
  • 网络出版时间:2016-12-08 16:45:44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277.c.20161208.1645.006.html 2017年1月 第18卷第1期 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 ...

  • 3公羊传选读
  • <公羊传>选读 作者和性质 <公羊传>属今文经学(在汉景帝.武帝时公羊学垄断<春秋>学),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弟子的传人公羊高所作,是对春秋直接作解释的,采用问答体,可见其最初是口耳相传.<公羊传>所释之义,并非<春秋>原有之义,也非孔子之义, ...

  • 商丘古代名称的演变
  • 商丘古代名称及地理区划的演变 商丘,简称商,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商丘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沿海,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素有"豫东门户"之称,是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和中国东西部地区的衔接处.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古代商丘的厚重历史文化更增添了这座城市的魄力.商丘拥有五千余年的建城史, ...

  • 我国古代的历法的基本常识
  • 我国古代的历法常识 一. 基本概念 (一). 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quo ...

  •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1]
  •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一.基本概念 a.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 ...

  • 中国史学史
  • 中 国 史 学 史 绪论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目的及对象 (一)研究目的:通过历代史家和史著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史学的源流演变进程,揭示史学的发展规律. (二)研究对象:①史官与修史机构②史家及其史学理论 ③史籍与史体演变. 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史学 1.古代史学的萌芽创 ...

  • 古滕国历史
  • "滕",上溯其源,历史悠久.关于"滕"字的出现说法不一.一说'滕',古为塍,有滕州出土的金文可证.<说文>:"滕,田畦也."<苍颉篇>:"塍,畔也."皆指田界而言.<尔雅·释宝>:&q ...

  •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三)_
  •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三)_ 1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 ...

  • 中国历史要籍最终版
  • 中国历史要籍 一. 名词解释 1.[跋文] 跋文是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等,又称题跋或跋尾.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若干篇. 起源::跋文在中国汉晋时代还没有,唐代称"题某后"或"读某",如<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