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2-读[论语]

读《论语》

在1988年的巴黎会议上,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发表宣言时提到:当人类进入21世纪,如要活下去,就必须回头2500年请教孔子的智慧。总结孔子的一生,他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仁”的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开创中国教育的先河,首创“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理念,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发展;他编纂《诗经》、《尚书》、《春秋》,自己的言行被整理成为《论语》,这些著作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教育体制的必修书籍。

孔子的思想精华,主要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生前的言行和他弟子的言行进行记录整理编著而成的,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虽然《论语》的篇幅还不及今天的一本小学教材,但她所蕴含的哲理却是极其丰富的。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还是今天的中国教育,都将《论语》列入学生的必读典籍。中国历史上诸多风云人物也都曾品读过《论语》,《毛泽东选集》中就对《论语》有过许多引用;国际残奥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在08年北京残奥会闭幕式上还用一口不太流利的中文念了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言得之。 同古代的中国人不同,现代人并不通读《论语》,但对《论语》中的一些名句还是十分熟悉的。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中的许多名句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十分受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成为一名老师。这是孔子对学习方法的一种看法。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道:“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书本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书本只读一两遍只能是囫囵吞枣,不能得书中之要意。我的一位同学在一次交流中说道:“每一次读《共产党宣言》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每一次都会得到新的知识。”一直以来,我都十分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很多书我都读过好几遍,许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意义在一次次品读中加深了印象,多次的反思让我汲取了许多书中深层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出自《论语·为政》。思,即思考;罔,即迷惑;殆,指的是危险。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学习了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而不学习,那就有危险了。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道:“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古人学习主张学思结合。学习,是知识从书本转移到大脑的过程。而单纯的、机械式的学习,仅仅是知识的一种搬运而已。没有课后的反思,就没有知识的消化和领悟,最终,我们的学习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且,学习不思考,就更没有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将会是不利的。反过来,如果只是埋头空想,不去吸收书本上的知识,那么一个人

的智慧就会像一盏不添油的灯一样,终究会熄灭。总之,学习新的知识是一个人思考能力的基础,而思考则是多次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反作用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亦出自《论语·为政》。意思也极为简单,字面翻译即可。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孔子此话的意思,就是告诫人们做人也好,做学问也好,都要讲诚实,不可弄虚作假,概括起来,就是实事求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在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可谓“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又是“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还是“不知道”。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这三个“不知道”恰恰体现了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面对学问,如果是有把握知道答案的,那大可自信地说“我知道”。但如果是没有把握或者确实不知道,也不要装作知道。一来,别人会相信自己所说的,进而误导了他人的学习和进步。二来,这会助长学术界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无异于知识的发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主张人应该宽恕待人,所以提倡“恕”,事实上,“恕”也是“仁”的一种表现。 孔子这句活讲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原则,指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的时候要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如果自己所嫌弃的事物,强加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人际关系搞得尴尬甚至不可收拾。换句话说,这就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与人之间天生就是平等的,切勿将己之不欲强施于人,这是孔子说这句话的本意。但从今天来看,站在现代人的角度,自己不想要的,未必是别人不需要的。如果一件东西,你已经不想再使用它了,但是这时候另外一个人很需要这件东西,那么大可以送给他,既为对方省了一笔钱,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比方说,许多毕业的学长们把已经不怎么需要的书本赠送给学弟学妹,这就是“己所不欲,可施于人”。但前提是不要强加给别人,强加给别人会让别人产生巨大的反感,这时候即便你想做的这件事情是对的,别人也会对你产生不好的看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出自《论语·卫灵公》,是指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换言之,这是一种目光长远的忧患意识。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应该具有这种忧患意识。一个人应该要根据自己的理想规划自己未来10年、20年的人生,这样才能在突如其来的困难与挫折到来时不迷失方向;或者说,我们在做每件事时,都应该有意识地去思考这件事会产生的问题以及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大到一个国家,如果对自己实行的政策不能有一个长远的估计,那么当外部环境变化,政策不适应新的形势的时候,再想办法已太晚;或者说,一个国家如果对自己的潜在战略对手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实时的关注,那么当这个对手在不知不觉中强大起来并与自己分庭抗礼的时候,这个国家往往处于被动的下风之中。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出自《论语•微子》,原文是这样写的:“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众所周知,孔子是个积极入世的人,和老庄道家学派的消极避世,看破红尘是截然对立的。原文中,楚狂接舆原名陆通,字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渐衰,群雄并起,军阀混战,最终受害的,只有老百姓。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王的制度和权力,实行仁政,造福百姓。但他的政治理想在当时只能是乌托邦式的,不能和大国争霸相适应。所以,孔子周游列国,著书立传了一辈子,可政治成就并不是很高,他的政治热情却一直强烈。接舆和孔子,恰好是两种观念的代表,有这样一段遭遇可谓历史之巧合。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不是孔子说的,但这句话的影响力却并不比孔子说的话来得小。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品味到各种各样的人生

滋味。

自西汉董仲舒起,中国封建统治者确立起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思想政策,孔子的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确实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很好地与时代相适应,加之后人的误读误用,使得中国从近代起逐渐落后于世界。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信孔子这位先哲,一定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新的动力。

读《论语》

在1988年的巴黎会议上,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发表宣言时提到:当人类进入21世纪,如要活下去,就必须回头2500年请教孔子的智慧。总结孔子的一生,他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仁”的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开创中国教育的先河,首创“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理念,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发展;他编纂《诗经》、《尚书》、《春秋》,自己的言行被整理成为《论语》,这些著作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教育体制的必修书籍。

孔子的思想精华,主要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生前的言行和他弟子的言行进行记录整理编著而成的,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虽然《论语》的篇幅还不及今天的一本小学教材,但她所蕴含的哲理却是极其丰富的。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还是今天的中国教育,都将《论语》列入学生的必读典籍。中国历史上诸多风云人物也都曾品读过《论语》,《毛泽东选集》中就对《论语》有过许多引用;国际残奥会主席菲利普·克雷文在08年北京残奥会闭幕式上还用一口不太流利的中文念了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言得之。 同古代的中国人不同,现代人并不通读《论语》,但对《论语》中的一些名句还是十分熟悉的。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中的许多名句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十分受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成为一名老师。这是孔子对学习方法的一种看法。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道:“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书本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书本只读一两遍只能是囫囵吞枣,不能得书中之要意。我的一位同学在一次交流中说道:“每一次读《共产党宣言》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每一次都会得到新的知识。”一直以来,我都十分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很多书我都读过好几遍,许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意义在一次次品读中加深了印象,多次的反思让我汲取了许多书中深层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出自《论语·为政》。思,即思考;罔,即迷惑;殆,指的是危险。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学习了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而不学习,那就有危险了。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道:“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古人学习主张学思结合。学习,是知识从书本转移到大脑的过程。而单纯的、机械式的学习,仅仅是知识的一种搬运而已。没有课后的反思,就没有知识的消化和领悟,最终,我们的学习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且,学习不思考,就更没有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将会是不利的。反过来,如果只是埋头空想,不去吸收书本上的知识,那么一个人

的智慧就会像一盏不添油的灯一样,终究会熄灭。总之,学习新的知识是一个人思考能力的基础,而思考则是多次学习和知识创新的反作用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亦出自《论语·为政》。意思也极为简单,字面翻译即可。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孔子此话的意思,就是告诫人们做人也好,做学问也好,都要讲诚实,不可弄虚作假,概括起来,就是实事求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在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可谓“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又是“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还是“不知道”。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这三个“不知道”恰恰体现了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面对学问,如果是有把握知道答案的,那大可自信地说“我知道”。但如果是没有把握或者确实不知道,也不要装作知道。一来,别人会相信自己所说的,进而误导了他人的学习和进步。二来,这会助长学术界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无异于知识的发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主张人应该宽恕待人,所以提倡“恕”,事实上,“恕”也是“仁”的一种表现。 孔子这句活讲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原则,指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的时候要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如果自己所嫌弃的事物,强加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人际关系搞得尴尬甚至不可收拾。换句话说,这就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与人之间天生就是平等的,切勿将己之不欲强施于人,这是孔子说这句话的本意。但从今天来看,站在现代人的角度,自己不想要的,未必是别人不需要的。如果一件东西,你已经不想再使用它了,但是这时候另外一个人很需要这件东西,那么大可以送给他,既为对方省了一笔钱,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比方说,许多毕业的学长们把已经不怎么需要的书本赠送给学弟学妹,这就是“己所不欲,可施于人”。但前提是不要强加给别人,强加给别人会让别人产生巨大的反感,这时候即便你想做的这件事情是对的,别人也会对你产生不好的看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出自《论语·卫灵公》,是指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换言之,这是一种目光长远的忧患意识。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应该具有这种忧患意识。一个人应该要根据自己的理想规划自己未来10年、20年的人生,这样才能在突如其来的困难与挫折到来时不迷失方向;或者说,我们在做每件事时,都应该有意识地去思考这件事会产生的问题以及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大到一个国家,如果对自己实行的政策不能有一个长远的估计,那么当外部环境变化,政策不适应新的形势的时候,再想办法已太晚;或者说,一个国家如果对自己的潜在战略对手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实时的关注,那么当这个对手在不知不觉中强大起来并与自己分庭抗礼的时候,这个国家往往处于被动的下风之中。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出自《论语•微子》,原文是这样写的:“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众所周知,孔子是个积极入世的人,和老庄道家学派的消极避世,看破红尘是截然对立的。原文中,楚狂接舆原名陆通,字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渐衰,群雄并起,军阀混战,最终受害的,只有老百姓。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王的制度和权力,实行仁政,造福百姓。但他的政治理想在当时只能是乌托邦式的,不能和大国争霸相适应。所以,孔子周游列国,著书立传了一辈子,可政治成就并不是很高,他的政治热情却一直强烈。接舆和孔子,恰好是两种观念的代表,有这样一段遭遇可谓历史之巧合。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不是孔子说的,但这句话的影响力却并不比孔子说的话来得小。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品味到各种各样的人生

滋味。

自西汉董仲舒起,中国封建统治者确立起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思想政策,孔子的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确实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很好地与时代相适应,加之后人的误读误用,使得中国从近代起逐渐落后于世界。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信孔子这位先哲,一定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新的动力。


相关内容

  • 关于阅读[论语]"忠恕之道"读书报告
  • <论语百则>读书报告 --关于"忠恕之道"的心得体会 引言 初次学习<论语十则>是读小学时候的事了,想起当时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候,即便对孔子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但是心里已经对孔子产生敬畏之情.这次的中国教育史,再次拾起& ...

  • 跟班学习总结
  • 2009-6-15 跟 班 学 习 总 结 海南省国兴中学 方仁艳 从4月7号走出浦东机场到今天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回首在上海的这一段时光,有过聆听大师的惊喜,也有过观课评教的激动:有过阅读理论的迷茫与充实,也有过参与实践的激动与兴奋:有过走进图书馆的感叹,也有过欣赏水乡的新奇„„ 搜索我的这些记忆的 ...

  • 读书报告会主持词
  • 读书报告会主持词 男:书是一道厚重的门,垂青着每一位敲门者。 女:那敞开的门扉里, 是一口淘不完的井。 是一座掘不尽的矿。 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图书馆。” 女: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与我们相伴一生。 男:尊敬的老师们 女:亲爱的同学们 男女:大家好。 ...

  • 第一学期教科处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教科处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自主发展”为宗旨;以课题研究、课程改革、教师培养为抓手;坚持在实践中研究,用实践的方法研究,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让课堂成为实验室;坚持教育科研工作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力求做到“研教结合、研培结合、反思提 ...

  • 论语十则课堂实录
  •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quo ...

  •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年度工作报告
  • xx年秋季我县启动新课程以来,积极准备,认真实施,为新课程实验推广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但在农村地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遇到很多的困难,如教师专业素质整体水平相对不高,教师年龄老化,师资严重缺失,教材内容偏多,农村学生学习吃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也必 ...

  • 县2010年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年度工作报告
  • xx年秋季我县启动新课程以来,积极准备,认真实施,为新课程实验推广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但在农村地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遇到很多的困难,如教师专业素质整体水平相对不高,教师年龄老化,师资严重缺失,教材内容偏多,农村学生学习吃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也必 ...

  • 语文教师读书演讲稿--给孩子一个可以仰望的身影
  • 转眼间,踏上教坛已经××年了,我也从一个稚气未脱的毛孩子成长为在教育教学中能够独挡一面的骨干教师,一路走来,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进步着,收获着,快乐着!我庆幸能够在龙口市××小学这个浸润书香的沃土里躬身耕耘,我感谢新课改大浪淘沙般的历练让我的羽翼得以丰满. 永远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领导听我第一堂课的 ...

  • 读书心得体会演讲稿
  • 最近,我读了《论语》、《感恩》两本书,觉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两本好书。《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 一、学为先 交通工作会议上李部长的报告中提出,努力提高做好“三个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