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之认知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目录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之认知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 2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之认知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 ................................ 6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之认知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 .............................. 12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之认知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 .............................. 18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之认知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 .............................. 22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之认知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说明:本资料为学员内部使用,整理汇编了2017考研复试重点题及历年复试常考题型。 ————————————————————————————————————————

一、名词解释

1. 思维

【答案】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的特征包括: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2. 心理不应期

【答案】Welford (1952)通过实验证明, 当相继快速呈现两个信号, 而且被试必须对两个信号都作快速反应时, 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时间, 依赖于从第一个刺激开始呈现, 到第二个刺激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差, 即刺激呈现差异, 简称SOA 。与长的SOA 相比, 当SOA 非常短时, 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要慢。Welford 将这种短SOA 条件下, 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 称作心理不应期(简称PRP )。

二、简答题

3. 知识在PDP 模型中是如何表征的?

【答案】PDP 即平行分布式处理网络, 是由简答单元联结而成的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 以平行的方式进行工作。知识在PDP 模型中的表征有以下特点:

(1)在PDP 模型中存储的并不是物体、图形和知识这些模式本身, 而是单元间的联结强度, 从而使得物体、图形和知识这些模式可以被重建来。

(2)PDP 模型对学习有不同的理解。PDP 模型假设, 学习是因为联结强度的获得, 因此许多简单单元组成的网络就能够像知道规则那样来行事。规则并没有被学习, 被学会的其实是简单单元之间的联结。

(3)与传统的模型完全不同, PDP 模型认为所有知识都位于联结上, 所有知识都是内隐地蕴含于完成任务的设备结构之中, 而非外显地表现在单元自身的状态之上。知识被储存为单元间的联结强度, 在理论上与神经网络表征信息的方式相仿。对知识的学习, 就是改变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之间的联结强度。

4. 假如你听到一个尖锐的高音, 它使你想到电火花, 这种体验可以用哪个词表示?

【答案】联觉。

5. 为什么功能固着会使人难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答案】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是一种心理定势, 指人们倾向于根据熟悉的用法来理解事物, 这种倾向使人不能看到事先所了解的用于特定用途的事物的其他用途, 也使人很难用不熟

悉的方法来运用事物。一些早期实验的证据也表明, 功能固着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阻碍作用:

(1)Duncker 的实验(1945)

①实验程序:Duncker 给被试三个纸盒, 火柴、图钉还有蜡烛。要求设计一个方案使蜡烛放在隔板上成为一盏灯。一组被试给他们隔板以及分别放在盒子里的蜡烛、图钉和火柴。另一组把这些东西和盒子并排放置, 也就是没有放在盒子里。

②实验结果:当把盒子的功能固着为容器时, 被试比另一组更难解决这个问题。

(3)Glucksberg 和Danks (1969)的实验证明, 简单地用一个在被试头脑中有定势的名字来标签一个事物会促进或阻碍问题的解决。

6. 关于注意, 大脑皮层成像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答案】(1)注意是指心理能量在感觉事件或心理事件上的集中。注意研究一般涵盖这一主题的五个主要方面:处理容量和选择性注意、唤醒水平、注意的控制、意识以及认知神经科学。

(2)大脑皮层成像技术:

①脑成像技术(主要是PET )是通过放射性示踪剂来探测脑中的血流量的。由于脑在工作的时候要消耗能量, 所以需要更多的血流。通过放射性传感器检测这些运动状况, 并运用计算机转换成脑皮层地图, 其中可以识别“热点”, 即血流集中的区域。采用PET 进行的研究表明了特定种类的注意所对应的脑区, 其中每一个指明的脑部区域都以不同方式参与选择性注意, 而要想彻底地理解注意过程中的脑机制, 就必须考虑觉知和意识的问题。

②Paul Downing, Jia Liu和Nancy Kanwisker, (2001)运用fMRl 和MEG 来研究视觉注意。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这种认知功能所对应的神经机制, 还进一步运用所获得的信息来检验注意理论。结果发现, 与任务无关的特征与被注意到的对象存在关联时, 受到的注意更多, 与位于同一位置却被忽略的对象存在关联时受到的关注较少, 这说明注意仅仅针对对象进行选择。

7. 什么是概念掌握? 它和概念形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案】概念掌握又称概念获得, 是指个体借助于词语, 通过自己头脑的思维活动, 把人类已形成的概念转化为个体头脑里的概念的过程。概念掌握是在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时, 区分出概念的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 概念的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的过程, 通过概念同化与异化的方式来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概念掌握实质上是个体通过思维活动掌握社会上已形成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即将社会的概念内化为主体概念的过程。

概念掌握与概念形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概念形成是说在人类社会历程中某一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而概念掌握是说概念的传递过程, 即个体的人对概念的内化, 把社会形成的概念变为个人掌握的概念。只有概念形成才有概念掌握。通过概念掌握的形式也可以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特点和规律。通过概念掌握还可以促进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8. 人们经常会被框架误导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定义并举例说明框架是如何影响推理的。

【答案】(1)框架是指对一个选择的一个特定的描述。

(2)来自选择的描述或所做的框架的观点, 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和最终的行动。即人们总是被他们听到的信息影响, 即使统计结果是一样的。

(3)例如, 说法“95%的医生在整个的职业生涯中都是尽责的”和说法“5%的医生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由于玩忽职守而被控告”。这两种说法的框架很不相同, 特别是当你坐在一个医生的办公室里的时候, 在这两种情况下, 用的统计数据是一样的, 只不过是描述不同而已, 却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效应。

三、综合题

9. 试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答案】(1)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问题解决是一个在现有手段和目的之间进行分析, 寻找策略从而达到目的的过程。问题解决的具体心理过程分为4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①发现问题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 并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

②分析问题是找出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把握问题的实质, 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③提出假设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或途径。

④验证假设就是通过实际活动或思维操作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真正解决问题, 达到目的。

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并非完全遵循这一顺序, 当验证假设阶段发现某一假设不能解决问题时, 思维过程直接再次进入分析问题或提出假设阶段, 重新进行问题解决过程。

(2)纽威尔和西蒙用问题空间的概念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 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 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

10.结合实例论述思维的过程。

【答案】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操作来实现的。人们在头脑中, 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 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就是思维过程, 或称之为思维操作。

(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如把一篇文章分解为段落、句子和词;把一棵树分解为根、茎、叶、花等。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 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形成一个整体。如把文章的各个段落综合起来, 就能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 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 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 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是把部分作为整体的部分, 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上来进行分析, 只有这样分析才有意义, 才有方向。综合是通过对各

目录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之认知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 2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之认知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 ................................ 6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之认知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 .............................. 12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之认知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 .............................. 18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之认知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 .............................. 22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之认知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说明:本资料为学员内部使用,整理汇编了2017考研复试重点题及历年复试常考题型。 ————————————————————————————————————————

一、名词解释

1. 思维

【答案】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的特征包括: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2. 心理不应期

【答案】Welford (1952)通过实验证明, 当相继快速呈现两个信号, 而且被试必须对两个信号都作快速反应时, 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时间, 依赖于从第一个刺激开始呈现, 到第二个刺激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差, 即刺激呈现差异, 简称SOA 。与长的SOA 相比, 当SOA 非常短时, 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要慢。Welford 将这种短SOA 条件下, 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 称作心理不应期(简称PRP )。

二、简答题

3. 知识在PDP 模型中是如何表征的?

【答案】PDP 即平行分布式处理网络, 是由简答单元联结而成的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 以平行的方式进行工作。知识在PDP 模型中的表征有以下特点:

(1)在PDP 模型中存储的并不是物体、图形和知识这些模式本身, 而是单元间的联结强度, 从而使得物体、图形和知识这些模式可以被重建来。

(2)PDP 模型对学习有不同的理解。PDP 模型假设, 学习是因为联结强度的获得, 因此许多简单单元组成的网络就能够像知道规则那样来行事。规则并没有被学习, 被学会的其实是简单单元之间的联结。

(3)与传统的模型完全不同, PDP 模型认为所有知识都位于联结上, 所有知识都是内隐地蕴含于完成任务的设备结构之中, 而非外显地表现在单元自身的状态之上。知识被储存为单元间的联结强度, 在理论上与神经网络表征信息的方式相仿。对知识的学习, 就是改变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之间的联结强度。

4. 假如你听到一个尖锐的高音, 它使你想到电火花, 这种体验可以用哪个词表示?

【答案】联觉。

5. 为什么功能固着会使人难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答案】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是一种心理定势, 指人们倾向于根据熟悉的用法来理解事物, 这种倾向使人不能看到事先所了解的用于特定用途的事物的其他用途, 也使人很难用不熟

悉的方法来运用事物。一些早期实验的证据也表明, 功能固着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阻碍作用:

(1)Duncker 的实验(1945)

①实验程序:Duncker 给被试三个纸盒, 火柴、图钉还有蜡烛。要求设计一个方案使蜡烛放在隔板上成为一盏灯。一组被试给他们隔板以及分别放在盒子里的蜡烛、图钉和火柴。另一组把这些东西和盒子并排放置, 也就是没有放在盒子里。

②实验结果:当把盒子的功能固着为容器时, 被试比另一组更难解决这个问题。

(3)Glucksberg 和Danks (1969)的实验证明, 简单地用一个在被试头脑中有定势的名字来标签一个事物会促进或阻碍问题的解决。

6. 关于注意, 大脑皮层成像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答案】(1)注意是指心理能量在感觉事件或心理事件上的集中。注意研究一般涵盖这一主题的五个主要方面:处理容量和选择性注意、唤醒水平、注意的控制、意识以及认知神经科学。

(2)大脑皮层成像技术:

①脑成像技术(主要是PET )是通过放射性示踪剂来探测脑中的血流量的。由于脑在工作的时候要消耗能量, 所以需要更多的血流。通过放射性传感器检测这些运动状况, 并运用计算机转换成脑皮层地图, 其中可以识别“热点”, 即血流集中的区域。采用PET 进行的研究表明了特定种类的注意所对应的脑区, 其中每一个指明的脑部区域都以不同方式参与选择性注意, 而要想彻底地理解注意过程中的脑机制, 就必须考虑觉知和意识的问题。

②Paul Downing, Jia Liu和Nancy Kanwisker, (2001)运用fMRl 和MEG 来研究视觉注意。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这种认知功能所对应的神经机制, 还进一步运用所获得的信息来检验注意理论。结果发现, 与任务无关的特征与被注意到的对象存在关联时, 受到的注意更多, 与位于同一位置却被忽略的对象存在关联时受到的关注较少, 这说明注意仅仅针对对象进行选择。

7. 什么是概念掌握? 它和概念形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案】概念掌握又称概念获得, 是指个体借助于词语, 通过自己头脑的思维活动, 把人类已形成的概念转化为个体头脑里的概念的过程。概念掌握是在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时, 区分出概念的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 概念的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的过程, 通过概念同化与异化的方式来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概念掌握实质上是个体通过思维活动掌握社会上已形成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即将社会的概念内化为主体概念的过程。

概念掌握与概念形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概念形成是说在人类社会历程中某一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而概念掌握是说概念的传递过程, 即个体的人对概念的内化, 把社会形成的概念变为个人掌握的概念。只有概念形成才有概念掌握。通过概念掌握的形式也可以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特点和规律。通过概念掌握还可以促进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8. 人们经常会被框架误导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定义并举例说明框架是如何影响推理的。

【答案】(1)框架是指对一个选择的一个特定的描述。

(2)来自选择的描述或所做的框架的观点, 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和最终的行动。即人们总是被他们听到的信息影响, 即使统计结果是一样的。

(3)例如, 说法“95%的医生在整个的职业生涯中都是尽责的”和说法“5%的医生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由于玩忽职守而被控告”。这两种说法的框架很不相同, 特别是当你坐在一个医生的办公室里的时候, 在这两种情况下, 用的统计数据是一样的, 只不过是描述不同而已, 却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效应。

三、综合题

9. 试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答案】(1)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问题解决是一个在现有手段和目的之间进行分析, 寻找策略从而达到目的的过程。问题解决的具体心理过程分为4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①发现问题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 并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

②分析问题是找出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把握问题的实质, 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③提出假设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或途径。

④验证假设就是通过实际活动或思维操作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真正解决问题, 达到目的。

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并非完全遵循这一顺序, 当验证假设阶段发现某一假设不能解决问题时, 思维过程直接再次进入分析问题或提出假设阶段, 重新进行问题解决过程。

(2)纽威尔和西蒙用问题空间的概念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 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 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

10.结合实例论述思维的过程。

【答案】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操作来实现的。人们在头脑中, 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 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就是思维过程, 或称之为思维操作。

(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如把一篇文章分解为段落、句子和词;把一棵树分解为根、茎、叶、花等。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 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形成一个整体。如把文章的各个段落综合起来, 就能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 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 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 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是把部分作为整体的部分, 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上来进行分析, 只有这样分析才有意义, 才有方向。综合是通过对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