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总特征】

(1)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3)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政治制度及措施: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法,设通判、转运使;宋代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监察: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南土司制度, 2、经济上:

(1)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吸收写实风格;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3)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发展。城市——宋代汴梁,元大都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交通——元代疏浚大运河 3、文化上:

(1)思想: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2)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

(3)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4)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5)书法与绘画: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知识详解】

第一课时 政治

一、中央集权

1、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1)原因

① 历史教训:唐朝藩镇割据严重危害了中央集权;

② 现实原因:北宋之初,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局面之下; ③ 个人因素:赵匡胤本人是通过兵变上台; ④ 目的:

——直接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根本目的:巩固统治,以求长治久安;

(2)方针:最大限度的集中军、政、财、司法权力于中央; (3)措施:

① 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 ② 行政:文官任地方官,通判监督; ③ 财政:设转运使(地方赋税运送中央) (4)特点:

① 重文轻武(有利于巩固统一;军事战斗力低下)

② 分割相权,集权中央(巩固统一,防止分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巩固统一,防止分裂;边防空虚,民族战争中屡次失败) (5)评价

① 积极: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 消极:积贫积弱

A 、冗官、冗费(机构重叠,开支庞大,办事效率低下) B 、军队战斗力低下; C 、地方财政困难;

2、元朝行省制度 (1)原因: ① 元朝疆域辽阔

② 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加强中央集权(原有郡县管辖范围有限,宋朝由于集权,地方官权利较小,不能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

(3)影响

①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有效管理,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发展; ③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

1、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 (1)措施

① 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相权; ② 分割相权

A 、参知政事:行政; B 、枢密使:军权; C 、三司使:财权

(2)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元朝的新发展 (1)表现:

① 中书门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 ② 相权扩大,左右皇帝;

③ 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强皇权制度方面有了新发展,在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同时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作用:皇权有所削弱

三、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1)阶级矛盾尖锐

北宋初年,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占有。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困苦,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北宋建国后,为加强专制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首先: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了“积弱”局面。其次,由于机构重叠,官职冗滥、军队数量急增,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从而导致北宋财政日益入不敷出,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 2、庆历新政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改革,施行新政。这次改革发生在庆历年间,故称“庆历新政”。新政的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 富国之法

(1)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3)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相应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4)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就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6)均输法:要求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2. 强兵之法

(1)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保丁农闲时练兵 , 平时参与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2)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 (3)将兵法:在北方各路设100多“将”, 每将置正将一人。“将”成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4)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武器质量。 3. 取士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2)整顿太学,重新编篡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宫。

(3)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局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宋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执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等反对新法者。在高氏的支持下,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

(四)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积贫局面改善: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变法以后,可是,有些变法的措施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王安石变法也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五)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败因: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 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②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③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2)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 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 才能成功;而且还要注意用人。

(六)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评价)

(1)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 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革,负担依然沉重。

(2)进步性: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③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第二课时 经济

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耧锄;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

二、手工业 1.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五大名窑:定窑(河南曲阳——白瓷)、汝窑(河南宝丰)、哥窑(浙江龙泉——青瓷)、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 2.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彩瓷)。 3.手工业

(1)丝织业:宋——品种众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2)民营手工业:两宋以后,除纺织以外,城乡人民所需日常生活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3)棉纺织技术——元代,黄道婆。

三、宋元商业繁荣 1.宋朝商业 (1)表现:

① 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开封和临安是当时著名的城市(四大名镇——汉口、佛山、景德镇、朱仙镇)。 ② 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草市更加普遍; ③ 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四川地区出现,最初由民间商人经营); ④ 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⑤ 商家更加注重包装、广告和品牌效应,开始使用“商标”以加强对质量的保证; ⑥ 与文化有关的产品增多(勾栏瓦肆、风俗年画)

⑦ 海外贸易发达: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家重要来源,同东亚、东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几十个国家来往) (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 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 政府政策:

A 、放松对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 、一定程度上租税货币化,(王安石变法“以钱代役”)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③ 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路的发展; ④ 指南针、造船技术的进步;

2.元代商业 (1)表现

① 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② 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③ 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A 、市舶法则:收取税收,发给公验、公凭; B 、市舶司:目的——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 范围——泉州、庆元(宁波)、广州 ④ 纸币使用更加普遍

(2)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 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 ② 重新疏浚了大运河,开辟了海运; ③ 前代基础,政策开明;

3、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2)城市的发展(城市化) ① 原因

A 、政治中心;

B 、南方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交通运输: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

D 、政策变化:市坊界限被打破等; E 、商业的发展;

② 主要城市:著名的商业中心: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扬州、成都(扬一益二); ③ 功能: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多种功能; ④ 特点:

A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生产性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B 、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C 、明朝中后期,南方某些城市出现资义萌芽;

D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E 、政府限制逐渐减弱,但“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变; F 、政治和经济格局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G 、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古代商业三级市场; ⑤ 影响:

A 、前四点同上;

B 、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方面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另一方面也挑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观点。

四、租佃关系

1、含义: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他们与佃农就形成租佃关系。 2、发展历程

⑴ 产生:早在战国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⑵ 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⑶ 普及:自宋代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⑷ 深化: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 3、发展的原因

⑴ 土地兼并激烈,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⑵ 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大量剩余人口。 4、影响

⑴ 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⑵ 积极: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第三课时 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一、思想文化 1、程朱理学 (1)含义:

在北宋时期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原因

① 政治:两宋时期,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尖锐,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

② 经济:宋明时期经济的发展;

③ 思想: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 ④ 个人:程朱、二王; ⑤ 其它:

A 、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为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B 、宋代中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为学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C 、北宋时期,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的运动;

(4) 评价

①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 儒学获得新的发展,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地位更加牢固,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 波及国外——朱子学;

④ 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注重气节和节操,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 ⑤ 用纲常名教维系封建专制统治,把人束缚得更紧了; ⑥ 唯心主义理论,很多方面并不科学;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1、相同

(1)思想来源:同属于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克服私欲,用伦理纲常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

(二)元曲 1、原因:同上

2、构成:散曲和元杂剧。

3、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4、代表人物:关汉卿及其《窦娥冤》、马致远及其《秋思》。

三、发明发现

2、其它

1)珠算:元末明初已出现现代样式的算盘; (2)简仪(元代郭守敬):浑仪结构简化重新组合而创造的天文测量仪器——结构简化,精度提高; (3)《授时历》,郭守敬,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早了300年。作用:指导农业生产;

展水平,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四、书法绘画戏剧 1、书法 (1)两宋时期:

① 宫廷画院进入最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 ② 风俗画是最大的亮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① 特点:

A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

韵意趣。

B 、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② 代表:

A 、唐代诗人王维以诗人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B 、元代王冕《墨梅图》、明代徐渭《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墨兰图》; 3、戏剧

(1) 宋代: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 (2) 元朝: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集诗词、音乐、对白、舞蹈于一体)

第四课时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 民族关系 1、基本史实 2、少数民族制度

(1)蕃汉分治,中央设立南面官和北面官 ① 原因:

A 、契丹夺得幽云十六州

B 、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 C 、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 ② 内容:

A 、南面官:以汉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杂用汉族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 B 、北面官:以“国制”(契丹制度)统治契丹和其它少数民族,一律任用契丹贵族; ③ 特点:

A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B 、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是一种民族分治(区域自治)。 ④ 作用:

A 、积极: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B 、消极:继续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旧政,不利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2)猛安谋克制

① 含义: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猛安谋克制主要是在女真族内实行。猛安谋克作为基本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

② 性质:军政和一、兵农合一的基本社会组织;

③ 作用: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起了重要作用,也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 政策:民族歧视和压迫;(实质:阶级压迫) ② 制度:宣慰司、宣政院; ③ 表现:

A 、汉族大量迁居边疆,带去先进技术;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民族融合;

B 、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和女真人,与汉族融合,被元朝视为“汉人”; C 、波斯人与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D 、加强对边疆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对琉球(台湾)的管辖;

3、民族特征

(1)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北宋-辽;北宋-西夏;北宋-金;南宋-金;南宋-元;金-辽等)。

(2)民族政权有战有和,以友好往来为主(三次议和 边境贸易)。 (3)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 回族形成)。

二、对外关系

1、两宋的海外贸易 (1)表现

①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北宋在广州设“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 ② 与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

③ 涌现出一批对外港口,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2)原因

① 经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② 政治(政策):鼓励对外贸易,完善市舶使制度; ③ 技术: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指南针技术应用于航海; ④ 交通:路上丝路被阻断;

⑤ 国际环境:阿拉伯商人不断向东部开辟商路;

2、元朝的对外交往 (1)亚洲

① 高丽的土产品在我国很受欢迎,棉纺织技术在此时传入高丽; ② 日本招聘雕印工匠发展印刷业; (2)欧洲、非洲

① 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制造等重大发明西传; ②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总特征】

(1)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3)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政治制度及措施: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法,设通判、转运使;宋代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监察: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南土司制度, 2、经济上:

(1)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吸收写实风格;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3)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发展。城市——宋代汴梁,元大都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交通——元代疏浚大运河 3、文化上:

(1)思想: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2)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

(3)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4)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5)书法与绘画: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知识详解】

第一课时 政治

一、中央集权

1、宋朝加强中央集权 (1)原因

① 历史教训:唐朝藩镇割据严重危害了中央集权;

② 现实原因:北宋之初,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局面之下; ③ 个人因素:赵匡胤本人是通过兵变上台; ④ 目的:

——直接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根本目的:巩固统治,以求长治久安;

(2)方针:最大限度的集中军、政、财、司法权力于中央; (3)措施:

① 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 ② 行政:文官任地方官,通判监督; ③ 财政:设转运使(地方赋税运送中央) (4)特点:

① 重文轻武(有利于巩固统一;军事战斗力低下)

② 分割相权,集权中央(巩固统一,防止分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巩固统一,防止分裂;边防空虚,民族战争中屡次失败) (5)评价

① 积极: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② 消极:积贫积弱

A 、冗官、冗费(机构重叠,开支庞大,办事效率低下) B 、军队战斗力低下; C 、地方财政困难;

2、元朝行省制度 (1)原因: ① 元朝疆域辽阔

② 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加强中央集权(原有郡县管辖范围有限,宋朝由于集权,地方官权利较小,不能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

(3)影响

①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有效管理,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发展; ③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

1、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 (1)措施

① 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相权; ② 分割相权

A 、参知政事:行政; B 、枢密使:军权; C 、三司使:财权

(2)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元朝的新发展 (1)表现:

① 中书门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 ② 相权扩大,左右皇帝;

③ 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强皇权制度方面有了新发展,在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同时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作用:皇权有所削弱

三、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1)阶级矛盾尖锐

北宋初年,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占有。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困苦,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北宋建国后,为加强专制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首先: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了“积弱”局面。其次,由于机构重叠,官职冗滥、军队数量急增,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从而导致北宋财政日益入不敷出,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 2、庆历新政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改革,施行新政。这次改革发生在庆历年间,故称“庆历新政”。新政的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 富国之法

(1)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3)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相应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4)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就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6)均输法:要求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2. 强兵之法

(1)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保丁农闲时练兵 , 平时参与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2)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 (3)将兵法:在北方各路设100多“将”, 每将置正将一人。“将”成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4)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武器质量。 3. 取士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2)整顿太学,重新编篡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宫。

(3)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局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宋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执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等反对新法者。在高氏的支持下,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全部新法。

(四)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积贫局面改善: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变法以后,可是,有些变法的措施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王安石变法也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五)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败因: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 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②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③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2)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 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 才能成功;而且还要注意用人。

(六)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评价)

(1)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 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革,负担依然沉重。

(2)进步性: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③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第二课时 经济

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耧锄;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

二、手工业 1.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一批名窑【五大名窑:定窑(河南曲阳——白瓷)、汝窑(河南宝丰)、哥窑(浙江龙泉——青瓷)、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 2.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彩瓷)。 3.手工业

(1)丝织业:宋——品种众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2)民营手工业:两宋以后,除纺织以外,城乡人民所需日常生活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3)棉纺织技术——元代,黄道婆。

三、宋元商业繁荣 1.宋朝商业 (1)表现:

① 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开封和临安是当时著名的城市(四大名镇——汉口、佛山、景德镇、朱仙镇)。 ② 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草市更加普遍; ③ 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四川地区出现,最初由民间商人经营); ④ 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⑤ 商家更加注重包装、广告和品牌效应,开始使用“商标”以加强对质量的保证; ⑥ 与文化有关的产品增多(勾栏瓦肆、风俗年画)

⑦ 海外贸易发达: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家重要来源,同东亚、东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几十个国家来往) (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 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 政府政策:

A 、放松对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 、一定程度上租税货币化,(王安石变法“以钱代役”)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③ 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路的发展; ④ 指南针、造船技术的进步;

2.元代商业 (1)表现

① 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② 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③ 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A 、市舶法则:收取税收,发给公验、公凭; B 、市舶司:目的——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 范围——泉州、庆元(宁波)、广州 ④ 纸币使用更加普遍

(2)元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 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 ② 重新疏浚了大运河,开辟了海运; ③ 前代基础,政策开明;

3、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2)城市的发展(城市化) ① 原因

A 、政治中心;

B 、南方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交通运输: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

D 、政策变化:市坊界限被打破等; E 、商业的发展;

② 主要城市:著名的商业中心: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扬州、成都(扬一益二); ③ 功能: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多种功能; ④ 特点:

A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生产性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B 、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C 、明朝中后期,南方某些城市出现资义萌芽;

D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E 、政府限制逐渐减弱,但“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变; F 、政治和经济格局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G 、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古代商业三级市场; ⑤ 影响:

A 、前四点同上;

B 、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方面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另一方面也挑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观点。

四、租佃关系

1、含义: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他们与佃农就形成租佃关系。 2、发展历程

⑴ 产生:早在战国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⑵ 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⑶ 普及:自宋代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⑷ 深化: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 3、发展的原因

⑴ 土地兼并激烈,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⑵ 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大量剩余人口。 4、影响

⑴ 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⑵ 积极: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第三课时 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一、思想文化 1、程朱理学 (1)含义:

在北宋时期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原因

① 政治:两宋时期,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尖锐,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

② 经济:宋明时期经济的发展;

③ 思想: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 ④ 个人:程朱、二王; ⑤ 其它:

A 、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为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B 、宋代中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为学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C 、北宋时期,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的运动;

(4) 评价

①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 儒学获得新的发展,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地位更加牢固,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 波及国外——朱子学;

④ 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注重气节和节操,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 ⑤ 用纲常名教维系封建专制统治,把人束缚得更紧了; ⑥ 唯心主义理论,很多方面并不科学;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1、相同

(1)思想来源:同属于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克服私欲,用伦理纲常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

(二)元曲 1、原因:同上

2、构成:散曲和元杂剧。

3、特点: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4、代表人物:关汉卿及其《窦娥冤》、马致远及其《秋思》。

三、发明发现

2、其它

1)珠算:元末明初已出现现代样式的算盘; (2)简仪(元代郭守敬):浑仪结构简化重新组合而创造的天文测量仪器——结构简化,精度提高; (3)《授时历》,郭守敬,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早了300年。作用:指导农业生产;

展水平,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四、书法绘画戏剧 1、书法 (1)两宋时期:

① 宫廷画院进入最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 ② 风俗画是最大的亮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① 特点:

A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

韵意趣。

B 、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② 代表:

A 、唐代诗人王维以诗人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B 、元代王冕《墨梅图》、明代徐渭《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墨兰图》; 3、戏剧

(1) 宋代: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起来,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 (2) 元朝: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集诗词、音乐、对白、舞蹈于一体)

第四课时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 民族关系 1、基本史实 2、少数民族制度

(1)蕃汉分治,中央设立南面官和北面官 ① 原因:

A 、契丹夺得幽云十六州

B 、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 C 、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 ② 内容:

A 、南面官:以汉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杂用汉族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 B 、北面官:以“国制”(契丹制度)统治契丹和其它少数民族,一律任用契丹贵族; ③ 特点:

A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B 、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是一种民族分治(区域自治)。 ④ 作用:

A 、积极: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B 、消极:继续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旧政,不利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2)猛安谋克制

① 含义: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猛安谋克制主要是在女真族内实行。猛安谋克作为基本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

② 性质:军政和一、兵农合一的基本社会组织;

③ 作用: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起了重要作用,也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 政策:民族歧视和压迫;(实质:阶级压迫) ② 制度:宣慰司、宣政院; ③ 表现:

A 、汉族大量迁居边疆,带去先进技术;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民族融合;

B 、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和女真人,与汉族融合,被元朝视为“汉人”; C 、波斯人与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D 、加强对边疆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行政区,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对琉球(台湾)的管辖;

3、民族特征

(1)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北宋-辽;北宋-西夏;北宋-金;南宋-金;南宋-元;金-辽等)。

(2)民族政权有战有和,以友好往来为主(三次议和 边境贸易)。 (3)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 回族形成)。

二、对外关系

1、两宋的海外贸易 (1)表现

①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北宋在广州设“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 ② 与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

③ 涌现出一批对外港口,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2)原因

① 经济: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② 政治(政策):鼓励对外贸易,完善市舶使制度; ③ 技术: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指南针技术应用于航海; ④ 交通:路上丝路被阻断;

⑤ 国际环境:阿拉伯商人不断向东部开辟商路;

2、元朝的对外交往 (1)亚洲

① 高丽的土产品在我国很受欢迎,棉纺织技术在此时传入高丽; ② 日本招聘雕印工匠发展印刷业; (2)欧洲、非洲

① 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制造等重大发明西传; ②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相关内容

  • 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特征. 政治: (1)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到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再到元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 (2)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和元朝): (3)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实现了封建化. 经济: 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 ...

  • 柳永对宋词发展贡献及作用
  • 柳永对宋词发展的作贡献和作用 摘要:柳永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无论是其当世还是其后世,柳永都算得上是一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不能被忽略的人物,这样的结果,当然多数情况下来自于文化话语结构的时代局限,柳永的俗词使他备受争议,却也形成了一个"凡有市井饮处, ...

  • 对中国人口史若干规律的新认识
  • 中青年专家网页 对中国人口史若干规律的新认识* 葛 剑 雄 内容提要 本文在研究中国人口史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反思, 从而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周期和周期性.人口过剩和人口爆炸.中国人口发展变迁的决定性因素等若干带规律性的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 认为在中国历史上, 人口数量的变化是否存在周期性特点, 目前还无法 ...

  • 2016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 为帮助同学们巩固高考历史知识,yjbys小编为大家汇总最新高考历史知识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定的帮助! 高考历史知识点: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 ...

  • 商丘古代名称的演变
  • 商丘古代名称及地理区划的演变 商丘,简称商,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商丘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沿海,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素有"豫东门户"之称,是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和中国东西部地区的衔接处.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古代商丘的厚重历史文化更增添了这座城市的魄力.商丘拥有五千余年的建城史, ...

  • 宋朝首都之误:北宋的国都是"汴京"不是"汴梁"
  • 宋朝首都之误:北宋的国都是"汴京"不是"汴梁" 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隆力奇杯第12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有一道知识题:说出北宋.南宋的首都分别是哪两个城市.大赛评委老师点评时说:"北宋都城开封汴梁." ...

  • 道教文化十则讲义
  • 一,历史渊源 道教乃中国之国教.其历史渊源甚是久远.直可以追溯至远古先民时期.云笈七鉴曰.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五帝之一的黄帝,即是道教之始祖.亦是华夏民族之共同宗祖.故道教自一开始,便与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息息相关,从而奠定其国教之地位与基础.上古时期虽然没有道教之创立,然其巫觋祭祀,崇 ...

  • 中国古代瓷器:柴窑瓷器考古研究
  • 一. 中国古代瓷器:柴窑瓷器考古研究 在科学研究中一个新观点的提出不能是凭空而来,它总是发生在出现了无法解释的矛盾现象之时.人们往往为了解常识内遇到的"反常现象",就不得不突破原有的常识和认识,却寻求新认识和合理解释,在这种寻求中又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笔者十多年前 ...

  • 中国古籍总目
  • 内容简介听语音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献记载历数千年而未中断.中华民族的典籍文献,夙称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数量之丰富,内容之深厚,举世无双.这些丰富的典籍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刻影响,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并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要求今人对现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