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的科学性

论中医的科学性

摘要: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科学已经取代儒学而成为了最高的价值准则,中医也已淹没在科学主义的潮水之中。中医以自己的特色应用现代科学、科学哲学原理阐释和发展着传统中医体系。一些学者开始质疑中医的科学性,用近代科学的严格定义来界定中医是不是科学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发展着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它的判断仅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的医学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中医的源头是哲学,由其哲学思想引导,再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形成,它的研究与发展处处引经论典。有些医术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其实真正对临床有明确指导意义的不会超过几千个字,这明显与现代科学相去甚远,直接导致其科学性遭到了质疑。

本文从中医的理论基础、起源发展、哲学性,以及中西医对比等几个方面来说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 关键词:中医;哲学;科学

1.中医的起源、发展

中医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经验,一直被视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民族长期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医逐渐总结经验并升华成理论知识,通过长期的实践验证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体系,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然而,自从现代西方医学伴随着现代科学和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以来,有关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有人提出废除中医。因此,说明中医的科学性就成了中医存废之争的重中之重。

中医理论主要是以古代自然哲学为基础,吸收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通过哲学辩证法的思想,从认识和掌握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角度,从整体上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形成了一种研究人体复杂体系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关系学说在生命观念中的演绎;整体恒动论是在天人合一论前提下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再认识,其特征是整体性及运动的系统辩证方法;而体质相异论也着眼于不同的人之间的体质差异性,从形态类型到心理、生理因素,个体的差异性是决定治法、用药的重要依据。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 4321

可以说,中医的起源是出自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特别是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5人们通过分析常见的动植物,最后总结出哪些东西能导致人体发生病变,经过无数次的冒险尝试和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逐渐获得了一些识别食物毒物的经验知识。当人类进入农业时代以后,人们对植物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之中,更加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植物治病。继植物药之后,人类又通过生产、生活实践获得了动物药的知识、矿物药的知识。中医就是人们这样在反复的生产、生活实践特别是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

2.中医的主要特点

2.1整体观念

2.1.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中医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器官和组织在内部相互联系,并保持机构的协调和平衡。正常人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需要内部器官组织(即五脏六腑所形成的完整内部体系)发挥固有的职能;另一方面,依赖于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的制约作用,以维持人体日常生活的生理平衡。身体的各部分,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所以中医认为,人体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内脏、气血、阴阳、精元的盛衰有着密切联系。中医诊断时,往往是通过病者身体外在的生理变化特征,判断身体内部的病变情况。在治疗时,针对身体局部发生的病变,同样从整体的观点出发,来确定治疗方式和方法。

2.1.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人体脏腑则相应地发生反应。这是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中医讲究的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依据病者生理具体的外在表现、病发时间和所在地来制定与之相宜的治疗方案,也就成为其治疗的重要原则。

2.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尤为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式,也是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109876

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3.中医的哲学基础

3.1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性质

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其对古代自然哲学的应用方面。古代自然哲学可谓是中医理论的灵魂,是中医理论的强大支柱,它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作用远远超过了今天哲学在科学方法论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中医理论中不但直接引入古代哲学的本体论范畴和概念,而且将其理念和蕴含的思维方法融合到中医理论的方法论中,对中医理论的方法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像阴阳五行概念、气的概念就是中医理论从古代哲学中直接借用过来的概念。虽然是直接借用的概念,但在中医理论中却直接起着指导思维方式和诊疗方法的作用。古代哲学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概念,不仅规范着中医整体概念以及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框架,而且为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中医理论在实质上并不像是一个科学理论而更像是一种哲学概括。

3.2中医方法论的自然哲学性质

从方法论来看,中医理论是将古代自然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元气论以及八卦模式的推理方式等内容进行重新整理合并,以此来作为中医学方法论的基础,再融入一些医学方面的概念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体系。即中医理论是建立在“气一一元论”的基础上,将生命看作天地宇宙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把精、气当作生命体组成的基本物质材料,将精、气、神三者之间的运行、转化当作生命的本质;将阴阳五行及其之间的对立统一运用到五脏六腑和气、血、精、液、经络中,用来说明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以及整体之间的联系,概括出天人合一、身心协同以及整体和局部要协调统一的理念;根据自然、生物、社会、心理等一系列的外在客观环境因素,结合望、闻、问、切四种诊疗方法来了解人体内的气血运行情况,运用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结合中草药、针灸、按摩等方式,相互配合以治疗人体疾病。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理论体系从整体出发,采用辩证的方法以辨别病情,推断病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疾病进行分析、判断、诊治。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理论的整体性、治疗的自然性以及个体的特殊性,这也是体现它的自然哲学性质之处。 1211

4.中医与西医对比

中医与西医也是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医学体系。中医是综合思维的产物,西医是分析思维的结晶。应该说西方医学的主线起源于古希腊,其开端也是在巫术与宗教间的长期徘徊,只是在文艺复兴后,古代西方医学开始由经验医学转向实验医学,从此那种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量化的物质基础便是人们普遍愿意“确认事实”的证据。但是人们一旦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滩,总会盲口地认为“科学”能诊释和解决人类的一切。实际上,世界是多样性的,是复杂多变的。在自然界或现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是只可“意会”其客观存在,而又无法完全还原成实体来求证它的存在,如思想、心理及哲学等诸多层面。而中医学这种知识体系就是既包含了自然科学的客观存在,也包含了人文、社会、心理、哲学等方方面面。尽管中医与西医的思维方式不同,但它们的共性就是认识和对抗人类的敌人——疾病,其目的或终点是一致的,亦都是科学的。

参考文献

[1]袁祺. “废除中医”不该成为讨论话题[N]. 文汇报,2007-06-18(002).

[2]郭刚. 意象思维:中医哲学的原创思维意蕴——兼论其对中国哲学的贡献[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4,(01):87-91+127.

[3]程雅君. 中医哲学的唯物自然观刍议——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结合[J]. 天府新论,2009,(04):29-34.

[4]刘洪清. 古代的“中医”[J]. 中国社会保障,2015,(02):66.

[5]李华安. 中医起源多元论[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1,(05):47-52.

[6]徐云生. 论中医学基本观[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

[7]王强,辛国芳.人体生理活动规律怎能重新进行规范──与孙喜灵同志商榷[J]. 医学与哲学,1996,(03):167-168.

[8]贾春华. 中医理论思辨录[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7):441-443.

[9]蒋冠斌. 中医情志学说和中医人与自然观[N]. 中国中医药报,2001-04-11(003).

[10]陈志强. 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1):104-106.

[11]韩世辉. 经典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原理[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23):94-97.

[12]朱红英,李和平. 中医辨证施治的发展与困惑[J]. 中国临床康复,2006,(27):143-145.

[13]宋远斌,孟卫东,莫春妍,黄泳.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与联系[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01):15-18. 13

论中医的科学性

摘要: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科学已经取代儒学而成为了最高的价值准则,中医也已淹没在科学主义的潮水之中。中医以自己的特色应用现代科学、科学哲学原理阐释和发展着传统中医体系。一些学者开始质疑中医的科学性,用近代科学的严格定义来界定中医是不是科学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发展着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它的判断仅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的医学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中医的源头是哲学,由其哲学思想引导,再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形成,它的研究与发展处处引经论典。有些医术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其实真正对临床有明确指导意义的不会超过几千个字,这明显与现代科学相去甚远,直接导致其科学性遭到了质疑。

本文从中医的理论基础、起源发展、哲学性,以及中西医对比等几个方面来说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 关键词:中医;哲学;科学

1.中医的起源、发展

中医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经验,一直被视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民族长期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医逐渐总结经验并升华成理论知识,通过长期的实践验证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体系,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然而,自从现代西方医学伴随着现代科学和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以来,有关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有人提出废除中医。因此,说明中医的科学性就成了中医存废之争的重中之重。

中医理论主要是以古代自然哲学为基础,吸收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通过哲学辩证法的思想,从认识和掌握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规律角度,从整体上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形成了一种研究人体复杂体系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关系学说在生命观念中的演绎;整体恒动论是在天人合一论前提下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再认识,其特征是整体性及运动的系统辩证方法;而体质相异论也着眼于不同的人之间的体质差异性,从形态类型到心理、生理因素,个体的差异性是决定治法、用药的重要依据。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 4321

可以说,中医的起源是出自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特别是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5人们通过分析常见的动植物,最后总结出哪些东西能导致人体发生病变,经过无数次的冒险尝试和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逐渐获得了一些识别食物毒物的经验知识。当人类进入农业时代以后,人们对植物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之中,更加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植物治病。继植物药之后,人类又通过生产、生活实践获得了动物药的知识、矿物药的知识。中医就是人们这样在反复的生产、生活实践特别是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中产生的。

2.中医的主要特点

2.1整体观念

2.1.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中医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器官和组织在内部相互联系,并保持机构的协调和平衡。正常人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需要内部器官组织(即五脏六腑所形成的完整内部体系)发挥固有的职能;另一方面,依赖于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的制约作用,以维持人体日常生活的生理平衡。身体的各部分,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所以中医认为,人体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内脏、气血、阴阳、精元的盛衰有着密切联系。中医诊断时,往往是通过病者身体外在的生理变化特征,判断身体内部的病变情况。在治疗时,针对身体局部发生的病变,同样从整体的观点出发,来确定治疗方式和方法。

2.1.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人体脏腑则相应地发生反应。这是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中医讲究的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依据病者生理具体的外在表现、病发时间和所在地来制定与之相宜的治疗方案,也就成为其治疗的重要原则。

2.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尤为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式,也是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109876

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3.中医的哲学基础

3.1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性质

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性质主要体现在其对古代自然哲学的应用方面。古代自然哲学可谓是中医理论的灵魂,是中医理论的强大支柱,它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作用远远超过了今天哲学在科学方法论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中医理论中不但直接引入古代哲学的本体论范畴和概念,而且将其理念和蕴含的思维方法融合到中医理论的方法论中,对中医理论的方法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像阴阳五行概念、气的概念就是中医理论从古代哲学中直接借用过来的概念。虽然是直接借用的概念,但在中医理论中却直接起着指导思维方式和诊疗方法的作用。古代哲学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概念,不仅规范着中医整体概念以及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框架,而且为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中医理论在实质上并不像是一个科学理论而更像是一种哲学概括。

3.2中医方法论的自然哲学性质

从方法论来看,中医理论是将古代自然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元气论以及八卦模式的推理方式等内容进行重新整理合并,以此来作为中医学方法论的基础,再融入一些医学方面的概念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体系。即中医理论是建立在“气一一元论”的基础上,将生命看作天地宇宙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把精、气当作生命体组成的基本物质材料,将精、气、神三者之间的运行、转化当作生命的本质;将阴阳五行及其之间的对立统一运用到五脏六腑和气、血、精、液、经络中,用来说明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以及整体之间的联系,概括出天人合一、身心协同以及整体和局部要协调统一的理念;根据自然、生物、社会、心理等一系列的外在客观环境因素,结合望、闻、问、切四种诊疗方法来了解人体内的气血运行情况,运用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结合中草药、针灸、按摩等方式,相互配合以治疗人体疾病。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理论体系从整体出发,采用辩证的方法以辨别病情,推断病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疾病进行分析、判断、诊治。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理论的整体性、治疗的自然性以及个体的特殊性,这也是体现它的自然哲学性质之处。 1211

4.中医与西医对比

中医与西医也是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医学体系。中医是综合思维的产物,西医是分析思维的结晶。应该说西方医学的主线起源于古希腊,其开端也是在巫术与宗教间的长期徘徊,只是在文艺复兴后,古代西方医学开始由经验医学转向实验医学,从此那种看得见、摸得着、可以量化的物质基础便是人们普遍愿意“确认事实”的证据。但是人们一旦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滩,总会盲口地认为“科学”能诊释和解决人类的一切。实际上,世界是多样性的,是复杂多变的。在自然界或现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是只可“意会”其客观存在,而又无法完全还原成实体来求证它的存在,如思想、心理及哲学等诸多层面。而中医学这种知识体系就是既包含了自然科学的客观存在,也包含了人文、社会、心理、哲学等方方面面。尽管中医与西医的思维方式不同,但它们的共性就是认识和对抗人类的敌人——疾病,其目的或终点是一致的,亦都是科学的。

参考文献

[1]袁祺. “废除中医”不该成为讨论话题[N]. 文汇报,2007-06-18(002).

[2]郭刚. 意象思维:中医哲学的原创思维意蕴——兼论其对中国哲学的贡献[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4,(01):87-91+127.

[3]程雅君. 中医哲学的唯物自然观刍议——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结合[J]. 天府新论,2009,(04):29-34.

[4]刘洪清. 古代的“中医”[J]. 中国社会保障,2015,(02):66.

[5]李华安. 中医起源多元论[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1,(05):47-52.

[6]徐云生. 论中医学基本观[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

[7]王强,辛国芳.人体生理活动规律怎能重新进行规范──与孙喜灵同志商榷[J]. 医学与哲学,1996,(03):167-168.

[8]贾春华. 中医理论思辨录[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7):441-443.

[9]蒋冠斌. 中医情志学说和中医人与自然观[N]. 中国中医药报,2001-04-11(003).

[10]陈志强. 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1):104-106.

[11]韩世辉. 经典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原理[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23):94-97.

[12]朱红英,李和平. 中医辨证施治的发展与困惑[J]. 中国临床康复,2006,(27):143-145.

[13]宋远斌,孟卫东,莫春妍,黄泳.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与联系[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01):15-18. 13


相关内容

  • 医学类专业大学排名
  • 医学类专业大学排名 --来源:安徽中公教育(http://ah.offcn.com/)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重庆医科大学 外科学(骨外,泌尿外):北京大学 外科 ...

  • 中医药的现代化
  • 中医药的现代化 姓名:王沛佳 学号:080310409 专业:08级医药经济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药现代化的内涵和发展方向.方法: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给予的政策和良好机遇,评述社会与医学界的不正常现象.结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共存,又要独立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各自的先进经验,吸 ...

  • 何裕民: [新华文摘]
  • 何裕民: <新华文摘>对中西医世纪大论争的反思 发布日期:2009-06-25 <新华文摘>总第396期 2007.24 有人奉若珍宝,有人弃如敝屣.近来,一场围绕中医的存废之争又引起轩然大波.中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教授自从在<医学与哲学>杂志 ...

  • 2017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科目及题型介绍
  • 学霸啦消息:2017年执业医师考试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中,报名时间为即日起至2月22日24时截止,考试时间为10月14日.15日,本文就考试科目及题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新相关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学霸啦(xuebala) 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两级四类,即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级,每级分为临床.中医.口腔 ...

  • 中国中医研究院更名用意何在 --名正乎?言顺乎?必也正名乎?
  • 中国中医研究院更名用意何在 --名正乎?言顺乎?必也正名乎? 作者:天路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4e2b10100jh9y.html 题记: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 ...

  • 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提出了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任务,再次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中医药事业面临着创新发展的大好机遇.我是中医事业发展的积极拥护者.支持者,同时也是中医药服务的受益者.下面谈谈我对中医事业发展的若干认识和思考. 一.什么是中医药 ---广义的 ...

  • 第二次科学革命宣言(征求意见第二稿)
  • 第二次科学革命宣言(征求意见第二稿) 当今人类已经进入机械理性时代,然而却发现这是个毁灭地球生命的理性,人文主义者要追究机械科学的原罪,于是拯救地球的各种学派纷纷出现,正当人们迷茫眼神不知所措之时,却发现了中国的演化科学能够挽救地球生命的命运,尤其是中医更能引发一场科学革命,这场革命将把人类引向光明 ...

  • 中医方法的传承与创新的论文---中医学论文_医药学论文_中国论文网
  • 中医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存在意义已经超越了其原本的医学范围,而更像是一种文化的符号,然而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的图腾,由于在理论基础.诊断过程.治疗机理和治疗方法上与现代西方医学大相径庭.如今正遭受着国际同行甚至是本国医学工作者的质疑与挑战,因此,研究新时代下中医方法的传承与创新, ...

  • 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看法
  • 全国中医青年发展论坛交流论文 对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看法 摘要 发展中医药事业,重点要加强中医药人才的教育.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人才观的变革,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应贯彻科学的人才观,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标准与管理模式,加强人文教育,尤其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教育,才能既跟得上时代步伐又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