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题中开出的新意:孙中山民族 主义概念新解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11,Vol.13,No.6

旧题中开出的新意:孙中山民族 主义概念新解

——以对孙中山1924年三民主义演讲的阐发为例

□陆文学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中山 528400]

[摘 要] 在孙中山晚年的三民主义演讲里,就民族主义而言,一些论点往往与国民党宣言、党章等正式场合中所反映的内容相矛盾。如果我们能正视孙中山的实际心理历程,就可以发现真实的孙中山思想;而对这些新思想赋予现代意义,则能够对中国的民族问题解决带来启发。

[关键词] 民族;国家;民族的客观特质;民族的主观特质;国族主义;公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11)06-0065-07

中山当时对于民族和国家概念间的不同是有着比较美国历史学家史扶邻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过

清楚的认识的。他以民族国家概念辨析入手,一步不高的评价[1],从总体上来讲,史扶邻的评价还算

一步论述他的观点:在中国要搞国族主义,否则中客观,但是,孙中山不断吸收西方思想成果,并经

国就要亡。 过自己的一番加工所表达出的三民主义,对中国近

在他看来,在中国,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现代政治走向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三民

国族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所谓中国的民族主义(国主义中民族主义部分中的反帝思想,对近代中国革

族主义)就是将一盘散沙的中国由家族再到宗族,命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

再到国族,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团体。“结成了国的革命目标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想某种意义的延

族团体,有了四万万人的大力量共同去奋斗,无论续,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革命。

我们的民族处于什么地位,都可以恢复起来。”[2]468在其晚年著名的三民主义演讲里,孙中山提出

在1924年三民主义演讲时,孙中山的认识和写于了很多新说法,这些说法往往与国民党宣言、党章

1919年的三民主义未刊稿中所表露出的思想出现了等正式场合中所反映的内容相矛盾,让很多学者不

差异。与1919年三民主义未刊稿不同,1924年的孙解。 但或许那些非正式的讲话而不是党章,才能反

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里,美国“熔炉”主义不再是映出孙中山的真实思想。如果我们能正视孙中山的

中国效法的对象。以汉族为中心的由家族到宗族,实际心理历程,对他的一些真实说法进行阐发,我

再到国族的国族主义思想完全取而代之了“汉族当们可以发现真实的孙中山意图。进一步,对他的那

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与满、蒙、些与之前其论述不同的新观点进行阐发,我们能发

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的思现其思想中与现代学者关于民族的文化特性和政治

想[2]615。 特性论述相联系的地方,比如其“国族”主义观点

孙中山以香港对于英国而言为例,论述了他的对今天多民族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会有借鉴作用。

观点:“一个团体,由于王道自然力结合而成的是民族,由于霸道人为力结合而成的便是国家。”[2]406今一、民族与国家

天在我们看来是有点奇怪,因为1924年孙中山进行

从整个三民主义演讲中民族主义部分来看,孙三民主义演讲的时候,居然认为,从国家的角度来

[收稿日期] 2011 − 10 − 15

[基金项目]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课程教学团队(2009JXTD33) [作者简介] 陆文学(1971 − )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孙中山研究所教师.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11,Vol.13,No.6

说香港是英国的,香港属于大英帝国。而且他并没有因为香港被侵占而显得愤怒。他也认为高丽、台湾是日本国的[2]410。当然,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才使他相信国家要靠武力的霸道手段来实现,而英国使用霸道手段使香港成为了大英帝国的领土也就不足为怪。

他这样讲到:“再像香港,是英国的领土,其中的民族有几十万人是中国的汉人参加在内,如果说香港的英国国族就是民族,便不适当。………像造成香港的原因,并不是几十万香港人欢迎英国人而成的,是英国人用武力割据得来的。因为从前中国和英国打仗,中国打败了,把香港人民和土地归割到英国,久而久之,才造成现在的香港。又像英国造成现在的印度,经过的情形也同香港一样。英国现在的领土扩张到全世界,所以英国人有一句俗话说‘英国无日落。’……像英国这样大领土,没有一处不是用霸道的。至于造成民族便不同,完全是由于自然,毫不能加以勉强。像香港几十万中国人,团结成一个民族是自然而然的,无论英国用什么霸道都是不能改变的。”[2]405-406

通过对民族和国家概念的分析,孙中山总结出所谓国家是以暴力性为根本特点的团体;而民族则是通过自然力形成的团体。

现代民族国家,即英语的“nation state”,是19世纪才出现的事物。“state ”是政治和地理概念的国家,而“nation ”则是民族和文化概念的国家。前者是客观,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后者则基本是主观的感觉和感受。现代国家,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构建产生的,美其名为“nation building”,不少国家,尤其是非洲大陆的前殖民地国家,今天还在国家构建过程中[3]。的确,从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的形成历史来看,国家是建构出来的这样的说法确实很有根据。

同我们现在理解的国家、民族概念相比,孙中山对国家的认识是有一定道理的。即使现在,我们也可以看到小国影响力小,而大国影响力大,国家实力的强大与否直接决定它的话事权。

当然孙中山对民族更多的从客观角度进行认识忽略了民族的主观性(心理感受)特点。也就是说血统(肤色)、生活方式、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自然力”并不一定能将一群人(一个自认为是属于共同民族)分成不同的民族。比如在中华民族的认同上,中国很多少数民族之间在上述“自然力”上并不一致,但不影响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他们都可以唱着“我们的大中华呀,好大的一个家”,载歌载舞,欢庆节日。而且按照他的说法,中国国

内少数民族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了,在中国国族建构的过程中只能是配角的角色,迟早会被汉族同化掉的[2]469。如此看来,孙中山作为大汉族主义者被诟病就不难理解。他的这番论述实际是他1919年民族“熔炉”思想的倒退。至少在对待少数民族的心理感受上,老是强调汉族的同化力有多么强的说法,比“五族共和”思想,比 “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的思想,更不利于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而且对同化的强调,对中国是单一民族的强调,反映了孙中山在民族与国家关系的认识上,没有将民族与国家自觉分开。他自革命以来对中国东北地区和中国关系的认识,对满洲人不是中国人的认识,似乎能透露出他有时会不自觉地将民族与国家等同起来。即汉族代表中国,满族即是外国。

《辞海》上的对国家的解释是: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而民族则是某种至少具有“共同文化”的共同体。斯大林为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下了一个影响很大的定义,他说:“民族,民族是什么呢? 民族首先是一个共同体,是由人们组成的确定的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不是种族的,也不是部落的……。总之,民族不是种族的共同体……,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些特征只要缺少一个,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4]

恩格斯认为国家与民族组织相比有这样一个特点:不是按血缘关系,而是按地区划分和组织它的国民;设立了公共权力,并由于阶级对立的尖锐化等因素而日益加强。总之,国家是一个成长于社会之中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以暴力或合法性为基础的,带有相当抽象性的权力机构;而民族则更多的是文化上相同的一群人。

这样说来,孙中山所讲的霸道正是国家的特征,同恩格斯对国家的特点的认识有很大的相似性。用不太准确的表述就是国家是政治性很强的团体,以暴力为基础,强调统治和治理;而民族则是文化性很强的团体,以文化作为存在的纽带,多以语言、宗教、习俗作为存在的基础,强调身份认同,心里归属。

国家和民族是有区别的,虽然在汉语里,我们把英文nation 有时翻译成“民族”,有时翻译成“国家”,但是一个民族(nation)未必就是一个国家(state)。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11,Vol.13,No.6

民族并不一定以国家的形态存在。今天生活在西亚的库尔德人是一个拥有千万人的大民族,但世界上却没有一个叫做库尔德的国家。也许未来库尔德人通过努力会成为一个国家,但它一定是要进行人为地努力才能完成这一目标。与此同时,问题也会接踵而来,库尔德人主要分布的国家如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它们允许库尔德人从自己的国家分离出去建立新的国家吗?

今日世界之国家及其疆域的格局基本上是二次大战之后确立下来的。面临分裂势力的此起彼伏,不靠国家暴力是很难维持国家主权和国家统一,比如土耳其之对库尔德工人党分离势力,西班牙对巴斯克埃塔组织分离势力,斯里兰卡之对泰米尔猛虎组织分离势力,都要靠这些国家强大的武力做后盾,遏制分裂势力。同时,世界各国互相承认别的国家的领土完整,支持别国对本国民族分裂势力的打击也是在帮助自己。如果一个民族就是一个国家的话,这个世界不知将有多少国家。而且最要命的是,一个民族的领土范围究竟有多大?其疆界是否在历史上一直是确定不变的?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民族?其活动范围千年以来,始终不变?不用说,答案全部是否定的。

基于世界需要稳定秩序的考虑,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基本上都承认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不支持某个国家损害其主权和统一的(民族) 分裂势力。因为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国家,你支持了别的国家的分裂势力,也间接支持了自己本国的分裂势力。从历史经验、现实的国际秩序以及本国内部稳定来看,现代国家的维系,一方面要靠武力来支持和维持,一方面还要承认现实的国际关系框架。

所以从国家需要靠暴力来维系的角度讲,孙中山所讲的国家是由于霸道人为力结合而成的一个团体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现代国家的存在不能离开历史背景。同样是不平等条约导致的国土沦丧,中国政府可以收回香港,却不能收回库页岛。如果没有对近代欧洲列强“开疆拓土”的反思,大国还以武力扩大国家的领土面积,人类不知要发生多少次战争!

对于当今世界的民族分离势力,崇尚多元文化和民主制度的公民社会是最佳武器。

二、民族的客观特质和主观特质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和身份认同。中国古代的“华夷之辨”思想也是“我

群”和“他群”相区别的群体和身份认同。现在有很多学者相信民族和国家联系起来是近代的事情,民族主义的兴起和近代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学者安德森认为民族是想像的共同体,而霍布斯鲍姆则说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民族的定义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关于什么是民族和民族主义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定义到底是什么,相关内容应该是什么,在历史上又曾经有过什么变化,却一直是相关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多数的学者都同意,民族主义是一种自决的政治主张(political doctrine of self-determination)。但是,到底什么样的人类集团可以被授予这种自决的权利,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可以宣称这种自决的权利,却一直是一个争辩中的问题。 今天,民族在某些场合下也称国族,指的是一群人觉得他们自己是一个被历史、文化和共同祖先所联结起來的共同体。民族有‘客观’的特质,这些特质可能包括地域、语言、宗教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观’的特质,特別是人们对其民族性(nationality 或译国籍)认知和感情。”

如上所说,民族不仅有其客观特质,如肤色、语言、地域等;而且也有主观特质,也就是心理上的认同。作为大陆中国人在看待台独分子行为的问题上会相当奇怪:都是中国人,为什么居然有人会说“中国猪,滚回去”这样的话呢?那不是在骂你自己吗?(相信大部分中国人会不假思索地这么认为)这实际是一部分台湾同胞的认同出现了问题。

其实随着李登辉上台,紧接着民进党主政,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思潮在有心人的支持和鼓励下已经呈蔓延的趋势。台独分裂势力的迅速扩张和很多台湾人的认同出现问题有直接关系。自台湾当局被驱逐出联合国,中华民国在国际舞台失去了合法性,台湾民主浪潮逐渐兴起, “二二八”事件之后的“省籍矛盾”所隐藏的台湾意识也逐渐抬头,这使得台湾人的中国人意识遭到冲击。当认同出现了问题,我们原本以为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反而成了大问题。认同是强烈的主观愿望,是人类追求归属感的需求,是民族的主观特质的强烈表现。台湾学者,《想像的共同体》的译者吴叡人在其译后记的最后一段,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说道:“啊,是的,这是你出生的故土,你故乡的土地;你所要寻找的已经很近了,你最终将会找到的。为着去找咱们的台湾。”[5]242吴叡人这样的台湾本省学者发出的声音正是对归属感的呼唤。现在越来越多的大陆学者对台湾的本土意识不再一味否定,而已经开始抱着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一复杂的现象。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11,Vol.13,No.6

当然,如果本土意识被扭曲为台独思想,问题自然很严重。台湾海峡自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一度剑拔弩张,台独势力甚嚣尘上。紧张关系背后有着深刻的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的影子,尤其是“民族建构”思想。

既然认同是可以建构起来的,那么建构成什么样的认同,作为主体的社会成员所受的怎样的教育就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民进党上台后拼命“去中国化”,而马英九主政后则有所改正。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族是想像的共同体此话不差,否则何以如中国人口如此众多的这样一个国度,方言差异几近欧洲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别,却有着相同的中国人认同观念?杜赞其认为,早在现代西方民族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早就有类似于“民族”的想像了[5]17。当然,近代西方列强的强烈冲击应该是作为具有国际观念的中华民族意识产生并扩散的根本原因。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际,民族主义(无论属于何种)仅存在于士绅阶层而未深入下层民众之心,许多人还意识不到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之存在[6]。而经过近代百年中西方的强力碰撞,尤其经过同日本的两次战争使中华民族逐渐凝聚;日本的侵略,中国的反侵略,中国人民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一过程,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精神和对这一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我们是中国人,属于中华民族的意识和观念被彻底建构起来并深入人心了。至少是从自在的中华民族成为了自觉的中华民族[7]91。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近代国家主义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反复强调汉族的同化力很强,华夏文明优越,一方面认为在中国,民族就是国族,不自觉地将民族和国家等同起

来,认为自秦汉以来中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2]405。

孙中山有着强烈的意识汉族就是中华民族。在他看来“盎格鲁撒克逊人不只英国有这种民族,就是美国也有很多盎格鲁撒克逊人。所以在外国便不能说民族就是国族。……而就中国的民族来说,总数四万万人,所以就大多数说,四万万中国人可以说完全是汉人。同一血统,同一语言文字,同一宗教,同一习惯,完全是一个民族。”[2]408

在孙中山看来,这“文明教化有着四千年”的世界最大民族“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却“没有民族的精神”,“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却实在是一片散沙。”[2]409没有民族精神,也就是没有我们是一个大团体的共同体意识,因此是一片散沙。虽然都是一个一个相似的马铃薯,却相互分离,互不相干。在孙中山的名言“中国人实在是一片散沙”的表述里,可以感觉到孙中山对很多中国人的中国

人意识太弱而痛心疾首。其实从孙中山的话中可推出,中国人当时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小共同体意识,而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共同体意识。团体精神是有的,但就中华民族这个层次而言,中国人是一片散沙,没有我们都是中国人的团体精神。正因为是一片散沙,没有团体精神,面对外敌侵略就一直节节败退,直到亡国灭种。

可以发现,孙中山讲的正是民族得以维系和存在的一个根本特质——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认同。

这个民族的主观特质对清末民初的中国人来说确实不是很强,但相对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大部分中国人还没有自己是中国人的意识而言,孙中山讲话的那个时候已经好多了。不过1924年的中国仍然是军阀混战,四处割据,国家处于实质的分裂当中,并非大多数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都已觉醒。只有到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伟大的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主观特质——民族意识的自觉,群体的自我认同才开始逐渐熟透,并经过近代的传播媒体和教育手段而深入人心[6]313。经过抗日战争期间的强烈“建构”,经过政府的不断动员(如蒋介石庐山谈话),中华民族意识空前高涨,大众化的群体的自我认同彻底确立。孙中山所说的“中国人的团体精神”——民族主义精神,我是“勇敢的中国人”的心理确立了下来。

孙中山在讲到民族的起源的时候,说到了五个造成“种种民族”的原因,即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2]409。其实他是在说民族间的差异何以存在,即为什么全世界存在那么多种族、民族种类。按照他的意思,就是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不同所导致。在他讲到的这些“原因”里,除了血统(他的意思大概是肤色)之外,剩下的四种“原因”都可以划归到人类的文化习俗里去,也就是说民族间的差异由很多文化因素造成的。我们往往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的差异中辨别我群和他群。民族是一种历史社会现象,民族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的客观存在使我们发展出民族这个概念,正是需要解释的对象。

在今天,我们可不可以说因为我们在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上不同,所以新疆人和西藏人属于不同的民族?就中华民族这个层次而言,答案是否定的。中华民族包括中国56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实际,正因为肤色、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的不同使我们这些以分类方法认识世界、区分你我的高级生物产生疑惑,何以“我们”和“你们”在肤色、语言、宗教、生活、风俗习惯上不同?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11,Vol.13,No.6

导致某种群体自称属于同一民族的根本缘由是什么?

按照孙中山的理解,那些文化因素属于自然力,而且民族是早于国家而存在的。有民族未必就有国家,国家亡了,而民族却可以存在,比如印度。印度虽然成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但印度诸多民族却并没有消失[2]406。这是有道理的,典型的例子就是犹太人亡国两千年之后,犹太人依然存在,没有被同化掉,并成功复国。

这样说来,是由于民族的客观特质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但是问题又来了,古老的中国人难道在客观特质上一直一样吗?很多移居海外的中国人自认为是中国人,这又是什么道理?中国的少数民族自称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又如何解释?答案是,客观特质变了,心理、感情这些主观特质依然存在。

孙中山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的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2]409在解释中国何以如此时,孙中山的解释是中国人(汉人)在被满族人征服后逐渐丢掉了民族主义精神,尤其是保存在卑鄙的下流社会(如洪门会党)中的拿口头来传的民族主义被人利用,中国的民族主义就真是老早亡了,中国就衰落了[2]436

。孙中山的意思是汉族人的作为汉族人的民族意识曾经存在过,后来消失了。很明显,孙中山是将中国人等同于汉族人的。姑且不论1924年中山先生的“中国完全是一个民族”的观点与事实相背离,就中国古代汉族人的民族意识很强来说,我们不禁要问,纵观明清王朝交替的过程,为满洲贵族打头阵的有多少汉族人呢?而宋元崖门海战蒙古人又有几个?

就民族的特质而言,民族的文化特性和政治特性也是现代待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不能忽视的两个方面。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 •史密斯已经很好地从政治特性和文化特性两个角度对民族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存在两种民族模式:一是西欧的,一是东欧和亚洲的。前者强调社会行为和政治性;后者强调血统和本土文化(语言、价值观之类)[7]147。将中华民族对照比较,我们会发现中华民族比较特殊。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稳定下来,中国人的中国人意识强化下来,有中国历史的“雪球”因素,就是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越滚越大,逐渐形成,而西方的冲击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的模式不好归类,因为她实在特殊,中国既是个古老的传统国家,又有现代民族主义国家的特征。中华民族似乎很古老,又很现代。她既重视领土观念,又在

情感上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动员效果。在中国人身上我们好像可以找到美国以及已经消失了的苏联等众多国家和民族的种种特点。但是中国就是中国,中华民族就是中华民族。

三、国族主义思想与公民社会的建立

如果能使孙中山国族主义理论和现代公民社会有机地相联结,凭借孙中山在海内外的广泛影响和象征意义,我们应该可以创造出中华民族的美好前景。当然如何有机地联结,需要我们仔细分析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挖掘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和我们这个时代相合拍的要素,并予以现代化的创造性转化。这些要素当中,国族主义思想值得一试。20世纪发生在东欧和苏联的社会巨变,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按照亨廷顿的民主三波论的说法来看[8],东欧剧变应该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的巨浪了。这个巨浪的后果是,世界一下子多出了十几个新国家。而巨变过程和随之带来的不仅是东欧和苏联的民主化,还有似乎是突然冒出来的民族问题。种族屠杀和民族冲突成为20世纪90年代最热点的问题。甚至在今天,苏联裂变近20年后,高加索地区的民族问题依然严峻。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刚刚开始,就传来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在南奥塞梯发生军事冲突的消息。毫无疑问,这是亨廷顿所谓民主浪潮带来的民族问题高加索地区余波难了的表现,是苏联裂变之后民族问题的延续。苏东巨变,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如同晴天霹雳,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的解体,生活在那里的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波斯尼亚人、斯洛文尼亚人之间的 “种族清洗” 和冲突便接踵而至;而从苏联解体之后分化出来的中亚诸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围绕边界发生的冲突,内部民族因劳动力过剩引发的冲突,以及伴随而来的“三股势力”问题(所谓“三股势力”是指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一直让进行现代化转型的国家思考:民主社会的建构一定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吗?仅以塔吉克斯坦内战6万多人丧生,80余万人流离失所为例,如果民主社会的建立以这样的损失为代价,以社会的持续震荡和民族间的经年不断的冲突作为条件,这在今天人类理性水平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实在是太大了。人类理应有智慧来解决秩序和自由之间的紧张关系问题。苏东巨变之后的民族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一亿少数民族的既传统又现代的的国家而言,不啻是一个极好的前车之鉴。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11,Vol.13,No.6

中国的社会问题很多也很复杂。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与民主化相伴的民族问题成为制约民主化进程的绊脚石,也就是如何避免苏联、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的社会民主化模式——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出现严重的民族流血冲突、社会长期动荡不安,这对中国政府而言是个严峻的课题。中国拥有超过一亿人口的少数民族;在西部地区,民族问题是否能妥善处理关乎当地社会的长治久安,也关乎整个中国的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同政治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是关心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学者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我们追求的目标当然是以政治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民主化改革不会挑动民族分裂的神经,民族问题不会因为政治改革而放大、激化,中国的民主化发展不应导致民族问题的出现或恶化。

要达到上述目标,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主义理论,并以此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至关重要。

我们国家自1949年以来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得1949年以后中国的民族关系达到了历史的最好水平,各民族人民基本上能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但不可否认,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民族政策的不良后果也逐渐显现,尤其区分民族类别,人为强化了整体中华民族社会成员的隔阂。世界很多发达国家一直在消除隔离,而我们却在一定的程度加强“隔离”。

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敞开,中国的民族问题也越来越显现。经常出现在媒体之上的“东突”、“ 藏独”, 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而言已经不再是陌生的词语了,再加上“ 台独”,我们会发现威胁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民族问题似乎越来越多了。这里面或许有媒体放大的效果,但发生在2008年的拉萨事件、新疆的恐怖劫机事件又告诉我国民族地区的问题相当严重,中国政府就是为了当下民族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也要对过往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进行检讨,同时还要提出符合现代公民社会的新的民族理论,制定新的民族政策。

在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理论里,我们能够挖掘到适应现实社会的思想。如果将孙中山的国族主义建构理论里的糟粕去掉,比如以汉族为中心的同化思想、对少数民族的歧视(至少是忽视)等等,而将国族团体思想赋予现代公民社会团体的意义,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强调全国56个民族同属一家人,处理好中华民族同汉族、蒙族、藏族、维族、彝族等“民族团体”之间的层次关系,那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民族问题就容易解决。

苏联和南斯拉夫解体有很多原因,一个重要原

因就是它们的国体出现了问题。苏联实行加盟共和

国制度,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虽然人为地制造(建构)“苏联民族”,但是这个称谓又和它的国体相矛盾,而且“苏联民族”的建构过程是大俄罗斯主义的扩张,引发其他民族的不满和怨恨[9];前南斯拉夫全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黑山和马其顿6个共和国组成,也没有一个叫做南斯拉夫民族的称谓;这为它们裂解成多个国家留下了隐患。而美国则绝没有这样的问题。固然美利坚民族的称谓似乎不甚科学,美国人自己也不太使用,但是绝大多数美国人的美国意识非常强烈却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建国的200多年是美利坚社会成员凝聚为一个整体的建构过程。苏联和美国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利坚民族是经过公民社会的建构而建构起来的,而苏联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斯大林模式的,注定苏联各个民族难以融合到一起。

中华民族的确立虽然在近代才实现,但她有古老的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游牧民族集团和农耕民族集团的汇合中就已经显露端倪了[10]。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制度为中华民族的凝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同样为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绝不以加盟共和国的形式出现。这正是中国社会民主进程中面对民族分裂势力非常有利的一点。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改造孙中山的国族主义建构理论,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保持社会的稳定是可以实现得了的。

孙中山提倡国族主义思想是针对中国人的在国家团体层次上集体意识不强而提出来的。为什么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不强,孙中山有过分析,说中国人(指汉族人)以前有,后来丢掉了[2]436。其实上文已经分析过,真正的中华民族意识是经过伟大的抗日战争而彻底确立下来的。如果说中国以前有民族主义,那应该是华夷之辨的“民族主义”。孙中山所说的,以前有,后来丢掉了的民族主义其实是汉族主义,甚至可以说是元末宋濂为朱元璋草拟的讨元檄文里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思想。如果将国族主义对等为汉族主义,那么这将对中国的国家统一极为不利。但是国族团体涵盖中国56个民族的所有成员,每个成员不分信仰、宗教,都是这个团体的一份子,那么中华民族也将会和美利坚民族一样坚不可摧,不用担心民族分裂这样的事情发生。

孙中山1919年讲到:“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满、蒙、回、藏之人民相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11,Vol.13,No.6

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2]615,从美国的历史来看,盎格鲁撒克逊化是不成功的,“合为一炉而冶之”未必就能实现,也未必就是好的方法。真正能让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各族群成员和睦相处的办法是公民社会体制下的文化多元主义。在中国,就是“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认同中华民族这个“国族团体”,各“民族团体”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谐发展。

如果我们把孙中山的国族团体理解为公民团体,即中华民族是一个超级大的公民团体,强调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而非对某民族、某文化刻意制造,那么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将容易解决。

当今各国,民族问题处理得好的国家,无不是公民权利为本位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民族(族群),乃至种族最多的国家。但美国的民族政策是强调公民对国家的忠诚和认同,而弱化民族肤色等方面的差异,防止民族歧视,不刻意强调某人属于哪一个民族或族群。中华民族同美利坚民族的层次应该是一样的。在一定的意义上,都不是“民族”,而是“国

族”。有了这样的认识,民族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参考文献

[1] 史扶邻. 勉为其难的革命家——孙中山[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

[2] 黄彦编. 孙文选集(上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3] 刘乃强. “国族”认同下的民族主义[N].南风窗,2008-5-13(10).

[4] 斯大林. 民族问题和马克思主义[M]//斯大林全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5]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M].北京:三联书店,1995. [7] 马戎. 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8] 亨廷顿.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9] 吴楚克. 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 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Elucidation on Nationalism of Sun Yat-Sen

—Taking Sun Yat-Sen’s Speech on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as an Example

LU Wen-xu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Zhongshan Institute Zhongshan 528400 China)

Abstract In Sun Yat-Sen's speech on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in his last years of life, some

viewpoints on nationalism contradict the KMT Declaration and the KMT Constitution.If researching Sun Yat-Sen's actual pyschology procedures, we can find true Sun Yat-Sen's Thoughts. If giving those new thoughts modern definitions, it will bring solutions to China's national problems.

Key words nation; country; a nation's objective charactaristic; a nation's subjective charactaristic ; nationalism; civil society

编辑 刘 波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11,Vol.13,No.6

旧题中开出的新意:孙中山民族 主义概念新解

——以对孙中山1924年三民主义演讲的阐发为例

□陆文学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中山 528400]

[摘 要] 在孙中山晚年的三民主义演讲里,就民族主义而言,一些论点往往与国民党宣言、党章等正式场合中所反映的内容相矛盾。如果我们能正视孙中山的实际心理历程,就可以发现真实的孙中山思想;而对这些新思想赋予现代意义,则能够对中国的民族问题解决带来启发。

[关键词] 民族;国家;民族的客观特质;民族的主观特质;国族主义;公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11)06-0065-07

中山当时对于民族和国家概念间的不同是有着比较美国历史学家史扶邻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过

清楚的认识的。他以民族国家概念辨析入手,一步不高的评价[1],从总体上来讲,史扶邻的评价还算

一步论述他的观点:在中国要搞国族主义,否则中客观,但是,孙中山不断吸收西方思想成果,并经

国就要亡。 过自己的一番加工所表达出的三民主义,对中国近

在他看来,在中国,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现代政治走向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三民

国族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所谓中国的民族主义(国主义中民族主义部分中的反帝思想,对近代中国革

族主义)就是将一盘散沙的中国由家族再到宗族,命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

再到国族,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团体。“结成了国的革命目标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想某种意义的延

族团体,有了四万万人的大力量共同去奋斗,无论续,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革命。

我们的民族处于什么地位,都可以恢复起来。”[2]468在其晚年著名的三民主义演讲里,孙中山提出

在1924年三民主义演讲时,孙中山的认识和写于了很多新说法,这些说法往往与国民党宣言、党章

1919年的三民主义未刊稿中所表露出的思想出现了等正式场合中所反映的内容相矛盾,让很多学者不

差异。与1919年三民主义未刊稿不同,1924年的孙解。 但或许那些非正式的讲话而不是党章,才能反

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里,美国“熔炉”主义不再是映出孙中山的真实思想。如果我们能正视孙中山的

中国效法的对象。以汉族为中心的由家族到宗族,实际心理历程,对他的一些真实说法进行阐发,我

再到国族的国族主义思想完全取而代之了“汉族当们可以发现真实的孙中山意图。进一步,对他的那

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与满、蒙、些与之前其论述不同的新观点进行阐发,我们能发

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的思现其思想中与现代学者关于民族的文化特性和政治

想[2]615。 特性论述相联系的地方,比如其“国族”主义观点

孙中山以香港对于英国而言为例,论述了他的对今天多民族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会有借鉴作用。

观点:“一个团体,由于王道自然力结合而成的是民族,由于霸道人为力结合而成的便是国家。”[2]406今一、民族与国家

天在我们看来是有点奇怪,因为1924年孙中山进行

从整个三民主义演讲中民族主义部分来看,孙三民主义演讲的时候,居然认为,从国家的角度来

[收稿日期] 2011 − 10 − 15

[基金项目]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课程教学团队(2009JXTD33) [作者简介] 陆文学(1971 − )男,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孙中山研究所教师.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11,Vol.13,No.6

说香港是英国的,香港属于大英帝国。而且他并没有因为香港被侵占而显得愤怒。他也认为高丽、台湾是日本国的[2]410。当然,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才使他相信国家要靠武力的霸道手段来实现,而英国使用霸道手段使香港成为了大英帝国的领土也就不足为怪。

他这样讲到:“再像香港,是英国的领土,其中的民族有几十万人是中国的汉人参加在内,如果说香港的英国国族就是民族,便不适当。………像造成香港的原因,并不是几十万香港人欢迎英国人而成的,是英国人用武力割据得来的。因为从前中国和英国打仗,中国打败了,把香港人民和土地归割到英国,久而久之,才造成现在的香港。又像英国造成现在的印度,经过的情形也同香港一样。英国现在的领土扩张到全世界,所以英国人有一句俗话说‘英国无日落。’……像英国这样大领土,没有一处不是用霸道的。至于造成民族便不同,完全是由于自然,毫不能加以勉强。像香港几十万中国人,团结成一个民族是自然而然的,无论英国用什么霸道都是不能改变的。”[2]405-406

通过对民族和国家概念的分析,孙中山总结出所谓国家是以暴力性为根本特点的团体;而民族则是通过自然力形成的团体。

现代民族国家,即英语的“nation state”,是19世纪才出现的事物。“state ”是政治和地理概念的国家,而“nation ”则是民族和文化概念的国家。前者是客观,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后者则基本是主观的感觉和感受。现代国家,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构建产生的,美其名为“nation building”,不少国家,尤其是非洲大陆的前殖民地国家,今天还在国家构建过程中[3]。的确,从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的形成历史来看,国家是建构出来的这样的说法确实很有根据。

同我们现在理解的国家、民族概念相比,孙中山对国家的认识是有一定道理的。即使现在,我们也可以看到小国影响力小,而大国影响力大,国家实力的强大与否直接决定它的话事权。

当然孙中山对民族更多的从客观角度进行认识忽略了民族的主观性(心理感受)特点。也就是说血统(肤色)、生活方式、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自然力”并不一定能将一群人(一个自认为是属于共同民族)分成不同的民族。比如在中华民族的认同上,中国很多少数民族之间在上述“自然力”上并不一致,但不影响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他们都可以唱着“我们的大中华呀,好大的一个家”,载歌载舞,欢庆节日。而且按照他的说法,中国国

内少数民族是非常微不足道的了,在中国国族建构的过程中只能是配角的角色,迟早会被汉族同化掉的[2]469。如此看来,孙中山作为大汉族主义者被诟病就不难理解。他的这番论述实际是他1919年民族“熔炉”思想的倒退。至少在对待少数民族的心理感受上,老是强调汉族的同化力有多么强的说法,比“五族共和”思想,比 “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的思想,更不利于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而且对同化的强调,对中国是单一民族的强调,反映了孙中山在民族与国家关系的认识上,没有将民族与国家自觉分开。他自革命以来对中国东北地区和中国关系的认识,对满洲人不是中国人的认识,似乎能透露出他有时会不自觉地将民族与国家等同起来。即汉族代表中国,满族即是外国。

《辞海》上的对国家的解释是: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产生,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而民族则是某种至少具有“共同文化”的共同体。斯大林为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下了一个影响很大的定义,他说:“民族,民族是什么呢? 民族首先是一个共同体,是由人们组成的确定的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不是种族的,也不是部落的……。总之,民族不是种族的共同体……,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些特征只要缺少一个,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4]

恩格斯认为国家与民族组织相比有这样一个特点:不是按血缘关系,而是按地区划分和组织它的国民;设立了公共权力,并由于阶级对立的尖锐化等因素而日益加强。总之,国家是一个成长于社会之中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以暴力或合法性为基础的,带有相当抽象性的权力机构;而民族则更多的是文化上相同的一群人。

这样说来,孙中山所讲的霸道正是国家的特征,同恩格斯对国家的特点的认识有很大的相似性。用不太准确的表述就是国家是政治性很强的团体,以暴力为基础,强调统治和治理;而民族则是文化性很强的团体,以文化作为存在的纽带,多以语言、宗教、习俗作为存在的基础,强调身份认同,心里归属。

国家和民族是有区别的,虽然在汉语里,我们把英文nation 有时翻译成“民族”,有时翻译成“国家”,但是一个民族(nation)未必就是一个国家(state)。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11,Vol.13,No.6

民族并不一定以国家的形态存在。今天生活在西亚的库尔德人是一个拥有千万人的大民族,但世界上却没有一个叫做库尔德的国家。也许未来库尔德人通过努力会成为一个国家,但它一定是要进行人为地努力才能完成这一目标。与此同时,问题也会接踵而来,库尔德人主要分布的国家如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它们允许库尔德人从自己的国家分离出去建立新的国家吗?

今日世界之国家及其疆域的格局基本上是二次大战之后确立下来的。面临分裂势力的此起彼伏,不靠国家暴力是很难维持国家主权和国家统一,比如土耳其之对库尔德工人党分离势力,西班牙对巴斯克埃塔组织分离势力,斯里兰卡之对泰米尔猛虎组织分离势力,都要靠这些国家强大的武力做后盾,遏制分裂势力。同时,世界各国互相承认别的国家的领土完整,支持别国对本国民族分裂势力的打击也是在帮助自己。如果一个民族就是一个国家的话,这个世界不知将有多少国家。而且最要命的是,一个民族的领土范围究竟有多大?其疆界是否在历史上一直是确定不变的?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民族?其活动范围千年以来,始终不变?不用说,答案全部是否定的。

基于世界需要稳定秩序的考虑,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基本上都承认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不支持某个国家损害其主权和统一的(民族) 分裂势力。因为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国家,你支持了别的国家的分裂势力,也间接支持了自己本国的分裂势力。从历史经验、现实的国际秩序以及本国内部稳定来看,现代国家的维系,一方面要靠武力来支持和维持,一方面还要承认现实的国际关系框架。

所以从国家需要靠暴力来维系的角度讲,孙中山所讲的国家是由于霸道人为力结合而成的一个团体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现代国家的存在不能离开历史背景。同样是不平等条约导致的国土沦丧,中国政府可以收回香港,却不能收回库页岛。如果没有对近代欧洲列强“开疆拓土”的反思,大国还以武力扩大国家的领土面积,人类不知要发生多少次战争!

对于当今世界的民族分离势力,崇尚多元文化和民主制度的公民社会是最佳武器。

二、民族的客观特质和主观特质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和身份认同。中国古代的“华夷之辨”思想也是“我

群”和“他群”相区别的群体和身份认同。现在有很多学者相信民族和国家联系起来是近代的事情,民族主义的兴起和近代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学者安德森认为民族是想像的共同体,而霍布斯鲍姆则说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民族的定义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关于什么是民族和民族主义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定义到底是什么,相关内容应该是什么,在历史上又曾经有过什么变化,却一直是相关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多数的学者都同意,民族主义是一种自决的政治主张(political doctrine of self-determination)。但是,到底什么样的人类集团可以被授予这种自决的权利,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可以宣称这种自决的权利,却一直是一个争辩中的问题。 今天,民族在某些场合下也称国族,指的是一群人觉得他们自己是一个被历史、文化和共同祖先所联结起來的共同体。民族有‘客观’的特质,这些特质可能包括地域、语言、宗教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观’的特质,特別是人们对其民族性(nationality 或译国籍)认知和感情。”

如上所说,民族不仅有其客观特质,如肤色、语言、地域等;而且也有主观特质,也就是心理上的认同。作为大陆中国人在看待台独分子行为的问题上会相当奇怪:都是中国人,为什么居然有人会说“中国猪,滚回去”这样的话呢?那不是在骂你自己吗?(相信大部分中国人会不假思索地这么认为)这实际是一部分台湾同胞的认同出现了问题。

其实随着李登辉上台,紧接着民进党主政,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思潮在有心人的支持和鼓励下已经呈蔓延的趋势。台独分裂势力的迅速扩张和很多台湾人的认同出现问题有直接关系。自台湾当局被驱逐出联合国,中华民国在国际舞台失去了合法性,台湾民主浪潮逐渐兴起, “二二八”事件之后的“省籍矛盾”所隐藏的台湾意识也逐渐抬头,这使得台湾人的中国人意识遭到冲击。当认同出现了问题,我们原本以为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反而成了大问题。认同是强烈的主观愿望,是人类追求归属感的需求,是民族的主观特质的强烈表现。台湾学者,《想像的共同体》的译者吴叡人在其译后记的最后一段,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说道:“啊,是的,这是你出生的故土,你故乡的土地;你所要寻找的已经很近了,你最终将会找到的。为着去找咱们的台湾。”[5]242吴叡人这样的台湾本省学者发出的声音正是对归属感的呼唤。现在越来越多的大陆学者对台湾的本土意识不再一味否定,而已经开始抱着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一复杂的现象。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11,Vol.13,No.6

当然,如果本土意识被扭曲为台独思想,问题自然很严重。台湾海峡自2000年民进党上台后一度剑拔弩张,台独势力甚嚣尘上。紧张关系背后有着深刻的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的影子,尤其是“民族建构”思想。

既然认同是可以建构起来的,那么建构成什么样的认同,作为主体的社会成员所受的怎样的教育就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民进党上台后拼命“去中国化”,而马英九主政后则有所改正。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族是想像的共同体此话不差,否则何以如中国人口如此众多的这样一个国度,方言差异几近欧洲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别,却有着相同的中国人认同观念?杜赞其认为,早在现代西方民族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早就有类似于“民族”的想像了[5]17。当然,近代西方列强的强烈冲击应该是作为具有国际观念的中华民族意识产生并扩散的根本原因。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际,民族主义(无论属于何种)仅存在于士绅阶层而未深入下层民众之心,许多人还意识不到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之存在[6]。而经过近代百年中西方的强力碰撞,尤其经过同日本的两次战争使中华民族逐渐凝聚;日本的侵略,中国的反侵略,中国人民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一过程,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精神和对这一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我们是中国人,属于中华民族的意识和观念被彻底建构起来并深入人心了。至少是从自在的中华民族成为了自觉的中华民族[7]91。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近代国家主义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反复强调汉族的同化力很强,华夏文明优越,一方面认为在中国,民族就是国族,不自觉地将民族和国家等同起

来,认为自秦汉以来中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2]405。

孙中山有着强烈的意识汉族就是中华民族。在他看来“盎格鲁撒克逊人不只英国有这种民族,就是美国也有很多盎格鲁撒克逊人。所以在外国便不能说民族就是国族。……而就中国的民族来说,总数四万万人,所以就大多数说,四万万中国人可以说完全是汉人。同一血统,同一语言文字,同一宗教,同一习惯,完全是一个民族。”[2]408

在孙中山看来,这“文明教化有着四千年”的世界最大民族“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却“没有民族的精神”,“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却实在是一片散沙。”[2]409没有民族精神,也就是没有我们是一个大团体的共同体意识,因此是一片散沙。虽然都是一个一个相似的马铃薯,却相互分离,互不相干。在孙中山的名言“中国人实在是一片散沙”的表述里,可以感觉到孙中山对很多中国人的中国

人意识太弱而痛心疾首。其实从孙中山的话中可推出,中国人当时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小共同体意识,而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共同体意识。团体精神是有的,但就中华民族这个层次而言,中国人是一片散沙,没有我们都是中国人的团体精神。正因为是一片散沙,没有团体精神,面对外敌侵略就一直节节败退,直到亡国灭种。

可以发现,孙中山讲的正是民族得以维系和存在的一个根本特质——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认同。

这个民族的主观特质对清末民初的中国人来说确实不是很强,但相对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大部分中国人还没有自己是中国人的意识而言,孙中山讲话的那个时候已经好多了。不过1924年的中国仍然是军阀混战,四处割据,国家处于实质的分裂当中,并非大多数中国人的民族意识都已觉醒。只有到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伟大的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主观特质——民族意识的自觉,群体的自我认同才开始逐渐熟透,并经过近代的传播媒体和教育手段而深入人心[6]313。经过抗日战争期间的强烈“建构”,经过政府的不断动员(如蒋介石庐山谈话),中华民族意识空前高涨,大众化的群体的自我认同彻底确立。孙中山所说的“中国人的团体精神”——民族主义精神,我是“勇敢的中国人”的心理确立了下来。

孙中山在讲到民族的起源的时候,说到了五个造成“种种民族”的原因,即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2]409。其实他是在说民族间的差异何以存在,即为什么全世界存在那么多种族、民族种类。按照他的意思,就是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不同所导致。在他讲到的这些“原因”里,除了血统(他的意思大概是肤色)之外,剩下的四种“原因”都可以划归到人类的文化习俗里去,也就是说民族间的差异由很多文化因素造成的。我们往往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的差异中辨别我群和他群。民族是一种历史社会现象,民族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的客观存在使我们发展出民族这个概念,正是需要解释的对象。

在今天,我们可不可以说因为我们在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上不同,所以新疆人和西藏人属于不同的民族?就中华民族这个层次而言,答案是否定的。中华民族包括中国56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实际,正因为肤色、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的不同使我们这些以分类方法认识世界、区分你我的高级生物产生疑惑,何以“我们”和“你们”在肤色、语言、宗教、生活、风俗习惯上不同?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11,Vol.13,No.6

导致某种群体自称属于同一民族的根本缘由是什么?

按照孙中山的理解,那些文化因素属于自然力,而且民族是早于国家而存在的。有民族未必就有国家,国家亡了,而民族却可以存在,比如印度。印度虽然成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但印度诸多民族却并没有消失[2]406。这是有道理的,典型的例子就是犹太人亡国两千年之后,犹太人依然存在,没有被同化掉,并成功复国。

这样说来,是由于民族的客观特质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但是问题又来了,古老的中国人难道在客观特质上一直一样吗?很多移居海外的中国人自认为是中国人,这又是什么道理?中国的少数民族自称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又如何解释?答案是,客观特质变了,心理、感情这些主观特质依然存在。

孙中山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的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2]409在解释中国何以如此时,孙中山的解释是中国人(汉人)在被满族人征服后逐渐丢掉了民族主义精神,尤其是保存在卑鄙的下流社会(如洪门会党)中的拿口头来传的民族主义被人利用,中国的民族主义就真是老早亡了,中国就衰落了[2]436

。孙中山的意思是汉族人的作为汉族人的民族意识曾经存在过,后来消失了。很明显,孙中山是将中国人等同于汉族人的。姑且不论1924年中山先生的“中国完全是一个民族”的观点与事实相背离,就中国古代汉族人的民族意识很强来说,我们不禁要问,纵观明清王朝交替的过程,为满洲贵族打头阵的有多少汉族人呢?而宋元崖门海战蒙古人又有几个?

就民族的特质而言,民族的文化特性和政治特性也是现代待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不能忽视的两个方面。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 •史密斯已经很好地从政治特性和文化特性两个角度对民族进行了分类。他认为存在两种民族模式:一是西欧的,一是东欧和亚洲的。前者强调社会行为和政治性;后者强调血统和本土文化(语言、价值观之类)[7]147。将中华民族对照比较,我们会发现中华民族比较特殊。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稳定下来,中国人的中国人意识强化下来,有中国历史的“雪球”因素,就是以汉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越滚越大,逐渐形成,而西方的冲击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的模式不好归类,因为她实在特殊,中国既是个古老的传统国家,又有现代民族主义国家的特征。中华民族似乎很古老,又很现代。她既重视领土观念,又在

情感上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动员效果。在中国人身上我们好像可以找到美国以及已经消失了的苏联等众多国家和民族的种种特点。但是中国就是中国,中华民族就是中华民族。

三、国族主义思想与公民社会的建立

如果能使孙中山国族主义理论和现代公民社会有机地相联结,凭借孙中山在海内外的广泛影响和象征意义,我们应该可以创造出中华民族的美好前景。当然如何有机地联结,需要我们仔细分析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挖掘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和我们这个时代相合拍的要素,并予以现代化的创造性转化。这些要素当中,国族主义思想值得一试。20世纪发生在东欧和苏联的社会巨变,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按照亨廷顿的民主三波论的说法来看[8],东欧剧变应该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的巨浪了。这个巨浪的后果是,世界一下子多出了十几个新国家。而巨变过程和随之带来的不仅是东欧和苏联的民主化,还有似乎是突然冒出来的民族问题。种族屠杀和民族冲突成为20世纪90年代最热点的问题。甚至在今天,苏联裂变近20年后,高加索地区的民族问题依然严峻。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刚刚开始,就传来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在南奥塞梯发生军事冲突的消息。毫无疑问,这是亨廷顿所谓民主浪潮带来的民族问题高加索地区余波难了的表现,是苏联裂变之后民族问题的延续。苏东巨变,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如同晴天霹雳,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的解体,生活在那里的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波斯尼亚人、斯洛文尼亚人之间的 “种族清洗” 和冲突便接踵而至;而从苏联解体之后分化出来的中亚诸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围绕边界发生的冲突,内部民族因劳动力过剩引发的冲突,以及伴随而来的“三股势力”问题(所谓“三股势力”是指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一直让进行现代化转型的国家思考:民主社会的建构一定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吗?仅以塔吉克斯坦内战6万多人丧生,80余万人流离失所为例,如果民主社会的建立以这样的损失为代价,以社会的持续震荡和民族间的经年不断的冲突作为条件,这在今天人类理性水平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实在是太大了。人类理应有智慧来解决秩序和自由之间的紧张关系问题。苏东巨变之后的民族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一亿少数民族的既传统又现代的的国家而言,不啻是一个极好的前车之鉴。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11,Vol.13,No.6

中国的社会问题很多也很复杂。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与民主化相伴的民族问题成为制约民主化进程的绊脚石,也就是如何避免苏联、南斯拉夫、印度尼西亚的社会民主化模式——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出现严重的民族流血冲突、社会长期动荡不安,这对中国政府而言是个严峻的课题。中国拥有超过一亿人口的少数民族;在西部地区,民族问题是否能妥善处理关乎当地社会的长治久安,也关乎整个中国的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同政治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是关心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学者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我们追求的目标当然是以政治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民主化改革不会挑动民族分裂的神经,民族问题不会因为政治改革而放大、激化,中国的民主化发展不应导致民族问题的出现或恶化。

要达到上述目标,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主义理论,并以此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至关重要。

我们国家自1949年以来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得1949年以后中国的民族关系达到了历史的最好水平,各民族人民基本上能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但不可否认,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民族政策的不良后果也逐渐显现,尤其区分民族类别,人为强化了整体中华民族社会成员的隔阂。世界很多发达国家一直在消除隔离,而我们却在一定的程度加强“隔离”。

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敞开,中国的民族问题也越来越显现。经常出现在媒体之上的“东突”、“ 藏独”, 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而言已经不再是陌生的词语了,再加上“ 台独”,我们会发现威胁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民族问题似乎越来越多了。这里面或许有媒体放大的效果,但发生在2008年的拉萨事件、新疆的恐怖劫机事件又告诉我国民族地区的问题相当严重,中国政府就是为了当下民族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也要对过往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进行检讨,同时还要提出符合现代公民社会的新的民族理论,制定新的民族政策。

在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理论里,我们能够挖掘到适应现实社会的思想。如果将孙中山的国族主义建构理论里的糟粕去掉,比如以汉族为中心的同化思想、对少数民族的歧视(至少是忽视)等等,而将国族团体思想赋予现代公民社会团体的意义,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强调全国56个民族同属一家人,处理好中华民族同汉族、蒙族、藏族、维族、彝族等“民族团体”之间的层次关系,那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民族问题就容易解决。

苏联和南斯拉夫解体有很多原因,一个重要原

因就是它们的国体出现了问题。苏联实行加盟共和

国制度,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虽然人为地制造(建构)“苏联民族”,但是这个称谓又和它的国体相矛盾,而且“苏联民族”的建构过程是大俄罗斯主义的扩张,引发其他民族的不满和怨恨[9];前南斯拉夫全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黑山和马其顿6个共和国组成,也没有一个叫做南斯拉夫民族的称谓;这为它们裂解成多个国家留下了隐患。而美国则绝没有这样的问题。固然美利坚民族的称谓似乎不甚科学,美国人自己也不太使用,但是绝大多数美国人的美国意识非常强烈却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建国的200多年是美利坚社会成员凝聚为一个整体的建构过程。苏联和美国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利坚民族是经过公民社会的建构而建构起来的,而苏联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斯大林模式的,注定苏联各个民族难以融合到一起。

中华民族的确立虽然在近代才实现,但她有古老的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游牧民族集团和农耕民族集团的汇合中就已经显露端倪了[10]。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制度为中华民族的凝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同样为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绝不以加盟共和国的形式出现。这正是中国社会民主进程中面对民族分裂势力非常有利的一点。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改造孙中山的国族主义建构理论,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保持社会的稳定是可以实现得了的。

孙中山提倡国族主义思想是针对中国人的在国家团体层次上集体意识不强而提出来的。为什么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不强,孙中山有过分析,说中国人(指汉族人)以前有,后来丢掉了[2]436。其实上文已经分析过,真正的中华民族意识是经过伟大的抗日战争而彻底确立下来的。如果说中国以前有民族主义,那应该是华夷之辨的“民族主义”。孙中山所说的,以前有,后来丢掉了的民族主义其实是汉族主义,甚至可以说是元末宋濂为朱元璋草拟的讨元檄文里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思想。如果将国族主义对等为汉族主义,那么这将对中国的国家统一极为不利。但是国族团体涵盖中国56个民族的所有成员,每个成员不分信仰、宗教,都是这个团体的一份子,那么中华民族也将会和美利坚民族一样坚不可摧,不用担心民族分裂这样的事情发生。

孙中山1919年讲到:“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满、蒙、回、藏之人民相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11,Vol.13,No.6

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2]615,从美国的历史来看,盎格鲁撒克逊化是不成功的,“合为一炉而冶之”未必就能实现,也未必就是好的方法。真正能让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各族群成员和睦相处的办法是公民社会体制下的文化多元主义。在中国,就是“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认同中华民族这个“国族团体”,各“民族团体”之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谐发展。

如果我们把孙中山的国族团体理解为公民团体,即中华民族是一个超级大的公民团体,强调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而非对某民族、某文化刻意制造,那么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将容易解决。

当今各国,民族问题处理得好的国家,无不是公民权利为本位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民族(族群),乃至种族最多的国家。但美国的民族政策是强调公民对国家的忠诚和认同,而弱化民族肤色等方面的差异,防止民族歧视,不刻意强调某人属于哪一个民族或族群。中华民族同美利坚民族的层次应该是一样的。在一定的意义上,都不是“民族”,而是“国

族”。有了这样的认识,民族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参考文献

[1] 史扶邻. 勉为其难的革命家——孙中山[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

[2] 黄彦编. 孙文选集(上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3] 刘乃强. “国族”认同下的民族主义[N].南风窗,2008-5-13(10).

[4] 斯大林. 民族问题和马克思主义[M]//斯大林全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5]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M].北京:三联书店,1995. [7] 马戎. 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8] 亨廷顿.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9] 吴楚克. 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 费孝通.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Elucidation on Nationalism of Sun Yat-Sen

—Taking Sun Yat-Sen’s Speech on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as an Example

LU Wen-xu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Zhongshan Institute Zhongshan 528400 China)

Abstract In Sun Yat-Sen's speech on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in his last years of life, some

viewpoints on nationalism contradict the KMT Declaration and the KMT Constitution.If researching Sun Yat-Sen's actual pyschology procedures, we can find true Sun Yat-Sen's Thoughts. If giving those new thoughts modern definitions, it will bring solutions to China's national problems.

Key words nation; country; a nation's objective charactaristic; a nation's subjective charactaristic ; nationalism; civil society

编辑 刘 波


相关内容

  • 荀子礼法学说新解
  • 第28卷第5期 2010年9月政法论坛TribuneofPoliticalScienceandLawVol.28,No.5Sep.2010 荀子礼法学说新解 周伟 摘要:战国变法运动有力顺应了宗法封建国家崩溃后新君主的建国问题.纯物量精神 "法治"成就了政治社会的客观化,这种物化 ...

  • 复兴之路观后感
  • 昨晚,央视一套推出的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落下帷幕."震撼"."激动"."落泪",这是很多网友在形容他们对<复兴之路>观后感时用的词语."有着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 ...

  • 复兴之路观后感:在复兴之路上感受变迁触摸幸福
  • 昨晚,央视一套推出的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落下帷幕."震撼"."激动"."落泪",这是很多网友在形容他们对<复兴之路>观后感时用的词语."有着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 ...

  • "振兴中华"的先驱者与后继者
  • "振兴中华"的先驱者与后继者 中华民族走向振兴,是个承前启后的大事业.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具有连续性的,后继者对先行者的态度与评价,既可窥见其道德人格,也可预见其事业走向. 在中国现代史上,真正指点中国江山的,是四个人: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 毫无疑问,这四个人都是要 ...

  • 新闻定义新解
  • 第16卷第2期Vol.16No.2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Postgraduates 2009年6月June 2009 新闻定义新解 黄伟成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一直以来关于新闻的定义可谓异彩纷 ...

  • 毛思想与传统文化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天津日报> 2010.12.13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强调研究中国的现实斗争内容,还强调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第一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 优 ...

  • 共产主义与基督教
  • 早年读欧美的小说诗歌,书中描述人物内心灵魂.涉及到宗教情怀的地方,常常引起我的好奇心和兴趣.而由此对于基督教衍生出来的西方文化如精美的绘画艺术.巍峨的教堂建筑欣赏不已,尤其对那种如天籁的教堂音乐.唱赞美诗心往神驰.应该说,我对基督教充满了好感.可是当我几十年后真正进入教堂,第一次祈祷.敬拜开口唱赞美 ...

  • 学而时习之定稿
  • "学而时习之"的解读及对高校教改的启示 张俭 吴霞 黎庆芳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610031 关键词:知识学习 社会实践 传统文化 高校教改 摘要:"学而时习之"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 ...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新解
  •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