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重点掌握内容
一、手卫生
(一)手卫生相关定义:
1.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 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 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 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 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5. 常居菌(resident flora):也称固有性细菌,能从大部分人的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的寄居者,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属等,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6. 暂居菌 (transient skin flora): 寄居在皮肤表面,常规洗手容易被清洁的微生物,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物表面时刻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二)手卫生五个时刻
接触患者前 、 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 、接触患者体液后 、接触患者环境后
(三)六步洗手法揉搓7字诀:内 外 夹 弓 大 立 腕
(四)手消毒效果
1. 卫生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
2. 外科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 ≤ 5cfu/cm2
二、职业暴露
(一)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在从事临床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梅毒等血
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和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以及吸入具有感染性的气溶胶或者直接接触了传染性物质而暴露于某种传染源的情况。
(二)标准预防——是指针对医院所有患者与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 、按可能的暴露选用个人防护用品、安全注射,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三)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1. 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2. 向护士长或主任报告
3. 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登记
4. 到感染科进行诊治。
5. 网络直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系统”。
6. 医院感染管理科追踪回访。
(四)针刺锐器伤紧急处理:一挤、二冲、三消毒
(五)分级防护
1. 基本防护(一级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 加强防护(二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的工作人员;转运诊断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防护服)、外科口罩(N95医用防护口罩)、鞋套、乳胶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 严密防护(三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SARS 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面罩,密闭式呼吸保护装置等。
三、多重耐药菌管理
(一)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2015年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要求监测的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 )、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 )。
(二)造成多耐的感染危险因素: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侵袭性操作未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卫生不到位、长期置管、免疫力低下、 隔离不及时或未有效隔离、物品消毒不彻底或共用、患者周围的环境消毒不及时等。
(三)多重耐药菌流行病学特点
1. 传染源:
(1)感染了多重耐药菌的患者;
(2)污染的环境
2. 传播途径:
(1)入侵途径主要为有损伤的皮肤和粘膜;
(2)摄入含有肠毒素的食物或吸入染菌尘埃;
(3)通过医务人员的手、衣物、敷料、设备等物品。
3. 易感人群
(1)有创伤的外科病人(包括烧伤);(2)新生儿;(3)老年人;
(4)免疫缺陷者
(四)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1.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病房所有设备表面及房间的地面、桌面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被污染的医用器械用1000~2500mg/L含氯消毒液清洗消毒。 病人接触过的物品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房间空气进行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消毒
30 min,2次/d。)
3.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4. 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5. 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三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 小时) 方可解除隔离)。
6. 医疗废物管理
7. 对工人、病人家属告知洗手等
8.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我院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具体措施(了解)
1. 检验科微生物室检出多重耐药菌,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并按危急值登记及处理。
2. 检验科微生物室电话同时报告院感科并记录,院感科电话报告临床科室采取防控措施并记录。
3. 主管医生在长期医嘱上开“接触隔离”医嘱,病程记录上记录检出病原菌名称及用药依据,检查单上注明“多重耐药菌”字样。
4. 护士在病人床尾挂“接触隔离”标识牌,病历牌上贴“多重耐药 接触隔离”标识,病人腕带上贴“手”的标识,病员一览表上贴“手”的标识。
5. 病人转科在转科病人交接记录单上增加了“多重耐药菌感染”项。
6. 到其它科室检查时电话通知检查科室并记录;检查科室给病人检查后做好消毒并记录。
7. 清洁工做好物表及环境卫生的清洁消毒。
8. 做好医疗废物、病人用物、大小便的处理;终末处理。
9. 病人用物专用、接触病人时穿隔离衣,。
10.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床旁检查用的仪器经消毒后才能用于其他病人。
11. 严格手卫生。
12.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13. 院感科及科室负责人督查防控措施执行情况。
14. 医务部督查医生医嘱及病程记录。
15. 药剂科督查用药规范情况。
16. 多重耐药菌病人多部门联合会诊、查房。
17. 在院感三甲卷宗里作好登记,每月质控活动做好分析,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四、三管监测(重症医学科重点掌握)
(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防控策略?
1. 床头抬高30—450C ; 2.口腔护理; 3.每日评估拔管指征; 4.尽早肠内营养(用12指肠以下的胃肠); 5.减少抑酸剂的使用; 6.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7.吸痰保持无菌尽可能持声门下吸引; 8.充分湿化气道; 9.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主要防控策略
1. 留置导管术时采用最大无菌屏障; 2.洗必泰皮肤消毒; 3.尽量使用锁骨下静脉部位穿刺;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每天评估是否需要继续留置导管。
(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防控策略是什么?
1. 具备置入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只要允许,应尽早拔出尿管;3. 确保受过培训的人员进行插管操作和导管护理; 4.使用无菌技术和无菌设备进行插管操作;
5. 无菌插管后,确保导尿系统的密闭; 6.确保尿液排出通畅; 7.手卫生和标准预防。
五、医疗废物
(一)定义: 指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间接感染、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二)医疗废物分类: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三)医疗废物盛装的要求
1. 容量达3/4时必须及时扎紧或密封,暂存于专用周转箱内;
2. 包装袋污染或破损时,必须再加一层清洁的包装袋。
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重点掌握内容
一、手卫生
(一)手卫生相关定义:
1.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 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 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 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 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5. 常居菌(resident flora):也称固有性细菌,能从大部分人的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的寄居者,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属等,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6. 暂居菌 (transient skin flora): 寄居在皮肤表面,常规洗手容易被清洁的微生物,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物表面时刻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二)手卫生五个时刻
接触患者前 、 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 、接触患者体液后 、接触患者环境后
(三)六步洗手法揉搓7字诀:内 外 夹 弓 大 立 腕
(四)手消毒效果
1. 卫生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
2. 外科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 ≤ 5cfu/cm2
二、职业暴露
(一)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在从事临床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梅毒等血
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和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以及吸入具有感染性的气溶胶或者直接接触了传染性物质而暴露于某种传染源的情况。
(二)标准预防——是指针对医院所有患者与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 、按可能的暴露选用个人防护用品、安全注射,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三)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1. 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2. 向护士长或主任报告
3. 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登记
4. 到感染科进行诊治。
5. 网络直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系统”。
6. 医院感染管理科追踪回访。
(四)针刺锐器伤紧急处理:一挤、二冲、三消毒
(五)分级防护
1. 基本防护(一级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 加强防护(二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的工作人员;转运诊断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防护服)、外科口罩(N95医用防护口罩)、鞋套、乳胶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 严密防护(三级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SARS 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面罩,密闭式呼吸保护装置等。
三、多重耐药菌管理
(一)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2015年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要求监测的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 )、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 )。
(二)造成多耐的感染危险因素: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侵袭性操作未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手卫生不到位、长期置管、免疫力低下、 隔离不及时或未有效隔离、物品消毒不彻底或共用、患者周围的环境消毒不及时等。
(三)多重耐药菌流行病学特点
1. 传染源:
(1)感染了多重耐药菌的患者;
(2)污染的环境
2. 传播途径:
(1)入侵途径主要为有损伤的皮肤和粘膜;
(2)摄入含有肠毒素的食物或吸入染菌尘埃;
(3)通过医务人员的手、衣物、敷料、设备等物品。
3. 易感人群
(1)有创伤的外科病人(包括烧伤);(2)新生儿;(3)老年人;
(4)免疫缺陷者
(四)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1.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病房所有设备表面及房间的地面、桌面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被污染的医用器械用1000~2500mg/L含氯消毒液清洗消毒。 病人接触过的物品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房间空气进行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消毒
30 min,2次/d。)
3.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4. 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5. 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三次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 小时) 方可解除隔离)。
6. 医疗废物管理
7. 对工人、病人家属告知洗手等
8.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我院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具体措施(了解)
1. 检验科微生物室检出多重耐药菌,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并按危急值登记及处理。
2. 检验科微生物室电话同时报告院感科并记录,院感科电话报告临床科室采取防控措施并记录。
3. 主管医生在长期医嘱上开“接触隔离”医嘱,病程记录上记录检出病原菌名称及用药依据,检查单上注明“多重耐药菌”字样。
4. 护士在病人床尾挂“接触隔离”标识牌,病历牌上贴“多重耐药 接触隔离”标识,病人腕带上贴“手”的标识,病员一览表上贴“手”的标识。
5. 病人转科在转科病人交接记录单上增加了“多重耐药菌感染”项。
6. 到其它科室检查时电话通知检查科室并记录;检查科室给病人检查后做好消毒并记录。
7. 清洁工做好物表及环境卫生的清洁消毒。
8. 做好医疗废物、病人用物、大小便的处理;终末处理。
9. 病人用物专用、接触病人时穿隔离衣,。
10.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床旁检查用的仪器经消毒后才能用于其他病人。
11. 严格手卫生。
12.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13. 院感科及科室负责人督查防控措施执行情况。
14. 医务部督查医生医嘱及病程记录。
15. 药剂科督查用药规范情况。
16. 多重耐药菌病人多部门联合会诊、查房。
17. 在院感三甲卷宗里作好登记,每月质控活动做好分析,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四、三管监测(重症医学科重点掌握)
(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防控策略?
1. 床头抬高30—450C ; 2.口腔护理; 3.每日评估拔管指征; 4.尽早肠内营养(用12指肠以下的胃肠); 5.减少抑酸剂的使用; 6.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7.吸痰保持无菌尽可能持声门下吸引; 8.充分湿化气道; 9.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主要防控策略
1. 留置导管术时采用最大无菌屏障; 2.洗必泰皮肤消毒; 3.尽量使用锁骨下静脉部位穿刺;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每天评估是否需要继续留置导管。
(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防控策略是什么?
1. 具备置入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只要允许,应尽早拔出尿管;3. 确保受过培训的人员进行插管操作和导管护理; 4.使用无菌技术和无菌设备进行插管操作;
5. 无菌插管后,确保导尿系统的密闭; 6.确保尿液排出通畅; 7.手卫生和标准预防。
五、医疗废物
(一)定义: 指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间接感染、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二)医疗废物分类: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三)医疗废物盛装的要求
1. 容量达3/4时必须及时扎紧或密封,暂存于专用周转箱内;
2. 包装袋污染或破损时,必须再加一层清洁的包装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