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吉林省文化区划分

  文化区作为一种空间单位,表征了不同地区由某一种或多种文化要素构成的文化特征上的差异,是文化地理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综合吉林省的自然、人文环境,确立以民族为主导因子,以语言为衍生因子的划分标准,将吉林省具体划分为“西部游牧文化区”、“中部农耕文化区”以及“东部稻作文化区”等三大文化区。   一、引言   饮食、服饰、聚落、语言、习俗、宗教、艺术形式、社会组织、道德观念、经济特色、生产技术水平等均是文化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在一定的区域内,这些表现形式在特征上富有一致性,那么就可以将该区域称之为一个文化区。自文化地理学在中国复兴以来,文化区方面的研究,无论是文化区概念、分类、特征,还是文化区的具体划分、对比都已结硕果。诚然如是,中国东北地区关于文化区的研究仍相对缺乏,进一步缩小尺度,以省为单位的研究更是稀少。因此,加紧步伐,更深入地去了解、发现这白山黑土间孕育出的人文事象分布,迫在眉睫。   吉林省文化区划分研究,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吉林省包含的各文化要素的发展规律及区域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完善东北地区关于文化区的研究的不足。通过此研究,一方面,将一定程度上促进优秀文化的整合、地方文化认同、继承与发扬。另一方面,将一定程度上提高吉林省政府在商贸经济活动方面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在文化体育活动方面规划的协调性,有助于对吉林省包括民俗旅游资源在内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   二、吉林省文化区的划分过程   (一)自然环境:奠定基础   吉林省西部地势平坦,多草甸湿地,拥有降水量在400�L以下的显著干季,且人口稀少,“逐水草而居”是自古以来该地域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而形成的游牧文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虽受到了该地域人民趋于农耕的生产方式转变的削弱,但其独到之处依然是不可磨灭的。地处“黄金玉米带”的区位优势、海拔低而均一的地形、500~600�L的降水量,为以商品粮种植为典型的旱田耕作文化扎根于吉林省中部的这片沃土夯实了基础。主打稻米,以精细见长的水田耕作文化的传播、扩散得益于吉林省东部不乏低山丘陵的地表形态、受季风影响可达900�L的充沛降水这样的自然条件的存在。   概言之,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文生物在内的自然因素与吉林省文化区域间的差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可以勾勒出“西部、中部、东部”这样的以自然因素为基础的文化区划分轮廓。   (二)人文环境:确立格局   1、民族:主导因子   245.34万人的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与9.15%的占全省总人口比例,这两项在中国排位靠前的指标,间接地展现了吉林省文化中的民族烙印。吉林省的文化是在频繁的军事政权、尤其是少数民族政权的更替中衍生、发展起来的。民族区域内的文化扩散、代际里的文化传承以及文化间的文化整合,是吉林省文化底蕴累积的重要背景,对吉林省“边疆型、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的文化特点的形成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因此,民族可以作为确立吉林省文化格局的主导因子。   将民族作为主导因子,首先要明确的是满族、汉族、朝鲜族、蒙古族这四个民族其人口在省内各地区的分布情况。   基于《吉林省人口普查资料》(2010)中的相关数据,可统计出,除汉族外,满族人口数占地区总人口数最大比重的城市有:长春市(1.99%)、吉林市(4.53%)、四平市(6.25%)、辽源市(6.09%)与通化市(4.62%);除汉族外,蒙古族人口数占地区总人口数最大比重的城市有:松原市(1.90%)与白城市(2.69%);除汉族外,朝鲜族人口数占地区总人口数最大比重的城市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32.45%)、白山市(1.38%)。   民族自治地方与民族乡(镇)作为聚居、政治形式,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其对应民族在区域间的文化特征。因此,其对以民族为主导因子的文化格局划分确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吉林年鉴》(2010)中的相关数据,可统计出,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分别辖有1个、5个、4个、1个满族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乡(镇);松原市与白城市分别辖有1个、8个蒙古族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乡(镇);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市、通化市分别辖有1个、1个、6个朝鲜族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乡(镇)。   综上所述,可分析出,满族、汉族、朝鲜族、蒙古族在吉林省所在的民族自治地方与民族乡(镇)同其人口于各地区的集中分布基本具有一致性。   2、语言:衍生因子   语言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信息,是民族这一主导因子下的衍生因子,在确立文化格局时应予以考虑。其地域性体现为:语言层面上,诸如朝鲜语、蒙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与朝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相同步。方言(汉语)层面上,始于清朝末期的关内人口迁入对吉林省而言,扩充了其人口基数,丰富了其人口内涵。山东省东部移民多定居于吉林省东部地区,山东省西部、河南省、河北省移民则更倾向于吉林省的中西部。在来自各方人民所操持的当地口音的影响下,吉林省各地区居民所讲汉语存在差别。   在以自然因素为基础,勾勒出文化区划分轮廓的前提下,以民族为切入点,结合语言等衍生文化要素,可以确立吉林省的文化格局:西部文化区包括白城市、松原市在内的两个地级市。分布于该文化区的主要民族是汉族和蒙古族。中部文化区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在内的一个副省级市与三个地级市。分布于该文化区的主要民族是汉族和满族。东部文化区包括白山市、通化市在内的两个地级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长白山管委会。分布于该文化区的主要民族是汉族和朝鲜族。   在文化区的命名上,“蒙古族文化区”、“汉满文化区”、“朝鲜族文化区”这样的提法,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游牧、农耕、稻作等生产方式分别与蒙古族、汉、满两族、朝鲜族相关联,以其代之,突出以民族为主导的人文特色的同时,兼顾了自然环境对吉林省文化的影响和作用。综上所述,可以将吉林省划分为三个文化区:“西部游牧文化区”、“中部农耕文化区”以及“东部稻作文化区”。   三、吉林省各文化区的对比   就吉林省划分出的西、中、东部三个文化区,依次表征了蒙古族、汉满两族、朝鲜族在不同自然条件下所主打的游牧、农耕、稻作三种文化形式的空间分布。以下表格按空间范围(含行政区、中心城市)、主要民族、历史特征、自然条件、物质文化(含生产文化、饮食、文化景观)及精神文化(含岁时、民风、宗教信仰、语言)六项指标来对吉林省三个文化区进行了详细的对比。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吉林省文化区划分的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吉林省境内形成的文化区,是一种特定居民对应特定体系,地域相连成片,自核心区至外围带文化特征逐渐减弱的事象分布;是一种包括饮食、典型文化景观、岁时、民风、宗教信仰、语言(方言)在内的物质、非物质文化因子所存在的一致性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满族、汉族、朝鲜族、蒙古族四个省内主要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其衍生文化经扩散、传承、整合后与自然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二)可以将吉林省划分为三个文化区:“西部游牧文化区”、“中部农耕文化区”以及“东部稻作文化区”。其中,蒙古族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西区的特色;汉、满两民族为中区增添了别样风味;朝鲜族在东区文化结构的建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三)基于吉林省文化“边疆型,各民族文化互相渗透”的异于它域之处,其文化区划分的研究,势必将就各地区文化要素的深入挖掘提供有效依据和框架,为解决该地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带来帮助,对该地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富有启迪意义。   国内外关于文化区的研究,定性方面的成果无需赘述,已臻成熟,而定量方面的经验仍显匮乏。在吉林省划分文化区时虽有涉及到吉林省主要民族人口分布的统计,但尚未找到各个因子可供参考的数字化指标以进行相应的亚类划分。这是文化区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待予以不懈努力,挥洒汗水的新起点。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文化区作为一种空间单位,表征了不同地区由某一种或多种文化要素构成的文化特征上的差异,是文化地理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综合吉林省的自然、人文环境,确立以民族为主导因子,以语言为衍生因子的划分标准,将吉林省具体划分为“西部游牧文化区”、“中部农耕文化区”以及“东部稻作文化区”等三大文化区。   一、引言   饮食、服饰、聚落、语言、习俗、宗教、艺术形式、社会组织、道德观念、经济特色、生产技术水平等均是文化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在一定的区域内,这些表现形式在特征上富有一致性,那么就可以将该区域称之为一个文化区。自文化地理学在中国复兴以来,文化区方面的研究,无论是文化区概念、分类、特征,还是文化区的具体划分、对比都已结硕果。诚然如是,中国东北地区关于文化区的研究仍相对缺乏,进一步缩小尺度,以省为单位的研究更是稀少。因此,加紧步伐,更深入地去了解、发现这白山黑土间孕育出的人文事象分布,迫在眉睫。   吉林省文化区划分研究,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吉林省包含的各文化要素的发展规律及区域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完善东北地区关于文化区的研究的不足。通过此研究,一方面,将一定程度上促进优秀文化的整合、地方文化认同、继承与发扬。另一方面,将一定程度上提高吉林省政府在商贸经济活动方面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在文化体育活动方面规划的协调性,有助于对吉林省包括民俗旅游资源在内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   二、吉林省文化区的划分过程   (一)自然环境:奠定基础   吉林省西部地势平坦,多草甸湿地,拥有降水量在400�L以下的显著干季,且人口稀少,“逐水草而居”是自古以来该地域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而形成的游牧文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虽受到了该地域人民趋于农耕的生产方式转变的削弱,但其独到之处依然是不可磨灭的。地处“黄金玉米带”的区位优势、海拔低而均一的地形、500~600�L的降水量,为以商品粮种植为典型的旱田耕作文化扎根于吉林省中部的这片沃土夯实了基础。主打稻米,以精细见长的水田耕作文化的传播、扩散得益于吉林省东部不乏低山丘陵的地表形态、受季风影响可达900�L的充沛降水这样的自然条件的存在。   概言之,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文生物在内的自然因素与吉林省文化区域间的差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可以勾勒出“西部、中部、东部”这样的以自然因素为基础的文化区划分轮廓。   (二)人文环境:确立格局   1、民族:主导因子   245.34万人的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与9.15%的占全省总人口比例,这两项在中国排位靠前的指标,间接地展现了吉林省文化中的民族烙印。吉林省的文化是在频繁的军事政权、尤其是少数民族政权的更替中衍生、发展起来的。民族区域内的文化扩散、代际里的文化传承以及文化间的文化整合,是吉林省文化底蕴累积的重要背景,对吉林省“边疆型、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的文化特点的形成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因此,民族可以作为确立吉林省文化格局的主导因子。   将民族作为主导因子,首先要明确的是满族、汉族、朝鲜族、蒙古族这四个民族其人口在省内各地区的分布情况。   基于《吉林省人口普查资料》(2010)中的相关数据,可统计出,除汉族外,满族人口数占地区总人口数最大比重的城市有:长春市(1.99%)、吉林市(4.53%)、四平市(6.25%)、辽源市(6.09%)与通化市(4.62%);除汉族外,蒙古族人口数占地区总人口数最大比重的城市有:松原市(1.90%)与白城市(2.69%);除汉族外,朝鲜族人口数占地区总人口数最大比重的城市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32.45%)、白山市(1.38%)。   民族自治地方与民族乡(镇)作为聚居、政治形式,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其对应民族在区域间的文化特征。因此,其对以民族为主导因子的文化格局划分确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吉林年鉴》(2010)中的相关数据,可统计出,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分别辖有1个、5个、4个、1个满族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乡(镇);松原市与白城市分别辖有1个、8个蒙古族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乡(镇);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市、通化市分别辖有1个、1个、6个朝鲜族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乡(镇)。   综上所述,可分析出,满族、汉族、朝鲜族、蒙古族在吉林省所在的民族自治地方与民族乡(镇)同其人口于各地区的集中分布基本具有一致性。   2、语言:衍生因子   语言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信息,是民族这一主导因子下的衍生因子,在确立文化格局时应予以考虑。其地域性体现为:语言层面上,诸如朝鲜语、蒙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与朝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相同步。方言(汉语)层面上,始于清朝末期的关内人口迁入对吉林省而言,扩充了其人口基数,丰富了其人口内涵。山东省东部移民多定居于吉林省东部地区,山东省西部、河南省、河北省移民则更倾向于吉林省的中西部。在来自各方人民所操持的当地口音的影响下,吉林省各地区居民所讲汉语存在差别。   在以自然因素为基础,勾勒出文化区划分轮廓的前提下,以民族为切入点,结合语言等衍生文化要素,可以确立吉林省的文化格局:西部文化区包括白城市、松原市在内的两个地级市。分布于该文化区的主要民族是汉族和蒙古族。中部文化区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在内的一个副省级市与三个地级市。分布于该文化区的主要民族是汉族和满族。东部文化区包括白山市、通化市在内的两个地级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长白山管委会。分布于该文化区的主要民族是汉族和朝鲜族。   在文化区的命名上,“蒙古族文化区”、“汉满文化区”、“朝鲜族文化区”这样的提法,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游牧、农耕、稻作等生产方式分别与蒙古族、汉、满两族、朝鲜族相关联,以其代之,突出以民族为主导的人文特色的同时,兼顾了自然环境对吉林省文化的影响和作用。综上所述,可以将吉林省划分为三个文化区:“西部游牧文化区”、“中部农耕文化区”以及“东部稻作文化区”。   三、吉林省各文化区的对比   就吉林省划分出的西、中、东部三个文化区,依次表征了蒙古族、汉满两族、朝鲜族在不同自然条件下所主打的游牧、农耕、稻作三种文化形式的空间分布。以下表格按空间范围(含行政区、中心城市)、主要民族、历史特征、自然条件、物质文化(含生产文化、饮食、文化景观)及精神文化(含岁时、民风、宗教信仰、语言)六项指标来对吉林省三个文化区进行了详细的对比。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吉林省文化区划分的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吉林省境内形成的文化区,是一种特定居民对应特定体系,地域相连成片,自核心区至外围带文化特征逐渐减弱的事象分布;是一种包括饮食、典型文化景观、岁时、民风、宗教信仰、语言(方言)在内的物质、非物质文化因子所存在的一致性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满族、汉族、朝鲜族、蒙古族四个省内主要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其衍生文化经扩散、传承、整合后与自然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二)可以将吉林省划分为三个文化区:“西部游牧文化区”、“中部农耕文化区”以及“东部稻作文化区”。其中,蒙古族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西区的特色;汉、满两民族为中区增添了别样风味;朝鲜族在东区文化结构的建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三)基于吉林省文化“边疆型,各民族文化互相渗透”的异于它域之处,其文化区划分的研究,势必将就各地区文化要素的深入挖掘提供有效依据和框架,为解决该地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带来帮助,对该地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富有启迪意义。   国内外关于文化区的研究,定性方面的成果无需赘述,已臻成熟,而定量方面的经验仍显匮乏。在吉林省划分文化区时虽有涉及到吉林省主要民族人口分布的统计,但尚未找到各个因子可供参考的数字化指标以进行相应的亚类划分。这是文化区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待予以不懈努力,挥洒汗水的新起点。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相关内容

  • 中西方雕塑空间差异分析_宋阳
  • 第6期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o.6Nov.2010 2010年11月J 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H 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doi:10.3969/j.issn.1007-5674.2 ...

  • 1-1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案doc
  •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时间:2017年9月15日 星期五 第二.三节 备课组长:丁明萍 主备人:雷俊英 组员:晁秀澜,杜永萍,马海娟,张国春,杨淑英,吴生文 教学目标 1. 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 ...

  • 木栈道沿线自导式解说系统现状分析--以延吉市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 百家论坛 木栈道沿线自导式解说系统现状分析 --以延吉市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黄虎国 (吉林省延边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吉林 延边 133002) [摘要] 延吉市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开放性公园,其日常休闲.身体锻炼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通过观察游客主要活动区域是木栈道沿线,与自导式解说系统的主要分布 ...

  • 中国吉林省乡村旅游行业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大型娱乐节目[超级伙伴]策划方案
  • 吉林教育电视台2011年度大型真人秀电视节目-- <华洋双人档><外(why)来挑战> 节目策划案 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质和办学理念的不断改善,有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学子来华留学深造,如今,几乎在每个大学校园都能见到外国留学生的身影,他们已成为大 ...

  • 吉林省2016年下半年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考试试题
  • 吉林省2016年下半年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原理:住宅区的 公共服务设施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是. A :公共空间的详细规划设计 B :建筑群体的详细规划设计 C :基础设施的详细规划设计 D :居住区 ...

  • 结合日本动漫发展特点分析吉林省动漫作品发展趋势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结合日本动漫发展特点分析吉林省动漫作品发展趋势 作者:吴繁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4年第05期 摘 要:日本二战后注重教育文化发展,动漫产业迅速,到八十年代日本动漫就已经发展的极其成熟.并且日本从20世纪初培养动漫人才就作为 ...

  • 控规文本案例
  • 核准,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实施<长春市莲花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落实总体规划对旅游区的控制要求,提出规划管理及相关的控制标准,特制定本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要求. 第九条 ...

  • 为什么说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 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所谓社会转型期就是指中国从文化大革命之后,经过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经济逐渐走入正轨,各个部门正在打基础的时期,但是基础依然没有打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