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④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透过右图能获知北魏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 ②北

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 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

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有关宗主督护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组织 ②宗主的职责是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③它贯

穿北魏历史的始终 ④它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

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5.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

况的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7.孝文帝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

渐习,风化可新。”他这样做有利于 ①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 ③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④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对北魏实行均田制后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稳定了农民的生活 B.开垦的荒地增多C.根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D.促进了经济发展

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农民成为国家编户齐民的措施是

A.宗主督护制 B.三长制C.保甲制 D.租调制

10.北魏孝文帝强令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民族融合 B.实现民族同化C.完成鲜卑封建化D.巩固对黄河流域统治

11.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B.鲜卑与汉族地主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彻底消失D.落后的民族终将被强大的民族代替

12.北魏孝文帝注重对社会习俗的改革,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严格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B.宣布与汉族同源,要求鲜卑族使用汉姓

C.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D.仿照汉族习俗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样式

13.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4.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C.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与无地农民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1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吏治腐败,民怨沸腾。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A.以

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

举以为收孥(官奴婢)……为田开阡陌封疆,……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魏书·食货志》

(1)据材料,分别归纳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其共同作用。(10分)

(2)材料二中受露田指均田制,为了保持土地的肥力实行休耕,还鼓励到地多人少的地方开荒。据材料归纳两次改革内容的共同点。(8分)

17.(22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循。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材料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8分)

(2)从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看,其服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8分)

(3)这种变化带来的主要社会影响是什么?(6分)

第三单元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 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的条件,要全面分析,从内容上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一场改革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离不开改革者的开拓进取。

2.答案 D 解析 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的条件,要全面分析,从内容上看,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一场改革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离不开改革者的开拓进取。

3.答案 D 解析 宗主督护制在孝文帝改革之后被废除,并未贯穿北魏历史的始终。

4.答案 B 解析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

5.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及其措施的综合分析能力。落后的征服者最终要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孝文帝主动抛弃本民族的旧习,坚决主张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汉民族文化,自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无疑是改革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保守势力因其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反对改革;当时北方广大人民包括汉族和进入中原的鲜卑族等许多少数民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鲜卑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并非每项措施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6.答案 A 解析 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

7.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内容是要求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说汉话,这与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无关。

8.答案 C 解析 土地兼并是封建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均田制只是将政府控制的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耕种,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9.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

10.答案 D 解析 作为最高统治者,他采取的任何措施,其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11.答案 A 解析 “汉化政策”指的是鲜卑等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制度。

12.答案 A 解析 孝文帝不仅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而且自己以身作则。

13.答案 D 解析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

14.答案 C 解析 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于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15.答案 C 解析 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二、非选择题

16.解析 解答第(1)问从材料一中耕织可以知道重农;末指商业,轻视商业;为田开阡陌封疆指废井田建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平斗桶权衡丈尺指统一度量衡。第(2)问难度不大。可以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二有就是相同的,没有则是不同点。

答案 (1)内容:商鞅变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和统一度量衡;

孝文帝改革:授予农民一定土地、鼓励农民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作用:促进了本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2)都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都实行重农政策。

17.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题目比较容易。解题关键在于结合材料和图片来分析北魏政权的变化。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比较重要,一定要理解记忆。尤其要理解其改革适应了历史潮流,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

答案 (1)北魏是个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大;依靠军事力量迅速崛起,使北魏统一北方。

(2)鲜卑族服饰逐渐汉化;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改革的结果。

(3)顺应了时代潮流,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④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透过右图能获知北魏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 ②北

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 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

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有关宗主督护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组织 ②宗主的职责是督护农民纳税服役 ③它贯

穿北魏历史的始终 ④它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

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5.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

况的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7.孝文帝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

渐习,风化可新。”他这样做有利于 ①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 ③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④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对北魏实行均田制后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稳定了农民的生活 B.开垦的荒地增多C.根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D.促进了经济发展

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使农民成为国家编户齐民的措施是

A.宗主督护制 B.三长制C.保甲制 D.租调制

10.北魏孝文帝强令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民族融合 B.实现民族同化C.完成鲜卑封建化D.巩固对黄河流域统治

11.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B.鲜卑与汉族地主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彻底消失D.落后的民族终将被强大的民族代替

12.北魏孝文帝注重对社会习俗的改革,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严格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B.宣布与汉族同源,要求鲜卑族使用汉姓

C.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修订官制礼仪D.仿照汉族习俗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样式

13.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4.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C.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与无地农民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1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吏治腐败,民怨沸腾。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A.以

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

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

举以为收孥(官奴婢)……为田开阡陌封疆,……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魏书·食货志》

(1)据材料,分别归纳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其共同作用。(10分)

(2)材料二中受露田指均田制,为了保持土地的肥力实行休耕,还鼓励到地多人少的地方开荒。据材料归纳两次改革内容的共同点。(8分)

17.(22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东汉初年,活动于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鲜卑……随着北匈奴势力衰耗,鲜卑开始连年出兵攻击北匈奴。公元85年,鲜卑与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击北匈奴,迫使其逃循。公元87年,鲜卑再次大败北匈奴,斩杀优留单于。……北匈奴西迁。鲜卑趁势占据了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落并入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材料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8分)

(2)从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看,其服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8分)

(3)这种变化带来的主要社会影响是什么?(6分)

第三单元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 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的条件,要全面分析,从内容上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一场改革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离不开改革者的开拓进取。

2.答案 D 解析 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的条件,要全面分析,从内容上看,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一场改革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离不开改革者的开拓进取。

3.答案 D 解析 宗主督护制在孝文帝改革之后被废除,并未贯穿北魏历史的始终。

4.答案 B 解析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

5.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及其措施的综合分析能力。落后的征服者最终要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孝文帝主动抛弃本民族的旧习,坚决主张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汉民族文化,自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无疑是改革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保守势力因其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反对改革;当时北方广大人民包括汉族和进入中原的鲜卑族等许多少数民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鲜卑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并非每项措施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6.答案 A 解析 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

7.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内容是要求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说汉话,这与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无关。

8.答案 C 解析 土地兼并是封建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均田制只是将政府控制的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耕种,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

9.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

10.答案 D 解析 作为最高统治者,他采取的任何措施,其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11.答案 A 解析 “汉化政策”指的是鲜卑等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制度。

12.答案 A 解析 孝文帝不仅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而且自己以身作则。

13.答案 D 解析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

14.答案 C 解析 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于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15.答案 C 解析 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二、非选择题

16.解析 解答第(1)问从材料一中耕织可以知道重农;末指商业,轻视商业;为田开阡陌封疆指废井田建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平斗桶权衡丈尺指统一度量衡。第(2)问难度不大。可以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二有就是相同的,没有则是不同点。

答案 (1)内容:商鞅变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和统一度量衡;

孝文帝改革:授予农民一定土地、鼓励农民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作用:促进了本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2)都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都实行重农政策。

17.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题目比较容易。解题关键在于结合材料和图片来分析北魏政权的变化。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比较重要,一定要理解记忆。尤其要理解其改革适应了历史潮流,促进民族融合方面的作用。

答案 (1)北魏是个游牧民族,军事力量强大;依靠军事力量迅速崛起,使北魏统一北方。

(2)鲜卑族服饰逐渐汉化;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改革的结果。

(3)顺应了时代潮流,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


相关内容

  • 7孝文帝改革
  • 导学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 ...

  •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一
  •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 选修1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第1课 雅典城邦的兴起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二.工商业发展 三.首席执政官梭伦 第2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颁布"解负令"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三.建立"四百人会议"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第3课 雅典 ...

  •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4单元
  • <七年级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 (第四单元) (一)表解知识点 1.三国鼎立 2.江南地区的开发 3.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5.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二)剖析重难点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试分析曹操胜.败的原因. 官渡之战是 ...

  •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 [学习目标] 1.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2. 北魏为何要迁都洛阳 [自主学习] (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 措施: (1)制定 ,整顿吏治:原因: :内容: :作用: . (2)推行 :原因和前提: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 ...

  • 高中历史重大事件回眸
  •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 ...

  •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内容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北方政局基本情况. ②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2.能力培养 ①识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 ②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③观察课本 ...

  •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1.掌握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迁都的有关知识: 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作用. 3.理解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 [学习过程] 一.激活思维,自主预习(独立思考学案中的问题) 1.北方统一:族建立了北魏,并且统一了黄河流域. 2 ...

  • 历史资源与评价七年级上答案
  •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1. 北京人--B .E 元谋人--A 山顶洞人--C .D .F .G 12. (1)A --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2)原始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 13. 要点提示: (1)一天中的劳动:妇女和儿童等采集果实,男子 ...

  •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案例(薛琨论文)
  • 编号:昌一 文章题目:以学生为本,体验历史,勇于质疑 --<北魏孝文帝改革>案例分析 内容提要:教师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时效性,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激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