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思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刚开始看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的是到底什么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轻‛到底是指什么?既然这‚轻‛是生命所不能承受的,那么什么又是生命能够承受的呢?是重么?

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这次阅读。故事发生在爱情之城——布拉格。米兰·昆德拉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固执地拒绝‚媚俗‛的外科医生——托马斯。托马斯背叛父母的意愿离了婚,有着众多的情人,其中最亲密的情人是画家萨宾娜。而托马斯和女主角特丽莎是在布拉格的乡下认识的,他俩一见钟情,深深的吸引着对方。不久特丽莎到布拉格城里寻找托马斯,而后他们同居在一起。在萨宾娜的帮助下,爱好摄影的特丽莎在某杂志社谋到一份工作。托马斯虽然爱特丽莎,但是却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那样甘于平淡地生活,仍然与别的女人胡混。特丽莎虽然出身下层,但她内心渴望高尚的精神生活。特丽莎深爱着托马斯,但是她接受不了他这种浪荡的生活方式,但她又左右不了他,只有痛苦地与他维护着这个家庭的外壳。

后来爆发前苏联领导人所指挥的坦克,在‚主权有限论‛等等旗号下,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一夜之间攻占了布拉格,扣押了捷克党政领导人。‚布拉格之春‛强烈地震动了这个家庭,特丽莎立刻找到了自己的意义,她热心地充当着一个爱国记者的角色,拍下了大量苏军入侵的照片。与特丽莎不同,不愿媚俗的托马斯虽然憎恨入侵者,同情那些反抗者,但他却不愿意用实际行动来支持他们,不愿意为他们

签名,也不愿意签名来帮助政府,他固执地认为,为谁签名都是一种‚媚俗‛的行为,他不愿意充当别人制造声势的工具。再后来,托马斯和特丽莎被迫逃到中立国瑞士避难,但是与他们一样,赛宾娜也来到了瑞典,并且恢复了和托马斯之间的情人关系,特丽莎忍无可忍回到了布拉格。托马斯在她离开后过了几天‚由由‛的生活,但几天过后,他又产生一种淡淡的失落,所以他又回到布拉格和特丽莎复合。

故事的结局是:在布拉格,托马斯因一篇文章得罪有关当局,并拒绝在收回自己文章的声明上签字而受到迫害。最后托马斯与特丽莎二人移居乡下,不幸在一次车祸中双双意外身亡。

在书中有提到特丽莎的一句话:‚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没有他自己国土之网来支撑他:家庭,朋友,同事。还有从小就熟悉的语言可帮助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特丽莎所说的在一个陌生的国家生活就像在高空钢丝,表明了她内心没有安全感,她离开自己的祖国之后,感觉内心的空虚,不安稳,她认识到人就是一篇轻飘飘的羽毛,她失去了她的根,这让她一直在内心深处做着一个同样的噩梦,这是多么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

在开始的时候,特丽莎一直依赖着托马斯,托马斯就是他的全世界,是他的整片天,所以在后来发现托马斯的生活是多么的荒诞可笑,这时她的天就塌了,对于一个将真心全部放在一个人身上的女子来说,这就是一种对生命彻底的摧毁,这种轻也是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了的。

轻薄,轻浮,轻狂,轻蔑,轻率,轻佻,这些轻我们承受不了;我们能承受的只能是轻便,轻捷,轻柔,轻盈,轻巧,轻快等等。而

作为一名女性,生命中有太多的轻无法承受,而且,作为一名女性,我们往往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弱者,往往会去依赖一个人,我们这种完全依赖是将自己的根建立在别人身上,这样的话,一旦脱离我们植根的母体,我们就成了一个无根的羽毛。所以,作为女性,我们一定要自立自强,把握自己的人生,要自己为自己树立良好的根基,只有这样,那随时可能脱离本体的生命之轻就会充斥我们整个人生。

上述的使作为女性的一种生命之轻,当然还有另一种生命之轻。那是作为一个民族。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专家评论说‚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彩排,没有草稿,选择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既然有轻也有重,轻也许是更为沉重的生命所在吧,也许重的是形式,而轻的却是那形式之内的精神内涵吧。又或许,轻,重都是生命难以承受的吧。

作者:江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英语一班 肖雯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刚开始看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的是到底什么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轻‛到底是指什么?既然这‚轻‛是生命所不能承受的,那么什么又是生命能够承受的呢?是重么?

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这次阅读。故事发生在爱情之城——布拉格。米兰·昆德拉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固执地拒绝‚媚俗‛的外科医生——托马斯。托马斯背叛父母的意愿离了婚,有着众多的情人,其中最亲密的情人是画家萨宾娜。而托马斯和女主角特丽莎是在布拉格的乡下认识的,他俩一见钟情,深深的吸引着对方。不久特丽莎到布拉格城里寻找托马斯,而后他们同居在一起。在萨宾娜的帮助下,爱好摄影的特丽莎在某杂志社谋到一份工作。托马斯虽然爱特丽莎,但是却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那样甘于平淡地生活,仍然与别的女人胡混。特丽莎虽然出身下层,但她内心渴望高尚的精神生活。特丽莎深爱着托马斯,但是她接受不了他这种浪荡的生活方式,但她又左右不了他,只有痛苦地与他维护着这个家庭的外壳。

后来爆发前苏联领导人所指挥的坦克,在‚主权有限论‛等等旗号下,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一夜之间攻占了布拉格,扣押了捷克党政领导人。‚布拉格之春‛强烈地震动了这个家庭,特丽莎立刻找到了自己的意义,她热心地充当着一个爱国记者的角色,拍下了大量苏军入侵的照片。与特丽莎不同,不愿媚俗的托马斯虽然憎恨入侵者,同情那些反抗者,但他却不愿意用实际行动来支持他们,不愿意为他们

签名,也不愿意签名来帮助政府,他固执地认为,为谁签名都是一种‚媚俗‛的行为,他不愿意充当别人制造声势的工具。再后来,托马斯和特丽莎被迫逃到中立国瑞士避难,但是与他们一样,赛宾娜也来到了瑞典,并且恢复了和托马斯之间的情人关系,特丽莎忍无可忍回到了布拉格。托马斯在她离开后过了几天‚由由‛的生活,但几天过后,他又产生一种淡淡的失落,所以他又回到布拉格和特丽莎复合。

故事的结局是:在布拉格,托马斯因一篇文章得罪有关当局,并拒绝在收回自己文章的声明上签字而受到迫害。最后托马斯与特丽莎二人移居乡下,不幸在一次车祸中双双意外身亡。

在书中有提到特丽莎的一句话:‚在一个陌生的国家里生活就意味着在离地面很高的空中踩钢丝,没有他自己国土之网来支撑他:家庭,朋友,同事。还有从小就熟悉的语言可帮助他轻易地说他想说的话。‛特丽莎所说的在一个陌生的国家生活就像在高空钢丝,表明了她内心没有安全感,她离开自己的祖国之后,感觉内心的空虚,不安稳,她认识到人就是一篇轻飘飘的羽毛,她失去了她的根,这让她一直在内心深处做着一个同样的噩梦,这是多么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

在开始的时候,特丽莎一直依赖着托马斯,托马斯就是他的全世界,是他的整片天,所以在后来发现托马斯的生活是多么的荒诞可笑,这时她的天就塌了,对于一个将真心全部放在一个人身上的女子来说,这就是一种对生命彻底的摧毁,这种轻也是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了的。

轻薄,轻浮,轻狂,轻蔑,轻率,轻佻,这些轻我们承受不了;我们能承受的只能是轻便,轻捷,轻柔,轻盈,轻巧,轻快等等。而

作为一名女性,生命中有太多的轻无法承受,而且,作为一名女性,我们往往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弱者,往往会去依赖一个人,我们这种完全依赖是将自己的根建立在别人身上,这样的话,一旦脱离我们植根的母体,我们就成了一个无根的羽毛。所以,作为女性,我们一定要自立自强,把握自己的人生,要自己为自己树立良好的根基,只有这样,那随时可能脱离本体的生命之轻就会充斥我们整个人生。

上述的使作为女性的一种生命之轻,当然还有另一种生命之轻。那是作为一个民族。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专家评论说‚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彩排,没有草稿,选择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既然有轻也有重,轻也许是更为沉重的生命所在吧,也许重的是形式,而轻的却是那形式之内的精神内涵吧。又或许,轻,重都是生命难以承受的吧。

作者:江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英语一班 肖雯


相关内容

  • [米兰·昆德拉系列]关于"生命之轻"的对话
  • 关于"生命之轻"的对话 --"只能理解我们理解中的昆德拉" 关于昆德拉作品的翻译,韩少功和许钧两位译者各有说法 1987年,作家出版社推出韩少功和韩刚合译的昆德拉的名作--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把这位捷克作家正式带到了中国读者面前,并使昆 ...

  • 关于苦难的哲学思考
  • 关于苦难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苦难 拒绝承认 承认接受 美德 摘 要 :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东西是一定存在的,那一定会是苦难.可以预料的, 不能预料的,我们都不能避免苦难的发生.苦难的存在已经违背了我们对于正义和秩序的直觉上的理解.它的出现和分配是那么的随意和不公平,以至于我们不能按照平常普通的逻辑 ...

  •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 ...

  • 推荐好看的书
  • 推荐好看的书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作者: 米兰・昆德拉 读的理由: 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 ...

  • [绿里奇迹]影评
  • <绿里奇迹>影评 论文摘要:<绿里奇迹>仿佛是这样一部电影,关于死亡和面对死亡,然而不仅于此,这仅仅是一个背景.主题的升华在于一个名为约翰·柯菲的人物,一个高的像巨人一样.脆弱的像孩子一样的黑人,一个没有杀人的死刑犯.也许他并不是人,他是一个奇迹,出现在绿里上的奇迹. 本文先 ...

  • 读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看完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掩卷长思,我们的生命到底不能承受其轻还是其重?米兰-昆德拉说: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 ...

  • 萧红[生死场]中"生"与"死"
  • 试论萧红<生死场>中的"生"与"死" 摘要 <生死场>作为萧红的成名之作,其意义在不断的解读与阐释中得到丰富.本文试图从萧红在<生死场>中对女性生育苦难的描写,来阐述萧红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另外,从萧红对生育相关的死亡的处 ...

  • 高中生暑期阅读书目以及推荐理由
  • 高中生暑期阅读书目以及推荐理由(书香学生版) 1.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了解中国文化之源流,洞察社会历史之根基,是一部让你读之感慨万端的大书.(可配套阅读,李泽厚<论语今读>.李零<丧家狗>.钱穆<孔子传>.南怀瑾<论语别裁>.& ...

  • 米兰.昆德拉
  •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 概述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1948年,到首都布拉格读大学.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主要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