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塌方紧急预案
1.1 目的
(1). 在施工便道与建筑土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危害等紧急情况做出应对措施。
(2). 确保突发事故发生后能及时正确有序开展救援活动,并确保不产生新的危害和损失。
1.2 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2). 国务院关于《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
(3). 国务院关于《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4). 化工建设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
2.1 土方坍塌事故:
(1)基坑、大型土方开挖施工中可能发生中毒或窒息、流沙、透水、坍塌、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造成的人员伤害。
(2)深基坑支护结构在施工中或在使用过程中边坡可能产生坍塌、失稳及人员高处坠落、基坑支护施工及土方施工时机械作业造成的人员伤害等 。
(3)基坑边坡在外力荷载作用下滑坡倒塌。
2.2 环境影响突发情况
排水沟堵塞、汛期、场地扬尘对环境的影响等 。
3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3.1 指导思想
在施工期间土方坍塌应急防范工作是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土方坍塌事故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而且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为预防施工中的突发事故,要加强土方坍塌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方针。针对施工现场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编制应急准备及响应预案,当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时,应保证能迅速做出响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
3. 2 应急区域范围划定
3.2.1 施工现场内应急区域范围划定:
基坑边坡及自然灾害事故等危害半经以外的任何安全区域为应急区域范围。
3.2.2. 施工现场外应急区域范围划定:
对事故可能波及工地外,引起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需要当地政府的协调,在事故(危害) 发生后及时通报政府或相关部门确定应急区域范围。
3. 3 坍塌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1)土方坍塌事故应急救援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控制事态发展,防止事故扩大,努力减少事故对周边环境和相关的影响,避免救援人员伤害和二次伤害,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尽力减轻事故对人和财产的影响。
(2)深基坑失稳能及时得到处置,避免边坡变形过大引起周边建筑物的开裂或周围管线的破坏; 坍塌事故发生人员能及时疏散或得到及时
救护,周边管线因坍塌破坏时能及时得到抢救恢复,避免基坑的二次坍塌。
(3)基坑开挖施工中施工人员发生中毒或窒息、流沙、透水、触电、高处坠落或物体打击等意外情况时,能及时进行有效自救,并杜绝二次事故引起救援人员的伤害或被救援人员的二次伤害。
4组织机构及职责
4.1 应急组织机构
总 指 挥:张永生(工区长)
副 总 指 挥:赵利权(安全副工区长)
张元飞(副工区长)
王 铁(副工区长)
应急领导小组:综合组 组长:张元飞
抢险抢救组 组长:赵利权
安全保卫组 组长:何学国
后勤保障组 组长:雷 杰
善后处理组 组长:李兴国
施工现场应急指挥中心设在工区驻地。
4.2 应急救援组织职责
总指挥职责:
(1)紧急情况发生后,负责紧急救援现场的总指挥工作,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2)统一部署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并对应急工作中发生的争议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副总指挥职责:
(1)掌握了解事故情况,组织现场抢救;
(2)对边坡塌方事故进行评估,建立应急步骤,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在抢险服务机构来之前直接参与抢险活动;
(5)安排寻找受伤者及安排非重要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
(6)设立与应急中心的通讯联络,为应急机构提供建议和信息。 综合组职责:
(1)根据指挥部命令,及时布置现场抢救,保持与当地主管部门及安全监察局等单位的沟通;
(2)承担事故的报告,通知指挥部成员立即赶赴现场,协调应急领导小组的抢险救护工作,上报事故以及抢险抢救的进展情况;
(3)确保通讯畅通,负责应急过程的记录与整理及对外联络;
(4)提出抢险抢救及避免事故扩大的临时应急方案和措施;
(5)指导抢险抢救组实施应急方案和措施;
(6)修补实施中的应急方案和措施存在的缺陷。
抢险抢救组职责:
(1)负责组织有关医疗单位对伤亡人员实施救治和处置;
(2)对抢救出的伤员,在外部救援机构未到达前,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抢救(如人工呼吸、包扎止血,防止受伤部位受污染等);
(3)使重伤者优先得到外部救援机构的救护;
(4)协助外部救援机构转送伤者至医疗机构,并指定人员护理伤者。 安全保卫组职责:
(1)负责组织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和道路进行警戒、控制,保护
现场,维持现场抢险救护的正常运作,保持抢险救援通道的通畅,引导抢险救援人员及车辆的进入;
(2)组织人员有序疏散,保护受害人财产。
后勤保障组职责:
(1)保障系统内各组人员必须的防护、救护用品及生活物质的供给;
(2)提供合格的抢险抢修或救援的物资及设备。
善后处理组职责:
负责妥善处理好善后工作,保持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组织施工人员进行生产。
5 预防与预警
5.1 危险源监控
5.1.1 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如土方坍塌、透水、中毒或窒息、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源,要严密监控,重点防范。
5.1.2 开挖深基坑时,深度超过2m 时,必须在周边设置牢固的安全防护栏,如遇边坡不稳、有坍塌危险征兆时,应立即撤离现场,对事故现场进行监控作业。
5.1.3 挖土方前,应对施工现场地下管线、人防及附近的地面裂缝等情况进行监测,并做好标记,随时观测。
5.1.4 对坡顶沉降、支护桩顶倾斜、基坑底面的隆起进行不间断监护。
5.1.5采用机械挖土时,对支撑、立柱、井点管、围护墙、和工程桩进行监控。
5.2 预警行动
应急救援机构根据预测结果,一旦发现有紧急突发事件的可能性时,要立即进行以下预警;
5.2.1 符合应急启动条件的应立即启动本预案。
5.2.2 通知应急救援组进入预警状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5.2.3 应急领导组随时跟踪事态发展,对可能或发生的重特大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得出事件发展趋势及应急措施。
5.2.4 预警结束后,预警指挥中心宣布预警解除。
6 信息报告程序
6.1 应急报警机制
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是由多个救援机构进行的,准确了解事故的性质和规模等初始信息,是启动应急报警系统的关键 。应急报警机制由应急上报机制、内部应急报警机制、外部应急报警机制和汇报程序四部分组成。其形式为由下而上、由内到外、形成有序的网络应急报警机制。
6.1.1 应急上报机制
通过危险辨识体系获取危险源突显特征后,第一时间报告项目经理部施工现场负责人,施工现场负责人立即向工区汇报,由工区主要负责人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
6.1.2 内部应急报警机制
应急预案启动后,工区应急反应组织启动,并拉响应急反应警报,通知工区相关人员以及事故现场的全体人员进入应急反应状态,工区两级应急反应组织进入应急预案及应急计划实施状态。
6.1.3 外部应急报警机制
内部报警机制启动的同时,按应急总指挥的部署,立即启动外部应急报警机制,向已经确定的施工场区外部工区内部的近邻项目经理反应体系、周边已建立外部应急反应协助体系、社会公共救援机构报警。
6.1.4 汇报程序
按地方政府的事故上报规定和行业事故上报制度,依照程序向上级相关主管部门汇报。
7. 应急处置
7.1 响应分级
7.1.1事故事件和紧急情况分级
按突发事故事件及紧急情况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制性和影响范围、方法上可分为一般(Ⅰ级)、较大(Ⅱ级)、重大(Ⅲ级)、特别重大(Ⅳ级)四级。
(1) Ⅰ级危险发现人响应
发生紧急情况后,发现者应大声呼救,或要求停止土方作业,争取及时将信息传递到项目部应急机构。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初步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项目经理决定现场其它作业人员撤离,待故障排除后方可复工。 项目部进入Ⅱ级响应备战状态
(2)Ⅱ级项目部响应
全部停工,施工现场作业区人员全部撤离。
各有关人员应立即到各自相应岗位,按分工和应急程序进行响应。 向上级进行汇报,请求技术支持。
检查初步措施和现场危险情况,拿出技术方案,消除紧急情况。
(3) Ⅲ级工区响应
当接到项目报告后,应根据事故情况,依据工区应急预案规定进行响应,为项目提供指导、帮助。
(4) Ⅳ级本市响应
事态不能控制时,工区得到指挥部授权后,向本市相关组织、单位求救、获得增援。
7.2 响应程序
针对不同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抢险救援措施,确保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按照所制定的措施展开救援行动,应急响应程序按过程可分为接警、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等。
7.2.1 接警与响应级确定
接到事故报警后,按照工作程序,对警情做出判断,初步确定相应的响应级别,如果事故不足以启动应急救援体系的最低响应级别,响应关闭。
7.2.2 应急启动
应急响应级别确定的后,按所确定的响应级别启动应急程序,如通知应急中心有关人员到位、开通信息与通讯网络、通知调配救援所需的应急资源(包括应急队伍和物资,装备等)成立现场指挥部等。
7.2.3 救援行动
有关应急队伍进入事故现场后,迅速开展事故侦测、警戒、疏散、
人员救助、工程抢险等有关应急救援工作,专家组为救援决策提供建议和技术支持。当事态超出响应级别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向应急中心请求实施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
7.2.4 应急恢复
救援行动结束后,进入临时应急恢复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现场清理、人员清点和撤离、警戒解除、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
7.2.5 应急结束
执行应急关闭程序,由事故总指挥宣布应急结束。
7.3 处置措施
基坑开挖时,应按基坑变形观测方案进行,当出现桩顶或坡顶的水平位移大于开挖深度的3‰时,地面沉降速度达到5mm/d时,附近建筑物倾斜超过警戒值1%时,基坑底面隆起达到150mm 以上时,锚钎杆体应力突然增大或松驰、锚杆拉力超过设计拉力时、突降大雨或暴雨时,应对基坑有可能失稳或坍塌时,应立即起动应急预案。
7.3.1 基坑坍塌应急措施
(1) 监测人员、安全员或第一目击者应立即大声呼叫,由安全员或施工队长利用电话、对讲机等通讯工具通知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报告“在哪里”“什么事”“具体情况简单明了地重复二次.尤其要说明坍塌时是否造成人员受伤或掩埋。
(2) 现场指挥人员利用扩音器指挥基坑内所有作业人员避开基坑边坡坍塌侧迅速撤离,停止基坑所有作业活动。由应急领导组长组织抢险突击队对基坑坍塌区域进行封闭隔离,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组织现场所
有挖掘机集中,组织抢险突击队带着铁锹随时做好抢救加固准备。应急领导组长应向第一报告者和作业现场人员询问,人员受伤情况和具体位置,粗略估计伤害程度。组织医疗救护队就位。利用电话与医院联系急救医生和救护车开至工地现场随时准备抢救。
(3)应急领导组长应仔细观察塌方部位情况,如果基坑有继续坍塌迹象,由抢险突击队对基坑塌方部位上方附近15m 范围内所有机械、物资搬离。由项目总工组织技术人员制定边坡加固方案,由专业队伍实施加固,防止边坡不断失稳,造成救援人员二次伤害。
(4)边坡相对稳定后,组织工地所有可用挖掘机迅速清除人员掩埋处坍塌土方,由第一报告者和作业现场人员在大致判断人员掩埋位置,在近人员掩埋处0.5m 时停止挖掘机作业,迅速组织抢险队员用铁锹进行撮土挖掘,防止机械伤及被埋或被压人员,造成二次人员伤害。多台挖掘机共同挖掘出土时,应由专人指挥,防止交叉作业发生二次机械伤害事故。
(5)当发现人身体躯干时,组织人员手与铁锹并用,先清除埋至胸口处土方,由现场医疗救护队或120急救中心医生用清水清洗伤者耳鼻和嘴巴处污泥,立即进行吸氧。挖出双臂后,由四名抢险队员架住双臂向上提拉,其余人继续撮取埋在下半身的土方。伤者被救出后,立即输液和吸氧,用120急救车送到医院组织医务人员全力救治伤员。被埋伤者如不能及时呼吸,将造成脑瘫痪直至死亡,因此事故发生后以最快速度让伤者吸氧,在不具备吸氧条件时,应立即展开人工呼吸,是防止伤势恶化的重要措施。
7.3.2 应急路线及标识
抢救路线:为保证抢救人员,车辆通行顺利畅通,现场利用原有道路及应急道路作为抢救路线。
施工期间,材料按照平面布置堆放,并保证道路上不堆放材料,车辆按照指定位置停放,不得影响道路畅通。发生安全事故向外部求救时,应说明事故发生的详细地址、事故性质、大致情况、严重程度及电话号码等,为保证外部抢救力量顺利到达抢救地点,主要路口或有明显标志处应有专人迎接。
8 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根据本预案应急处置要求,建立健全工区应急物资储备为主和社会救援物资为辅的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做到工区应急资源共享,动态管理。在应急状态下,由工区应急指挥中心统一调配使用。明确应急救援需要使用的应急设备、设施、物品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
8.1主要大型设施设备的准备
轿车1辆;面包车1辆;挖掘机1辆、推土机1辆;自卸汽车2辆、汽车吊1台等。
8.2 主要应急常用工具和器材
安全帽、安全带、卷扬机、电动葫芦、污水泵、高压水泵、应急灯、防毒面具、手电筒、对讲机等。
8.3主要应急救护工具和急救物品
临时救护担架,创口贴、止血胶带、绷带、无菌敷料、棉纱布、棉棒、
碘洒、酒精、及各种常用小夹板、担架、止血袋、氧气袋及常用的救护药品适量。
9 保障措施
9.1 通信与信息保障
(1)应急抢救指挥部人员联系方式
(2)与实施救助的医院及相关外部机构的联络
急救中心:120 公安救助:110
梁河县公安局电话0692-6161120。
梁河县医院:0692-6161377。
边坡塌方紧急预案
1.1 目的
(1). 在施工便道与建筑土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危害等紧急情况做出应对措施。
(2). 确保突发事故发生后能及时正确有序开展救援活动,并确保不产生新的危害和损失。
1.2 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2). 国务院关于《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
(3). 国务院关于《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4). 化工建设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
2.1 土方坍塌事故:
(1)基坑、大型土方开挖施工中可能发生中毒或窒息、流沙、透水、坍塌、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造成的人员伤害。
(2)深基坑支护结构在施工中或在使用过程中边坡可能产生坍塌、失稳及人员高处坠落、基坑支护施工及土方施工时机械作业造成的人员伤害等 。
(3)基坑边坡在外力荷载作用下滑坡倒塌。
2.2 环境影响突发情况
排水沟堵塞、汛期、场地扬尘对环境的影响等 。
3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3.1 指导思想
在施工期间土方坍塌应急防范工作是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土方坍塌事故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而且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为预防施工中的突发事故,要加强土方坍塌应急救援管理工作,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方针。针对施工现场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编制应急准备及响应预案,当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时,应保证能迅速做出响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
3. 2 应急区域范围划定
3.2.1 施工现场内应急区域范围划定:
基坑边坡及自然灾害事故等危害半经以外的任何安全区域为应急区域范围。
3.2.2. 施工现场外应急区域范围划定:
对事故可能波及工地外,引起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需要当地政府的协调,在事故(危害) 发生后及时通报政府或相关部门确定应急区域范围。
3. 3 坍塌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1)土方坍塌事故应急救援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控制事态发展,防止事故扩大,努力减少事故对周边环境和相关的影响,避免救援人员伤害和二次伤害,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尽力减轻事故对人和财产的影响。
(2)深基坑失稳能及时得到处置,避免边坡变形过大引起周边建筑物的开裂或周围管线的破坏; 坍塌事故发生人员能及时疏散或得到及时
救护,周边管线因坍塌破坏时能及时得到抢救恢复,避免基坑的二次坍塌。
(3)基坑开挖施工中施工人员发生中毒或窒息、流沙、透水、触电、高处坠落或物体打击等意外情况时,能及时进行有效自救,并杜绝二次事故引起救援人员的伤害或被救援人员的二次伤害。
4组织机构及职责
4.1 应急组织机构
总 指 挥:张永生(工区长)
副 总 指 挥:赵利权(安全副工区长)
张元飞(副工区长)
王 铁(副工区长)
应急领导小组:综合组 组长:张元飞
抢险抢救组 组长:赵利权
安全保卫组 组长:何学国
后勤保障组 组长:雷 杰
善后处理组 组长:李兴国
施工现场应急指挥中心设在工区驻地。
4.2 应急救援组织职责
总指挥职责:
(1)紧急情况发生后,负责紧急救援现场的总指挥工作,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2)统一部署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并对应急工作中发生的争议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副总指挥职责:
(1)掌握了解事故情况,组织现场抢救;
(2)对边坡塌方事故进行评估,建立应急步骤,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在抢险服务机构来之前直接参与抢险活动;
(5)安排寻找受伤者及安排非重要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
(6)设立与应急中心的通讯联络,为应急机构提供建议和信息。 综合组职责:
(1)根据指挥部命令,及时布置现场抢救,保持与当地主管部门及安全监察局等单位的沟通;
(2)承担事故的报告,通知指挥部成员立即赶赴现场,协调应急领导小组的抢险救护工作,上报事故以及抢险抢救的进展情况;
(3)确保通讯畅通,负责应急过程的记录与整理及对外联络;
(4)提出抢险抢救及避免事故扩大的临时应急方案和措施;
(5)指导抢险抢救组实施应急方案和措施;
(6)修补实施中的应急方案和措施存在的缺陷。
抢险抢救组职责:
(1)负责组织有关医疗单位对伤亡人员实施救治和处置;
(2)对抢救出的伤员,在外部救援机构未到达前,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抢救(如人工呼吸、包扎止血,防止受伤部位受污染等);
(3)使重伤者优先得到外部救援机构的救护;
(4)协助外部救援机构转送伤者至医疗机构,并指定人员护理伤者。 安全保卫组职责:
(1)负责组织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和道路进行警戒、控制,保护
现场,维持现场抢险救护的正常运作,保持抢险救援通道的通畅,引导抢险救援人员及车辆的进入;
(2)组织人员有序疏散,保护受害人财产。
后勤保障组职责:
(1)保障系统内各组人员必须的防护、救护用品及生活物质的供给;
(2)提供合格的抢险抢修或救援的物资及设备。
善后处理组职责:
负责妥善处理好善后工作,保持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组织施工人员进行生产。
5 预防与预警
5.1 危险源监控
5.1.1 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如土方坍塌、透水、中毒或窒息、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源,要严密监控,重点防范。
5.1.2 开挖深基坑时,深度超过2m 时,必须在周边设置牢固的安全防护栏,如遇边坡不稳、有坍塌危险征兆时,应立即撤离现场,对事故现场进行监控作业。
5.1.3 挖土方前,应对施工现场地下管线、人防及附近的地面裂缝等情况进行监测,并做好标记,随时观测。
5.1.4 对坡顶沉降、支护桩顶倾斜、基坑底面的隆起进行不间断监护。
5.1.5采用机械挖土时,对支撑、立柱、井点管、围护墙、和工程桩进行监控。
5.2 预警行动
应急救援机构根据预测结果,一旦发现有紧急突发事件的可能性时,要立即进行以下预警;
5.2.1 符合应急启动条件的应立即启动本预案。
5.2.2 通知应急救援组进入预警状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5.2.3 应急领导组随时跟踪事态发展,对可能或发生的重特大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得出事件发展趋势及应急措施。
5.2.4 预警结束后,预警指挥中心宣布预警解除。
6 信息报告程序
6.1 应急报警机制
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是由多个救援机构进行的,准确了解事故的性质和规模等初始信息,是启动应急报警系统的关键 。应急报警机制由应急上报机制、内部应急报警机制、外部应急报警机制和汇报程序四部分组成。其形式为由下而上、由内到外、形成有序的网络应急报警机制。
6.1.1 应急上报机制
通过危险辨识体系获取危险源突显特征后,第一时间报告项目经理部施工现场负责人,施工现场负责人立即向工区汇报,由工区主要负责人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
6.1.2 内部应急报警机制
应急预案启动后,工区应急反应组织启动,并拉响应急反应警报,通知工区相关人员以及事故现场的全体人员进入应急反应状态,工区两级应急反应组织进入应急预案及应急计划实施状态。
6.1.3 外部应急报警机制
内部报警机制启动的同时,按应急总指挥的部署,立即启动外部应急报警机制,向已经确定的施工场区外部工区内部的近邻项目经理反应体系、周边已建立外部应急反应协助体系、社会公共救援机构报警。
6.1.4 汇报程序
按地方政府的事故上报规定和行业事故上报制度,依照程序向上级相关主管部门汇报。
7. 应急处置
7.1 响应分级
7.1.1事故事件和紧急情况分级
按突发事故事件及紧急情况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制性和影响范围、方法上可分为一般(Ⅰ级)、较大(Ⅱ级)、重大(Ⅲ级)、特别重大(Ⅳ级)四级。
(1) Ⅰ级危险发现人响应
发生紧急情况后,发现者应大声呼救,或要求停止土方作业,争取及时将信息传递到项目部应急机构。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初步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项目经理决定现场其它作业人员撤离,待故障排除后方可复工。 项目部进入Ⅱ级响应备战状态
(2)Ⅱ级项目部响应
全部停工,施工现场作业区人员全部撤离。
各有关人员应立即到各自相应岗位,按分工和应急程序进行响应。 向上级进行汇报,请求技术支持。
检查初步措施和现场危险情况,拿出技术方案,消除紧急情况。
(3) Ⅲ级工区响应
当接到项目报告后,应根据事故情况,依据工区应急预案规定进行响应,为项目提供指导、帮助。
(4) Ⅳ级本市响应
事态不能控制时,工区得到指挥部授权后,向本市相关组织、单位求救、获得增援。
7.2 响应程序
针对不同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抢险救援措施,确保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按照所制定的措施展开救援行动,应急响应程序按过程可分为接警、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等。
7.2.1 接警与响应级确定
接到事故报警后,按照工作程序,对警情做出判断,初步确定相应的响应级别,如果事故不足以启动应急救援体系的最低响应级别,响应关闭。
7.2.2 应急启动
应急响应级别确定的后,按所确定的响应级别启动应急程序,如通知应急中心有关人员到位、开通信息与通讯网络、通知调配救援所需的应急资源(包括应急队伍和物资,装备等)成立现场指挥部等。
7.2.3 救援行动
有关应急队伍进入事故现场后,迅速开展事故侦测、警戒、疏散、
人员救助、工程抢险等有关应急救援工作,专家组为救援决策提供建议和技术支持。当事态超出响应级别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向应急中心请求实施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
7.2.4 应急恢复
救援行动结束后,进入临时应急恢复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现场清理、人员清点和撤离、警戒解除、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
7.2.5 应急结束
执行应急关闭程序,由事故总指挥宣布应急结束。
7.3 处置措施
基坑开挖时,应按基坑变形观测方案进行,当出现桩顶或坡顶的水平位移大于开挖深度的3‰时,地面沉降速度达到5mm/d时,附近建筑物倾斜超过警戒值1%时,基坑底面隆起达到150mm 以上时,锚钎杆体应力突然增大或松驰、锚杆拉力超过设计拉力时、突降大雨或暴雨时,应对基坑有可能失稳或坍塌时,应立即起动应急预案。
7.3.1 基坑坍塌应急措施
(1) 监测人员、安全员或第一目击者应立即大声呼叫,由安全员或施工队长利用电话、对讲机等通讯工具通知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报告“在哪里”“什么事”“具体情况简单明了地重复二次.尤其要说明坍塌时是否造成人员受伤或掩埋。
(2) 现场指挥人员利用扩音器指挥基坑内所有作业人员避开基坑边坡坍塌侧迅速撤离,停止基坑所有作业活动。由应急领导组长组织抢险突击队对基坑坍塌区域进行封闭隔离,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组织现场所
有挖掘机集中,组织抢险突击队带着铁锹随时做好抢救加固准备。应急领导组长应向第一报告者和作业现场人员询问,人员受伤情况和具体位置,粗略估计伤害程度。组织医疗救护队就位。利用电话与医院联系急救医生和救护车开至工地现场随时准备抢救。
(3)应急领导组长应仔细观察塌方部位情况,如果基坑有继续坍塌迹象,由抢险突击队对基坑塌方部位上方附近15m 范围内所有机械、物资搬离。由项目总工组织技术人员制定边坡加固方案,由专业队伍实施加固,防止边坡不断失稳,造成救援人员二次伤害。
(4)边坡相对稳定后,组织工地所有可用挖掘机迅速清除人员掩埋处坍塌土方,由第一报告者和作业现场人员在大致判断人员掩埋位置,在近人员掩埋处0.5m 时停止挖掘机作业,迅速组织抢险队员用铁锹进行撮土挖掘,防止机械伤及被埋或被压人员,造成二次人员伤害。多台挖掘机共同挖掘出土时,应由专人指挥,防止交叉作业发生二次机械伤害事故。
(5)当发现人身体躯干时,组织人员手与铁锹并用,先清除埋至胸口处土方,由现场医疗救护队或120急救中心医生用清水清洗伤者耳鼻和嘴巴处污泥,立即进行吸氧。挖出双臂后,由四名抢险队员架住双臂向上提拉,其余人继续撮取埋在下半身的土方。伤者被救出后,立即输液和吸氧,用120急救车送到医院组织医务人员全力救治伤员。被埋伤者如不能及时呼吸,将造成脑瘫痪直至死亡,因此事故发生后以最快速度让伤者吸氧,在不具备吸氧条件时,应立即展开人工呼吸,是防止伤势恶化的重要措施。
7.3.2 应急路线及标识
抢救路线:为保证抢救人员,车辆通行顺利畅通,现场利用原有道路及应急道路作为抢救路线。
施工期间,材料按照平面布置堆放,并保证道路上不堆放材料,车辆按照指定位置停放,不得影响道路畅通。发生安全事故向外部求救时,应说明事故发生的详细地址、事故性质、大致情况、严重程度及电话号码等,为保证外部抢救力量顺利到达抢救地点,主要路口或有明显标志处应有专人迎接。
8 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根据本预案应急处置要求,建立健全工区应急物资储备为主和社会救援物资为辅的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做到工区应急资源共享,动态管理。在应急状态下,由工区应急指挥中心统一调配使用。明确应急救援需要使用的应急设备、设施、物品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
8.1主要大型设施设备的准备
轿车1辆;面包车1辆;挖掘机1辆、推土机1辆;自卸汽车2辆、汽车吊1台等。
8.2 主要应急常用工具和器材
安全帽、安全带、卷扬机、电动葫芦、污水泵、高压水泵、应急灯、防毒面具、手电筒、对讲机等。
8.3主要应急救护工具和急救物品
临时救护担架,创口贴、止血胶带、绷带、无菌敷料、棉纱布、棉棒、
碘洒、酒精、及各种常用小夹板、担架、止血袋、氧气袋及常用的救护药品适量。
9 保障措施
9.1 通信与信息保障
(1)应急抢救指挥部人员联系方式
(2)与实施救助的医院及相关外部机构的联络
急救中心:120 公安救助:110
梁河县公安局电话0692-6161120。
梁河县医院:0692-616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