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市财政工作总结
2015年,xx 市财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财政厅的精心指导下,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全市财政工作实现了调中有进、变中取胜、转中促好、改中激活的预期目标,财政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助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xx 万元,增长19.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xx 万元,突破10亿元大关,位居省直管县第六位,增长19%;税收收入完成xx 万元,位居省直管县第六位,增长19.9%,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2.6%,位居省直管县第四位。
2015年,一方面把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时间上抓紧、措施上务实、征管上从严。一是密切关注“营改增”改革、房地产市场变化及南水北调工程税收等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持续跟踪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和入驻企业建设、开工、经营状况,关注湍北新区、南邓一级公路、湍河湿地公园、美丽乡村等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将全市49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乡镇税收收入的增长点,发挥国库集中支付关口作用,督促政府性资金建设项目就地纳税,实现税收及时足额入库。二是加强对组织收入工作的分析调度,密切与征管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及时查找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配合税务部门加强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税收管理,建立产业集聚区企业及重点项目税收台账。对纳税在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逐月分析生产经营状况和税收变化原因,为企业创造守法经营的环境,同时支持税务部门依法治税。7月份和11月份,为改变乡镇收入进度迟缓的局面,召开乡镇收入形势分析会议,帮助解决乡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督促乡镇收入措施落到实处,形成了加压紧逼的工作态势。全年乡镇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856万元,增长7.9%。三是深入挖掘地方税种的征收潜力,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稽查和清欠工作力度。组织开展了所得税税源调查、发票专项检查、房地产行业税收检查,以查促收,增加了财政收入,弥补了减收因素。督促税务部门加强对服务业及餐饮业等征管薄弱行业的管理,扩大网络发票推广应用范围,扭转行业税收下降趋势。四是落实《河南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加强非税收入征收和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开展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收费项目情况核查,强化财政票据管理措施。全年完成非税收入xx 万元,增长16.6%。按照统一软件、统一项目、统一票据、统一报表、统一接口的原则,建设我市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系统,目前已经选择部分单位上线运行测试,2016年将在全市所有执收执罚单位推广运用。另一方面把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力度上加大、政策上吃透、谋划上超前。面对上级转移支付制度“增一般、减专项、提绩效”的主要改革方向,把工作重点放在争取一般性转移支付上来。通过强化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和要素保障,加强与上级的衔接和沟通,密切跟踪相关政策动态,以“不
信东风唤不回”的自信和努力,全年向上争取资金41.8亿元。其中争取均衡性转移支付、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城乡一体化转移支付和中央代发地方债券等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11.9亿元,增长10.4%,提高了财政保障能力。
(二)服务发展取得新成效。2015年,我们以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线,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严格落实正税清费政策。在新增铁路运输、邮政、电信三个行业的营改增工作后,全市共有184户企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拨付资金xx 万元用于过渡时期财政扶持政策落实。加强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为7家企业办理增值税资源综合利用退税xx 万元。二是多渠道筹措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市财政发展投资公司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8亿元15年期的长期贷款,2015年当年放款3亿元,用于我市团结中路棚户区改造。争取中行湍北新区建设3年期贷款授信3.5亿元,争取中信银行类平台3年期贷款2亿元,用于标准化厂房、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在财政融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突破。三是着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争取企业发展资金xx 万元,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向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增加资本金xx 万元,增强了对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的担保能力,2015年对35家中小企业担保贷款7000万元。投入资金2亿元支持产业集聚区提升载体功能,推动产业集聚区“三上一提高”。协助两家企业申请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贷款,促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排放。四是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全年投入城建资金达到14亿元,重点支持了湍北新区八路
一桥、湍河湿地公园、雷锋广场二期、邓国春秋园、城区道路强弱电入地和燃气管网建设。城区建成区面积由36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上年的33.2%提升到34.8%。支持“六城联创”成绩显著,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进一步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和双拥模范城市成果,积极申报国家级园林城市,推进省级生态城、旅游标准化试点市建设。
(三)民生支出达到新水平。2015年,我们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11528万元,位居省直管县第二位,增长10.1%。全年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达到43.3亿元,为公共预算支出的84.6%。 一是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全年教育支出10.74亿元,增长0.8%。拨付资金4.42亿元,落实全市教师工资待遇特别是特岗教师工资待遇;拨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15950万元、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1676万元和免费教科书结算资金2924万元,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计划。筹措资金3257万元,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拨付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资金180万元,改善了接收农民工子女较多、条件薄弱的城区学校。争取香港言爱基金会援建资金1000万元、市财政配套2000万元,新建九年一贯寄宿制公办xx 思源实验学校。投入资金500万元用于市职业技术学院前期筹建工作,拨付资金200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城区部分小学。落实资金1463万元用于发放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确
保国家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确保社会保障政策落到实处。全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74亿元,增长8.9%。征收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基金96529万元,监督发放86194万元,确保各类对象足额领取到应享受的社会保险待遇。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城市低保资金5767万元、农村低保资金8353万元、五保供养资金2923万元和敬老院工作人员生活补助资金107万元,通过规范操作程序,强化监督管理,保障了2万名城市低保、6万名农村低保和1.27万名五保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提高了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率。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拨付资金4041万元,确保1.34万名抚恤对象按照标准领取生活补助资金;安排资金920万元落实1408名义务兵优待政策;拨付资金714万元对全市2012和2013年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进行一次性经济补助。筹措资金550万元,保障1128名孤儿的基本生活并提高养育水平。
三是确保就业再就业目标顺利实现。以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为重点,拨付就业资金1368万元,通过职业培训、岗位补贴、补贴社会保险基金、补充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和扶持公共就业机构等措施,确保各项就业补助政策落实到位。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606万元,拨付财政贴息资金512万元,帮助符合条件的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四是确保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全年医疗卫生支出8.24亿元,增长25%。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280
2015年全市财政工作总结
2015年,xx 市财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财政厅的精心指导下,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全市财政工作实现了调中有进、变中取胜、转中促好、改中激活的预期目标,财政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助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xx 万元,增长19.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xx 万元,突破10亿元大关,位居省直管县第六位,增长19%;税收收入完成xx 万元,位居省直管县第六位,增长19.9%,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2.6%,位居省直管县第四位。
2015年,一方面把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时间上抓紧、措施上务实、征管上从严。一是密切关注“营改增”改革、房地产市场变化及南水北调工程税收等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持续跟踪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和入驻企业建设、开工、经营状况,关注湍北新区、南邓一级公路、湍河湿地公园、美丽乡村等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将全市49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乡镇税收收入的增长点,发挥国库集中支付关口作用,督促政府性资金建设项目就地纳税,实现税收及时足额入库。二是加强对组织收入工作的分析调度,密切与征管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及时查找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配合税务部门加强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税收管理,建立产业集聚区企业及重点项目税收台账。对纳税在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逐月分析生产经营状况和税收变化原因,为企业创造守法经营的环境,同时支持税务部门依法治税。7月份和11月份,为改变乡镇收入进度迟缓的局面,召开乡镇收入形势分析会议,帮助解决乡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督促乡镇收入措施落到实处,形成了加压紧逼的工作态势。全年乡镇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856万元,增长7.9%。三是深入挖掘地方税种的征收潜力,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稽查和清欠工作力度。组织开展了所得税税源调查、发票专项检查、房地产行业税收检查,以查促收,增加了财政收入,弥补了减收因素。督促税务部门加强对服务业及餐饮业等征管薄弱行业的管理,扩大网络发票推广应用范围,扭转行业税收下降趋势。四是落实《河南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加强非税收入征收和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开展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收费项目情况核查,强化财政票据管理措施。全年完成非税收入xx 万元,增长16.6%。按照统一软件、统一项目、统一票据、统一报表、统一接口的原则,建设我市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系统,目前已经选择部分单位上线运行测试,2016年将在全市所有执收执罚单位推广运用。另一方面把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力度上加大、政策上吃透、谋划上超前。面对上级转移支付制度“增一般、减专项、提绩效”的主要改革方向,把工作重点放在争取一般性转移支付上来。通过强化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和要素保障,加强与上级的衔接和沟通,密切跟踪相关政策动态,以“不
信东风唤不回”的自信和努力,全年向上争取资金41.8亿元。其中争取均衡性转移支付、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城乡一体化转移支付和中央代发地方债券等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11.9亿元,增长10.4%,提高了财政保障能力。
(二)服务发展取得新成效。2015年,我们以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线,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严格落实正税清费政策。在新增铁路运输、邮政、电信三个行业的营改增工作后,全市共有184户企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拨付资金xx 万元用于过渡时期财政扶持政策落实。加强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为7家企业办理增值税资源综合利用退税xx 万元。二是多渠道筹措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市财政发展投资公司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8亿元15年期的长期贷款,2015年当年放款3亿元,用于我市团结中路棚户区改造。争取中行湍北新区建设3年期贷款授信3.5亿元,争取中信银行类平台3年期贷款2亿元,用于标准化厂房、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在财政融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了突破。三是着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争取企业发展资金xx 万元,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向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增加资本金xx 万元,增强了对中小企业融资贷款的担保能力,2015年对35家中小企业担保贷款7000万元。投入资金2亿元支持产业集聚区提升载体功能,推动产业集聚区“三上一提高”。协助两家企业申请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贷款,促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排放。四是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全年投入城建资金达到14亿元,重点支持了湍北新区八路
一桥、湍河湿地公园、雷锋广场二期、邓国春秋园、城区道路强弱电入地和燃气管网建设。城区建成区面积由36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上年的33.2%提升到34.8%。支持“六城联创”成绩显著,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进一步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和双拥模范城市成果,积极申报国家级园林城市,推进省级生态城、旅游标准化试点市建设。
(三)民生支出达到新水平。2015年,我们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11528万元,位居省直管县第二位,增长10.1%。全年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达到43.3亿元,为公共预算支出的84.6%。 一是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全年教育支出10.74亿元,增长0.8%。拨付资金4.42亿元,落实全市教师工资待遇特别是特岗教师工资待遇;拨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15950万元、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1676万元和免费教科书结算资金2924万元,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计划。筹措资金3257万元,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拨付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资金180万元,改善了接收农民工子女较多、条件薄弱的城区学校。争取香港言爱基金会援建资金1000万元、市财政配套2000万元,新建九年一贯寄宿制公办xx 思源实验学校。投入资金500万元用于市职业技术学院前期筹建工作,拨付资金200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城区部分小学。落实资金1463万元用于发放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确
保国家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确保社会保障政策落到实处。全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74亿元,增长8.9%。征收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基金96529万元,监督发放86194万元,确保各类对象足额领取到应享受的社会保险待遇。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城市低保资金5767万元、农村低保资金8353万元、五保供养资金2923万元和敬老院工作人员生活补助资金107万元,通过规范操作程序,强化监督管理,保障了2万名城市低保、6万名农村低保和1.27万名五保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提高了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率。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拨付资金4041万元,确保1.34万名抚恤对象按照标准领取生活补助资金;安排资金920万元落实1408名义务兵优待政策;拨付资金714万元对全市2012和2013年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进行一次性经济补助。筹措资金550万元,保障1128名孤儿的基本生活并提高养育水平。
三是确保就业再就业目标顺利实现。以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为重点,拨付就业资金1368万元,通过职业培训、岗位补贴、补贴社会保险基金、补充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和扶持公共就业机构等措施,确保各项就业补助政策落实到位。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606万元,拨付财政贴息资金512万元,帮助符合条件的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四是确保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全年医疗卫生支出8.24亿元,增长25%。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