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教学学科: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第2课
2、课题:《匆匆》
3、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
4、课时:两课时
5、学生准备:
A 、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B 、初读这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c 、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重点词句。
D 、学生提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6、教师准备:
A 、钟表模型。
B 、梁实秋的《时间即生命》。
【教学课题】
本节课所教学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2课《匆匆》。本组教材是以“人生感悟”为主题编排的,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本课通过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时间的来去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让时光匆匆流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教学内容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 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之情。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
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作者在文中的多处地方,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这些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时间能“跨”能“飞”,这是用了拟人手法。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这是用了比喻手法。文中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抓住重点句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从而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5.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时光匆匆,懂得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观初步导入,文本深入主题。
1、直观导入:
①出示钟表模型,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具。
②“看到这个钟表,你马上想到了什么?它与什么有关?”
2、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3、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我导入文本:“同学们,今天,我想和你们一起去神奇美妙的语文王国走一回,去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奇特,学习一种新的文字体裁——散文,它是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写的,与时间有关文章《匆匆》。”
4、出示课题
揭题,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5、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http://baike.baidu.com/view/1222.htm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视频朗读课文。 http://www.baidu.com/s?word=%CB%EF%B5%C0%C1%D9%C0%CA%CB%D0%B5%C4%A1%B6%B4%D2%B4%D2%A1%B7&tn=sitehao123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ryXnoUpzG0/?fr=rec1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注意读准字音。)
3、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
①、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②、练习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③、音乐起,指名配乐读。http://mp3.baidu.com/m?word=%BA%BA%B9%AC%C7%EF%D4%C2&tn=baidump3&ct=134217728&ie=gbk&sc=hao123
听学生读,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③、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不理解的词句借助工具书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细细品读,与同桌交流感受。
2、组织学生交流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同时提出不懂的地方,待下节课解决。)
3、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4、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什么关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精读课文,体悟情感。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体会情感。
⑴、出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⑵、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⑶、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⑷、作者在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说说你有过作者这样的疑问吗?
⑸、有感情齐读本段。
2、范读第二自然段,指导理解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⑴、作者意识到了时间匆匆吗?他的表现又如何?找出文中语句。
⑵、理解“头涔涔,泪潸潸”的意思。
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
⑷、“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⑸、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⑹、作者度过了八千多个日子。同学们算算你们度过了多少个日子?你在这些日子里做了些什么?留下了些什么?
⑺、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
⑻、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3、理解第三自然段。
⑴、喜欢这部分的同学感情地朗读
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⑶、指导语句:“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⑷、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的来去匆匆的?从作者的那些描述中,你体会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⑹、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仿写。
在„„的时候,日子从„„过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⑺、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齐读第四段,找出能表现作者感悟而发奋的心境的句子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⑵、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①、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写话练习: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 我能做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
③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三、齐读、共想
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四、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出示《明日歌》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2008271.html?fr=qrl&cid=783&index=4&fr2=query
①自读。
②浅谈自己的体会。
2、分发资料学习梁实秋的《时间即生命》,思考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以及在表达的内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资料来源于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6542040.html?an=0&si=4
3、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
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断)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9034007.html?an=0&si=1
板书设计:
2匆 匆
朱自清
叹──时光飞逝
悔──碌碌无为
劝──珍惜时光
【教学反思】
《匆匆》一课上完, 回顾本堂课,在落实教学时效的过程中,我做到了: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出示钟表模型,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并在启发学生说出一个又一个惜时格言后,大家对“珍惜时间”有了更深的了解,进而充满好奇地去学习《匆匆》。这样,层层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积极性。
二、以读促悟: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本节课,我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理清文章层次,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要能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直接触摸感受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同时学习伙伴间的合作交流又提升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使个人的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三、读写结合:
1、充分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2、学会仿写。
叶圣淘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怎样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呢?著名作文专家丁有
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因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仿写,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要真正学会仿写,关键是老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品评其中的好词佳句,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课堂练习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自己说的句子写下来,落实了写。
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生本、师生、生生”多维对话的平台,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佳径。在本堂课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总的来说,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一定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让课内、外有机的结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作为一名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使命所在。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在充满活力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实现高效课堂。
《匆匆》一课上完,留下了许多令我深思的地方:
1、要尊重学生的认识特点
这篇文章创作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加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散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应该循序渐进。
2、作者朱自清的资料,教师主动出示,这便失去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教师不包办,学生又没有收集信息的渠道。
《匆匆》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教学学科: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第2课
2、课题:《匆匆》
3、教学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
4、课时:两课时
5、学生准备:
A 、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B 、初读这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c 、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重点词句。
D 、学生提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6、教师准备:
A 、钟表模型。
B 、梁实秋的《时间即生命》。
【教学课题】
本节课所教学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2课《匆匆》。本组教材是以“人生感悟”为主题编排的,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本课通过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时间的来去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让时光匆匆流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教学内容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匆匆》。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 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之情。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
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作者在文中的多处地方,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这些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时间能“跨”能“飞”,这是用了拟人手法。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这是用了比喻手法。文中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抓住重点句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从而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5.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时光匆匆,懂得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观初步导入,文本深入主题。
1、直观导入:
①出示钟表模型,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具。
②“看到这个钟表,你马上想到了什么?它与什么有关?”
2、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3、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我导入文本:“同学们,今天,我想和你们一起去神奇美妙的语文王国走一回,去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奇特,学习一种新的文字体裁——散文,它是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写的,与时间有关文章《匆匆》。”
4、出示课题
揭题,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5、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http://baike.baidu.com/view/1222.htm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视频朗读课文。 http://www.baidu.com/s?word=%CB%EF%B5%C0%C1%D9%C0%CA%CB%D0%B5%C4%A1%B6%B4%D2%B4%D2%A1%B7&tn=sitehao123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8ryXnoUpzG0/?fr=rec1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注意读准字音。)
3、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
①、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②、练习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③、音乐起,指名配乐读。http://mp3.baidu.com/m?word=%BA%BA%B9%AC%C7%EF%D4%C2&tn=baidump3&ct=134217728&ie=gbk&sc=hao123
听学生读,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③、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不理解的词句借助工具书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细细品读,与同桌交流感受。
2、组织学生交流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同时提出不懂的地方,待下节课解决。)
3、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4、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什么关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精读课文,体悟情感。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体会情感。
⑴、出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⑵、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⑶、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⑷、作者在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说说你有过作者这样的疑问吗?
⑸、有感情齐读本段。
2、范读第二自然段,指导理解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⑴、作者意识到了时间匆匆吗?他的表现又如何?找出文中语句。
⑵、理解“头涔涔,泪潸潸”的意思。
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
⑷、“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⑸、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⑹、作者度过了八千多个日子。同学们算算你们度过了多少个日子?你在这些日子里做了些什么?留下了些什么?
⑺、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
⑻、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3、理解第三自然段。
⑴、喜欢这部分的同学感情地朗读
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⑶、指导语句:“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⑷、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的来去匆匆的?从作者的那些描述中,你体会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⑹、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仿写。
在„„的时候,日子从„„过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⑺、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齐读第四段,找出能表现作者感悟而发奋的心境的句子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⑵、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①、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写话练习: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 我能做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
③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三、齐读、共想
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四、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出示《明日歌》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2008271.html?fr=qrl&cid=783&index=4&fr2=query
①自读。
②浅谈自己的体会。
2、分发资料学习梁实秋的《时间即生命》,思考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以及在表达的内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资料来源于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6542040.html?an=0&si=4
3、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
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断)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89034007.html?an=0&si=1
板书设计:
2匆 匆
朱自清
叹──时光飞逝
悔──碌碌无为
劝──珍惜时光
【教学反思】
《匆匆》一课上完, 回顾本堂课,在落实教学时效的过程中,我做到了: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出示钟表模型,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并在启发学生说出一个又一个惜时格言后,大家对“珍惜时间”有了更深的了解,进而充满好奇地去学习《匆匆》。这样,层层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积极性。
二、以读促悟: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本节课,我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理清文章层次,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要能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直接触摸感受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同时学习伙伴间的合作交流又提升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使个人的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三、读写结合:
1、充分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2、学会仿写。
叶圣淘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怎样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呢?著名作文专家丁有
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因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仿写,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要真正学会仿写,关键是老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品评其中的好词佳句,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课堂练习中,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自己说的句子写下来,落实了写。
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生本、师生、生生”多维对话的平台,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佳径。在本堂课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总的来说,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一定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让课内、外有机的结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作为一名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使命所在。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在充满活力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才实现高效课堂。
《匆匆》一课上完,留下了许多令我深思的地方:
1、要尊重学生的认识特点
这篇文章创作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加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散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应该循序渐进。
2、作者朱自清的资料,教师主动出示,这便失去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教师不包办,学生又没有收集信息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