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让思考立体展开的支撑点

寻找让思考立体展开的支撑点

作者:金健人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6年第03期

有位资深写作教师将一生对作文教学和实践的感悟浓缩为八个字:观察、体验、思考、表达。其中,思考可称之为作文教学和实践的最大难点。其一,人们只能感觉思考的对象,而很难感觉思考本身;其二,思考对于思考者本人来说都成为一个黑箱,那对外人来说,更不可触及;其三,思考并不是写作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而是贯穿于观察、体验和表达这整个过程每一角落的无形之物。老师该怎么办才能让无形体现为有形?让学生们于无形中能有所把握? 初学素描的人似乎也面临相类的问题:纸是平面的,笔只能在纸上画出点和线,而素描则要在平面上呈现立体,让充满质感的形体在平面的纸上矗立起来。初学者如果仅凭自己的感觉,没有理性的分析为基础,画面就会失去正确的参照,哪怕是一个点或一条线的错误搭配,也会发生连锁反应而导致全盘皆输。为了让学生在平面与立体的冲突中掌握要领,俄罗斯美术教育家契斯恰柯夫所创立的“以支撑点为核心塑造物体的形体结构”的法则对初学者具有重要的、具体的指导作用。以四方体为例,那便是把四方体与写生台面的接触面作为基底,把外形的每个折点作为支撑点。先找到基底最靠近我们的一个点作为核心点,由这核心点引出两条线,形成核心角,再由这个角的位置去确定每个支撑点的位置,根据规则用明线或暗线把每个支撑点连接起来以构成六个面,于是,四方体的立体图形便得以完成。此方法的作用在于帮助初学者突破仅凭目测只能看见物体的表面而不能看见物体的后面、只能在平面上把握物体轮廓线的局限,让人把物体看成是透明的,能根据规则把支撑点联系起来表现出被挡在物体背面的看不见的线和面,从而在纸面上获得真正的立体形象。

同理,面对作文教学和实践中的“思考”这一黑箱,我们是否也能由一些最基本的、最稳定的、最容易把握的东西入手,把它们作为思维的支撑点,让思考得以立体展开?浙江湖州中学的羊刚老师和温州中学的陈静老师在一次作文教学现场示范中,各自做出了有趣的探索。 羊刚老师以“关注现实生活,探究生活真相”为题,先以德国埃·奥·卜劳恩的漫画《争执的调解人》导入:两个孩子打架,打输的孩子向父亲哭诉,父亲拉着儿子去找对方的父亲理论,两位父亲打了起来,可一旁的两个孩子却高兴地一起玩起游戏来了。老师用这生活中的有意思现象,引发学生们对身边事物的关注与思考。讲课进入正题:

有这么一件事:两年前,父亲与读高中的儿子一起去买手机,父亲注重手机的功能,儿子注重手机的款式,两人发生了争执。两年后,儿子考上了大学,父子又一起去买手机,_________。

老师要求学生用简明的概述性语言,在空格处用一两句话补上结局,说明父子俩第二次一起去买手机又发生了什么事。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父亲改变了;有的说儿子改变了;

有的说父子都没变;有的说父子都变了……最后老师补上原故事的结局:这一回颠倒过来,儿子注重手机的功能,父亲却注重手机的款式。

老师要求学生们就这件事,构思一篇议论文。在这一时段,老师提请学生们注意这几个问题并进行讨论:

1、看看自己所补出的故事结局是什么?不同的故事结局所反映的对生活的认识相同吗?

2、老师补上的故事结局:父子俩都改变了原有的立场,但又成了新的对立局面。你觉得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

3、分析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就这件事写议论文”。这跟我们平时的作文题和要求有什么不同?

4、假如它就是高考作文题,要你马上就写,你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

同学们的讨论可归结为这样几类问题:a 、自己对事件本身的意义、性质还不太明白;b 、不知如何扣住“就这件事”的要求来写;c 、不知如何拓展议论。这归结为一点还是:不知如何进行“思考”!

羊刚老师招呼同学们共同探究:怎么快速想清楚事件的性质和意义?他要求学生们化繁为简,依凭直感,对这件事作一个基本判断:先不要想得太复杂,做个简单判断即可。但如做个简单判断也困难,怎么办?

1、确认事实:父子俩第一次买手机意见不一致。父子俩第二次买手机双方都改变了立场,但意见还是对立。

2、剖析原因:学生们看法颇多:父辈与子辈出现了障碍,可谓“代沟”;人与人之间要多交流,即使父子之间也不例外,可谓“沟通”;有争执有摩擦不要紧,亲人之间也不会没有矛盾,关键是争执摩擦背后的东西,那正反衬出“亲情”;有时迁就他人是必要的,在家里能换得家庭的和睦,在社会能换得社会的平和,正是当下所倡导的“和谐”……另外,他人的影响、变与不变、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等等,也是可以展开的话题。成长、智慧、阅历等,不是不可谈,只是不容易谈好。需注意的是,有些似乎也可作为引发事变的原因,如:时尚、修养、商品、工艺等等,不过似是而非罢了。

3、作出判断:(否定或肯定或部分否定部分肯定)比如:这是一幕人间喜剧,或这是一个不幸事件。

4、现场练习:“就这件事”,以“变与不变”为话题,写出要点。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变的是父子的具体意见,不变的是父子隔着代沟的相互对峙;变的是双方的立场,不变的是父子间的关爱;变的是两人的具体选择,不变的是两人仍然互不了解;变的是时代,不变

寻找让思考立体展开的支撑点

作者:金健人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6年第03期

有位资深写作教师将一生对作文教学和实践的感悟浓缩为八个字:观察、体验、思考、表达。其中,思考可称之为作文教学和实践的最大难点。其一,人们只能感觉思考的对象,而很难感觉思考本身;其二,思考对于思考者本人来说都成为一个黑箱,那对外人来说,更不可触及;其三,思考并不是写作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而是贯穿于观察、体验和表达这整个过程每一角落的无形之物。老师该怎么办才能让无形体现为有形?让学生们于无形中能有所把握? 初学素描的人似乎也面临相类的问题:纸是平面的,笔只能在纸上画出点和线,而素描则要在平面上呈现立体,让充满质感的形体在平面的纸上矗立起来。初学者如果仅凭自己的感觉,没有理性的分析为基础,画面就会失去正确的参照,哪怕是一个点或一条线的错误搭配,也会发生连锁反应而导致全盘皆输。为了让学生在平面与立体的冲突中掌握要领,俄罗斯美术教育家契斯恰柯夫所创立的“以支撑点为核心塑造物体的形体结构”的法则对初学者具有重要的、具体的指导作用。以四方体为例,那便是把四方体与写生台面的接触面作为基底,把外形的每个折点作为支撑点。先找到基底最靠近我们的一个点作为核心点,由这核心点引出两条线,形成核心角,再由这个角的位置去确定每个支撑点的位置,根据规则用明线或暗线把每个支撑点连接起来以构成六个面,于是,四方体的立体图形便得以完成。此方法的作用在于帮助初学者突破仅凭目测只能看见物体的表面而不能看见物体的后面、只能在平面上把握物体轮廓线的局限,让人把物体看成是透明的,能根据规则把支撑点联系起来表现出被挡在物体背面的看不见的线和面,从而在纸面上获得真正的立体形象。

同理,面对作文教学和实践中的“思考”这一黑箱,我们是否也能由一些最基本的、最稳定的、最容易把握的东西入手,把它们作为思维的支撑点,让思考得以立体展开?浙江湖州中学的羊刚老师和温州中学的陈静老师在一次作文教学现场示范中,各自做出了有趣的探索。 羊刚老师以“关注现实生活,探究生活真相”为题,先以德国埃·奥·卜劳恩的漫画《争执的调解人》导入:两个孩子打架,打输的孩子向父亲哭诉,父亲拉着儿子去找对方的父亲理论,两位父亲打了起来,可一旁的两个孩子却高兴地一起玩起游戏来了。老师用这生活中的有意思现象,引发学生们对身边事物的关注与思考。讲课进入正题:

有这么一件事:两年前,父亲与读高中的儿子一起去买手机,父亲注重手机的功能,儿子注重手机的款式,两人发生了争执。两年后,儿子考上了大学,父子又一起去买手机,_________。

老师要求学生用简明的概述性语言,在空格处用一两句话补上结局,说明父子俩第二次一起去买手机又发生了什么事。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父亲改变了;有的说儿子改变了;

有的说父子都没变;有的说父子都变了……最后老师补上原故事的结局:这一回颠倒过来,儿子注重手机的功能,父亲却注重手机的款式。

老师要求学生们就这件事,构思一篇议论文。在这一时段,老师提请学生们注意这几个问题并进行讨论:

1、看看自己所补出的故事结局是什么?不同的故事结局所反映的对生活的认识相同吗?

2、老师补上的故事结局:父子俩都改变了原有的立场,但又成了新的对立局面。你觉得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

3、分析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就这件事写议论文”。这跟我们平时的作文题和要求有什么不同?

4、假如它就是高考作文题,要你马上就写,你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

同学们的讨论可归结为这样几类问题:a 、自己对事件本身的意义、性质还不太明白;b 、不知如何扣住“就这件事”的要求来写;c 、不知如何拓展议论。这归结为一点还是:不知如何进行“思考”!

羊刚老师招呼同学们共同探究:怎么快速想清楚事件的性质和意义?他要求学生们化繁为简,依凭直感,对这件事作一个基本判断:先不要想得太复杂,做个简单判断即可。但如做个简单判断也困难,怎么办?

1、确认事实:父子俩第一次买手机意见不一致。父子俩第二次买手机双方都改变了立场,但意见还是对立。

2、剖析原因:学生们看法颇多:父辈与子辈出现了障碍,可谓“代沟”;人与人之间要多交流,即使父子之间也不例外,可谓“沟通”;有争执有摩擦不要紧,亲人之间也不会没有矛盾,关键是争执摩擦背后的东西,那正反衬出“亲情”;有时迁就他人是必要的,在家里能换得家庭的和睦,在社会能换得社会的平和,正是当下所倡导的“和谐”……另外,他人的影响、变与不变、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等等,也是可以展开的话题。成长、智慧、阅历等,不是不可谈,只是不容易谈好。需注意的是,有些似乎也可作为引发事变的原因,如:时尚、修养、商品、工艺等等,不过似是而非罢了。

3、作出判断:(否定或肯定或部分否定部分肯定)比如:这是一幕人间喜剧,或这是一个不幸事件。

4、现场练习:“就这件事”,以“变与不变”为话题,写出要点。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变的是父子的具体意见,不变的是父子隔着代沟的相互对峙;变的是双方的立场,不变的是父子间的关爱;变的是两人的具体选择,不变的是两人仍然互不了解;变的是时代,不变


相关内容

  • 正方体展开图教学案例
  • <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案例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 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由此可见, "表象"在儿童的认知活动和空 ...

  •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 (2008-12-01 08:51:49) 转载▼ 标签: 杂谈 释疑解难 一. 重点.难点分析 二. 三. (1)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 学完相似三角形的基础上,认真做笔记,动手相似比为1时的特殊情况,判定两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本操作模型, 制作个三角形全等的3个定理 ...

  • 思维游戏[立体图画]案例分析
  • 东方之星大班思维游戏教学案例分析: 大班<立体图画>之"魔幻图形"教学案例 珠海市香洲教育幼儿园 苏 颖 [活动背景]: <立体图画>是图形记忆类游戏.本单元的游戏活动主要是发展幼儿对图形体系的记忆能力,即对比较复杂的图形信息的记忆能力.在这一单元的思维游 ...

  • 初二上期美术教案
  • 1课 题: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课型:欣赏课 课 时:一课时 1.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喜爱美术,更加珍惜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 2. 教学重点:理解"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基本认识. 3.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与特定时代文化 ...

  • 8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实施
  • 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实施 一.网络新闻专题的概念 网络新闻专题是网络媒体以互联网为平台,对某个关注程度较高的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新闻事件.人物.现象.问题等进行的集合式的报道.网络新闻专题的组织和策划就是网络媒体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运用消息.通讯.背景资料.评论等多种体裁,调用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 ...

  • 第11讲 简单的立体图形-举一反三
  • 第11讲 简单的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关系密切,现阶段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内容: 1.画出简单的几何体的三视图. 2.将几何体的三视图还原成简单的几何体. 3.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例如:在如图的立方体中顶点代表城市,棱代表航行的道路,能否不重复地浏览8个城市后又回到出发点: (1)动手操作:( ...

  • 五年级长方体(一)教案
  • 第二单元长方体(一) 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在操作过程中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操作过程中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 ...

  • 浅谈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浅谈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黄陂区双凤中学 祝成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同时强调: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对数 ...

  • 结构思考力
  • 结构思考力 作者:李忠秋\桂婷婷 №1 导语:为何学习结构思考力? 日常沟通反反复复说不清?问题思考毫无头绪难突破?工作汇报杂乱无章没要点?有 人的地方就离不开沟通.在职场和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有清晰的思考和准确的表达.可现状往往不如人意.比如一天中午,刚吃完午饭,你在路上碰见了同事,他走来对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