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感受最深的一本书

让我感受最深的一本书

——读于丹《论语心得》的体会

我国古代先贤名士曾经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书诗人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古今中外名人贤士把读书放在了多么重要的位置。其实对每个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 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

近段时间,我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一书,该书由易中天作序,全书分七篇,于丹教授分别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对孔子的《论语》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七篇文章篇篇都非常精彩,篇篇都充满哲理,引人深思。给我的启发很深,受益匪浅。

2500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他的学生们片片断断地记录下来,这些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平静、快乐的生活。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许多缺憾和种种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极品好酒,悲观主义者会说,这么好的酒怎

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会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和看法不同。《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在天地人之道这篇里面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解了“子贡问政”一节,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稳定,需要那几条呢?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就是说孔子认为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要有足够的兵力作保障。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第三,老百姓对国家要有信仰。子贡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去掉什么?孔子说:“去兵”,咱们就不要武力作保障了。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孔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也就是说我们不吃饭了。接着孔子又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就是说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自今谁不死呢?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这就是孔子的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只是一个指标,而人民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为什么党中央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我认为首先是我们国家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提出的,其次是基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争取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提出的,更重要的是要坚定我们每一位国民对党的信仰,对国家的信仰,增强中华民族的凝 聚力和向心力,让社会更加和谐。

于丹教授在书中对孔子提倡的交友之道做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和解释。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段话就是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有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少年、中年、老年。每个阶段上都有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坎。如果少年、中年、老年这三个坎你都越过去了,你的一生就无大碍了。

人在少年的时候,很容易冲动,这个时候要注意不要在男女情感上出问题。这个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者,他们看得更客观、更清楚,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结能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想得最多的是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争斗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说,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和修养。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

他会帮我们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

人老了,心态就容易走向平和,就像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快到大海时一样,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平缓和辽阔。在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自己得到的东西,要学着用减法生活。人年轻的时候都是用加法生活,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收获功勋,收获了很多很多,就像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一样。如果心灵被收获的种种所得堆满,最后就会觉得很累。这时就要学着舍弃一些东西,这样就会远离了烦恼。

明代文学家刘彝曾经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丹教授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吧。

让我感受最深的一本书

——读于丹《论语心得》的体会

我国古代先贤名士曾经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书诗人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古今中外名人贤士把读书放在了多么重要的位置。其实对每个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 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

近段时间,我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一书,该书由易中天作序,全书分七篇,于丹教授分别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对孔子的《论语》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七篇文章篇篇都非常精彩,篇篇都充满哲理,引人深思。给我的启发很深,受益匪浅。

2500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他的学生们片片断断地记录下来,这些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平静、快乐的生活。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许多缺憾和种种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极品好酒,悲观主义者会说,这么好的酒怎

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会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和看法不同。《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在天地人之道这篇里面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解了“子贡问政”一节,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稳定,需要那几条呢?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就是说孔子认为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要有足够的兵力作保障。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第三,老百姓对国家要有信仰。子贡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去掉什么?孔子说:“去兵”,咱们就不要武力作保障了。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孔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也就是说我们不吃饭了。接着孔子又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就是说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自今谁不死呢?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这就是孔子的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只是一个指标,而人民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为什么党中央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我认为首先是我们国家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提出的,其次是基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争取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提出的,更重要的是要坚定我们每一位国民对党的信仰,对国家的信仰,增强中华民族的凝 聚力和向心力,让社会更加和谐。

于丹教授在书中对孔子提倡的交友之道做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和解释。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段话就是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有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少年、中年、老年。每个阶段上都有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坎。如果少年、中年、老年这三个坎你都越过去了,你的一生就无大碍了。

人在少年的时候,很容易冲动,这个时候要注意不要在男女情感上出问题。这个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者,他们看得更客观、更清楚,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结能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想得最多的是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争斗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说,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和修养。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

他会帮我们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

人老了,心态就容易走向平和,就像湍急的河流冲过山峦终于快到大海时一样,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平缓和辽阔。在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自己得到的东西,要学着用减法生活。人年轻的时候都是用加法生活,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收获功勋,收获了很多很多,就像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一样。如果心灵被收获的种种所得堆满,最后就会觉得很累。这时就要学着舍弃一些东西,这样就会远离了烦恼。

明代文学家刘彝曾经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丹教授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吧。


相关内容

  • 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 引——简要引述原文内容,尤其是要对材料中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做简要介绍。 议——就原文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写作特点等谈感受,要集中力量谈自己感触最深,能有话可说的某个方面来写。 联——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做深入的议论,避免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更宜避免牵强附会。 结——总结全文。 以上四部分中 ...

  • 小学读后感怎么写
  • 篇一:小学读后感怎么写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 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的格式(简单的说): 第一段 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第二段 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我觉得哪哪哪比较 ...

  • 小学三年级共读书(800字)
  • 小学三年级 共读书<爱的教育>导读课设计 导读目标: (1)通过前言.概述.目录等知道<爱的教育>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激起阅读兴趣. (2)通过阅读典型故事<灾难>,理解文中的思想内涵,感受爱的力量,拨动学生感动之弦, ...

  • 读贝多芬传有感500
  • 暑假里,我读了<贝多芬传>,它讲述了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传奇而又悲惨的一生.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他一直不停地与命运进行抗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的一所破旧小屋的阁楼上.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显示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像 ...

  • 读后感作文写法与教学设计
  • 读后感作文写法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读后感,写读后感有什么好处. 2.指导学生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3.指导学生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或一篇文章,能抓住书(文章)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见解,并能自拟题目.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处理好"读" ...

  • 读后感的开头和结尾该怎么写
  • 读后感的开头和结尾该怎么写 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 ...

  • 怎样写读后感
  •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 ...

  • 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 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 - - 教师读一本好书读后感 挤出时间读点书吧,只有这样,你才能偶尔遭遇好书.一个人与一本书之间,冥冥中有一种缘份.读书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 ...

  • 怎么写读后感
  • 当我们看过一篇有意义的文章.名著或小说后,感触很深,就想写篇读后感,那么怎样写好读后感呢? 一.什么是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写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