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依法治国需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导读:法治文化是法治国家的精神内核,主要包括制度、精神、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四个要素。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和内在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主要着力于法治体系的完善、法治精神的确立和法治主体法律素养的提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不仅仅需要完善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还需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促进全民守法。法治文化对于立法、执法、司法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内核,对于守法人而言,是促进其守法的内在因素。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法治文化四个要素中,制度是关键,精神是内核,行为方式和物质载体皆为法治文化最一般的表现形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就是需要我们从法治文化的四个要素着手,四要素建设不可重此轻彼。制度和物质载体的建设相对容易,法治精神的培育、法治行为方式的形成相对困难。原因显而易见,制度和物质载体这两个要素是法治文化的硬件设施,通过法律移植或法律继承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而软件设施的法治精神和法治行为方式,则需要受国家或地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法律实践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面临社会转型期的种种新问题时,移植或继承的法律制度能否真正满足现实需要,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所以法治精神、法治行为方式的培育和形成不仅需要长时间的法治实践,还需要人们逐步将这种实践形成确定性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如此才能让法治精神、法治行为方式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法治文化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以法治文化建设来引领。我国法治建设所走的道路是制度先行,引导精神,将法治精神强行植入社会,而不是西方那种自发形成的规则意识。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法治文化建设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是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机制、制度来全面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同时又要以法治文化将依法治国引向升级版的法治中国。

法治文化建设现状。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现状不容乐观,而法治文化对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我们必须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法治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按照这种要求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断繁荣并宣传法治文化,以此促进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

我国法治文化建设起步较晚,缺乏法治文化传统,目前法治文化的硬件设施先进于软件建设,二者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不同步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制度层面,立法质量不够高,司法公信力不足,执法机制不完善。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然实践中“信访不信法”的情形依旧普遍存在,这不是因为没有法律制度,没有司法机关,而是由于所立之法科学性、民主性存在欠缺,司法机关司法行政化和司法地方化导致了司法公信公正均不足,执法机关滥用裁量权、不去依法执法导致执法机关公信受损。2.精神层面,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在精神层面,由于“中国向来采取人治主义,个人权利缺乏法律保障,又因帝王专制,易于动辄得咎”,这就导致我国法治文化传统的欠缺,即先天不足。而在后天的法治演进中,中国走的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法治道路,这就决定了在制度形成中,公意的提取与制度的实施可能存在主体不完全一致,导致法治理念难以在乡土中国扎根。在广大民众中,法律意识普遍淡薄,权利义务责任观念尚未深入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遇事更多是忍让妥协或上访。3.行为方式上,法治还没有真正主导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公务人员,在行为方式上,均缺乏法治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党政领导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执政水平,而实践中确实存在暴力执法现象,不守法似乎成为了习惯,这对建设法治中国是极其不利的。4.法治文化主体的法律素养有待提高。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主体是人民,包括司法队伍。中国的法治建设是政府主导,民众参与。司法队伍素质太差,法律素养欠缺,导致错案较多,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民众法律素养欠缺也是制约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原因,很多地方依旧是乡规民约对日常生活起着主导作用。

法治文化建设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没有法治文化的涵养,法治建设缺乏精神内核。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1.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不是来自完善的制度,不是来自高端的法律设施,它来自法治文化。文化的熏陶涵养功能会让法治建设充满内在动力。无论是良法的制定,还是严格执法,抑或是公正司法,都需要蕴含法治主义的法治文化作精神支撑。2.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硬件设施相对完备健全,软件要素尤其是法治文化要素相对欠缺,能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真正实现法治一体化建设,关键在于法治文化建设,尤其是法治文化对于全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能够促进民众自觉守法,能够使法治方式成为执法司法者的习惯,而这些恰恰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3.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的文化环境是法治文化,而非人治文化。如果人治文化盛行,却要建设法治国家,那么难度是极大的。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公民形成法律习惯乃至法律信仰,从而让法律权威得以确立,这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法治文化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法治文化建设之间是互动的,它对于法治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1.要求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主要体现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而法治文化建设的“全面”主要体现为:在制度方面,要有良法,载体要丰富,精神要进步科学,行为方式要合乎法治。2.要求法治文化建设注重主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调动主体积极性。法治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政府或司法执法立法机关的事情,法治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这也就意味着立法中也应该主体广泛,纠纷的解决中也应引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对于迅速崛起的第三部门(或称非政府组织、民间社团等)也应给予关注和支持。3.要求法治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几组关系。第一,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与融合,结合中国传统与现实国情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第二,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关系问题,现代法治中国建设应该德治法治相结合,但是法治应该优先;第三,正确处理法律全球化与法律本土化之间的关系;第四,正确处理法治文化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关系。

以法治文化建设引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举措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能够促进法治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制度要素的建设,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言,是强大的内在动力,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精神内核与灵魂。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能够提升依法治国的水平。加强法治文化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制度层面的建设是关键。(1)提升立法水平。如前所述,改革开放至今,法律规范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可是立法科学性、民主性是否提高依旧是个问题。因此,需要在立法上不断完善的同时提高立法科学性和民主性。(2)完善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面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全面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就需要全面完善法治体系,即完善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

精神层面的建设是核心。(1)让法治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法治价值体系在当下中国应该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基础,以法治的一般价值内涵为组成部分的价值体系。这些美好的理念或价值观,我们应该加强宣传,要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培育全民守法习惯,绝对不能让法治仅仅停留于理论或制度,而应该走进全民的心灵。(2)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文化的宣传对于法治精神的培育和法律信仰的形成非常重要。社会主体若不知法,不懂何谓法治,那么就很难让法治思维主导其行为,更不用谈让他以法治方式去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了。

主体层面的建设不容忽视。(1)辩证看待政府与市场关系,实现多元共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确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同样在社会治理上,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如此多的问题,仅仅靠政府一元治理已经不符合现实之需,必须努力让更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实现多元共治。对于第三部门(或称社会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应该放宽准入,鼓励其参与提供一部分公共服务。(2)提升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以此示范全民。党政干部法律素质直接影响政府公信,提升这些人员的法律素质,培养这支队伍,使他们能够严格公正地去执法司法,对整个社会而言,能够产生很好的示范效应。因此,党政领导应带头学法、知法、守法,以法治思维来执法、司法,以法治方式来行动,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3)提升全民法律素养,确立法律权威与信仰。法律能够得到遵守才是法治的理想状态,法治文化建设离不开全民守法。针对当前全民法律素养现状,加强普法宣传与教育,增强法治意识,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让法律权威高于领导权威的意识深入民心,让法律信仰逐步扎根于全民的生活中,以此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促进法治文化建设,从而促进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有法治文化作为精神内核来支撑,法治文化是法治国家建设的灵魂,没有法治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依法治国的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有利于法治文化的丰富,同时法治文化的建设又有力支持了法治国家的建设,提升了法治建设的水平。中国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在制度上完善法治体系,让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基础的法治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调动主体积极性,让更多人参与社会治理,同时党政干部应带头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主导自己的行为,全社会应该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形成遵法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如此,方能真正推进依法治国的全面实施。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2015年6月号)

[责任编辑:焦建丽]

导读:法治文化是法治国家的精神内核,主要包括制度、精神、物质载体和行为方式四个要素。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和内在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主要着力于法治体系的完善、法治精神的确立和法治主体法律素养的提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不仅仅需要完善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还需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促进全民守法。法治文化对于立法、执法、司法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内核,对于守法人而言,是促进其守法的内在因素。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法治文化四个要素中,制度是关键,精神是内核,行为方式和物质载体皆为法治文化最一般的表现形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就是需要我们从法治文化的四个要素着手,四要素建设不可重此轻彼。制度和物质载体的建设相对容易,法治精神的培育、法治行为方式的形成相对困难。原因显而易见,制度和物质载体这两个要素是法治文化的硬件设施,通过法律移植或法律继承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而软件设施的法治精神和法治行为方式,则需要受国家或地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法律实践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面临社会转型期的种种新问题时,移植或继承的法律制度能否真正满足现实需要,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所以法治精神、法治行为方式的培育和形成不仅需要长时间的法治实践,还需要人们逐步将这种实践形成确定性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如此才能让法治精神、法治行为方式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法治文化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以法治文化建设来引领。我国法治建设所走的道路是制度先行,引导精神,将法治精神强行植入社会,而不是西方那种自发形成的规则意识。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法治文化建设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是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机制、制度来全面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同时又要以法治文化将依法治国引向升级版的法治中国。

法治文化建设现状。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现状不容乐观,而法治文化对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我们必须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法治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按照这种要求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断繁荣并宣传法治文化,以此促进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

我国法治文化建设起步较晚,缺乏法治文化传统,目前法治文化的硬件设施先进于软件建设,二者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不同步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制度层面,立法质量不够高,司法公信力不足,执法机制不完善。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然实践中“信访不信法”的情形依旧普遍存在,这不是因为没有法律制度,没有司法机关,而是由于所立之法科学性、民主性存在欠缺,司法机关司法行政化和司法地方化导致了司法公信公正均不足,执法机关滥用裁量权、不去依法执法导致执法机关公信受损。2.精神层面,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在精神层面,由于“中国向来采取人治主义,个人权利缺乏法律保障,又因帝王专制,易于动辄得咎”,这就导致我国法治文化传统的欠缺,即先天不足。而在后天的法治演进中,中国走的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法治道路,这就决定了在制度形成中,公意的提取与制度的实施可能存在主体不完全一致,导致法治理念难以在乡土中国扎根。在广大民众中,法律意识普遍淡薄,权利义务责任观念尚未深入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遇事更多是忍让妥协或上访。3.行为方式上,法治还没有真正主导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公务人员,在行为方式上,均缺乏法治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党政领导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执政水平,而实践中确实存在暴力执法现象,不守法似乎成为了习惯,这对建设法治中国是极其不利的。4.法治文化主体的法律素养有待提高。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主体是人民,包括司法队伍。中国的法治建设是政府主导,民众参与。司法队伍素质太差,法律素养欠缺,导致错案较多,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民众法律素养欠缺也是制约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原因,很多地方依旧是乡规民约对日常生活起着主导作用。

法治文化建设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没有法治文化的涵养,法治建设缺乏精神内核。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1.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不是来自完善的制度,不是来自高端的法律设施,它来自法治文化。文化的熏陶涵养功能会让法治建设充满内在动力。无论是良法的制定,还是严格执法,抑或是公正司法,都需要蕴含法治主义的法治文化作精神支撑。2.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硬件设施相对完备健全,软件要素尤其是法治文化要素相对欠缺,能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真正实现法治一体化建设,关键在于法治文化建设,尤其是法治文化对于全民法律意识的培养,能够促进民众自觉守法,能够使法治方式成为执法司法者的习惯,而这些恰恰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3.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的文化环境是法治文化,而非人治文化。如果人治文化盛行,却要建设法治国家,那么难度是极大的。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公民形成法律习惯乃至法律信仰,从而让法律权威得以确立,这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法治文化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法治文化建设之间是互动的,它对于法治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1.要求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主要体现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而法治文化建设的“全面”主要体现为:在制度方面,要有良法,载体要丰富,精神要进步科学,行为方式要合乎法治。2.要求法治文化建设注重主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调动主体积极性。法治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政府或司法执法立法机关的事情,法治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这也就意味着立法中也应该主体广泛,纠纷的解决中也应引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对于迅速崛起的第三部门(或称非政府组织、民间社团等)也应给予关注和支持。3.要求法治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几组关系。第一,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与融合,结合中国传统与现实国情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第二,正确处理法治与德治关系问题,现代法治中国建设应该德治法治相结合,但是法治应该优先;第三,正确处理法律全球化与法律本土化之间的关系;第四,正确处理法治文化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关系。

以法治文化建设引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举措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能够促进法治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制度要素的建设,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言,是强大的内在动力,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精神内核与灵魂。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能够提升依法治国的水平。加强法治文化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制度层面的建设是关键。(1)提升立法水平。如前所述,改革开放至今,法律规范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可是立法科学性、民主性是否提高依旧是个问题。因此,需要在立法上不断完善的同时提高立法科学性和民主性。(2)完善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面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全面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就需要全面完善法治体系,即完善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

精神层面的建设是核心。(1)让法治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法治价值体系在当下中国应该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基础,以法治的一般价值内涵为组成部分的价值体系。这些美好的理念或价值观,我们应该加强宣传,要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形成,培育全民守法习惯,绝对不能让法治仅仅停留于理论或制度,而应该走进全民的心灵。(2)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文化的宣传对于法治精神的培育和法律信仰的形成非常重要。社会主体若不知法,不懂何谓法治,那么就很难让法治思维主导其行为,更不用谈让他以法治方式去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了。

主体层面的建设不容忽视。(1)辩证看待政府与市场关系,实现多元共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确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同样在社会治理上,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如此多的问题,仅仅靠政府一元治理已经不符合现实之需,必须努力让更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实现多元共治。对于第三部门(或称社会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应该放宽准入,鼓励其参与提供一部分公共服务。(2)提升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以此示范全民。党政干部法律素质直接影响政府公信,提升这些人员的法律素质,培养这支队伍,使他们能够严格公正地去执法司法,对整个社会而言,能够产生很好的示范效应。因此,党政领导应带头学法、知法、守法,以法治思维来执法、司法,以法治方式来行动,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3)提升全民法律素养,确立法律权威与信仰。法律能够得到遵守才是法治的理想状态,法治文化建设离不开全民守法。针对当前全民法律素养现状,加强普法宣传与教育,增强法治意识,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让法律权威高于领导权威的意识深入民心,让法律信仰逐步扎根于全民的生活中,以此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促进法治文化建设,从而促进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有法治文化作为精神内核来支撑,法治文化是法治国家建设的灵魂,没有法治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依法治国的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有利于法治文化的丰富,同时法治文化的建设又有力支持了法治国家的建设,提升了法治建设的水平。中国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在制度上完善法治体系,让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基础的法治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调动主体积极性,让更多人参与社会治理,同时党政干部应带头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主导自己的行为,全社会应该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形成遵法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如此,方能真正推进依法治国的全面实施。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2015年6月号)

[责任编辑:焦建丽]


相关内容

  • 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有奖知识竞赛
  • 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有奖知识竞赛 (第二卷) 一.填空题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 2.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全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 4.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 ...

  •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来源:中国法学会 作者:佚名 日期:2014年11月03日 浏览:357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 ...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公布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思考_王增杰
  • 政治·社会建设 ZHENGZHISHEHUIJIANSHE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思考 王增杰 (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河南 [摘要] 郑州450002) 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基层的依法治理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基层 治理法治化"的要求,对于推进国家治理 ...

  • 依法治国决定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推 ...

  • 中共中央关于依法治国重大若干问题的决定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0月28日,习近平就<决定 ...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 原标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全 ...

  • 法治文化标语
  • 法治创建标语 1.建设法治高港,构建和谐社会 2.人人学法用法,个个懂法护法 3.推进依法治区,创建法治城市 4.弘扬法治文化,传播法治文明 5.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6.推进公正司法,促进公平正义 7.普法教育你我他,法治建设靠大家 8.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 9.增强公民宪法意识, ...

  •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