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赏析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同学们一定喜欢旅游吧!在暑假、寒假能跟着老师或者爸爸妈妈,到一些城市、一些景点去观光旅游,那可是一件说不出的高兴事儿。回忆一下,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过很深的印象?
鼎湖山,这个名字大家也许不会太熟悉,可是它却和华山、泰山一样饮誉中外,以其独特的美,让所有游览过它的人们流连忘返。你也想游览一番吗?学了《鼎湖山听泉》一课,肯定会让大家过一把瘾。
认真地读一读《鼎湖山听泉》,我们就能知道它主要写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全文一共由五个自然段组成。读读课文的五个自然段,从\'半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 、\'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蒙眬中\'这些词句,我们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对了,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现在,你能根据这个顺序,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哪几大部分?每一部分又都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在这三个部分,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美妙感受。这一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多读几遍课文,鼎湖山的泉水定会在你的心中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读了课文,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鼎湖山泉水声音的美妙和动听,下面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
精彩片断 点评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水一直传送到枕边。
(点出了山静泉响。)
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的 声音,„„ 这里用\'像„„一样\',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让我们对泉声有了
真切的感受。四个比喻句,又构成一个排比句,写出了泉声的千变万化。泉水当成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生动有趣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多种表达方法一起用
读了《鼎湖山听泉》一课,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妙,而且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感受?它是怎么写的呢?
我们先来比较两个句子,看一看你觉得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1、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2、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对,第二句比第一句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第二句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乐声。这就是打比方的好处。
再来读一读这两句,看看又有什么不同?
1、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2、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第一句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第二句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第二句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桂林山水》中描写漓江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读着这样的句子,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漓江的美,美在哪儿。
但如果写成这样:\'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或者\'漓江的水很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也很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就不那么美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把习作写具体、写美,可以同时用几种表达方法,那样效果会更好。 《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游览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听,耳边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点击封页),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仿佛我们已来到了鼎湖山。(点击图片)
师:面对鼎湖山,你最想说什么?
生甲:鼎湖山真美!
生乙:鼎湖山的泉声真好听!
„„
[评:在学生对鼎湖山进行了初步感知后, 先由学生说说印象如何, 充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了第一印象“泉声很美”。]
师:是呀,多么奇特的鼎湖山,你能在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美丽奇特呢?请你把它找出来。
[评:紧扣文中的句子,加强对泉声的理解。]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过渡: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一)、相机出示:过了„„前进。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生读)
师:从他的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朗读的基础上,再加上生动的录像。能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表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师:“交错流泻”是什么意思?
生:不能回答。
师:让我们去看一看?播放泉水“交错流泻”的画面。
[评:对于难以理解的词语,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 师:看了这交错流泻的泉水,你想说什么?
生有感情地说: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
师:那你现在准备怎么读,自己试试。谁来读?
生朗读
过渡: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陶醉了,忍不住加快脚步,去感受鼎湖山泉的美丽。
(二)继续说,出示“泉声隐到了„„音响。”
师:你觉得这段文字里哪个词写出了泉声的特点?你怎样理解他?你能读一读吗? 生:找出这个词,试着理解,并试读。
师:听,除了泉声,云中还传来阵阵钟声。(点击钟声) 钟声安详厚重、泉声欢快活泼,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你准备怎样读,自己试试。(朗读指导)
[评:在学生对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试读,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上就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这里,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三、学习课文第三节:
师: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击出现庆云寺图片)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
生:繁花似锦, 古木参天
师: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
生:声音。
师: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以至于我们留下来,想欣赏个够。
[评:文章讲解主次分明,第三小节一句带过,没有展开细细叙述,在文章和课堂的总体把握上做到了适当。]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
师:要欣赏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够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细细的聆听、辨识、品味。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 (师范读)
师:你最喜欢哪种泉声?他有什么特点?
生甲: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泉声。
生乙:琵琶一样清脆的泉声。
„„
师:是啊,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一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边朗读边品味,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可以开始了吗?
生分四人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
师:哪一组先来?(指小组读) 评: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说出这样读的原因
师:你们一组再来示范一下。评: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声音,还仿佛欣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交响乐。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奏响他:请一、二组女生读轻柔小溪的声音,三、四组女生读清脆涧水的声音,全体男生读细流汇聚空谷的声音,全体齐读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真了不起,你们奏响了一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幻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人回味无穷!
[评:朗读形式多样, 并配以分角色朗读, 颇有特色。 在学生朗读过后能点评,指导。] 师: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辩识、品味(播放录像)
师:你能分辨出哪种泉声吗?
生分辨泉声
师: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让我们再次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
美妙的泉声?(再次播放录像)
生:像二胡的声音
生:像狮子发出的吼声
„„
[评:教师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均给以充分的肯定,再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最后阶段掀起了一个高潮。]
师:大家刚才的发言很积极、很有趣,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1、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2、 那像( )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 那像( )一样( )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 那像( )一样( )的,是( )。
[评:这三个小练习,由浅入深,体现了渐进的思想。另外,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过渡: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能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五、升华中心
师:(点击图片)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
师: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引读)
师: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生自由陈述
师:是啊,祖国秀丽的山川,怎能不令我们神往。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把鼎湖山独特的泉声留在我们脑海里(点击作业),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并介绍给你的熟悉的人听,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写一写。
[评:用饱含诗情画意般的语言总结了全文,在学生已有的感受上,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感受,为学生感受美创设了一个渠道。对全文来说,“你们想说什么?”又是学生情感的升华。] 师:请课后将你心中想说的写在作业本上。下课!
总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 以美感教育为主流,充分展示了祖国山河的优美景观。教师在这节课中根据教材特点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倾听表达。
2、 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整合优化,同时积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听促读,以读促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理解运用于表达。
3、 认真有效的组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朗读训练中放手让学生练习,敢于创新,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4、 教师课堂语言精心推敲。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过渡、点拨、引导,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鼎湖山听泉》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
今天把大家请到这儿来上课,老师不一样了,环境也不同了,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害不害怕?
生:不怕!
师:真不怕?但是我们今天要上的是苏教版的课文,这是第一个不熟悉;老师和环境不同,这是第二个不熟悉。
刚刚拿到教材,没有一点儿预习,这就要求我们上课更认真,能做到吗?
生:能!
师:认识我吗?知道我姓什么?
生:姓支。
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们老师说的。
师:哪个支?
生:一支铅笔的支。
师:对了,举起手来,跟着我写一遍。(师板书)
看同学们挺严肃的,怎么没一点儿笑容呢?会不会笑?(生笑)
好!现在咱们就来笑一笑,我说一个词,同学们做动作。
“面带笑容”“开怀大笑”
生笑得不够开怀。
师:既然是开怀大笑,就应该放开胸怀地笑,加上动作,咱们再来一次,好不好?预备,开始!
师生开怀大笑,师的动作十分夸张。
师:再作一个笑,你们肯定不会。(生惊讶)冷笑!(生笑)皮笑肉不笑。 这两种笑都不是好人的笑,你们不会笑,说明你们都是好人!
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回答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要是敢回答了,那这节课一定能上好。
1、上课上得开心了,敢不敢笑?
2、有话想说,举手了,可老师又没看见,敢不敢站起来就说?
3、觉得老师的课上得不好听,想睡觉了,敢不敢睡?
事物都是有两个方面的,你睡觉对我有好处,(生:啊?)你一睡觉,就等于是给了我一个信息。你想啊,你一睡觉,我就知道这样上课不行了,我得赶紧调整上课方式了。 那前面的趴下我看见了,收到了这个信号,可要是后面的趴下了,我看不见,那怎么办?
生:打呼噜!
师:对了,打呼噜!会不会打呼噜?(全班趴在桌上打呼噜)
师:好!想说,敢不敢说?想笑敢不敢笑?想睡,敢不敢睡?
第一课时
师:刚刚拿到课文,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第一个字就比较难写,跟着我一起写,一边数一数如果你刚好数了12画,那么这个字,你不仅会写了,而且连笔顺也记住了。 师板书,生数。
师:知道什么叫“鼎”吗?
生:就是古代人用的鼎。
师:有点儿意思,起码你知道是古代人用的。
生:是古代人用的烧饭用的锅。
生:一些庙里烧香用的,拿来祭祀用的。
生:冬天人家里用来取暖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些道理。大家见过这个东西没有?(师板画“鼎”)上面半圆形,还有些花纹,下面有三个脚。这就是古代用来烹调,用来祭祀用的鼎。
今天我们要讲的并不是这个鼎,而是一个风景区:鼎湖山。(板书:湖山)知道在哪儿吗?看看课文。
生:在肇庆。
师:知道肇庆在哪儿吗?(板书:肇庆,教学“肇”)不过它古时候并不叫肇庆,而叫“端州”,古端州可不简单。它出产一样东西,叫端砚。文房四宝知道吗?
(师简介“宣纸”“湖笔”“徽墨”“端砚”)
不过作者可不是讲这个端砚,而是讲听泉。(板书:听泉)
听泉,可能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听的呢?
生:„„
师:嗯,都有可能。现在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我提问,你们通过读课题来回答。 在哪儿听泉?
在鼎湖山干什么?
在鼎湖山听什么?
生分别朗读回答,但没有突出。
师:这样读还不行,没有语感,看老师的手势再回答,读。
师做手势,高低起伏,生读得明显进步了。
师:这样读虽然夸张了一点儿,但这却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
同学们刚拿到课文,肯定对课文不熟悉,一定很想读一读了。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朗读时要大声一点儿。
生自由读课文。
师:现在,我要请你起来说话了,在说话前,请你再读一遍课文。读了以后,我不提问,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然,你不能说:中午请你到我们家吃饺子吧!(生笑)而是要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心得,或有什么体会。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难,也可以站起来问。
你想不想站起来说得好?那就再读一遍课文。
不过这次你可不要再从头到尾读了,刚才你已经读过一遍课文了,应该有个印象了,对哪一段最感兴趣,就读哪一段。抓重点读,然后说说你的感觉。不过提问可以就全文提。 生读。
师(巡视):静静地,慢慢地,一边读,一过思考,给你五分钟时间。
其实像这种读法,你应该拿一支笔,想说什么,作个标记,想问什么,作个标记,一边读,一边思考,这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你要觉得需要跟周围的同学商量商量,交流一下,也可以。
五分钟后。
师:我了解一下情况。哪些同学觉得你有话说的,举手。说什么都行。
生:作者在清晨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泉声,有轻柔的,有清脆的,有厚重回响的,有雄浑磅礴的。(师正音:磅礴),这样泉声真动听啊。
生:我在细读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我认为XX 在回答问题时„„
师:不是回答问题,是在发表看法,见解。
生:我认为XX 在发表看法时说的那一段是个总分段。
师:怎么总的?又是怎么分的?
生:先总说听到了各钟不同的泉声,再分说有哪些不同的泉声。
师:那又是怎么总的呢?
生:不是总分总,是总分!
师(面向全体学生)有没有再总的?仔细看看书。
生(笑笑):有!
师:不错,有些同学看出内容了,有些同学连结构也看出来了,真不简单! 生:我有问题,为什么泉声忽清忽浊的?(1)
师: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把你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你听上课铃声,清脆的笛声,那些都是清脆的。哪些是浊的呢?
生:„„
生:我觉得最后一个自然写得真是太好了!太美了!
师:哦,你觉得太美了?那你就来美美地读一读。
生读。读得还不错。
师:他读得美不美?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超过他。(齐读)
(对这个学生):你再来读一读,超过大家!挺起胸,直起腰!这样读起来就有气势,不然人家还以为你要向人屈服呢(生笑,读)
你觉得太美了,那你来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觉得作者最后说这清泉都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那感觉特别好!
师:哦,这说明作者仔细聆听了,所以才有这样的感觉。(板书:聆听。词语教学) 生:我觉得这儿说„„(第四节中的分述部分)特别美,都用西洋乐器作比呢。 师:不过我得提醒一下了,这儿还有一样是中国民乐呢!
生:哦,琵琶。
师:对了,琵琶!你有没有办法把它们全改成中国民乐?
生:有!
师:好!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得一下请你读读你改了的句子。
生:为什么作者说“仿佛汩汩地流进我的心田”?
师:是啊,为什么会这样呢?把你的问题也写到黑板上。(2)
生:我想问作者为什么不发出感叹?
师:那你能不能来感叹一下?写一段感叹,等一下读出来给大家听听。
生:中国民乐都是清脆的,我觉得刚才那个同学说用中国民乐作比,而不用西洋乐器,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气势了。
师:哦,你是觉得咱们中国民乐没那么大气势呀,我告诉你,其实我们中国民乐也有气势磅礴的。不信,你等着。(对要改写句子的学生)你可得想出气势磅礴的中国民乐哦。 师:抬头,问题聊到这儿。
课文你们已经研究了两次,对于这样的课文,你觉得有什么方法来学最好?
生各抒己见:抓重点读;按顺序读;先分段,再抓重点读;先概括段意(师问:我们不去概括,心里明白了,行不行?)缓慢地读(师问:为什么要这样?点拨不能太慢。)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了读,我非常高兴,像这样的课文,确实应该好好读,有感情地读。
下面我还得请你们读,你最喜欢哪一段,你就好好读,使劲读,有感情地读。 生读,比较小声。
师:人家都说小孩子读书是书声朗朗,我怎么没听到啊?你们这不是清音,有点浊。 生大声读了起来。
师:你认为你可以练习得读给大家听了吗?
指名分段读。
第一段(没人举手)
师:你们刚才没有选择这一段,是吗?没关系啊,现在可以读一读啊(还是没人举手)需不需要齐读?如果需要齐读,那我就认为咱们班只能齐读,而不能个人读了。 指名六人读。鼓励超过前一位同学。然后齐读。
师:我这儿问个问题,你觉得这儿哪个叙述值得注意?
生:“下了几天的小雨刚停”“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需要注意。
师(板书“小雨”“薄雾”)为什么这两样应该引起注意?
生:如果不是下了几天的小雨,那么清泉就没有了。
师:不是没有了,有些是地下泉呢,所以可以说泉水可能就不会这么大了。 生:而且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看上去就更美了。
师:在雾中看景色,那是一种怎么样的美啊,“雨后青山”,再加上薄雾,美不美?(板书:鼎湖山)小雨薄雾的鼎湖册才是最美的,闭眼想象这种景象。
最后一段
师:刚才有人说这最后一段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读得不错。这一读,让我想起了,这一课书不仅仅是在写听泉的,还写什么呢?再请同学读读。
指名读。
师:知道了吗?传递了什么信息?
生:鼎湖山的树木昌盛,都是因为这泉水。
师:也就是说它不光好听,还蕴育了生机(板书:蕴育生机,教学“蕴”)
泉水不仅美,而且还是一切生机的源泉,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激之情读一读这一段。 齐读。
师:除了蕴育生机,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真的感受到了泉水所带来的快乐,因为他说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了。
师:那泉水真的流进他心里了吗?什么东西流进心里了?
生:因为泉水给他享受,所以他陶醉了。
师(指黑板上的问题二):这个问题谁问的?你现在能不能回答了?
生:„„
师:泉声还流进了心田(在“蕴育生机”后空一格板书:心田)能不能给这个中间加一个字?结合课文内容。(生加不出)我给你们提个醒,可以到最后一段中找一个字出来。 生恍然大悟,高声地叫了起来:润!
师板书“润”
下课。
第二课时
第三自然段
齐读——指名读
师:里面有一个词:古刹,是什么?
既然这一段哪听泉没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这一段?简单地说自己住在古刹不就行了?
生:他觉得很美,所以就写一下风景。
师:还不是,谁来读读最后一段,通过读最后一段,体会一下在这一段有什么用。 生读。
生:古刹中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是泉水蕴育的结果。
师:对了,文中还特别点明了从斯里兰卡运来的菩提树,在这儿还能成活,更是说明泉水——(生接:蕴育生机)
师:学了这一段,我们要学习第二四两段了。
都写听泉,干嘛要写两大段。
生:一段写听泉,一段写在晚上的回忆
师:那就是说他在晚上就回忆?
生:不是的,正是因为他在昨上听到了泉声,才回忆起白天路上的情景。
师:对啊,第二自然段就是写路上的情景啊
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
师:虽然你读得还不是很熟,但也挺不错的,你给推荐一个你们班读得最好的一个同学。
生推荐读,该生读得不错。
师:读得挺好的,不过也要挨点小批评,就是不爱举手。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读,你应该对这一段有印象,给你两分钟时间,愿意默读的默读,愿意朗读的朗读。这一段给你有什么感觉,想法,站起来说说。
生读后交流
生:(读文中描写的句子)这几句可以汇成一个字:美!
师:如果不读原文,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
我给你们提个醒,从“听泉”“蕴育生机润心田”这两个方面去想,一定能说好的。 生:这一段话写出了生物中的循环,泉水滋润着树木生命,树木又可以保持水土。 师:是啊,就是这样。
师:这位作者带着我们一路上山,除了看到泉,还看到了什么?
生:大树,浓阴。
师(板书:浓阴,解释):这说明什么?和最后一句有没有关系?
生:„„
师:你们的回答启发了我,我的感觉就是一路浓阴一路泉(板书、齐读)
我这两个“一路”就是一路伴随啊,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生浏览课文后陆续指出:到处,时隐时现,不绝于耳,看不见却听得见。
师:这一段是写白天亲眼看泉,听泉,下面我们要花大力气来学第四段
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六人按总分总的形式分读)—齐读(指导读好“万籁俱寂”“细细”)—指名读
师:第一种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声音,咱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这一句最适合女同学读了。(指名女生读)
(对着该女生):你现在心里想一个人的名字,最好是个女同学,跟她比,读好了就点名,点到谁,就谁来读。
其余几种声音的朗读基本同上。
指名四人分读。
师(对着第一节课中要改中国民乐的学生):你起来,刚才请你完成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相应地改成了:胡琴,古筝,号角,鼓号。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乐器也可以比呢?
„„
师:除去乐器之外,你还能拿大自然其他东西作比吗?
生:„„蛐蛐(师:这泉声可真够小的啊)
„„老虎吼叫(师:可真够有气势的,不过改为虎吼可能更好一点)
„„羊叫(师学羊叫:那个小溪流水能这样吗?)
„„
师:那么大家说一下,这第四段重点写听泉,它给你什么印象?
„„
师:什么时候听到的?(板书:夜听)
第二段最后一句有个词,(齐读最后一句,板书:奏妙曲)
看谁文采好,能给这中间添什么字。
生:清泉
师(指前一句):这儿有个泉字了。
这泉流到山间就成——(生接:小溪)
生:清溪(师板书)
齐读板书
下课
附板书:
鼎湖山听泉
小雨薄雾鼎湖山,
一路浓阴一路泉。
夜听清溪奏妙曲,
蕴育生机润心田。
鼎 湖 山 听 泉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时间:2010-9-2 学生姓名: 家长签字: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学习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法指导:
1.在多样化的朗读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
2.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实进行双基训练。
3.在研读中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
【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楹联( )泠泠( )淙淙( )汩汩( )古刹( ) .....
怅w ǎn ɡ( ) 污ɡòu ( )p ú提树( )xi á( )想
2、解释下列词语。
拾级:
盎然:
迥然:
万籁俱寂:
请你记录下文中还应注意的生字词。
字音、字形: 字义:
3、填空: ①《鼎湖山听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体),作者是当代散文作家谢大光。 ②课文引用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诗句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还记得其中描写“陋室”自然环境的句子吗?请写出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名句集锦:描写泉的古诗句:
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螟》
②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初读感知】
1、课文题目中为什么用“听泉”,而不用“看泉”?
答:一是因为作者赶到鼎湖山时开刚下过雨, 有雾, 眼不见而耳愈灵, 听到了泉声, 所以写听泉. 二是因为鼎湖山的泉水声有独特之处。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表示时间的词语:黄昏 ——晚饭后 ——入夜
表示地点的词语:岸边 —寒翠桥 — 山中 —补山亭 —庆云寺(半山)
确定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为主,时间顺序为辅。这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我的疑问】
写下你预习后的问题和感受吧。
第 一 课 时
课堂学习·研讨
【学习导言】
(多媒体课件辅助,“泉水流动”的声音响起的同时,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幅鼎湖山风景图片)同学们,当你用心倾听着悦耳的泉声,欣赏着蓊郁的山林之景的时候,你们的心中一定在问,这是什么“仙境”呀?这里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今天我们要和作者一起走进鼎湖山,去聆听它特有的泉音。
【学习目标展示】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 【预习反馈】
【再读课文,点难拨疑】
1、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却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与众不同,这体现了本文的构思独特。
2、题目中“听泉”二字是关键,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
单纯从题目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一方面,落实到“听”字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由泉影的变化不定,作者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蕴寓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最后,仿《陋室铭》中结句写下了:“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揭示出泉的作用。全文是在颂泉,而“听”,不过是认识泉的手段。 3、课文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请用“泉”组一个词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每空限填一字)
第一部分(第1段):写闻泉;第二部分(第2—7段):写寻泉;第三部分(第8—10段):写
4、课文开头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开头点明鼎湖山的气候条件,是作者从想看山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为下文的听泉作铺垫。
5、课文结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表达对鼎湖山山泉的美好祝愿, 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深情呼唤。
拓展延伸·巩固
【思维碰撞】
从本文对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一问题的揭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认为开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重要还是保护自然环境重要?
我的观点:
【实际运用】
鼎湖山的优美环境离不开碧绿的大树,为保护鼎湖山的环境,你们班将在植树节时开展一次植树活动,请先拟出一条标语,并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宣传标语:珍爱绿色,珍爱我们共有的家园。 多一片绿叶,多一份温馨。 告别城市的喧嚣,投入绿色的怀抱。 生命在于绿色,希望在于绿色。 方案:①环保护绿行动,开展捡垃圾、拾落叶、擦花坛、养护绿化等活动;
②“我知道„„”植物生长知识交流活动;
第 二 课 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
【品读课文,摘录句子】
1、课文中多处写到山泉,有写山泉踪影、流向的,有写泉水声音的,但详略有所不同,方法也有所变化。请你在课文中画出写山泉的句子。
①第一段最后两句:“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②第二段开头:“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③第四段最后一句:“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 ④第八段:“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2、阅读课文,用“像”造几个句子。
①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②那像(洞箫)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③那像(古筝)一样(悦耳)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④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3、在这泉水的交响曲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延续)„„.
课堂学习·研讨
【学习导言】这是一篇游记,作者写了他一路上的所见所感所想。让我们一起细细游览鼎湖山的风光吧!
【学习目标展示】1、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的写作特点。
2、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预习反馈】
【研读品析】1、仔细比较课前摘录的四组描写山泉的句子,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不同点:从叙写的详略上说,它们详略不同,前三个略,后一个详。(前三个是写山泉的声音和行踪,后一个主要写听泉的感受。)从表达的内容上说,第一个写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入山中;第二个写再睹泉踪,正面写泉, 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第三个写钟泉之声相应答,显现亲情;第四个写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2、吟哦讽诵第八段,用文中的语句填充。(前三项在课前预习时完成)
①泉声的特点:柔曼、清脆、厚重、雄浑 ②想象的具体情境: 本体: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
喻体:提琴、弹拨、倍司、铜管
③感受: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听到……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人生哲理: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孕育生机的。)
④过程:是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是一次心灵之旅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
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对话。
【思维发散】我们走进鼎湖山,感受到鼎湖山的清新秀美,我们听到了许多悦耳的声音。请你把听到的进行诗意地说,相信你会比例子中说的更精彩。
我听到山泉在说: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我听到(树木、石头、小草、白云„„)在说:
【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 鼎湖山的泉更美, 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美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示例进行仿写。
示例: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层次纷繁、变化多端的泉声,使我联想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轮回。
【美句欣赏】
从课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内容(句或段),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课外阅读】 大美之美
①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②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③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瑰丽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甲]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乙]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④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决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1、阅读第①段,请说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原因。 答:西藏的山远观时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和谐之美,充满阳刚与雄浑;而近看时毫无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缺乏美感。
2、第②段中,作者的思路是怎样逐渐展开的?请写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西藏的山上也应多种些树——上了岗巴拉,觉得这里的山应该是裸露的 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不应为 ——“我”被这雄奇之美击倒。
3、第③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请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选(甲),赏析:这句话采用了衬托、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在白云、碧水的映衬下,濯濯童山也成了美丽画卷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示了西藏山水的神奇。
选(乙)句,赏析:这句话采用了比拟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雪峰在阳光照耀下与蓝天融为一体的美景。
4、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升华主旨;西藏山水之美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表达了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
5、为什么说西藏的山水是“大美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西藏的山岑寂、肃穆,阳刚而雄奇;西藏的水端庄、圣洁,凛然不可侵犯。山水相融,构成一幅气势恢弘的大画面,显得一种和谐崇高的神奇之美。
鼎湖山听泉》赏析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同学们一定喜欢旅游吧!在暑假、寒假能跟着老师或者爸爸妈妈,到一些城市、一些景点去观光旅游,那可是一件说不出的高兴事儿。回忆一下,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过很深的印象?
鼎湖山,这个名字大家也许不会太熟悉,可是它却和华山、泰山一样饮誉中外,以其独特的美,让所有游览过它的人们流连忘返。你也想游览一番吗?学了《鼎湖山听泉》一课,肯定会让大家过一把瘾。
认真地读一读《鼎湖山听泉》,我们就能知道它主要写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全文一共由五个自然段组成。读读课文的五个自然段,从\'半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 、\'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蒙眬中\'这些词句,我们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对了,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现在,你能根据这个顺序,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哪几大部分?每一部分又都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在这三个部分,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美妙感受。这一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多读几遍课文,鼎湖山的泉水定会在你的心中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读了课文,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鼎湖山泉水声音的美妙和动听,下面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
精彩片断 点评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水一直传送到枕边。
(点出了山静泉响。)
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的 声音,„„ 这里用\'像„„一样\',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让我们对泉声有了
真切的感受。四个比喻句,又构成一个排比句,写出了泉声的千变万化。泉水当成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生动有趣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多种表达方法一起用
读了《鼎湖山听泉》一课,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妙,而且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感受?它是怎么写的呢?
我们先来比较两个句子,看一看你觉得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1、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2、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对,第二句比第一句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第二句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乐声。这就是打比方的好处。
再来读一读这两句,看看又有什么不同?
1、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2、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第一句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第二句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第二句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桂林山水》中描写漓江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读着这样的句子,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漓江的美,美在哪儿。
但如果写成这样:\'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或者\'漓江的水很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也很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就不那么美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把习作写具体、写美,可以同时用几种表达方法,那样效果会更好。 《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游览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听,耳边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点击封页),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仿佛我们已来到了鼎湖山。(点击图片)
师:面对鼎湖山,你最想说什么?
生甲:鼎湖山真美!
生乙:鼎湖山的泉声真好听!
„„
[评:在学生对鼎湖山进行了初步感知后, 先由学生说说印象如何, 充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了第一印象“泉声很美”。]
师:是呀,多么奇特的鼎湖山,你能在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美丽奇特呢?请你把它找出来。
[评:紧扣文中的句子,加强对泉声的理解。]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
过渡: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一)、相机出示:过了„„前进。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生读)
师:从他的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朗读的基础上,再加上生动的录像。能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表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师:“交错流泻”是什么意思?
生:不能回答。
师:让我们去看一看?播放泉水“交错流泻”的画面。
[评:对于难以理解的词语,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 师:看了这交错流泻的泉水,你想说什么?
生有感情地说: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
师:那你现在准备怎么读,自己试试。谁来读?
生朗读
过渡: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陶醉了,忍不住加快脚步,去感受鼎湖山泉的美丽。
(二)继续说,出示“泉声隐到了„„音响。”
师:你觉得这段文字里哪个词写出了泉声的特点?你怎样理解他?你能读一读吗? 生:找出这个词,试着理解,并试读。
师:听,除了泉声,云中还传来阵阵钟声。(点击钟声) 钟声安详厚重、泉声欢快活泼,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你准备怎样读,自己试试。(朗读指导)
[评:在学生对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试读,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上就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这里,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三、学习课文第三节:
师: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击出现庆云寺图片)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
生:繁花似锦, 古木参天
师: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
生:声音。
师: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以至于我们留下来,想欣赏个够。
[评:文章讲解主次分明,第三小节一句带过,没有展开细细叙述,在文章和课堂的总体把握上做到了适当。]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
师:要欣赏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够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细细的聆听、辨识、品味。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 (师范读)
师:你最喜欢哪种泉声?他有什么特点?
生甲: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泉声。
生乙:琵琶一样清脆的泉声。
„„
师:是啊,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一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边朗读边品味,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可以开始了吗?
生分四人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
师:哪一组先来?(指小组读) 评:你们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说出这样读的原因
师:你们一组再来示范一下。评: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声音,还仿佛欣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交响乐。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奏响他:请一、二组女生读轻柔小溪的声音,三、四组女生读清脆涧水的声音,全体男生读细流汇聚空谷的声音,全体齐读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真了不起,你们奏响了一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幻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人回味无穷!
[评:朗读形式多样, 并配以分角色朗读, 颇有特色。 在学生朗读过后能点评,指导。] 师: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辩识、品味(播放录像)
师:你能分辨出哪种泉声吗?
生分辨泉声
师: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让我们再次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
美妙的泉声?(再次播放录像)
生:像二胡的声音
生:像狮子发出的吼声
„„
[评:教师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均给以充分的肯定,再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最后阶段掀起了一个高潮。]
师:大家刚才的发言很积极、很有趣,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1、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2、 那像( )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 那像( )一样( )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 那像( )一样( )的,是( )。
[评:这三个小练习,由浅入深,体现了渐进的思想。另外,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过渡: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能不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五、升华中心
师:(点击图片)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
师: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引读)
师: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生自由陈述
师:是啊,祖国秀丽的山川,怎能不令我们神往。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把鼎湖山独特的泉声留在我们脑海里(点击作业),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并介绍给你的熟悉的人听,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写一写。
[评:用饱含诗情画意般的语言总结了全文,在学生已有的感受上,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感受,为学生感受美创设了一个渠道。对全文来说,“你们想说什么?”又是学生情感的升华。] 师:请课后将你心中想说的写在作业本上。下课!
总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 以美感教育为主流,充分展示了祖国山河的优美景观。教师在这节课中根据教材特点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倾听表达。
2、 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整合优化,同时积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听促读,以读促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理解运用于表达。
3、 认真有效的组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朗读训练中放手让学生练习,敢于创新,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4、 教师课堂语言精心推敲。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过渡、点拨、引导,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鼎湖山听泉》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
今天把大家请到这儿来上课,老师不一样了,环境也不同了,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害不害怕?
生:不怕!
师:真不怕?但是我们今天要上的是苏教版的课文,这是第一个不熟悉;老师和环境不同,这是第二个不熟悉。
刚刚拿到教材,没有一点儿预习,这就要求我们上课更认真,能做到吗?
生:能!
师:认识我吗?知道我姓什么?
生:姓支。
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们老师说的。
师:哪个支?
生:一支铅笔的支。
师:对了,举起手来,跟着我写一遍。(师板书)
看同学们挺严肃的,怎么没一点儿笑容呢?会不会笑?(生笑)
好!现在咱们就来笑一笑,我说一个词,同学们做动作。
“面带笑容”“开怀大笑”
生笑得不够开怀。
师:既然是开怀大笑,就应该放开胸怀地笑,加上动作,咱们再来一次,好不好?预备,开始!
师生开怀大笑,师的动作十分夸张。
师:再作一个笑,你们肯定不会。(生惊讶)冷笑!(生笑)皮笑肉不笑。 这两种笑都不是好人的笑,你们不会笑,说明你们都是好人!
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回答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要是敢回答了,那这节课一定能上好。
1、上课上得开心了,敢不敢笑?
2、有话想说,举手了,可老师又没看见,敢不敢站起来就说?
3、觉得老师的课上得不好听,想睡觉了,敢不敢睡?
事物都是有两个方面的,你睡觉对我有好处,(生:啊?)你一睡觉,就等于是给了我一个信息。你想啊,你一睡觉,我就知道这样上课不行了,我得赶紧调整上课方式了。 那前面的趴下我看见了,收到了这个信号,可要是后面的趴下了,我看不见,那怎么办?
生:打呼噜!
师:对了,打呼噜!会不会打呼噜?(全班趴在桌上打呼噜)
师:好!想说,敢不敢说?想笑敢不敢笑?想睡,敢不敢睡?
第一课时
师:刚刚拿到课文,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第一个字就比较难写,跟着我一起写,一边数一数如果你刚好数了12画,那么这个字,你不仅会写了,而且连笔顺也记住了。 师板书,生数。
师:知道什么叫“鼎”吗?
生:就是古代人用的鼎。
师:有点儿意思,起码你知道是古代人用的。
生:是古代人用的烧饭用的锅。
生:一些庙里烧香用的,拿来祭祀用的。
生:冬天人家里用来取暖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些道理。大家见过这个东西没有?(师板画“鼎”)上面半圆形,还有些花纹,下面有三个脚。这就是古代用来烹调,用来祭祀用的鼎。
今天我们要讲的并不是这个鼎,而是一个风景区:鼎湖山。(板书:湖山)知道在哪儿吗?看看课文。
生:在肇庆。
师:知道肇庆在哪儿吗?(板书:肇庆,教学“肇”)不过它古时候并不叫肇庆,而叫“端州”,古端州可不简单。它出产一样东西,叫端砚。文房四宝知道吗?
(师简介“宣纸”“湖笔”“徽墨”“端砚”)
不过作者可不是讲这个端砚,而是讲听泉。(板书:听泉)
听泉,可能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听的呢?
生:„„
师:嗯,都有可能。现在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我提问,你们通过读课题来回答。 在哪儿听泉?
在鼎湖山干什么?
在鼎湖山听什么?
生分别朗读回答,但没有突出。
师:这样读还不行,没有语感,看老师的手势再回答,读。
师做手势,高低起伏,生读得明显进步了。
师:这样读虽然夸张了一点儿,但这却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
同学们刚拿到课文,肯定对课文不熟悉,一定很想读一读了。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朗读时要大声一点儿。
生自由读课文。
师:现在,我要请你起来说话了,在说话前,请你再读一遍课文。读了以后,我不提问,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然,你不能说:中午请你到我们家吃饺子吧!(生笑)而是要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心得,或有什么体会。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难,也可以站起来问。
你想不想站起来说得好?那就再读一遍课文。
不过这次你可不要再从头到尾读了,刚才你已经读过一遍课文了,应该有个印象了,对哪一段最感兴趣,就读哪一段。抓重点读,然后说说你的感觉。不过提问可以就全文提。 生读。
师(巡视):静静地,慢慢地,一边读,一过思考,给你五分钟时间。
其实像这种读法,你应该拿一支笔,想说什么,作个标记,想问什么,作个标记,一边读,一边思考,这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你要觉得需要跟周围的同学商量商量,交流一下,也可以。
五分钟后。
师:我了解一下情况。哪些同学觉得你有话说的,举手。说什么都行。
生:作者在清晨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泉声,有轻柔的,有清脆的,有厚重回响的,有雄浑磅礴的。(师正音:磅礴),这样泉声真动听啊。
生:我在细读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我认为XX 在回答问题时„„
师:不是回答问题,是在发表看法,见解。
生:我认为XX 在发表看法时说的那一段是个总分段。
师:怎么总的?又是怎么分的?
生:先总说听到了各钟不同的泉声,再分说有哪些不同的泉声。
师:那又是怎么总的呢?
生:不是总分总,是总分!
师(面向全体学生)有没有再总的?仔细看看书。
生(笑笑):有!
师:不错,有些同学看出内容了,有些同学连结构也看出来了,真不简单! 生:我有问题,为什么泉声忽清忽浊的?(1)
师: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把你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你听上课铃声,清脆的笛声,那些都是清脆的。哪些是浊的呢?
生:„„
生:我觉得最后一个自然写得真是太好了!太美了!
师:哦,你觉得太美了?那你就来美美地读一读。
生读。读得还不错。
师:他读得美不美?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超过他。(齐读)
(对这个学生):你再来读一读,超过大家!挺起胸,直起腰!这样读起来就有气势,不然人家还以为你要向人屈服呢(生笑,读)
你觉得太美了,那你来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觉得作者最后说这清泉都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那感觉特别好!
师:哦,这说明作者仔细聆听了,所以才有这样的感觉。(板书:聆听。词语教学) 生:我觉得这儿说„„(第四节中的分述部分)特别美,都用西洋乐器作比呢。 师:不过我得提醒一下了,这儿还有一样是中国民乐呢!
生:哦,琵琶。
师:对了,琵琶!你有没有办法把它们全改成中国民乐?
生:有!
师:好!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得一下请你读读你改了的句子。
生:为什么作者说“仿佛汩汩地流进我的心田”?
师:是啊,为什么会这样呢?把你的问题也写到黑板上。(2)
生:我想问作者为什么不发出感叹?
师:那你能不能来感叹一下?写一段感叹,等一下读出来给大家听听。
生:中国民乐都是清脆的,我觉得刚才那个同学说用中国民乐作比,而不用西洋乐器,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气势了。
师:哦,你是觉得咱们中国民乐没那么大气势呀,我告诉你,其实我们中国民乐也有气势磅礴的。不信,你等着。(对要改写句子的学生)你可得想出气势磅礴的中国民乐哦。 师:抬头,问题聊到这儿。
课文你们已经研究了两次,对于这样的课文,你觉得有什么方法来学最好?
生各抒己见:抓重点读;按顺序读;先分段,再抓重点读;先概括段意(师问:我们不去概括,心里明白了,行不行?)缓慢地读(师问:为什么要这样?点拨不能太慢。)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了读,我非常高兴,像这样的课文,确实应该好好读,有感情地读。
下面我还得请你们读,你最喜欢哪一段,你就好好读,使劲读,有感情地读。 生读,比较小声。
师:人家都说小孩子读书是书声朗朗,我怎么没听到啊?你们这不是清音,有点浊。 生大声读了起来。
师:你认为你可以练习得读给大家听了吗?
指名分段读。
第一段(没人举手)
师:你们刚才没有选择这一段,是吗?没关系啊,现在可以读一读啊(还是没人举手)需不需要齐读?如果需要齐读,那我就认为咱们班只能齐读,而不能个人读了。 指名六人读。鼓励超过前一位同学。然后齐读。
师:我这儿问个问题,你觉得这儿哪个叙述值得注意?
生:“下了几天的小雨刚停”“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需要注意。
师(板书“小雨”“薄雾”)为什么这两样应该引起注意?
生:如果不是下了几天的小雨,那么清泉就没有了。
师:不是没有了,有些是地下泉呢,所以可以说泉水可能就不会这么大了。 生:而且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看上去就更美了。
师:在雾中看景色,那是一种怎么样的美啊,“雨后青山”,再加上薄雾,美不美?(板书:鼎湖山)小雨薄雾的鼎湖册才是最美的,闭眼想象这种景象。
最后一段
师:刚才有人说这最后一段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读得不错。这一读,让我想起了,这一课书不仅仅是在写听泉的,还写什么呢?再请同学读读。
指名读。
师:知道了吗?传递了什么信息?
生:鼎湖山的树木昌盛,都是因为这泉水。
师:也就是说它不光好听,还蕴育了生机(板书:蕴育生机,教学“蕴”)
泉水不仅美,而且还是一切生机的源泉,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激之情读一读这一段。 齐读。
师:除了蕴育生机,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真的感受到了泉水所带来的快乐,因为他说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了。
师:那泉水真的流进他心里了吗?什么东西流进心里了?
生:因为泉水给他享受,所以他陶醉了。
师(指黑板上的问题二):这个问题谁问的?你现在能不能回答了?
生:„„
师:泉声还流进了心田(在“蕴育生机”后空一格板书:心田)能不能给这个中间加一个字?结合课文内容。(生加不出)我给你们提个醒,可以到最后一段中找一个字出来。 生恍然大悟,高声地叫了起来:润!
师板书“润”
下课。
第二课时
第三自然段
齐读——指名读
师:里面有一个词:古刹,是什么?
既然这一段哪听泉没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这一段?简单地说自己住在古刹不就行了?
生:他觉得很美,所以就写一下风景。
师:还不是,谁来读读最后一段,通过读最后一段,体会一下在这一段有什么用。 生读。
生:古刹中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是泉水蕴育的结果。
师:对了,文中还特别点明了从斯里兰卡运来的菩提树,在这儿还能成活,更是说明泉水——(生接:蕴育生机)
师:学了这一段,我们要学习第二四两段了。
都写听泉,干嘛要写两大段。
生:一段写听泉,一段写在晚上的回忆
师:那就是说他在晚上就回忆?
生:不是的,正是因为他在昨上听到了泉声,才回忆起白天路上的情景。
师:对啊,第二自然段就是写路上的情景啊
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
师:虽然你读得还不是很熟,但也挺不错的,你给推荐一个你们班读得最好的一个同学。
生推荐读,该生读得不错。
师:读得挺好的,不过也要挨点小批评,就是不爱举手。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读,你应该对这一段有印象,给你两分钟时间,愿意默读的默读,愿意朗读的朗读。这一段给你有什么感觉,想法,站起来说说。
生读后交流
生:(读文中描写的句子)这几句可以汇成一个字:美!
师:如果不读原文,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
我给你们提个醒,从“听泉”“蕴育生机润心田”这两个方面去想,一定能说好的。 生:这一段话写出了生物中的循环,泉水滋润着树木生命,树木又可以保持水土。 师:是啊,就是这样。
师:这位作者带着我们一路上山,除了看到泉,还看到了什么?
生:大树,浓阴。
师(板书:浓阴,解释):这说明什么?和最后一句有没有关系?
生:„„
师:你们的回答启发了我,我的感觉就是一路浓阴一路泉(板书、齐读)
我这两个“一路”就是一路伴随啊,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生浏览课文后陆续指出:到处,时隐时现,不绝于耳,看不见却听得见。
师:这一段是写白天亲眼看泉,听泉,下面我们要花大力气来学第四段
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六人按总分总的形式分读)—齐读(指导读好“万籁俱寂”“细细”)—指名读
师:第一种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声音,咱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这一句最适合女同学读了。(指名女生读)
(对着该女生):你现在心里想一个人的名字,最好是个女同学,跟她比,读好了就点名,点到谁,就谁来读。
其余几种声音的朗读基本同上。
指名四人分读。
师(对着第一节课中要改中国民乐的学生):你起来,刚才请你完成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相应地改成了:胡琴,古筝,号角,鼓号。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乐器也可以比呢?
„„
师:除去乐器之外,你还能拿大自然其他东西作比吗?
生:„„蛐蛐(师:这泉声可真够小的啊)
„„老虎吼叫(师:可真够有气势的,不过改为虎吼可能更好一点)
„„羊叫(师学羊叫:那个小溪流水能这样吗?)
„„
师:那么大家说一下,这第四段重点写听泉,它给你什么印象?
„„
师:什么时候听到的?(板书:夜听)
第二段最后一句有个词,(齐读最后一句,板书:奏妙曲)
看谁文采好,能给这中间添什么字。
生:清泉
师(指前一句):这儿有个泉字了。
这泉流到山间就成——(生接:小溪)
生:清溪(师板书)
齐读板书
下课
附板书:
鼎湖山听泉
小雨薄雾鼎湖山,
一路浓阴一路泉。
夜听清溪奏妙曲,
蕴育生机润心田。
鼎 湖 山 听 泉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时间:2010-9-2 学生姓名: 家长签字: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学习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法指导:
1.在多样化的朗读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
2.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实进行双基训练。
3.在研读中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
【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楹联( )泠泠( )淙淙( )汩汩( )古刹( ) .....
怅w ǎn ɡ( ) 污ɡòu ( )p ú提树( )xi á( )想
2、解释下列词语。
拾级:
盎然:
迥然:
万籁俱寂:
请你记录下文中还应注意的生字词。
字音、字形: 字义:
3、填空: ①《鼎湖山听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体),作者是当代散文作家谢大光。 ②课文引用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诗句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还记得其中描写“陋室”自然环境的句子吗?请写出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名句集锦:描写泉的古诗句:
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螟》
②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初读感知】
1、课文题目中为什么用“听泉”,而不用“看泉”?
答:一是因为作者赶到鼎湖山时开刚下过雨, 有雾, 眼不见而耳愈灵, 听到了泉声, 所以写听泉. 二是因为鼎湖山的泉水声有独特之处。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表示时间的词语:黄昏 ——晚饭后 ——入夜
表示地点的词语:岸边 —寒翠桥 — 山中 —补山亭 —庆云寺(半山)
确定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为主,时间顺序为辅。这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我的疑问】
写下你预习后的问题和感受吧。
第 一 课 时
课堂学习·研讨
【学习导言】
(多媒体课件辅助,“泉水流动”的声音响起的同时,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幅鼎湖山风景图片)同学们,当你用心倾听着悦耳的泉声,欣赏着蓊郁的山林之景的时候,你们的心中一定在问,这是什么“仙境”呀?这里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鼎湖山。今天我们要和作者一起走进鼎湖山,去聆听它特有的泉音。
【学习目标展示】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 【预习反馈】
【再读课文,点难拨疑】
1、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却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与众不同,这体现了本文的构思独特。
2、题目中“听泉”二字是关键,贯穿全文的是“听”字,还是“泉”字?
单纯从题目看,“听字”支配“泉”字,但是从全文来看,一方面,落实到“听”字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见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由泉影的变化不定,作者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蕴寓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最后,仿《陋室铭》中结句写下了:“山不在名,有泉则灵”,揭示出泉的作用。全文是在颂泉,而“听”,不过是认识泉的手段。 3、课文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请用“泉”组一个词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每空限填一字)
第一部分(第1段):写闻泉;第二部分(第2—7段):写寻泉;第三部分(第8—10段):写
4、课文开头交代鼎湖山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开头点明鼎湖山的气候条件,是作者从想看山发展到听泉的重要前提,为下文的听泉作铺垫。
5、课文结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表达对鼎湖山山泉的美好祝愿, 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深情呼唤。
拓展延伸·巩固
【思维碰撞】
从本文对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一问题的揭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认为开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重要还是保护自然环境重要?
我的观点:
【实际运用】
鼎湖山的优美环境离不开碧绿的大树,为保护鼎湖山的环境,你们班将在植树节时开展一次植树活动,请先拟出一条标语,并设计一个活动方案。
宣传标语:珍爱绿色,珍爱我们共有的家园。 多一片绿叶,多一份温馨。 告别城市的喧嚣,投入绿色的怀抱。 生命在于绿色,希望在于绿色。 方案:①环保护绿行动,开展捡垃圾、拾落叶、擦花坛、养护绿化等活动;
②“我知道„„”植物生长知识交流活动;
第 二 课 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导学
【品读课文,摘录句子】
1、课文中多处写到山泉,有写山泉踪影、流向的,有写泉水声音的,但详略有所不同,方法也有所变化。请你在课文中画出写山泉的句子。
①第一段最后两句:“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②第二段开头:“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③第四段最后一句:“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 ④第八段:“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2、阅读课文,用“像”造几个句子。
①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②那像(洞箫)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③那像(古筝)一样(悦耳)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④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3、在这泉水的交响曲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延续)„„.
课堂学习·研讨
【学习导言】这是一篇游记,作者写了他一路上的所见所感所想。让我们一起细细游览鼎湖山的风光吧!
【学习目标展示】1、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的写作特点。
2、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预习反馈】
【研读品析】1、仔细比较课前摘录的四组描写山泉的句子,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不同点:从叙写的详略上说,它们详略不同,前三个略,后一个详。(前三个是写山泉的声音和行踪,后一个主要写听泉的感受。)从表达的内容上说,第一个写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入山中;第二个写再睹泉踪,正面写泉, 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第三个写钟泉之声相应答,显现亲情;第四个写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2、吟哦讽诵第八段,用文中的语句填充。(前三项在课前预习时完成)
①泉声的特点:柔曼、清脆、厚重、雄浑 ②想象的具体情境: 本体: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
喻体:提琴、弹拨、倍司、铜管
③感受: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听到……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人生哲理: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孕育生机的。)
④过程:是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是一次心灵之旅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
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对话。
【思维发散】我们走进鼎湖山,感受到鼎湖山的清新秀美,我们听到了许多悦耳的声音。请你把听到的进行诗意地说,相信你会比例子中说的更精彩。
我听到山泉在说: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我听到(树木、石头、小草、白云„„)在说:
【美点寻踪】
鼎湖山美, 鼎湖山的泉更美, 以至于作者将之誉为“鼎湖山的灵魂”,它到底美在哪里?请同学们运用“鼎湖山的泉美,美在„„”的句式,根据示例进行仿写。
示例: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让我想起了千里以外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调皮女儿。
鼎湖山的泉美,美在那层次纷繁、变化多端的泉声,使我联想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轮回。
【美句欣赏】
从课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内容(句或段),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课外阅读】 大美之美
①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②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③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瑰丽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甲]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乙]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④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决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1、阅读第①段,请说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原因。 答:西藏的山远观时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和谐之美,充满阳刚与雄浑;而近看时毫无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缺乏美感。
2、第②段中,作者的思路是怎样逐渐展开的?请写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西藏的山上也应多种些树——上了岗巴拉,觉得这里的山应该是裸露的 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不应为 ——“我”被这雄奇之美击倒。
3、第③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请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选(甲),赏析:这句话采用了衬托、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在白云、碧水的映衬下,濯濯童山也成了美丽画卷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示了西藏山水的神奇。
选(乙)句,赏析:这句话采用了比拟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雪峰在阳光照耀下与蓝天融为一体的美景。
4、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升华主旨;西藏山水之美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表达了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
5、为什么说西藏的山水是“大美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西藏的山岑寂、肃穆,阳刚而雄奇;西藏的水端庄、圣洁,凛然不可侵犯。山水相融,构成一幅气势恢弘的大画面,显得一种和谐崇高的神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