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着眼点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078-02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要实施新课程标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应着眼于哪些观念呢?   一、着眼于教师的观念转变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持观望态度,对课程思想、内容体系缺乏深入的了解,仍然在以往课程的框架下进行思维,难以避免以往知识系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对新课程的不利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依赖现有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忽视了身边生动的、有价值的其它教学资源,因而难以引导学生真正去领悟新课程的内涵。   笔者认为,教师观念转变,必须更新课程观。《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新课程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为此,教师就要突破传统的课程观念,从“专制”走向开放,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去感受、体验、领悟,要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形式中促进自身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怎样做到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呢?首先,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差异、不同要求、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水平等提出的课题,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探讨、尝试、搜集,加工处理信息,获得自己的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被赋予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有利于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培养其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指导和管理,有了教师的指导和管理,才能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才能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就会越高,否则,教学就会趋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合作学习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广泛合作、积极沟通,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共同学习中共享学习经验,达到互利与双赢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人人都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既做到在合作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又实现共同提高;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使师生获得思维能力、情感、价值观、行为习惯的发展。   探究学习是指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问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取是由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在探究学习中,将学习的兴趣化为研究探索的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在探究性学习中,每一步都需要学生去探究,并注重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究,去体验、感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养成勤于动手、动脑和思考的习惯。   三、着眼于利用社会的真实生活教育学生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的,而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实现,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只有来自真实生活,儿童才会觉得它真实、可信;只有讲述的是平凡而常见的事,儿童才会觉得它要求不高,因而可行。用真实的生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是《品德与社会》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利用现实社会的真实生活来教育学生,让他们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本身的局限性,《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可能全部真实化,而必须将儿童现实中的真实生活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重组,重新诉诸学生的听觉,学生通过观看、倾听,不断提升自己的感悟、体验和心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化教学中的“仿真性”特点。这种“仿真”教学即将真实生活进行模仿和创造,是一种“准真实生活”,品德生活化教学中的这种“准真实生活”的引入和创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行之有效。   四、着眼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众所周知,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景,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这就有必要要求教师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其实,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课程资源还包括图书、报刊、图片等文本资源以及影视节目、录音、录像、网络、软件等音响资源,等等。课程资源的利用应该为教学服务,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从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着眼于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也要以人为本,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评价要做到以人为本。   评价的方式和方法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通过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判断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水平,了解学习的成就、问题与需要,并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其实,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利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078-02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要实施新课程标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应着眼于哪些观念呢?   一、着眼于教师的观念转变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持观望态度,对课程思想、内容体系缺乏深入的了解,仍然在以往课程的框架下进行思维,难以避免以往知识系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对新课程的不利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依赖现有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忽视了身边生动的、有价值的其它教学资源,因而难以引导学生真正去领悟新课程的内涵。   笔者认为,教师观念转变,必须更新课程观。《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新课程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为此,教师就要突破传统的课程观念,从“专制”走向开放,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去感受、体验、领悟,要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形式中促进自身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怎样做到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呢?首先,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差异、不同要求、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水平等提出的课题,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探讨、尝试、搜集,加工处理信息,获得自己的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被赋予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有利于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培养其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指导和管理,有了教师的指导和管理,才能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才能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就会越高,否则,教学就会趋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合作学习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广泛合作、积极沟通,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共同学习中共享学习经验,达到互利与双赢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人人都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既做到在合作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又实现共同提高;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使师生获得思维能力、情感、价值观、行为习惯的发展。   探究学习是指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问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取是由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在探究学习中,将学习的兴趣化为研究探索的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在探究性学习中,每一步都需要学生去探究,并注重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探究,去体验、感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养成勤于动手、动脑和思考的习惯。   三、着眼于利用社会的真实生活教育学生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的,而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实现,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只有来自真实生活,儿童才会觉得它真实、可信;只有讲述的是平凡而常见的事,儿童才会觉得它要求不高,因而可行。用真实的生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是《品德与社会》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利用现实社会的真实生活来教育学生,让他们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本身的局限性,《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可能全部真实化,而必须将儿童现实中的真实生活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重组,重新诉诸学生的听觉,学生通过观看、倾听,不断提升自己的感悟、体验和心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化教学中的“仿真性”特点。这种“仿真”教学即将真实生活进行模仿和创造,是一种“准真实生活”,品德生活化教学中的这种“准真实生活”的引入和创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行之有效。   四、着眼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众所周知,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播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景,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这就有必要要求教师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其实,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课程资源还包括图书、报刊、图片等文本资源以及影视节目、录音、录像、网络、软件等音响资源,等等。课程资源的利用应该为教学服务,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从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着眼于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也要以人为本,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评价要做到以人为本。   评价的方式和方法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等。通过评价了解课程实施的情况,判断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水平,了解学习的成就、问题与需要,并对课程下一步的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其实,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利用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实施。


相关内容

  • 一.小学语文学科
  • 小学各学科科研课题题目参考 (一)校本教研 1.语文素养与教学艺术同步提高的实践研究 2.语文教研组活动新模式的构建与运作 3.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研究 4.建立校内语文教学协作组的研究 5.建立校内骨干教师教学沙龙的实践 6.提高备课实效性的研究 7.备课质量评价的新探索 8.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的 ...

  • 新课标下对初中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
  • 浅谈新课标下对初中数学中国高中教育网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的认识发布时间:2011-07-19来源:网络转摘作者:网络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 ...

  • 体育论文题目
  • 体育论文题目 · 论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 建好学生体育档案 · 初入学儿童的心理与体育教学 · 动作示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 改革体育教学 提高育人质量 · "教"与"玩"结合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 · 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 小学英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 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老师,我在教育经验,组织管理等各方面,还有太多的欠缺和不足,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自己,以更快的速度融入到集体当中,本年度我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思想政治 始终如一地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本职工作,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政治学习,记录政治笔记,提高觉悟和意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为人 ...

  • 新课标下的语文目标教学(网友来稿)
  • 朱建彬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一轮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起来.作为推广了十几年的目标教学在新的形式下又将如何应对呢?针对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照柳斌提出的素质教育的三个要求: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地发展.我对新课标下的 ...

  • 德 育 教 学 反 思
  • 德 育 教 学 反 思 赵 见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明了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方向,提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要求.教师该如何进行德育教学: 1.明确德育目标的前瞻性 德育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目标下,根据培养目标和青少年学生发展以及社 ...

  •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的又一亮点
  •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的又一亮点 高中地理经过几次改革新课标更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具有的鲜明特点必将为我国培养具有新世纪创新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下面我以为高中地理新教材为例,谈谈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中科学探求精神的培养. 首先,注重新教材"活动""案例" ...

  • 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四个"转变"
  • 新课标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四个"转变" 摘要:新课标的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初中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是 ...

  • 学校管理先进经验汇报材料
  • 兴办"真善美"教育 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我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那么努力创设一种快乐.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基,就一直是我们的教育梦想和追求. 几年来,烧锅地小学始终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