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哲综合练习题(四)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综合试题(三)

姓名: 班级:

分数: 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题20分)

1. 哲学是( )

A .科学的世界观 B. 自发的世界观 C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 各门科学的总汇

2.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

A .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起源问题 B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C .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 无限与有限的关系 B.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D. 一般同个别的关系

4.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不同看法 B.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C.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D. 是否承认世界的运动发展

5. 一元论的哲学派别都主张( )

A. 世界统一于物质 B. 世界统一于精神 C. 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D.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6. 主张“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观点是( )

A. 唯心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相对主义 D. 不可知主义

7. 时间和空间是( )

A. 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 B.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 D. 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8. 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 )

A. 合乎逻辑的 B. 唯心论 C. 形而上学 D. 诡辩论

9. 人脑是( )

A. 思维的对象 B. 思维的器官 C. 思维的产物 D. 思维的源泉

10. “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A. 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 意识的形式是可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C.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11.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 人口增长的快慢 B 地理环境的优劣

C 社会风气的好坏 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2.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13. 先进的社会意识由于反映和代表了进步的社会势力的利益和要求,往往能在

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这说明( )

A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不依赖于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完全同步

D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14.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它们是 ( )

A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 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 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 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1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是( )

A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逐渐不相适合的过程

B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始终相适合的过程

C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D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再到新的基本不适合的过程

16. 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

A 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 B 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C 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 D 取得劳动产品方式和多寡不同

17. 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为了解决(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 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 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18. 群众路线是( )

A 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 B 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

C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路线 D 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19.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 )

A 惟一标准 B 必要标准 C 最高标准 D 潜在标准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其基本的、总的趋势是( )

A 前进的、上升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B 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C 有时前进、有时倒退的过程 D 有时进步、有时落后的过程

二、双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题,20分)

1、下列各项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 )

A. 所有唯心主义哲学 B. 有些唯心主义哲学 C. 所有唯物主义哲学 D. 有些唯物主义哲学 E. 休谟和康德哲学

2、在人的日常语言中就表现出个别中存在一般,如( )

A. 天要下雨 B. 人心是杆称 C. 张三就是“这一个” D.彼德是人 E. 哈叭狗是狗

3、辩证法的矛盾是( )

A. 物质的一种形式 B. 事物运动的内在推动力

C. 思维中的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现象D. 物质观的重要内容 E. 辩证法的核心内容

4、下列两项的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是( )

A. 有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 B. 无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 C.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

D.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 E. 既相对又绝对的同一性

5、矛盾的共性( )

A. 规定了事物的大致相同的内容 B. 比矛盾的个性丰富和多变 C. 包含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

D. 规定了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内容 E. 比矛盾的个性深刻、稳定和单一

6、关于强调矛盾的个性的表述有( )

A. 人不同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B.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C. 上帝不扔骰子 D.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E. 月印万川

7、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

A. 强调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原则 B. 强调了事物发展的根本性原则

C. 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D. 就是客观地分析客观的情况 E. 强调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原则

8、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

A. 量变中总是有质变 B. 质变中经常有量变 C. 量变与质变基本上同时发生

D.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E. 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9、对立统一规律与下列两条规律一起构成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它们是( )

A. 内容和形式的规律 B.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规律 C. 量变和质变的规律

D.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E.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规律

10、下列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是( )

A.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B.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C. 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D. 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E. 自然王国、必然王国、自然王国

11、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可以表现为( )

A. 一个人的形体特征与物质营养的关系 B. 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C. 文学中的文字与情节的关系 D. 建筑中的结构与材料的关系 E. 思维中的心理与概念的关系

12、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的制定( )

A. 是以现实的东西为依据的 B. 是以未来的东西为依据的 C. 也是以可能的东西为依据的

D. 也是以必然的东西为依据的 E. 是不以可能的东西为依据的

13、必然性与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的,其中必然性( )

A. 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于偶然性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B. 是偶然性的一部分内容,并起主导作用

C. 代表了宿命论倾向 D. 总是存在于偶然性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E. 是偶然性的基础和支配力量

14、恩格斯认为,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武器是( )

A. 科学的理论 B. 实践 C. 崇高的信仰 D. 实验和工业 E. 科学和技术

15、下列各项属于旧历史观的主要缺陷的有( )

A. 否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B. 看不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C. 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D. 没有找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 E. 没有说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6、下面的正确表述是( )

A. 动物与自然界没有分化,它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B. 人与自然界分化并独立,通过劳动改造自然

C. 人与自然界没有分化,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D. 动物有时也能与自然分化对立,并且越来越深刻地改造自然

E. 人与自然界的分化的原因在于人的理性主体性

17、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

A.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 相对主义诡辩论 D. 唯心主义先验论 E. 形而上学不变论

18、事物的假象是指( )

A. 虚假的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B. 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 人们的错觉所认识的虚幻现象 D. 人们在梦幻中出现的现象 E. 以否定方式表现本质现象

19、阶级的存在( )

A. 仅仅同一定的生产发展阶段相联系 B. 是以生产的一定程度发展而又不充分发展为前提的

C. 是同人们世界观的发展水平相联系 D. 是同国家发展水平相联系 E. 是同社会的富裕程度相联系

20、古语说:“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E. 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三、辨析题(需简述理由,每题4分,共20分)

1、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大阵营的根本标志。

2、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回归性,因而事物的发展仅是简单的循环而已。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4、社会发展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因而人的意识无法在其中起作用。

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而生产力的变化会自然而然地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四、材料题(15分)

1、2001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共同宣布了人类基因组的“基本信息”。其中,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

人类基因组究竟有多少个基因?这一直是一个未定之论。最初,由于数据有限,科学家们曾估测大约在8万到10万个基因,而这次在大量数据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确定,人类基因组只包含了3万到4万个蛋白编码基因。

人们原来以为,人比果蝇要复杂得多,因而,基因数也要多很多。但这次研究表明,人类基因组中3万到4万个蛋白编码基因,仅仅是果蝇基因数目的两倍。

有专家认为,“人类基因组比预想的少,说明生命科学是最复杂的科学,非线性很强。这都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请回答:以上材料包含了哪些哲学认识论基本原理,对于你今后从事的事业有什么帮助?

2、下面是有关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在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经济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上升到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

材料2: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

材料3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工业化初期,约58%归功于较高的小学入学率,约35%归功于有形投资,中学入学率的作用居第三位。据国外教育家分析,在传统工业中,小学水平的熟练工作占66%,中学水平占4%至8%,只有1%至2%受过大学教育;而在现代化工业中,中学水平要占60%,受过大学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占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0%至40%。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①根据材料1,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②根据材料3,说明现代生产力的特点。

③根据材料1、2与3,说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应采取的对策。

五、论述题(25分)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2、如何理解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力量及人的全面发展。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综合试题(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C 2、C 3、D 4、C 5、D 6、A 7、B 8、A 9、B 10、D

11、D 12、B 13、D 14、A 15、C 16、B 17、A 18、D 19、C 20、A

二、双项选择题(20分)

1、BC 2、DE 3、BE 4、CD 5、DE 6、BD 7、CE 8、DE 9、CD 10、CD

11、BD 12、AE 13、DE 14、BD 15、CD 16、AB 17、AB 18、BE 19、AB 20、CD

三、辨析题(需简述理由,每题4分,共20分)

1、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大阵营的根本标志。 答:错。 ①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志。

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个不同的对子,它们所解决的问题不一样。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解决的是世界本原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解决的是世界状况问题,两者不能混同。③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就是辩证法,不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也不就是形而上学。④这一观点混淆了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2、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回归性,因而事物的发展仅是简单的循环而已。 答:错。

①事物发展的回归性是受前进性支配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②事物完成一个周期,会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但不是简单的循环。事物的回归是某些特征在更高阶段上的重复。

③这是一种循环论观点。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错。

①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形式的主观性即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②意识形式主观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反映形式的不同。这是由每一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状况的不同引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意识形式主观性的一种表现。 ③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并为否认其内容的客观性。

4、社会发展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因而人的意识无法在其中起作用。 答:错。 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遵循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②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过程的统一。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是通过人的活动而起作用的。社会规律把人的自觉性包含在内。

③这一观点错误理解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而生产力的变化会自然而然地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答:错。 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并不是说,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因为社会规律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起作用。

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需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需通过改革。这些都是人的自觉活动的结果。

四、材料题(15分)

1、2001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共同宣布了人类基因组的“基本信息”。其中,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

人类基因组究竟有多少个基因?这一直是一个未定之论。最初,由于数据有限,科学家们曾估测大约在8万到10万个基因,而这次在大量数据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确定,人类基因组只包含了3万到4万个蛋白编码基因。

人们原来以为,人比果蝇要复杂得多,因而,基因数也要多很多。但这次研究表明,人类基因组中3万到4万个蛋白编码基因,仅仅是果蝇基因数目的两倍。

有专家认为,“人类基因组比预想的少,说明生命科学是最复杂的科学,非线性很强。这都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请回答:以上材料包含了哪些哲学认识论基本原理,对于你今后从事的事业有什么帮助? 答:这一材料中体现了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发展的辩证法等原理。诸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总规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是一个不断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基本原理阐述;谈对自己今后从事的事业的启示)。

2、下面是有关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在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经济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上升到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

材料2: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

材料3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工业化初期,约58%归功于较高的小学入学率,约35%归功于有形投资,中学入学率的作用居第三位。据国外教育家分析,在传统工业中,小学水平的熟练工作占66%,中学水平占4%至8%,只有1%至2%受过大学教育;而在现代化工业中,中学水平要占60%,受过大学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占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0%至40%。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①根据材料1,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②根据材料3,说明现代生产力的特点。

③根据材料1、2与3,说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应采取的对策。

答:材料1说明:20世纪中叶以来,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已上升到第一位,现代科技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越来越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材料2说明:先进的科技和现代化人才是现代生产力的两个重要标志,只有以先进科技武装起来、拥有先进生产手段,为智能劳动者所掌握的高水平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材料3说明:知识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行科教兴国是我们面对现代经济的重要对策。

五、论述题(25分)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答:①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说明:和谐社会并非不存在不和谐因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矛盾斗争是绝对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矛盾的同一性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主导作用。

③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没有了矛盾,社会就没有了活力。和谐社会只能在社会的矛盾运动过程中构建。

④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和谐的社会,而且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环境友好型社会,不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

2、如何理解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力量及人的全面发展。

答:①对历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分析: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发挥主体作用的历史条件和必要途径;社会进步和主体作用实现程度的关系。 ②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和意义:人的全面发展是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的本质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涵,即: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③人的全面发展途径:人们在个性、需要和才能发展方面提出的种种问题,是单纯用经济手段所远不能解决的,需要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相互协调与和谐,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有利的条件。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综合试题(三)

姓名: 班级:

分数: 专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题20分)

1. 哲学是( )

A .科学的世界观 B. 自发的世界观 C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 各门科学的总汇

2.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 )

A .关于人类生存空间的起源问题 B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C .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 无限与有限的关系 B.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D. 一般同个别的关系

4.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不同看法 B.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C.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D. 是否承认世界的运动发展

5. 一元论的哲学派别都主张( )

A. 世界统一于物质 B. 世界统一于精神 C. 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D.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6. 主张“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的观点是( )

A. 唯心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相对主义 D. 不可知主义

7. 时间和空间是( )

A. 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 B.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 D. 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8. 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 )

A. 合乎逻辑的 B. 唯心论 C. 形而上学 D. 诡辩论

9. 人脑是( )

A. 思维的对象 B. 思维的器官 C. 思维的产物 D. 思维的源泉

10. “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A. 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 意识的形式是可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C.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D.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11.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 人口增长的快慢 B 地理环境的优劣

C 社会风气的好坏 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2.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 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13. 先进的社会意识由于反映和代表了进步的社会势力的利益和要求,往往能在

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这说明( )

A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不依赖于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完全同步

D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14.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它们是 ( )

A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B 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 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 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1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是( )

A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逐渐不相适合的过程

B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始终相适合的过程

C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

D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再到新的基本不适合的过程

16. 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

A 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 B 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C 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 D 取得劳动产品方式和多寡不同

17. 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为了解决(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 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 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18. 群众路线是( )

A 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 B 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

C 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路线 D 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19.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 )

A 惟一标准 B 必要标准 C 最高标准 D 潜在标准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其基本的、总的趋势是( )

A 前进的、上升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B 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C 有时前进、有时倒退的过程 D 有时进步、有时落后的过程

二、双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题,20分)

1、下列各项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 )

A. 所有唯心主义哲学 B. 有些唯心主义哲学 C. 所有唯物主义哲学 D. 有些唯物主义哲学 E. 休谟和康德哲学

2、在人的日常语言中就表现出个别中存在一般,如( )

A. 天要下雨 B. 人心是杆称 C. 张三就是“这一个” D.彼德是人 E. 哈叭狗是狗

3、辩证法的矛盾是( )

A. 物质的一种形式 B. 事物运动的内在推动力

C. 思维中的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现象D. 物质观的重要内容 E. 辩证法的核心内容

4、下列两项的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是( )

A. 有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 B. 无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 C.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

D.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 E. 既相对又绝对的同一性

5、矛盾的共性( )

A. 规定了事物的大致相同的内容 B. 比矛盾的个性丰富和多变 C. 包含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

D. 规定了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内容 E. 比矛盾的个性深刻、稳定和单一

6、关于强调矛盾的个性的表述有( )

A. 人不同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B.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C. 上帝不扔骰子 D.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E. 月印万川

7、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

A. 强调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原则 B. 强调了事物发展的根本性原则

C. 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D. 就是客观地分析客观的情况 E. 强调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原则

8、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

A. 量变中总是有质变 B. 质变中经常有量变 C. 量变与质变基本上同时发生

D.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E. 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9、对立统一规律与下列两条规律一起构成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它们是( )

A. 内容和形式的规律 B.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规律 C. 量变和质变的规律

D.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E.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规律

10、下列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是( )

A.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B.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C. 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D. 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E. 自然王国、必然王国、自然王国

11、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可以表现为( )

A. 一个人的形体特征与物质营养的关系 B. 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C. 文学中的文字与情节的关系 D. 建筑中的结构与材料的关系 E. 思维中的心理与概念的关系

12、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的制定( )

A. 是以现实的东西为依据的 B. 是以未来的东西为依据的 C. 也是以可能的东西为依据的

D. 也是以必然的东西为依据的 E. 是不以可能的东西为依据的

13、必然性与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的,其中必然性( )

A. 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于偶然性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B. 是偶然性的一部分内容,并起主导作用

C. 代表了宿命论倾向 D. 总是存在于偶然性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E. 是偶然性的基础和支配力量

14、恩格斯认为,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武器是( )

A. 科学的理论 B. 实践 C. 崇高的信仰 D. 实验和工业 E. 科学和技术

15、下列各项属于旧历史观的主要缺陷的有( )

A. 否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B. 看不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C. 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D. 没有找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 E. 没有说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6、下面的正确表述是( )

A. 动物与自然界没有分化,它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B. 人与自然界分化并独立,通过劳动改造自然

C. 人与自然界没有分化,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D. 动物有时也能与自然分化对立,并且越来越深刻地改造自然

E. 人与自然界的分化的原因在于人的理性主体性

17、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

A.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 相对主义诡辩论 D. 唯心主义先验论 E. 形而上学不变论

18、事物的假象是指( )

A. 虚假的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B. 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 人们的错觉所认识的虚幻现象 D. 人们在梦幻中出现的现象 E. 以否定方式表现本质现象

19、阶级的存在( )

A. 仅仅同一定的生产发展阶段相联系 B. 是以生产的一定程度发展而又不充分发展为前提的

C. 是同人们世界观的发展水平相联系 D. 是同国家发展水平相联系 E. 是同社会的富裕程度相联系

20、古语说:“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E. 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三、辨析题(需简述理由,每题4分,共20分)

1、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大阵营的根本标志。

2、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回归性,因而事物的发展仅是简单的循环而已。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4、社会发展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因而人的意识无法在其中起作用。

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而生产力的变化会自然而然地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四、材料题(15分)

1、2001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共同宣布了人类基因组的“基本信息”。其中,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

人类基因组究竟有多少个基因?这一直是一个未定之论。最初,由于数据有限,科学家们曾估测大约在8万到10万个基因,而这次在大量数据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确定,人类基因组只包含了3万到4万个蛋白编码基因。

人们原来以为,人比果蝇要复杂得多,因而,基因数也要多很多。但这次研究表明,人类基因组中3万到4万个蛋白编码基因,仅仅是果蝇基因数目的两倍。

有专家认为,“人类基因组比预想的少,说明生命科学是最复杂的科学,非线性很强。这都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请回答:以上材料包含了哪些哲学认识论基本原理,对于你今后从事的事业有什么帮助?

2、下面是有关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在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经济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上升到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

材料2: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

材料3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工业化初期,约58%归功于较高的小学入学率,约35%归功于有形投资,中学入学率的作用居第三位。据国外教育家分析,在传统工业中,小学水平的熟练工作占66%,中学水平占4%至8%,只有1%至2%受过大学教育;而在现代化工业中,中学水平要占60%,受过大学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占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0%至40%。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①根据材料1,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②根据材料3,说明现代生产力的特点。

③根据材料1、2与3,说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应采取的对策。

五、论述题(25分)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2、如何理解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力量及人的全面发展。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综合试题(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C 2、C 3、D 4、C 5、D 6、A 7、B 8、A 9、B 10、D

11、D 12、B 13、D 14、A 15、C 16、B 17、A 18、D 19、C 20、A

二、双项选择题(20分)

1、BC 2、DE 3、BE 4、CD 5、DE 6、BD 7、CE 8、DE 9、CD 10、CD

11、BD 12、AE 13、DE 14、BD 15、CD 16、AB 17、AB 18、BE 19、AB 20、CD

三、辨析题(需简述理由,每题4分,共20分)

1、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大阵营的根本标志。 答:错。 ①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志。

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个不同的对子,它们所解决的问题不一样。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解决的是世界本原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解决的是世界状况问题,两者不能混同。③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就是辩证法,不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也不就是形而上学。④这一观点混淆了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2、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回归性,因而事物的发展仅是简单的循环而已。 答:错。

①事物发展的回归性是受前进性支配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②事物完成一个周期,会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但不是简单的循环。事物的回归是某些特征在更高阶段上的重复。

③这是一种循环论观点。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错。

①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形式的主观性即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②意识形式主观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反映形式的不同。这是由每一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状况的不同引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意识形式主观性的一种表现。 ③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并为否认其内容的客观性。

4、社会发展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因而人的意识无法在其中起作用。 答:错。 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遵循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②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过程的统一。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是通过人的活动而起作用的。社会规律把人的自觉性包含在内。

③这一观点错误理解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而生产力的变化会自然而然地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答:错。 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并不是说,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因为社会规律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起作用。

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需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需通过改革。这些都是人的自觉活动的结果。

四、材料题(15分)

1、2001年2月12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国科学家共同宣布了人类基因组的“基本信息”。其中,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

人类基因组究竟有多少个基因?这一直是一个未定之论。最初,由于数据有限,科学家们曾估测大约在8万到10万个基因,而这次在大量数据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确定,人类基因组只包含了3万到4万个蛋白编码基因。

人们原来以为,人比果蝇要复杂得多,因而,基因数也要多很多。但这次研究表明,人类基因组中3万到4万个蛋白编码基因,仅仅是果蝇基因数目的两倍。

有专家认为,“人类基因组比预想的少,说明生命科学是最复杂的科学,非线性很强。这都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请回答:以上材料包含了哪些哲学认识论基本原理,对于你今后从事的事业有什么帮助? 答:这一材料中体现了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发展的辩证法等原理。诸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总规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是一个不断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基本原理阐述;谈对自己今后从事的事业的启示)。

2、下面是有关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在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经济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上升到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

材料2: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

材料3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工业化初期,约58%归功于较高的小学入学率,约35%归功于有形投资,中学入学率的作用居第三位。据国外教育家分析,在传统工业中,小学水平的熟练工作占66%,中学水平占4%至8%,只有1%至2%受过大学教育;而在现代化工业中,中学水平要占60%,受过大学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占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0%至40%。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①根据材料1,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②根据材料3,说明现代生产力的特点。

③根据材料1、2与3,说明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应采取的对策。

答:材料1说明:20世纪中叶以来,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已上升到第一位,现代科技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越来越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材料2说明:先进的科技和现代化人才是现代生产力的两个重要标志,只有以先进科技武装起来、拥有先进生产手段,为智能劳动者所掌握的高水平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材料3说明:知识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行科教兴国是我们面对现代经济的重要对策。

五、论述题(25分)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答:①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说明:和谐社会并非不存在不和谐因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矛盾斗争是绝对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矛盾的同一性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主导作用。

③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没有了矛盾,社会就没有了活力。和谐社会只能在社会的矛盾运动过程中构建。

④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和谐的社会,而且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环境友好型社会,不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

2、如何理解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力量及人的全面发展。

答:①对历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分析: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发挥主体作用的历史条件和必要途径;社会进步和主体作用实现程度的关系。 ②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和意义:人的全面发展是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的本质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涵,即: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③人的全面发展途径:人们在个性、需要和才能发展方面提出的种种问题,是单纯用经济手段所远不能解决的,需要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相互协调与和谐,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有利的条件。


相关内容

  • 自考马哲 要点!
  • 简答: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 ...

  • 马哲习题及参考答案
  • 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 ) ①科学性 ②革命性 ③实践性 ④创造性 2.马克思的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 ① ((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② <神圣家族> ③<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④ <德意 ...

  • 马克思哲学论文
  • 一个半世纪以前,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等一批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辛勤笔耕,马哲应社会历史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切身需要而生.其脱胎于德国古典哲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内核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外壳相结合,从而最终产生了迄今为止人类思维发展史上最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也即马哲.它自诞生之际 ...

  • 2011高校各省分布
  • 中国各城市大学实力(转) 第一名:北京 学科门类与学校实力指数 :100 "京城四秀":北京大学(中国基综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中国工科最高学府),人民大 学(中国社科最高学府),北京师范(中国师范最高学府) 群星荟萃:5北理,6北航,7中农,北科,北邮,北林,北外,中政,央财, ...

  • 2013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题及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A.马克思和李嘉图 B.马克思和圣西门 C.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D.马克思和恩格 ...

  • &#215;&#215;自修大学招收高教自考大学本专科生招生简章
  • 受中共××省委表彰的专门从事自考教学的大学,历次均获省教委、省考委表彰的“先进集体”从全川主考院校中精选具有丰富自考教学经验的教师优化组合成最佳师资阵容,切实帮助学员在学好的基础上考好,有志青年“自学成才的摇篮”已培养高教自考生三十多万名。 ××自修大学是专门从事高教自考教学的高等学校。创办历史长、 ...

  • 大学语文自考复习及应试的一些看法
  • 大学语文自考复习及应试的一些看法 从2001年开始,全国统考课程<大学语文(专.本科)>的试题结构和内容作了部分调整.调整后的考题更强调对考生能力的测试,特别是应用能力的测试.<大学语文(专.本科)>作文试题由过去的40分改为30分.部分解析题所提供的阅读材料取自指定教材以外 ...

  • 2012自考计算机应用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 来源:考试大   [考试大:考试专家,成就梦想!]   2011年12月16日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判断: 1.CPU能直接访问存储在内存中的数据,也能直接访问存储在外存中的数据( 错 ) 2.所有计算机的字长都是固定不变的. ( 错 ) 3.扇区是磁盘存储信息的最小单位. ( 对 ) 4.温度 ...

  • 自考生如何写好自我总结
  •   很多学生跟我讲,他们在辅导班听课时或自己看书时觉得问题都搞懂了,但是在自己做书后的练习题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感觉很困惑。其实原因很简单: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自然应用时不能得心应手。这就跟写作一样,如果平时掌握的词汇不多,能写出好的文章么?   xx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