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五单元比较阅读

八上第五单元比较阅读

一、【甲】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悉:

(2)无论魏晋无论:

(3)临溪而渔渔:

17.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二、〔甲〕见渔人„„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3)诚不可缺诚:

(4)卒亡天下卒: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12.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四、【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苛政猛于虎也。”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五、(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译文:

七、[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有仙则名()(2)妻子不觌()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

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八、[甲]爱莲说[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余以为妙绝()

14.《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C.读xiān,鲜艳D.读xiǎn,少。

15.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D.余忆年/少时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17.读文赏荷: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用原文填空)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九、昨梦录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否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⑶此殊不缺也指代()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落: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B、果:未果,寻病终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故可同处

3、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5、在《穴中人语》中。“此”字代表什么意思

(1)此公欲来代指

(2)老人肯相引至此代指

(3)此恕不缺也指代惟薪米鱼肉这类生活资料

6、下面句子中“子”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子恃何而往

C.子来或迟,则封穴矣D.子果来

7、解释加点字词语在文字中的意思:

(1)凡′衣服,饮食()

(2)故可同出′()

8、试比较《穴中人语》与《桃花源记》在叙述内容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十、[甲]《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鄂州市2007年初中升学考试样卷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1.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23.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十一、(甲)《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

八上第五单元比较阅读

一、【甲】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悉:

(2)无论魏晋无论:

(3)临溪而渔渔:

17.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二、〔甲〕见渔人„„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3)诚不可缺诚:

(4)卒亡天下卒: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12.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四、【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苛政猛于虎也。”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五、(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译文:

七、[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有仙则名()(2)妻子不觌()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

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八、[甲]爱莲说[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余以为妙绝()

14.《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A.读xiān,活鱼B.读xiān,新鲜C.读xiān,鲜艳D.读xiǎn,少。

15.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D.余忆年/少时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17.读文赏荷: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用原文填空)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九、昨梦录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否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⑶此殊不缺也指代()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落: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B、果:未果,寻病终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故可同处

3、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5、在《穴中人语》中。“此”字代表什么意思

(1)此公欲来代指

(2)老人肯相引至此代指

(3)此恕不缺也指代惟薪米鱼肉这类生活资料

6、下面句子中“子”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子恃何而往

C.子来或迟,则封穴矣D.子果来

7、解释加点字词语在文字中的意思:

(1)凡′衣服,饮食()

(2)故可同出′()

8、试比较《穴中人语》与《桃花源记》在叙述内容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十、[甲]《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鄂州市2007年初中升学考试样卷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1.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23.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十一、(甲)《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


相关内容

  • 语文(必修5)备课组教学计划
  • 语文(必修5) 备课组教学计划 一.认识教材. 粤教版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大类文体,选择了8种文体进入教材,安排了10个单元.其余为语体类文即古诗文5单元和活动类文5单元. 文学类:诗歌.小 ...

  • 一年级语文上册统编教材培训--教材编排概况
  • 部编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培训--教材编排概况 一年级上册的责任编辑张沛老师讲话(二) 以上的是我们交流的这套教材一些主要的特色.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环节,对这一套教材的编排状况,进行一个概览. 首先,这套教材仍然是以这种单元的形式来呈现的.一年级上册呢,主要有四种类型.一个是教材开头的入学教育单元-- ...

  •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树立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 ...

  •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广外外校小学部 杨洁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背景 "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单元教学内容为依托,在整合教材内容.教学活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单元整 ...

  • 新世纪版六年级语文十一册教材培训_8
  • 新世纪版六年级语文十一册教材培训 六年级语文教学要作好的三件事情: 一是查漏补缺:二是要整合实践:三是要拓展提高. 查漏补缺:<课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新教材的使用学生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应该全面检查以下,对照<课标>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是否实现了预期的 ...

  • 八年级介绍
  • 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自由作文. 写作训练的安排与所在单元的阅读训练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每篇写作知识短文都能翠所在单示课卑举例说明.如第五单元写作短文<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说明记叙文中的两种抒情方式 ...

  •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想 常州市花园中学 陈华娟 一 单元教学目标: 1 继续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良好习惯,能准确读写汉字. 2 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学习资料,扩大阅读量. 3 让学生获取观察人物.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掌握几种品读作品的方法,逐步养成品读作品的良好习惯,为 ...

  •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_5
  •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大邑县南街小学五年级语文组 一.教材编排意图 本册教材是给刚刚进入第三学段的孩子使用的,教师只有瞻前顾后,熟悉前两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同时大略翻阅一下六年级的教材,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好它.本册共10个单元,单元主题分别为:马.奇观.变化.韵味.水.方法.面对错误 ...

  • 2011-2012六年级上期语文教学计划
  • 一、 指导思想 1、注重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使学生热爱语文学习,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愿意独立解决学习语文时遇到的问题。3、注重文化积累,情感积累。4、不但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注重教会学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探究学 ...

  • 北师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北师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八(3)班和八(4)班现分别有学生46.44人.经过一个学期,在纪律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大部分学生能够课前按要求自主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但一部分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意识比较弱,积极思维意识弱:能够透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