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现代日本文化

浅谈近现代日本文化

前言

日本是位于亚洲东北部的海岛国家,国土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人口1.26亿,人口密度约是中国的3倍。受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制约,使得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进而造就了其“淡如菊花拔刀见血”的民族性格,纵观历史日本民族又是一个很善于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的民族,通过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并和日本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现在日本的特质文化。然而在日本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似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1.1日本近现代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1.1.1日本近现代文化的形成

中日邻邦,一衣带水,自古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甚深。公元3-7世纪,日本沿袭纯粹的中国文化,到飞鸟时代,圣德太子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禅宗于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由荣西和道元传入日本后,受到日本武士阶层的欢迎。然而中国文化中对日本影响最深当属中国儒学,由于儒学具有疏于抽象的世界观的思考、重视感觉经验和认识论、赋予感情色彩的伦理观、“有德者王”思想逐渐淡化、强调灵活对应现世、与固有思想共存与融合等特征,所以对日本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民族发现儒家文化无法使其摆脱遭受外来侵略的命运,更不能富国强兵,故此毅然弃儒从西,近乎疯狂且不失目的的开始学习西方。当时,日本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认为仿效西洋文明是当务之急,并以文明开化的启蒙为己任。需要强调的是,他们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总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确定一个需要保护传统文化范围,并“纯化”那些可能阻碍现代化进程的东西,而这种对传统的留恋和对现代化的向往构成了在两种文化中的求同除异。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发展的重要转折,也是日本近代文化形成的开端。

不断地自我完善、吸收融合的过程造成了日本人文化心理上的不安,所以二战以后美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巨大的。客观上讲美国迫使日本开国,又在二战后大力扶持日本,使日本得以快速发展,并吸收了大量美国文化。美国人也改变了日本教育,“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很多年轻人受此影响颇深。

1.1.2日本近现代文化的特点

加藤周一指出:日本文化是现代西方与传统日本的混合物,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知识界的历程是一部混合物纯化运动的斗争史。加藤周一提议:与其两者作无谓的争斗,不如承认日本文化的杂种性,从中找出积极的要素。日本传统文化接收、融合外来文化,保护自身文化的同时,吸收和消化异域文化,使本民族的文化果实更加绚丽,这就为日本成为文化超级大国和实现全球化的国家提供了可能性。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与刀。“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頑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1.2多元化的日本近现代文化内容及成就

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世界百分之十的活火山位于日本,百分之二十的六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日本,海啸台风等更是时有肆虐,再加之地下资源贫乏,人口密度大等因素,导致日本的社会生活极其压抑,进而造就了日本人虔诚、隐忍的性格特点。日本人博取众长,严谨求精,在自由的文化氛围中诞生了许多大师级人物并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现如今且不说享誉世界的日本茶道、花道,日本的严肃音乐、绘画、文学、电影等都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1.2.1音乐

在世界音乐界来说,东亚音乐重旋律、西方音乐重和声、黑人音乐重节奏——东亚音乐就是指的日本音乐,为什么日本音乐重旋律呢,这与日语音节效率低是有直接关系的,在相同词义表达的标准下,其只能靠加强旋律来达到歌曲的平衡与和谐。然而音乐无国界,当人们去认知、感受音乐之美的时候往往是从体会其旋律开始的,所以善词疏曲的中国音乐,也只好望尘莫及了。实际上包括在中国也有好多经典的歌曲的旋律是借鉴日本音乐,比如说邓丽君、s.h.e、刘若英等知名歌手的歌曲都有着些许的日本音乐的影子。日本还诞生了许多像坂本龙

一、石久让等这样的音乐大家,流行音乐也不乏像小野丽莎这样的璀璨明星。另外高度的纪律性,使得日本很少有盗版出现(今年唱片销量或将超越美国),从而在侧面推动了日本音乐的发展。

1.2.2绘画

日本绘画,除了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画作的一些影响外,当要重点提下日本的动漫产业。日本动漫产业拥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其产值占日本GDP的百分之十,占据世界三分之二的动漫市场(另外三分之一由包括迪斯尼、皮克斯等占据),是世界头号动漫大国。日本动漫经历了战前草创期、战后探索期、题材确定期、突破期、成熟期和风格创新期的发展才得以取得今天的成绩。以宫崎骏为例,其作品定位于全体观众,全年龄段,内容风格鲜明,作品生命力强,观赏性强,作者艺术生涯的零限制,再加之社会各界的大力宣传,从而成就一代大师。剖析其理,日本动漫产业发展之快与其重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自1985年以来,由于日本多所动画学院的设立,而造成人才过多现象。于是大量人才外流美国,造成美国动画画技的突飞猛进。同时日本动画也开始在美国电视上播放。由于日本动画风格完全不同于美国动画,因此受到美国观众热烈的支持。1987年更有全美第一种日本动画专门杂志《ANIMAG》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创刊。可见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成就并非偶然。

1.2.3影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影视娱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电影也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在影视界就亚洲而言日本影视在世界更有影响力,以我个人看来,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从本质上说,是亚洲的西方人,日本人的很多东西和亚洲其他国家迥然不同,但骨子里的东西依旧存在,且其经济的腾飞更推动了日本影视文化的发展。日本影视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使命感’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是其他亚洲国家电影中所或缺的,严谨的影视风格,精雕细琢画面效果无不是其成功的关键。黑泽明的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在西方对黑泽明的评价甚高,其中不乏像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马丁.斯科西斯、昆汀.塔伦蒂诺这样的大导演。当然优秀的演员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山口百惠、三浦友、岩井俊二等。

众所周知情色产业在日本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世界第一),其涉及服务业、旅游业、影视业甚至ACG。近年来广泛影响东亚或东南亚地区。对于日本乃至东亚诸国和地区:如中国大陆、台湾、韩国、泰国、越南、老挝、菲律宾、印尼等的性文化影响较大。日本色情产业如此发达主要是由于日本色情业有着丰厚的利益关系。仅公开的、合法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达600亿美元。据《德国之声》报记载:日色情业给菲律宾每年带来4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其中大部分都是菲向日输送“娱乐者”创造的。日本情色产业如此发达除了与其社会的压抑性有莫大关系外,历史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平安时代,日本歌舞伎已经和妓女有所区别。至日本战国时期,诸侯并起。男权主义达到顶峰,迫使大量贫苦百姓家的女子,以色情业为生,除此之外一些战败了的武将的妻女也被迫入娼。到了德川家康时代,为了防止各地大名手下的武士反对德川幕府,便使用“游廓政策”消耗大名们的斗志和精神。明治维新后,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也被日本接受。经济的开放导致色情业从公办发展到民办。“游廊”量

陡增。因此直到大正时代,民办的“游廊”已经很普遍。在二战中慰安妇的出现更是延续了它的发展,直至战后从经济腾飞到日本泡沫经济的膨胀都伴随着其情色产业的发展。到90年代,互联网兴起。日本色情产业的影响由日本本国通过网络传播到东亚甚至全世界。这一切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直接或间接带来的社会危害包括贩卖人口、儿童性侵害、性取向偏差以及一些不法分子诱骗从业等问题日益突出。

1.2.4文学

日本古典文学深受汉唐文学影响,且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而日本现当代文学则走在世界前列。 美国著名的日本文学研究家DonaldKeene教授认为:日本文学的许多特点都来自日语本身。从诗体来说,基于日语多以元音结尾的特性,日本诗歌有其独特的形式,散文与韵文的区别与其他民族不同。以文体而论,日文也有自己的特点。譬如句子,日语典型的句式都是动词在后。这种来自语言的特点是难于改变的。一些作家试图改变它,往往行不通。日本文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富于余情。话不说尽,留有余地,让读者去想像,余韵无穷。暖昧、委婉而又意味深长。

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文学性格纤细、含蓄;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长于摹仿,变革迅速。成就了许多文学大家,如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安部公房、三岛由纪夫、村上春树等。

1.3结论

日本民族是有独特个性的民族,隐忍谦卑淡如菊花,开放偏激拔刀见血。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以吸收性、独立性、本土化和现实性为主要特征的日本文化。有人说日本文化象剥洋葱,外边是西方的,里面是儒家的,表面看日本文化综合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近代科技思想。对于日本文化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不可盲目推崇也不可全盘否定,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后为我所用,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加藤周一.《杂种文化》[M].讲坛社文库,1974年。

[2]郑彭年.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3]罗伯特·C·克里斯托弗.《日本精神》[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4]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浅谈近现代日本文化

前言

日本是位于亚洲东北部的海岛国家,国土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人口1.26亿,人口密度约是中国的3倍。受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制约,使得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进而造就了其“淡如菊花拔刀见血”的民族性格,纵观历史日本民族又是一个很善于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的民族,通过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并和日本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现在日本的特质文化。然而在日本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似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1.1日本近现代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1.1.1日本近现代文化的形成

中日邻邦,一衣带水,自古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甚深。公元3-7世纪,日本沿袭纯粹的中国文化,到飞鸟时代,圣德太子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禅宗于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由荣西和道元传入日本后,受到日本武士阶层的欢迎。然而中国文化中对日本影响最深当属中国儒学,由于儒学具有疏于抽象的世界观的思考、重视感觉经验和认识论、赋予感情色彩的伦理观、“有德者王”思想逐渐淡化、强调灵活对应现世、与固有思想共存与融合等特征,所以对日本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民族发现儒家文化无法使其摆脱遭受外来侵略的命运,更不能富国强兵,故此毅然弃儒从西,近乎疯狂且不失目的的开始学习西方。当时,日本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认为仿效西洋文明是当务之急,并以文明开化的启蒙为己任。需要强调的是,他们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总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确定一个需要保护传统文化范围,并“纯化”那些可能阻碍现代化进程的东西,而这种对传统的留恋和对现代化的向往构成了在两种文化中的求同除异。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发展的重要转折,也是日本近代文化形成的开端。

不断地自我完善、吸收融合的过程造成了日本人文化心理上的不安,所以二战以后美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巨大的。客观上讲美国迫使日本开国,又在二战后大力扶持日本,使日本得以快速发展,并吸收了大量美国文化。美国人也改变了日本教育,“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很多年轻人受此影响颇深。

1.1.2日本近现代文化的特点

加藤周一指出:日本文化是现代西方与传统日本的混合物,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知识界的历程是一部混合物纯化运动的斗争史。加藤周一提议:与其两者作无谓的争斗,不如承认日本文化的杂种性,从中找出积极的要素。日本传统文化接收、融合外来文化,保护自身文化的同时,吸收和消化异域文化,使本民族的文化果实更加绚丽,这就为日本成为文化超级大国和实现全球化的国家提供了可能性。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与刀。“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頑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1.2多元化的日本近现代文化内容及成就

日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世界百分之十的活火山位于日本,百分之二十的六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日本,海啸台风等更是时有肆虐,再加之地下资源贫乏,人口密度大等因素,导致日本的社会生活极其压抑,进而造就了日本人虔诚、隐忍的性格特点。日本人博取众长,严谨求精,在自由的文化氛围中诞生了许多大师级人物并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现如今且不说享誉世界的日本茶道、花道,日本的严肃音乐、绘画、文学、电影等都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1.2.1音乐

在世界音乐界来说,东亚音乐重旋律、西方音乐重和声、黑人音乐重节奏——东亚音乐就是指的日本音乐,为什么日本音乐重旋律呢,这与日语音节效率低是有直接关系的,在相同词义表达的标准下,其只能靠加强旋律来达到歌曲的平衡与和谐。然而音乐无国界,当人们去认知、感受音乐之美的时候往往是从体会其旋律开始的,所以善词疏曲的中国音乐,也只好望尘莫及了。实际上包括在中国也有好多经典的歌曲的旋律是借鉴日本音乐,比如说邓丽君、s.h.e、刘若英等知名歌手的歌曲都有着些许的日本音乐的影子。日本还诞生了许多像坂本龙

一、石久让等这样的音乐大家,流行音乐也不乏像小野丽莎这样的璀璨明星。另外高度的纪律性,使得日本很少有盗版出现(今年唱片销量或将超越美国),从而在侧面推动了日本音乐的发展。

1.2.2绘画

日本绘画,除了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画作的一些影响外,当要重点提下日本的动漫产业。日本动漫产业拥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其产值占日本GDP的百分之十,占据世界三分之二的动漫市场(另外三分之一由包括迪斯尼、皮克斯等占据),是世界头号动漫大国。日本动漫经历了战前草创期、战后探索期、题材确定期、突破期、成熟期和风格创新期的发展才得以取得今天的成绩。以宫崎骏为例,其作品定位于全体观众,全年龄段,内容风格鲜明,作品生命力强,观赏性强,作者艺术生涯的零限制,再加之社会各界的大力宣传,从而成就一代大师。剖析其理,日本动漫产业发展之快与其重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自1985年以来,由于日本多所动画学院的设立,而造成人才过多现象。于是大量人才外流美国,造成美国动画画技的突飞猛进。同时日本动画也开始在美国电视上播放。由于日本动画风格完全不同于美国动画,因此受到美国观众热烈的支持。1987年更有全美第一种日本动画专门杂志《ANIMAG》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创刊。可见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的成就并非偶然。

1.2.3影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影视娱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电影也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在影视界就亚洲而言日本影视在世界更有影响力,以我个人看来,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从本质上说,是亚洲的西方人,日本人的很多东西和亚洲其他国家迥然不同,但骨子里的东西依旧存在,且其经济的腾飞更推动了日本影视文化的发展。日本影视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使命感’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是其他亚洲国家电影中所或缺的,严谨的影视风格,精雕细琢画面效果无不是其成功的关键。黑泽明的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在西方对黑泽明的评价甚高,其中不乏像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马丁.斯科西斯、昆汀.塔伦蒂诺这样的大导演。当然优秀的演员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山口百惠、三浦友、岩井俊二等。

众所周知情色产业在日本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世界第一),其涉及服务业、旅游业、影视业甚至ACG。近年来广泛影响东亚或东南亚地区。对于日本乃至东亚诸国和地区:如中国大陆、台湾、韩国、泰国、越南、老挝、菲律宾、印尼等的性文化影响较大。日本色情产业如此发达主要是由于日本色情业有着丰厚的利益关系。仅公开的、合法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达600亿美元。据《德国之声》报记载:日色情业给菲律宾每年带来4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其中大部分都是菲向日输送“娱乐者”创造的。日本情色产业如此发达除了与其社会的压抑性有莫大关系外,历史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平安时代,日本歌舞伎已经和妓女有所区别。至日本战国时期,诸侯并起。男权主义达到顶峰,迫使大量贫苦百姓家的女子,以色情业为生,除此之外一些战败了的武将的妻女也被迫入娼。到了德川家康时代,为了防止各地大名手下的武士反对德川幕府,便使用“游廓政策”消耗大名们的斗志和精神。明治维新后,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也被日本接受。经济的开放导致色情业从公办发展到民办。“游廊”量

陡增。因此直到大正时代,民办的“游廊”已经很普遍。在二战中慰安妇的出现更是延续了它的发展,直至战后从经济腾飞到日本泡沫经济的膨胀都伴随着其情色产业的发展。到90年代,互联网兴起。日本色情产业的影响由日本本国通过网络传播到东亚甚至全世界。这一切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直接或间接带来的社会危害包括贩卖人口、儿童性侵害、性取向偏差以及一些不法分子诱骗从业等问题日益突出。

1.2.4文学

日本古典文学深受汉唐文学影响,且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而日本现当代文学则走在世界前列。 美国著名的日本文学研究家DonaldKeene教授认为:日本文学的许多特点都来自日语本身。从诗体来说,基于日语多以元音结尾的特性,日本诗歌有其独特的形式,散文与韵文的区别与其他民族不同。以文体而论,日文也有自己的特点。譬如句子,日语典型的句式都是动词在后。这种来自语言的特点是难于改变的。一些作家试图改变它,往往行不通。日本文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富于余情。话不说尽,留有余地,让读者去想像,余韵无穷。暖昧、委婉而又意味深长。

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文学性格纤细、含蓄;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长于摹仿,变革迅速。成就了许多文学大家,如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安部公房、三岛由纪夫、村上春树等。

1.3结论

日本民族是有独特个性的民族,隐忍谦卑淡如菊花,开放偏激拔刀见血。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以吸收性、独立性、本土化和现实性为主要特征的日本文化。有人说日本文化象剥洋葱,外边是西方的,里面是儒家的,表面看日本文化综合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和西方近代科技思想。对于日本文化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不可盲目推崇也不可全盘否定,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后为我所用,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加藤周一.《杂种文化》[M].讲坛社文库,1974年。

[2]郑彭年.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3]罗伯特·C·克里斯托弗.《日本精神》[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4]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相关内容

  • 日本现代设计
  • <工业设计史> 题目 日本的现代设计 学生姓名何 芷 睿 专业班级 工业设计14班 所在院系艺术学院 指导教师单阳 提交日期2016.04.04 要了解日本现代设计,首先要从其历史和文化入手,对其现代设计特点进行分析,理解其现代设计的背后含义.其次,要深入了解其现代设计,要找到影响现代设 ...

  • 近现代日本法律移植
  • 近现代日本法律移植 由于上两次课郑老师已经就日本的法律移植以及日本的经济立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所以我就简要概括一下近现代日本法律移植的过程. (1)明治时期的法律移植 日本最初进行外国法律移植是从明治维新时期开始的,当时的日本国民期望着从德川300年来封闭锁国中解放出来,期望富国强兵,走向文明开化, ...

  • 日本现代平面设计的传统性研究
  • 日本现代平面设计的传统性研究 刘 彬 内容摘要:日本设计在20世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形成了特有的设计上的双轨并行体制.本文着重从形态.色彩.构图.意韵.文字.性格等六个方面来分析日本平面设计中的传统性体现,使其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具体化.理性化,并 ...

  • 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
  • 综述古代印度及东南亚.朝鲜 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 一: 了解印度建筑就要从泰姬·玛哈尔陵开始说起,泰姬·玛哈尔陵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整座建筑采用白色半透明的大理石砌筑,在蓝天的映衬下表现出洁白晶莹的色泽,再加上水光的倒映,更显得圣洁庄严.到了傍晚,建筑又泛出与天空一样的黄色来,极富诗意.建筑本 ...

  • 日本设计的风格特征
  • 日本设计的风格特征 我在看日本设计的发展历程时我首先是从日本设计风格的形成来看日本设计的风格特征.日本的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不能不值得中国的设计师学习和借鉴.在日本的设计当中我们中国人有好多设计要向日本人学习的.19世纪末叶已经把国家的中心放在海外扩张上,基 ...

  • 日本民族性格与日本现代园林发展的关系
  • 日本民族性格与日本现代园林发展的关系 1. 日本园林的历史发展 1.1史前时代:日本在公元3-4世纪时即有苑园.从大化革新到奈良时代末期(645-780 年) 出现了较为发达的文化(史称"奈良文化") ,园林也得到发展. 1.2飞鸟时代:(538年) 从百济传入佛教后,日本文化有 ...

  • 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史研究
  • 华东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近现代景观史>课程论文 2014.1 专业 景观学 班级景观学120 学号 开课学院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任课教师 方田红 成绩_________ 目录: 一:研究背景 1.古代日本景观设计 2.近代日本景观设计 2.1近代西方景观设计的发展 ...

  • 浅谈日本平面设计的独特魅力
  • 浅谈日本平面设计的独特魅力 潘洁卿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摘 要]文章针对日本平面设计的独特性,阐述日本平面设计中审美的民族性,即既重视民族性又不缺乏走世界意识下:探索本土文化内涵,形成个性文化. [关键词]日本平面设计: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个性文化 [中图分类号]G ...

  •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 目录 摘要 ............................................................................................................. 1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