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世界的见证--读[马克斯·韦伯传]

作者:罗岗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89

1986年,台湾大人物出版社出版了马克斯·韦伯妻子玛丽安妮·韦伯写的《马克斯·韦伯传》的上册,是李永炽先生根据日译本翻译的。当年钱永祥先生就在《当代》杂志上发表了书评,读这本传记,我们不仅得知韦伯生命史的诸般细节,也可以看到一个敏感而热情的心智巨人,在近代世界中为人类尊严奋斗的生动记录。我们不知道台湾后来是否出版了《马克斯·韦伯传》的下册,但在十几年后的今天,终于看到了这本传记的全译本。尽管它和台湾地区版本一样是转译的(一从英译本,一从日译本),不过出自Zohn教授之手的英文本已经享誉欧美学界,而由华盛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Roth所写的导读《玛丽安妮·韦伯及其圈子》也为理解这本书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略有遗憾的是,中译本不知为何删去了Zohn教授的英译者前言,这篇不长的前言介绍了玛丽安妮·韦伯写作这本传记的情况以及版本的变化,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体现了英译本在《马克斯·韦伯传》版本变化中的特殊位置。

这本《马克斯·韦伯传》在当代渐成显学的韦伯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玛丽安妮·韦伯不仅是韦伯生活中的知己,而且也是他思想的知音和事业的伙伴。与后来那些专注于研究韦伯思想或是泛泛描写韦伯生平的传记不同,在玛丽安妮的笔下,韦伯的形象更显鲜活:他在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痛苦、挣扎、激越与奋进,恰恰为韦伯思想和精神世界的彷徨、突破和转变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背景。借用韦伯的术语,如果他是生活在一个诸神的世界里,那么这本传记就是这个伟大世界的最好见证。

书中记载,1910年,已经名满天下的韦伯认识了年轻的卢卡奇,那年他才25岁。韦伯对他那篇论及精神贫困者的艺术随笔十分推崇。而青年卢卡奇也正是在韦伯的影响下,完成了他早年最重要的著作《小说理论》。这本著作讨论的是小说的理论问题,然而,卢卡奇最终关心的并不是小说的文学形式,他期望透过对小说形式的产生、它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以及类型变迁的分析,进一步解释与阐述他的世界观。用卢卡奇自己的话来说,他不是在寻求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而是十分明确地在寻找一个‘新世界‘。很显然,这样的著述方式打上了深深韦伯印记。有趣的是,韦伯后来自己也写了一本类似的著作《音乐的理性与社会基础》,同样的,在这本书中,韦伯关心的不仅是音乐,而是他毕生研究的世界理性化问题。卢卡奇1962年为《小说理论》撰写新的序言,依然强调写作该书时他的思想受到德国精神科学的深刻影响,他说这种影响基本上立足于我青年时代对狄尔泰、西美尔和韦伯著作的热情。应该看到,是德国的精神科学传统培育了卢卡奇的《小说理论》,韦伯的影响也应该置放在这一传统中来理解,否则就不可能显示出思想的全貌。在思想上,《小说理论》更多地体现了激进的左派倾向,卢卡奇自己在这本书出版四十多年后的总结也许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小说理论》是这样一部德语书:在其中注重激进革命的左派伦理学和同对现实的传统、因袭的解释结合在一起。自1920年代以后,这样的观点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只需想一下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和《作为革命神学家的托马斯·闵采尔》,想一想本雅明,甚至想一想阿多诺等人著作的开头部分。通过青年卢卡奇的这个故事,我们不难想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思想界那个诸神世界的魅力,而韦伯则是这个魅力世界当之无愧的卡里斯玛(charisma)!

对中国学界来说,这本传记的出版也有特别的意义。从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郑太朴翻译的《社会经济史》算起,汉语知识界接受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已经有将近70年的历史了,韦伯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地位正愈益显赫。然而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韦伯似乎只是一个躲在大学象牙塔里的老学究,他的那些其实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论说和理念,譬如价值中立、理想类型、意图伦理、责任伦理、科层制度......等等,正逐渐从特定的问题论域中抽离出来,被孤立而教条地使用。《马克斯·韦伯传》可以用第一手丰富的材料和生动的细节来改写韦伯的中国形象,如果离开了韦伯对欧洲战后发展的德国的巨大的历史焦虑,我们就不知道他对政治民族和政治天职孜孜吁求的动力何在;如果没有体会韦伯对现代性两难处境的深刻洞察,那么我们就不能理解他为什么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这样寻找现代化源头活水的著作中,竟然发出杜鹃啼血般的哀鸣:轻飘飘的斗篷变成了铁的牢笼......完全可以,而且不无道理地,这样来评说这个文化的发展的最后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斯·韦伯传》在中国大陆的出版不仅可以重写韦伯的形象,而且有可能为汉语学界更新自我的问题意识提供重要的资源。

《马克斯·韦伯传》[德]玛丽安妮·韦伯著 阎克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转载自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罗岗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89

1986年,台湾大人物出版社出版了马克斯·韦伯妻子玛丽安妮·韦伯写的《马克斯·韦伯传》的上册,是李永炽先生根据日译本翻译的。当年钱永祥先生就在《当代》杂志上发表了书评,读这本传记,我们不仅得知韦伯生命史的诸般细节,也可以看到一个敏感而热情的心智巨人,在近代世界中为人类尊严奋斗的生动记录。我们不知道台湾后来是否出版了《马克斯·韦伯传》的下册,但在十几年后的今天,终于看到了这本传记的全译本。尽管它和台湾地区版本一样是转译的(一从英译本,一从日译本),不过出自Zohn教授之手的英文本已经享誉欧美学界,而由华盛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Roth所写的导读《玛丽安妮·韦伯及其圈子》也为理解这本书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略有遗憾的是,中译本不知为何删去了Zohn教授的英译者前言,这篇不长的前言介绍了玛丽安妮·韦伯写作这本传记的情况以及版本的变化,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体现了英译本在《马克斯·韦伯传》版本变化中的特殊位置。

这本《马克斯·韦伯传》在当代渐成显学的韦伯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玛丽安妮·韦伯不仅是韦伯生活中的知己,而且也是他思想的知音和事业的伙伴。与后来那些专注于研究韦伯思想或是泛泛描写韦伯生平的传记不同,在玛丽安妮的笔下,韦伯的形象更显鲜活:他在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痛苦、挣扎、激越与奋进,恰恰为韦伯思想和精神世界的彷徨、突破和转变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背景。借用韦伯的术语,如果他是生活在一个诸神的世界里,那么这本传记就是这个伟大世界的最好见证。

书中记载,1910年,已经名满天下的韦伯认识了年轻的卢卡奇,那年他才25岁。韦伯对他那篇论及精神贫困者的艺术随笔十分推崇。而青年卢卡奇也正是在韦伯的影响下,完成了他早年最重要的著作《小说理论》。这本著作讨论的是小说的理论问题,然而,卢卡奇最终关心的并不是小说的文学形式,他期望透过对小说形式的产生、它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以及类型变迁的分析,进一步解释与阐述他的世界观。用卢卡奇自己的话来说,他不是在寻求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而是十分明确地在寻找一个‘新世界‘。很显然,这样的著述方式打上了深深韦伯印记。有趣的是,韦伯后来自己也写了一本类似的著作《音乐的理性与社会基础》,同样的,在这本书中,韦伯关心的不仅是音乐,而是他毕生研究的世界理性化问题。卢卡奇1962年为《小说理论》撰写新的序言,依然强调写作该书时他的思想受到德国精神科学的深刻影响,他说这种影响基本上立足于我青年时代对狄尔泰、西美尔和韦伯著作的热情。应该看到,是德国的精神科学传统培育了卢卡奇的《小说理论》,韦伯的影响也应该置放在这一传统中来理解,否则就不可能显示出思想的全貌。在思想上,《小说理论》更多地体现了激进的左派倾向,卢卡奇自己在这本书出版四十多年后的总结也许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小说理论》是这样一部德语书:在其中注重激进革命的左派伦理学和同对现实的传统、因袭的解释结合在一起。自1920年代以后,这样的观点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只需想一下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和《作为革命神学家的托马斯·闵采尔》,想一想本雅明,甚至想一想阿多诺等人著作的开头部分。通过青年卢卡奇的这个故事,我们不难想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思想界那个诸神世界的魅力,而韦伯则是这个魅力世界当之无愧的卡里斯玛(charisma)!

对中国学界来说,这本传记的出版也有特别的意义。从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郑太朴翻译的《社会经济史》算起,汉语知识界接受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已经有将近70年的历史了,韦伯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地位正愈益显赫。然而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韦伯似乎只是一个躲在大学象牙塔里的老学究,他的那些其实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论说和理念,譬如价值中立、理想类型、意图伦理、责任伦理、科层制度......等等,正逐渐从特定的问题论域中抽离出来,被孤立而教条地使用。《马克斯·韦伯传》可以用第一手丰富的材料和生动的细节来改写韦伯的中国形象,如果离开了韦伯对欧洲战后发展的德国的巨大的历史焦虑,我们就不知道他对政治民族和政治天职孜孜吁求的动力何在;如果没有体会韦伯对现代性两难处境的深刻洞察,那么我们就不能理解他为什么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这样寻找现代化源头活水的著作中,竟然发出杜鹃啼血般的哀鸣:轻飘飘的斗篷变成了铁的牢笼......完全可以,而且不无道理地,这样来评说这个文化的发展的最后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斯·韦伯传》在中国大陆的出版不仅可以重写韦伯的形象,而且有可能为汉语学界更新自我的问题意识提供重要的资源。

《马克斯·韦伯传》[德]玛丽安妮·韦伯著 阎克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转载自文汇读书周报]


相关内容

  • 品牌家居创意广告语90则
  • 品牌家居创意广告语90则 1. 大班沙发:钻石品质首领风范 2. 美邦家私:富贵典雅尽在美邦家私 3. 凯尔家具公司:价值与时间同步增长的艺术杰作. 4. 罗恩韦伯家具公司:它的美符合任何时代的标准. 5. 辛迪勒家具公司:充满内在的价值,绝无内在的危险. 6. 克拉马克家具公司:家具领域的第一名字 ...

  • 从"两军对峙"到"共同的问题域"
  • [摘 要]韦伯与马克思关系的诠释经历了从"两军对峙"到"共同的问题域"的转换."共同的问题域"即反思现代性和资本主义成为两人对话的新平台:两人分别通过合理化范式和劳动范式进行资本主义诊断:韦伯承继和拓展了马克思的异化主题,立足于政治哲学视域 ...

  • 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看商业伦理与信仰追求的调适
  • 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看商业伦理与信仰追求的调适 作者:吴忠武牧师 前言 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年,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化的时代让我们常常只看到物质层面可视化的东西,金钱与物质具有重塑人性的作用,如果人们盲目追求金钱,不知不觉中就会成了金钱的奴隶,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心灵里面树立怎样的观念 ...

  • 关于马克思
  • 关于马克思·韦伯"价值中立说"的思考 序 论 "价值中立"是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斯﹒韦伯试图调和"实证主义"和"新康德主义"对立观点的一大结果. 马克斯﹒韦伯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巨擘,其研究领域 ...

  • (韦伯)资本主义精神
  • [韦伯]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个人主义还是"民族主义" 古典社会学理论 2010-12-23 11:08:37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个人主义还是"民族主义" 董正华 内容提要 韦伯.桑巴特和托尼对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解各不相同. ...

  • 表象的界限
  • 表象的界限 摘要:通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构建的基本元素,如资本.劳动.剩余价值及其各种变换形式的分析入手,来探析马克思对经济社会学的贡献;同时对比韦伯对资本主义的全新理解,揭示他们在根本上是处于不同的方面上看待社会,甚至在对劳动.阶级等的分析手法上根本上是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然而我们并不这样就认为韦伯 ...

  • 谈谈你对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的认识
  • 谈谈你对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理论的认识 官僚制是指所有中型组织中由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的行政管理机构,是中国古代王朝最主要的政权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合理性的高度体现.作为现在政府组织运作的基本形式,官僚制是一架庞大的非人格化机器,使一切社会行动都建立在功能效率关系上,以保障社会组织最大限度的获取经 ...

  • 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社会13 白利娟 2013311900 这学期,我们小组一起读了<Religion and economic growth: was Weber right?>.在读这本书时,我对韦伯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便顺带着读了这部经典之作<新教伦 ...

  •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摘要:马克斯.韦伯 是德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韦伯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决定了他为社会学奉献终生的必然,他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