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
1、(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瓦舍众伎》
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
小说,以将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 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咏题,应命辄成”之类,即兴说书。
2、“话本”的称谓,可能在唐代已经出现。
话本的定义: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之本等。
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3、小说话本的篇名(宋):《张生彩鸾灯传》、《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
4、今存的宋元说经话本,只有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5、元代中期诗歌
代表人物:元诗四大家,虞集《道园学古录》、杨载《翰林杨伸弘诗集》、范梈《范德机诗集》、揭傒斯《揭文安公全集》
成就:陶宗仪《南村辍耕农》:“虞,汉庒老吏;杨,百战健儿;范,唐临晋帖;揭,姜女簪花。”胡应麟《诗薮》:“虞,典而实;杨,整而健;范,刻而峭;揭,丽而新。”陶宗仪用“比喻”的方法,胡用现代术语定义的方法。讲求法度,形式公正,措辞典雅,不追求情感的激烈的表现,而崇尚一种符合正统诗歌的审美风格。 杨维桢与铁崖体:①名称由来:杨个性狂狷,认为诗是个人性情的表现强烈主张艺术创作的个性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
思的超乎寻常和意向的奇特不凡,从而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因杨号铁崖,故名。②诗歌成就:铁崖体代表了元诗的最高成就;内容上多咏史、拟古;最能体现其特色的是杨的乐府诗;融汇了汉魏乐府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气势雄健,奇思幻想,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代表作如《苦雨谣》《盐商行》等。③文学史地位:突破了四大家诗歌甜熟、平稳的状态,给元末诗坛带来耳目一新之感。④文学观点:肯定人性的自然。
6、“台阁体”与“三阳”
明初上层官僚间所形成的一种诗文流派,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代表人物是台阁重臣“三杨”,即杨荣、杨傅、杨士奇。他们身居朝廷高位,当时社会政治又无太大的动荡,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号称词气安闲,雍容典雅,其实陈陈相因,极度平乏无味。
7、茶陵派
代表人物:以李东阳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何梦春等。 文学主张:主张性情,重声调,推崇李白杜甫,以纠正台阁体的流弊。其理开前后七子复古主义先河,然而,其诗文创作仍未超出台阁体范畴。 成就得失:得:其一,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他们高举复古大旗反对当时盛极一时的台阁体,显然与他们重视文学的独立地位、积极探索文学发展道路有着重要联系;其二,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这对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冲击。失:在复古的过程中寻求消除文学旧误区的方法,却又陷入了文学新的误区即在拟古的圈子中徘徊,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并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为数不少
缺乏真情实感的模拟之作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水平。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阳、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
8、“三言二拍”:三言,冯梦龙,《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至明末,有署“姑苏包翁老人”者,见“三言”、“二拍”共200种,“卷佚浩繁,难觅难周”,笑花主人《古今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去宋元、只留明,成《古今奇观》。)
短篇,“三言”“二拍" 代表性篇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施润泽滩闕遇难友》;《宣徽院任女秋千会》、《进香客莽看金刚经》、《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卖油郎独占花魁》
9、公安派 文学主张:反对承袭,主张变通;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是晚明文学领域中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他们提出的一系列体现晚明新价值观点的理论主张。“性灵说”是他们提出的一个著名口号。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追求一种清新洒脱、轻逸自如、逸趣横生的创作效果。
“性灵说”:是晚明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在赞美袁中道的诗时说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即“性情”强调自然天真或自然真味,强调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显然是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后来“性灵说”成为公安派的一个著名口号。
袁枚的诗歌主张: ①理论来源:受晚明李贽、三袁影响,写诗要有真感情。
主张真感情,反对假道学。②诗歌本质是情,“诗者,由情生者也。“性情之外本无”
诗”。③情感是具体个人的情感。④强调灵机、才 竟陵派:是晚明稍晚于公安派的一个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二人都是湖北竟陵人,故名。他们提倡学习古人的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追求一种“幽深孤峭”的艺术风格,形式主义倾向明显,但它代表了明末的诗风。
唐宋派
代表人物:王慎中《遵岩集》、唐顺之《荆川集》、茅坤《白华楼藏稿》、归有光《震川集》,其中以归有光成就最为突出。
文学主张:①古文应以八大家为正统,文道合一。②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③尊宋甚于尊唐
10、晚明小品文:晚明传统散文受公安、竟陵文学革新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小品文,它体制短小精练,体裁上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显著特点是题材趋于生活化、个人化,艺术表现率真直露,注重真实情感,往往运用机智的语言把文章写得韵致诙谐。代表,张岱《西湖七月半》。
11、明代民歌:现存最早的明代民歌集子,为成化年间金台鲁氏刊行的《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新编太平时赛赛驻云飞》、《新编寡妇烈女诗曲》
12、明代小说
《三国演义》最早刊本:明嘉靖壬午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共24卷,240则。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②虚与实的结合,“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章学诚);③非凡的叙事才能,“陈叙百年,该括万事”;第三,全景式的战争描写,描写的战争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④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⑤历史演义体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浅近,雅俗共赏。
《三国演义》影响:①至此,历史演义小说繁荣起来。②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产生的作用。③对国外的影响,朝鲜、日本、英国、法国、俄国,译本,论文专著。
《水浒传》的艺术特色:第一,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就是用这种在明间口语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净化的语言,塑造了一大批传奇的英雄,这不但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而且对整个白话文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第二,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①善于把人物置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②在人物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③善于吧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④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第三,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第四,连环钩锁,百川入海的结构。书中人物与情节的安排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环扣一环,互相勾连的。上半部以人为单元,下半部则以事为顺序,连环钩锁,层层递进。
《西游记》成书情况:①西游故事唐代高僧玄奘赴印度取经的真实事件,其
门徒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以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叙了玄奘取经的事迹,其中穿插了一些弘扬佛法神话玄奘的神话传说;②西游故事在明间广泛传播,神异色彩越来越浓,现存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见诸文字的雏形,孙行者渐渐取代唐僧成为取经故事的中心人物;③南宋至明前期,取经故事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继续发展。取经故事在元代开始定型,至迟在元末明初的《西游平话》,其基本内容、情节已和《西游记》接近;④《西游记》成书于明后期。现存刊本均未署作者,反题“华阳洞主人校”鲁迅、胡适考订认为是吴承恩。
《金瓶梅》、《红楼梦》是人情(世情)小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水浒传》英雄传奇小说
13、冯梦龙的小说观:《古今小说序》“今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啼,可歌可舞(小说艺术效果)……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小说的教化作用),虽小诵《诗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此是之捷且深也。(俗文学”
与四书五经对比)---------总而言之,说明俗文学并不比雅文学价值低,强调俗文学的教化作用。 《叙山歌》“借男女之情,发名教之伪药”并把明间文学说成是“世情之响”,推崇备至。(结合笔记仔细看)
14、心学的代表人物:李贽, 公安三袁,徐渭,达观禅师
童心说:《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字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李贽心学的主要观点:从正面肯定人的生活欲望的合理性,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相悖逆。强调人的个性与自身价值,否定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上
的地位。对说明社会反抗传统价值体系起着启蒙作用。 P8
李贽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来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高度评价小说吸取的价值地位。
15、清代前期诗派 P216
钱谦益和虞山派:指清初钱谦益影响而在常熟产生的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增、钱陆灿等人。诗歌大抵都抒发了亡国之痛和对故国的哀思。该派反对复古,也抨击复古派的流弊,主张性情优于形式风格,强调变而存正,开创清诗风气。
吴伟业和梅村体(号称“娄东派”):是吴伟业在元稹和白居易二者诗歌的基础上自创而形成的一种歌行体诗歌,它注重叙事,强调风情韵味,同时又兼有明传奇富于曲折和变化的戏剧性,开创了叙事诗的新境界,该诗体的题材和格式韵味等都有一定的范式,往往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内容,或抒发故国之思或慨叹身世。代表作品吴伟业《圆圆曲》。 P221 叙事特征: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艺术渊源:艺术风格:以创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突出叙事写人。
词,纳兰性德,《长相思》,“诗之词乃盛,比兴此焉托。”
16、朱彝尊与浙西词派
浙西词派:是清初在朱彝尊影响下形成的词派,该派顺应清朝太平时势,强调娱乐功能,树立了纯雅空灵的风格,韵律和谐。朱彝尊是浙西词派的开创者,和陈维崧并称“朱陈”,他尊词体,崇尚纯雅。在清朝渐入盛世的时候,他提出词的功能应不再是如清初般抒发故国丧失的悲痛,而应顺应时势,歌咏太平,既符合文人学子的心态,又符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因此该主张风行天下。但是由于重
在字句声律上下功夫而限制了创作,使改派也具有了故意弄巧的嫌疑。
词学观点:纯雅,一种不过分外露的情感,情感上不张扬的表现;清空,情感的似有似无,更多的是艺术形式上的言外之旨。
师法对象:继承南宋格律派词人姜夔。
其主张和创作在当时和诗史上的地位:内容上广泛,有爱情词,咏物词,怀古词;风格上词律工严,用字致密、清新。
17、王士祯与神韵说 P226
神韵说:清中期诗人王士祯提出来的,意思是要求诗歌要有高妙的意境,天然的韵致,富于言外之意,其神韵说大抵处于严羽“妙语”、“兴趣”之说,而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
神韵说的渊源:①钟嵘《诗品》“五言居文词之要,滋味着也”(开启了后世诗论家及诗人重味的先例);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与李生论诗》中有涉及韵味;《蚕尾续集序》“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算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③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即天然混成,不露斧凿痕迹);⑤王士祯《唐三昧集序》
王士祯的诗歌创作:早期,有少数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也有一些感慨前朝往事的;中年以后,歌颂朝廷威德,留恋风景,咏怀古迹以及应答酬赠为多,虽间有讽刺或寄托,总的倾向则缺乏社会内容。
艺术成就:内容并不好,但艺术特色高超。冲和淡远,风致清新,含情而不显,多工而不露,韵律圆润流利,发扬了古典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推崇王、孟。代表作《碧云寺》等。
18、清代小说 P273
文言艺术成就
列举《聊斋志异》关于爱情的篇名:《婴宁》、《阿宝》、《娇娜》、《巧娘》、《青凤》、《聂小倩》、《画皮》、《小翠》、《庚娘》、《小谢》、《连成》、《辛十四娘》《花姑子》、《红玉》、《绿衣女》、《黄英》
列举《聊斋志异》关于批判科举的篇名:《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
19、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笔法多样;诗化风格;行文洗练,文约事丰 (大题,注意结合书本) ①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理想,使作品既驰骋天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幻想性与真实性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突出特点。②大量的非现实性艺术形象的塑造成功,是《聊斋志异》的主要艺术成就。这些形象塑造的基本方式是:以他们作为“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为核心,巧妙地融合进他们作为“物”的自然属性或幻想属性,使之成为一种人性和物性复合统一的艺术形象。这样,这些花妖狐魅既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使人忘其为异类;又蕴含着他们本体的固有气质和超现实的神异性,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大大增强了形象的美感。③《聊斋志异》的情节离奇曲折,幻诞诡谲,但在作品提供的特定情境之内,却又顺理成章,是按照某种固有的逻辑必然出现的。其情节的内在逻辑,主要包括人物性格逻辑和幻想逻辑,二者往往蕴含在同一个情节系列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作品幻中有真、真中有幻的艺术特色。④《聊斋志异》采用的是优美、典雅、精炼、传神的文言,又做到了文言体式与生活神髓的高度统一,因此形成一种既典雅工丽又清新活泼的语言风
格。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作品的叙述、描写语言,都在文言形式中蕴含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极富描摹力和表现力,大大增强了文言小说的小说性和趣味性。
20、《儒林外史》
列举《儒林外史》的人物:①儒林人物:举子-周进、范进,虚伪;乡绅---张静斋、严贡生,卑劣;名士---京兰江、赵雪斋,故作风雅;官员---王太守、汤知县,贪暴;贵公子---娄三、四光弟,无聊;穷书生---王玉、马二,迂腐;其他---和尚;②时彦真儒:杜少卿,庒绍先,迟衡山,虞育德。③真人:王冕,季遐平,荆元、王太
章回: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成为“回”或节、则。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余回。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成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每回开头以“说话”、: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结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章回体足为方便读者的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刚目体”的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吸取的艺术营养,总格创制而成的。因为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①讽刺手法的运用;②结构上,由少数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为轴心而构成一个首尾相连贯的故事格局;③写实主义手法,完全排除了传奇、幻想和诗化的成分,也没有激烈的情节,平平实实的生活原貌描写;④语言上,高度纯熟的白话文,简练、准确、生动传神,没有套话,接近现代白话文,对鲁迅先生的小说语言影响很大。
意义:
21、“程乙本”的印行,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时代。使《红楼梦》得到广 泛传播。
22、袁枚与性灵说
性灵说: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其主要成就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最佳。但有缺乏深刻社会内容的局限性。
袁枚的诗歌主张:袁枚生活通俗放浪,个性独立不羁,颇具离经叛道、反叛传统的色彩。他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在性与情上,主张即“情”求“性”,突出尊情;在言志与言情上,认为“诗言志,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他强调情是其论诗的核心,男女是真情本源。
23、桐城派
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此三人是桐城人)
文艺理论主张: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质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桐城派先驱戴名世,主张为文以“精、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提倡“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
背景:适应盛世的需要,以及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方苞提出了“在古文领域要以程朱理学为核心,要以《左传》、《史记》以及唐宋八大家古文为典范,以服务于当代政治为目的”,并由此提出了系统的古文理论。
24、骈文复兴
李兆洛《骈体文钞》,是骈文集,不是骈文
汪中的骈文:①内容上,取材现实,情感吐自肺腑。②艺术上,“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③风格上,遒丽富艳,渊雅醇茂,用典属对精当妥帖。代表作:《哀盐船文》、《述学》
25、《红楼梦》的影响
①续书的大量出现,如逍遥子的《后红楼梦》、秦子忱的《续红楼梦》、陈少海的《红楼复梦》、海圃主人的《续红楼梦》、归锄子的《红楼梦补》、林鹤山人的《红楼圆梦》等,约三十种。②陆续有人将其搬上舞台,成为后来戏剧的题材。③《红楼梦》是人情小说的典范代表,对后代人情小说影响很大。④许多作家受《红楼梦》的影响,创作出了带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的小说
古代文学史
1、(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瓦舍众伎》
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
小说,以将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 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咏题,应命辄成”之类,即兴说书。
2、“话本”的称谓,可能在唐代已经出现。
话本的定义: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之本等。
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3、小说话本的篇名(宋):《张生彩鸾灯传》、《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
4、今存的宋元说经话本,只有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5、元代中期诗歌
代表人物:元诗四大家,虞集《道园学古录》、杨载《翰林杨伸弘诗集》、范梈《范德机诗集》、揭傒斯《揭文安公全集》
成就:陶宗仪《南村辍耕农》:“虞,汉庒老吏;杨,百战健儿;范,唐临晋帖;揭,姜女簪花。”胡应麟《诗薮》:“虞,典而实;杨,整而健;范,刻而峭;揭,丽而新。”陶宗仪用“比喻”的方法,胡用现代术语定义的方法。讲求法度,形式公正,措辞典雅,不追求情感的激烈的表现,而崇尚一种符合正统诗歌的审美风格。 杨维桢与铁崖体:①名称由来:杨个性狂狷,认为诗是个人性情的表现强烈主张艺术创作的个性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
思的超乎寻常和意向的奇特不凡,从而创造了元代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因杨号铁崖,故名。②诗歌成就:铁崖体代表了元诗的最高成就;内容上多咏史、拟古;最能体现其特色的是杨的乐府诗;融汇了汉魏乐府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气势雄健,奇思幻想,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代表作如《苦雨谣》《盐商行》等。③文学史地位:突破了四大家诗歌甜熟、平稳的状态,给元末诗坛带来耳目一新之感。④文学观点:肯定人性的自然。
6、“台阁体”与“三阳”
明初上层官僚间所形成的一种诗文流派,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代表人物是台阁重臣“三杨”,即杨荣、杨傅、杨士奇。他们身居朝廷高位,当时社会政治又无太大的动荡,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号称词气安闲,雍容典雅,其实陈陈相因,极度平乏无味。
7、茶陵派
代表人物:以李东阳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何梦春等。 文学主张:主张性情,重声调,推崇李白杜甫,以纠正台阁体的流弊。其理开前后七子复古主义先河,然而,其诗文创作仍未超出台阁体范畴。 成就得失:得:其一,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他们高举复古大旗反对当时盛极一时的台阁体,显然与他们重视文学的独立地位、积极探索文学发展道路有着重要联系;其二,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这对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冲击。失:在复古的过程中寻求消除文学旧误区的方法,却又陷入了文学新的误区即在拟古的圈子中徘徊,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并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为数不少
缺乏真情实感的模拟之作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水平。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阳、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
8、“三言二拍”:三言,冯梦龙,《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至明末,有署“姑苏包翁老人”者,见“三言”、“二拍”共200种,“卷佚浩繁,难觅难周”,笑花主人《古今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去宋元、只留明,成《古今奇观》。)
短篇,“三言”“二拍" 代表性篇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施润泽滩闕遇难友》;《宣徽院任女秋千会》、《进香客莽看金刚经》、《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卖油郎独占花魁》
9、公安派 文学主张:反对承袭,主张变通;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是晚明文学领域中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他们提出的一系列体现晚明新价值观点的理论主张。“性灵说”是他们提出的一个著名口号。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追求一种清新洒脱、轻逸自如、逸趣横生的创作效果。
“性灵说”:是晚明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在赞美袁中道的诗时说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即“性情”强调自然天真或自然真味,强调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显然是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后来“性灵说”成为公安派的一个著名口号。
袁枚的诗歌主张: ①理论来源:受晚明李贽、三袁影响,写诗要有真感情。
主张真感情,反对假道学。②诗歌本质是情,“诗者,由情生者也。“性情之外本无”
诗”。③情感是具体个人的情感。④强调灵机、才 竟陵派:是晚明稍晚于公安派的一个文学流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二人都是湖北竟陵人,故名。他们提倡学习古人的精神,积储文学底蕴,追求一种“幽深孤峭”的艺术风格,形式主义倾向明显,但它代表了明末的诗风。
唐宋派
代表人物:王慎中《遵岩集》、唐顺之《荆川集》、茅坤《白华楼藏稿》、归有光《震川集》,其中以归有光成就最为突出。
文学主张:①古文应以八大家为正统,文道合一。②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③尊宋甚于尊唐
10、晚明小品文:晚明传统散文受公安、竟陵文学革新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小品文,它体制短小精练,体裁上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显著特点是题材趋于生活化、个人化,艺术表现率真直露,注重真实情感,往往运用机智的语言把文章写得韵致诙谐。代表,张岱《西湖七月半》。
11、明代民歌:现存最早的明代民歌集子,为成化年间金台鲁氏刊行的《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新编太平时赛赛驻云飞》、《新编寡妇烈女诗曲》
12、明代小说
《三国演义》最早刊本:明嘉靖壬午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共24卷,240则。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②虚与实的结合,“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章学诚);③非凡的叙事才能,“陈叙百年,该括万事”;第三,全景式的战争描写,描写的战争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④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⑤历史演义体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浅近,雅俗共赏。
《三国演义》影响:①至此,历史演义小说繁荣起来。②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所产生的作用。③对国外的影响,朝鲜、日本、英国、法国、俄国,译本,论文专著。
《水浒传》的艺术特色:第一,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就是用这种在明间口语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净化的语言,塑造了一大批传奇的英雄,这不但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而且对整个白话文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第二,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①善于把人物置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②在人物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③善于吧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④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第三,传奇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第四,连环钩锁,百川入海的结构。书中人物与情节的安排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环扣一环,互相勾连的。上半部以人为单元,下半部则以事为顺序,连环钩锁,层层递进。
《西游记》成书情况:①西游故事唐代高僧玄奘赴印度取经的真实事件,其
门徒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以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叙了玄奘取经的事迹,其中穿插了一些弘扬佛法神话玄奘的神话传说;②西游故事在明间广泛传播,神异色彩越来越浓,现存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见诸文字的雏形,孙行者渐渐取代唐僧成为取经故事的中心人物;③南宋至明前期,取经故事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继续发展。取经故事在元代开始定型,至迟在元末明初的《西游平话》,其基本内容、情节已和《西游记》接近;④《西游记》成书于明后期。现存刊本均未署作者,反题“华阳洞主人校”鲁迅、胡适考订认为是吴承恩。
《金瓶梅》、《红楼梦》是人情(世情)小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水浒传》英雄传奇小说
13、冯梦龙的小说观:《古今小说序》“今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啼,可歌可舞(小说艺术效果)……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小说的教化作用),虽小诵《诗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此是之捷且深也。(俗文学”
与四书五经对比)---------总而言之,说明俗文学并不比雅文学价值低,强调俗文学的教化作用。 《叙山歌》“借男女之情,发名教之伪药”并把明间文学说成是“世情之响”,推崇备至。(结合笔记仔细看)
14、心学的代表人物:李贽, 公安三袁,徐渭,达观禅师
童心说:《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字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李贽心学的主要观点:从正面肯定人的生活欲望的合理性,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相悖逆。强调人的个性与自身价值,否定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上
的地位。对说明社会反抗传统价值体系起着启蒙作用。 P8
李贽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来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高度评价小说吸取的价值地位。
15、清代前期诗派 P216
钱谦益和虞山派:指清初钱谦益影响而在常熟产生的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增、钱陆灿等人。诗歌大抵都抒发了亡国之痛和对故国的哀思。该派反对复古,也抨击复古派的流弊,主张性情优于形式风格,强调变而存正,开创清诗风气。
吴伟业和梅村体(号称“娄东派”):是吴伟业在元稹和白居易二者诗歌的基础上自创而形成的一种歌行体诗歌,它注重叙事,强调风情韵味,同时又兼有明传奇富于曲折和变化的戏剧性,开创了叙事诗的新境界,该诗体的题材和格式韵味等都有一定的范式,往往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内容,或抒发故国之思或慨叹身世。代表作品吴伟业《圆圆曲》。 P221 叙事特征: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艺术渊源:艺术风格:以创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突出叙事写人。
词,纳兰性德,《长相思》,“诗之词乃盛,比兴此焉托。”
16、朱彝尊与浙西词派
浙西词派:是清初在朱彝尊影响下形成的词派,该派顺应清朝太平时势,强调娱乐功能,树立了纯雅空灵的风格,韵律和谐。朱彝尊是浙西词派的开创者,和陈维崧并称“朱陈”,他尊词体,崇尚纯雅。在清朝渐入盛世的时候,他提出词的功能应不再是如清初般抒发故国丧失的悲痛,而应顺应时势,歌咏太平,既符合文人学子的心态,又符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因此该主张风行天下。但是由于重
在字句声律上下功夫而限制了创作,使改派也具有了故意弄巧的嫌疑。
词学观点:纯雅,一种不过分外露的情感,情感上不张扬的表现;清空,情感的似有似无,更多的是艺术形式上的言外之旨。
师法对象:继承南宋格律派词人姜夔。
其主张和创作在当时和诗史上的地位:内容上广泛,有爱情词,咏物词,怀古词;风格上词律工严,用字致密、清新。
17、王士祯与神韵说 P226
神韵说:清中期诗人王士祯提出来的,意思是要求诗歌要有高妙的意境,天然的韵致,富于言外之意,其神韵说大抵处于严羽“妙语”、“兴趣”之说,而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
神韵说的渊源:①钟嵘《诗品》“五言居文词之要,滋味着也”(开启了后世诗论家及诗人重味的先例);②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与李生论诗》中有涉及韵味;《蚕尾续集序》“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算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③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即天然混成,不露斧凿痕迹);⑤王士祯《唐三昧集序》
王士祯的诗歌创作:早期,有少数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也有一些感慨前朝往事的;中年以后,歌颂朝廷威德,留恋风景,咏怀古迹以及应答酬赠为多,虽间有讽刺或寄托,总的倾向则缺乏社会内容。
艺术成就:内容并不好,但艺术特色高超。冲和淡远,风致清新,含情而不显,多工而不露,韵律圆润流利,发扬了古典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推崇王、孟。代表作《碧云寺》等。
18、清代小说 P273
文言艺术成就
列举《聊斋志异》关于爱情的篇名:《婴宁》、《阿宝》、《娇娜》、《巧娘》、《青凤》、《聂小倩》、《画皮》、《小翠》、《庚娘》、《小谢》、《连成》、《辛十四娘》《花姑子》、《红玉》、《绿衣女》、《黄英》
列举《聊斋志异》关于批判科举的篇名:《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
19、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笔法多样;诗化风格;行文洗练,文约事丰 (大题,注意结合书本) ①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理想,使作品既驰骋天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幻想性与真实性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突出特点。②大量的非现实性艺术形象的塑造成功,是《聊斋志异》的主要艺术成就。这些形象塑造的基本方式是:以他们作为“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为核心,巧妙地融合进他们作为“物”的自然属性或幻想属性,使之成为一种人性和物性复合统一的艺术形象。这样,这些花妖狐魅既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使人忘其为异类;又蕴含着他们本体的固有气质和超现实的神异性,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大大增强了形象的美感。③《聊斋志异》的情节离奇曲折,幻诞诡谲,但在作品提供的特定情境之内,却又顺理成章,是按照某种固有的逻辑必然出现的。其情节的内在逻辑,主要包括人物性格逻辑和幻想逻辑,二者往往蕴含在同一个情节系列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作品幻中有真、真中有幻的艺术特色。④《聊斋志异》采用的是优美、典雅、精炼、传神的文言,又做到了文言体式与生活神髓的高度统一,因此形成一种既典雅工丽又清新活泼的语言风
格。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作品的叙述、描写语言,都在文言形式中蕴含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极富描摹力和表现力,大大增强了文言小说的小说性和趣味性。
20、《儒林外史》
列举《儒林外史》的人物:①儒林人物:举子-周进、范进,虚伪;乡绅---张静斋、严贡生,卑劣;名士---京兰江、赵雪斋,故作风雅;官员---王太守、汤知县,贪暴;贵公子---娄三、四光弟,无聊;穷书生---王玉、马二,迂腐;其他---和尚;②时彦真儒:杜少卿,庒绍先,迟衡山,虞育德。③真人:王冕,季遐平,荆元、王太
章回: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成为“回”或节、则。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余回。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成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每回开头以“说话”、: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结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章回体足为方便读者的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刚目体”的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吸取的艺术营养,总格创制而成的。因为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①讽刺手法的运用;②结构上,由少数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为轴心而构成一个首尾相连贯的故事格局;③写实主义手法,完全排除了传奇、幻想和诗化的成分,也没有激烈的情节,平平实实的生活原貌描写;④语言上,高度纯熟的白话文,简练、准确、生动传神,没有套话,接近现代白话文,对鲁迅先生的小说语言影响很大。
意义:
21、“程乙本”的印行,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时代。使《红楼梦》得到广 泛传播。
22、袁枚与性灵说
性灵说: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其主要成就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最佳。但有缺乏深刻社会内容的局限性。
袁枚的诗歌主张:袁枚生活通俗放浪,个性独立不羁,颇具离经叛道、反叛传统的色彩。他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在性与情上,主张即“情”求“性”,突出尊情;在言志与言情上,认为“诗言志,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他强调情是其论诗的核心,男女是真情本源。
23、桐城派
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此三人是桐城人)
文艺理论主张: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质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桐城派先驱戴名世,主张为文以“精、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提倡“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
背景:适应盛世的需要,以及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方苞提出了“在古文领域要以程朱理学为核心,要以《左传》、《史记》以及唐宋八大家古文为典范,以服务于当代政治为目的”,并由此提出了系统的古文理论。
24、骈文复兴
李兆洛《骈体文钞》,是骈文集,不是骈文
汪中的骈文:①内容上,取材现实,情感吐自肺腑。②艺术上,“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③风格上,遒丽富艳,渊雅醇茂,用典属对精当妥帖。代表作:《哀盐船文》、《述学》
25、《红楼梦》的影响
①续书的大量出现,如逍遥子的《后红楼梦》、秦子忱的《续红楼梦》、陈少海的《红楼复梦》、海圃主人的《续红楼梦》、归锄子的《红楼梦补》、林鹤山人的《红楼圆梦》等,约三十种。②陆续有人将其搬上舞台,成为后来戏剧的题材。③《红楼梦》是人情小说的典范代表,对后代人情小说影响很大。④许多作家受《红楼梦》的影响,创作出了带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