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第一节阐述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原创思想的重要原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最新成果的归纳。内容多,难道大,课时少。针对这种情况,精讲理论方面的重点和难点、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对学生较易理解的问题,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略讲的教学新策略进行探究,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哲学课;教学新策略;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46-03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什么?答案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而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 一、生产力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尺 主要阐明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从两个方面把握: 1.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动机”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决定着其它一切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分层次的,社会基本矛盾是它的最近本层次,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及其辩证运动中实现的。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所连结的三个方面,是以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为中介相互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又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解决。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其实际内容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这三个方面,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关系为中介,上层建筑为结果,表现出层层决定作用和层层影响作用的关系。其中,决定作用是反作用的前提,反作用又制约着决定作用。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由这种相互作用的网络构成的有机整体。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正是由于其内在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从而形成了整体的辩证运动,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又是最为根本的方面,它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动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动力,但这个动力,又是以生产力为其最终动因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从形式上表现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是从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相适宜,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这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过程。同时,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而新的生产关系又促使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过程。这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过程,是彼此不能分开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可以归纳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过程。社会基本矛盾中的这种循环往复,就形成了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和变革的过程。从这样一个来源于历史发展的逻辑概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动力的源泉所在,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动机。 2. 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首先,向学生讲述人类早期社会人吃人的现象,说明生产活动及其所提供的实物状况对于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面貌起着基础和制约的作用,因而会发生这种在今天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情况,归根到底是由于生产力落后所决定的。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一次环球旅行考察中听人说过:18世纪火岛上的土著民族在饥饿的冬天到来时,常常要把老太婆杀死充饥。这在今天看来,是很不道德的。可是在那个时候,生产力水平极低,劳动产品极有限,不能劳动的老年人,成了社会的极大负担,为了养活他们,青壮年就可能饿死,整个部落就可能消亡。因而,杀老人充饥,并不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1877年发表《古代社会》一书中曾根据事实说明了人吃人的风气在整个蒙昧阶段是普遍流行的:平时吃俘虏来的敌人,遇到饥荒的时候,就连自己的朋友和亲属也吃。这是因为那时候食物来源没有保证,人们经常遭受极度饥饿的威胁。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其实质性的含义在于生产力是满足人的一切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唯一途径。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不仅是人们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也是人们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那样:“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因此,生产力自身的发展必然是从人和自然这一矛盾的对峙和抗争中获得发展动力的。可以说,没有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就没有基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讲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应从三个方面把握: 首先,向学生讲诉有关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及其对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科学技术在现代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理论。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应用客观规律保护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与能力的结晶。人类发展史上,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和发展,人类社会一切文明与进步,都离不开科学的重大发现与技术重大发明及其广泛应用。 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经济惊人发展的几个时期,都和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有关。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带来资本主义生产的快速发展。之后,从1820年到18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9倍,年平均增长率曾达到4.7%。世界贸易总值增长9.5%倍以上。19世纪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从1893年到1913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121%,年平均增长率为4.1%。
摘要:高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第一节阐述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原创思想的重要原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最新成果的归纳。内容多,难道大,课时少。针对这种情况,精讲理论方面的重点和难点、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对学生较易理解的问题,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略讲的教学新策略进行探究,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哲学课;教学新策略;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46-03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什么?答案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而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 一、生产力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尺 主要阐明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从两个方面把握: 1.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动机”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决定着其它一切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分层次的,社会基本矛盾是它的最近本层次,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及其辩证运动中实现的。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所连结的三个方面,是以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为中介相互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又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解决。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其实际内容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这三个方面,以生产力为起点,生产关系为中介,上层建筑为结果,表现出层层决定作用和层层影响作用的关系。其中,决定作用是反作用的前提,反作用又制约着决定作用。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由这种相互作用的网络构成的有机整体。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正是由于其内在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从而形成了整体的辩证运动,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又是最为根本的方面,它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动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动力,但这个动力,又是以生产力为其最终动因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从形式上表现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是从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相适宜,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这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过程。同时,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而新的生产关系又促使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过程。这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过程,是彼此不能分开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可以归纳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过程。社会基本矛盾中的这种循环往复,就形成了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和变革的过程。从这样一个来源于历史发展的逻辑概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动力的源泉所在,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动机。 2. 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首先,向学生讲述人类早期社会人吃人的现象,说明生产活动及其所提供的实物状况对于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面貌起着基础和制约的作用,因而会发生这种在今天我们看来不可思议的情况,归根到底是由于生产力落后所决定的。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一次环球旅行考察中听人说过:18世纪火岛上的土著民族在饥饿的冬天到来时,常常要把老太婆杀死充饥。这在今天看来,是很不道德的。可是在那个时候,生产力水平极低,劳动产品极有限,不能劳动的老年人,成了社会的极大负担,为了养活他们,青壮年就可能饿死,整个部落就可能消亡。因而,杀老人充饥,并不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1877年发表《古代社会》一书中曾根据事实说明了人吃人的风气在整个蒙昧阶段是普遍流行的:平时吃俘虏来的敌人,遇到饥荒的时候,就连自己的朋友和亲属也吃。这是因为那时候食物来源没有保证,人们经常遭受极度饥饿的威胁。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其实质性的含义在于生产力是满足人的一切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唯一途径。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不仅是人们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也是人们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那样:“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因此,生产力自身的发展必然是从人和自然这一矛盾的对峙和抗争中获得发展动力的。可以说,没有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就没有基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讲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应从三个方面把握: 首先,向学生讲诉有关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及其对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科学技术在现代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理论。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应用客观规律保护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与能力的结晶。人类发展史上,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和发展,人类社会一切文明与进步,都离不开科学的重大发现与技术重大发明及其广泛应用。 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经济惊人发展的几个时期,都和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有关。18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带来资本主义生产的快速发展。之后,从1820年到18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9倍,年平均增长率曾达到4.7%。世界贸易总值增长9.5%倍以上。19世纪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从1893年到1913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121%,年平均增长率为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