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观潮]导学案(师+生)

28.《观潮》导学案(师)

主备:熊永沾 课型:预习+展示 高石中学八(2)班 姓名: 第 组

第 号

学习流程

初读感知——导语设计——预习检查——文本分析——总结反馈

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就是钱江涌潮。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道去《观潮》!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思路

一、情境导入

南宋的国都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廷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体味一下南宋都城的生活风俗吧!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霆.(tíng) 斋.(zhāi) 艨艟..(méng chōng) 履.(lǚ) 倏.(shū) 舸.(gě) 泅.(qiú) 僦赁..(jiù lìn) 仞.(rèn) 绮.(qǐ)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方:①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②方出神(正) ③方七百里(面积)

观:①观潮(观看,动词)

②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 ②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为: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②海涌银为郭(成为)

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以:①以此夸能(凭借)

②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势:①势极雄豪(气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能:①以此夸能(本领)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2)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

也(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通“纹”,原指花纹,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形容词作动词,高过。) (3)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古义:当„„时;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古义:接近、连接;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

日(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

分合五阵之势(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古义:举枪;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古义:人和物;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

身(古义:画花纹;今义:文字、文章等) 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古义:名词,长官,官名;今义:一般作姓氏) ⑨江干上下..

十余里间(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 3.作者链接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朝代)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颇有成就,又能书画。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三、读懂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小结】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析语言

一、情境导入

课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描绘了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既各自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连贯、相互映衬,组成了一曲层次分明、气势磅礴的钱塘大潮交响曲。下面请随老师一道去观潮—— 二、自学指导

1.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交流点拨】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第一、二段的内容。

【交流点拨】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如同山崩塌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3.第三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交流点拨】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4.第四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交流点拨】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作者围绕“观潮”刻画了哪几幅图画?

【交流点拨】1.写海潮的雄伟壮观。——潮水汹涌图 2.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水军演习图 3.写弄潮健儿的英姿。——吴儿善泅图 4.写观潮人众之多。——游人观潮图

(二)文本研读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交流点拨】从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几个方面由远及近。雄伟壮观。 2.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交流点拨】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又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3.阅读下面这首词,说说词中的哪些句子与课文的描写相吻合。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交流点拨】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三)语言赏析

本文语言生动而形象,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和比喻、夸张等修辞,试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1.能准确地运用动词。

如“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2.文中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

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小结】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板书设计

海潮图——雄伟壮观

正面描

观潮演习图——场面宏伟 写与侧弄潮图——身怀绝技面烘托

观潮图——盛况空前相结合

五、拓展延伸

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①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

②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杜甫)

③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浪淘沙》) ④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李白《横江词》) ⑤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毛泽东《七绝·观潮》)

28.《观潮》导学案(生)

主备:熊永沾 课型:预习+展示 高石中学八(2)班 姓名: 第 组

第 号

学习流程

初读感知——导语设计——预习检查——文本分析——总结反馈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思路

一、导入练笔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霆.() 斋.

() 艨艟..

()() 履.

() 倏.

() 舸.

() 泅.

() 僦赁..

()() 仞.

() 绮.

()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方:①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方出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方七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观:①观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天下之伟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仅: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仅如银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海涌银为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①以此夸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势:①势极雄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能:①以此夸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

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皆披发文.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③吞天沃.

日(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④既而尽奔腾..

分合五阵之势(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⑥人物..略不相睹(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⑦皆披发文.

身(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⑨江干上下..

十余里间(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3.作者链接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朝代)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颇有成就,又能书画。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三、读懂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析语言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自学指导

1.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第一、二段的内容。

3.第三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4.第四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作者围绕“观潮”刻画了哪几幅图画?

(二)文本研读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3.阅读下面这首词,说说词中的哪些句子与课文的描写相吻合。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三)语言赏析

本文语言生动而形象,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和比喻、夸张等修辞,试举例说明。

四、文章脉络清理

海潮图——雄伟壮观 正面描演习图——场面宏伟 观潮写与侧弄潮图——身怀绝技面烘托

观潮图——盛况空前相结合五、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抄写在下面

28.《观潮》导学案(师)

主备:熊永沾 课型:预习+展示 高石中学八(2)班 姓名: 第 组

第 号

学习流程

初读感知——导语设计——预习检查——文本分析——总结反馈

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就是钱江涌潮。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道去《观潮》!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思路

一、情境导入

南宋的国都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廷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体味一下南宋都城的生活风俗吧!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霆.(tíng) 斋.(zhāi) 艨艟..(méng chōng) 履.(lǚ) 倏.(shū) 舸.(gě) 泅.(qiú) 僦赁..(jiù lìn) 仞.(rèn) 绮.(qǐ)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方:①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②方出神(正) ③方七百里(面积)

观:①观潮(观看,动词)

②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 ②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为: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②海涌银为郭(成为)

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以:①以此夸能(凭借)

②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势:①势极雄豪(气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能:①以此夸能(本领)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2)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

也(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通“纹”,原指花纹,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形容词作动词,高过。) (3)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古义:当„„时;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古义:接近、连接;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

日(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

分合五阵之势(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古义:举枪;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古义:人和物;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

身(古义:画花纹;今义:文字、文章等) 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古义:名词,长官,官名;今义:一般作姓氏) ⑨江干上下..

十余里间(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 3.作者链接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朝代)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颇有成就,又能书画。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三、读懂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小结】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析语言

一、情境导入

课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描绘了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既各自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连贯、相互映衬,组成了一曲层次分明、气势磅礴的钱塘大潮交响曲。下面请随老师一道去观潮—— 二、自学指导

1.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交流点拨】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第一、二段的内容。

【交流点拨】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如同山崩塌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3.第三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交流点拨】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4.第四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交流点拨】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作者围绕“观潮”刻画了哪几幅图画?

【交流点拨】1.写海潮的雄伟壮观。——潮水汹涌图 2.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水军演习图 3.写弄潮健儿的英姿。——吴儿善泅图 4.写观潮人众之多。——游人观潮图

(二)文本研读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交流点拨】从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几个方面由远及近。雄伟壮观。 2.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交流点拨】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又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3.阅读下面这首词,说说词中的哪些句子与课文的描写相吻合。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交流点拨】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三)语言赏析

本文语言生动而形象,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和比喻、夸张等修辞,试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1.能准确地运用动词。

如“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2.文中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

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小结】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板书设计

海潮图——雄伟壮观

正面描

观潮演习图——场面宏伟 写与侧弄潮图——身怀绝技面烘托

观潮图——盛况空前相结合

五、拓展延伸

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①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

②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杜甫)

③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浪淘沙》) ④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李白《横江词》) ⑤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毛泽东《七绝·观潮》)

28.《观潮》导学案(生)

主备:熊永沾 课型:预习+展示 高石中学八(2)班 姓名: 第 组

第 号

学习流程

初读感知——导语设计——预习检查——文本分析——总结反馈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思路

一、导入练笔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霆.() 斋.

() 艨艟..

()() 履.

() 倏.

() 舸.

() 泅.

() 僦赁..

()() 仞.

() 绮.

()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方:①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方出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方七百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观:①观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天下之伟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仅: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仅如银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①仅有“敌船”为火所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海涌银为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①以此夸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势:①势极雄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能:①以此夸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

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皆披发文.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古今异义 ①方.其远出海门(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③吞天沃.

日(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④既而尽奔腾..

分合五阵之势(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⑥人物..略不相睹(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⑦皆披发文.

身(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⑨江干上下..

十余里间(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3.作者链接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朝代)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颇有成就,又能书画。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三、读懂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析语言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自学指导

1.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第一、二段的内容。

3.第三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4.第四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作者围绕“观潮”刻画了哪几幅图画?

(二)文本研读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3.阅读下面这首词,说说词中的哪些句子与课文的描写相吻合。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三)语言赏析

本文语言生动而形象,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和比喻、夸张等修辞,试举例说明。

四、文章脉络清理

海潮图——雄伟壮观 正面描演习图——场面宏伟 观潮写与侧弄潮图——身怀绝技面烘托

观潮图——盛况空前相结合五、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抄写在下面


相关内容

  • 28[观潮]好习题(附答案)
  • 28<观潮>(周密)复习资料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 雄伟的景象 )也.自既望(农历十六日 )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当„„时 )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 不久 )渐近,则玉城雪岭际( 连)天而来,大声.... 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冲洗太阳) ...

  •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学设计
  •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 人教版第28课观潮文言文题单-精华版
  • 28.观潮 班级 姓名: <短文两篇>补充: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 ...

  • 八上-[观潮]-教学设计-2课时-周婷婷
  • 八上第六单元 28<观潮>教学设计 单位:仲南中学 主备人:周婷婷 [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的有益启示.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 [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道的:学 ...

  • 观潮试题及答案
  • 28 观 潮 一.作家作品常识 <观潮>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公谨,南宋人.这是一篇以________描写著称的佳作. 二.给加线的字注音 ) ( ) ) ) 泅水( ) 溯迎( ) 万仞 ( ) 僦赁( ) 三.解释加线的字词.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 观也( ...

  • 一道人与自然 有机融合的风景
  • 一道人与自然 有机融合的风景 作者:段菁菁 来源:<时代中国>2010年第10期 2010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十八.数十万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追潮者"在海宁争睹钱塘江一线大潮.这项盛于唐宋的观潮.弄潮活动,千百年来不知倾倒多少游人. 存万人千里追潮弄潮的同时,引来了一 ...

  • 1.2观潮.[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简易)
  • 1.2观潮. <观潮>教学设计•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 ...

  •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导学案1
  • <观潮>(导学案) 南左良学校四年级 姚志刚 [目标导航] 一. 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汇,整体感知课文 (2) 查找资料,了解南宋的历史与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临安举行 观潮盛典的风俗以及写作背景 二.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钱塘江江潮的图画或录像资料,增强直观感受,帮助理解 ...

  • 钱塘江发生潮水卷人事件 回头潮卷走三家庭(图)
  • 2010-10-10 22:32:04 燕赵都市网 www.yzdsb.com.cn 10月10日,搜救人员在钱塘江杭州萧山段水域落水事故现场救援.当日下午,钱塘江杭州萧山段水域发生潮水伤人事件,初步统计有6人落水,其中有2人获救,另有4人下落不明. 新华社发(廖小清 摄) 新华社发(廖小清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