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对于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简要的分析,追溯当年实际战争情况,帮助加深相关历史理解,对于指导当前工作都有一定积极价值。 关键词:晋冀鲁豫 抗日 根据地 晋冀鲁豫抗日革命根据地,在我国的抗战史上占据有不容磨灭的重要战略价值和历史地位。对于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建设,可以追溯到1937年10月,中共领导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即着手创建,一直到1941年9月初具规模并且在随后不断壮大。从其构成上看,晋冀鲁豫根据地包括冀南、太行、泰岳以及冀鲁豫四个主要的行政区,共管辖22个专署,最大的时候达到198个县,共计3.26万个村政权,最大的时候覆盖23万平方公里土地,总人口2551万人。而从位置而言,其横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及江苏五个省份,地处华北、华东、中南地区的交界地区。交通方面,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东抵津浦铁路,能够与山东解放区保持良好联系;而西迄汾河并同蒲铁路,可策应陕甘宁边区。从而使得其成为沟通和联络各个主要解放区的桥梁,也因此成为战争中的必争之地。这样的规模与环境,使得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在华北地区根据地中首屈一指,成为抗战时期我党我军重要的战争成果,并且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末,中央军委曾经决定让一二九师以太行山作为依托,建立晋冀豫抗日根据地,随后的1938年1月,邓小平调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到职之后,于2月上旬在陕西省左权县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对该区抗日游击战争,以及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做出了初步的部署。会议之后,一二九师和三八六旅补充团南下,开始展开太行山南部地区以及道清铁路沿线的相关工作。2月9号,一二九师教导团一部组建了师游击队,开服平和公路以东、正太铁路以南、平汉铁路以西区域内进行活动;10号,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和教导团各一部组成先遣队,开始进驻左权县移动、平汉路以西以及漳河以北地区进行活动。至此完成了最初的兵力布局。从1937年11月太原失守,一直到1938年4月期间,邓小平和刘伯承、徐向前分阶段有秩序地向太行、太岳以及冀南地区派遣了大约三分之二的兵力,用以在该区域内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 1938年2、3月间,邓小平和刘伯承、徐向前先后组织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三次伏击战,给入侵晋东南的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极为有效地配合了正面战场,形成对日侵略军的有效钳制,阻断了其向晋南进攻的趋势,同时大大鼓舞了晋冀豫地区人民的抗日士气。连续的胜利,引起了日军的反击。1938年4月初,日军纠集功三万余人,分九路向晋东南大举围攻。当时由八路军总指挥朱德与副指挥彭德怀只会第二战区东路军展开反围攻战斗,当时为了最大可能保证战争胜利,邓小平倪志亮同冀豫晋省委在辽县召开所属各特委、工委书记和游击支队长联席会议,除了加强对于各地抗日力量的部署之外,也着力于动员群众支援战争,从而实现后勤的有序供应。这一此面向广大群众的动员工作十分有效,成为有效阻击敌人的又一股力量。随后,一二九师、一一五师三四四旅等部进一步在长乐村歼敌2200余人,彻底将敌人赶出晋东南。4月下旬,晋冀豫军区正式成立,晋东南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8年4月21日,毛泽东等人致电刘伯承、徐向前和邓小平,其中明确指出,当前在河北和山东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已经成为可能,支持发展当地游击战争,并且对已经收复的地区建立政府。邓小平等人随即落实工作,由徐向前带军进驻冀南地区,发展冀南平原游击战争,而邓小平与刘伯承则进驻冀西,掩护徐向前部东进,尔后频频破击平汉铁路,截断敌人运输线。当时邓小平身处冀西,直接对冀西冀南根据地的斗争展开深入指导。除一二九师外派部队以外,杨秀峰领导的冀西民训处和游击队也在同时展开工作。考虑到这两支力量中很多都是弃笔从戎的知识分子,虽然在认识上能保持一定水平,但是缺乏战争经验,因此邓小平对这个群体十分重视,即从教导团和三八六旅中挑选经验丰富的干部去杨秀峰处知道工作。这样的努力直接推动了冀西各方面的工作,到1938年8月,冀西根据地已经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在冀南地区,根据地的形成比较顺利。截止1938年7月,中央党组织和一二九师的东进部队已经收编了数万的当地武装,并且成立了冀南军区和半政权性质的冀地军政委员会。但是在根据地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新收编的武装力量亟待整顿就是其中之一。邓小平于7月初到达冀南,着手知道冀南不对的整编,并且加强了政治工作建设,显著提升了军政素质。8月中旬在南宫选举产生了冀南行政公署并公布了施政纲领,9月建立了全区的工人、农民、妇女等各界抗日救国总会,至此,冀南根据地全面得以建立。 1941年6月上旬,在中条山会战的影响下,国民党车里太岳南部以及中条山地区,邓小平发现时机,向北方局提出请求开辟岳南以及中条山局面。随着武装力量进驻该地区,游击战争得到不断深入,党和群众组织也日渐成熟,抗日根据地得以随之发展起来。8月,初步开辟了岳南新区, 建立了岳南办事处和中央太岳四地委,并且随后正式建立起军分区。1942年1月中旬,刘伯承、邓小平指示太岳军区派部队继续南下,开辟中条山地区,并且明确了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的总体思想。根据�部和一二九师首长指示,太岳军区部分武装力量和南下地方干部共同组成南进支队,由王新序、聂真带领, 挺进中条山地区,经过四个月的奋战共开辟了二十余万人口区域,建立了晋豫联合办事处及多个抗日县政权,为中条山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晋冀鲁豫的根据地的形成,是星星之火的真实反映,是我党我军在华北地区奋战的革命成果。从最初几个方面根据地的确立,一直到以减租减息作为标志的大规模根据地融合,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抗战史上的新篇章。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凝聚了我国抗战智慧的体现,对其深入的探析,对于指导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同样有着积极价值。 (作者单位: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管理处)
摘要:文章对于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简要的分析,追溯当年实际战争情况,帮助加深相关历史理解,对于指导当前工作都有一定积极价值。 关键词:晋冀鲁豫 抗日 根据地 晋冀鲁豫抗日革命根据地,在我国的抗战史上占据有不容磨灭的重要战略价值和历史地位。对于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建设,可以追溯到1937年10月,中共领导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即着手创建,一直到1941年9月初具规模并且在随后不断壮大。从其构成上看,晋冀鲁豫根据地包括冀南、太行、泰岳以及冀鲁豫四个主要的行政区,共管辖22个专署,最大的时候达到198个县,共计3.26万个村政权,最大的时候覆盖23万平方公里土地,总人口2551万人。而从位置而言,其横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及江苏五个省份,地处华北、华东、中南地区的交界地区。交通方面,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东抵津浦铁路,能够与山东解放区保持良好联系;而西迄汾河并同蒲铁路,可策应陕甘宁边区。从而使得其成为沟通和联络各个主要解放区的桥梁,也因此成为战争中的必争之地。这样的规模与环境,使得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在华北地区根据地中首屈一指,成为抗战时期我党我军重要的战争成果,并且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末,中央军委曾经决定让一二九师以太行山作为依托,建立晋冀豫抗日根据地,随后的1938年1月,邓小平调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到职之后,于2月上旬在陕西省左权县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对该区抗日游击战争,以及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做出了初步的部署。会议之后,一二九师和三八六旅补充团南下,开始展开太行山南部地区以及道清铁路沿线的相关工作。2月9号,一二九师教导团一部组建了师游击队,开服平和公路以东、正太铁路以南、平汉铁路以西区域内进行活动;10号,三八六旅七七一团和教导团各一部组成先遣队,开始进驻左权县移动、平汉路以西以及漳河以北地区进行活动。至此完成了最初的兵力布局。从1937年11月太原失守,一直到1938年4月期间,邓小平和刘伯承、徐向前分阶段有秩序地向太行、太岳以及冀南地区派遣了大约三分之二的兵力,用以在该区域内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 1938年2、3月间,邓小平和刘伯承、徐向前先后组织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三次伏击战,给入侵晋东南的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极为有效地配合了正面战场,形成对日侵略军的有效钳制,阻断了其向晋南进攻的趋势,同时大大鼓舞了晋冀豫地区人民的抗日士气。连续的胜利,引起了日军的反击。1938年4月初,日军纠集功三万余人,分九路向晋东南大举围攻。当时由八路军总指挥朱德与副指挥彭德怀只会第二战区东路军展开反围攻战斗,当时为了最大可能保证战争胜利,邓小平倪志亮同冀豫晋省委在辽县召开所属各特委、工委书记和游击支队长联席会议,除了加强对于各地抗日力量的部署之外,也着力于动员群众支援战争,从而实现后勤的有序供应。这一此面向广大群众的动员工作十分有效,成为有效阻击敌人的又一股力量。随后,一二九师、一一五师三四四旅等部进一步在长乐村歼敌2200余人,彻底将敌人赶出晋东南。4月下旬,晋冀豫军区正式成立,晋东南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8年4月21日,毛泽东等人致电刘伯承、徐向前和邓小平,其中明确指出,当前在河北和山东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已经成为可能,支持发展当地游击战争,并且对已经收复的地区建立政府。邓小平等人随即落实工作,由徐向前带军进驻冀南地区,发展冀南平原游击战争,而邓小平与刘伯承则进驻冀西,掩护徐向前部东进,尔后频频破击平汉铁路,截断敌人运输线。当时邓小平身处冀西,直接对冀西冀南根据地的斗争展开深入指导。除一二九师外派部队以外,杨秀峰领导的冀西民训处和游击队也在同时展开工作。考虑到这两支力量中很多都是弃笔从戎的知识分子,虽然在认识上能保持一定水平,但是缺乏战争经验,因此邓小平对这个群体十分重视,即从教导团和三八六旅中挑选经验丰富的干部去杨秀峰处知道工作。这样的努力直接推动了冀西各方面的工作,到1938年8月,冀西根据地已经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在冀南地区,根据地的形成比较顺利。截止1938年7月,中央党组织和一二九师的东进部队已经收编了数万的当地武装,并且成立了冀南军区和半政权性质的冀地军政委员会。但是在根据地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新收编的武装力量亟待整顿就是其中之一。邓小平于7月初到达冀南,着手知道冀南不对的整编,并且加强了政治工作建设,显著提升了军政素质。8月中旬在南宫选举产生了冀南行政公署并公布了施政纲领,9月建立了全区的工人、农民、妇女等各界抗日救国总会,至此,冀南根据地全面得以建立。 1941年6月上旬,在中条山会战的影响下,国民党车里太岳南部以及中条山地区,邓小平发现时机,向北方局提出请求开辟岳南以及中条山局面。随着武装力量进驻该地区,游击战争得到不断深入,党和群众组织也日渐成熟,抗日根据地得以随之发展起来。8月,初步开辟了岳南新区, 建立了岳南办事处和中央太岳四地委,并且随后正式建立起军分区。1942年1月中旬,刘伯承、邓小平指示太岳军区派部队继续南下,开辟中条山地区,并且明确了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的总体思想。根据�部和一二九师首长指示,太岳军区部分武装力量和南下地方干部共同组成南进支队,由王新序、聂真带领, 挺进中条山地区,经过四个月的奋战共开辟了二十余万人口区域,建立了晋豫联合办事处及多个抗日县政权,为中条山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晋冀鲁豫的根据地的形成,是星星之火的真实反映,是我党我军在华北地区奋战的革命成果。从最初几个方面根据地的确立,一直到以减租减息作为标志的大规模根据地融合,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抗战史上的新篇章。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凝聚了我国抗战智慧的体现,对其深入的探析,对于指导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同样有着积极价值。 (作者单位: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