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3.doc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 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1部分(1—2段) 兰芝自诉 开端 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 遭遣盟誓 发展 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2段) 被迫改嫁 继续发展 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4—32段) 双双殉情 高潮 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3段) 鸳鸯和鸣 结局 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诗经 涉江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发展趋势

1.形势 四言 杂言 王言 不为完善

2.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不断丰富

3.表达方式 抒情诗 抒情诗 叙事诗 不断发展

4.思想内容 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爱国主义精神 反封建思想 不断延伸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1.分析焦母和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陈震生)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 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1部分(1—2段) 兰芝自诉 开端 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 遭遣盟誓 发展 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2段) 被迫改嫁 继续发展 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4—32段) 双双殉情 高潮 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3段) 鸳鸯和鸣 结局 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诗经 涉江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 发展趋势

1.形势 四言 杂言 王言 不为完善

2.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不断丰富

3.表达方式 抒情诗 抒情诗 叙事诗 不断发展

4.思想内容 奴隶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爱国主义精神 反封建思想 不断延伸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1.分析焦母和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陈震生)


相关内容

  • 望海潮教案doc
  • 一.导入 学生试着背诵 二.学生齐读 三.解题 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四.具体分析词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 ...

  • 北师大版七上[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
  • 第23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将祖冲之的圆周率等各项科技成就.祖冲之的数学成就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齐民要术>所反映的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的特点,以及对后世农业发展的影响:<水经注>对我国山川地形.城市乡镇.风俗 ...

  • 中班创意手工教案1.doc
  • 万善小学"3+N"课程竖笛小组 教 案 泥工--包水饺 活动目标: 1.学习团圆.压扁的技能,能运用这些技能来塑造简单水饺的形象,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2.继续培养幼儿对泥塑的兴趣及泥塑活动的常规. 活动准备: 橡皮泥.泥工板.范例等 活动过程: 一.引题 --通过讨论的活动形式 ...

  • 2014年教案格式(五年级上册第八课大自然的语言doc
  • 第 课 周 题 第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8*.大自然的语言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 教学目标 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筝"4 个生字.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筝" ...

  • 辉煌的隋唐文化教案doc
  •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教学过程: 伴随着磅礴大气的音乐,我们欣赏了一些精美的画面,欣赏完了,能告诉老师这些图片反映的是朝代吗?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给你留下的印象. 大唐王朝,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的朝代,一个美丽而奢华的朝代,一个人们记忆中的盛世帝国.唐朝时期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

  •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2.doc
  • 一年级语文复习 复习汉语拼音 复习目的:复习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区别形近.音近字母,能够默写并拼读. 一.复习声母 齐读.开火车读.拐弯读.齐背(边背边书空).指名比赛背 默写声母表 二.复习韵母表 齐读.指名开火车读. 找出单韵母.复韵母和两个单韵母组成的复韵母 找出鼻韵母中前后鼻韵母,特殊韵 ...

  • 小学一年级年级地方课程.表格式doc
  • 小学一年级年级地方课程 <传统文化>教案 学 校: 科任教师: 年 月 日 海子 南潘 松林赵 大张 肖姚 花赵专用教案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海子 南潘 松林赵 大张 肖姚 花赵专用教案 1 海子 南潘 松林赵 大张 肖姚 花赵专用教案 2 海子 南潘 松林赵 大张 肖姚 花赵专用教 ...

  • 小学体育课教案全集.doc
  • 二年级体育课上册教案 第 周 第 1 次课 教案总 次 第 周 第 2 次课 教案总 次 第 周 第 3 次课 教案总 次 第 周 第 4 次课 教案总 次 第 周 第 5 次课 教案总 次 第 周 第 6 次课 教案总 次 载 第 周 第 7 次课 教案总 次 第 周 第 8 次课 教案总 次 第 ...

  • 幼儿园教案大班社会教案:不开心小树doc
  • 幼儿园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体验不开心会受冷落,开朗的人会有更多朋友 2.通过游戏让幼儿寻找如何让自己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的方法. 活动准备: 表情脸谱若干,<不开心小树>课件,磁带 活动过程: 一.师幼共唱<哈罗.哈罗>进活动室 二.放录音,引出故事,讲述第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