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环境是由许多因子组成,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3.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

过程的总称。

4.限制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极限时,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扩散或分布都会受

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些因子就为限制因子。

5.主导因子:A.从因子本身说,当所有的因子在质和量相等时,其中某一因子的改变能引起生物全部生态

关系发生变化;

B.对生物而言,由于某一因子的存在与否和数量的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发生明显的

变化。

6.内稳态: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

7.趋同适应(趋同进化):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并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

其他特征。

8.趋异适应(趋异进化):指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产生不同

的形态结构特征。

9.生态幅度:自然界中每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不同的适应范围。

10.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11.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

用。

12.生活型:与一定生境相联系的,主要依外貌特征区分的生物类型。

13.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由同种个体组成的群体。

14.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

15.竞争:是指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同种或异种生物,为了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光线、水分和其他营养条件

等而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

16.层片:一个生活型或几个至少相近生活型的植物,在群落占据一定的空间,称为层片,是植物群落最基

本的结构单位。

17.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一般处于每一层中个体数量最多,并且有最大的盖度的种类。

18.侵移:是指植物生活的繁殖结构进入裸地,或进入以前不存在这个物种的生境。

19.群落演替: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20.照叶林:是副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常绿阔叶林,常与光照方向垂直,能反射阳光。

21.热带萨王纳:干湿季对比非常明显的热带地区。

22.马基群落:由刺叶栎构成的常绿硬叶林如遭退化,则形成灌丛状的马基群落。

23.潘帕斯草原:又称南美草原或阿根廷草原,南美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高草草原。

24.草甸: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

25.沼泽:是指地表过湿或有薄层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水分几达饱和,生长有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

的地段。 广义的沼泽泛指一切湿地;狭义的沼泽则强调泥炭的大量存在。

26.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

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27.生物分布区:主要是指某类生物种在地表的分布区域。

28.生物区系:广义,是指许多不同生物种的总和。

狭义,是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

29.荒漠: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缺乏、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其蒸发量超过降水

量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流沙、泥滩、戈壁分布的地区。

30.驯化:是将野生的动物和植物的自然繁殖过程变为人工控制下的过程。

31.适应:生物体能够因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遗传性状而使自己顺应环境。

32.连续分布区:指某一植物分类单位(科、属、种)或群落类型, 其分布区是一块完整的区域。

33.广域分布区:生物种分布的范围广泛,通常遍及各大洲,称为世界种或广域分布种。

34.原生演替:在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地段上开始的演替。

35.原生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 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如冰川的移动等造成的裸地。

36.顶极群落: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极,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极群落。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生物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生物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及分布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生物群。主要学科分支有主要有植物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

2. 简述生物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史。

①生物地理学于19世纪早期产生并迅速发展。

②达尔文关于物种形成和生物演化的理论促进了生物地理学的发展。

③洪堡被誉为植物地理学的创建人,华莱斯用自然选择和演化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华莱斯线”。 ④孟德尔、摩尔根学派的新达尔文主义者说明了物种形成、系统发育和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⑤板块构造、海底扩张理论的兴起和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复活,促进了生物地理学的发展。

⑥麦克阿瑟和威尔逊的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说明了岛屿生物群落的平衡点与拓殖和灭绝速度的关系。

3. 生物地理学与哪些学科有重要关系?

植物分类学和动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形态学、生理学、行为学、遗传学、古生物学、古地理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

4. 简述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

(1)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原因,

定律成立条件为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

(2)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

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不仅估计了环境因素,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

5. 简述生物与各环境因子(光、温、水、土)的关系。

(1)光照:生物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的源于太阳光。

A.根据光强度不同,将植物划分的生态适应类型为:阴性植物、阳性植物、耐荫性植物。(植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类型有哪几种)

B.光照持续时间不同:

a.植物的适应类型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植物对光照时间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b.动物的适应类型为:昼夜节律,季节性节律。

(2)温度: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一定的温度条件。

A.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

B.动物对低温的适应:同种恒温动物。

C.生物对高温的适应: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

D.动物对高温的适应:恒温、变温、异温动物。

(3)降水:是生物主要的水分来源。

陆生植物分为三种生态类型,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硬叶,肉质)。

(4)不同土壤类型对生物的影响: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A.粘土,不易通气和透水,适合浅根植物。

B.壤土,最好土壤,适合绝大多数植物。

C.沙土,保水能力差,多生长深根系植物。

6. 简述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特点

(1)综合作用: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例如山脉阳坡和阴坡景观的差异,是光照、温度、湿度和风速综合作用的结果。

(2)主导因子的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例如低温在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的。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如光照强度减弱时,植物光合作用下降可依靠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A.直接作用的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如光、温度、水。

B.间接作用的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如坡度、坡向等。

7. 如何区分环境中的主导因子和限制因子?(名词解释)

8. 温度对动植物生活有哪些影响?

(1)生物生存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极端温度(高温和低温)常常成为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极端低温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对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就是低温。温度对恒温动物分布的直接限制作用较小,但也通过其他生态因子(如食物)而间接影响其分布。

9. 水对生物的影响

水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方面。陆生动物的许多种类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水量多寡限制的。水是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因而水体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动植物:植物是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隐蔽所;动物协助植物授粉,传播种子和果实,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并影响植物群落的成分和存在状态。

10. 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的作用如何?

光可促进植物的器官分化,同时可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还可控制细胞分裂,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植物必须在一定光照条件下才能叶绿素,在黑暗条件下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11. 光强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建造有何作用?

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开花结果上,通风条件好,则开花结果好;光照强度增加,果实品质好。

12. 光对动物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光质,光强度,光照持续时间对生物的影响是不同的.

①可见光的强度及照射时间的变化对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形态及体色都有显著的影响。

②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光可促进器官的分化同时也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还可控制细胞分裂,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

③地球上光的周期性变化使动物活动产生昼夜节律,季节性节律等。

13. 植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类型有哪几种?

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荫性植物

14. 植物对光照时间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

15. 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

(1)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

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不仅估计了环境因素,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

(2)补充原理:

A.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不同年龄、季节、栖息地等同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B.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广 ;

C.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 ;

D.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

E.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

16. 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1)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植物形态: ①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的物质保护;

②芽具有鳞片,体表有蜡粉和密毛;

③树干粗短,成匍匐垫状或莲座状,树皮坚厚状。

动物形态:①贝格曼规律:恒温动物性成熟慢,个体大,活动时间长;

②阿伦规律:内温动物四肢,联系缩短;

③恒温动物增加毛和羽毛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提高隔热性。

植物生理: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了防寒抗冻能力。 动物生理:①增加非颤抖性产热和基础代谢产热;

②异温性,增加了逆流热交换,减少散热;

③时间异温性——休眠;

④适应性低温,冬眠前体内贮存大量低熔点脂肪。

行为方面:动物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迁徙和集群方面。

(3)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A植物形态:①有密绒毛和鳞片过滤部分阳光;

②有丝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反光,可反射大部分阳光,减少植物热能吸收;

③有些植物叶片垂直主轴排列,使叶缘向光,减少组织温度;

④在高温条件下对折,叶片吸收的辐射可减少一半;

⑤有的植物树干和根茎生有厚的木栓层,有绝热和保护作用。

动物形态:动物的皮毛在高温下起隔热作用,防止太阳直接辐射,夏季毛色变浅,具有光泽利于反射阳光。 B植物生理:①降低了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生质抗凝结能力;

②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

③具有发射红外线的能力。

动物生理: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具有较大幅度的波动。

C行为方面:植物的适应性表现在叶片的折叠。动物表现在昼伏夜出的行为。

17. 试述全球环境的地带性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⑴纬度地带性,指的是从赤道到两极形成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成因是:从赤道向两极热量条件逐渐减少

⑵经度地带性,指的是从沿海到内陆形成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成因是: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条件逐渐减少

⑶垂直地带性,指的是从山麓到山顶形成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成因是:从山麓到山顶水分、热量条件逐渐变化

⑷非地带性,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因为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使自然地理环境不符合前三种地域分异规律。

18. 简述环境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

(1)按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2)生态作用特点(问答、举例):同第6题

19.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1)土壤的机械组成对生物的影响

A.黏土只适合浅根植物生长;

B.壤土肥力高,适合绝大多数植物生长;动物:蚯蚓

C.沙土多生长深根系植物;

(2)土壤水分对生物的影响

A.可直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

B.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

C.影响植物的生长,也威胁着土壤动物的生存

D.对土壤昆虫的发育和生殖力有着直接影响

(2)土壤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A.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苗的生长;

B.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呼吸能力;

C.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气体交换、水分蒸发、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以及腐殖质的分解都有着明显影响 。

(3)土壤酸碱度对生物的影响

A.酸性土壤植物,pH

B.碱性土壤植物,PH>7.5,大多数草原、荒漠植物。

C.中性土壤植物,PH6.5—7.5,红三叶草和阔叶林中的许多植物和大多栽培植物。

20. 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1)为陆生生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2)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和水分;

(3)是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4)生态系统的许多重要的生态过程都在土壤中进行。

21. 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及其生态适应类型.

(1)适应方式:

形态适应:发达的根系;叶面小;单子叶植物中一些具扇状的运动细胞,可使叶面卷曲;

具发达的贮水组织。

生理适应:水分运输的动力原生质的渗透浓度高。

(2)陆生植物的生态类型: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22. 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及其生态适应类型

(1)适应方式: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

叶片薄而长,以增加光合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2)生态适应类型:

沉水植物:植物体完全沉没,花期时把花伸出水面。

浮水植物:植物体浮在水面。

挺水植物:下部沉于水,上部挺于水。

23. 陆生动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1)失水的主要途径:皮肤蒸发、呼吸失水、排泄失水

(2)补充水的主要途径:食物、代谢水、饮水

(3)保水机制:减小皮肤的透水性;减少身体的表面蒸发;减少呼吸失水;减少排泄失水;利用代谢水。

24. 水生动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1)等渗:体内和体外的渗透压相等,水和盐以大致相等的速度在体内外之间扩散。仅排泄失水,通过食物、饮水、代谢水获得水,泌盐器官排出多余的盐分。

(2)高渗:体内的渗透压高于体外,水由环境中向体内扩散,体内的盐分向外扩散。通过排泄作用排出多余的水,盐分通过食物和组织摄入。

(3)低渗:体内渗透压低于体外,水分向外扩散,盐分进入体内。通过食物、代谢水和饮水获得水,多种多样的泌盐组织排出多余的盐分。

25. 生物与水的关系

(1)水对生物的意义:

A.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B:水是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

C:水为生物创造稳定的外界环境;

D: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水对陆生生物的影响:水对陆生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方面,陆生生物虽然没有一种能在长期缺

水的条件下正常地生存下去,但是许多种类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水量多寡的限制。

生态类型(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及其生态适应类型):

A.湿生植物: 生长在光照弱、湿度大的森林下层,或日光充足、土壤水分经常饱和的环境中。抗旱能力小,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

B.中生植物: 适于生长在水湿条件适中的环境中,其形态结构及适应性均介于湿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之间,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和数量最大的陆生植物。

C.旱生植物:能忍受较长时间干旱,主要分布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根据其形态特点和抗旱方式,可进一步区分为少浆液植物和多浆液植物。

(3)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A.水生生物:(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及其生态适应类型)

a.沉水植物:植物体完全沉没,花期时把花伸出水面。

b.浮水植物,植物体浮在水面。

c.挺水植物,下部沉于水,上部挺于水。

B.水生动物:水的理化性质对水生动物具有重要意义。

a.溶解于水中的气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b.溶解盐类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c.水流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26. 大陆架、上涌水带、红树林沼泽和珊瑚礁以及河口湾附近为什么有较高生产力?

(1)河口湾是营养物质的收集和积累器;

(2)有利于各种各样生产者类型在一年中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潮汐作用可对河口湾产生重要意义。

27.简述亚寒带针叶林带的植物群落特征。

(1)树种较为单一,主要以耐寒的落叶松、云杉等针叶树为主,树叶呈细长针状,有很厚的角质层,为世界重要的用材树种。

(2)分布广,较为集中,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地区,泰加林几乎从大陆的东海岸一直分布到西海岸,形成壮观的茫茫林海。欧洲-西伯利亚的泰加林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纬度几乎跨了半个地球。

(3)内部存在分化,由于跨度太大,欧亚大陆的寒温带地区在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等有所不同。最西部的北欧地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年温差较小,有一些落叶阔叶林分布,泰加林只分布在接近北极圈的遥远北方,树木主要有云杉等较喜阴湿环境的树种。

28.中国在世界自然带分布图中分属哪几个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混交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29. 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即为光周期。

(1)根据植物的光周期反应可分为: 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性植物 。光周期对植物的地理分布有较大影响。短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地是日照时间短的热带、亚热带;长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于温带和寒带。

(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长日照、短日照动物);鸟类迁徙生殖;昆虫冬眠滞育;

30. 什么是种群、群落?两者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指是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

(2)关系:在生物界的基本结构规律中,是许多个种群构成的群落。

31. 食物对生物有什么重要意义?食性特化的意义是什么?

食物对生物的意义:

(1)食物是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2)食物联系是构成生物界种间关系的最主要内容,不同种个体之间的对抗性常常表现为吃与被吃的矛

盾。

食性类型:

(1)按食物的性质划分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腐食性动物、寄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2)按食物种类多寡划分有单食性动物、寡食性动物、广食性动物。

食性特化的意义:

(1)动物食性的特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它向着两方面发展:一是寡食性和单食性、二是

广食性。这两种食性特化类型都是有机体对其生活长期适应的结果。

(2)寡食性和单食性动物要求比较严格而稳定的环境条件,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广食性动物多分布

在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32. 植物在动物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①植物是动物的直接或间接食物。植物对草食性动物是直接的,而对肉食性动物是间接的关系。不同的草食性动物以植物的不同部分为食。因此,植物的生长、分布和丰歉程度,直接决定着草食性动物的居住、繁殖、分布和数量变动等情况。

②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隐蔽所。大多数动物都栖息于植物群落之中,植物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居住地,同时植物还可以作为许多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隐蔽所。

33. 动物在植物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①动物协助植物授粉。②动物传播种子和果实。③动物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④动物影响植物群落的成分和存在状态。

34. 生物之间有哪些特殊的关系?

(1)寄生:

A.外寄生,动物毛发等地。

B.内寄生,在植物体内的病毒,细菌等。(发生在异种之间)

C.巢寄生,某些鸟特有的寄生现象,寄生在巢中。

(2)共生:

A.偏利共生:即共栖,是指生物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不产生影响。

B.原始合作:指对共生的双方有利,但并非不能分开。

C.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相互依赖的关系。

(3)附生:一种生物附在另一种生物上,相互无营养关系。

(4)绞杀:只发生在植物界,一种植物将另一种植物绞杀的现象。

(5)群栖:动植物共同生活。

(6)竞争:A.种内竞争:主要表现在对食物及共同需要的争夺上;另外还表现在区域行为和存在“社会等级”

方面;还牵扯到水和光的利用。

B.种间竞争:(种间竞争的各种关系)异种生物竞争,不管其作用的基础是什么其结果可能是两个

物种间形成平衡调节,也可能一个物种取代另一物种,或者将另一物种赶到另一空间去利用另

一种食物。(种间竞争的类型有资源利用性竞争、相互干扰性竞争)

35.演替类型和群落演替模式?

(1)演替类型:

A.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B.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按裸地性质):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C.按基质性质: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D.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

E.按植被状况和动态趋势:灾害性演替、发育演替

(2)群落演替模式:

A.原生演替:在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地段上开始的演替。

a.旱生演替系列: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

b.水生演替系列:湖泊--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旱生植物群落

B.次生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其最初发生是外界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 撂荒地演替系列:草本群落--阳性灌木群落--阳性乔木群落--耐阴乔木群落

36. 什么是生物分类法?生物的基本类群有哪些?

(1)生物分类法:又称科学分类法,是生物学用来对生物的物种归类的办法。

(2)生物的基本类群:植物群落、动物群落

A.植物群落的分类依据:采用了“群落生态”原则,即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包括群落 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演替、生态环境。

B.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群丛、群系、植被型。

37. 简述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基本特征.

(1)裸子植物的孢子体发达,占绝对优势。多数种类为常绿乔木,有长枝和短枝之分。裸子植物的胚珠和种子裸露。裸子植物是一群介于蕨类植物与被子植物之间的维管植物。

(2)被子植物的习性、形态和大小差别很大,从极微小的青浮草到巨大的乔木桉树。大多数直立生长,但也有缠绕、匍匐或靠其他植物的机械支持而生长的。多含叶绿素,自己制造养料,但也有腐生和寄生的。花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被子植物具异形孢子,亦即能产生两种生殖孢子。会出现双受精现象。

38.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3)具有一定的优势现象。

(4)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5)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9)具有一定的营养结构、代谢方式和物质生产力。

39. 简述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1)多度:指某种物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寡。

(2)盖度:分为投影盖度(指植物枝叶所覆盖地表的面积)和基部盖度(指植物基部所占的面积)。

(3)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某个物种的个体数。

(4)频度:指群落内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的出现频率。

(5)重要值:指以综合数值表示群落中不同种的相对重要性。

40. 简述生物群落的环境.

(1)群落内的光照:照射在植物叶片上的光,约70%被叶片吸收, 20%被叶片反射,通过叶片透射的光约

为10%。树冠叶子相互重叠, 阳光通过树冠,强度逐渐减弱。在浓密的植物群落中是很阴暗的,光照强度往往成为限制某些生物存在的因素。

(2)群落内的温度:群落内白天和夏季的温度低于群落外;夜间和冬季的温度高于群落外空旷地面;群落内的平均温度稍低于群落外;群落内昼夜和全年温差小于群落外。原因是森林中的作用面: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草本群落的作用面:草本层

(3)群落内的水分:群落能截流降水和保持水分,因此能创造群落内部特殊湿度条件;入渗土壤的水,林地的终渗率高;森林可以显著减少地表径流;

(4)群落内的空气状况:抑制风速,空气成分发生变化。

(5)群落的土壤

41. 群落对环境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防止风害:森林群落有降低风速和改变风向等作用。

(2)调节水分:植物对降水的截流作用。

(3)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固定沙流;防止盐渍化;改良土壤性质等。

(4)保护环境:保持空气清新;森林是大气的天然过滤器;森林吸收噪音,是消声器。

42. 简述群落的旱生演替序列.

裸露岩石表面上没有阳光和水,地衣侵入分泌有机酸侵蚀岩石形成土壤后出现苔藓物质,逐渐演替成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

43.分布区的类型:广域分布区、狭域分布区、连续分布区、间断分布区、扩展分布区、潜在分布区、特有 性分布区、残遗分布区、潜代分布区

44. 简述热带稀树草原乔木的旱生适应特征.

乔木通常高6—12米,有强壮的根须,肥大的树干,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干;树叶多坚硬,常为羽状复叶,小叶能转动,叶面与光线平行;芽有芽鳞,树皮厚,树干内储存大量水分;它们抵抗干旱特征包括部分或全部落叶,改变蓄水机制及减少叶片;同时产生对火的抵抗机制。

45. 热带稀树草原动物的显著特征有哪些?

食草动物占优势;集群的生活习性;地栖种类多;穴居,善跑类型突出。

46. 比较草甸与沼泽的不同.

(1)草甸是发育在中度湿润条件下的多年生中生草本植被类型

A.生境特点:可形成在各个气候带内,各地的草甸环境中气温和降水差异较大,土壤为各种类型的草甸土和黑土。

B.生物群的基本特征:在外貌上为浓密的草群,草甸生物群的植物种类组成比较丰富,主要由禾本科、蔷薇科,莎草科、菊科等;生物群结构比较清晰;环境条件的状况和变动对草甸草群特征影响显著;草甸植物生活型的比例,决定草群结构的类型。

(2)沼泽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以沼生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类型。

A.生境特点:土壤过湿或水分积聚是沼泽形成的首要条件,热量条件影响沼泽植物的生长量,也制约着植物残体的分解速度;土壤为各种沼泽土,总体肥力较差。

B.沼泽通常出现在积水的低地和地形的底线部位;沼泽植物的生活型是多种多样的,由少数特殊的科属组成,泥炭藓科、莎草科、禾本科;植物通气组织发达;具有不定根和特殊的无性繁殖能力,有些植物具有食虫习性;泥炭积累是沼泽的普遍现象。

47. 水域生物群的生态类群有哪些? 它们各有哪些特征?

(1)漂浮生物:是生活在水面上的生物总称。在淡水中常见的是漂浮生物,如浮萍、满江红、凤眼莲等, 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淡水中典型的漂浮动物是蝇蝽。海洋中典型的有僧帽水母、帆水母等。

(2)浮游生物:生活在水表层区,大多数体型微小,肉眼看不见。不会游泳或者游泳能力弱,常依靠水流、波浪或水循环流动在水中被动移动。水生生物中数量最多,有硅藻、甲藻、蓝藻、原生动物等。

(3)自游生物:指在水中能够游泳的动物,它们都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和很强的游泳能力。一般都能逆流

而上,有些种类还可以做长距离的洄游或能适应较急的水流。

(4)底栖生物:指栖息在水底,但又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生物。底栖植物主要是水生的高等植物和附 着生长的藻类,多分布于湖泊和沼泽中;底栖动物种类很多,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脊索动物等。

48. 红树林的生境特点及其生态适应特征.

(1)生境特点:

①地质地貌 红树林主要分布于隐蔽海岸,该海岸多因风浪较微弱、水体运动缓慢而多淤泥沉积。

②底质 红树林适合生长在细质的冲积土上。

③ 红树植物具有耐盐特性。

(2)生态适应特征:这里的有机体能抵御各种暴露在水上的变干的环境,并可以忍受不同的盐类;植物繁盛的植柱根,能减缓波浪对海岸的冲击,给海洋生物提供更多的附着表面。

49. 简述岛屿生物的来源及其种类组成特征

来源:对岛屿生物区系的研究表明,岛屿上的生物最初都是外来的。

①对于动物,一些飞行动物可以靠自力飞达最远的岛屿,较小的鸟和蝙蝠,特别是飞行的昆虫,可以被动的由大风吹达岛屿,这些动物又能携带其他动物的卵或小型休眠者以及植物的果实、种子和孢子一起到岛屿。

②对于植物,比较容易适应长距离散布,很多植物表现出某种适应,保证下一代从亲本处运走,这些散布机制甚至使其可能横越浩瀚的海洋。此外,植物成功拓殖只需要一个能育的种子或孢子。

特征:岛屿上生物总数比大陆上少;较大的岛屿比较小的岛屿种类多样性高;移入的高速度和消亡的高速

度是岛屿生物组成的重要特征;温度制约和影响岛屿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对岛屿环境的适应。

50. 简述岛屿生物的分布模式

(1)种类与面积的关系:岛屿上物种数目会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最初增加十分迅速,当物种接近

该生境所能承受的最大数量时,增加将逐渐停止,灭绝率提高。

(2)种类与距离的关系模式:岛屿离陆地和其他岛屿越远,物种数目越少。

(3)种类流通:

51. 岛屿生物群的特征

(1)生物种数和岛屿面积成正相关;

(2)生物种数与岛屿距大陆或其他的生物源地的远近成负相关;

(3)岛屿在生物种类组成上出现连续的种类流通,但种类数量保持大致稳定。

52. 简述生物分布区的形成, 分布区的扩散及其间断分布的成因.

(1)生物分布区的形成:单境发生论、多境发生论、稳健的多境发生论、泛境发生论

(原因: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历史因子、人为因子)

(2)分布区的扩散:

A.主动扩展指生物不依靠外界因素只依靠自身力量所进行的一种积极地迁移使分布区有所扩展。

a.正常扩展:有规律的,缓慢的进行

b.先锋扩展:主要指动物,包括迁移、漫游、爆发三种形式。

B.被动扩展:主要依靠外界因素进行扩展,水扩展、风扩展、生物携带扩展

(3)间断分布的成因:生物的分散迁移及在原来分布区内死亡;自然条件的变化;迁移说;陆地下沉; 大陆漂移说、跳跃式传播、人为影响

53. 简述生物区系的划分及其主要生物区系区.

(1)生物区系划分为陆地生物区系和海洋生物区系,也划分为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

(2)A.陆地生物区系区有全北区、新热带区、非洲热带区、东洋区、澳大利亚区和南极区。

全北区:面积广泛,不同部分气候差异大,现代植物区系多种多样,整个区的植物区系都起源于北 极第三纪植物区系,几乎没有非洲热带植物和新热带植物区系的热带各科;动物区系组成比较贫乏。 新热带区:很有特色而且是种类最丰富的区,有较丰富的特有科和特有属,陆栖脊椎动物种类丰富并

拥有众多特有类群和固有类群,本区缺乏广布其他大陆的类群。

非洲热带区:本区植物区系种类丰富,除热带共有科以外还有不少特有的科、属,如龙脑香科、芭蕉科等;本区的陆生脊椎动物种类很多,与东洋区有许多共同类群,本区的马达加斯加岛靠近非洲但的生物区系各有不同。

东洋区:东部区系最丰富,本区西部的印度半岛植物区种类成分上都接近于非洲;动物区系复杂多 样,仅次于新热带和非洲热带区,普遍分布于各区的科和目本区一般都有。

澳大利亚区:本区植物区系的独特性及特有种、属的丰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区无法比拟的;本区的 动物区系是世界动物区系区中最原始、最古老的类群。

南极区:南极各岛屿上植物非常贫乏,有很多沼泽和泥炭沼泽,植物区系有苔藓和地衣及几种显花植物组成;动物区系包括一些极耐寒的无脊椎动物。

B.海洋植物区系区有北方海洋区、热带海洋区、南方海洋区。

海洋动物区系区有北极冷水区、北太平洋温水区、北大西洋温水区、印度-太平洋暖水区、大西洋暖 水区、南方温水区、南极冷水区。

54.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及出现问题的原因。

(1)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出现问题的原因:生物多样性正在迅速降低,生境丧失、生境破碎、生境退化、资源过度利用。

55. 生命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1)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4)生物能生长、繁殖和发育

(5)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6)生物能适应环境,改变环境

56. 简述人与生物的关系

在地球环境中,最杰出的生物就是人类,人类自诞生以来以其突出的特征区别于地球上其他所有生物,

一是人类的智能,另一个是人类的数量。人类也无疑是生物圈中威力最大的生物。

A.早期人类与生物的关系:人类对生物的影响不是很大,生态系统还处于平衡状态,人只是生态系统营 养结构中的一个营养级。

B.新石器时期人类与生物的关系:部分野生植物被人类种植栽培,部分动物被驯化,总体来看,人类还是受环境摆布的。

C.农业时期人类与生物的关系:人类对生物驯化的同时也就开始了对环境的改造,这个时期,人类大量毁灭生物,造成许多物种的灭绝。

D.工业时期人类与生物的关系: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干扰越来越大,森林草地被开发,资源短缺,许多动物濒临灭绝,进入29世纪人类具有了控制大部分生物生死存亡的能力。

57.生物群落的结构

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植物群落方面还有层片。

(1)层片是植物群落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包括一个生活型或几个至少相近生活型的植物,在群落占据一定的空间。

(2)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上垂直分化或称成层现象。

A.植物的成层现象主要是由光和水分条件决定的,在森林群落中表现最为明显,温带森林分为乔木层、 灌木层、草地层、地被层。

B.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取决于生境小气候和食物。

(3)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生物在水平方向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一个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比例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往往不均匀,因而造成群落内的斑块状分布。

58.植物的生活型有哪几种?

高位芽、地上芽、地面芽、隐芽、一年生植物。

59. 什么叫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有什么区别

(1)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

60.造成群落内的斑块状分布的原因

(1)生物的分布习性;(2)对环境的选择;(3)种间相互关系的作用;

61. 生物区系区形成的地质学基础:陆桥、永恒、漂移

62.生态因子的分类是什么?

(1)非生物因子:

A.

B.

C.

A.

B.

C. 气候因子:光、温度、水分、风、气压等 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等。 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腐生、附生等。 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人为因子:人类的垦殖、放牧、采伐、对环境的污染作用等。 (2)生物因子:

三、论述题

1. 论述动物食性特化意义

动物食性的特化, 向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 向寡食性和单食性方面发展; 二是, 向广食性方面发展.

这两种食性特化类型都是有机体对其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在食性特化的形成过程中,只有在自然界中某类食物贮藏很丰富而且很稳定时, 才能形成寡食性和单食性动物;而广食性动物则是在自然界中某类食物比较贫乏和不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同时, 动物对食物的利用与获得的可能性, 又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如湿度, 温度, 竞争者和敌害的活动等.因此, 所有这些在食性特化形成中都具有意义

2. 论述生物的种内关系及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植物的密度效应;植物性别系统;生物的领域性;等级制度;利他行为。

(2)种间关系:寄生、共生、附生、绞杀、群栖、竞争。

3. 论述生物群落的形成、动态与演替。

群落的动态主要是群落的形成和变化。

(1)群落的形成:一般具4个过程:迁移、定居、竞争、反应。

A.迁移:从繁殖体开始传播到新定居的地方为止。

B.定居:指传播体的萌发、生长发育、直到成熟阶段的过程。(包括发芽、生长、繁殖三个环节)

C.竞争:在一定地段内,个体增长、繁殖(或不同种的进入)导致空间和水、养分竞争, “最适者生”。 竞争能力决定于个体或种的适应性和生长速度。 因此,在一定生境中只有一种或几种生存,形成先锋植物群落。

D.反映:繁殖体定居后,群落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造成初期的生境发生变化。

(2)群落的变化:形式有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和演替。

4. 综合比较热带生物群的特征及各类生物群的地理分布。

5. 综合比较亚热带生物群的特征及各类生物的地理分布。

6. 综述热带稀树草原与温带草原的异同。

7. 论述世界陆地生物群的分布规律

(1)生物群水平分布规律性

地球表面的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发生递变,从而引起了陆地生物群也沿着纬度或经度的方向呈水平更替的现象。生物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A.水热条件为主导因素,生物群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B.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生物群沿着经度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呈带状依次更替的现象。

(2)生物群垂直分布规律性:生物群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影响生物群垂直分布的因素:气温下降;风力增加;降水量增加;气压降低、CO2含量少;光照强度。

A.山地生物垂直带规律

a.各山地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其垂直带谱也不同。

b.垂直带基带的生物群类型与该山地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一致。

c.垂直带中每个生物带的下限和上限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渐降低。

d.盛行风向和山地坡向对生物垂直带有显著影响。

B.生物垂直带与水平带的差异

a.生物垂直带与水平垂直带相比,有些类群是相同的,有些类群是不同的。

b.干旱气候区的山地生物群,随着海波高度升高,先受水分条件影响,后主要受低温作用限制。

c.某些具有相似外貌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生物群,其种类组成、区系性质、结构特征、生态条件以及历

史发生等方面差异很大。

8. 试述中国陆地生物群的分布载规律

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三个基本生物群带。

(1)以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为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部发育各种类型

旱生性草原和荒漠生物群。

(2)东南部森林区纬度地带性特别明显,从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等生物群。

(3)西北部内陆地区,由于南部为青藏高原所占据,生物群的纬度地带性表现不完整。仅在新疆的温带荒漠地区有南北分异,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为温带荒漠生物群,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荒漠生物群。

(4)除上述生物群的纬向变化外,生物群出现近似经度方向的更替。从东到西,即从沿海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到内陆的干旱区,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生物群。

9. 分析内陆水域生物群的基本特征及海洋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内陆:(1)静水水域生物群

①沿海带:a.有根生物占明显优势。

b.该带消费者通常是垂直分布的,而在任何情况下,这里的密度和多样性都要高于

该生态系统的其他部分。

②近表层:a.生产量占优势的是浮游植物,甲藻最为常见

b.浮游动物仅由少数的种类组成,但个体数量巨大。

c.鱼类和鸟类是该带占优势的大型动物。

③深部水底带:a.由于没有光线,该带的生物依靠沿岸带和近表层水域带而得到基本的食物。 b.该带动物区系包括的消费者有红色蚯蚓、环毛蚓、小型双壳类和蠓的幼虫。

(2)流水水域生物群

①具有一定连续的水流

②水陆系统相互作用密切

③溶氧量高而稳定

海洋:(1)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2)海洋食物链的结构: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是占优势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肉浮游植物→其他肉食动物。

(3)海洋生物的分布区:广域分布、狭域分布;冷水种、温水种、暖水种。

10. 论述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1)内容

①每个岛屿的物种数都有一个平衡密度,岛屿越大,物种平衡密度越高。

②不管目前物种数多于平衡密度还是少于平衡密度,岛屿上的物种数总是不断地趋向于平衡密度。 ③任何岛屿上的物种数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是由于新的物种不断迁入和原有的物

种不断消失所维持的。

④岛屿上的物种数在年与年之间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他的组成成分是不断变化的。

(2)实践意义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直有深远影响。

①自然保护区相当于一个岛屿,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可应用于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的物种数量 和面积需依据岛屿理论。

②这一理论它使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由仅仅依据相关与比较方法进行描述,开始转向通过野外模拟试验来 验证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制。

③岛屿生物地理学现在已经不只是局限于陆桥岛屿和海洋岛屿物种丰富度与面积关系的研究,它已经扩 展到陆地生境岛屿的研究中去了。

11. 论述世界陆地生物区系区的特征

12. 分析人与生物的关系来说明保护生物性的重要性

(1)人与生物的关系如上

(2)A.使用价值:

a.直接价值:生物物种被直接用作食物、药物、能源、工业原料。

b.间接价值:

① 当前生物多样性的调节功能表现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环境,包括植物光合作用储存太阳能; ② 保持水源,维持水体自然循环,减弱旱涝,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

③ 吸收分解废物、污染物;提供生活娱乐场所;

④ 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人类社会适应自然变化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原材料。

B.选择价值

13. 论述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立法工作

(2)植物红皮书的编写

(3)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

A.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B.风景名胜区的建设; C.森林公园的建设;

(4)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5)遗传多样性保护:建立基因库

(6)其他:宣传教育;划分物种受威胁等级,采取分级保护措施;

14. 为了达到人与生物和谐相处,我们应该做什么?

(1)野生动植物的人工养殖和栽培;

(2)生态旅游开发;

(3)渔业可持续利用;

(4)生态建设;

15. 简述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情况

(1)全球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2)生物多样性在地球上的分布很不均匀,主要是由各地水热条件的差异、地形的复杂性和地理隔离程度造成的。

(3)就生物多样性的局部分布来看地区差异很大。

(4)世界上大多数生物的分布都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称为特有现象或特有性。

(5)生物多样性减少。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环境是由许多因子组成,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3.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

过程的总称。

4.限制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极限时,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扩散或分布都会受

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些因子就为限制因子。

5.主导因子:A.从因子本身说,当所有的因子在质和量相等时,其中某一因子的改变能引起生物全部生态

关系发生变化;

B.对生物而言,由于某一因子的存在与否和数量的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发生明显的

变化。

6.内稳态: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

7.趋同适应(趋同进化):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并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

其他特征。

8.趋异适应(趋异进化):指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产生不同

的形态结构特征。

9.生态幅度:自然界中每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不同的适应范围。

10.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11.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

用。

12.生活型:与一定生境相联系的,主要依外貌特征区分的生物类型。

13.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由同种个体组成的群体。

14.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

15.竞争:是指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同种或异种生物,为了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光线、水分和其他营养条件

等而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

16.层片:一个生活型或几个至少相近生活型的植物,在群落占据一定的空间,称为层片,是植物群落最基

本的结构单位。

17.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一般处于每一层中个体数量最多,并且有最大的盖度的种类。

18.侵移:是指植物生活的繁殖结构进入裸地,或进入以前不存在这个物种的生境。

19.群落演替: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20.照叶林:是副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常绿阔叶林,常与光照方向垂直,能反射阳光。

21.热带萨王纳:干湿季对比非常明显的热带地区。

22.马基群落:由刺叶栎构成的常绿硬叶林如遭退化,则形成灌丛状的马基群落。

23.潘帕斯草原:又称南美草原或阿根廷草原,南美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高草草原。

24.草甸: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

25.沼泽:是指地表过湿或有薄层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水分几达饱和,生长有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

的地段。 广义的沼泽泛指一切湿地;狭义的沼泽则强调泥炭的大量存在。

26.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

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27.生物分布区:主要是指某类生物种在地表的分布区域。

28.生物区系:广义,是指许多不同生物种的总和。

狭义,是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

29.荒漠: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缺乏、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其蒸发量超过降水

量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流沙、泥滩、戈壁分布的地区。

30.驯化:是将野生的动物和植物的自然繁殖过程变为人工控制下的过程。

31.适应:生物体能够因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遗传性状而使自己顺应环境。

32.连续分布区:指某一植物分类单位(科、属、种)或群落类型, 其分布区是一块完整的区域。

33.广域分布区:生物种分布的范围广泛,通常遍及各大洲,称为世界种或广域分布种。

34.原生演替:在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地段上开始的演替。

35.原生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 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如冰川的移动等造成的裸地。

36.顶极群落: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极,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极群落。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生物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生物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及分布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生物群。主要学科分支有主要有植物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

2. 简述生物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史。

①生物地理学于19世纪早期产生并迅速发展。

②达尔文关于物种形成和生物演化的理论促进了生物地理学的发展。

③洪堡被誉为植物地理学的创建人,华莱斯用自然选择和演化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华莱斯线”。 ④孟德尔、摩尔根学派的新达尔文主义者说明了物种形成、系统发育和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⑤板块构造、海底扩张理论的兴起和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复活,促进了生物地理学的发展。

⑥麦克阿瑟和威尔逊的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说明了岛屿生物群落的平衡点与拓殖和灭绝速度的关系。

3. 生物地理学与哪些学科有重要关系?

植物分类学和动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形态学、生理学、行为学、遗传学、古生物学、古地理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

4. 简述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

(1)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原因,

定律成立条件为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

(2)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

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不仅估计了环境因素,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

5. 简述生物与各环境因子(光、温、水、土)的关系。

(1)光照:生物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的源于太阳光。

A.根据光强度不同,将植物划分的生态适应类型为:阴性植物、阳性植物、耐荫性植物。(植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类型有哪几种)

B.光照持续时间不同:

a.植物的适应类型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植物对光照时间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b.动物的适应类型为:昼夜节律,季节性节律。

(2)温度: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一定的温度条件。

A.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

B.动物对低温的适应:同种恒温动物。

C.生物对高温的适应: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

D.动物对高温的适应:恒温、变温、异温动物。

(3)降水:是生物主要的水分来源。

陆生植物分为三种生态类型,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硬叶,肉质)。

(4)不同土壤类型对生物的影响: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A.粘土,不易通气和透水,适合浅根植物。

B.壤土,最好土壤,适合绝大多数植物。

C.沙土,保水能力差,多生长深根系植物。

6. 简述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特点

(1)综合作用: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例如山脉阳坡和阴坡景观的差异,是光照、温度、湿度和风速综合作用的结果。

(2)主导因子的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例如低温在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的。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如光照强度减弱时,植物光合作用下降可依靠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A.直接作用的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如光、温度、水。

B.间接作用的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如坡度、坡向等。

7. 如何区分环境中的主导因子和限制因子?(名词解释)

8. 温度对动植物生活有哪些影响?

(1)生物生存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极端温度(高温和低温)常常成为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极端低温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对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就是低温。温度对恒温动物分布的直接限制作用较小,但也通过其他生态因子(如食物)而间接影响其分布。

9. 水对生物的影响

水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方面。陆生动物的许多种类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水量多寡限制的。水是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因而水体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动植物:植物是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隐蔽所;动物协助植物授粉,传播种子和果实,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并影响植物群落的成分和存在状态。

10. 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的作用如何?

光可促进植物的器官分化,同时可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还可控制细胞分裂,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植物必须在一定光照条件下才能叶绿素,在黑暗条件下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11. 光强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建造有何作用?

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开花结果上,通风条件好,则开花结果好;光照强度增加,果实品质好。

12. 光对动物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光质,光强度,光照持续时间对生物的影响是不同的.

①可见光的强度及照射时间的变化对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形态及体色都有显著的影响。

②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光可促进器官的分化同时也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还可控制细胞分裂,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

③地球上光的周期性变化使动物活动产生昼夜节律,季节性节律等。

13. 植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类型有哪几种?

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荫性植物

14. 植物对光照时间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

15. 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

(1)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

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不仅估计了环境因素,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

(2)补充原理:

A.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不同年龄、季节、栖息地等同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B.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广 ;

C.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 ;

D.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 ;

E.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

16. 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1)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植物形态: ①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的物质保护;

②芽具有鳞片,体表有蜡粉和密毛;

③树干粗短,成匍匐垫状或莲座状,树皮坚厚状。

动物形态:①贝格曼规律:恒温动物性成熟慢,个体大,活动时间长;

②阿伦规律:内温动物四肢,联系缩短;

③恒温动物增加毛和羽毛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提高隔热性。

植物生理: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了防寒抗冻能力。 动物生理:①增加非颤抖性产热和基础代谢产热;

②异温性,增加了逆流热交换,减少散热;

③时间异温性——休眠;

④适应性低温,冬眠前体内贮存大量低熔点脂肪。

行为方面:动物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迁徙和集群方面。

(3)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A植物形态:①有密绒毛和鳞片过滤部分阳光;

②有丝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反光,可反射大部分阳光,减少植物热能吸收;

③有些植物叶片垂直主轴排列,使叶缘向光,减少组织温度;

④在高温条件下对折,叶片吸收的辐射可减少一半;

⑤有的植物树干和根茎生有厚的木栓层,有绝热和保护作用。

动物形态:动物的皮毛在高温下起隔热作用,防止太阳直接辐射,夏季毛色变浅,具有光泽利于反射阳光。 B植物生理:①降低了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生质抗凝结能力;

②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

③具有发射红外线的能力。

动物生理: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具有较大幅度的波动。

C行为方面:植物的适应性表现在叶片的折叠。动物表现在昼伏夜出的行为。

17. 试述全球环境的地带性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⑴纬度地带性,指的是从赤道到两极形成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成因是:从赤道向两极热量条件逐渐减少

⑵经度地带性,指的是从沿海到内陆形成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成因是: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条件逐渐减少

⑶垂直地带性,指的是从山麓到山顶形成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成因是:从山麓到山顶水分、热量条件逐渐变化

⑷非地带性,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因为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使自然地理环境不符合前三种地域分异规律。

18. 简述环境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

(1)按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按有无生命的特征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2)生态作用特点(问答、举例):同第6题

19.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1)土壤的机械组成对生物的影响

A.黏土只适合浅根植物生长;

B.壤土肥力高,适合绝大多数植物生长;动物:蚯蚓

C.沙土多生长深根系植物;

(2)土壤水分对生物的影响

A.可直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

B.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

C.影响植物的生长,也威胁着土壤动物的生存

D.对土壤昆虫的发育和生殖力有着直接影响

(2)土壤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A.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苗的生长;

B.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呼吸能力;

C.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气体交换、水分蒸发、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以及腐殖质的分解都有着明显影响 。

(3)土壤酸碱度对生物的影响

A.酸性土壤植物,pH

B.碱性土壤植物,PH>7.5,大多数草原、荒漠植物。

C.中性土壤植物,PH6.5—7.5,红三叶草和阔叶林中的许多植物和大多栽培植物。

20. 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1)为陆生生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2)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和水分;

(3)是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4)生态系统的许多重要的生态过程都在土壤中进行。

21. 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及其生态适应类型.

(1)适应方式:

形态适应:发达的根系;叶面小;单子叶植物中一些具扇状的运动细胞,可使叶面卷曲;

具发达的贮水组织。

生理适应:水分运输的动力原生质的渗透浓度高。

(2)陆生植物的生态类型: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22. 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及其生态适应类型

(1)适应方式: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

叶片薄而长,以增加光合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2)生态适应类型:

沉水植物:植物体完全沉没,花期时把花伸出水面。

浮水植物:植物体浮在水面。

挺水植物:下部沉于水,上部挺于水。

23. 陆生动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1)失水的主要途径:皮肤蒸发、呼吸失水、排泄失水

(2)补充水的主要途径:食物、代谢水、饮水

(3)保水机制:减小皮肤的透水性;减少身体的表面蒸发;减少呼吸失水;减少排泄失水;利用代谢水。

24. 水生动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1)等渗:体内和体外的渗透压相等,水和盐以大致相等的速度在体内外之间扩散。仅排泄失水,通过食物、饮水、代谢水获得水,泌盐器官排出多余的盐分。

(2)高渗:体内的渗透压高于体外,水由环境中向体内扩散,体内的盐分向外扩散。通过排泄作用排出多余的水,盐分通过食物和组织摄入。

(3)低渗:体内渗透压低于体外,水分向外扩散,盐分进入体内。通过食物、代谢水和饮水获得水,多种多样的泌盐组织排出多余的盐分。

25. 生物与水的关系

(1)水对生物的意义:

A.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B:水是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

C:水为生物创造稳定的外界环境;

D: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水对陆生生物的影响:水对陆生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方面,陆生生物虽然没有一种能在长期缺

水的条件下正常地生存下去,但是许多种类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不受水量多寡的限制。

生态类型(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及其生态适应类型):

A.湿生植物: 生长在光照弱、湿度大的森林下层,或日光充足、土壤水分经常饱和的环境中。抗旱能力小,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

B.中生植物: 适于生长在水湿条件适中的环境中,其形态结构及适应性均介于湿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之间,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和数量最大的陆生植物。

C.旱生植物:能忍受较长时间干旱,主要分布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根据其形态特点和抗旱方式,可进一步区分为少浆液植物和多浆液植物。

(3)水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A.水生生物:(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及其生态适应类型)

a.沉水植物:植物体完全沉没,花期时把花伸出水面。

b.浮水植物,植物体浮在水面。

c.挺水植物,下部沉于水,上部挺于水。

B.水生动物:水的理化性质对水生动物具有重要意义。

a.溶解于水中的气体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b.溶解盐类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c.水流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26. 大陆架、上涌水带、红树林沼泽和珊瑚礁以及河口湾附近为什么有较高生产力?

(1)河口湾是营养物质的收集和积累器;

(2)有利于各种各样生产者类型在一年中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潮汐作用可对河口湾产生重要意义。

27.简述亚寒带针叶林带的植物群落特征。

(1)树种较为单一,主要以耐寒的落叶松、云杉等针叶树为主,树叶呈细长针状,有很厚的角质层,为世界重要的用材树种。

(2)分布广,较为集中,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地区,泰加林几乎从大陆的东海岸一直分布到西海岸,形成壮观的茫茫林海。欧洲-西伯利亚的泰加林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纬度几乎跨了半个地球。

(3)内部存在分化,由于跨度太大,欧亚大陆的寒温带地区在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等有所不同。最西部的北欧地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年温差较小,有一些落叶阔叶林分布,泰加林只分布在接近北极圈的遥远北方,树木主要有云杉等较喜阴湿环境的树种。

28.中国在世界自然带分布图中分属哪几个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混交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29. 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即为光周期。

(1)根据植物的光周期反应可分为: 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性植物 。光周期对植物的地理分布有较大影响。短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地是日照时间短的热带、亚热带;长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于温带和寒带。

(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长日照、短日照动物);鸟类迁徙生殖;昆虫冬眠滞育;

30. 什么是种群、群落?两者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指是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

(2)关系:在生物界的基本结构规律中,是许多个种群构成的群落。

31. 食物对生物有什么重要意义?食性特化的意义是什么?

食物对生物的意义:

(1)食物是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

(2)食物联系是构成生物界种间关系的最主要内容,不同种个体之间的对抗性常常表现为吃与被吃的矛

盾。

食性类型:

(1)按食物的性质划分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腐食性动物、寄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2)按食物种类多寡划分有单食性动物、寡食性动物、广食性动物。

食性特化的意义:

(1)动物食性的特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它向着两方面发展:一是寡食性和单食性、二是

广食性。这两种食性特化类型都是有机体对其生活长期适应的结果。

(2)寡食性和单食性动物要求比较严格而稳定的环境条件,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广食性动物多分布

在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32. 植物在动物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①植物是动物的直接或间接食物。植物对草食性动物是直接的,而对肉食性动物是间接的关系。不同的草食性动物以植物的不同部分为食。因此,植物的生长、分布和丰歉程度,直接决定着草食性动物的居住、繁殖、分布和数量变动等情况。

②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隐蔽所。大多数动物都栖息于植物群落之中,植物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居住地,同时植物还可以作为许多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隐蔽所。

33. 动物在植物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①动物协助植物授粉。②动物传播种子和果实。③动物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④动物影响植物群落的成分和存在状态。

34. 生物之间有哪些特殊的关系?

(1)寄生:

A.外寄生,动物毛发等地。

B.内寄生,在植物体内的病毒,细菌等。(发生在异种之间)

C.巢寄生,某些鸟特有的寄生现象,寄生在巢中。

(2)共生:

A.偏利共生:即共栖,是指生物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不产生影响。

B.原始合作:指对共生的双方有利,但并非不能分开。

C.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相互依赖的关系。

(3)附生:一种生物附在另一种生物上,相互无营养关系。

(4)绞杀:只发生在植物界,一种植物将另一种植物绞杀的现象。

(5)群栖:动植物共同生活。

(6)竞争:A.种内竞争:主要表现在对食物及共同需要的争夺上;另外还表现在区域行为和存在“社会等级”

方面;还牵扯到水和光的利用。

B.种间竞争:(种间竞争的各种关系)异种生物竞争,不管其作用的基础是什么其结果可能是两个

物种间形成平衡调节,也可能一个物种取代另一物种,或者将另一物种赶到另一空间去利用另

一种食物。(种间竞争的类型有资源利用性竞争、相互干扰性竞争)

35.演替类型和群落演替模式?

(1)演替类型:

A.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B.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按裸地性质):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C.按基质性质: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D.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

E.按植被状况和动态趋势:灾害性演替、发育演替

(2)群落演替模式:

A.原生演替:在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地段上开始的演替。

a.旱生演替系列: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

b.水生演替系列:湖泊--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旱生植物群落

B.次生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其最初发生是外界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 撂荒地演替系列:草本群落--阳性灌木群落--阳性乔木群落--耐阴乔木群落

36. 什么是生物分类法?生物的基本类群有哪些?

(1)生物分类法:又称科学分类法,是生物学用来对生物的物种归类的办法。

(2)生物的基本类群:植物群落、动物群落

A.植物群落的分类依据:采用了“群落生态”原则,即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包括群落 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演替、生态环境。

B.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群丛、群系、植被型。

37. 简述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基本特征.

(1)裸子植物的孢子体发达,占绝对优势。多数种类为常绿乔木,有长枝和短枝之分。裸子植物的胚珠和种子裸露。裸子植物是一群介于蕨类植物与被子植物之间的维管植物。

(2)被子植物的习性、形态和大小差别很大,从极微小的青浮草到巨大的乔木桉树。大多数直立生长,但也有缠绕、匍匐或靠其他植物的机械支持而生长的。多含叶绿素,自己制造养料,但也有腐生和寄生的。花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被子植物具异形孢子,亦即能产生两种生殖孢子。会出现双受精现象。

38.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3)具有一定的优势现象。

(4)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5)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9)具有一定的营养结构、代谢方式和物质生产力。

39. 简述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1)多度:指某种物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寡。

(2)盖度:分为投影盖度(指植物枝叶所覆盖地表的面积)和基部盖度(指植物基部所占的面积)。

(3)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某个物种的个体数。

(4)频度:指群落内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的出现频率。

(5)重要值:指以综合数值表示群落中不同种的相对重要性。

40. 简述生物群落的环境.

(1)群落内的光照:照射在植物叶片上的光,约70%被叶片吸收, 20%被叶片反射,通过叶片透射的光约

为10%。树冠叶子相互重叠, 阳光通过树冠,强度逐渐减弱。在浓密的植物群落中是很阴暗的,光照强度往往成为限制某些生物存在的因素。

(2)群落内的温度:群落内白天和夏季的温度低于群落外;夜间和冬季的温度高于群落外空旷地面;群落内的平均温度稍低于群落外;群落内昼夜和全年温差小于群落外。原因是森林中的作用面: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草本群落的作用面:草本层

(3)群落内的水分:群落能截流降水和保持水分,因此能创造群落内部特殊湿度条件;入渗土壤的水,林地的终渗率高;森林可以显著减少地表径流;

(4)群落内的空气状况:抑制风速,空气成分发生变化。

(5)群落的土壤

41. 群落对环境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防止风害:森林群落有降低风速和改变风向等作用。

(2)调节水分:植物对降水的截流作用。

(3)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固定沙流;防止盐渍化;改良土壤性质等。

(4)保护环境:保持空气清新;森林是大气的天然过滤器;森林吸收噪音,是消声器。

42. 简述群落的旱生演替序列.

裸露岩石表面上没有阳光和水,地衣侵入分泌有机酸侵蚀岩石形成土壤后出现苔藓物质,逐渐演替成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

43.分布区的类型:广域分布区、狭域分布区、连续分布区、间断分布区、扩展分布区、潜在分布区、特有 性分布区、残遗分布区、潜代分布区

44. 简述热带稀树草原乔木的旱生适应特征.

乔木通常高6—12米,有强壮的根须,肥大的树干,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干;树叶多坚硬,常为羽状复叶,小叶能转动,叶面与光线平行;芽有芽鳞,树皮厚,树干内储存大量水分;它们抵抗干旱特征包括部分或全部落叶,改变蓄水机制及减少叶片;同时产生对火的抵抗机制。

45. 热带稀树草原动物的显著特征有哪些?

食草动物占优势;集群的生活习性;地栖种类多;穴居,善跑类型突出。

46. 比较草甸与沼泽的不同.

(1)草甸是发育在中度湿润条件下的多年生中生草本植被类型

A.生境特点:可形成在各个气候带内,各地的草甸环境中气温和降水差异较大,土壤为各种类型的草甸土和黑土。

B.生物群的基本特征:在外貌上为浓密的草群,草甸生物群的植物种类组成比较丰富,主要由禾本科、蔷薇科,莎草科、菊科等;生物群结构比较清晰;环境条件的状况和变动对草甸草群特征影响显著;草甸植物生活型的比例,决定草群结构的类型。

(2)沼泽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以沼生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类型。

A.生境特点:土壤过湿或水分积聚是沼泽形成的首要条件,热量条件影响沼泽植物的生长量,也制约着植物残体的分解速度;土壤为各种沼泽土,总体肥力较差。

B.沼泽通常出现在积水的低地和地形的底线部位;沼泽植物的生活型是多种多样的,由少数特殊的科属组成,泥炭藓科、莎草科、禾本科;植物通气组织发达;具有不定根和特殊的无性繁殖能力,有些植物具有食虫习性;泥炭积累是沼泽的普遍现象。

47. 水域生物群的生态类群有哪些? 它们各有哪些特征?

(1)漂浮生物:是生活在水面上的生物总称。在淡水中常见的是漂浮生物,如浮萍、满江红、凤眼莲等, 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淡水中典型的漂浮动物是蝇蝽。海洋中典型的有僧帽水母、帆水母等。

(2)浮游生物:生活在水表层区,大多数体型微小,肉眼看不见。不会游泳或者游泳能力弱,常依靠水流、波浪或水循环流动在水中被动移动。水生生物中数量最多,有硅藻、甲藻、蓝藻、原生动物等。

(3)自游生物:指在水中能够游泳的动物,它们都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和很强的游泳能力。一般都能逆流

而上,有些种类还可以做长距离的洄游或能适应较急的水流。

(4)底栖生物:指栖息在水底,但又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生物。底栖植物主要是水生的高等植物和附 着生长的藻类,多分布于湖泊和沼泽中;底栖动物种类很多,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脊索动物等。

48. 红树林的生境特点及其生态适应特征.

(1)生境特点:

①地质地貌 红树林主要分布于隐蔽海岸,该海岸多因风浪较微弱、水体运动缓慢而多淤泥沉积。

②底质 红树林适合生长在细质的冲积土上。

③ 红树植物具有耐盐特性。

(2)生态适应特征:这里的有机体能抵御各种暴露在水上的变干的环境,并可以忍受不同的盐类;植物繁盛的植柱根,能减缓波浪对海岸的冲击,给海洋生物提供更多的附着表面。

49. 简述岛屿生物的来源及其种类组成特征

来源:对岛屿生物区系的研究表明,岛屿上的生物最初都是外来的。

①对于动物,一些飞行动物可以靠自力飞达最远的岛屿,较小的鸟和蝙蝠,特别是飞行的昆虫,可以被动的由大风吹达岛屿,这些动物又能携带其他动物的卵或小型休眠者以及植物的果实、种子和孢子一起到岛屿。

②对于植物,比较容易适应长距离散布,很多植物表现出某种适应,保证下一代从亲本处运走,这些散布机制甚至使其可能横越浩瀚的海洋。此外,植物成功拓殖只需要一个能育的种子或孢子。

特征:岛屿上生物总数比大陆上少;较大的岛屿比较小的岛屿种类多样性高;移入的高速度和消亡的高速

度是岛屿生物组成的重要特征;温度制约和影响岛屿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对岛屿环境的适应。

50. 简述岛屿生物的分布模式

(1)种类与面积的关系:岛屿上物种数目会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最初增加十分迅速,当物种接近

该生境所能承受的最大数量时,增加将逐渐停止,灭绝率提高。

(2)种类与距离的关系模式:岛屿离陆地和其他岛屿越远,物种数目越少。

(3)种类流通:

51. 岛屿生物群的特征

(1)生物种数和岛屿面积成正相关;

(2)生物种数与岛屿距大陆或其他的生物源地的远近成负相关;

(3)岛屿在生物种类组成上出现连续的种类流通,但种类数量保持大致稳定。

52. 简述生物分布区的形成, 分布区的扩散及其间断分布的成因.

(1)生物分布区的形成:单境发生论、多境发生论、稳健的多境发生论、泛境发生论

(原因: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历史因子、人为因子)

(2)分布区的扩散:

A.主动扩展指生物不依靠外界因素只依靠自身力量所进行的一种积极地迁移使分布区有所扩展。

a.正常扩展:有规律的,缓慢的进行

b.先锋扩展:主要指动物,包括迁移、漫游、爆发三种形式。

B.被动扩展:主要依靠外界因素进行扩展,水扩展、风扩展、生物携带扩展

(3)间断分布的成因:生物的分散迁移及在原来分布区内死亡;自然条件的变化;迁移说;陆地下沉; 大陆漂移说、跳跃式传播、人为影响

53. 简述生物区系的划分及其主要生物区系区.

(1)生物区系划分为陆地生物区系和海洋生物区系,也划分为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

(2)A.陆地生物区系区有全北区、新热带区、非洲热带区、东洋区、澳大利亚区和南极区。

全北区:面积广泛,不同部分气候差异大,现代植物区系多种多样,整个区的植物区系都起源于北 极第三纪植物区系,几乎没有非洲热带植物和新热带植物区系的热带各科;动物区系组成比较贫乏。 新热带区:很有特色而且是种类最丰富的区,有较丰富的特有科和特有属,陆栖脊椎动物种类丰富并

拥有众多特有类群和固有类群,本区缺乏广布其他大陆的类群。

非洲热带区:本区植物区系种类丰富,除热带共有科以外还有不少特有的科、属,如龙脑香科、芭蕉科等;本区的陆生脊椎动物种类很多,与东洋区有许多共同类群,本区的马达加斯加岛靠近非洲但的生物区系各有不同。

东洋区:东部区系最丰富,本区西部的印度半岛植物区种类成分上都接近于非洲;动物区系复杂多 样,仅次于新热带和非洲热带区,普遍分布于各区的科和目本区一般都有。

澳大利亚区:本区植物区系的独特性及特有种、属的丰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区无法比拟的;本区的 动物区系是世界动物区系区中最原始、最古老的类群。

南极区:南极各岛屿上植物非常贫乏,有很多沼泽和泥炭沼泽,植物区系有苔藓和地衣及几种显花植物组成;动物区系包括一些极耐寒的无脊椎动物。

B.海洋植物区系区有北方海洋区、热带海洋区、南方海洋区。

海洋动物区系区有北极冷水区、北太平洋温水区、北大西洋温水区、印度-太平洋暖水区、大西洋暖 水区、南方温水区、南极冷水区。

54.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及出现问题的原因。

(1)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出现问题的原因:生物多样性正在迅速降低,生境丧失、生境破碎、生境退化、资源过度利用。

55. 生命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1)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4)生物能生长、繁殖和发育

(5)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6)生物能适应环境,改变环境

56. 简述人与生物的关系

在地球环境中,最杰出的生物就是人类,人类自诞生以来以其突出的特征区别于地球上其他所有生物,

一是人类的智能,另一个是人类的数量。人类也无疑是生物圈中威力最大的生物。

A.早期人类与生物的关系:人类对生物的影响不是很大,生态系统还处于平衡状态,人只是生态系统营 养结构中的一个营养级。

B.新石器时期人类与生物的关系:部分野生植物被人类种植栽培,部分动物被驯化,总体来看,人类还是受环境摆布的。

C.农业时期人类与生物的关系:人类对生物驯化的同时也就开始了对环境的改造,这个时期,人类大量毁灭生物,造成许多物种的灭绝。

D.工业时期人类与生物的关系: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干扰越来越大,森林草地被开发,资源短缺,许多动物濒临灭绝,进入29世纪人类具有了控制大部分生物生死存亡的能力。

57.生物群落的结构

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植物群落方面还有层片。

(1)层片是植物群落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包括一个生活型或几个至少相近生活型的植物,在群落占据一定的空间。

(2)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上垂直分化或称成层现象。

A.植物的成层现象主要是由光和水分条件决定的,在森林群落中表现最为明显,温带森林分为乔木层、 灌木层、草地层、地被层。

B.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取决于生境小气候和食物。

(3)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生物在水平方向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一个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比例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往往不均匀,因而造成群落内的斑块状分布。

58.植物的生活型有哪几种?

高位芽、地上芽、地面芽、隐芽、一年生植物。

59. 什么叫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有什么区别

(1)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

60.造成群落内的斑块状分布的原因

(1)生物的分布习性;(2)对环境的选择;(3)种间相互关系的作用;

61. 生物区系区形成的地质学基础:陆桥、永恒、漂移

62.生态因子的分类是什么?

(1)非生物因子:

A.

B.

C.

A.

B.

C. 气候因子:光、温度、水分、风、气压等 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等。 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腐生、附生等。 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人为因子:人类的垦殖、放牧、采伐、对环境的污染作用等。 (2)生物因子:

三、论述题

1. 论述动物食性特化意义

动物食性的特化, 向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 向寡食性和单食性方面发展; 二是, 向广食性方面发展.

这两种食性特化类型都是有机体对其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在食性特化的形成过程中,只有在自然界中某类食物贮藏很丰富而且很稳定时, 才能形成寡食性和单食性动物;而广食性动物则是在自然界中某类食物比较贫乏和不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同时, 动物对食物的利用与获得的可能性, 又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如湿度, 温度, 竞争者和敌害的活动等.因此, 所有这些在食性特化形成中都具有意义

2. 论述生物的种内关系及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植物的密度效应;植物性别系统;生物的领域性;等级制度;利他行为。

(2)种间关系:寄生、共生、附生、绞杀、群栖、竞争。

3. 论述生物群落的形成、动态与演替。

群落的动态主要是群落的形成和变化。

(1)群落的形成:一般具4个过程:迁移、定居、竞争、反应。

A.迁移:从繁殖体开始传播到新定居的地方为止。

B.定居:指传播体的萌发、生长发育、直到成熟阶段的过程。(包括发芽、生长、繁殖三个环节)

C.竞争:在一定地段内,个体增长、繁殖(或不同种的进入)导致空间和水、养分竞争, “最适者生”。 竞争能力决定于个体或种的适应性和生长速度。 因此,在一定生境中只有一种或几种生存,形成先锋植物群落。

D.反映:繁殖体定居后,群落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造成初期的生境发生变化。

(2)群落的变化:形式有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和演替。

4. 综合比较热带生物群的特征及各类生物群的地理分布。

5. 综合比较亚热带生物群的特征及各类生物的地理分布。

6. 综述热带稀树草原与温带草原的异同。

7. 论述世界陆地生物群的分布规律

(1)生物群水平分布规律性

地球表面的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发生递变,从而引起了陆地生物群也沿着纬度或经度的方向呈水平更替的现象。生物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A.水热条件为主导因素,生物群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B.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生物群沿着经度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呈带状依次更替的现象。

(2)生物群垂直分布规律性:生物群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影响生物群垂直分布的因素:气温下降;风力增加;降水量增加;气压降低、CO2含量少;光照强度。

A.山地生物垂直带规律

a.各山地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其垂直带谱也不同。

b.垂直带基带的生物群类型与该山地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一致。

c.垂直带中每个生物带的下限和上限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渐降低。

d.盛行风向和山地坡向对生物垂直带有显著影响。

B.生物垂直带与水平带的差异

a.生物垂直带与水平垂直带相比,有些类群是相同的,有些类群是不同的。

b.干旱气候区的山地生物群,随着海波高度升高,先受水分条件影响,后主要受低温作用限制。

c.某些具有相似外貌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生物群,其种类组成、区系性质、结构特征、生态条件以及历

史发生等方面差异很大。

8. 试述中国陆地生物群的分布载规律

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三个基本生物群带。

(1)以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为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部发育各种类型

旱生性草原和荒漠生物群。

(2)东南部森林区纬度地带性特别明显,从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等生物群。

(3)西北部内陆地区,由于南部为青藏高原所占据,生物群的纬度地带性表现不完整。仅在新疆的温带荒漠地区有南北分异,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为温带荒漠生物群,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荒漠生物群。

(4)除上述生物群的纬向变化外,生物群出现近似经度方向的更替。从东到西,即从沿海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到内陆的干旱区,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生物群。

9. 分析内陆水域生物群的基本特征及海洋生物群的基本特征

内陆:(1)静水水域生物群

①沿海带:a.有根生物占明显优势。

b.该带消费者通常是垂直分布的,而在任何情况下,这里的密度和多样性都要高于

该生态系统的其他部分。

②近表层:a.生产量占优势的是浮游植物,甲藻最为常见

b.浮游动物仅由少数的种类组成,但个体数量巨大。

c.鱼类和鸟类是该带占优势的大型动物。

③深部水底带:a.由于没有光线,该带的生物依靠沿岸带和近表层水域带而得到基本的食物。 b.该带动物区系包括的消费者有红色蚯蚓、环毛蚓、小型双壳类和蠓的幼虫。

(2)流水水域生物群

①具有一定连续的水流

②水陆系统相互作用密切

③溶氧量高而稳定

海洋:(1)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2)海洋食物链的结构: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是占优势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肉浮游植物→其他肉食动物。

(3)海洋生物的分布区:广域分布、狭域分布;冷水种、温水种、暖水种。

10. 论述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1)内容

①每个岛屿的物种数都有一个平衡密度,岛屿越大,物种平衡密度越高。

②不管目前物种数多于平衡密度还是少于平衡密度,岛屿上的物种数总是不断地趋向于平衡密度。 ③任何岛屿上的物种数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是由于新的物种不断迁入和原有的物

种不断消失所维持的。

④岛屿上的物种数在年与年之间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他的组成成分是不断变化的。

(2)实践意义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直有深远影响。

①自然保护区相当于一个岛屿,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可应用于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的物种数量 和面积需依据岛屿理论。

②这一理论它使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由仅仅依据相关与比较方法进行描述,开始转向通过野外模拟试验来 验证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制。

③岛屿生物地理学现在已经不只是局限于陆桥岛屿和海洋岛屿物种丰富度与面积关系的研究,它已经扩 展到陆地生境岛屿的研究中去了。

11. 论述世界陆地生物区系区的特征

12. 分析人与生物的关系来说明保护生物性的重要性

(1)人与生物的关系如上

(2)A.使用价值:

a.直接价值:生物物种被直接用作食物、药物、能源、工业原料。

b.间接价值:

① 当前生物多样性的调节功能表现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环境,包括植物光合作用储存太阳能; ② 保持水源,维持水体自然循环,减弱旱涝,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

③ 吸收分解废物、污染物;提供生活娱乐场所;

④ 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人类社会适应自然变化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原材料。

B.选择价值

13. 论述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立法工作

(2)植物红皮书的编写

(3)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

A.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B.风景名胜区的建设; C.森林公园的建设;

(4)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5)遗传多样性保护:建立基因库

(6)其他:宣传教育;划分物种受威胁等级,采取分级保护措施;

14. 为了达到人与生物和谐相处,我们应该做什么?

(1)野生动植物的人工养殖和栽培;

(2)生态旅游开发;

(3)渔业可持续利用;

(4)生态建设;

15. 简述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情况

(1)全球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2)生物多样性在地球上的分布很不均匀,主要是由各地水热条件的差异、地形的复杂性和地理隔离程度造成的。

(3)就生物多样性的局部分布来看地区差异很大。

(4)世界上大多数生物的分布都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称为特有现象或特有性。

(5)生物多样性减少。


相关内容

  • 2013秋期末工作安排
  •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工作安排 各教研组.各年级组: 本学期即将结束,为了有条不紊地做好本学期后期阶段的各项工作,现将期末工作安排如下,望遵照执行. 一.新课结束.期考备考要求: 1.各学科结束新课时间为18周(1月1日前):18周周四至19周进行复习(每科至少应该有一周课的时间进行 ...

  • 关于第一次月考的感想考前
  • 月考我失败了,但我并没有输.我说自己会过得好好的.会再接再厉.哭过后让懊悔随着那液体流淌怠尽.宣泄完后,扬起风帆,继续乘风破浪. 月考是一面清澈的镜子.在它面前,我羞愧地低下了头,回忆着月考前那迷茫的日子:课前懒于预习.课堂迷茫上课.课后随便复习.于是,在月考的时候,我得到了我应有的"报应 ...

  • 初级中学新老对接家长会发言稿
  • 初二这一年,是孩子们变化较大,收获最多、成长最快的一年。初二的学习科目最多,有8门课,还要面临小三科毕业考试。这个阶段,学校比赛和各种市级比赛也最多,是整个初中三年中比较忙碌的。 作为初二的家长,应和老师密切配合,做好孩子的引导和辅助工作。 下面介绍一些小体会: 初二孩子开始出现一些青春期的问题和逆 ...

  • 地理: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复
  • 地理:教湘地版八理级上年期册复末提习 第纲章一中 的疆国域与口 人§ .11 国的疆中域 大伟的祖国中华:人共和国民位亚洲的于部东太平.的西洋.-岸陆海兼备. 辽的阔疆:域陆地国:①大国辽阔土 ②陆 界 ③ 陆上国邻 多1 4 个 海大国:洋①辽海阔 域 ②海岸线长 ③ 隔海六 最北:漠河国45N° ...

  • 期末考试的小结
  • 高一下半学期的期末考试在6月6日结束了,今天我回学校领取了成绩单。我看了看各科的成绩,发现既有进步的科目也有退步的科目。 一、期末考试进步的科目: 语文:这次语文考试我发挥出了我的水平,考得不错。比以前的语文考试分数高出了十多分,并且在班上处于第二名的位置。我想这是因为我在平时上课认真的体现。每一堂 ...

  • 中学期末考试动员校长讲话稿
  • 中学期末考试动员校长讲话稿 中学期末考试动员校长讲话稿 致全校师生书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2016年已过去整整10天.从今天开始,我们xx中学本学期就正式进入期末复习和考试阶段了,直到1月26日结束.在这寒假前仅有的两周时间里,我们老师怎么做最好,我们同学又怎样做才算好,为此,学 ...

  • 普通高中课程安排的说明
  • 普通高中课程安排的说明 2007年6月30日 第一个问题:学制和教学时间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1周. 每学年分两学期.每学期分两学段安排课程.一般情况下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一)周教学时间 1 ...

  • 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 极地地区 1.极地地区.南极地区.北极地区的定义 2.极地地区属于 带,北极地区刮 风,南极地区刮 风. 3.南极地区地图(周围三大洲,三大洋,三大科学考察站,地球自转方向,经纬网东西经,东西半球分界线) 4.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 的地区,暖季在 .南极大陆有" "称号,南极大陆周 ...

  • 行知学校期末成绩质量分析报告
  • 行知学校期末成绩质量分析报告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行知学校七年级郝伟:本次期末考试,试卷仍由县教研室统一组织,于元月1:日全县各初中同时考试:一.班级基本情况::我们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4人:二.考试数据分析::(一) 从全县总体情况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