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
《红楼梦》这部长篇巨著,描写了四百多个人物,达到典型高度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有数十人以上。由于这些人物是从实际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因此,《红楼梦》中的人物就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一样立体。作者既突出了作品中人物性格的主要特色,又写出了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其中,描写最多的是妇女,妇女中最主要的又是写那些在年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很相同或相近的少女。曹雪芹异常分明地写出了她们不同的个性,林黛玉、薛宝钗就是大观园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位富有个性特点的少女。
林黛玉,尽管有才华、美丽、纯真,却有言语刻薄,行动爱恼人的弱点;薛宝钗,不尽美丽,而且善于待人接物,特别是她有着广博的才学,两人都是大观园中的佼佼者。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薛宝钗、林黛玉,一个是现实美的代表,一个是理想美的化身。黛钗二人不相上下,但最终登上“宝二奶奶”宝座的却是我们眼中的“双面人”宝钗。这也是必然。因为薛宝钗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大家闺秀的要求。她有文才、有捷才、有治才、有德有涵养,会以小恩小惠拉拢人,从不得罪任何人,似乎是一个完善无瑕的女儿。宝钗会扑蝶,而黛玉只会葬花。一个会把握活的,一个只懂悼念死的。一个盼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吟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性格的两种极端展现在二人身上,使得宝钗显得有朝气,很活泼,而黛玉却十分悲观。
然而,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差异的认识,只有从她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她们与生活环境的联系中,才能予以客观的、正确的评价。
一、封建家族的叛逆女性——林黛玉
在大观园的少女群里,林黛玉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形象。林黛玉绝不会考虑到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她的脑中只有一套惟美的价值观,她心中是一片无瑕的纯洁、真诚,她是理想美的化身。殊不知,在黑暗的社会里,逆着封建道德而行,只能被无情地吞噬。
她的叛逆性主要表现在,她对贾宝玉的许多违背封建礼法的行为,不仅从不规劝,而且常常采取同情或支持的态度。此外,封建社会对妇女所要求的那一套贞静温淑的做人标准,林黛玉也并不很留意。对当时的所谓淫秽小说,如《西厢记》、《牡丹亭》等,她在心里记得烂熟,认为“戏上也有真正的好文章”。她对于“非女孩家的本分”的读书写诗充满热情,以至成为她生活的重要内容。
她同封建社会的直接矛盾和斗争,集中表现在她同宝玉的恋爱和婚姻问题上。可以说,爱情完全是和她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成为她叛逆性格的主要部分。在黛玉的爱情生活中,她一面承受着以贾母为代表的封建统治的百般阻挠和千涉,一面又经历着内心强烈的思想矛盾的磨难。因为在那个时代,自由恋爱被吾遍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的林黛玉思想上不能不受着封建阶级的教养和熏陶,她在爱情上所受的苦难是双重的,而后者给与她的痛苦和压力更强烈更直接。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要求贾宝玉向她诉衷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避嫌疑。第八回在薛姨妈那里吃了酒,黛玉问宝玉:“你走不走了”宝玉也斜倦眼道:“你要走,我和你同走。”黛玉听说,遂起身道:“咱们来了这一日,也该回去了。”说着俩人便告辞。小丫头为宝玉戴斗笠没戴好黛玉立即站在炕沿上说:“过来,我给你戴罢。”黛玉给宝玉细心戴好,整理完毕,端详了一会儿,说道“好了,披上斗篷罢”这一切都是在人前,在宝钗面前干的。特别是林黛玉在人面前经常说些尖酸刻薄的话,一听就明白是为着贾宝玉和薛宝钗而发的,这是她表现纯真情感的特殊方式。在这方面说的越刻薄,她的内心隐秘暴露得也越充分。但另一方面,在宝玉真的向她坦露爱情的时候,她又“气的说不出话来”,认为那是‘胡说”是欺负”她。因而,在她和宝玉的爱情表现形式上常常呈现出一种矛盾曲折或喜怒无常的状态。当然,林黛玉的爱情终于还是突破了自己的封建意识,继续向前发展了,而且最后在婚姻无望时决心以死来反抗,从而把自己的叛逆性格推向了高潮。
二、 封建家族的淑女形象——薛宝钗
在大观园的少女群中,薛宝钗是一个封建之一的忠诚的信奉者。 宝钗本是一个“天下灵秀所独钟”的女子,也曾追求至善至美,但因为灵魂中满是封建道德的条条框框,社会的需求渐渐把她身上那些无邪的美好的天赋都消磨了,使她成了一个一切言行决不违背正统礼教规范的世间政治婚姻的奴隶。但正是这些封建思想、封建行为才让她在当时的社会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而不像黛玉那样遭冷落。她不单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典型闺秀,更是一个走在封建道德顶峰处的巨人。
她一有机会就要宣传封建妇女道德。她曾对史湘云、林黛玉说:“咱们女孩家不认字的倒好”,“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她不止一次地劝贾宝玉去“立身官场”。“不可荒废仕途经济学问”。
在对待婚姻的问题上,薛宝钗深信所谓的“金玉良缘”“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论调。因此,她对于林黛玉的讽刺毫不在心,听见只装听不见,这固然一方面表现了薛宝钗的庄重,但同时也表现了她对婚姻的坦然自信。在她看来,婚姻是天定的,是父母做主的事。对于宝玉,她并非没有爱慕之心,但是她从来不敢也不愿意表露,总是远看着宝玉。因为在她所信奉的封建礼教看来,一个女孩子表露爱情是最不道德的事,是犯罪行为。因此,后来当薛姨妈问她,愿不愿意与宝玉结亲,她严肃地对母亲说:“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家的事情是父母做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做主的: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了!”
如果说黛玉是封建制度的敌对分子,那么宝钗就应当是它的拥护者了。然而拥护者最后取得了胜利,却不能拥有爱情,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心灵的空虚却无以填补。这不比黛玉更可悲吗?无论是理想美,还是现实美,无论是敌对,还是拥护,最终都将被惨无人道的社会埋葬。薛宝钗“想不到那镌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字迹的金锁,却正是导致她趋于惨败的魔鬼,黛玉没有金锁锁住,被抛到时代外边去了,宝钗死抱着自己的项链,却被活埋在时代的里面。”⑤
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林黛玉、薛宝钗着两个人物形象便引起了人们浓厚的谈论兴趣,成为人们探讨的无尽话题。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红楼梦》中的人物,是作家独立地根据生活体验创造出来的。他们来自现实生活而且来自十八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现实生活。因此这些人物性格各异,消除了系列化的弱点,而且熔铸着阶级的、民族的特征,尤其是强烈的时代感。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理想美,一个是现实美,总体不相上下,薛宝钗却因是“封建卫道士”而获得最终的胜利,然而她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可见封建制度不仅吞噬了它的敌对分子,也埋没了它的拥护者。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
《红楼梦》这部长篇巨著,描写了四百多个人物,达到典型高度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有数十人以上。由于这些人物是从实际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因此,《红楼梦》中的人物就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一样立体。作者既突出了作品中人物性格的主要特色,又写出了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其中,描写最多的是妇女,妇女中最主要的又是写那些在年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很相同或相近的少女。曹雪芹异常分明地写出了她们不同的个性,林黛玉、薛宝钗就是大观园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位富有个性特点的少女。
林黛玉,尽管有才华、美丽、纯真,却有言语刻薄,行动爱恼人的弱点;薛宝钗,不尽美丽,而且善于待人接物,特别是她有着广博的才学,两人都是大观园中的佼佼者。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薛宝钗、林黛玉,一个是现实美的代表,一个是理想美的化身。黛钗二人不相上下,但最终登上“宝二奶奶”宝座的却是我们眼中的“双面人”宝钗。这也是必然。因为薛宝钗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大家闺秀的要求。她有文才、有捷才、有治才、有德有涵养,会以小恩小惠拉拢人,从不得罪任何人,似乎是一个完善无瑕的女儿。宝钗会扑蝶,而黛玉只会葬花。一个会把握活的,一个只懂悼念死的。一个盼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吟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性格的两种极端展现在二人身上,使得宝钗显得有朝气,很活泼,而黛玉却十分悲观。
然而,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差异的认识,只有从她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她们与生活环境的联系中,才能予以客观的、正确的评价。
一、封建家族的叛逆女性——林黛玉
在大观园的少女群里,林黛玉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形象。林黛玉绝不会考虑到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她的脑中只有一套惟美的价值观,她心中是一片无瑕的纯洁、真诚,她是理想美的化身。殊不知,在黑暗的社会里,逆着封建道德而行,只能被无情地吞噬。
她的叛逆性主要表现在,她对贾宝玉的许多违背封建礼法的行为,不仅从不规劝,而且常常采取同情或支持的态度。此外,封建社会对妇女所要求的那一套贞静温淑的做人标准,林黛玉也并不很留意。对当时的所谓淫秽小说,如《西厢记》、《牡丹亭》等,她在心里记得烂熟,认为“戏上也有真正的好文章”。她对于“非女孩家的本分”的读书写诗充满热情,以至成为她生活的重要内容。
她同封建社会的直接矛盾和斗争,集中表现在她同宝玉的恋爱和婚姻问题上。可以说,爱情完全是和她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成为她叛逆性格的主要部分。在黛玉的爱情生活中,她一面承受着以贾母为代表的封建统治的百般阻挠和千涉,一面又经历着内心强烈的思想矛盾的磨难。因为在那个时代,自由恋爱被吾遍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的林黛玉思想上不能不受着封建阶级的教养和熏陶,她在爱情上所受的苦难是双重的,而后者给与她的痛苦和压力更强烈更直接。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要求贾宝玉向她诉衷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避嫌疑。第八回在薛姨妈那里吃了酒,黛玉问宝玉:“你走不走了”宝玉也斜倦眼道:“你要走,我和你同走。”黛玉听说,遂起身道:“咱们来了这一日,也该回去了。”说着俩人便告辞。小丫头为宝玉戴斗笠没戴好黛玉立即站在炕沿上说:“过来,我给你戴罢。”黛玉给宝玉细心戴好,整理完毕,端详了一会儿,说道“好了,披上斗篷罢”这一切都是在人前,在宝钗面前干的。特别是林黛玉在人面前经常说些尖酸刻薄的话,一听就明白是为着贾宝玉和薛宝钗而发的,这是她表现纯真情感的特殊方式。在这方面说的越刻薄,她的内心隐秘暴露得也越充分。但另一方面,在宝玉真的向她坦露爱情的时候,她又“气的说不出话来”,认为那是‘胡说”是欺负”她。因而,在她和宝玉的爱情表现形式上常常呈现出一种矛盾曲折或喜怒无常的状态。当然,林黛玉的爱情终于还是突破了自己的封建意识,继续向前发展了,而且最后在婚姻无望时决心以死来反抗,从而把自己的叛逆性格推向了高潮。
二、 封建家族的淑女形象——薛宝钗
在大观园的少女群中,薛宝钗是一个封建之一的忠诚的信奉者。 宝钗本是一个“天下灵秀所独钟”的女子,也曾追求至善至美,但因为灵魂中满是封建道德的条条框框,社会的需求渐渐把她身上那些无邪的美好的天赋都消磨了,使她成了一个一切言行决不违背正统礼教规范的世间政治婚姻的奴隶。但正是这些封建思想、封建行为才让她在当时的社会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而不像黛玉那样遭冷落。她不单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典型闺秀,更是一个走在封建道德顶峰处的巨人。
她一有机会就要宣传封建妇女道德。她曾对史湘云、林黛玉说:“咱们女孩家不认字的倒好”,“只该做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她不止一次地劝贾宝玉去“立身官场”。“不可荒废仕途经济学问”。
在对待婚姻的问题上,薛宝钗深信所谓的“金玉良缘”“千里姻缘一线牵”的论调。因此,她对于林黛玉的讽刺毫不在心,听见只装听不见,这固然一方面表现了薛宝钗的庄重,但同时也表现了她对婚姻的坦然自信。在她看来,婚姻是天定的,是父母做主的事。对于宝玉,她并非没有爱慕之心,但是她从来不敢也不愿意表露,总是远看着宝玉。因为在她所信奉的封建礼教看来,一个女孩子表露爱情是最不道德的事,是犯罪行为。因此,后来当薛姨妈问她,愿不愿意与宝玉结亲,她严肃地对母亲说:“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家的事情是父母做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做主的:再不然,问哥哥,怎么问起我来了!”
如果说黛玉是封建制度的敌对分子,那么宝钗就应当是它的拥护者了。然而拥护者最后取得了胜利,却不能拥有爱情,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心灵的空虚却无以填补。这不比黛玉更可悲吗?无论是理想美,还是现实美,无论是敌对,还是拥护,最终都将被惨无人道的社会埋葬。薛宝钗“想不到那镌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字迹的金锁,却正是导致她趋于惨败的魔鬼,黛玉没有金锁锁住,被抛到时代外边去了,宝钗死抱着自己的项链,却被活埋在时代的里面。”⑤
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林黛玉、薛宝钗着两个人物形象便引起了人们浓厚的谈论兴趣,成为人们探讨的无尽话题。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红楼梦》中的人物,是作家独立地根据生活体验创造出来的。他们来自现实生活而且来自十八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现实生活。因此这些人物性格各异,消除了系列化的弱点,而且熔铸着阶级的、民族的特征,尤其是强烈的时代感。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理想美,一个是现实美,总体不相上下,薛宝钗却因是“封建卫道士”而获得最终的胜利,然而她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可见封建制度不仅吞噬了它的敌对分子,也埋没了它的拥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