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之比较--兼析苏轼对月色的意象描写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教学探索  

不 可 复 识 矣 ”的 感 慨 。在 这种 “ 情 

境 ”下, 作者 《 赤壁赋》 匈 《 詹  壁赋》 比黻  而 冷 峻 了。 笔下 的山就更 高了,月    小   《 后赤壁赋》中 “ 月”的意象只是 

兼析苏轼对 月色的意 象描写 其中的一部分,稍经点染,便烘托出了   

处静寂可怖 的意境 。读者从

“ 履峻 

岩,披蒙茸,踞虎豹 ,登 虬龙 , 西鹘  攀

◎文 建 军 

之危巢 ,俯冯夷之幽宫”的攀援中,可  洞见作者在政治上的求索和朝庭中的艰  险可怖 ;那 “ 划然长啸 ,草木震动,山   鸣谷应 ,风起云涌”则又隐含着心潮澎 

人以最大的想象 的空间。意象具有两重  湃的激越心情和令人毛骨悚然 的险恶处  境;而 “ 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凛乎其  性,刘勰在 《 文心雕龙 ・ 物色》中说:   “ 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 。”当作者观  不可久 留也”则很 自然地倾吐 了作者无  三苏  照客观景物的时候 ,面对的是景物的整  能为力和企图远避的悲愤心情 。 《 东坡不得志于黄,故其  体 。他 可 以把 自己的思绪 或 “ 正”或  文苑》里讲: “ “ 反”地和 同一景物的不 同特征联系起  文字亦萧瑟。如划然、悄然、肃然、四   来。如杜甫同是写 “ 花”,有 “ 干朵万  顾寂 寥 等句 ,犹有 未 平 之气 也 。”不 能  朵压枝低”这令人赏心悦 目的一面,也  仅仅把这看成是消极悲观的情绪。恰恰  相反,两赋还透露了作者在遭受重大的  有 “ 感时花溅泪 ”这令人悲伤的一面 。   苏轼 的 《 念奴娇 ・赤壁怀 古》 曲终 见  政 治和 人 生挫 折后 不 屈 不挠 、乐观 向上  “ 月  ,给 人 的是 一种 洒 脱 、 坚韧 的意  的精 神 。  

以上列举的都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  象。 《 记承 天 寺 夜 游 》 是 这 样 来 写  所作 。为什么同是 写月,诗人笔下会出  “ ”的: “ 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月 庭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诗人首先见到  现不 同的月的意象呢 ?正如诗人所言:

的是月光如水,既而联想到一泓积水 中  的水草交横 ,正当作者沉浸在水 、月莫  辩的想象之 中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  “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   岂复有 竹乎 ?故画竹必先 得成竹 于胸 

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  从之 ,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  不是水草,而是竹柏的影子, “ 月”在  文与可画谷  这里是透明的,是水中影 、镜中花,引  鹘落,少纵即逝矣 。” (《 起 人 无 限 的联 想 。 《 壁 赋 》 中 的  偃 竹

记 》 又 据 史 料 记 载 : 元 丰 五 年    赤 “ 月”则是永恒 的、完美 的,既有月光  (0 2 ,苏轼在黄州写完前、后赤壁  18年)   普照的静态之美 ,又蕴含着 “ 美人”的  赋后 ,他的友人傅尧俞派人到黄州来 向 苏轼索求近文,苏轼便把他 的前赋亲书  脱俗空灵之美。   送之 ,并在文末题 《 跋》云: “ 轼去岁  在 《 后赤壁赋》中,几乎是开篇 ,   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  作者 即点明了行踪 目的: “ 自雪堂, 步   傅尧俞的字) 有使至 ,求近  将归 于临皋。 ”作者俯视人 影 ,然 后  而 已,钦之 ( 文 ,遂 亲书 以寄。多难畏 事 ,钦之 爱  “ 仰见 明月 ”。 “ 顾而乐 之,行歌 相  后 答”,一个 “ 行”字,点明了作者的随  我 , 必 深 藏 之 不 出 也 。 又 有 《 赤 壁  赋》,笔倦未能写 ,当俟后信。 ”( 苏  书< 后》) 可见 , 《   后赤壁  “ 今者 薄暮,举 网得鱼 ”, “ 我有 斗  轼 《 赤壁赋> 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给  赋》并非即兴之作,从游赤壁到写成文  人~种呼之 即来的感觉,难怪诗人发出  章,其间有一段时间。苏轼写前、后赤  心、机智, “ 相答 ”则说 明话很投机。   先得成竹于胸中”、 “ 了然  了“ 月白风清,如此 良夜何”的感叹 ! 壁赋 ,是 “     元人虞集评 《 后赤壁赋》说: “ 坡  于 心 ”后才 “了然 于 口与 手 ” 的 。 公 《 赤壁 赋 》 已 曲尽其 妙 , 《 赋 》 前   后   “ 月”作为一种景,是诗人 的 “ 眼中之  尤精 :于体物如 ‘ 山高 月小 ,水落 石  竹 ”,一旦渗入诗人 的心血,注入诗人 

出 ’ , 皆 天 然 句 法 。 末 用 道 士 化 鹤 之  的情感 ,化为一种包含着作者审美理想  胸中之  事,尤出人意表 。” “ 山高月小”这不  和审 美情趣 的意象 ,便 成为 “ 是对 月的实写,而是艺术 的变形。所谓  竹”。诗人 正是凭借客观上的所见与主 

变形 ,即诗人在创作过程 中对客观事物  观 上 的 所想 , 借助 夸 张 与 联 想 , 把  月 或社会现象 的固有形态的有意或无意的  “ ”描 绘 成可 供读 者 观 照 的 、生 动具    改变 。相对 《 前赤壁赋》而言,诗人的  体的艺术形象的。 心情变了,不再是面对 “ 月出于东 山之  上 ,徘 徊 于 斗 牛之 间 ” 而 抒 发 怀 抱 ,  

艺  酷   下舶   而 是 发 出 了 “ 日月 之 几 何 ,而 江 山 曾  

( 文建军

广东省深圳 市宝安 高级 

中学 )  

f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教学探索  

不 可 复 识 矣 ”的 感 慨 。在 这种 “ 情 

境 ”下, 作者 《 赤壁赋》 匈 《 詹  壁赋》 比黻  而 冷 峻 了。 笔下 的山就更 高了,月    小   《 后赤壁赋》中 “ 月”的意象只是 

兼析苏轼对 月色的意 象描写 其中的一部分,稍经点染,便烘托出了   

处静寂可怖 的意境 。读者从

“ 履峻 

岩,披蒙茸,踞虎豹 ,登 虬龙 , 西鹘  攀

◎文 建 军 

之危巢 ,俯冯夷之幽宫”的攀援中,可  洞见作者在政治上的求索和朝庭中的艰  险可怖 ;那 “ 划然长啸 ,草木震动,山   鸣谷应 ,风起云涌”则又隐含着心潮澎 

人以最大的想象 的空间。意象具有两重  湃的激越心情和令人毛骨悚然 的险恶处  境;而 “ 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凛乎其  性,刘勰在 《 文心雕龙 ・ 物色》中说:   “ 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 。”当作者观  不可久 留也”则很 自然地倾吐 了作者无  三苏  照客观景物的时候 ,面对的是景物的整  能为力和企图远避的悲愤心情 。 《 东坡不得志于黄,故其  体 。他 可 以把 自己的思绪 或 “ 正”或  文苑》里讲: “ “ 反”地和 同一景物的不 同特征联系起  文字亦萧瑟。如划然、悄然、肃然、四   来。如杜甫同是写 “ 花”,有 “ 干朵万  顾寂 寥 等句 ,犹有 未 平 之气 也 。”不 能  朵压枝低”这令人赏心悦 目的一面,也  仅仅把这看成是消极悲观的情绪。恰恰  相反,两赋还透露了作者在遭受重大的  有 “ 感时花溅泪 ”这令人悲伤的一面 。   苏轼 的 《 念奴娇 ・赤壁怀 古》 曲终 见  政 治和 人 生挫 折后 不 屈 不挠 、乐观 向上  “ 月  ,给 人 的是 一种 洒 脱 、 坚韧 的意  的精 神 。  

以上列举的都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  象。 《 记承 天 寺 夜 游 》 是 这 样 来 写  所作 。为什么同是 写月,诗人笔下会出  “ ”的: “ 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月 庭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诗人首先见到  现不 同的月的意象呢 ?正如诗人所言:

的是月光如水,既而联想到一泓积水 中  的水草交横 ,正当作者沉浸在水 、月莫  辩的想象之 中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  “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   岂复有 竹乎 ?故画竹必先 得成竹 于胸 

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  从之 ,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  不是水草,而是竹柏的影子, “ 月”在  文与可画谷  这里是透明的,是水中影 、镜中花,引  鹘落,少纵即逝矣 。” (《 起 人 无 限 的联 想 。 《 壁 赋 》 中 的  偃 竹

记 》 又 据 史 料 记 载 : 元 丰 五 年    赤 “ 月”则是永恒 的、完美 的,既有月光  (0 2 ,苏轼在黄州写完前、后赤壁  18年)   普照的静态之美 ,又蕴含着 “ 美人”的  赋后 ,他的友人傅尧俞派人到黄州来 向 苏轼索求近文,苏轼便把他 的前赋亲书  脱俗空灵之美。   送之 ,并在文末题 《 跋》云: “ 轼去岁  在 《 后赤壁赋》中,几乎是开篇 ,   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  作者 即点明了行踪 目的: “ 自雪堂, 步   傅尧俞的字) 有使至 ,求近  将归 于临皋。 ”作者俯视人 影 ,然 后  而 已,钦之 ( 文 ,遂 亲书 以寄。多难畏 事 ,钦之 爱  “ 仰见 明月 ”。 “ 顾而乐 之,行歌 相  后 答”,一个 “ 行”字,点明了作者的随  我 , 必 深 藏 之 不 出 也 。 又 有 《 赤 壁  赋》,笔倦未能写 ,当俟后信。 ”( 苏  书< 后》) 可见 , 《   后赤壁  “ 今者 薄暮,举 网得鱼 ”, “ 我有 斗  轼 《 赤壁赋> 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给  赋》并非即兴之作,从游赤壁到写成文  人~种呼之 即来的感觉,难怪诗人发出  章,其间有一段时间。苏轼写前、后赤  心、机智, “ 相答 ”则说 明话很投机。   先得成竹于胸中”、 “ 了然  了“ 月白风清,如此 良夜何”的感叹 ! 壁赋 ,是 “     元人虞集评 《 后赤壁赋》说: “ 坡  于 心 ”后才 “了然 于 口与 手 ” 的 。 公 《 赤壁 赋 》 已 曲尽其 妙 , 《 赋 》 前   后   “ 月”作为一种景,是诗人 的 “ 眼中之  尤精 :于体物如 ‘ 山高 月小 ,水落 石  竹 ”,一旦渗入诗人 的心血,注入诗人 

出 ’ , 皆 天 然 句 法 。 末 用 道 士 化 鹤 之  的情感 ,化为一种包含着作者审美理想  胸中之  事,尤出人意表 。” “ 山高月小”这不  和审 美情趣 的意象 ,便 成为 “ 是对 月的实写,而是艺术 的变形。所谓  竹”。诗人 正是凭借客观上的所见与主 

变形 ,即诗人在创作过程 中对客观事物  观 上 的 所想 , 借助 夸 张 与 联 想 , 把  月 或社会现象 的固有形态的有意或无意的  “ ”描 绘 成可 供读 者 观 照 的 、生 动具    改变 。相对 《 前赤壁赋》而言,诗人的  体的艺术形象的。 心情变了,不再是面对 “ 月出于东 山之  上 ,徘 徊 于 斗 牛之 间 ” 而 抒 发 怀 抱 ,  

艺  酷   下舶   而 是 发 出 了 “ 日月 之 几 何 ,而 江 山 曾  

( 文建军

广东省深圳 市宝安 高级 

中学 )  

f  


相关内容

  • "月"的意象
  • "月"的意象 [摘要]: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月亮经过一代代文人雅士的修饰润色,形成了它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美学意义.月往往营造出一种优美.宁静.朦胧的意境,月还往往与秋相连,与愁相连.古人何以对"月"情有独钟,总的来说,是因为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 ...

  •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较详细
  •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 边塞诗 边塞诗是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边塞诗: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 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 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

  • [春江花月夜]教案
  • <春江花月夜>简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 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 ...

  • 古诗词常见题材
  •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 边塞诗 边塞诗是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边塞诗: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 ...

  • 初唐诗教案
  • "风神初震"的初唐诗 主备人:张新梅 审核人:陈明 学习目标: 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 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 ...

  •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
  • 1948年,五十一岁的朱自清以犹盛的中年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他遗下的诗.散文.论评.共为26册,约19O万字.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他的诗并传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始终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三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g ...

  • 克服畏难情绪
  • 克服畏难情绪,巧拿关键8分(高2012级复习专用) 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1.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的常见出题点: 从重点字词处设置,要分析重点字词 从关键语句处设置,要读懂关键语句 从抒情意象上设置,要把握 ...

  •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解读
  • 2009.03文学教育 杨万富任红玲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解读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诗经·月出>一轮皎月从诗经里照射出澄澈.美丽的光芒,从此中国人那根极轻妙.敏感的心弦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转拔响,一切欢欣愉快.生死别离.忧患得失都假月相映, ...

  •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 [余光中] 论朱自清的散文(上)(2006-04-06 10:13:12) 分类:我的课堂:中国现代文学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上) 1948年,五十一岁的朱自清以犹盛的中年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他遗下的诗.散文.论评.共为26册,约19O万字.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