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的几点思考
慈善公益事业是汇集爱心、弘扬善举的崇高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新形势下调节利益分配、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意义
(一) 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201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位,达到了5万亿美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当前的社会矛盾中,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严重不合理,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基尼系数越来越高,达到了有可能从经济问题演变为社会冲突的程度。198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为0.16,2000年突破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 意味着开始出现两极分化, 2010年超过了0.5,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是导致现在社会不安定、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热点问题增多的根源之一,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会造成社会动荡,在这样一个大的国情和形势之下,国家越来越重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缩小贫富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分配分三个层次,第一次是市场按资源
要素进行分配,第二次分配是政府采用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进行分配,第三次分配是慈善公益事业,是财富的拥有者以道德和社会责任为动力,通过慈善捐赠的形式将收入的一部分捐给慈善公益组织或者需要救助的个人。因此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是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是推动民生改善重要举措。
慈善公益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民生改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区域和行业之间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这种趋势如不加以重视和转变,很容易引起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大力加强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政府对收入差距的政策调整与社会各界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慈善公益事业在扶贫济困、社会救助中的特殊作用。
(三)发展慈善事业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手段
公平正义是衡量国家和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
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目前,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公现象,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既要靠党和政府的制度建设和加强管理,又离不开慈善公益组织的积极参与。慈善公益组织通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采用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服务等各种社会救助形式,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后,如果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可能导致社会价值观扭曲和公民道德滑坡,以博爱奉献为宗旨的慈善公益事业无疑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倡导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人们在参加各种捐助、救助活动中,思想会受到感染,心灵会受到净化,觉悟会得到提升。受到慈善事业帮助的困难群体会深深地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和社会的关爱,增进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感。
二、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现状。
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
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慈善事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城市发展
报告》,我国还有5000万城镇困难人口、根据2010年统计局公告,我国有2688万农村贫困人口,要解决好这些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不仅需要政府财政加大投入力度,而且需要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但全国每年募集到的慈善款物总额占当年GDP 的百分比相当低,2007年美国慈善捐赠总额为3064亿美元,占美国当年GDP 的2.2%, 2007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为309亿元,占GDP 的0.13%,2010年全国慈善捐赠总额为700亿元,只占当年GDP 的0.18%。这表明,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008年以来,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正处于起步和发展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慈善公益组织的制度建设、公信力和公众的慈善意识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瓶颈。,
1. 公众对慈善公益活动参与度不高。由于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较迟,公民和团体有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意识,但对捐款捐物的参与度不高,据调查,国内登记的企业参加过慈善捐赠的仅占10%,先富起来的群体对社会的回报不尽如人意,掌握巨大社会财富的富裕阶层,在慈善公益事业中严重缺位,影响了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2. 法制建设滞后制约企业捐赠积极性。我国目前关于促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各方呼吁出台的“慈善事业促进法”迟迟没有动静。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也就是说企业捐赠款物的金额如果超过企业当年税前利润的12%,超额部分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这自然影响了企业捐赠的积极性。
3. 公信力影响了慈善公益事业的形象。良好的信誉是公众对慈善公益组织的基本要求,由于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方面的法规和政策不健全,有的慈善公益机构存在运行不规范和善款使用不透明等问题,导致了公信力以及对民众的影响力、号召力下降,挫伤了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最近几年,一些慈善公益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异常关注,出现的一些争议和质疑,特别是近期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卢星宇事件、尚德诈捐门事件、河南宋基会放贷等事件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4. 社会经济发展是慈善公益事业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自身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人去捐赠善款是不现实的。只有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慈善公益事业才有发展的基础,人民才有热情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所以,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但人均GDP 在世界上的排名在100位之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
三、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几点想法
(一)强化宣传教育,广泛传输慈善公益理念。
公益慈善理念教育要从小抓起,要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孩子的爱心、善心,将公益慈善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介绍慈善公益事业的光荣传统、发展历史、爱心人士和企业的先进事迹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同时通过网络、报刊、电视、手机等媒体,多方合力、多管齐下,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氛围,介绍典型事例、感人事迹,激发公众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热情,扩大慈善公益事业的影响力。
(二)争取党政重视,共同推进慈善公益事业。
由于我国过去实行计划经济,形成了“强政府、弱社会”的社会格局,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尤其是在慈善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更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这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慈善公益组织要积极为党委、政府解决民生难题、帮扶弱势群体出谋划策、分忧解难,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赢得党委政府的关注、重视。同时争取党委、政府对慈善公益事业作出突出
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形成慈善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法规政策,依法开展慈善公益活动。
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有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慈善公益组织的活动,这是慈善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国家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尽快起草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法规,明确各类慈善公益组织的性质、地位,加强慈善公益机构的登记、管理,建立慈善公益组织的准入、监管、退出机制,完善激励、奖励机制,从制度上引导和激发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慈善公益活动。
(四)坚持公开透明,打造阳光慈善公益组织。
慈善公益组织工作人员的道德操守、言行举止关系慈善公益组织的声誉和形象。要加强以无私奉献、廉洁奉公、公平公正、高效透明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深刻认识慈善公益事业的神圣。要建立健全项目绩效评估、捐赠信息统计披露、机构财务公开等制度,及时公开捐赠款项、救助项目、救助对象、审批程序、善款使用情况、财务审计结果等信息,特别是要依法严格做好捐赠款物的接收和使用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坚持“公开、透明、直接、有效”原则,及时发布慈善工作动态和款物来源、投向等信息,同时自觉接受公众、媒体及捐赠者的监督,做到取之于民、取信于民。树立公益慈善机构的良好形象。
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是彰显人性光辉、实现公平正义的阳光事业,发展慈善事业已写入“十二五”规划,需要全社会的鼎力支持、热情参与和积极推动。当前,以民生发展为导向的“十二五”发展蓝图已经绘就,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号角已经吹响,慈善公益组织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推动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为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的几点思考
慈善公益事业是汇集爱心、弘扬善举的崇高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新形势下调节利益分配、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意义
(一) 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201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位,达到了5万亿美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当前的社会矛盾中,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严重不合理,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基尼系数越来越高,达到了有可能从经济问题演变为社会冲突的程度。198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为0.16,2000年突破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 意味着开始出现两极分化, 2010年超过了0.5,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是导致现在社会不安定、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热点问题增多的根源之一,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会造成社会动荡,在这样一个大的国情和形势之下,国家越来越重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缩小贫富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分配分三个层次,第一次是市场按资源
要素进行分配,第二次分配是政府采用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进行分配,第三次分配是慈善公益事业,是财富的拥有者以道德和社会责任为动力,通过慈善捐赠的形式将收入的一部分捐给慈善公益组织或者需要救助的个人。因此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是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是推动民生改善重要举措。
慈善公益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民生改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区域和行业之间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这种趋势如不加以重视和转变,很容易引起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大力加强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政府对收入差距的政策调整与社会各界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慈善公益事业在扶贫济困、社会救助中的特殊作用。
(三)发展慈善事业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手段
公平正义是衡量国家和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
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目前,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公现象,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既要靠党和政府的制度建设和加强管理,又离不开慈善公益组织的积极参与。慈善公益组织通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采用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服务等各种社会救助形式,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后,如果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可能导致社会价值观扭曲和公民道德滑坡,以博爱奉献为宗旨的慈善公益事业无疑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倡导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人们在参加各种捐助、救助活动中,思想会受到感染,心灵会受到净化,觉悟会得到提升。受到慈善事业帮助的困难群体会深深地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和社会的关爱,增进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感。
二、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现状。
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
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慈善事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城市发展
报告》,我国还有5000万城镇困难人口、根据2010年统计局公告,我国有2688万农村贫困人口,要解决好这些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不仅需要政府财政加大投入力度,而且需要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但全国每年募集到的慈善款物总额占当年GDP 的百分比相当低,2007年美国慈善捐赠总额为3064亿美元,占美国当年GDP 的2.2%, 2007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为309亿元,占GDP 的0.13%,2010年全国慈善捐赠总额为700亿元,只占当年GDP 的0.18%。这表明,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008年以来,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正处于起步和发展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慈善公益组织的制度建设、公信力和公众的慈善意识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瓶颈。,
1. 公众对慈善公益活动参与度不高。由于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较迟,公民和团体有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意识,但对捐款捐物的参与度不高,据调查,国内登记的企业参加过慈善捐赠的仅占10%,先富起来的群体对社会的回报不尽如人意,掌握巨大社会财富的富裕阶层,在慈善公益事业中严重缺位,影响了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2. 法制建设滞后制约企业捐赠积极性。我国目前关于促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各方呼吁出台的“慈善事业促进法”迟迟没有动静。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也就是说企业捐赠款物的金额如果超过企业当年税前利润的12%,超额部分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这自然影响了企业捐赠的积极性。
3. 公信力影响了慈善公益事业的形象。良好的信誉是公众对慈善公益组织的基本要求,由于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方面的法规和政策不健全,有的慈善公益机构存在运行不规范和善款使用不透明等问题,导致了公信力以及对民众的影响力、号召力下降,挫伤了公众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最近几年,一些慈善公益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异常关注,出现的一些争议和质疑,特别是近期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卢星宇事件、尚德诈捐门事件、河南宋基会放贷等事件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4. 社会经济发展是慈善公益事业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自身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人去捐赠善款是不现实的。只有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慈善公益事业才有发展的基础,人民才有热情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所以,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但人均GDP 在世界上的排名在100位之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
三、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几点想法
(一)强化宣传教育,广泛传输慈善公益理念。
公益慈善理念教育要从小抓起,要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孩子的爱心、善心,将公益慈善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介绍慈善公益事业的光荣传统、发展历史、爱心人士和企业的先进事迹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同时通过网络、报刊、电视、手机等媒体,多方合力、多管齐下,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氛围,介绍典型事例、感人事迹,激发公众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热情,扩大慈善公益事业的影响力。
(二)争取党政重视,共同推进慈善公益事业。
由于我国过去实行计划经济,形成了“强政府、弱社会”的社会格局,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尤其是在慈善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更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这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慈善公益组织要积极为党委、政府解决民生难题、帮扶弱势群体出谋划策、分忧解难,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赢得党委政府的关注、重视。同时争取党委、政府对慈善公益事业作出突出
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形成慈善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法规政策,依法开展慈善公益活动。
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有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慈善公益组织的活动,这是慈善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国家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尽快起草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法规,明确各类慈善公益组织的性质、地位,加强慈善公益机构的登记、管理,建立慈善公益组织的准入、监管、退出机制,完善激励、奖励机制,从制度上引导和激发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慈善公益活动。
(四)坚持公开透明,打造阳光慈善公益组织。
慈善公益组织工作人员的道德操守、言行举止关系慈善公益组织的声誉和形象。要加强以无私奉献、廉洁奉公、公平公正、高效透明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深刻认识慈善公益事业的神圣。要建立健全项目绩效评估、捐赠信息统计披露、机构财务公开等制度,及时公开捐赠款项、救助项目、救助对象、审批程序、善款使用情况、财务审计结果等信息,特别是要依法严格做好捐赠款物的接收和使用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坚持“公开、透明、直接、有效”原则,及时发布慈善工作动态和款物来源、投向等信息,同时自觉接受公众、媒体及捐赠者的监督,做到取之于民、取信于民。树立公益慈善机构的良好形象。
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是彰显人性光辉、实现公平正义的阳光事业,发展慈善事业已写入“十二五”规划,需要全社会的鼎力支持、热情参与和积极推动。当前,以民生发展为导向的“十二五”发展蓝图已经绘就,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号角已经吹响,慈善公益组织将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推动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为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