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课到底是干什么的

自然课到底是干什么的

从小学到中学,自然科学课程学习时间长,内容也越来越深,只有学生从小就热爱科学,才会心甘情愿跟着老师在今后漫长而又艰苦的学习道路上“爬山越岭,披荆斩棘”。因此,作为科学启蒙教育的小学自然课,如何培养儿童对科学的热爱,是至关重要的。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诗人是鼓手,他打着鼓前进”。我们的小学自然教师也要做一名科学的鼓手,以生动的语言、耀目的实验、巧妙的课堂设计,“敲锣打鼓”,千方百计地吸引自己的爱好者,引导他们进入科学的殿堂。

在小学自然课的课堂里,40分钟将要跨过人类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从神农氏尝百草到现代的植物学,从嫖祖养蚕到昆虫学,这道历史长河是十分宽阔的呵!怎样才能做到知识、兴趣、能力一箭三雕,既让学生获得“金子”,又得到“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呢? 过河的办法很多,比如老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好软卧车厢让他舒舒服服躺着过河,目的地到了,你再让他自己下车去走走看看,恐怕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离开软卧车厢寸步难行!

还有一个办法,是先造座桥,老师把他们背过来,或者抱过来,路是老师走的,但他在老师的怀抱里,也可以东瞧西看,见到一些事物。

第三种方法,是排着队,老师喊:“一、二、一!”整整齐齐排队过河,一起走,一起休息,整齐划一。这比坐软卧车厢,或者让老师抱着过河要强得多了,是他自己走过来的。但是前提必须有桥,孩子们的体力也要差不多,能够走得一样快。如果前人没有修好桥,这个河怎么过呢?

第四种办法,前面虽然没有桥,但河里有不少大块小块的石头,老师先跳上一块大石头,再让孩子们自己找路到这儿来,尽管孩子们找的石头,走的路,都各不相同,但方向都向着老师,目标都是过河,等大家都到了跟前了,老师再跳上另一块大石头,让学生再到这儿来。这比一、二、一,齐步走要显得乱,但乱中有不乱,目标一致,只是各人走的路线不同,适合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有的孩子体力好,胆子大,两块石头,一跳就过去了;也有的孩子体弱、胆小,要多找几块石头一块一块走过去。还有的可能滑下水去,这时,老师就要把他拽上来,保证他不会淹死。过河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弄湿衣服,摔一跤,或擦破点皮,这不要紧,重要的是让他自己动脑、动手、动脚,学会自己找路过河。从小学、中学以至大学,不断地进行这样的训练,训练到一定程度,他不要老师领了,不仅自己会找路过河,还会造桥、修铁路、造飞机、造火箭。

这几种过河的方法在我们的自然教学中都有体现,小孩子学科学,有个从幼稚到比较成熟的过程。一开始,有抱的、有牵的、有领的,然后是站在河中心,最后干脆站到河对岸,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过来。反映在《自然》第一册上,如讲物体热胀冷缩,第一课是老师做给学生看,第二课是让学生模仿老师自己做,第三课则要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做。孩子们要自己想办法觉察到空气的存在,要自己去设计试验。具体到每一课,究竟采取哪一种方法,要根据小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内容来定。并不是说,三年级全部背过去,四年级全部牵过去,五年级全部跳过去。三年级也有适合“跳”的课,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五年级也有要“背着”走的课,比如地质变化、生物进化、天文学,这些内容怎么能让他们去“发现”呢!只好“满堂灌”、“一言堂”了,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千方百计增加启发式的因素。

对同一个内容,甚至同一节课,对不同班的孩子,上法也不一样,有的孩子可以跳过去,有的要背过去,有的得牵过去。这就要求我们的自然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去创造,去探索。哪一种方式能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教能对孩子的教育有深远的意义就怎样做。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总的精神是要发动孩子们自己找路过河,自己设法造桥、造船、造飞机,要向这个方向发展。不能先修好铁路,再造好软卧车厢,让他们躺着舒舒服服地过河去。

那么,自然课本的教学路子是什么样的呢?“过河”的喻义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河的此岸就是小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而这个此岸又是前面那条河的彼岸,是过了前面的河所达到的。彼岸就是这一节课老师希望学生达到的水平。河里的石头呢?就是老师和学校为他准备和创造的学习材料、学习条件。比如在《鱼》这一课,就是几条鱼,还有老师设计的其他辅助工具,这就是踏脚石。老师的引导作用表现在这里:你要根据这一课所要达到的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设计得好,就可以缩短40分钟跨过历史长河的难度和过程;设计不好,就会走弯路,过河就会失败,或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技巧就在这儿。另外,是一步跨过,还是先到河中心的一块石头上招引他们呢?到达河的彼岸,应当是怎样一个天地呢?过河的途中,该帮的扶一把,掉下去的救一下,跑得太远的要叫他回来,诸如此类,这就是教学路子,教学艺术。

比如看湖北上的《鱼》这一课的录像,老师给每组孩子一缸鱼,一个盘子,盘里有剪子,这是材料的结构,老师讲了几句话,然后一把抓起来一条鱼,说:“研究的过程中搞死几条鱼也不要紧。”这个设计,这几句话,就决定了这一课的方向。结果孩子们抓起鱼来就杀,就开膛破肚。

假如老师准备的材料是几种大小、形态不同的鱼,再准备一些喂鱼的东西,比如馒头、米饭、鱼虫、切碎的树叶等等,老师说:“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鱼是怎么生活的?它有什么特点呀?”在这种情况下,课堂的情况又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孩子们就会去研究这几种鱼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地方相同?怎么吃东西?怎么呼吸?怎样游水,甚至有的鱼还会打架。他会着重视察鱼的外形特征、行为特点,而不会去开膛破肚。

这说明话不在多,材料的结构,老师的一点暗示,就能使孩子们按照你的意图去做。老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材料,要言不繁,一两句话,加以引导,下面就可以给孩子们自由了。《鱼》这一课,是两课时,其中第一课时全是孩子们自己在观察、实验,在“搞科学”。有人看不惯,说乱哄哄,不像上课,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我们仔细看看湖北这一课的录像,孩子们没有乱打乱闹的,注意力十分集中,聚精会神地研究鱼,有的把手指伸进鱼嘴里看鱼有没有牙齿,有的剪去鱼鳍看它还会不会游水。各人研究各人的,各走各的路,这好比杯子里的空气分子,每个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律的,但总的这个系统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是可以用方程式来表达的。第二课时,孩子们把研究的结果发表出来,既丰富,又生动,远远超出一节课中老师一言堂所能灌输的内容。孩子们并没有讲完,他们在研究鱼的过程中所得到的那些生动活泼的感受,他们在兴趣和能力上的发展,比黑板上概括出的几条不知道要丰富多少倍。

湖北的录像课《鱼》,对我们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它提供了一个与传统的教学法反其道而行之的新的方法。如果说,我们传统的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学生看;那么它恰好是反过来,是学生做、老师看,学生讲、老师听。老师没有主观去灌输什么东西,而是在孩子们研究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出几条比较科学的结论。

如果说,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是一个极端,那么《鱼》课的群言课,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极端。前一种我们的老师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后一种还很生疏,很不习惯。如果我们把后一种方式也熟练掌握了,再根据每一课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条件,把这两种方式适当搭配起来,或是二八开、或是三七开、四六开、对半开,只要搭配得当,用得其所,用得实在,则完全可以运用自如。

有人说,孩子们讲错了,结论搞错了怎么办?我看无关紧要,科学的结论正是从错误中诞生的,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兰本达教授有一个课例,一年级的孩子上《物体的沉浮》这一课,孩子们坚持要写上“重的东西浮,轻的东西沉”这一条结论。老师写是替他们写上了,但追问他们说:“纸团多轻呵,沉了;大轮船多重呵,不是浮在水面上?”兰本达评这一课,她说,老师处理得很好,写上就写上,难道错了就算了吗?科学家的结论也经

常在修正之中。在这一课上也许就“算了”,但这事并没有完,它提醒老师,下一课要针对这个情况设计材料,让孩子们自己去纠正错误。

第二节课,老师准备的东西全是一对一对的,形状、大小、颜色完全一样,就是比重不同。孩子们在亲手做实验中发现,这些外形一样的东西,重的沉了,轻的浮着。他们终于认识到: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就沉,轻的就浮,只解决到这个程度,这个结论还是不精确、不严密的,没有和同体积的水比较,没有密度的概念,但这堂课只能到此为止,因为这是一年级的学生呵!

我们小学自然课的改革,看起来幅度很大,步子很大,但实际上弹性也很大,伸缩性也很大。新旧课本最大的不同无非是新课本上没有结论,是个空框,但教师用书上很详细,应有尽有,我们希望老师独具匠心,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去“搞科学”,但也拦不住个别老师去搞“照本宣科”,即使照本宣科,也比重复课本上的那几句话有味道!当然我们不希望老师这样做。重新强调两句,要解放老师,解放学生;给老师自由,给学生自由。教学是教学生的艺术,我们每一位自然教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成为科学启蒙教育的艺术大师。

2004-07-14

自然课到底是干什么的

从小学到中学,自然科学课程学习时间长,内容也越来越深,只有学生从小就热爱科学,才会心甘情愿跟着老师在今后漫长而又艰苦的学习道路上“爬山越岭,披荆斩棘”。因此,作为科学启蒙教育的小学自然课,如何培养儿童对科学的热爱,是至关重要的。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诗人是鼓手,他打着鼓前进”。我们的小学自然教师也要做一名科学的鼓手,以生动的语言、耀目的实验、巧妙的课堂设计,“敲锣打鼓”,千方百计地吸引自己的爱好者,引导他们进入科学的殿堂。

在小学自然课的课堂里,40分钟将要跨过人类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从神农氏尝百草到现代的植物学,从嫖祖养蚕到昆虫学,这道历史长河是十分宽阔的呵!怎样才能做到知识、兴趣、能力一箭三雕,既让学生获得“金子”,又得到“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呢? 过河的办法很多,比如老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好软卧车厢让他舒舒服服躺着过河,目的地到了,你再让他自己下车去走走看看,恐怕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离开软卧车厢寸步难行!

还有一个办法,是先造座桥,老师把他们背过来,或者抱过来,路是老师走的,但他在老师的怀抱里,也可以东瞧西看,见到一些事物。

第三种方法,是排着队,老师喊:“一、二、一!”整整齐齐排队过河,一起走,一起休息,整齐划一。这比坐软卧车厢,或者让老师抱着过河要强得多了,是他自己走过来的。但是前提必须有桥,孩子们的体力也要差不多,能够走得一样快。如果前人没有修好桥,这个河怎么过呢?

第四种办法,前面虽然没有桥,但河里有不少大块小块的石头,老师先跳上一块大石头,再让孩子们自己找路到这儿来,尽管孩子们找的石头,走的路,都各不相同,但方向都向着老师,目标都是过河,等大家都到了跟前了,老师再跳上另一块大石头,让学生再到这儿来。这比一、二、一,齐步走要显得乱,但乱中有不乱,目标一致,只是各人走的路线不同,适合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有的孩子体力好,胆子大,两块石头,一跳就过去了;也有的孩子体弱、胆小,要多找几块石头一块一块走过去。还有的可能滑下水去,这时,老师就要把他拽上来,保证他不会淹死。过河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弄湿衣服,摔一跤,或擦破点皮,这不要紧,重要的是让他自己动脑、动手、动脚,学会自己找路过河。从小学、中学以至大学,不断地进行这样的训练,训练到一定程度,他不要老师领了,不仅自己会找路过河,还会造桥、修铁路、造飞机、造火箭。

这几种过河的方法在我们的自然教学中都有体现,小孩子学科学,有个从幼稚到比较成熟的过程。一开始,有抱的、有牵的、有领的,然后是站在河中心,最后干脆站到河对岸,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过来。反映在《自然》第一册上,如讲物体热胀冷缩,第一课是老师做给学生看,第二课是让学生模仿老师自己做,第三课则要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做。孩子们要自己想办法觉察到空气的存在,要自己去设计试验。具体到每一课,究竟采取哪一种方法,要根据小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内容来定。并不是说,三年级全部背过去,四年级全部牵过去,五年级全部跳过去。三年级也有适合“跳”的课,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五年级也有要“背着”走的课,比如地质变化、生物进化、天文学,这些内容怎么能让他们去“发现”呢!只好“满堂灌”、“一言堂”了,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千方百计增加启发式的因素。

对同一个内容,甚至同一节课,对不同班的孩子,上法也不一样,有的孩子可以跳过去,有的要背过去,有的得牵过去。这就要求我们的自然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去创造,去探索。哪一种方式能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教能对孩子的教育有深远的意义就怎样做。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总的精神是要发动孩子们自己找路过河,自己设法造桥、造船、造飞机,要向这个方向发展。不能先修好铁路,再造好软卧车厢,让他们躺着舒舒服服地过河去。

那么,自然课本的教学路子是什么样的呢?“过河”的喻义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说,河的此岸就是小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而这个此岸又是前面那条河的彼岸,是过了前面的河所达到的。彼岸就是这一节课老师希望学生达到的水平。河里的石头呢?就是老师和学校为他准备和创造的学习材料、学习条件。比如在《鱼》这一课,就是几条鱼,还有老师设计的其他辅助工具,这就是踏脚石。老师的引导作用表现在这里:你要根据这一课所要达到的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设计得好,就可以缩短40分钟跨过历史长河的难度和过程;设计不好,就会走弯路,过河就会失败,或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技巧就在这儿。另外,是一步跨过,还是先到河中心的一块石头上招引他们呢?到达河的彼岸,应当是怎样一个天地呢?过河的途中,该帮的扶一把,掉下去的救一下,跑得太远的要叫他回来,诸如此类,这就是教学路子,教学艺术。

比如看湖北上的《鱼》这一课的录像,老师给每组孩子一缸鱼,一个盘子,盘里有剪子,这是材料的结构,老师讲了几句话,然后一把抓起来一条鱼,说:“研究的过程中搞死几条鱼也不要紧。”这个设计,这几句话,就决定了这一课的方向。结果孩子们抓起鱼来就杀,就开膛破肚。

假如老师准备的材料是几种大小、形态不同的鱼,再准备一些喂鱼的东西,比如馒头、米饭、鱼虫、切碎的树叶等等,老师说:“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鱼是怎么生活的?它有什么特点呀?”在这种情况下,课堂的情况又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孩子们就会去研究这几种鱼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地方相同?怎么吃东西?怎么呼吸?怎样游水,甚至有的鱼还会打架。他会着重视察鱼的外形特征、行为特点,而不会去开膛破肚。

这说明话不在多,材料的结构,老师的一点暗示,就能使孩子们按照你的意图去做。老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材料,要言不繁,一两句话,加以引导,下面就可以给孩子们自由了。《鱼》这一课,是两课时,其中第一课时全是孩子们自己在观察、实验,在“搞科学”。有人看不惯,说乱哄哄,不像上课,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我们仔细看看湖北这一课的录像,孩子们没有乱打乱闹的,注意力十分集中,聚精会神地研究鱼,有的把手指伸进鱼嘴里看鱼有没有牙齿,有的剪去鱼鳍看它还会不会游水。各人研究各人的,各走各的路,这好比杯子里的空气分子,每个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律的,但总的这个系统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是可以用方程式来表达的。第二课时,孩子们把研究的结果发表出来,既丰富,又生动,远远超出一节课中老师一言堂所能灌输的内容。孩子们并没有讲完,他们在研究鱼的过程中所得到的那些生动活泼的感受,他们在兴趣和能力上的发展,比黑板上概括出的几条不知道要丰富多少倍。

湖北的录像课《鱼》,对我们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它提供了一个与传统的教学法反其道而行之的新的方法。如果说,我们传统的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学生看;那么它恰好是反过来,是学生做、老师看,学生讲、老师听。老师没有主观去灌输什么东西,而是在孩子们研究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出几条比较科学的结论。

如果说,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是一个极端,那么《鱼》课的群言课,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极端。前一种我们的老师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后一种还很生疏,很不习惯。如果我们把后一种方式也熟练掌握了,再根据每一课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条件,把这两种方式适当搭配起来,或是二八开、或是三七开、四六开、对半开,只要搭配得当,用得其所,用得实在,则完全可以运用自如。

有人说,孩子们讲错了,结论搞错了怎么办?我看无关紧要,科学的结论正是从错误中诞生的,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兰本达教授有一个课例,一年级的孩子上《物体的沉浮》这一课,孩子们坚持要写上“重的东西浮,轻的东西沉”这一条结论。老师写是替他们写上了,但追问他们说:“纸团多轻呵,沉了;大轮船多重呵,不是浮在水面上?”兰本达评这一课,她说,老师处理得很好,写上就写上,难道错了就算了吗?科学家的结论也经

常在修正之中。在这一课上也许就“算了”,但这事并没有完,它提醒老师,下一课要针对这个情况设计材料,让孩子们自己去纠正错误。

第二节课,老师准备的东西全是一对一对的,形状、大小、颜色完全一样,就是比重不同。孩子们在亲手做实验中发现,这些外形一样的东西,重的沉了,轻的浮着。他们终于认识到: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就沉,轻的就浮,只解决到这个程度,这个结论还是不精确、不严密的,没有和同体积的水比较,没有密度的概念,但这堂课只能到此为止,因为这是一年级的学生呵!

我们小学自然课的改革,看起来幅度很大,步子很大,但实际上弹性也很大,伸缩性也很大。新旧课本最大的不同无非是新课本上没有结论,是个空框,但教师用书上很详细,应有尽有,我们希望老师独具匠心,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去“搞科学”,但也拦不住个别老师去搞“照本宣科”,即使照本宣科,也比重复课本上的那几句话有味道!当然我们不希望老师这样做。重新强调两句,要解放老师,解放学生;给老师自由,给学生自由。教学是教学生的艺术,我们每一位自然教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成为科学启蒙教育的艺术大师。

2004-07-14


相关内容

  • 阴宅风水,阴宅风水知识,怎样看阴宅风水,阴宅风水图解
  • 阴宅风水 你这辈子是穷苦命,还是富贵命! 祖坟风水不好怎么化解?祖坟风水不好是怎样的 [墓地风水]2016-06-17 如果祖坟的枫树不好,那么受到影响的,就是祖孙后代,而对在祖坟中的风水不好情况有哪些?而这些如何去化解比较好呢,对此祖坟风水不好怎么化解?祖坟风水不好是怎样的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 ...

  • 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最近,我又找了一本鲁迅的语录看看,我在想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这样的几个特点是鲁迅的基本特点: 第一. 他是一个彻底的民族主义者:所以他不能够容忍任 何人对中华民族的诋毁(但他自己除外) 第二. 他是一个饱读中华传统思想的学者:所以他对中华 传统思想之误国误民又是十 ...

  • 读书贵在用心?
  • 读书贵在用心? 他们说"读书无用",我忍不住笑了,是的,不是笑别人,而是笑自己一辈子愿意与书为伴.为啥呢,不读书的人很难体会. 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老师,不读书,想要成为学生欢迎的人,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儿.每每走进教室,听有些老师上课,不免嘀咕,为啥不多读点书呢?知识广博 ...

  • 古典诗词中的"绿眉"到底是什么颜色?
  • 教刚上一年级的儿子读<声律启蒙>,读到一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好不容易解释完"皤"是"白色",却被儿子一句话给问懵了"眉绿"是指"绿色的眉毛"吗? 绿毛的是乌龟,怎么会是眉毛! 中 ...

  • 历史上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子图片形象分析
  • 历史上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子图片形象分析 老子是什么样的人 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卒于公元前471年,本名李耳,字伯阳,也有人称他老聃,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县人.相传,老子一生下来的时候他的眉毛和胡须就是白的,所以被称作老子.他一生功绩无数,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老子铜像 从他的生平来看,老子 ...

  • "人性本善"
  • "人性本善" 8月29日下午, 1993年主席:亲爱的观众朋友,欢迎来到1993年国际大学生辩论会总决赛的. 新加坡广播电视局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国际辩论.一个 星期,八支球队的辩论后四个热身赛,两场半决赛,其中的六支球队淘汰.今天到 到最终两队的辩论经验的精英,他们肯定会 ...

  • 小鹿的减法1
  • <小鹿的减法>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皂市镇明德小学 邢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感悟, 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努力. . 3.对学生进行动补关系的句子训练. 4.培养学生初步的默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懂得无论 ...

  • 人性本善辩词
  • 吴淑燕:大家好!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 吴淑燕:大家好!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 康德主张 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 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 认为人性本善 隐之心. 佛家说 一心迷是真身, 而 一心觉则是佛. ...

  • 股市到底是鸡不生蛋还是蛋孵不出鸡
  • 日前,在南京证券举办的"改革创新"2014年中期投资策略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人大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被称为晴雨表的中国股市却未有表现.他认为,如果是短期背离,还可以理解,如果长时间背离,我们就要思考了,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股市究竟出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