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卷第6期 2010年6月 体 育 学 刊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17 No.6J u n . 2010
体育社会科学·
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综述
郑志强
(江西财经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产业政策的内涵与分类体系研究;各门类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国外体育产业政策的借鉴研究;产业政策作用机制的研究;产业政策合理化研究。现有研究对体育产业政策制订、传导、控制、监督、最终的绩效评价,以及影响其有效运行的利益集团等较为忽视,今后必须加强对政策传导过程的研究,以及影响政策的不同利益集团博弈关系的量化研究;今后研究将从宏观总体领域向各微观个体领域进一步深入;良好的体育产业政策受到一系列严格限制,现有研究过分重视体育产业政策的正面作用,对于其可能的负面影响有所忽视,今后必须加强对体育产业政策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对比研究;对不同地区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应重视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不同领域体育产业政策研究应更为协调;今后应重视体育产业政策的多学科和跨部门的合作研究。 关 键 词: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政策;中国;综述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6-0014-07
Overview of researches on sports industrial policies of China
ZHENG Zhi-qi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Nanchang 330013,China )
Abstract: Researches on sport industrial policies of China mainly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researches on the connotations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s of sport industrial policies of China; researches on sport industrial policies in various categories; researches on referring to sport industrial policies oversea; researches on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s of industrial policies; researches on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policies. Existing researches are kind of ignoring the study of some aspects of sports industrial policies, including their establishment, delivery, con-trol, supervision and fin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s well as interest groups that affect their effective operation, so the study of the process of policy delivery, and the quantified study of the gam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policy affecting interest groups, must be strengthened henceforward; good sport industrial policies are subject to a series of strict restrictions, and existing researches are focusing too much on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sport industrial policies, while somewhat ignoring their possible negative effects, so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sport industrial policies must be strengthened henceforward; researches on sports industrial policies for different region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searches on sport industrial policies for different regions should be more coordinated; multidisciplinary and trans-department cooperative study of sport industrial policies should be valued henceforward.
Key words: sport economics;sport industrial policy;China ;overview
体育产业在不少欧美国家早已成为支柱产业,随着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以及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深
化改革,体育产业在国内也日益蓬勃发展。从国内外的实践看,体育产业政策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收稿日期:2010-03-10
基金项目:200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项目批准号09&ZD054)。 作者简介:郑志强(1971-),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产业经济学。
第6期
郑志强: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综述
15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纷纷从不同角度对体育产业政策的不同内容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根据收集的资料,现阶段国内外关于体育产业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1)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内涵与分类体系研究;(2)各门类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3)国外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4)产业政策作用机制的研究;(5)产业政策科学化研究。其中前3类为体育产业业务领域研究,后两类为产业政策的基础理论研究。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对加快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进而加快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产管理与开发政策、体育投资政策、体育市场管理政策、体育税收政策和体育劳务价格政策。赵炳璞等[2]将体育产业政策分为一般经济政策、体育本体产业政策、体育相关产业政策和体育内部产业政策4大类,每大类又视情况分为若干个亚类。进入21世纪,一些学者认识到不同类别体育产业结构的关系、作用和地位可能是不同的。吴超林等[3]提出体育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体育产业结构政策、体育产业组织政策、体育产业布局政策和体育产业技术政策。此后,不少学者基本认可了吴超林的分类方法。石岩等[6]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中市场集中度、产品和服务差别化、行业壁垒状况以及市场容量和未来供给能力进行分析。他们认为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结构整体上尚属离散型,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较低,体育产业领域的直接行政规制逐步为法律规制所替代,体育消费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体育产业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目标模式。
1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内涵与分类体系研究
1.1 体育产业政策的内涵
体育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因此在我国对体育产业政策的理解伴随着对产业政策的认识而处于演变过程之中。当前对体育产业政策的界定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上世纪90年代,国内一些学者借助产业政策的一般理论对体育产业政策进行了宏观领域的研究。周小洪等认为体育产业政策是干预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赵炳璞、鲍明晓等认为体育产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体育产业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进入21世纪,对于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学科和理论被广泛应用到对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影响政府产业政策的各种因素,同时研究领域也开始涉及微观政策工具。吴超林[3]认为体育产业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利益而实施的以影响体育产业的结构、行为及其成果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产业政策。隋路[4]提出影响体育经济政策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国家意愿、国家能力、利益集团和人民对体育的需求等因素。王子朴等[5]认为体育产业政策主要手段包括立法、税收和财政拨款等。
由此可见,产业政策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3种定义:其一将其理解为各种指向产业的特定政策;其二将其理解为是弥补市场缺陷的政策;其三将其理解为落后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赶超政策。综上所述,本文将产业政策定义为“政府制定的主动干预产业经济活动各种政策的集合。” 1.2 体育产业政策的分类体系
体育产业涵盖多个领域,因此其产业政策的科学分类关系到对其研究的系统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周小洪等[1]提出体育产业结构政策是体育产业政策的核心,并由其组织政策、区域政策等多种政策相配合。鲍明晓[2]认为体育产业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
[2]
[1]
2 各门类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
2.1 体育产业结构政策
周小洪等[1]认为体育产业结构政策是指为达到最佳的体育产业结构而实施的政策,体育产业结构政策有助于体育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的研究领域扩大到产业结构政策手段,并开始注意到不同产业机构对应不同的政策。如曹可强[7]认为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政策,是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对市场自身不能调节和无力调节的领域,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采用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加快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并尽力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考虑到不同二级市场的结构不同,他认为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应该优先发展,体育场地服务业、体育经纪业和体育金融保险业应该优先扶持,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培训业和体育建筑业应该适度发展,体育信息传播、体育广告和体育服务业则应该鼓励竞争。带动体育陈林祥[8]则认为要以健身娱乐业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重点扶持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培训业,以竞赛表演业带动体育中介服务业和体育金融保险业,通过市场来调节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适度发展体育彩票业。此外,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微观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工具。吴超林[3]提出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包括产业计划、经济立法、税收结构、预算分配结构、价格政策、信贷政策等调节系统,在执行这些政策内容时,要借助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财政手段等。随着体育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金融政策也成为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国内一些学者
16
体育学刊
第17卷
也提出借助金融手段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任保国、张华等[9]认为现阶段实行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条件已基本成熟,建立健全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是实现体育产业超常规发展有效途径。谭建湘[10]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型竞赛表演市场资金投入中,政府拨款、体育彩票资助及体育组织自筹等3种基本结构的现状,认为应该建立“政府-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总之,产业结构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依据本国在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的现状,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并分阶段地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引导国家经济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政策。研究重点从产业结构政策宏观的描述上转移到对具体产业的资源配置上,即通过体育产业结构政策的引导,对过剩生产能力实行有序退让、对战略产业部门实行保护、对主导产业部门进行选择、对新兴产业部门进行扶持,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
2.2 体育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是政府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对某一产业或企业采取的鼓励或限制性的政策措施。制定和运用体育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在体育产业内形成有效的竞争环境——形成有效竞争秩序,既保持充分的市场竞争活力,又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体育产业的整体效益。曹可强[7]认为体育产业组织政策是政府为优化体育产业内资源的合理配置,他在借鉴各国体育产业组织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体育产业组织政策的调整方向:包括弱化垄断因素;实行体育产业的企业化改造;降低准入门槛和鼓励合并与兼并。吴超林[3]提出实现体育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的手段一是控制市场结构;二是控制市场行为;三是直接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发现,国内现有研究较少,主要停留在宏观描述上,涉及微观领域的研究很少。但体育产业有其特殊性,包括职业体育的自然垄断特征,体育赛事的公益性特征等都需要相关的特殊政策以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11]。
2.3 体育产业布局政策
产业布局政策即产业空间配置格局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解决如何利用生产的相对集中所引起的“积聚效益”,尽可能缩小由于各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密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起的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我国加入WTO 和国内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近年对体育产业布局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杨军等[12]提出我国体育产业应该对加入WTO 后的国际体育产业竞争未雨绸缪,通过提升产品内涵、扩大规模和提高
产品科技水平等迎接世界经济的挑战。辛利等[13]对广东省体育产业布局政策、组织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为提高广东省体育产业的规模和集中度,有必要成立体育产业集团。陈林祥[14]认为体育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要结合实际,围绕体育市场的需求,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体育产业发展从战略布局上做出政策性的选择。翁飚等[15]探讨了福建省体育产业的政策颁布和落实问题,提出福建省应提高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凸显地方传统体育项目优势,构建以非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虽然对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的体育产业空间格局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属于单独的地域性研究,对不同地域环境的差异导致不同产业政策选择尚未进行系统研究。
2.4 体育产业技术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是指国家对产业技术发展实施指导、选择、促进与控制的政策的总和,它以产业技术为直接的政策对象,是保障产业技术适度和有效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的李敦厚等专家研究制定了体育场所等级的划分——《保龄球场馆星级的划分及评定》,并作为国家标准于2001年5月1日正式执行。刘峰[16]认为体育消费者的服务产品质量意识应是发展体育市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议成立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服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的统一机构,联合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统筹监管体育服务产品质量市场。肖林鹏[17]对体育中介的技术标准进行了系统研究,将体育经纪人分为3个等级,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等内容。2009年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通过了《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和《第一届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计划》。可以发现,对体育产业技术标准的科学制订已经受到重视,但还处于初步调查了解阶段,尚未全面铺开,除了保龄球、体育中介标准等已取得一定成果,对于其他各体育产业技术政策的研究还很薄弱。
2.5 体育用品业政策
体育用品是我国现阶段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对其产业政策的研究比较多。易剑东[18]研究了社会资本与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的关系,提出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主要通过对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纵向依属,与科教、商贸部门的横向连带,与运动队的联系和运动竞赛的辐射来扩大规模。此后一些学者利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了体育用品产业政策,唐衍平、郑志强[19]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SCP 模式对我国体育用品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应
第6期
郑志强: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综述
17
制定优先扩大企业规模,加大对专利技术的保护,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等产业政策。近几年,国内体育用品企业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研究也成为热点。杨明等[20]分析了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经营环境恶化、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政府职能缺位导致盲目发展集群等问题,提出政府应加强公共服务品的提供。黄卓等[21]对我国中部地区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中部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已渐成体系,但存在产业基地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集群内部缺乏协调管理等问题,今后中部地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以加快产业集群的配套发展。随着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结构的升级,今后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研究方兴未艾。
2.6 体育中介业政策
体育中介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国内学者较早就认识到体育中介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陈平等[22]认为必须正确认识政府组织与体育中介组织的关系,加速体育中介组织的归位;强化自律机制,促使体育中介组织规范化运营。陈元欣等[23]从民法学的角度,就体育经纪存在的基础、体育经纪的内部及外部行为的法律性质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经纪的内部行为为委托或居间行为;外部行为属于一种代理行为。李建设[24]以中美两国体育经纪人立法管理比较为分析起点,提出我国体育经纪人管理的立法体系构想——“国家统一法规+地方或行业配套法规”和管理体系构——“政府委托的协会监督+行业自生的商会自律”。谭建湘[25]认为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经历了探索和规范发展两个阶段。目前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开放性程度不高、市场秩序不规范、中介组织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需要从行业规划、市场资源开放、经济政策、培训制度、市场监管及行业自律等方面加大改革和完善的力度,通过市场准则降低企业进入壁垒和经营成本,全面提升中国体育中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以上研究看,体育中介政策的研究基本沿着明晰体育中介内涵、明确法律性质、如何提升体育中介市场竞争力的脉络展开。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我国现阶段体育行政部门的过渡干预是限制体育中介产业发展的瓶颈。
的来源结构日趋多元化。鲍明晓、凌平等[27]对美国、意大利的体育政策进行了研究,认为国外体育产业管理采用间接市场手段多,采用直接行政手段少。翁飚等[28]对美英等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进行研究,他认为通过税收政策可调控体育经济的有序发展;欧美国家普遍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民间团体和社会力量办体育。郭树理[29]对德国体育法律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德国体育产业组织政策有其鲜明的特点,德国已经形成了普通法律体系、政府规制和行业自律规制为《体一体的体育产业组织政策体系。周爱光[30]对日本的育振兴基本计划》进行了解析,认为该计划作为日本政府制定的体育产业布局政策促进了综合型区域体育俱乐部和泛区域体育中心的建立,进而促进了日本健身娱乐业的蓬勃发展。李军等[31]通过对转型后俄罗斯体育产业政策主要特征分析、相关内容综述,以及对其社会经济背景的阶段性分析,指出俄罗斯体育产业政策向特殊性政策倾斜,同时存在由长远期目标制定向中近期计划过渡,以及发展体育战略目标的优先次序发生变化等发展趋势。
4 产业政策作用机制的研究
产业政策如何运行决定其发挥何种作用,但国内体育界对此的研究很少,现有的一些研究多是基于产业经济一般理论分析的角度。陈资灿[32]认为产业政策的选择与市场失败、后发优势产业保护有直接关系,具体上还必须考虑现实可操作性、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多种手段取长补短、发挥体系整体性效力及公正效益等多方面因素。陈波、王浣尘[33]认为从信息论角度看,产业政策的信息传导机制可以看作是消除或减少收信的不确定性过程,在此过程中信息本身出现问题或发生信息耗散、信息畸变、信息失灵等,将会严重影响政策效果。韩小明[34]认为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包括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产业政策的执行,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和产业政策的程序科学化是产业政策制定的核心问题。
从上述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一般产业政策实施机制、产业政策的信息传导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系统分析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实施、传导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还处于空白,这种理论研究上的空白也影响了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的深度。
3 国内学者对国外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
体育产业在许多欧美国家已成为支柱产业,国内学者对这些国家的产业政策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于世浩、房游光[26]对欧美许多国家都向体育组织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体育组织多方筹集资金,体育经费
5 产业政策合理化的研究
5.1 政策科学化研究
政策研究是二战后在西方发展起来的政策分析学科,其主要目的是政策科学化。章新华[35]提出了产业
18
体育学刊
第17卷
政策形成和发挥作用的优化条件:如有效的产业政策必须由高质量的政策主体来制定和推行;必须有反应灵敏的政策客体来执行;必须借助法律的权威性;必须有合理的税收、金融调控作保证。李春成[36]认为政策分析和研究应当重视公共政策中的政治和政治理性;倡导建立一种以交往理性为基础的,多种话语共存并相互对话的政策话语体系对于政策的合理制订非常重要;“求善”优先于“求智”,“求同”胜过“求真”。可以看出,政策研究越来越多地由关注抽象的价值理念向具体政策问题的转变,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即产业政策必须兼顾不同利益需求者;二是得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力巩固越来越依赖于它是否有能力制定“好”的公共政策,而“好”的政策必须满足社会各主要利益集团。
5.2 产业政策绩效评估
政策绩效评估不但是评价政策合理化的手段,也是政策制订或修改的前提。祁华清[37]指出了产业结构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政策的认同效应和政府自身的各种能力,产业组织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企业规模、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等。李金华[38]认为产业政策不是万能的,实施产业政策需要支付成本,付出代价。运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可以进行产业政策成本和产业政策影响力的测度。齐孝福[39]认为处在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产业政策失效的原因包括:多重利益关系并存使产业政策效果失真;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不健全;企业主体缺乏应变和持续发展能力等。
可以看到,目前国内的一些学者主要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效应偏差、效果评估方法、金融支持协调机制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并有许多学者对国内外产业政策的特点和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这些研究的成果非常值得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在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中予以借鉴。同时,体育产业所具有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这些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
到各方面因素制约,我国相关体育产业政策的制订并不透明公开。一些政策往往出于救急目的,难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制订者和研究者要想彻底了解一个政策制订、传导、控制、监督以及最终的绩效评价等过程非常困难。理论研究的困难使现阶段我们只能将体育产业政策视为未知因素。为此,体育产业政策要处理好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存量结构与增量结构、规模效应与数量效应的关系,转变政府管理职能,采用具体明确的调控手段,营造良好的微观经济基础,以提高产业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此外,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我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对相关产业政策的制订、传导和评估过程影响很大。这些利益集团彼此是一种相互博弈的关系,最终的政策实际上也是一种博弈平衡的产物。因此,加强对不同利益集团博弈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体育产业政策运行全过程。
6.2 体育产业政策研究重点将由宏观向微观转变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对于体育产业政策对体育产业的重要影响基本已经达成共识。借助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现有研究已经按照产业经济学理论,将体育产业政策分为体育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和布局政策等二级政策,但又按照不同的行业特点进行划分。其最终结果是对此的研究非常混乱,难以形成体系,在宏观层面上的产业政策因试图面面俱到而很难具有操作性,微观层面的不同产业政策又缺乏严谨的理论支撑。其实体育产业覆盖面很广,不同产业结构、产业绩效和企业行为等差异很大,对此可能要采取不同的政策,如我国现阶段体育用品企业已经出现了低水平重复竞争的情况,因此产业政策重点应该在防止企业的低质竞争,提升企业集群竞争力上;而体育中介产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受制于政府管理部门对体育资源的垄断,其产业政策的重点则可能在“国退民进”上;即使同一种市场形态也可能因不同的主客观环境而必须采用不同的产业政策,如我国现在已有5个体育产业基地,但这些基地市场发育程度各不相同,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千差万别,要促进这5个体育产业基地的发展就必须为其量身定做相应的体育产业政策。因此今后的研究似应根据不同体育行业展开研究,如对某个微观业务领域的产业政策就要分为结构、组织、技术和布局等进行分析。总之,未来的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重点将从宏观总体领域向各微观个体领域进一步深入。
6.3 必须兼顾体育产业政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体育产业政策作为政府的一种干预市场行为,在
6 启示和展望
6.1 加强体育产业政策运行机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多数研究者都认识到体育产业政策对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其内涵要体现出其特殊的政策目标、政策主体、政策依据和政策手段等,但现阶段对体育产业政策的运行机理研究不足,即对体育产业政策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尚未厘清。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总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形态并不成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运行机制的理论研究;二是受
第6期
郑志强: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综述
19
许多场合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国外以及国内的一些实践经验看,这些产业政策并非“白玉无瑕”,一些政策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产业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一是政策受到不同利益集团的“捆绑”,最终出台的政策往往变成某些利益集团攫取超额利润的工具;二是产业政策合理存在依赖于一系列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包括市场调节的无效、政策代价的有限性、政策作用的可贯彻性和政策效果的可检验性等。一旦这些条件无法满足,政策最终可能无法达到应有效果,国内学者对此的研究还较少;三是国内体育市场机制很不完善,从中央到各地方政府都将体育产业放在赶超的位置上,决策者往往希望借助包括大量行政手段在内的市场干预手段尽快实现扩大体育产业规模、改善体育产业结构以及提高体育产业绩效的目的。但是行政手段有利有弊,一些决策者却往往因任期时限或其他资源的限制而盲目上马,最终即使取得一定成效也是一种粗放式的政府干预,其总成本甚至可能超过总收益。总之,从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政策的实践经验看,必须认识到体育产业政策受到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严格限制,因此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必须非常谨慎。今后应加强对体育产业政策负面作用的研究,而对产业政策正反两方面对比研究也将预示我国体育产业研究有望更上一层楼。
6.4 对不同地区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应重视不同的
环境因素
发育良好的体育产业离不开政策支持,对这些政策的研究、借鉴和吸收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实现赶超的捷径。国内许多学者对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产业政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但对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环境的影响重视不足,这使其最终建议往往有一种简单的政策移植之嫌。笔者认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政策手段上看,国外主要是通过立法、税收和财政拨款等方式进行,经济运行更多地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其调节手段一般是经济和法律手段,而较少运用行政手段,其制订相关体育产业政策的出发点是试图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人为干预程度,而国内的体育产业政策往往更多采取行政手段;(2)具体政策工具上,国外体育产业政策大多采取法律和税收等政策手段进行调整,国内采取行政指令的做法更加普遍;(3)国外由于政府的更迭往往导致体育产业政策发生较大变化,国内往往因为政府领导者的变化而变化;(4)国外在承认体育产业政策的历史作用的前提下,已经开始注意到产业政策并
非尽善尽美,有时还沦落为某些利益集团攫取垄断利润的工具。因此国外对制订体育产业政策的程序非常重视,尽量通过程序公正来保证政策的公开透明,这是国内相关政策制订必须注意的。
总结国内外政策差异的原因,可以发现导致不同政策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内外体育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国外体育产业已经达到较为成熟的程度,市场调节能发挥更恰当的作用,体育产业政策往往作为对市场失灵的一种弥补而非替代。而国内体育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者往往希望通过直接干预市场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差异使国内外的产业政策难以“嫁接”。国内不同地区的政策移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可以预计,未来国内外不同地区体育产业政策的对比研究将进一步加强,而不同区域体育产业政策的对比分析将更多地注意到环境、资源、产品等方面的差异,而政策制订过程中的程序公正应该大力提倡的。 6.5 应协调不同业务领域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
国内目前对体育产业的研究较不协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于各业务领域政策的研究多,但对这些政策彼此关系的研究少。其次,已有的分类研究主要集中于较为常见的体育用品业、体育中介业,以及体育投融资政策等,但对体育场馆业、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业、体育传媒等新兴领域的产业政策研究较少。实际上新兴产业更容易受到产业政策的影响,适宜的政策对这些产业的作用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对这些新兴体育产业政策应加强研究。最后,现阶段我国对体育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较多,但对于体育组织政策、体育布局政策和体育技术政策的研究较少。这一方面验证了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在产业政策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包括体育产业组织政策在内的结构配套政策比较少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结构政策作用的发挥。
6.6 今后应重视体育产业政策的多学科和跨部门的
合作研究
体育产业研究涉及的领域广、内容博,跨越了多个学科,涵盖了体育、产业经济、政治学和法学等领域。然而,从综述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主要涉及体育产业业务领域,对于包括体育产业运行机制、体育产业政策科学化等体育产业政策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很少,这使我国体育产业的研究难以系统深入。
此外,参与研究的学者也大多来自体育专业教学和科研机构,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也很少。但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制订者往往是各级政府部门,实施对象又往往针对各类企业,这种研究视
20
体育学刊
第17卷
角和学缘结构的限制大大影响对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今后对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应采取多学科、跨领域的模式。必须注意政府、科研、企业等不同部门的合作以及体育、经济、法律和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周小洪,曹缔训,杨永德,等. 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初探[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28(1):14-18. [2] 赵炳璞. 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研究[J]. 体育科学,1997,17(4):1-7.
[3] 吴超林,杨晓生. 体育产业经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隋路,邹英. 试论体育经济政策的合理分类[J]. 体育科学,2005,25(6):75-78.
[5] 王子朴,原玉杰,詹新寰.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特点[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15-20.
[6] 石岩,舒宗礼,刘华冰. 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及优化对策[J]. 体育学刊,14(5):42-46.
[7] 曹可强. 体育产业概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 陈林祥.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政策选择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7,27(3):75-82. [9] 张华,任保国. 我国体育产业投资体制及其在体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 体育学刊,2007,14(9):51-54. [10] 谭建湘,侯玉鹭. 我国大型竞赛表演市场的投融资机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1):14-18. [11] 郑志强. 论职业体育的市场特征[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6):6-12.
[12] 杨军,白震,易春燕. 体育产业直面WTO[J]. 体育学刊,2002,9(4):36-39.
[13] 辛利,周毅,王小康,等. 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J]. 体育学刊,2002,9(5):34-36.
[14] 陈林祥. 我国体育产业布局政策的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5):39-40.
[15] 翁飚,李明峰,林耀生,等. 福建省体育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研究[J]. 体育科学研究,2009,13(3):4-7.
[16] 刘峰. 关于我国体育服务业产品质量管理及其监管体制问题[J]. 体育与科学,2004,25(5):53-57. [17] 肖林鹏,蔡劲燕,杨晓晨,等. 我国体育经纪人职业培训现状调查分析[J]. 体育学刊,2008,15(9):40-44.
[18] 易剑东. 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2.
[19] 唐衍平,郑志强. 我国体育用品业的产业政策选
择[J]. 体育与科学,2004,25(6):22-24.
[20] 杨明,郭良奎.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及政府政策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7,28(3):27-30. [21] 黄卓,周美芳,程其练,等. 中部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配套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 体育学刊,2009,16(11):32-35.
[22] 陈平,孙庆祝. 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中介组织规范问题的思考[J]. 中国体育科技,1999,35(7):9-11. [23] 陈元欣,王健. 体育经纪的法律性质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4):65-67. [24] 李建设,王乔君. 我国体育经纪人立法管理体制构想——中美两国体育经纪人管理立法之比较[J]. 中国体育科技,2004,40(3):17-19.
[25] 谭建湘. 论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的地位与市场功能[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5):1-3.
[26] 于世浩. 对国外体育经济政策问题的研究[J]. 体育学刊,1999,6(2):74-76.
[27] 鲍明晓.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8] 翁飚,高松龄. 国外体育经济活动税收政策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4):13-17.
[29] 郭树理. 德国体育法律实践管窥[EB/OL].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_spid.asp?ArticleID=22340.html,2005-12-07.
[30] 周爱光. 日本体育政策的新动向——《体育振兴基本计划》解析[J]. 体育学刊,2007,14(2):16-19. [31] 李军. 俄罗斯体育产业政策发展特征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4-7. [32] 陈资灿. 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探析[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1(4):47-49.
[33] 陈波,王浣尘. 论产业政策的传导机制[J]. 经济评论,2001(1):75-76.
[34] 韩小明. 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J]. 教学与研究,2001(7):16-22.
[35] 章新华. 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及条件优化[J]. 财经研究,1994(2):34-37.
[36] 李春成. 政策科学的现代性重建[J]. 天津社会科学,2007(1):58-62.
[37] 祁华清. 论产业政策的有效性[J].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4.
[38] 李金华. 产业政策:一般范式及其效用测度[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1-5. [39] 齐孝福. 产业政策失效原因的多维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2005(4):79-81.
·
第17卷第6期 2010年6月 体 育 学 刊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17 No.6J u n . 2010
体育社会科学·
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综述
郑志强
(江西财经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产业政策的内涵与分类体系研究;各门类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国外体育产业政策的借鉴研究;产业政策作用机制的研究;产业政策合理化研究。现有研究对体育产业政策制订、传导、控制、监督、最终的绩效评价,以及影响其有效运行的利益集团等较为忽视,今后必须加强对政策传导过程的研究,以及影响政策的不同利益集团博弈关系的量化研究;今后研究将从宏观总体领域向各微观个体领域进一步深入;良好的体育产业政策受到一系列严格限制,现有研究过分重视体育产业政策的正面作用,对于其可能的负面影响有所忽视,今后必须加强对体育产业政策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对比研究;对不同地区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应重视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不同领域体育产业政策研究应更为协调;今后应重视体育产业政策的多学科和跨部门的合作研究。 关 键 词: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政策;中国;综述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6-0014-07
Overview of researches on sports industrial policies of China
ZHENG Zhi-qi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Nanchang 330013,China )
Abstract: Researches on sport industrial policies of China mainly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researches on the connotations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s of sport industrial policies of China; researches on sport industrial policies in various categories; researches on referring to sport industrial policies oversea; researches on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s of industrial policies; researches on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policies. Existing researches are kind of ignoring the study of some aspects of sports industrial policies, including their establishment, delivery, con-trol, supervision and fin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s well as interest groups that affect their effective operation, so the study of the process of policy delivery, and the quantified study of the gam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policy affecting interest groups, must be strengthened henceforward; good sport industrial policies are subject to a series of strict restrictions, and existing researches are focusing too much on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sport industrial policies, while somewhat ignoring their possible negative effects, so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sport industrial policies must be strengthened henceforward; researches on sports industrial policies for different region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searches on sport industrial policies for different regions should be more coordinated; multidisciplinary and trans-department cooperative study of sport industrial policies should be valued henceforward.
Key words: sport economics;sport industrial policy;China ;overview
体育产业在不少欧美国家早已成为支柱产业,随着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以及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深
化改革,体育产业在国内也日益蓬勃发展。从国内外的实践看,体育产业政策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收稿日期:2010-03-10
基金项目:200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项目批准号09&ZD054)。 作者简介:郑志强(1971-),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产业经济学。
第6期
郑志强: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综述
15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纷纷从不同角度对体育产业政策的不同内容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根据收集的资料,现阶段国内外关于体育产业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1)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内涵与分类体系研究;(2)各门类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3)国外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4)产业政策作用机制的研究;(5)产业政策科学化研究。其中前3类为体育产业业务领域研究,后两类为产业政策的基础理论研究。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对加快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进而加快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产管理与开发政策、体育投资政策、体育市场管理政策、体育税收政策和体育劳务价格政策。赵炳璞等[2]将体育产业政策分为一般经济政策、体育本体产业政策、体育相关产业政策和体育内部产业政策4大类,每大类又视情况分为若干个亚类。进入21世纪,一些学者认识到不同类别体育产业结构的关系、作用和地位可能是不同的。吴超林等[3]提出体育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体育产业结构政策、体育产业组织政策、体育产业布局政策和体育产业技术政策。此后,不少学者基本认可了吴超林的分类方法。石岩等[6]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中市场集中度、产品和服务差别化、行业壁垒状况以及市场容量和未来供给能力进行分析。他们认为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结构整体上尚属离散型,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较低,体育产业领域的直接行政规制逐步为法律规制所替代,体育消费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体育产业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目标模式。
1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内涵与分类体系研究
1.1 体育产业政策的内涵
体育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因此在我国对体育产业政策的理解伴随着对产业政策的认识而处于演变过程之中。当前对体育产业政策的界定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上世纪90年代,国内一些学者借助产业政策的一般理论对体育产业政策进行了宏观领域的研究。周小洪等认为体育产业政策是干预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赵炳璞、鲍明晓等认为体育产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体育产业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进入21世纪,对于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学科和理论被广泛应用到对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影响政府产业政策的各种因素,同时研究领域也开始涉及微观政策工具。吴超林[3]认为体育产业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利益而实施的以影响体育产业的结构、行为及其成果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产业政策。隋路[4]提出影响体育经济政策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国家意愿、国家能力、利益集团和人民对体育的需求等因素。王子朴等[5]认为体育产业政策主要手段包括立法、税收和财政拨款等。
由此可见,产业政策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3种定义:其一将其理解为各种指向产业的特定政策;其二将其理解为是弥补市场缺陷的政策;其三将其理解为落后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赶超政策。综上所述,本文将产业政策定义为“政府制定的主动干预产业经济活动各种政策的集合。” 1.2 体育产业政策的分类体系
体育产业涵盖多个领域,因此其产业政策的科学分类关系到对其研究的系统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周小洪等[1]提出体育产业结构政策是体育产业政策的核心,并由其组织政策、区域政策等多种政策相配合。鲍明晓[2]认为体育产业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
[2]
[1]
2 各门类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
2.1 体育产业结构政策
周小洪等[1]认为体育产业结构政策是指为达到最佳的体育产业结构而实施的政策,体育产业结构政策有助于体育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的研究领域扩大到产业结构政策手段,并开始注意到不同产业机构对应不同的政策。如曹可强[7]认为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政策,是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对市场自身不能调节和无力调节的领域,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采用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加快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并尽力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考虑到不同二级市场的结构不同,他认为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应该优先发展,体育场地服务业、体育经纪业和体育金融保险业应该优先扶持,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培训业和体育建筑业应该适度发展,体育信息传播、体育广告和体育服务业则应该鼓励竞争。带动体育陈林祥[8]则认为要以健身娱乐业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重点扶持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培训业,以竞赛表演业带动体育中介服务业和体育金融保险业,通过市场来调节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适度发展体育彩票业。此外,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微观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工具。吴超林[3]提出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包括产业计划、经济立法、税收结构、预算分配结构、价格政策、信贷政策等调节系统,在执行这些政策内容时,要借助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财政手段等。随着体育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金融政策也成为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国内一些学者
16
体育学刊
第17卷
也提出借助金融手段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任保国、张华等[9]认为现阶段实行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条件已基本成熟,建立健全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是实现体育产业超常规发展有效途径。谭建湘[10]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型竞赛表演市场资金投入中,政府拨款、体育彩票资助及体育组织自筹等3种基本结构的现状,认为应该建立“政府-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总之,产业结构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依据本国在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的现状,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并分阶段地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引导国家经济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政策。研究重点从产业结构政策宏观的描述上转移到对具体产业的资源配置上,即通过体育产业结构政策的引导,对过剩生产能力实行有序退让、对战略产业部门实行保护、对主导产业部门进行选择、对新兴产业部门进行扶持,促进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
2.2 体育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是政府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对某一产业或企业采取的鼓励或限制性的政策措施。制定和运用体育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在体育产业内形成有效的竞争环境——形成有效竞争秩序,既保持充分的市场竞争活力,又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体育产业的整体效益。曹可强[7]认为体育产业组织政策是政府为优化体育产业内资源的合理配置,他在借鉴各国体育产业组织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体育产业组织政策的调整方向:包括弱化垄断因素;实行体育产业的企业化改造;降低准入门槛和鼓励合并与兼并。吴超林[3]提出实现体育产业组织政策目标的手段一是控制市场结构;二是控制市场行为;三是直接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发现,国内现有研究较少,主要停留在宏观描述上,涉及微观领域的研究很少。但体育产业有其特殊性,包括职业体育的自然垄断特征,体育赛事的公益性特征等都需要相关的特殊政策以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11]。
2.3 体育产业布局政策
产业布局政策即产业空间配置格局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解决如何利用生产的相对集中所引起的“积聚效益”,尽可能缩小由于各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密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起的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我国加入WTO 和国内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近年对体育产业布局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杨军等[12]提出我国体育产业应该对加入WTO 后的国际体育产业竞争未雨绸缪,通过提升产品内涵、扩大规模和提高
产品科技水平等迎接世界经济的挑战。辛利等[13]对广东省体育产业布局政策、组织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为提高广东省体育产业的规模和集中度,有必要成立体育产业集团。陈林祥[14]认为体育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要结合实际,围绕体育市场的需求,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体育产业发展从战略布局上做出政策性的选择。翁飚等[15]探讨了福建省体育产业的政策颁布和落实问题,提出福建省应提高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凸显地方传统体育项目优势,构建以非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虽然对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的体育产业空间格局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属于单独的地域性研究,对不同地域环境的差异导致不同产业政策选择尚未进行系统研究。
2.4 体育产业技术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是指国家对产业技术发展实施指导、选择、促进与控制的政策的总和,它以产业技术为直接的政策对象,是保障产业技术适度和有效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的李敦厚等专家研究制定了体育场所等级的划分——《保龄球场馆星级的划分及评定》,并作为国家标准于2001年5月1日正式执行。刘峰[16]认为体育消费者的服务产品质量意识应是发展体育市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议成立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服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的统一机构,联合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统筹监管体育服务产品质量市场。肖林鹏[17]对体育中介的技术标准进行了系统研究,将体育经纪人分为3个等级,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等内容。2009年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通过了《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和《第一届全国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计划》。可以发现,对体育产业技术标准的科学制订已经受到重视,但还处于初步调查了解阶段,尚未全面铺开,除了保龄球、体育中介标准等已取得一定成果,对于其他各体育产业技术政策的研究还很薄弱。
2.5 体育用品业政策
体育用品是我国现阶段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对其产业政策的研究比较多。易剑东[18]研究了社会资本与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的关系,提出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主要通过对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纵向依属,与科教、商贸部门的横向连带,与运动队的联系和运动竞赛的辐射来扩大规模。此后一些学者利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了体育用品产业政策,唐衍平、郑志强[19]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SCP 模式对我国体育用品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我国应
第6期
郑志强: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综述
17
制定优先扩大企业规模,加大对专利技术的保护,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等产业政策。近几年,国内体育用品企业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研究也成为热点。杨明等[20]分析了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经营环境恶化、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政府职能缺位导致盲目发展集群等问题,提出政府应加强公共服务品的提供。黄卓等[21]对我国中部地区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中部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已渐成体系,但存在产业基地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集群内部缺乏协调管理等问题,今后中部地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以加快产业集群的配套发展。随着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结构的升级,今后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研究方兴未艾。
2.6 体育中介业政策
体育中介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国内学者较早就认识到体育中介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陈平等[22]认为必须正确认识政府组织与体育中介组织的关系,加速体育中介组织的归位;强化自律机制,促使体育中介组织规范化运营。陈元欣等[23]从民法学的角度,就体育经纪存在的基础、体育经纪的内部及外部行为的法律性质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经纪的内部行为为委托或居间行为;外部行为属于一种代理行为。李建设[24]以中美两国体育经纪人立法管理比较为分析起点,提出我国体育经纪人管理的立法体系构想——“国家统一法规+地方或行业配套法规”和管理体系构——“政府委托的协会监督+行业自生的商会自律”。谭建湘[25]认为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经历了探索和规范发展两个阶段。目前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开放性程度不高、市场秩序不规范、中介组织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需要从行业规划、市场资源开放、经济政策、培训制度、市场监管及行业自律等方面加大改革和完善的力度,通过市场准则降低企业进入壁垒和经营成本,全面提升中国体育中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以上研究看,体育中介政策的研究基本沿着明晰体育中介内涵、明确法律性质、如何提升体育中介市场竞争力的脉络展开。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到,我国现阶段体育行政部门的过渡干预是限制体育中介产业发展的瓶颈。
的来源结构日趋多元化。鲍明晓、凌平等[27]对美国、意大利的体育政策进行了研究,认为国外体育产业管理采用间接市场手段多,采用直接行政手段少。翁飚等[28]对美英等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进行研究,他认为通过税收政策可调控体育经济的有序发展;欧美国家普遍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民间团体和社会力量办体育。郭树理[29]对德国体育法律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德国体育产业组织政策有其鲜明的特点,德国已经形成了普通法律体系、政府规制和行业自律规制为《体一体的体育产业组织政策体系。周爱光[30]对日本的育振兴基本计划》进行了解析,认为该计划作为日本政府制定的体育产业布局政策促进了综合型区域体育俱乐部和泛区域体育中心的建立,进而促进了日本健身娱乐业的蓬勃发展。李军等[31]通过对转型后俄罗斯体育产业政策主要特征分析、相关内容综述,以及对其社会经济背景的阶段性分析,指出俄罗斯体育产业政策向特殊性政策倾斜,同时存在由长远期目标制定向中近期计划过渡,以及发展体育战略目标的优先次序发生变化等发展趋势。
4 产业政策作用机制的研究
产业政策如何运行决定其发挥何种作用,但国内体育界对此的研究很少,现有的一些研究多是基于产业经济一般理论分析的角度。陈资灿[32]认为产业政策的选择与市场失败、后发优势产业保护有直接关系,具体上还必须考虑现实可操作性、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多种手段取长补短、发挥体系整体性效力及公正效益等多方面因素。陈波、王浣尘[33]认为从信息论角度看,产业政策的信息传导机制可以看作是消除或减少收信的不确定性过程,在此过程中信息本身出现问题或发生信息耗散、信息畸变、信息失灵等,将会严重影响政策效果。韩小明[34]认为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包括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产业政策的执行,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和产业政策的程序科学化是产业政策制定的核心问题。
从上述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一般产业政策实施机制、产业政策的信息传导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系统分析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实施、传导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还处于空白,这种理论研究上的空白也影响了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的深度。
3 国内学者对国外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
体育产业在许多欧美国家已成为支柱产业,国内学者对这些国家的产业政策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于世浩、房游光[26]对欧美许多国家都向体育组织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体育组织多方筹集资金,体育经费
5 产业政策合理化的研究
5.1 政策科学化研究
政策研究是二战后在西方发展起来的政策分析学科,其主要目的是政策科学化。章新华[35]提出了产业
18
体育学刊
第17卷
政策形成和发挥作用的优化条件:如有效的产业政策必须由高质量的政策主体来制定和推行;必须有反应灵敏的政策客体来执行;必须借助法律的权威性;必须有合理的税收、金融调控作保证。李春成[36]认为政策分析和研究应当重视公共政策中的政治和政治理性;倡导建立一种以交往理性为基础的,多种话语共存并相互对话的政策话语体系对于政策的合理制订非常重要;“求善”优先于“求智”,“求同”胜过“求真”。可以看出,政策研究越来越多地由关注抽象的价值理念向具体政策问题的转变,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即产业政策必须兼顾不同利益需求者;二是得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力巩固越来越依赖于它是否有能力制定“好”的公共政策,而“好”的政策必须满足社会各主要利益集团。
5.2 产业政策绩效评估
政策绩效评估不但是评价政策合理化的手段,也是政策制订或修改的前提。祁华清[37]指出了产业结构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政策的认同效应和政府自身的各种能力,产业组织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企业规模、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等。李金华[38]认为产业政策不是万能的,实施产业政策需要支付成本,付出代价。运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可以进行产业政策成本和产业政策影响力的测度。齐孝福[39]认为处在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产业政策失效的原因包括:多重利益关系并存使产业政策效果失真;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不健全;企业主体缺乏应变和持续发展能力等。
可以看到,目前国内的一些学者主要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效应偏差、效果评估方法、金融支持协调机制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并有许多学者对国内外产业政策的特点和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这些研究的成果非常值得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在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中予以借鉴。同时,体育产业所具有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这些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
到各方面因素制约,我国相关体育产业政策的制订并不透明公开。一些政策往往出于救急目的,难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政策制订者和研究者要想彻底了解一个政策制订、传导、控制、监督以及最终的绩效评价等过程非常困难。理论研究的困难使现阶段我们只能将体育产业政策视为未知因素。为此,体育产业政策要处理好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存量结构与增量结构、规模效应与数量效应的关系,转变政府管理职能,采用具体明确的调控手段,营造良好的微观经济基础,以提高产业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此外,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我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对相关产业政策的制订、传导和评估过程影响很大。这些利益集团彼此是一种相互博弈的关系,最终的政策实际上也是一种博弈平衡的产物。因此,加强对不同利益集团博弈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体育产业政策运行全过程。
6.2 体育产业政策研究重点将由宏观向微观转变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对于体育产业政策对体育产业的重要影响基本已经达成共识。借助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现有研究已经按照产业经济学理论,将体育产业政策分为体育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和布局政策等二级政策,但又按照不同的行业特点进行划分。其最终结果是对此的研究非常混乱,难以形成体系,在宏观层面上的产业政策因试图面面俱到而很难具有操作性,微观层面的不同产业政策又缺乏严谨的理论支撑。其实体育产业覆盖面很广,不同产业结构、产业绩效和企业行为等差异很大,对此可能要采取不同的政策,如我国现阶段体育用品企业已经出现了低水平重复竞争的情况,因此产业政策重点应该在防止企业的低质竞争,提升企业集群竞争力上;而体育中介产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受制于政府管理部门对体育资源的垄断,其产业政策的重点则可能在“国退民进”上;即使同一种市场形态也可能因不同的主客观环境而必须采用不同的产业政策,如我国现在已有5个体育产业基地,但这些基地市场发育程度各不相同,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千差万别,要促进这5个体育产业基地的发展就必须为其量身定做相应的体育产业政策。因此今后的研究似应根据不同体育行业展开研究,如对某个微观业务领域的产业政策就要分为结构、组织、技术和布局等进行分析。总之,未来的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重点将从宏观总体领域向各微观个体领域进一步深入。
6.3 必须兼顾体育产业政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体育产业政策作为政府的一种干预市场行为,在
6 启示和展望
6.1 加强体育产业政策运行机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多数研究者都认识到体育产业政策对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其内涵要体现出其特殊的政策目标、政策主体、政策依据和政策手段等,但现阶段对体育产业政策的运行机理研究不足,即对体育产业政策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尚未厘清。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总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形态并不成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运行机制的理论研究;二是受
第6期
郑志强: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综述
19
许多场合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国外以及国内的一些实践经验看,这些产业政策并非“白玉无瑕”,一些政策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产业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一是政策受到不同利益集团的“捆绑”,最终出台的政策往往变成某些利益集团攫取超额利润的工具;二是产业政策合理存在依赖于一系列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包括市场调节的无效、政策代价的有限性、政策作用的可贯彻性和政策效果的可检验性等。一旦这些条件无法满足,政策最终可能无法达到应有效果,国内学者对此的研究还较少;三是国内体育市场机制很不完善,从中央到各地方政府都将体育产业放在赶超的位置上,决策者往往希望借助包括大量行政手段在内的市场干预手段尽快实现扩大体育产业规模、改善体育产业结构以及提高体育产业绩效的目的。但是行政手段有利有弊,一些决策者却往往因任期时限或其他资源的限制而盲目上马,最终即使取得一定成效也是一种粗放式的政府干预,其总成本甚至可能超过总收益。总之,从国外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政策的实践经验看,必须认识到体育产业政策受到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严格限制,因此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必须非常谨慎。今后应加强对体育产业政策负面作用的研究,而对产业政策正反两方面对比研究也将预示我国体育产业研究有望更上一层楼。
6.4 对不同地区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应重视不同的
环境因素
发育良好的体育产业离不开政策支持,对这些政策的研究、借鉴和吸收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实现赶超的捷径。国内许多学者对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产业政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但对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环境的影响重视不足,这使其最终建议往往有一种简单的政策移植之嫌。笔者认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政策手段上看,国外主要是通过立法、税收和财政拨款等方式进行,经济运行更多地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其调节手段一般是经济和法律手段,而较少运用行政手段,其制订相关体育产业政策的出发点是试图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人为干预程度,而国内的体育产业政策往往更多采取行政手段;(2)具体政策工具上,国外体育产业政策大多采取法律和税收等政策手段进行调整,国内采取行政指令的做法更加普遍;(3)国外由于政府的更迭往往导致体育产业政策发生较大变化,国内往往因为政府领导者的变化而变化;(4)国外在承认体育产业政策的历史作用的前提下,已经开始注意到产业政策并
非尽善尽美,有时还沦落为某些利益集团攫取垄断利润的工具。因此国外对制订体育产业政策的程序非常重视,尽量通过程序公正来保证政策的公开透明,这是国内相关政策制订必须注意的。
总结国内外政策差异的原因,可以发现导致不同政策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内外体育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国外体育产业已经达到较为成熟的程度,市场调节能发挥更恰当的作用,体育产业政策往往作为对市场失灵的一种弥补而非替代。而国内体育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者往往希望通过直接干预市场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差异使国内外的产业政策难以“嫁接”。国内不同地区的政策移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可以预计,未来国内外不同地区体育产业政策的对比研究将进一步加强,而不同区域体育产业政策的对比分析将更多地注意到环境、资源、产品等方面的差异,而政策制订过程中的程序公正应该大力提倡的。 6.5 应协调不同业务领域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
国内目前对体育产业的研究较不协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于各业务领域政策的研究多,但对这些政策彼此关系的研究少。其次,已有的分类研究主要集中于较为常见的体育用品业、体育中介业,以及体育投融资政策等,但对体育场馆业、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业、体育传媒等新兴领域的产业政策研究较少。实际上新兴产业更容易受到产业政策的影响,适宜的政策对这些产业的作用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对这些新兴体育产业政策应加强研究。最后,现阶段我国对体育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较多,但对于体育组织政策、体育布局政策和体育技术政策的研究较少。这一方面验证了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在产业政策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包括体育产业组织政策在内的结构配套政策比较少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结构政策作用的发挥。
6.6 今后应重视体育产业政策的多学科和跨部门的
合作研究
体育产业研究涉及的领域广、内容博,跨越了多个学科,涵盖了体育、产业经济、政治学和法学等领域。然而,从综述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主要涉及体育产业业务领域,对于包括体育产业运行机制、体育产业政策科学化等体育产业政策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很少,这使我国体育产业的研究难以系统深入。
此外,参与研究的学者也大多来自体育专业教学和科研机构,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也很少。但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制订者往往是各级政府部门,实施对象又往往针对各类企业,这种研究视
20
体育学刊
第17卷
角和学缘结构的限制大大影响对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今后对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应采取多学科、跨领域的模式。必须注意政府、科研、企业等不同部门的合作以及体育、经济、法律和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周小洪,曹缔训,杨永德,等. 体育产业结构政策初探[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28(1):14-18. [2] 赵炳璞. 体育产业政策体系研究[J]. 体育科学,1997,17(4):1-7.
[3] 吴超林,杨晓生. 体育产业经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隋路,邹英. 试论体育经济政策的合理分类[J]. 体育科学,2005,25(6):75-78.
[5] 王子朴,原玉杰,詹新寰.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及其特点[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15-20.
[6] 石岩,舒宗礼,刘华冰. 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及优化对策[J]. 体育学刊,14(5):42-46.
[7] 曹可强. 体育产业概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 陈林祥.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政策选择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7,27(3):75-82. [9] 张华,任保国. 我国体育产业投资体制及其在体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 体育学刊,2007,14(9):51-54. [10] 谭建湘,侯玉鹭. 我国大型竞赛表演市场的投融资机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1):14-18. [11] 郑志强. 论职业体育的市场特征[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6):6-12.
[12] 杨军,白震,易春燕. 体育产业直面WTO[J]. 体育学刊,2002,9(4):36-39.
[13] 辛利,周毅,王小康,等. 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J]. 体育学刊,2002,9(5):34-36.
[14] 陈林祥. 我国体育产业布局政策的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5):39-40.
[15] 翁飚,李明峰,林耀生,等. 福建省体育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研究[J]. 体育科学研究,2009,13(3):4-7.
[16] 刘峰. 关于我国体育服务业产品质量管理及其监管体制问题[J]. 体育与科学,2004,25(5):53-57. [17] 肖林鹏,蔡劲燕,杨晓晨,等. 我国体育经纪人职业培训现状调查分析[J]. 体育学刊,2008,15(9):40-44.
[18] 易剑东. 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2.
[19] 唐衍平,郑志强. 我国体育用品业的产业政策选
择[J]. 体育与科学,2004,25(6):22-24.
[20] 杨明,郭良奎.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及政府政策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7,28(3):27-30. [21] 黄卓,周美芳,程其练,等. 中部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配套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 体育学刊,2009,16(11):32-35.
[22] 陈平,孙庆祝. 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中介组织规范问题的思考[J]. 中国体育科技,1999,35(7):9-11. [23] 陈元欣,王健. 体育经纪的法律性质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4):65-67. [24] 李建设,王乔君. 我国体育经纪人立法管理体制构想——中美两国体育经纪人管理立法之比较[J]. 中国体育科技,2004,40(3):17-19.
[25] 谭建湘. 论我国体育中介市场的地位与市场功能[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5):1-3.
[26] 于世浩. 对国外体育经济政策问题的研究[J]. 体育学刊,1999,6(2):74-76.
[27] 鲍明晓.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8] 翁飚,高松龄. 国外体育经济活动税收政策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4):13-17.
[29] 郭树理. 德国体育法律实践管窥[EB/OL].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_spid.asp?ArticleID=22340.html,2005-12-07.
[30] 周爱光. 日本体育政策的新动向——《体育振兴基本计划》解析[J]. 体育学刊,2007,14(2):16-19. [31] 李军. 俄罗斯体育产业政策发展特征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3):4-7. [32] 陈资灿. 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探析[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1(4):47-49.
[33] 陈波,王浣尘. 论产业政策的传导机制[J]. 经济评论,2001(1):75-76.
[34] 韩小明. 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J]. 教学与研究,2001(7):16-22.
[35] 章新华. 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及条件优化[J]. 财经研究,1994(2):34-37.
[36] 李春成. 政策科学的现代性重建[J]. 天津社会科学,2007(1):58-62.
[37] 祁华清. 论产业政策的有效性[J].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4.
[38] 李金华. 产业政策:一般范式及其效用测度[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1-5. [39] 齐孝福. 产业政策失效原因的多维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2005(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