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醉酒驾驶行为入刑的思考

对醉酒驾驶行为入刑的思考

作者:郭三龙

来源:《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2年第09期

[摘 要]关于酒后驾车犯罪的定罪问题,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关于醉酒驾驶行为的规定,由于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难免有不足之处。结合国外对酒后驾车行为的处罚经验及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从醉酒驾驶标准的确定、危险驾驶机动车罪驾驶行为方式等方面提出完善意见。

[关键词]醉酒驾驶;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交通事故也频频发生,在酒文化盛行的中国,醉酒驾车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杭州飙车案,南京醉酒驾车案,四川、河北也出现了类似的案件,引起了民众和法学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危险驾驶机动车罪”,又引发了各界热议。对尚未发生损害结果的酒后驾驶行为,刑法是否应该提前介入及如何介入,值得认真探讨。

一、醉酒驾驶行为入刑的背景

(一)酒后和醉酒驾车肇事频发

2008年我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204起,直接财产损失10.1亿元;因交通事故导致73484人死亡,304919人受伤。如果按国际通行标准统计,以酒后驾驶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占总交通事故总量的25%计算,2008年我国因酒后驾驶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导致死亡18371人,造成76230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5025亿元。[1]1998年全国共发生酒后和醉酒驾车肇事5075起,造成2363人死亡。2009年1至8月共发生3206起,造成1302人死亡。其中,酒后驾车肇事2162起,造成893人死亡;醉酒驾车肇事1044起,造成409人死亡。[2]酒后及醉酒驾车犯罪呈多发、高发态势,严重危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二)对酒驾行为处罚刑罚显失平衡

在我国现行刑法典的设置中,第133条对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都包含醉酒驾驶犯罪的一些情况,但这些规定存在一些缺漏。前不久发生的几起重大醉酒驾驶案件大都以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认定,对此各界存在诸多争议,认为以这两个罪定罪都有不合理之处。

1.在主观方面交通肇事一致被认为是自信的过失。[3]对于酒后驾车行为人的主观方面,行为人明知道自己酒后驾车会给自己的驾驶行为带来极大的危险性甚至发生交通事故,但是驾车

人依然酒后驾驶甚至醉酒驾车,虽然他在主观上并不希望发生交通事故,但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却是一种放任的故意。因此,不能将酒后驾车肇事行为认定为交通肇事罪。

2.交通肇事罪的刑罚威慑力有限。[4]以往对于因饮酒或者醉酒驾车而致死伤的案件,我国司法机关主要以行为人违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为根据,往往认定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这里对交通肇事的处理是一种典型的结果犯的处理,而且这个结果犯是要求造成严重后果的。司法机关在实际审理中,大多较为宽缓地对待酒驾犯罪案件,要么是判刑较轻,要么是在赔偿到位的情况下适用缓刑,甚至免予刑事处罚,这样就使得刑罚的威慑力有限,难以满足预防和控制酒驾犯罪的需要。

3.在一般情况下,醉酒驾车行为和采用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在性质上是有差异的。前者只是一种驾驶行为,而后者本身就是犯罪行为,具有“加害性”,因此醉酒驾驶不能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危险方法划等号。

4.违反罪刑相适应原则。根据目前的交通肇事罪规定,几起重大的飚车肇事和醉酒驾驶肇事案由于行为人未逃逸就只能最高处到三年有期徒刑。就从刑法体系本身来说,过失致人死亡也能处到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带有故意成分的危险驾驶交通肇事行为实在不应只是最高三年有期徒刑的量刑。[5]反过来,如有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法规但是并没有造成法定程度的后果,就只能够给予行政处罚。那些对社会安全性具有很大威胁但并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驾驶行为,很难纳入刑法的范围,这是刑法的一大缺陷。[6]再假设对于行为人严重危险驾驶没有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定罪,能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反而以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实使刑罚显失平衡。[7]

二、国外对酒后驾驶行为处罚

日本《刑法》中增设了“危险驾驶致死伤罪”,对构成此罪者,根据致人伤害或致人死亡后果的不同,规定了轻重有别的法定刑。即致人伤害的,处15年以下惩役;致人死亡的,处15年以上20年以下惩役。[8]而未增设此罪之前,对这类犯罪按业务上过失致死伤罪处罚,最高法定刑仅仅只有5年惩役。显然,增设此罪后惩罚的力度大大加强了。同日本刑法规定的暴行罪、(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致死罪的法定刑相比,危险驾驶致死伤罪的法定刑明显重于暴行罪,也略重于(故意)伤害罪,只是略微轻于(故意)伤害致死罪。[9]

美国:对酒后驾驶,当场吊销执照和入狱一年,对造成生命伤害的酒后驾驶员可以以二级谋杀罪起诉,最高可适用死刑。近年来认定酒后开车的血液酒精浓度标准更是日趋严格,从0.08%降到0.05%。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超过0.1%,则以醉酒驾车论处。

德国:血液酒精含量超过30mg/ml,即可吊销驾照,达到50mg/ml即构成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巴西:实行“零容忍”法令规定,若发现酒后驾车,一律罚款500美元左右,并吊销驾照一年。若血液中酒精浓度超标,还面临6个月至3年监禁。

对醉酒驾驶行为入刑的思考

作者:郭三龙

来源:《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2年第09期

[摘 要]关于酒后驾车犯罪的定罪问题,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关于醉酒驾驶行为的规定,由于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难免有不足之处。结合国外对酒后驾车行为的处罚经验及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从醉酒驾驶标准的确定、危险驾驶机动车罪驾驶行为方式等方面提出完善意见。

[关键词]醉酒驾驶;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交通事故也频频发生,在酒文化盛行的中国,醉酒驾车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杭州飙车案,南京醉酒驾车案,四川、河北也出现了类似的案件,引起了民众和法学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危险驾驶机动车罪”,又引发了各界热议。对尚未发生损害结果的酒后驾驶行为,刑法是否应该提前介入及如何介入,值得认真探讨。

一、醉酒驾驶行为入刑的背景

(一)酒后和醉酒驾车肇事频发

2008年我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204起,直接财产损失10.1亿元;因交通事故导致73484人死亡,304919人受伤。如果按国际通行标准统计,以酒后驾驶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占总交通事故总量的25%计算,2008年我国因酒后驾驶机动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导致死亡18371人,造成76230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5025亿元。[1]1998年全国共发生酒后和醉酒驾车肇事5075起,造成2363人死亡。2009年1至8月共发生3206起,造成1302人死亡。其中,酒后驾车肇事2162起,造成893人死亡;醉酒驾车肇事1044起,造成409人死亡。[2]酒后及醉酒驾车犯罪呈多发、高发态势,严重危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二)对酒驾行为处罚刑罚显失平衡

在我国现行刑法典的设置中,第133条对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都包含醉酒驾驶犯罪的一些情况,但这些规定存在一些缺漏。前不久发生的几起重大醉酒驾驶案件大都以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认定,对此各界存在诸多争议,认为以这两个罪定罪都有不合理之处。

1.在主观方面交通肇事一致被认为是自信的过失。[3]对于酒后驾车行为人的主观方面,行为人明知道自己酒后驾车会给自己的驾驶行为带来极大的危险性甚至发生交通事故,但是驾车

人依然酒后驾驶甚至醉酒驾车,虽然他在主观上并不希望发生交通事故,但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却是一种放任的故意。因此,不能将酒后驾车肇事行为认定为交通肇事罪。

2.交通肇事罪的刑罚威慑力有限。[4]以往对于因饮酒或者醉酒驾车而致死伤的案件,我国司法机关主要以行为人违反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为根据,往往认定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这里对交通肇事的处理是一种典型的结果犯的处理,而且这个结果犯是要求造成严重后果的。司法机关在实际审理中,大多较为宽缓地对待酒驾犯罪案件,要么是判刑较轻,要么是在赔偿到位的情况下适用缓刑,甚至免予刑事处罚,这样就使得刑罚的威慑力有限,难以满足预防和控制酒驾犯罪的需要。

3.在一般情况下,醉酒驾车行为和采用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在性质上是有差异的。前者只是一种驾驶行为,而后者本身就是犯罪行为,具有“加害性”,因此醉酒驾驶不能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危险方法划等号。

4.违反罪刑相适应原则。根据目前的交通肇事罪规定,几起重大的飚车肇事和醉酒驾驶肇事案由于行为人未逃逸就只能最高处到三年有期徒刑。就从刑法体系本身来说,过失致人死亡也能处到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带有故意成分的危险驾驶交通肇事行为实在不应只是最高三年有期徒刑的量刑。[5]反过来,如有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法规但是并没有造成法定程度的后果,就只能够给予行政处罚。那些对社会安全性具有很大威胁但并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驾驶行为,很难纳入刑法的范围,这是刑法的一大缺陷。[6]再假设对于行为人严重危险驾驶没有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定罪,能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反而以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实使刑罚显失平衡。[7]

二、国外对酒后驾驶行为处罚

日本《刑法》中增设了“危险驾驶致死伤罪”,对构成此罪者,根据致人伤害或致人死亡后果的不同,规定了轻重有别的法定刑。即致人伤害的,处15年以下惩役;致人死亡的,处15年以上20年以下惩役。[8]而未增设此罪之前,对这类犯罪按业务上过失致死伤罪处罚,最高法定刑仅仅只有5年惩役。显然,增设此罪后惩罚的力度大大加强了。同日本刑法规定的暴行罪、(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致死罪的法定刑相比,危险驾驶致死伤罪的法定刑明显重于暴行罪,也略重于(故意)伤害罪,只是略微轻于(故意)伤害致死罪。[9]

美国:对酒后驾驶,当场吊销执照和入狱一年,对造成生命伤害的酒后驾驶员可以以二级谋杀罪起诉,最高可适用死刑。近年来认定酒后开车的血液酒精浓度标准更是日趋严格,从0.08%降到0.05%。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超过0.1%,则以醉酒驾车论处。

德国:血液酒精含量超过30mg/ml,即可吊销驾照,达到50mg/ml即构成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巴西:实行“零容忍”法令规定,若发现酒后驾车,一律罚款500美元左右,并吊销驾照一年。若血液中酒精浓度超标,还面临6个月至3年监禁。


相关内容

  • 醉酒驾驶中醉酒人刑事责任的几点思考
  • 醉酒驾驶中醉酒人刑事责任的几点思考 作者:刘鹏兰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4期 [摘要]醉酒驾驶出现在刑法修正案八中,但是在具体司法适用中却产生了诸多疑问,本文从醉酒驾驶行为进入刑法入手,探讨醉酒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如何承担,以及醉酒驾驶中醉酒人的刑事责任认定出提出的几点疑问 ...

  • 关于醉酒驾驶入刑的思考
  • [摘 要]近年来,醉酒驾车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焦点话题,尤其是在司法领域,关于醉驾定罪量刑已经成了众多专家及法律人士讨论的话题,文章将从醉酒驾车行为入刑的刑法学理论,以及醉酒驾车刑事法规制的完善制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酒驾入刑:刑法原理:制度完善 尽管酒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公众,以及法律专业人士普遍关心 ...

  • 我国酒驾行政处罚
  • 我国酒驾行政处罚,刑法处罚,驾照的法律,摩托车的酒驾,对外人 酒驾的处罚 酒驾的危害是要在根源上找原因,而根源在于驾驶证和观念上的酒驾危害,当驾驶员在第一次考驾照时,就要有立法地规定来约束对驾照的取得的合法性,驾照的取得就是一场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是一样的,作弊等待你的是法律的制裁,酒驾的好多原因也都是 ...

  • "酒驾入刑"的审视与思考
  • 摘 要 "酒驾"特别是醉酒后驾车这几年一直是社会上关注度非常高的问题,特别是自2011年5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设立危险驾驶罪,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纳入刑法并设定刑罚后,"醉驾"以及"醉驾入刑"问题一直在争议中前行.本文对 ...

  • 醉酒驾驶应受重罚
  • 醉酒驾驶应受重罚 --由两会提案想到的 [正文] 背景: 材料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指出,行为人明知酒后驾车违法.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却无视法律醉酒驾车,特别是在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 ...

  • 关于酒后驾车的社会实践报告
  • 关于酒后驾车的社会实践报告 这次实习的内容是针对酒后驾车进行调查和研究,在公安.交通部门有关人员的协助下完成的.首先,我想向所有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老师和人员致谢,感谢你们为我的顺利实习所作的帮助和让我真正的走进法律工作,从实践操作上对法学专业知识进行了一次再学习再认识.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对 ...

  • 服务市场营销策划
  • 服务市场营销策划 一.背景资料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多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q ...

  • 333·危险驾驶罪
  • >>危险驾驶罪 是指在道路上 醉酒驾驶机动车, 或者在道路上 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 情节恶劣的行为. 危险驾驶罪 是2010年 政协会议的提交提案, 某委员建议 增设"危险驾驶罪". 因为 目前无证. 醉酒和超速驾车行为 最严重的处罚 也就只行政拘留十五天, 不足以震 ...

  • 论危险驾驶罪
  • 论危险驾驶罪 李根* [摘要]已经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增加了危险驾驶罪,将醉酒驾车和情节恶劣的飙车行为纳入刑法规制.危险驾驶入刑的原因既有现实的压力.民意的要求,还因为我国对于危险驾驶惩罚机制的不完善.增设危险驾驶罪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同,但同时也被许多刑法学者所批判.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