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与时政热点有关的部分材料分析题

www.weibo.com/gaohaofeng666

(一)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战后,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进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值和就业人员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是:起初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随后包括第一、第二产业的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都不同程度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这种变化趋势在发达国家比较突出。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成为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产业。而在发展中国家除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外,总的说来其产业结构层次都相对落后,转变的进程也不快。但从变化趋势看,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一致的。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材料2:

中国经济网整理10年来的中国经济数据

显示,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

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为7.7%、

7.7%、7.4%,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

高速增长。(见左图)

中国经济网通过梳理历年数据发现,从

2013年开始,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

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而刚刚公布

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

升至46.6%。(见右图)

而需求结构方面,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

献率占比首次超过投资。从今年半年数据看,最

终消费对GDP 增长贡献率达54.4%,投资为48.5%,

而出口则为负2.9%。中国外贸出口增幅已从20%

以上回落至5%至10%的增长区间。一个与过去

1/15高浩峰考研政治

30需,更多地从要素效率提升获取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形势也将趋好。过去普遍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GDP增长、就业增长、就业率三个变量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同样的资金,投在基建、地产和重化工业所产生的GDP 所能创造的就业,远远小于用来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所能创造的就业。有一组数据可以佐证:2012年,第二产业每亿元GDP 吸纳就业980人左右,而第三产业达1200人。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4年8月10日)

材料3: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2014年7月29日,习近平总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2014年11月9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习近平强调,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呈现出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指出,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摘编自《人民日报》

(1)结合材料回答,“新常态”的表述“新”在哪儿?

【参考答案】这里的“新”主要是指中国经济在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下,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具体体现在: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常态”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新常态”的出现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首先,虽然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的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工业劳动,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以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农业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正处于培育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差距较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仍然比较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

2/15高浩峰考研政治

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3)运用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相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常态”。

【参考答案】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第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新常态”符合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常态”。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其次,要有走曲折的路、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具体国情,正确认识“新常态”。

(二)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

2014年7月7日,首都各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集会,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习近平讲话指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

2014年9月3日下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在会上指出,69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这一伟大胜利,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永载人类和平史册。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

材料2: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启动了洋务运动,成果斐然。然而,甲午战争让中国洋务运动33年积累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掀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页,中国的复兴进程被彻底打断。

作为甲午战争的结果,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签署《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钓鱼岛也是日本通过此战窃取的。

3/15高浩峰考研政治

为什么会输?为什么会输给日本?是当时横亘在国人面前不解的课题。

甲午战前,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卧薪尝胆地成为了新兴强国。反观当时的清政府,洋务运动带来的多是皮毛之变,而非根本。骨子里腐烂不堪,制度腐朽没落,却依然在做着天朝大国梦。

120年前,一些有识之士在甲午战争的炮声中惊醒,开始重新观察周围的世界,重新确认前进的方向,重新选择复兴的道路。

——摘编自新华网(2014年7月25日)

(1)结合中国历史发展过程请回答,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习近平讲话原文),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带来的多是皮毛之变,而非根本”?

【参考答案】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腐朽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其封建统治的目的。同时洋务运动也没有摆脱对外国的依赖。不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又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的洋务运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也无法真正实现“求强”“求富”的目标。

4/15高浩峰考研政治

(三)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去中国化”的复兴是悲哀的。习近平在北师大参观,他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近日,“上海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新版语文课本删除原有八篇古诗”一事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支持者肯定其减负意义,质疑者则担忧:拿古诗“开刀”,是否不利于小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只知“ABCD”,不知“之乎者也”,是当下孩子的常态。很多孩子都说得一口流利的外语,却背不出几首像样的唐诗;很多学霸级的大学生,雅思托福全部能够高分通过,可汉字却写不漂亮。这就是“去中国化”式教育的“恶果”。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向往中国,在洋人中间兴起了学习汉语热。然而,就是在西方人在拼命汲取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国人却兴起出国热,动不动就把孩子送去国外留学,认为镀层金回来马上身价月)

材料2:

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习近平主席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要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在谈到科学对待文化传统时,习近平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1)为什么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丢掉了优秀传统文化“就隔断了精神命脉”?

【参考答案】文化传统又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对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也是这个国家民族团结的纽带,能够促进这

5/15高浩峰考研政治

www.weibo.com/gaohaofeng666

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保持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本国特色,走出自己的道路;更有利于培育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也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修养的养成。

(2)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去中国化”的错误所在,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

【参考答案】“去中国化”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割裂了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关系。

在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上,既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又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既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又要科学对待。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

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

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

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

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

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图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经济规模等数据

6/15高浩峰考研政治

www.weibo.com/gaohaofeng666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格局构建开放新格局助推区域大合作。

2013年13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

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

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

相互利益纽带。

新丝路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

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做主旨

发言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

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

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材料2: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北京峰会的开幕式上指出,坚持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创造和实现亚太梦想。中国将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要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太和世界。中国发展给亚太和世界带来的机会和利益是巨大的,带来的商机是持久和无限的。随着综合国力上升,中国有能力、有意愿向亚太和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中国愿意同各国一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及早投入运作,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为亚太互联互通、发展繁荣作出新贡献。

继北京APEC 会议提出“亚太梦”之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富有成果的访问,再次奏响亚太区域合作的强音。南太平洋地区是中方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在访问澳新期间,习主席多次表达了欢迎两国参与进来,使双方经贸合作取得更大发展的意愿。澳大利亚、新西兰领导人也对习近平主席说,中澳、中新是邻居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3:

近来,西方在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问题上客观、理性、务实的声音在增强,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错误论调,如“中国搭便车论”“中国战略意图不定论”“中国示强论”等。

“中国搭便车”的论调指责中国在热点问题上坐收渔利,却不愿为解决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全球贸易中坐享其成,却又不愿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在现行国际体系中“搭便车”,只享受国际秩序的好处而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7/15高浩峰考研政治

自己的战略意图,对地区和世界构成“威胁”。

戴着“有色眼镜”炒作“中国示强论”的人士宣称,中国在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问题上不遵守国际法,通过武力或恫吓、以切香肠的方式来改变东海、南海现状;宣称中国提出亚洲安全观的目的在于,试图搭建自己主导的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搞亚洲版“门罗主义”,甚至恢复中华帝国秩序与势力范围;宣称中国挑头推动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寻求建立自身主导的多边金融机构,要推翻已有的国际和地区金融秩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26日、10月8日)

材料4: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蒙古国时响亮地向世界宣告,“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习近平在访问韩国时强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中韩还应该同舟共济、携手努力,共同引领地区发展,为亚洲繁荣和振兴作出贡献。

在北京APEC 会议上,中方倡议并提出,构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推动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的亚太梦想。并宣布,建立丝路基金,捐款支持APEC 机制和能力建设,为周边国家和APEC 发展中成员提供大量培训名额。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国经济增长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国际组织测算,中国是二十国集团全面增长战略的最大贡献者之一。

习近平在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年)

(1)结合材料分析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中国经济同亚太和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推动了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激发了域内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所做出的战略性决策,弘扬了“丝绸之路”精神,体现了我国的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崛起不以损害别国的利益为代价。

8/15高浩峰考研政治

(2)结合实际以及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分析“中国搭便车”的论调、“中国战略意图不定论”和“中国示强论”的错误所在。

【参考答案】散布“中国搭便车”的这种说法,完全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遵循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框架下,积极参与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处理,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问题;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必将在全球舞台上承担更多责任,中国愿意其他国家能从中国发展中得益受惠,实现共赢。

持“中国战略意图不定论”观点的人,一般是错在两个方面之一,一是不了解中国,二是炒作中国必然走“国强必霸”的道路,刻意误读中国的战略意图,挑起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惧,为迟滞中国发展而有意为之。中国在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世界的机遇。

炒作“中国示强论”的人,他们在看待中国过程中,充斥着疑虑和偏见,本质上是“中国威胁论”的最新翻版,是冷战思维的延续,其实质是打压和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策,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决不会挑战国际和地区秩序。

(3)结合中国社会现实,谈谈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面向未来,中国将做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参考答案】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

中国将始终做一个维护和平的国家,一个促进合作的国家,一个虚心学习的国家。中国将为世界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五)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国人民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

9/15高浩峰考研政治

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都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材料2:

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习近平主席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要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在谈到科学对待文化传统时,习近平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考查角度(一)

(1)为什么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丢掉了优秀传统文化“就隔断了精神命脉”?

【参考答案】文化传统又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对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也是这个国家民族团结的纽带,能够促进这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保持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本国特色,走出自己的道路;更有利于培育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也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修养的养成。

(2)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去中国化”的错误所在,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

【参考答案】“去中国化”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割裂了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关系。

10/15高浩峰考研政治

在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上,又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既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又要科学对待。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考查角度(二)

(1)“文明冲突论”的错误所在。

【参考答案】“文明冲突论”的观点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其认为,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终点,是人类文明的中心,西方文明模式是唯一的现代文明道路,即“西方文明中心论”。其主要目的在于向世界推销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满足西方实现经济霸权、政治霸权的需要。

人类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只有多姿多彩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对待文明上的平等,是文明彼此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可以包容互鉴的,人类文明因的包容性是交流互鉴的动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

(2)各国日益重视加强文化建设和交流的原因。

【参考答案】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力逐步上升。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软实力,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影响非传统安全的因素之一。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无疑是各国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吸取,各种文化的交流在规模和深度上都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但是,文化上的相互融合也不是无限的,差异在缩小,但价值观念的差异始终存在,渗透于反渗透的斗争依然会长期存在。因而,在一定时期,文化因素也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突出问题进而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

(六)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相关材料(略)

(1)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11/15高浩峰考研政治

【参考答案】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奠基者、总设计师,代,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一是实现温饱;二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三是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上世纪末,我国已经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并为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并重申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以“两个一百年”作为奋斗目标铸就“中国梦”。十八大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大战略任务,正是着眼于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因而习近平同志说,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2)为什么说“邓小平同志的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参考答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同志的指导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们实现香港、澳门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推动海峡两岸关系打开新局面。他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领导我们党及时调整各方面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难得历史机遇和良好外部环境。

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3)结合中国历史发展过程请回答,为什么说“不改革就死路一条”?

【参考答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而从改革开放以前国内的情况来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质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我国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同时,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

正是基于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实际和发展大趋势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因为改革是社会主

12/15高浩峰考研政治

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七)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相关材料(略)

(1)为什么要实施依法治国?

【参考答案】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第三,依法治国是法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2)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参考答案】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三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批权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四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五是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3)为什么“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参考答案】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这是由宪法的地位所决定的。首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其次,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原因在于,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又必须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4)如何理解法律的至上性?

【参考答案】法治思维不仅认为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手段和工具,更强调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治国理政必须奉守法律至上原则。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的优先性,是指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类社会规范的调整时,法律规范的适用要优先于其他社会规范。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是指任何人都不允许违反法律,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5)如何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13/15高浩峰考研政治

【参考答案】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是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神圣使命。关而言,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更要带头维护法律的权威,切实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具体要求包括:一、推进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既要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又要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中国共产党不仅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而且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二、提高立法质量。法律权威的树立,不仅依靠法律事实的国家强制力,更取决于法律本身的合理性。三、严格规范公正执法。法律的权威不仅取决于法律的内容是否科学、公正、合理,也取决于法律能否得到严格、规范、公正的事实。四、提高司法公信力。司法是保障法律权威的重要机构。司法机关是否有权威和公信力,直接影响到法律是否有权威。五、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维护法律权威,必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

(6)为什么要坚持“德治和法治”二者结合?

【参考答案】坚持德治和法治结合,这是由道德和法律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所决定。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道德作用更好发挥,需要法律作为支撑,法律作用更好实现需要道德建设作为重要条件。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既重视发挥法律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八)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关于中国目前网络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略)

(1)如何理解加大网络方面的立法,对公民的言论自由“不是压制,而是保护”?

【参考答案】公民在平等的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才会充分享有自由权。我国公民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也有言论自由,但这种权利和自由要依法行使。既要善于行使和运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自由权,又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行使自由权,不得超越法定的范围和界限。虽然法律是约束人们的行为的规范,但并不必意味着对人们的自由的限制与取消,而是为了保障个人和他人的权利和自由都得以实现。

(2)如何正确看待网络的作用极其秩序的维护?

【参考答案】网络生活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极大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为使用不当而违背社会公德,甚至触犯法律。网络生活作为社会公共生活的组成部分,其秩序的维护既需要网民的自律,又要遵守道德的要求,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同时,

14/15高浩峰考研政治

需要利用高科技手段作为监管。通过加强互联网方面的立法能够做到兴利除弊,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15/15高浩峰考研政治

www.weibo.com/gaohaofeng666

(一)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战后,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进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值和就业人员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是:起初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随后包括第一、第二产业的物质生产部门的比重都不同程度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这种变化趋势在发达国家比较突出。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成为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产业。而在发展中国家除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外,总的说来其产业结构层次都相对落后,转变的进程也不快。但从变化趋势看,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一致的。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材料2:

中国经济网整理10年来的中国经济数据

显示,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

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为7.7%、

7.7%、7.4%,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

高速增长。(见左图)

中国经济网通过梳理历年数据发现,从

2013年开始,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

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而刚刚公布

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

升至46.6%。(见右图)

而需求结构方面,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

献率占比首次超过投资。从今年半年数据看,最

终消费对GDP 增长贡献率达54.4%,投资为48.5%,

而出口则为负2.9%。中国外贸出口增幅已从20%

以上回落至5%至10%的增长区间。一个与过去

1/15高浩峰考研政治

30需,更多地从要素效率提升获取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形势也将趋好。过去普遍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GDP增长、就业增长、就业率三个变量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同样的资金,投在基建、地产和重化工业所产生的GDP 所能创造的就业,远远小于用来支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所能创造的就业。有一组数据可以佐证:2012年,第二产业每亿元GDP 吸纳就业980人左右,而第三产业达1200人。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4年8月10日)

材料3: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2014年7月29日,习近平总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2014年11月9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习近平强调,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呈现出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指出,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摘编自《人民日报》

(1)结合材料回答,“新常态”的表述“新”在哪儿?

【参考答案】这里的“新”主要是指中国经济在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下,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具体体现在: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常态”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新常态”的出现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首先,虽然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的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工业劳动,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以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农业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正处于培育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差距较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仍然比较突出。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

2/15高浩峰考研政治

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3)运用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相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常态”。

【参考答案】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第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新常态”符合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常态”。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其次,要有走曲折的路、克服困难的精神准备,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具体国情,正确认识“新常态”。

(二)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

2014年7月7日,首都各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集会,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习近平讲话指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

2014年9月3日下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在会上指出,69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这一伟大胜利,将永载中华民族史册,永载人类和平史册。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

材料2: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启动了洋务运动,成果斐然。然而,甲午战争让中国洋务运动33年积累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掀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页,中国的复兴进程被彻底打断。

作为甲午战争的结果,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签署《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钓鱼岛也是日本通过此战窃取的。

3/15高浩峰考研政治

为什么会输?为什么会输给日本?是当时横亘在国人面前不解的课题。

甲午战前,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卧薪尝胆地成为了新兴强国。反观当时的清政府,洋务运动带来的多是皮毛之变,而非根本。骨子里腐烂不堪,制度腐朽没落,却依然在做着天朝大国梦。

120年前,一些有识之士在甲午战争的炮声中惊醒,开始重新观察周围的世界,重新确认前进的方向,重新选择复兴的道路。

——摘编自新华网(2014年7月25日)

(1)结合中国历史发展过程请回答,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习近平讲话原文),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带来的多是皮毛之变,而非根本”?

【参考答案】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腐朽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其封建统治的目的。同时洋务运动也没有摆脱对外国的依赖。不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又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的洋务运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也无法真正实现“求强”“求富”的目标。

4/15高浩峰考研政治

(三)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去中国化”的复兴是悲哀的。习近平在北师大参观,他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近日,“上海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新版语文课本删除原有八篇古诗”一事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支持者肯定其减负意义,质疑者则担忧:拿古诗“开刀”,是否不利于小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只知“ABCD”,不知“之乎者也”,是当下孩子的常态。很多孩子都说得一口流利的外语,却背不出几首像样的唐诗;很多学霸级的大学生,雅思托福全部能够高分通过,可汉字却写不漂亮。这就是“去中国化”式教育的“恶果”。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向往中国,在洋人中间兴起了学习汉语热。然而,就是在西方人在拼命汲取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国人却兴起出国热,动不动就把孩子送去国外留学,认为镀层金回来马上身价月)

材料2:

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习近平主席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要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在谈到科学对待文化传统时,习近平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1)为什么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丢掉了优秀传统文化“就隔断了精神命脉”?

【参考答案】文化传统又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对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也是这个国家民族团结的纽带,能够促进这

5/15高浩峰考研政治

www.weibo.com/gaohaofeng666

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保持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本国特色,走出自己的道路;更有利于培育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也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修养的养成。

(2)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去中国化”的错误所在,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

【参考答案】“去中国化”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割裂了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关系。

在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上,既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又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既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又要科学对待。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

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

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

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

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

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图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经济规模等数据

6/15高浩峰考研政治

www.weibo.com/gaohaofeng666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格局构建开放新格局助推区域大合作。

2013年13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

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

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

相互利益纽带。

新丝路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

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做主旨

发言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

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

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材料2:

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北京峰会的开幕式上指出,坚持亚太大家庭精神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创造和实现亚太梦想。中国将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要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太和世界。中国发展给亚太和世界带来的机会和利益是巨大的,带来的商机是持久和无限的。随着综合国力上升,中国有能力、有意愿向亚太和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中国愿意同各国一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及早投入运作,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为亚太互联互通、发展繁荣作出新贡献。

继北京APEC 会议提出“亚太梦”之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富有成果的访问,再次奏响亚太区域合作的强音。南太平洋地区是中方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在访问澳新期间,习主席多次表达了欢迎两国参与进来,使双方经贸合作取得更大发展的意愿。澳大利亚、新西兰领导人也对习近平主席说,中澳、中新是邻居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3:

近来,西方在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问题上客观、理性、务实的声音在增强,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错误论调,如“中国搭便车论”“中国战略意图不定论”“中国示强论”等。

“中国搭便车”的论调指责中国在热点问题上坐收渔利,却不愿为解决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全球贸易中坐享其成,却又不愿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在现行国际体系中“搭便车”,只享受国际秩序的好处而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7/15高浩峰考研政治

自己的战略意图,对地区和世界构成“威胁”。

戴着“有色眼镜”炒作“中国示强论”的人士宣称,中国在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问题上不遵守国际法,通过武力或恫吓、以切香肠的方式来改变东海、南海现状;宣称中国提出亚洲安全观的目的在于,试图搭建自己主导的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搞亚洲版“门罗主义”,甚至恢复中华帝国秩序与势力范围;宣称中国挑头推动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寻求建立自身主导的多边金融机构,要推翻已有的国际和地区金融秩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26日、10月8日)

材料4: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蒙古国时响亮地向世界宣告,“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习近平在访问韩国时强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中韩还应该同舟共济、携手努力,共同引领地区发展,为亚洲繁荣和振兴作出贡献。

在北京APEC 会议上,中方倡议并提出,构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推动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的亚太梦想。并宣布,建立丝路基金,捐款支持APEC 机制和能力建设,为周边国家和APEC 发展中成员提供大量培训名额。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国经济增长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国际组织测算,中国是二十国集团全面增长战略的最大贡献者之一。

习近平在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年)

(1)结合材料分析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中国经济同亚太和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推动了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激发了域内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所做出的战略性决策,弘扬了“丝绸之路”精神,体现了我国的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崛起不以损害别国的利益为代价。

8/15高浩峰考研政治

(2)结合实际以及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分析“中国搭便车”的论调、“中国战略意图不定论”和“中国示强论”的错误所在。

【参考答案】散布“中国搭便车”的这种说法,完全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遵循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框架下,积极参与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处理,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问题;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必将在全球舞台上承担更多责任,中国愿意其他国家能从中国发展中得益受惠,实现共赢。

持“中国战略意图不定论”观点的人,一般是错在两个方面之一,一是不了解中国,二是炒作中国必然走“国强必霸”的道路,刻意误读中国的战略意图,挑起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惧,为迟滞中国发展而有意为之。中国在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世界的机遇。

炒作“中国示强论”的人,他们在看待中国过程中,充斥着疑虑和偏见,本质上是“中国威胁论”的最新翻版,是冷战思维的延续,其实质是打压和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策,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决不会挑战国际和地区秩序。

(3)结合中国社会现实,谈谈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面向未来,中国将做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参考答案】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

中国将始终做一个维护和平的国家,一个促进合作的国家,一个虚心学习的国家。中国将为世界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五)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中国人民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

9/15高浩峰考研政治

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都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材料2:

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习近平主席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要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在谈到科学对待文化传统时,习近平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考查角度(一)

(1)为什么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丢掉了优秀传统文化“就隔断了精神命脉”?

【参考答案】文化传统又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对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也是这个国家民族团结的纽带,能够促进这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保持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本国特色,走出自己的道路;更有利于培育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也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修养的养成。

(2)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去中国化”的错误所在,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

【参考答案】“去中国化”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割裂了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关系。

10/15高浩峰考研政治

在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上,又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既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又要科学对待。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考查角度(二)

(1)“文明冲突论”的错误所在。

【参考答案】“文明冲突论”的观点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其认为,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终点,是人类文明的中心,西方文明模式是唯一的现代文明道路,即“西方文明中心论”。其主要目的在于向世界推销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满足西方实现经济霸权、政治霸权的需要。

人类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只有多姿多彩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对待文明上的平等,是文明彼此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可以包容互鉴的,人类文明因的包容性是交流互鉴的动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

(2)各国日益重视加强文化建设和交流的原因。

【参考答案】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力逐步上升。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软实力,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影响非传统安全的因素之一。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无疑是各国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吸取,各种文化的交流在规模和深度上都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但是,文化上的相互融合也不是无限的,差异在缩小,但价值观念的差异始终存在,渗透于反渗透的斗争依然会长期存在。因而,在一定时期,文化因素也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突出问题进而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

(六)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相关材料(略)

(1)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11/15高浩峰考研政治

【参考答案】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奠基者、总设计师,代,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一是实现温饱;二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三是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上世纪末,我国已经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并为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并重申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以“两个一百年”作为奋斗目标铸就“中国梦”。十八大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大战略任务,正是着眼于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因而习近平同志说,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2)为什么说“邓小平同志的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参考答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同志的指导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们实现香港、澳门平稳过渡和顺利回归,推动海峡两岸关系打开新局面。他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领导我们党及时调整各方面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难得历史机遇和良好外部环境。

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3)结合中国历史发展过程请回答,为什么说“不改革就死路一条”?

【参考答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而从改革开放以前国内的情况来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质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我国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同时,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

正是基于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实际和发展大趋势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因为改革是社会主

12/15高浩峰考研政治

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七)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相关材料(略)

(1)为什么要实施依法治国?

【参考答案】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它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第三,依法治国是法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2)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参考答案】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三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批权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四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五是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3)为什么“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参考答案】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这是由宪法的地位所决定的。首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其次,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原因在于,依法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又必须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4)如何理解法律的至上性?

【参考答案】法治思维不仅认为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手段和工具,更强调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治国理政必须奉守法律至上原则。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的优先性,是指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类社会规范的调整时,法律规范的适用要优先于其他社会规范。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是指任何人都不允许违反法律,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5)如何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

13/15高浩峰考研政治

【参考答案】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是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神圣使命。关而言,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更要带头维护法律的权威,切实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具体要求包括:一、推进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既要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又要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中国共产党不仅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而且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二、提高立法质量。法律权威的树立,不仅依靠法律事实的国家强制力,更取决于法律本身的合理性。三、严格规范公正执法。法律的权威不仅取决于法律的内容是否科学、公正、合理,也取决于法律能否得到严格、规范、公正的事实。四、提高司法公信力。司法是保障法律权威的重要机构。司法机关是否有权威和公信力,直接影响到法律是否有权威。五、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维护法律权威,必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

(6)为什么要坚持“德治和法治”二者结合?

【参考答案】坚持德治和法治结合,这是由道德和法律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所决定。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道德作用更好发挥,需要法律作为支撑,法律作用更好实现需要道德建设作为重要条件。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既重视发挥法律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八)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关于中国目前网络中存在的一些现象(略)

(1)如何理解加大网络方面的立法,对公民的言论自由“不是压制,而是保护”?

【参考答案】公民在平等的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才会充分享有自由权。我国公民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也有言论自由,但这种权利和自由要依法行使。既要善于行使和运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自由权,又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行使自由权,不得超越法定的范围和界限。虽然法律是约束人们的行为的规范,但并不必意味着对人们的自由的限制与取消,而是为了保障个人和他人的权利和自由都得以实现。

(2)如何正确看待网络的作用极其秩序的维护?

【参考答案】网络生活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极大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为使用不当而违背社会公德,甚至触犯法律。网络生活作为社会公共生活的组成部分,其秩序的维护既需要网民的自律,又要遵守道德的要求,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同时,

14/15高浩峰考研政治

需要利用高科技手段作为监管。通过加强互联网方面的立法能够做到兴利除弊,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15/15高浩峰考研政治


相关内容

  • 2015年法律基础与思修
  • 2015考研政治复习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考研中所占分值为16分(选择题6分,分析题10分). 思想道德修养主要侧重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考查,内容涉及到国家与民族.社会与个人等方面.而法律基础则考核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法律基本原则 ...

  •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招生人数,保送人数
  • 翻译得分点 1-1-3风格 1 英汉语序差异 2 英汉表达差异 3 用词倾向差异 4 翻译技巧运用 ①具有良好的外语基本功,认知词汇量在10,000以上,掌握6000个以上(以英语为例)的积极词汇,即能正确而熟练地运用常用词汇及其常用搭配. ②能熟练掌握正确的外语语法.结构.修辞等语言规范知识. ③ ...

  • 考研时政:8月2日国内外时事政新闻
  • 考研时政:8月2日国内外时事政新闻 时政热点是考研政治的的重点关注问题,为帮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相关问题,为大家总结相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希望能对各位同学复习备考有帮助! [国内] 1."八一"期间,各地军民以多种形式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8周年. 2.截至7月31日,2015 ...

  • 时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时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时政热点是考研政治的的重点关注问题,为帮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相关问题,凯程考研辅导老师每天都为大家总结相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希望能对各位同学复习备考有帮助! 2015年8月11日,新华网刊发<解读李克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少不了 ...

  • 时政:"八七会议"88周年
  • 时政:"八七会议"88周年 时政热点是考研政治的的重点关注问题,为帮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相关问题,凯程考研辅导老师每天都为大家总结相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希望能对各位同学复习备考有帮助! 2015年8月7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著名的"八七会议"召开88周年的纪念日.1 ...

  • 2015大学生对新闻时事关注度调查报告
  • 大学生对新闻时事关注度调查报告 一.前言 高校在校学生是当代中国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对国家来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水平将会直接关系到我国政治的发展.而对大学生而言,对时事政治的全面了解不单单有助于扩展自己的知识阅历,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飞速的发展,一次又一次的实例告诉我 ...

  • 2017考研时政生态文明知识点解析(二)
  •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2017考研时政 (二) 2015年5月5日,新华网对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行了详细介绍.老师在本文中帮助同学们继续解读这个纲领性文件,让同学们在基础阶段掌握这个非常重要的材料分析题考点. (一)文件内容 ...

  • 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经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017经济管理学院 (022-60435165韩老师) 020200应用经济学0102030405 区域经济学金融学 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数量经济学 3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71运筹学 5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72管理学 15 ...

  • 2016年暨南大学新闻学考研考试大纲(二)及考研复习规划
  • 2016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科学学位硕士各专业 新闻传播业务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考查学生对新闻传播业务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要求考生能系统地识记本科阶段所学新闻传播业务基础课程的内容,关注新闻传播业务的前沿实践,掌握新闻采写编评.广告文案与公关策划的实操技能. Ⅱ.考查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