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兰屯市玉米顶腐病发生为害情况调查 陈鹏 陈申宽 闫任沛 吕文亮
(1. 内蒙古农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 呼和浩特市010018; 2. 呼伦贝尔申宽生物技术研究所 扎兰屯市162650;3. 大河湾农场 扎兰屯市162650)
摘要:2014年采用定点定期调查的方法,针对玉米顶腐病的发生危害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明确了在扎兰屯市病害的发病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大河湾农场、卧牛河镇新发村发病较重,调查了大田和小区的26个品种,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发病田进行防治后对挽回经济损失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玉米 顶腐病 发生危害 防治技术
玉米是扎兰屯市的主要栽培作物,在全市的农业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扎兰屯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3.93万hm 。其中,粮食作物玉米达18.69 万hm 。 由于种植的品种单一,种植方式传统,自2008年开始农牧学校河西实习农场、大河湾农场等玉米地发生了顶腐病,这几年不同年头都是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成为当地玉米生产中引起重视的病害之一。为了摸清病害的发生危害规律,探明综合防治的技术,进行了此项的调查研究。 1 调查方法 22
1.1调查地点
调查点选择在大河湾农场、卧牛河镇长发村、中和镇农研所基地、农牧学校基地。
1.2方法
在玉米苗期,随机的选择代表性的乡镇,代表性的地块,不同的品种定点定期调查,按照对角线选择调查点,每点不少于100株,计算发病率,并进行防治试验。秋季测产,进行系统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发病期与病害诊断
2.1.1发病期 我地此病多在出苗到拔节期发生。发病期多在玉米的四叶期后到10叶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玉米苗期至成株期均表现症状,发病轻的植株后期的植高和长势恢复正常。发病重的植株矮小,上部叶片扭曲缠结不能伸展,不能形成产量。
2.1.2诊断要点
(1)叶缘缺刻型。感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叶缘和顶部褪绿呈黄亮色,严重时1个叶片的半边或者全叶脱落,只留下叶片中脉以及中脉上残留的少量叶肉组织。这种类型的田间占10%
(2)叶片枯死型。叶片基部边缘褐色腐烂,叶片有时呈“撕裂状”或“断叶状”,严重时顶部4~5叶的叶尖或全叶枯死。这种类型的田间占15%
(3)扭曲卷裹型。顶部叶片卷缩成直立“长鞭状”,有的在形成鞭状时被其它叶片包裹不能伸展形成“弓状”,有的顶部几个叶片扭曲缠结不能伸展,缠结的叶片常呈“撕裂状”、“皱缩状”。这种类型的田间占55%
(4)叶鞘、茎秆腐烂型。穗位节的叶片基部变褐色腐烂的病株,常常在叶鞘和茎秆髓部也出现腐烂,叶鞘内侧和紧靠的茎秆皮层呈“铁锈色”腐烂,剖开茎部,可见内部维管束和茎节出现褐色病点或短条状变色,有的出现空洞,内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刮风时容易折倒。这种类型的占10%。
(5)弯头型。穗位节叶基和茎部发病发黄,叶鞘茎秆组织软化,植株顶端向一侧倾斜。病株的根系通常不发达,主根短小,根毛细而多,呈绒状,根冠变褐腐烂。高湿的条件下,病部出现粉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这种类型的田间占10%。
2.2病害的危害程度
2014年通过普查全市玉米顶腐病发生面积约0.53万hm ,大河湾镇、卧牛河镇、成吉思汗镇务大哈气发生较重,最高发病率为5%。通过定点定期调查,大河湾农场调查面积36.67 hm ,平均发病率为32.8%,康地867、九丰1037和绿单2号发病率分别为40%、20%和38.5%。卧牛河镇调查了6.67hm 222地,平均发病率5.2%,KX9384、德育17、金峰88、蒙玉16、齐山602的发病率分别为3%、5%、5%、10%和3%。中和镇调查了20.67 hm,共计调查了大田品种圣丰5号、呼单5号、德美亚1号三个品种,发病率分别为10%、2%和5%。小区玉米品种15个,发病较重的有915、承单3号,发病率6%,较轻的有PF1、德美亚1号、呼760、M13—21、兴农18和兴农11,发病率在0.5%至2%。其他品种未见发病(详见表2
1)。
品种 表1 2014年玉米顶腐病发病情况调查 调查日期 调查地点 面积
(hm )(m 2)
KX9384
德育17
金峰88
蒙玉16
齐山602
康地867
久玉1034
绿单2号 6月27日 6月27日 6月27日 6月27日 6月27日 6月21日 6月21日 6月21日 长发村 1.33 长发村 1.33 长发村 1.33 长发村 1.33 长发村 1.33 大河湾农场113.33 队6号地 大河湾农场120.00 队6号地 大河湾农场13.33
队6号地
中和 6.67
中和 6.67 3 5 5 10 3 40 20 38.5 2顶腐病(发病率%) 圣丰5号 6月27日 10 呼单5号(塔6月27日 2
娜)
德美亚1号6月27日 中和 6.67 5
(闫任沛)
PF 1 6月27日 中和 30m 2 2
915 6月27日 中和 30m 2 6
德美亚1号 6月27日 中和 30m 2 2
德改24 6月27日 中和 30m 2 0
IP702 6月27日 中和 30m 2 0
呼760 6月27日 中和 30m 2 1
2Z63 92 6月27日 中和 30m 0
2M13--21 6月27日 中和 30m 1
兴农18 6月27日 中和 30m 2 2
承单3号 6月27日 中和 30m 2 6
罕玉1号 6月27日 中和 30m 2 0
丰垦008 6月27日 中和 30m 2 0
兴农11 6月27日 中和 30m 2 0.5
2兴农19 6月27日 中和 30m 0 9231 ZT529 6月27日 中和 30m 2 0
2.3发病率与产量的关系 通过表2资料,初步分析发病率与产量间的r= -0.5978 y=612.0985-3.2734x 随着发病率增加,玉米产量相应的降低。发病率达到了5%以上就要采取防治措施。
品种 地块 表2 产量测定表 面积(亩) 株数 穗粒数
3795 629.6 百粒重 22.1 康地867 大河湾300
农场一
队6号地
久玉同上(地200
1034 膜)
绿单2号 谷兴盛50
地
产量(kg/666.7m2) 528.045 3795 3077 592 538 24.5 26.3 550.43 435.38
2.4发病规律 玉米顶腐病是真菌中的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亚粘团镰刀菌Fusarium subglutinans (Wollenweb.et Reinking)P.E.Nelson et.al. 我地该病原菌以分子孢子或菌丝体在土壤、病残体、种子带菌为主,特别是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使发病区域不断扩大;且病株产生的病原菌分生孢子还可以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一般在多雨、高湿的条件下利于大发生,发病适宜温度为25~30℃。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在同样气候、同样品种的条件下,受害较重的大多是黏性土质地块和低洼地块,且浇水过大、浇水偏早的地块更为严重。
3防治方法
3.1加快铲趟进度,促进玉米秧苗的提质升级。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加快铲趟进度,排湿提温,消灭杂草,以提高秧苗质量,增强抗病能力。
3.2 及时追肥。玉米生育进程进入大喇叭口期,要迅速对玉米进行追施氮肥,尤其对发病较重地块更要做好及早追肥工作。同时,
要做好叶面喷施锌肥和生长调节剂,促苗早发,补充养分,提高抗逆能力。
3.3选择抗病品种。在生产上,应注意淘汰感病的品种,选用抗性强的品种。丰垦008、罕玉1号、兴农19、德改24,IP702、先锋38P05、康地5031、北优3、锋玉2和利合16在田间未见发病或发病较轻,可以在不同的生态区选择种植。
3.4剪除病叶。对玉米心叶已扭曲腐烂的较重病株,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3.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择药剂防治,首选300倍液的58%甲霜灵·锰锌,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硫酸锌肥,或70%甲基托布津加硫酸锌肥500倍液喷施,锌肥用量应根据不同商品含量按说明用量的四分之三,用背负式喷雾器将喷头拧下,沿茎灌入,每病株灌施50-100毫升药液。选用加配500倍液的50%多菌灵、或1500倍液的病除康2号、或3000倍液的病除康3号等杀菌剂混合用药,喷施2次。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玉霞,陈申宽. 扎兰屯市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植物医生.2013,26(6):9
[2]王晓鸣, 戴法超等. 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扎兰屯市玉米顶腐病发生为害情况调查 陈鹏 陈申宽 闫任沛 吕文亮
(1. 内蒙古农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 呼和浩特市010018; 2. 呼伦贝尔申宽生物技术研究所 扎兰屯市162650;3. 大河湾农场 扎兰屯市162650)
摘要:2014年采用定点定期调查的方法,针对玉米顶腐病的发生危害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明确了在扎兰屯市病害的发病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大河湾农场、卧牛河镇新发村发病较重,调查了大田和小区的26个品种,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发病田进行防治后对挽回经济损失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玉米 顶腐病 发生危害 防治技术
玉米是扎兰屯市的主要栽培作物,在全市的农业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扎兰屯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3.93万hm 。其中,粮食作物玉米达18.69 万hm 。 由于种植的品种单一,种植方式传统,自2008年开始农牧学校河西实习农场、大河湾农场等玉米地发生了顶腐病,这几年不同年头都是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成为当地玉米生产中引起重视的病害之一。为了摸清病害的发生危害规律,探明综合防治的技术,进行了此项的调查研究。 1 调查方法 22
1.1调查地点
调查点选择在大河湾农场、卧牛河镇长发村、中和镇农研所基地、农牧学校基地。
1.2方法
在玉米苗期,随机的选择代表性的乡镇,代表性的地块,不同的品种定点定期调查,按照对角线选择调查点,每点不少于100株,计算发病率,并进行防治试验。秋季测产,进行系统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发病期与病害诊断
2.1.1发病期 我地此病多在出苗到拔节期发生。发病期多在玉米的四叶期后到10叶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玉米苗期至成株期均表现症状,发病轻的植株后期的植高和长势恢复正常。发病重的植株矮小,上部叶片扭曲缠结不能伸展,不能形成产量。
2.1.2诊断要点
(1)叶缘缺刻型。感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叶缘和顶部褪绿呈黄亮色,严重时1个叶片的半边或者全叶脱落,只留下叶片中脉以及中脉上残留的少量叶肉组织。这种类型的田间占10%
(2)叶片枯死型。叶片基部边缘褐色腐烂,叶片有时呈“撕裂状”或“断叶状”,严重时顶部4~5叶的叶尖或全叶枯死。这种类型的田间占15%
(3)扭曲卷裹型。顶部叶片卷缩成直立“长鞭状”,有的在形成鞭状时被其它叶片包裹不能伸展形成“弓状”,有的顶部几个叶片扭曲缠结不能伸展,缠结的叶片常呈“撕裂状”、“皱缩状”。这种类型的田间占55%
(4)叶鞘、茎秆腐烂型。穗位节的叶片基部变褐色腐烂的病株,常常在叶鞘和茎秆髓部也出现腐烂,叶鞘内侧和紧靠的茎秆皮层呈“铁锈色”腐烂,剖开茎部,可见内部维管束和茎节出现褐色病点或短条状变色,有的出现空洞,内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刮风时容易折倒。这种类型的占10%。
(5)弯头型。穗位节叶基和茎部发病发黄,叶鞘茎秆组织软化,植株顶端向一侧倾斜。病株的根系通常不发达,主根短小,根毛细而多,呈绒状,根冠变褐腐烂。高湿的条件下,病部出现粉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这种类型的田间占10%。
2.2病害的危害程度
2014年通过普查全市玉米顶腐病发生面积约0.53万hm ,大河湾镇、卧牛河镇、成吉思汗镇务大哈气发生较重,最高发病率为5%。通过定点定期调查,大河湾农场调查面积36.67 hm ,平均发病率为32.8%,康地867、九丰1037和绿单2号发病率分别为40%、20%和38.5%。卧牛河镇调查了6.67hm 222地,平均发病率5.2%,KX9384、德育17、金峰88、蒙玉16、齐山602的发病率分别为3%、5%、5%、10%和3%。中和镇调查了20.67 hm,共计调查了大田品种圣丰5号、呼单5号、德美亚1号三个品种,发病率分别为10%、2%和5%。小区玉米品种15个,发病较重的有915、承单3号,发病率6%,较轻的有PF1、德美亚1号、呼760、M13—21、兴农18和兴农11,发病率在0.5%至2%。其他品种未见发病(详见表2
1)。
品种 表1 2014年玉米顶腐病发病情况调查 调查日期 调查地点 面积
(hm )(m 2)
KX9384
德育17
金峰88
蒙玉16
齐山602
康地867
久玉1034
绿单2号 6月27日 6月27日 6月27日 6月27日 6月27日 6月21日 6月21日 6月21日 长发村 1.33 长发村 1.33 长发村 1.33 长发村 1.33 长发村 1.33 大河湾农场113.33 队6号地 大河湾农场120.00 队6号地 大河湾农场13.33
队6号地
中和 6.67
中和 6.67 3 5 5 10 3 40 20 38.5 2顶腐病(发病率%) 圣丰5号 6月27日 10 呼单5号(塔6月27日 2
娜)
德美亚1号6月27日 中和 6.67 5
(闫任沛)
PF 1 6月27日 中和 30m 2 2
915 6月27日 中和 30m 2 6
德美亚1号 6月27日 中和 30m 2 2
德改24 6月27日 中和 30m 2 0
IP702 6月27日 中和 30m 2 0
呼760 6月27日 中和 30m 2 1
2Z63 92 6月27日 中和 30m 0
2M13--21 6月27日 中和 30m 1
兴农18 6月27日 中和 30m 2 2
承单3号 6月27日 中和 30m 2 6
罕玉1号 6月27日 中和 30m 2 0
丰垦008 6月27日 中和 30m 2 0
兴农11 6月27日 中和 30m 2 0.5
2兴农19 6月27日 中和 30m 0 9231 ZT529 6月27日 中和 30m 2 0
2.3发病率与产量的关系 通过表2资料,初步分析发病率与产量间的r= -0.5978 y=612.0985-3.2734x 随着发病率增加,玉米产量相应的降低。发病率达到了5%以上就要采取防治措施。
品种 地块 表2 产量测定表 面积(亩) 株数 穗粒数
3795 629.6 百粒重 22.1 康地867 大河湾300
农场一
队6号地
久玉同上(地200
1034 膜)
绿单2号 谷兴盛50
地
产量(kg/666.7m2) 528.045 3795 3077 592 538 24.5 26.3 550.43 435.38
2.4发病规律 玉米顶腐病是真菌中的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亚粘团镰刀菌Fusarium subglutinans (Wollenweb.et Reinking)P.E.Nelson et.al. 我地该病原菌以分子孢子或菌丝体在土壤、病残体、种子带菌为主,特别是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使发病区域不断扩大;且病株产生的病原菌分生孢子还可以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一般在多雨、高湿的条件下利于大发生,发病适宜温度为25~30℃。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在同样气候、同样品种的条件下,受害较重的大多是黏性土质地块和低洼地块,且浇水过大、浇水偏早的地块更为严重。
3防治方法
3.1加快铲趟进度,促进玉米秧苗的提质升级。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加快铲趟进度,排湿提温,消灭杂草,以提高秧苗质量,增强抗病能力。
3.2 及时追肥。玉米生育进程进入大喇叭口期,要迅速对玉米进行追施氮肥,尤其对发病较重地块更要做好及早追肥工作。同时,
要做好叶面喷施锌肥和生长调节剂,促苗早发,补充养分,提高抗逆能力。
3.3选择抗病品种。在生产上,应注意淘汰感病的品种,选用抗性强的品种。丰垦008、罕玉1号、兴农19、德改24,IP702、先锋38P05、康地5031、北优3、锋玉2和利合16在田间未见发病或发病较轻,可以在不同的生态区选择种植。
3.4剪除病叶。对玉米心叶已扭曲腐烂的较重病株,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
3.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择药剂防治,首选300倍液的58%甲霜灵·锰锌,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硫酸锌肥,或70%甲基托布津加硫酸锌肥500倍液喷施,锌肥用量应根据不同商品含量按说明用量的四分之三,用背负式喷雾器将喷头拧下,沿茎灌入,每病株灌施50-100毫升药液。选用加配500倍液的50%多菌灵、或1500倍液的病除康2号、或3000倍液的病除康3号等杀菌剂混合用药,喷施2次。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玉霞,陈申宽. 扎兰屯市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植物医生.2013,26(6):9
[2]王晓鸣, 戴法超等. 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