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高校毕业生遭遇最冷就业寒流之际,笔者所在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却捷报频传,成为高校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据了解,就业形势相对较好的还有不少新闻院校。然而,到传统媒体的并不多,大部分到了与媒体相关的泛媒体岗位。这种现象正常还是不正常?值得关注和探讨。
高就业率下的低传统媒体选择率
2012年底,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毕业人数创1949年以来之最。
然而,笔者所在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就业形势却看好。下面是四年来该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3年,150多名硕士毕业生,到中新社和南方报业、广州报业、深圳报业、北青报、东莞报业等21人;到央视及北京、广东、深圳、湖南、江西等广电11人;到腾讯等新媒体5人;到大学10人;到中纪委、深圳等当公务员或类似人员6人;到银行、保险单位10人;其余到南航、烟草、电力、中铁、移动、联通及房地产、物管、广告等企业。
2012年,90多名硕士毕业生,到新华社、中国证券报各1人;到南方报业、广州报业、深圳报业、福建日报、四川日报、浙江广电、湖南日报等20人;到佛山电视台等地市媒体3人;到移动、联通、电信10人;到学校8人;到国税等政府部门6人;到银行、电网、地产等40多人。
2011年,80多名硕士毕业生,到南方报业、成都报业、珠海报业、佛山报业、东莞报业等和广东广电、深圳广电等共20人;到腾讯、开心网3人;到移动、电信5人;到大学4人;到检察、国税、侨务、海关4人;到银行、证券、投资公司4人;读博2人;其余到烟草、电网、水务、地铁、地产、奶业等企业。
2010年,69名硕士毕业生,到位于广州地区的南方报业等报业8人;到新华社、凤凰卫视、腾讯、潇湘晨报及杂志、网站、地市报13人;当公务员或类似人员5人;到电信、移动5人;到银行5人;到高校10人;读博1人。其余到广告、地产、期货、物流等单位。
综观上述数据,不难发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单位,既有全国数一数二的报业集团、互联网老大,又有通信、银行等大型国企央企和外资企业,还有政府部门。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选择去传统媒体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并不高,粗略统计为:2013年约占21%;2012年约占24%;2011年约占25%;2010年约占30%,可以看出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新闻学子传统媒体就业率低的原因
对上述一组对比鲜明的数据所反映的就业现状,我们要作何理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其一,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规模呈扩大趋势,新闻人才储备猛增,导致采编岗位供不应求。分析一下这几年传媒院校的发展和强劲的扩招势头,就可以看出新闻人才的资源储备呈几何式增加。2008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报告显示,1994年,全国共有专业点66个。1999年,全国有111家高校设有新闻传播学专业,201个教学点(一个教学点指一个专业,比如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在校学生达5万多名。进入新世纪,我国新闻传播专业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在2011年的“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发展论坛”上,原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介绍称,到2011年底,在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教学单位达到975个,分别是新闻学286个、广播电视新闻学215个、广告学355个、编辑出版学73个、传播学40个、媒体创意6个,涉及的院校将近六七百所,在校学生人数近20万人。另外,2010年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新设博士点的评审工作完成之后,新闻传播学的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由以前的6个增至9个,一级硕士授权点由以往的28个增至83个。
显然,新闻传播教育规模在扩大,人才供给在增加;但遗憾的是,传统媒体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增多,需求能力不足。历来重视人才引进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过去最多时招过应届生100多人,而2010~2012年间其公布的招聘计划人数为:2010年58人,2011年64人,2012年82人。2013年实招60多人。这还算招得比较多的,总体上来说,全国各大报业集团所提供给应届毕业生的职位是“僧多粥少”,供求矛盾凸显。而且,传统媒体招人包括方方面面的人才,即便是采编人员,也有相当部分不是新闻院校毕业的。
其二,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的经营阴晴不定,乃至日渐式微,这就降低了传统媒体对新闻学子的吸引力。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不再有昔日的风光。2013年4月出炉的《2013传媒蓝皮书》指出,自2005年的“报业冬天”之后,中国报业在2012年又遭遇困境。从报业广告数据看,报纸广告下降7.5%,创下广告恢复30多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尤其是东部地区部分报业集团主业收入普遍下滑,整体经营陷入困境。从发行数据看,晚报、都市报等靠市场发行的报纸“整体销量下滑”是不争的事实,2012年中国报业的零售发行市场整体呈小幅下降趋势,与2011年相比下滑3%。传统媒体要走出当下的经营泥沼并非易事。但是,新媒体的发展风头正劲。以新媒体的老大——腾讯为例,其近两年的财报显示:2011年全年总收入为284.96亿元,同比增长45%,净利润122.53亿元,同比增长43%;2012年全年营收438.94亿元,同比增长54%,净利润123.32亿元,同比增长24.8%。新媒体冲击下的传统媒体困境,对新闻学子影响很大。萌发的对传统媒体前景的担忧,使新闻学子不再把传统媒体当作唯一或最好的就业选项。
其三,宽口径就业,不去传统媒体依然有较大的择业余地。既然新闻人才供过于求,传统媒体对新闻学子的吸引力降低,为什么不少新闻院校还出现高就业率的状况呢?在当下的全媒体时代或者泛媒体时代,几乎所有行业、单位都设有与媒体相关的泛媒体岗位,社会对具备媒介素养的人才需求量很大。这几年还出现纸媒人士如资深记者、编辑等纷纷离职的现象,离职后多数选择大型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上市公司、公关公司等前景看好的行业单位。这对新闻学子来说,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培育泛媒体人才也是新闻教育题中之义
尽管新闻学子选择到传统媒体就业的比例在下滑,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在减弱。相反,笔者认为,如今的全媒体时代或者泛媒体时代,对有媒介素养的人才需求已经越来越大。因此,培育泛媒体人才也是新闻教育题中之义。
众所周知,泛媒体时代伴随着传播载体和媒体类型的不断增加,新媒体产业以及与媒体相关产业的发展势必迅猛壮大。可以说,人们的生活已被大量信息包围,媒体如同衣食住行一样逐渐变成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早几年就有专家估计,未来几年,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达60万到80万人之多。2008年11月在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召开的中国首届媒体融合高峰论坛上,业界人士就表达了对媒体融合人才的急迫需求,有的还当场预订毕业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7月,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在传媒梦工场沙龙上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出一个观点——“一切产业都是媒体”。他认为,一切产业都是媒体产业,不仅仅是将媒体产业的内涵进行拓展,而是需要传媒人到产业中去探究其中的规律。这个观点体现在泛媒体时代新闻学子的就业选择上就是,随着泛媒体社会的发展,就业面会越来越广,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比如各类机构的内刊、网站、媒体通讯员岗位,还有新闻发言人、品牌推广、形象推介、市场营销、广告经营等工作岗位,都是新闻学子可大显身手的地方。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单位在寻找具备媒介素养的人才,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理应得到青睐。
尽管许多新闻学子选择到泛媒体岗位就业,但依旧可按媒体对人才的需求来培养。因为具备了新闻理想,有新闻的敏锐、独特的视角、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职业道德,即便到了泛媒体岗位也是用得上的。当然,还要适应新形势,树立泛媒体人才培养的观念。许多机构对泛媒体岗位人才的需求,可能要求更“杂”一点。有的机构招一两名学新闻专业的人才,可能希望他们除了会写文章、会编稿等基本的采编能力外,还要在摄影、办内部网、公关等方面有一定的能力。因此,新闻教育要注意通才的培养,但又要使学生有一两个方面的强项,力求做到“一专多能”或“两专多能”。
参考文献:
①雷跃捷:《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成就和问题》,《现代传播》,2013年第3期
②颜红:《媒介融合趋势下跨媒体人才的培养》,《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年1月
③李华 李晓喻:《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科发展论坛香山峰会会议综述》,《新闻学论集》第27辑,2011年12月
(世笑瑾: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本刊学术顾问)
就在高校毕业生遭遇最冷就业寒流之际,笔者所在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却捷报频传,成为高校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据了解,就业形势相对较好的还有不少新闻院校。然而,到传统媒体的并不多,大部分到了与媒体相关的泛媒体岗位。这种现象正常还是不正常?值得关注和探讨。
高就业率下的低传统媒体选择率
2012年底,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毕业人数创1949年以来之最。
然而,笔者所在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就业形势却看好。下面是四年来该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3年,150多名硕士毕业生,到中新社和南方报业、广州报业、深圳报业、北青报、东莞报业等21人;到央视及北京、广东、深圳、湖南、江西等广电11人;到腾讯等新媒体5人;到大学10人;到中纪委、深圳等当公务员或类似人员6人;到银行、保险单位10人;其余到南航、烟草、电力、中铁、移动、联通及房地产、物管、广告等企业。
2012年,90多名硕士毕业生,到新华社、中国证券报各1人;到南方报业、广州报业、深圳报业、福建日报、四川日报、浙江广电、湖南日报等20人;到佛山电视台等地市媒体3人;到移动、联通、电信10人;到学校8人;到国税等政府部门6人;到银行、电网、地产等40多人。
2011年,80多名硕士毕业生,到南方报业、成都报业、珠海报业、佛山报业、东莞报业等和广东广电、深圳广电等共20人;到腾讯、开心网3人;到移动、电信5人;到大学4人;到检察、国税、侨务、海关4人;到银行、证券、投资公司4人;读博2人;其余到烟草、电网、水务、地铁、地产、奶业等企业。
2010年,69名硕士毕业生,到位于广州地区的南方报业等报业8人;到新华社、凤凰卫视、腾讯、潇湘晨报及杂志、网站、地市报13人;当公务员或类似人员5人;到电信、移动5人;到银行5人;到高校10人;读博1人。其余到广告、地产、期货、物流等单位。
综观上述数据,不难发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单位,既有全国数一数二的报业集团、互联网老大,又有通信、银行等大型国企央企和外资企业,还有政府部门。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选择去传统媒体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并不高,粗略统计为:2013年约占21%;2012年约占24%;2011年约占25%;2010年约占30%,可以看出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新闻学子传统媒体就业率低的原因
对上述一组对比鲜明的数据所反映的就业现状,我们要作何理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其一,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规模呈扩大趋势,新闻人才储备猛增,导致采编岗位供不应求。分析一下这几年传媒院校的发展和强劲的扩招势头,就可以看出新闻人才的资源储备呈几何式增加。2008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报告显示,1994年,全国共有专业点66个。1999年,全国有111家高校设有新闻传播学专业,201个教学点(一个教学点指一个专业,比如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在校学生达5万多名。进入新世纪,我国新闻传播专业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在2011年的“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发展论坛”上,原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介绍称,到2011年底,在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教学单位达到975个,分别是新闻学286个、广播电视新闻学215个、广告学355个、编辑出版学73个、传播学40个、媒体创意6个,涉及的院校将近六七百所,在校学生人数近20万人。另外,2010年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新设博士点的评审工作完成之后,新闻传播学的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由以前的6个增至9个,一级硕士授权点由以往的28个增至83个。
显然,新闻传播教育规模在扩大,人才供给在增加;但遗憾的是,传统媒体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增多,需求能力不足。历来重视人才引进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过去最多时招过应届生100多人,而2010~2012年间其公布的招聘计划人数为:2010年58人,2011年64人,2012年82人。2013年实招60多人。这还算招得比较多的,总体上来说,全国各大报业集团所提供给应届毕业生的职位是“僧多粥少”,供求矛盾凸显。而且,传统媒体招人包括方方面面的人才,即便是采编人员,也有相当部分不是新闻院校毕业的。
其二,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的经营阴晴不定,乃至日渐式微,这就降低了传统媒体对新闻学子的吸引力。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不再有昔日的风光。2013年4月出炉的《2013传媒蓝皮书》指出,自2005年的“报业冬天”之后,中国报业在2012年又遭遇困境。从报业广告数据看,报纸广告下降7.5%,创下广告恢复30多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尤其是东部地区部分报业集团主业收入普遍下滑,整体经营陷入困境。从发行数据看,晚报、都市报等靠市场发行的报纸“整体销量下滑”是不争的事实,2012年中国报业的零售发行市场整体呈小幅下降趋势,与2011年相比下滑3%。传统媒体要走出当下的经营泥沼并非易事。但是,新媒体的发展风头正劲。以新媒体的老大——腾讯为例,其近两年的财报显示:2011年全年总收入为284.96亿元,同比增长45%,净利润122.53亿元,同比增长43%;2012年全年营收438.94亿元,同比增长54%,净利润123.32亿元,同比增长24.8%。新媒体冲击下的传统媒体困境,对新闻学子影响很大。萌发的对传统媒体前景的担忧,使新闻学子不再把传统媒体当作唯一或最好的就业选项。
其三,宽口径就业,不去传统媒体依然有较大的择业余地。既然新闻人才供过于求,传统媒体对新闻学子的吸引力降低,为什么不少新闻院校还出现高就业率的状况呢?在当下的全媒体时代或者泛媒体时代,几乎所有行业、单位都设有与媒体相关的泛媒体岗位,社会对具备媒介素养的人才需求量很大。这几年还出现纸媒人士如资深记者、编辑等纷纷离职的现象,离职后多数选择大型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上市公司、公关公司等前景看好的行业单位。这对新闻学子来说,起到了示范的作用。 培育泛媒体人才也是新闻教育题中之义
尽管新闻学子选择到传统媒体就业的比例在下滑,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在减弱。相反,笔者认为,如今的全媒体时代或者泛媒体时代,对有媒介素养的人才需求已经越来越大。因此,培育泛媒体人才也是新闻教育题中之义。
众所周知,泛媒体时代伴随着传播载体和媒体类型的不断增加,新媒体产业以及与媒体相关产业的发展势必迅猛壮大。可以说,人们的生活已被大量信息包围,媒体如同衣食住行一样逐渐变成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早几年就有专家估计,未来几年,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达60万到80万人之多。2008年11月在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召开的中国首届媒体融合高峰论坛上,业界人士就表达了对媒体融合人才的急迫需求,有的还当场预订毕业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3年7月,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在传媒梦工场沙龙上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出一个观点——“一切产业都是媒体”。他认为,一切产业都是媒体产业,不仅仅是将媒体产业的内涵进行拓展,而是需要传媒人到产业中去探究其中的规律。这个观点体现在泛媒体时代新闻学子的就业选择上就是,随着泛媒体社会的发展,就业面会越来越广,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比如各类机构的内刊、网站、媒体通讯员岗位,还有新闻发言人、品牌推广、形象推介、市场营销、广告经营等工作岗位,都是新闻学子可大显身手的地方。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单位在寻找具备媒介素养的人才,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理应得到青睐。
尽管许多新闻学子选择到泛媒体岗位就业,但依旧可按媒体对人才的需求来培养。因为具备了新闻理想,有新闻的敏锐、独特的视角、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职业道德,即便到了泛媒体岗位也是用得上的。当然,还要适应新形势,树立泛媒体人才培养的观念。许多机构对泛媒体岗位人才的需求,可能要求更“杂”一点。有的机构招一两名学新闻专业的人才,可能希望他们除了会写文章、会编稿等基本的采编能力外,还要在摄影、办内部网、公关等方面有一定的能力。因此,新闻教育要注意通才的培养,但又要使学生有一两个方面的强项,力求做到“一专多能”或“两专多能”。
参考文献:
①雷跃捷:《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成就和问题》,《现代传播》,2013年第3期
②颜红:《媒介融合趋势下跨媒体人才的培养》,《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年1月
③李华 李晓喻:《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科发展论坛香山峰会会议综述》,《新闻学论集》第27辑,2011年12月
(世笑瑾: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本刊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