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 一、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袁行霈先生
说:“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
人生的两大支柱。” 1、真率自然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
《山中与幽人对酌》 《宋书??隐逸传》:“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
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陶渊明:“质性自然,非矫
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 。 《归去来兮辞》序说:“余家贫,耕植不足
以自给。幼稚盈家,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此行谁使然, 似为饥
所驱。”“畴昔苦长饥, 投耒去学仕。”(《饮酒二十首》) 入官场后,他常叨念 “静
念园林好”、“园田日梦想, 安得久离析?”(《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
溪》) 393年任江州祭酒 ,陶渊明“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
潜传》) 405年他任彭泽县令81天。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
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官场黑暗,诗人实现不了“大济于苍生”人生
价值, 折腰事人又违反自己的“质性”,毅然 “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
一)。 李泽厚:陶渊明所追求的“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
人格和不屈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 2、安贫乐道 回归田园20
余年间,生活贫苦,他没再出仕。 “岂不实辛苦, 所惧非饥寒。贫富常交战, 道
胜无戚颜。”(《咏贫士七首》) 义熙末年,陶渊明被征召为“著作佐郎”而“不
就”。 424年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
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
被他“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 。 邓小军:“在晋的隐居只是不愿心为
形役,入宋后的隐居则是不奉刘宋正朔。” 二、陶渊明文学地位的变化 陶渊明
去世后,颜延之写了《陶征士诔》,褒扬了陶渊明品格和气节,对他的文学成就,
没充分肯定。 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萧统称赞“其文章不群,
辞采精拔”。 钱钟书统计,唐人“每赋重九、归来、县令、隐居诸题,偶用陶公
故事”者,及称美其人其文者有三十多家。 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
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 苏东坡:“吾与诗人无
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
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辛弃疾词作提及陶诗、陶文的有60首。辛
弃疾:“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钱钟书 :“渊明文名,至宋
而极”。 三、诗歌解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
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
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
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
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1、如何理解王安石评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
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这四句反映了
陶渊明怎样的心态 ? 前四句平易如同口语,但结构严密,第一
句叙述,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自然流畅。 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到他家访问,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虽身居“人境”,但精神超脱的幽静忘世心态。 2、诗人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领悟到怎样的真意? 诗人归隐后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悠然自得神态。 3、诗人写“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的目的? 提示读者回到形象,去体味诗的含义:物
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恬淡心情。 此诗三层意境,由“幽静忘世,到物
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 四、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 1、热爱劳动、
赞美田园生活的讴歌。 梁启超:“他的快乐不是从安逸得来,完全从勤劳得来。”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
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劳动中同农民建立
了感情。 《归园田居》其二:“时复墟曲中, 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
麻长”。 春景:“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
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夏景:“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和郭主簿》其一)秋景:“秋菊有佳色,
《饮酒》其五 一、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袁行霈先生
说:“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
人生的两大支柱。” 1、真率自然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
《山中与幽人对酌》 《宋书??隐逸传》:“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
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陶渊明:“质性自然,非矫
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 。 《归去来兮辞》序说:“余家贫,耕植不足
以自给。幼稚盈家,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此行谁使然, 似为饥
所驱。”“畴昔苦长饥, 投耒去学仕。”(《饮酒二十首》) 入官场后,他常叨念 “静
念园林好”、“园田日梦想, 安得久离析?”(《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
溪》) 393年任江州祭酒 ,陶渊明“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
潜传》) 405年他任彭泽县令81天。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
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官场黑暗,诗人实现不了“大济于苍生”人生
价值, 折腰事人又违反自己的“质性”,毅然 “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
一)。 李泽厚:陶渊明所追求的“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
人格和不屈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 2、安贫乐道 回归田园20
余年间,生活贫苦,他没再出仕。 “岂不实辛苦, 所惧非饥寒。贫富常交战, 道
胜无戚颜。”(《咏贫士七首》) 义熙末年,陶渊明被征召为“著作佐郎”而“不
就”。 424年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
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
被他“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 。 邓小军:“在晋的隐居只是不愿心为
形役,入宋后的隐居则是不奉刘宋正朔。” 二、陶渊明文学地位的变化 陶渊明
去世后,颜延之写了《陶征士诔》,褒扬了陶渊明品格和气节,对他的文学成就,
没充分肯定。 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萧统称赞“其文章不群,
辞采精拔”。 钱钟书统计,唐人“每赋重九、归来、县令、隐居诸题,偶用陶公
故事”者,及称美其人其文者有三十多家。 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
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 苏东坡:“吾与诗人无
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
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辛弃疾词作提及陶诗、陶文的有60首。辛
弃疾:“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钱钟书 :“渊明文名,至宋
而极”。 三、诗歌解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
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
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
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
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1、如何理解王安石评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
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这四句反映了
陶渊明怎样的心态 ? 前四句平易如同口语,但结构严密,第一
句叙述,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自然流畅。 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到他家访问,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虽身居“人境”,但精神超脱的幽静忘世心态。 2、诗人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领悟到怎样的真意? 诗人归隐后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悠然自得神态。 3、诗人写“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的目的? 提示读者回到形象,去体味诗的含义:物
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恬淡心情。 此诗三层意境,由“幽静忘世,到物
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 四、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 1、热爱劳动、
赞美田园生活的讴歌。 梁启超:“他的快乐不是从安逸得来,完全从勤劳得来。”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
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劳动中同农民建立
了感情。 《归园田居》其二:“时复墟曲中, 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
麻长”。 春景:“鸟弄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
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夏景:“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和郭主簿》其一)秋景:“秋菊有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