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在[莺莺传]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唐传奇和诗歌都是文学史上的奇葩,而唐传奇“文备众体”的特征又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唐传奇的代表作《莺莺传》中,诗歌发挥的作用已经相当明显,主要有表情达意,引发情节事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评论等,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莺莺传》 表情达意 引发情节事件 人物形象的塑造 评论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的传奇家也多诗人,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云:“大率唐人多工诗,虽小说戏剧,鬼物假,莫不宛转有思致,不必颛门名家而后可称也。”因此唐代传奇家在传奇的创作中大都非常自觉地融入大量的诗歌,而这些诗歌在唐传奇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莺莺传》作为唐传奇中的杰出作品,也毫不例外的运用了许多诗歌,虽然《莺莺传》的篇幅不是很长,但是在这部作品中诗歌的作用却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

  

  一、表情达意

  

  《莺莺传》的故事情节主要是描写张生与莺莺由相识、相知到最后张生忍情的结局,在两人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有作者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对他们感情的描写,但在主人公表情达意的描写上,通过他们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互赠的诗歌来表达则更为有力。如开始,张生作《春词》,既流露出张生的才情,也是他借此表达对莺莺的爱慕之情,来试探莺莺。而莺莺则回以《明月三五夜》,含蓄地表达出了莺莺盼望张生到来之情,由此可知两人都有意于对方。后来莺莺主动去找过张生一次后,竟“十馀日,杳不复知”,张生即写《会真诗》三十韵,让红娘转交给莺莺,以诗来表明自己对她的相思之情,此后两人“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两人通过诗互传心意,可以说,诗在他们感情确立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作品最后,张生另娶之后,经过莺莺的居所,以外兄的身份请求见莺莺一面,而莺莺则以诗回答张生“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生动地表明了莺莺对张生的爱和怨。张生将走之时,她又写一诗“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语调悲慨,并且她让张生像以前对她那样好好对待他新的妻子,充分表达了莺莺已经果断地决定了与张生决绝。通过这几首诗,张生最初对莺莺的喜爱之情和莺莺对张生的情意变化,就充分地传达出来了。

  

  二、引发情节事件

  

  我们知道,《莺莺传》中描写很成功的一个地方就是张生晚上爬墙欲与莺莺约会,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张生开始时的憨厚与对莺莺的爱慕,而导致这一行为的原因就是张生在给莺莺写了两首《春词》后,莺莺给他回的那首《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且不说是张生真领会错了意思,还是莺莺故作姿态,端服严容拒绝张生,小说所描写的当时的情景确实与莺莺诗中所写一致,总之是莺莺的这首诗引发了张生爬墙这一可笑行为,而莺莺出人意料的拒绝也使得莺莺这一形象更加复杂。可见,如果运用恰当,诗在引发情节事件中也起到很大作用。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莺莺传》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很成功的,这其中又以崔莺莺的形象为代表,她是唐传奇人物中具有独特性格的典型人物,因为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主动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这一点在封建时代是很难得的。在唐代,崔、卢、李、郑、王五大姓,历来为人们所羡慕,而崔莺莺作为一个名门望族之女,也非常具有才华。莺莺具有诗人气质,作品中有很多优秀的诗都是出自莺莺之口,而这些诗也将莺莺的形象塑造的更加成功。从开始的《明月三五夜》,莺莺就主动大胆地向张生表明自己的心意,显示出她那种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追求爱情自由的叛逆性格。但这时的莺莺性格中尚带有一点娇羞。而到最后,她写给张生的那两首诗,则表明了她对张生爱恨交加的无可奈何之情,也显示出了莺莺与张生决绝的刚强态度,此时的她已经成长为一个理智的少妇。通过这三首诗,莺莺的性格发展得以完成,也正是诗歌那种言有尽意无穷的特点,使得莺莺的性格更加复杂饱满,耐人寻味。

  

  四、评论

  

  我们以今人的观点来评论《莺莺传》,都认为这是一部悲剧。张生高中进士后,抛弃前妻另娶别妻,而莺莺作为一个弱女子,生在封建时代却毫无反抗能力,只能以悲剧结束自己的爱情。得出这种结论是因为我们站在现在的社会道德角度来看待问题。在《莺莺传》中,作者还引了时人杨巨源、元稹、李公垂等人的诗词来评论张生这一行为。唐代是开放的时代,文人狎妓之风非常普遍。唐人有大量的诗作是描写娼妓的,而且当时的娼妓多歌舞、诗词、乐器兼通,所以才子们把追求风流看作一种时尚。从杨巨源作的《崔娘诗》来看“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诗中不仅没有丝毫指责张生始乱终弃的意思,反而称他为“风流才子”,这也是他在惋惜中流露出自己对张生的羡慕之情。而元稹续张生的《会真诗》三十韵中“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等大量的对女性的描写也表露出当时人们的风流个性。最后李公垂的《莺莺歌》也没有对张生进行批判。而且在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的观念下,人们也很容易就原谅了张生,认为“张为善补过者”,这与我们今天的看法是不同的。由此可见,作品中时人的评论诗歌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时代风气和社会观念,也有助于我们对人物形象进行正确的评价。《莺莺传》作为短篇小说,其中的诗歌数量并不算多,但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运用的非常成功,诗对作品的渗透作用表现的非常明显。而且它对明代诗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后世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友鹤.《唐宋传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4.

  [3]崔际银.《诗与唐人小说》[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4]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王增斌、田同旭.《中国古代小说通论综解》[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

  [6]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内容摘要:唐传奇和诗歌都是文学史上的奇葩,而唐传奇“文备众体”的特征又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唐传奇的代表作《莺莺传》中,诗歌发挥的作用已经相当明显,主要有表情达意,引发情节事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评论等,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莺莺传》 表情达意 引发情节事件 人物形象的塑造 评论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的传奇家也多诗人,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云:“大率唐人多工诗,虽小说戏剧,鬼物假,莫不宛转有思致,不必颛门名家而后可称也。”因此唐代传奇家在传奇的创作中大都非常自觉地融入大量的诗歌,而这些诗歌在唐传奇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莺莺传》作为唐传奇中的杰出作品,也毫不例外的运用了许多诗歌,虽然《莺莺传》的篇幅不是很长,但是在这部作品中诗歌的作用却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

  

  一、表情达意

  

  《莺莺传》的故事情节主要是描写张生与莺莺由相识、相知到最后张生忍情的结局,在两人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有作者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对他们感情的描写,但在主人公表情达意的描写上,通过他们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互赠的诗歌来表达则更为有力。如开始,张生作《春词》,既流露出张生的才情,也是他借此表达对莺莺的爱慕之情,来试探莺莺。而莺莺则回以《明月三五夜》,含蓄地表达出了莺莺盼望张生到来之情,由此可知两人都有意于对方。后来莺莺主动去找过张生一次后,竟“十馀日,杳不复知”,张生即写《会真诗》三十韵,让红娘转交给莺莺,以诗来表明自己对她的相思之情,此后两人“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两人通过诗互传心意,可以说,诗在他们感情确立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作品最后,张生另娶之后,经过莺莺的居所,以外兄的身份请求见莺莺一面,而莺莺则以诗回答张生“自从消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生动地表明了莺莺对张生的爱和怨。张生将走之时,她又写一诗“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语调悲慨,并且她让张生像以前对她那样好好对待他新的妻子,充分表达了莺莺已经果断地决定了与张生决绝。通过这几首诗,张生最初对莺莺的喜爱之情和莺莺对张生的情意变化,就充分地传达出来了。

  

  二、引发情节事件

  

  我们知道,《莺莺传》中描写很成功的一个地方就是张生晚上爬墙欲与莺莺约会,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张生开始时的憨厚与对莺莺的爱慕,而导致这一行为的原因就是张生在给莺莺写了两首《春词》后,莺莺给他回的那首《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且不说是张生真领会错了意思,还是莺莺故作姿态,端服严容拒绝张生,小说所描写的当时的情景确实与莺莺诗中所写一致,总之是莺莺的这首诗引发了张生爬墙这一可笑行为,而莺莺出人意料的拒绝也使得莺莺这一形象更加复杂。可见,如果运用恰当,诗在引发情节事件中也起到很大作用。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莺莺传》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很成功的,这其中又以崔莺莺的形象为代表,她是唐传奇人物中具有独特性格的典型人物,因为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主动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这一点在封建时代是很难得的。在唐代,崔、卢、李、郑、王五大姓,历来为人们所羡慕,而崔莺莺作为一个名门望族之女,也非常具有才华。莺莺具有诗人气质,作品中有很多优秀的诗都是出自莺莺之口,而这些诗也将莺莺的形象塑造的更加成功。从开始的《明月三五夜》,莺莺就主动大胆地向张生表明自己的心意,显示出她那种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追求爱情自由的叛逆性格。但这时的莺莺性格中尚带有一点娇羞。而到最后,她写给张生的那两首诗,则表明了她对张生爱恨交加的无可奈何之情,也显示出了莺莺与张生决绝的刚强态度,此时的她已经成长为一个理智的少妇。通过这三首诗,莺莺的性格发展得以完成,也正是诗歌那种言有尽意无穷的特点,使得莺莺的性格更加复杂饱满,耐人寻味。

  

  四、评论

  

  我们以今人的观点来评论《莺莺传》,都认为这是一部悲剧。张生高中进士后,抛弃前妻另娶别妻,而莺莺作为一个弱女子,生在封建时代却毫无反抗能力,只能以悲剧结束自己的爱情。得出这种结论是因为我们站在现在的社会道德角度来看待问题。在《莺莺传》中,作者还引了时人杨巨源、元稹、李公垂等人的诗词来评论张生这一行为。唐代是开放的时代,文人狎妓之风非常普遍。唐人有大量的诗作是描写娼妓的,而且当时的娼妓多歌舞、诗词、乐器兼通,所以才子们把追求风流看作一种时尚。从杨巨源作的《崔娘诗》来看“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销初。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诗中不仅没有丝毫指责张生始乱终弃的意思,反而称他为“风流才子”,这也是他在惋惜中流露出自己对张生的羡慕之情。而元稹续张生的《会真诗》三十韵中“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等大量的对女性的描写也表露出当时人们的风流个性。最后李公垂的《莺莺歌》也没有对张生进行批判。而且在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的观念下,人们也很容易就原谅了张生,认为“张为善补过者”,这与我们今天的看法是不同的。由此可见,作品中时人的评论诗歌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时代风气和社会观念,也有助于我们对人物形象进行正确的评价。《莺莺传》作为短篇小说,其中的诗歌数量并不算多,但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运用的非常成功,诗对作品的渗透作用表现的非常明显。而且它对明代诗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后世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友鹤.《唐宋传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4.

  [3]崔际银.《诗与唐人小说》[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4]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王增斌、田同旭.《中国古代小说通论综解》[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

  [6]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内容

  • 元稹[莺莺传]赏析
  • <莺莺传>赏析 <莺莺传>的作者是元稹,元稹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其先世是鲜卑族拓跋氏,汉化后以"元"为姓,从北魏至隋,地位均极显赫,不过到元稹父.祖一辈时已渐趋没落.元稹八岁丧父,由母亲携往舅家抚养,少年时代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他的母亲郑夫人贤明有学识, ...

  • 普救寺导游词
  •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 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围,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这是一座千年古刹,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 ...

  • 古代作家作品
  • [1] <诗经>十五国风中"王风"之"王"是王城的简称,故址是在今天的 C A 河南郑州 B 陕西西安 C 河南洛阳 D 山西芮城 [2] 突破经血桎梏,开始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的专著是 B A <毛诗正义> B < ...

  •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 教授推荐书目之一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由流通部工作人员提供书目,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李传印教授精心选择和点评) 说 明: 一.杨叔子院士说过:"育人而非制器".这六个字,包含了很深刻的意义.人要立于天地间,不管他(她)能力大小,社会地位高低.是贫是富,首先他(她) ...

  • 西厢记故事梗概
  •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 ...

  •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林黛玉形象之比较
  •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林黛玉形象之比较 摘要:一部<西厢记>天下夺魁,一曲<红楼梦>怀金悼玉,中国文学的双壁成功塑造了两个近乎完美的艺术形象:崔莺莺和林黛玉.她们从不同的封建时代背景下走来,身为女儿,其才其貌深入人心:她们长在深闺,争取爱情的勇气让人击掌而赞.然而 ...

  •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作者元稹却是个负心汉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大意是,看过了广阔浩淼的沧海,就不会被别处的水吸引,磅礴梦幻的巫山之云才是云,别处的都看不上.作者元稹以此诗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思念,情真意切,忠贞不二,有了你其他女子都不放在眼里.可是嘴上这么说,身体却很诚实,留下这千古名句的元稹用实际行动告诉 ...

  • 悼亡妻感天动地,风流帐千古相传,是浪子还是渣男?
  • 中国历来的诗人是多种多样的,就像人一样,人是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人的个性差异很大,诗人也是,有些诗人多情,有些诗人深情,有些诗人多情兼深情,然而有些诗人,可能诗句写得很好,但是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上,处理得不好,这样的人还不少.我说的多情的这种人呢,今天,我们称之为"浪子". 那么 ...

  • 北师大古代文学思考题
  • 先秦文学思考题 比较<诗经>中 " 国风 " 和 " 小雅 " 诗的风格特征. 试述风.雅.颂的文体特征. 试述赋.比.兴的文学意义. 试析<诗经>怨刺诗的思想和表达特点. 论述<诗经>的现实精神. 试论<诗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