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掌握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

2.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理解课文;

2.结合诵读理解孟子说理的气势与情感;

3.讨论交流,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归属感;

2.体味文章深刻思想,从中获得对人生的借鉴与指导。

【教学重点】1. 疏通理解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 理解重要概念,比如“大丈夫”、“义”、“道”等。

4.触类旁通,推己及人,联系现实,从而增强生命的韧性,走出小我的局限,直面人生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如“义”、“气”、“大”、“刚”、“仁”、“礼”等等。

【教学设想】1.通过朗读和文本分析,感受孟子所传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

2.挖掘文本其简洁而意旨深远的说理艺术。

3.突破难点:即通过对关键词(“义”、“道”、“气”、“仁”、“礼”、“大”、“刚”)的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过程】

要点:

第一节,关键词:1、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2、“善养”,如何“养”?

第二节,关键词:大丈夫。对“大丈夫”的理解,景春和孟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大丈夫呢?

一、 导入:抓关键词——《国语》中有“生丈夫(男孩),生女子”, 句中的“丈夫”和文中“丈夫(成年男子)之冠”中的“丈夫”意思是否相同? “此之谓大丈夫”一句中“大丈夫”应为何意?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大丈夫呢? 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二篇:

(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课文。

(二)关注文言字词及有关文言知识。

(三)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为什么有些人是不能称为“大丈夫”呢?比如景春所称的公孙衍、张仪。

1).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

明确: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的。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

2).孟子是如何评价公孙衍和张仪的?他的情感态度如何呢?

2.评价是不是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呢?怎样才够称得上“大丈夫”呢?用孟子的哪些话可以概括?

1) 孟子认为得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称得上“大丈夫”呢?

明确:得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即义)”。其次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道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践行自己的主张”。再次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

2) 如何理解“仁”、“礼”、“义”呢?

三、学习第一篇:

(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课文。

(二)关注文言字词及有关文言知识。

(三)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出示一幅对联:

天地有大气,一(仁)一(礼)一(义),

人间有至圣,唯(孔)唯(孟)唯(己)。

横批:善养吾浩然之气

2. 这“浩然之气”有何特点?

明确:公孙丑问孟子,“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的回答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那么“浩然之气”何为“至大”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还能有比这“天”更大的了吗?所谓的“居天下之广居”,按照杨伯峻的解释,则是“应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大路‘义’”。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你做到“仁”,做到“礼”,做到“义”,你就是“至大”。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丈夫懂得坚持,不随波逐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这就是所说的“大丈夫”。一个人所处的世上,有很多东西让他迷失心性,丧失本我,比如富贵、比如贫贱、比如威武等等。

3.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意思是“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请同学们思考,孟子怎样培养他的浩然之气呢?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些什么呢?

明确: 1) 直养无害 2) 配义与道 3) 集义无馁 4) 勿正勿忘,勿助长也

五、 拓展延伸

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一切向“钱”看的浪潮如龙卷风般,将每个人都席卷进来,凡事均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甚至以此衡量人一生的成就。面对这种大趋势,人们还来不及思索,就随之游走于世间,自我不断膨胀,欲望如草般疯长,灵魂却远远地落在了身后,蹒跚而行。

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母心。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

【颁奖词】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教学反思:一、巧切入:由《国语》中有“生丈夫,生女子”一句中的“丈夫”切入,引出“丈夫之冠”及“此之谓大丈夫”一句中“大丈夫”,并顺势提出“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大丈夫呢?”这样的切入点,即丰富了学生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大丈夫这个核心问题,而且使授课思路清晰。

二、 巧为过渡

通过填对联的形式,上联是“天地有大气,一(仁)一(礼)一(义);人间有至圣,唯孔唯孟唯(己)”,既做到了对已学内容的统摄、理解、归纳,同时又自然过渡到对第一篇文章的理解。

三 突出重点

这三篇文章既是在思想上自成一体,而且也是独立成篇的。这三篇文章中,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一是“气”,一是“仁”,一是“礼”,一是“义”,一是“大丈夫”;在文章的理解上,第一篇文章着重理解“如何养”,第二篇文章着重理解“什么是大丈夫”。这样通过对这几个概念和问题的理解与思考,我们就抓住了这几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掌握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

2.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理解课文;

2.结合诵读理解孟子说理的气势与情感;

3.讨论交流,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归属感;

2.体味文章深刻思想,从中获得对人生的借鉴与指导。

【教学重点】1. 疏通理解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 理解重要概念,比如“大丈夫”、“义”、“道”等。

4.触类旁通,推己及人,联系现实,从而增强生命的韧性,走出小我的局限,直面人生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如“义”、“气”、“大”、“刚”、“仁”、“礼”等等。

【教学设想】1.通过朗读和文本分析,感受孟子所传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

2.挖掘文本其简洁而意旨深远的说理艺术。

3.突破难点:即通过对关键词(“义”、“道”、“气”、“仁”、“礼”、“大”、“刚”)的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过程】

要点:

第一节,关键词:1、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2、“善养”,如何“养”?

第二节,关键词:大丈夫。对“大丈夫”的理解,景春和孟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大丈夫呢?

一、 导入:抓关键词——《国语》中有“生丈夫(男孩),生女子”, 句中的“丈夫”和文中“丈夫(成年男子)之冠”中的“丈夫”意思是否相同? “此之谓大丈夫”一句中“大丈夫”应为何意?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大丈夫呢? 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二篇:

(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课文。

(二)关注文言字词及有关文言知识。

(三)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为什么有些人是不能称为“大丈夫”呢?比如景春所称的公孙衍、张仪。

1).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

明确: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的。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

2).孟子是如何评价公孙衍和张仪的?他的情感态度如何呢?

2.评价是不是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呢?怎样才够称得上“大丈夫”呢?用孟子的哪些话可以概括?

1) 孟子认为得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称得上“大丈夫”呢?

明确:得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即义)”。其次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道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践行自己的主张”。再次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

2) 如何理解“仁”、“礼”、“义”呢?

三、学习第一篇:

(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课文。

(二)关注文言字词及有关文言知识。

(三)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出示一幅对联:

天地有大气,一(仁)一(礼)一(义),

人间有至圣,唯(孔)唯(孟)唯(己)。

横批:善养吾浩然之气

2. 这“浩然之气”有何特点?

明确:公孙丑问孟子,“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的回答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那么“浩然之气”何为“至大”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还能有比这“天”更大的了吗?所谓的“居天下之广居”,按照杨伯峻的解释,则是“应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大路‘义’”。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你做到“仁”,做到“礼”,做到“义”,你就是“至大”。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丈夫懂得坚持,不随波逐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这就是所说的“大丈夫”。一个人所处的世上,有很多东西让他迷失心性,丧失本我,比如富贵、比如贫贱、比如威武等等。

3.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意思是“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请同学们思考,孟子怎样培养他的浩然之气呢?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些什么呢?

明确: 1) 直养无害 2) 配义与道 3) 集义无馁 4) 勿正勿忘,勿助长也

五、 拓展延伸

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一切向“钱”看的浪潮如龙卷风般,将每个人都席卷进来,凡事均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甚至以此衡量人一生的成就。面对这种大趋势,人们还来不及思索,就随之游走于世间,自我不断膨胀,欲望如草般疯长,灵魂却远远地落在了身后,蹒跚而行。

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母心。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

【颁奖词】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教学反思:一、巧切入:由《国语》中有“生丈夫,生女子”一句中的“丈夫”切入,引出“丈夫之冠”及“此之谓大丈夫”一句中“大丈夫”,并顺势提出“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大丈夫呢?”这样的切入点,即丰富了学生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大丈夫这个核心问题,而且使授课思路清晰。

二、 巧为过渡

通过填对联的形式,上联是“天地有大气,一(仁)一(礼)一(义);人间有至圣,唯孔唯孟唯(己)”,既做到了对已学内容的统摄、理解、归纳,同时又自然过渡到对第一篇文章的理解。

三 突出重点

这三篇文章既是在思想上自成一体,而且也是独立成篇的。这三篇文章中,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一是“气”,一是“仁”,一是“礼”,一是“义”,一是“大丈夫”;在文章的理解上,第一篇文章着重理解“如何养”,第二篇文章着重理解“什么是大丈夫”。这样通过对这几个概念和问题的理解与思考,我们就抓住了这几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相关内容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理解.感悟古诗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 的深情厚谊. 4.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感悟古诗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课件教案
  • 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我们的校本教材<孟子研读>,首先,我想问下大家,我们的校训是什么? 学生 博学大家都比较清楚,那么我第二个问题就是,你认为浩然之气是什么? 学生 好,那么今天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亚圣孟子,感悟他那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幻灯片一 首先明确我们这堂课的学习 ...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

  • 自己的教案10
  •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引 ...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 ...

  • 黄鹤楼送别教案
  • 黄鹤楼送别 一.教学目标 1.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 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

  •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案例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主题:古诗诵读 课 时:1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①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 ②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 ...

  • 教案1古诗三首
  •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者:张泽元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 ...

  • [与诸子登岘山]教案
  • 主备人: 主备人:新沂市瓦窑中学 夏玲玲 教学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课件 课时 安排 用案时间: 用案时间: 2012 年 月 日 <与诸子登岘山> 星期 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