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推论普世价值观

人性 与 普世价值

不管什么种族,不管什么国度,不管什么年龄阶段,不管是男是女,只要是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其“自在人性”都是:“能动地求我幸福”,毫无例外。由此所派生出求我家庭幸福、求我族幸福、求我域幸福、求我国幸福、求人类幸福是素质觉悟以致胸怀使然,是职位以致责任使然。然而,求我幸福的途径方法却不同,也称“自为人性”不同,有善性恶性之分。以为他人(包括自然)创造幸福而获得自我幸福的共赢乃善性之法,以损害他人幸福而构筑自我幸福的唯我独赢乃恶性之法,这是因为“以为他人创造幸福而获得自我幸福的共赢之法”能得到他人的鼎力相助,是“正和”机制,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至自然界能促使天人和谐,求我幸福也就自然实现了;“以损害他人幸福而构筑自我幸福的唯我独赢”之法必然受到他人顽强反对、抵抗,是“负和”机制,阻碍社会进步乃至天人和谐,也会受到社会道德谴责和法律追究,求我幸福也难以实现,所以称恶法。其实,“以损害他人幸福而构筑自我幸福”是人类犯的一个错误,是无知或无耻的结果,随着人类自我改造的深入,人类会抛弃恶法而坚持善法,将求我幸福寓于求人类幸福之中。那么,从“自在人性”与“善性自为人性”推论出来的价值,应该就是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幸福”。“幸福”的因子有哪些呢?或者说什么能使人产生幸福感呢?我觉得它是以幸福为核心的一个开放的同心圆体系,包括安全、尊严、成就、自由、平等、信任、和谐、民主、道德、法治。安全、尊严、成就属于目标性质的,是价值同心圆的第一层级;因有和谐而安全,因有自由、平等、信任、民主而尊严,由此推导和谐、自由、平等、信任、民主是第二层级;道德、法治兼具目标和手段的性质, 随着人的 素质提高和物质的丰富,法治、道德的约束功能将减弱,是价值同心圆的第三层级。这些幸福因子相互联系,但不能相互替代。这些幸福因子都具有两面性,都有个适度的问题,过度则走向反面,所以都应该有个约束,这个约束就是道德与法治,他调整人的思维和行为,使人们在获得这些幸福因子的时候,不致伤及他人和自然。

安全——生命、健康、生活有保障,不受威胁。是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幸福的基础,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力。然而,在获得自身安全的过程中,不能伤及他人(包括自然)的安全,不然将受到他人(包括自然)的惩罚。如果万不得已因紧急避险伤及了他人安全,应对他人进行赔偿,而

且紧急避险行动应该符合“正和”机制。

自由——不受约束,按自己的意志行动。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激活人的创造性,也能造成无序、混乱和灾难。唯一的限制是在自己获得自由的过程中不能损害他人自由。

平等___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能使社会趋于稳定,也能使社会失去活力。应 机会平等而致社会流动,而不是结果平等(平均主义)使社会失去活力。结果不平等,社会才有运转动力,但差别也必须有个度,差别过大则势能过大,一旦失控所产生的动能就能造成社会破坏。

民主——公民当家做主,能够监督权力,能产生主人翁幸福感,因而是追求的目标。然而,民主能集思广益寻求真理,也能致多数人专政,扼杀真理。他必须受到法治的制约,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且少数基本权利得到保护,能使社会暂时稳定而不失活力,使集思广益寻求真理的民主功能得以保护。

尊严——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唯一限制是不得损害他人尊严。有赖于和谐环境、人的 素质提高和法治。

信任——相信而敢于托付,其前提条件是诚信。有赖于人的 素质提高、社会信用监督机制与法治。

成就——心想事成,人生价值的实现。成就感是一种幸福感,他可以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也可能成为骄傲而至失败的危险。有赖于人的素质与和谐环境。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是权利义务相当,各得其所。自然社会环境可人,满足生存发展的需求。天人和谐、群我和谐、身心和谐,有赖于人的素质、法治与社会信用监督机制。

满足——对已得到的感到足够了,是人的需求心理饱满状态。取决于外部条件和自身修养。      

法治——与社会信用监督机制一起构成社会运行秩序。是实现“人性善性需求”的保障,遏制“人性恶性需求”的武器。是目标也是工具。他与社会信用(道德)监督机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它是道德底线以下行为的调节器。

人的 素质__真理掌握和身心修养。提高 素质是从无知和无耻到至知与知耻的过程。

随着人的 素质提高和物质的丰富,法治、社会信用监督机制维护和谐的功能将减弱。

人之所以犯错误是应为无知和无耻。修正错误的路径是学习致到至知,是自律他律致知耻。

因果报应—— 佛教《三世因果经》主要讲:一

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样为自己造一个好命;三是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干坏事的因果循环报应规律。

因果循环报应规律的三种形式

  《涅盘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我们明白了业有三报的道理,不仅知道干坏事作恶之人,终有报应,而且能真正做到多行善积德,不干坏事的而终得福报的结果。

天人合一,要推己及人、要由人及物,把“仁爱”的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

心理钱包,是指人们对“钱”的心理状态。当没钱的时候,一元钱可能被看成一万元那么金贵;当有几亿资产时,一万元看起来也算不得什么。“钱”是人人都离不开的,人人都要挣钱,人人都要花钱,但对挣钱和花钱的心理状态不同。有的人挣钱靠勤奋、靠才学、靠信用,有的人靠欺诈、靠索贿、靠贪污、靠偷抢;花钱时,有的人克己奉公利民,有的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有的人很节俭,有的人挥金如土;有的人先攒后花,有的人先花后还;总之,挣钱有个有道无道之分,花钱有个有方无方之别。挣钱有道、花钱有方,有助于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的和谐相处,有助于有道挣钱,循环往复,成就感、荣誉感、幸福感愈发强烈,继而身心和谐,心安理得而延年益寿。挣钱不义、花钱无方,社会不容、自然不容、人际不容,即使你侥幸暴富,不但不能持久,而且会使你产生负罪感、不安全感,尽管你花天酒地,但绝没有真正的幸福感可言,或成为囚徒,或陷入道德危机的心里痛苦之中.

人性 与 普世价值

不管什么种族,不管什么国度,不管什么年龄阶段,不管是男是女,只要是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其“自在人性”都是:“能动地求我幸福”,毫无例外。由此所派生出求我家庭幸福、求我族幸福、求我域幸福、求我国幸福、求人类幸福是素质觉悟以致胸怀使然,是职位以致责任使然。然而,求我幸福的途径方法却不同,也称“自为人性”不同,有善性恶性之分。以为他人(包括自然)创造幸福而获得自我幸福的共赢乃善性之法,以损害他人幸福而构筑自我幸福的唯我独赢乃恶性之法,这是因为“以为他人创造幸福而获得自我幸福的共赢之法”能得到他人的鼎力相助,是“正和”机制,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至自然界能促使天人和谐,求我幸福也就自然实现了;“以损害他人幸福而构筑自我幸福的唯我独赢”之法必然受到他人顽强反对、抵抗,是“负和”机制,阻碍社会进步乃至天人和谐,也会受到社会道德谴责和法律追究,求我幸福也难以实现,所以称恶法。其实,“以损害他人幸福而构筑自我幸福”是人类犯的一个错误,是无知或无耻的结果,随着人类自我改造的深入,人类会抛弃恶法而坚持善法,将求我幸福寓于求人类幸福之中。那么,从“自在人性”与“善性自为人性”推论出来的价值,应该就是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幸福”。“幸福”的因子有哪些呢?或者说什么能使人产生幸福感呢?我觉得它是以幸福为核心的一个开放的同心圆体系,包括安全、尊严、成就、自由、平等、信任、和谐、民主、道德、法治。安全、尊严、成就属于目标性质的,是价值同心圆的第一层级;因有和谐而安全,因有自由、平等、信任、民主而尊严,由此推导和谐、自由、平等、信任、民主是第二层级;道德、法治兼具目标和手段的性质, 随着人的 素质提高和物质的丰富,法治、道德的约束功能将减弱,是价值同心圆的第三层级。这些幸福因子相互联系,但不能相互替代。这些幸福因子都具有两面性,都有个适度的问题,过度则走向反面,所以都应该有个约束,这个约束就是道德与法治,他调整人的思维和行为,使人们在获得这些幸福因子的时候,不致伤及他人和自然。

安全——生命、健康、生活有保障,不受威胁。是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幸福的基础,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力。然而,在获得自身安全的过程中,不能伤及他人(包括自然)的安全,不然将受到他人(包括自然)的惩罚。如果万不得已因紧急避险伤及了他人安全,应对他人进行赔偿,而

且紧急避险行动应该符合“正和”机制。

自由——不受约束,按自己的意志行动。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激活人的创造性,也能造成无序、混乱和灾难。唯一的限制是在自己获得自由的过程中不能损害他人自由。

平等___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能使社会趋于稳定,也能使社会失去活力。应 机会平等而致社会流动,而不是结果平等(平均主义)使社会失去活力。结果不平等,社会才有运转动力,但差别也必须有个度,差别过大则势能过大,一旦失控所产生的动能就能造成社会破坏。

民主——公民当家做主,能够监督权力,能产生主人翁幸福感,因而是追求的目标。然而,民主能集思广益寻求真理,也能致多数人专政,扼杀真理。他必须受到法治的制约,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且少数基本权利得到保护,能使社会暂时稳定而不失活力,使集思广益寻求真理的民主功能得以保护。

尊严——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唯一限制是不得损害他人尊严。有赖于和谐环境、人的 素质提高和法治。

信任——相信而敢于托付,其前提条件是诚信。有赖于人的 素质提高、社会信用监督机制与法治。

成就——心想事成,人生价值的实现。成就感是一种幸福感,他可以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也可能成为骄傲而至失败的危险。有赖于人的素质与和谐环境。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是权利义务相当,各得其所。自然社会环境可人,满足生存发展的需求。天人和谐、群我和谐、身心和谐,有赖于人的素质、法治与社会信用监督机制。

满足——对已得到的感到足够了,是人的需求心理饱满状态。取决于外部条件和自身修养。      

法治——与社会信用监督机制一起构成社会运行秩序。是实现“人性善性需求”的保障,遏制“人性恶性需求”的武器。是目标也是工具。他与社会信用(道德)监督机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它是道德底线以下行为的调节器。

人的 素质__真理掌握和身心修养。提高 素质是从无知和无耻到至知与知耻的过程。

随着人的 素质提高和物质的丰富,法治、社会信用监督机制维护和谐的功能将减弱。

人之所以犯错误是应为无知和无耻。修正错误的路径是学习致到至知,是自律他律致知耻。

因果报应—— 佛教《三世因果经》主要讲:一

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样为自己造一个好命;三是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干坏事的因果循环报应规律。

因果循环报应规律的三种形式

  《涅盘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我们明白了业有三报的道理,不仅知道干坏事作恶之人,终有报应,而且能真正做到多行善积德,不干坏事的而终得福报的结果。

天人合一,要推己及人、要由人及物,把“仁爱”的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

心理钱包,是指人们对“钱”的心理状态。当没钱的时候,一元钱可能被看成一万元那么金贵;当有几亿资产时,一万元看起来也算不得什么。“钱”是人人都离不开的,人人都要挣钱,人人都要花钱,但对挣钱和花钱的心理状态不同。有的人挣钱靠勤奋、靠才学、靠信用,有的人靠欺诈、靠索贿、靠贪污、靠偷抢;花钱时,有的人克己奉公利民,有的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有的人很节俭,有的人挥金如土;有的人先攒后花,有的人先花后还;总之,挣钱有个有道无道之分,花钱有个有方无方之别。挣钱有道、花钱有方,有助于与社会、与自然、与他人的和谐相处,有助于有道挣钱,循环往复,成就感、荣誉感、幸福感愈发强烈,继而身心和谐,心安理得而延年益寿。挣钱不义、花钱无方,社会不容、自然不容、人际不容,即使你侥幸暴富,不但不能持久,而且会使你产生负罪感、不安全感,尽管你花天酒地,但绝没有真正的幸福感可言,或成为囚徒,或陷入道德危机的心里痛苦之中.


相关内容

  • 历史的终结读后感
  • 学号:P01014115(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姓名:张永辉 历史的终结读后感 一直以来都以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最终归宿和并认为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和意识形态是人类最终的追求目标.对此从未表示表示过怀疑,第一节马基课上老师介绍读历史的终结.抱着探究和怀疑的态度看了一下福山的历史的终结. 福山的历史 ...

  • 人性??兽性??虫性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性??兽性??虫性 --进化论出世150周年陟览 (1)人类能进化到今天的优秀和强大,胜过一切其他动物而统治着整个世界,是因为我们获得了理性,即认知世界.概念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也就是认识世界.适应环境和局部改造环境的能力.动物学研究表明,其他动物如灵长目也有初等的认知 ...

  • 爱因斯坦的决定论
  •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 范姜群健 不可知的态度 初中时,当我的物理兴趣开始萌芽,我读到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文章〈我心目中的世界〉(The World as I See It)(注1).他以质朴而深刻的文词表达他的世界观,有如庄严优美的音乐,余音绕梁, 至今不绝于耳. 爱因斯坦是廿世 ...

  • 国际关系理论
  • 第一章 第二章     国际关系理论 讲师介绍:李铭义 博士 国立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博士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席格中心访问学者 义守大学助理教授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目录       壹.前言 贰.国际关系理论的缘起 参.国际关系的研究途径 肆.国 ...

  • 休谟的宗教思想
  • 32 第8期 NO. 8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August . 2007 休谟的宗教思想 刘厚田, 阳渊源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休谟用他的经验主义和怀疑主义对西方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本体论证明及神迹说进行了无 ...

  • 户晓辉:[世界遗产公约]的修订及其中国意义 |[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6期
  • <世界遗产公约>的修订及其中国意义 户晓辉 摘   要:1972年出台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文化为抓手开展文化目的论和普遍价值探寻的一次全球化标志事件,但它在正文及其<操作指南>的不断修订中一直没能阐明一个核心的理论问 ...

  • 层级制何以长盛不衰
  • 1人分享此文 作者:哈罗德?莱维特(Harold J. Leavitt) 发表于:2008-10-07 多年来,层级制一直遭人诟病.每隔一段时期,就有学者.咨询师和管理大师预言,层级制即将被主张平等的全新结构所取代.大多数人都曾在层级制下有过噩梦般的经历,它逐渐把忠心耿耿.积极上进的员工变成了满腹牢 ...

  • 现代心理学科学观的哲学反思与理论重构
  • 2010年6月第10卷第3期 湖南 学院学报 JournalofHunanFirstNormalUniversity Jun.2010Vol.10,No.3 现代心理学科学观的哲学反思与理论重构 冯大彪1,张晓明2 (1.内蒙古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 ...

  • 张春兴: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2
  • 张春兴:论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2 而建构新理论,用以推论解释国内同质文化下人的行为.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例,该理论虽具权威性,但因在基础上偏于生物学取向,未考虑社会文化因素,而被批评为美中不足.中国心理学家可采 ...